终极高端便携相机对决:富士X100VI vs 理光GR IIIx vs 徕卡Q3

高端便携相机重新流行起来,在小巧机身中提供强大性能。2025年有三款机型领跑:富士X100VI、理光GR IIIx和徕卡Q3。它们都是定焦大底相机,深受街头和旅行摄影师喜爱,但各自的风格却截然不同。富士X100VI延续了经典系列,拥有复古造型、新一代高分辨率传感器和混合取景器。理光GR IIIx是一款低调的口袋相机,舍弃花哨功能,主打便携和快拍能力。徕卡Q3则是奢华的全画幅选择,“或许是徕卡迄今最具吸引力的相机”techradar.com——如果你买得起的话。
在这份全面对比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传感器质量、镜头表现、设计与易用性、自动对焦、视频能力、连接性、电池续航、软件功能等方面。我们会权衡优缺点,引用专家点评,核查价格与性价比,甚至展望未来发展(没错,理光GR IV即将登场,徕卡也推出了配43mm镜头的Q3!)。读完后,你将了解这些相机的优劣,并知道哪一款最适合你的摄影风格。
传感器与画质
Fujifilm X100VI: 富士通过为X100系列升级为4000万像素APS-C传感器震惊了粉丝——几乎是X100V分辨率的两倍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这与富士X-H2和X-T5中使用的同款先进的4000万像素X-Trans 5 BSI CMOS传感器,因此画质非常出色:细节丰富,动态范围宽广,高ISO性能相比之前的2600万像素芯片有所提升 dpreview.com dpreview.com。在DPReview的实验室测试中,X100VI捕捉到了“高水平的细节”,而富士著名的色彩科学带来了漂亮的直出JPEG照片 dpreview.com。不过,将4000万像素塞进APS-C画幅也有极限。评测者指出,这颗小巧的定焦23mm镜头(等效35mm)“在像素级别上并不是绝对最锐利的”,在昏暗光线下,如果ISO升高,额外的分辨率可能会放大画面柔和或噪点问题 dpreview.com。尽管如此,在基础ISO拍摄或光线充足的场景下,细节表现依然出色,而富士备受喜爱的胶片模拟(如Velvia、Acros以及全新的Reala Ace)确保了“极佳的效果”,相机直出色彩丰富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X100VI的传感器为X-Trans(采用富士独特的色彩滤镜阵列),呈现出与传统拜耳传感器略有不同的颗粒感和色彩表现——许多人喜欢富士的风格,尤其适合人像和风景拍摄。喜欢低光拍摄的用户会欣喜于新传感器采用背照式(BSI)设计,提升了进光量;结合机身防抖,X100VI可以很好地应对夜间街拍。总体而言,它可以说是2025年所有便携相机中APS-C画质最好的机型。
理光 GR IIIx:与富士的像素大战形成对比的是,理光在 GR IIIx 上坚持使用久经考验的 242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petapixel.com。这与 GR III(2019)所用的传感器相同,但“x”型号配备了不同的镜头。如今 2400 万像素听起来可能有些保守,但不要低估它——这块传感器可以拍出“极其锐利、对比强烈、细节丰富的照片”,足以媲美更大尺寸的相机wired.com。事实上,Wired 的测试者盛赞道,“没有其他如此小巧却配备 APS-C 传感器的相机”,而 GR IIIx 的照片表现与他用全画幅索尼微单拍出的照片不相上下wired.com。像素数量足以应对大尺寸打印和裁切,像素更少意味着单个像素更大,有助于高 ISO 降噪。GR IIIx 拍摄的街头照片色调丰富,JPEG 引擎内置理光自家的胶片风格预设(正片、强对比黑白等),深受拍摄者喜爱keithwee.comwired.com。传感器配备三轴防抖系统(后文详述),在弱光下可提供约 4 档补偿macfilos.com。动态范围表现非常好——你可以从 RAW DNG 文件中很好地恢复高光和阴影。高 ISO 表现稳定,满足大多数需求时可用至 ISO 3200 或 6400,尽管在极端弱光下无法完全媲美徕卡的大底传感器。尽管如此,作为一台口袋相机,GR IIIx 的画质表现远超同级。色彩讨喜(理光还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选项,以及 GR 用户社区分享的 JPEG“配方”wired.com)。有一位测评者指出 GR IIIx 的高 ISO 噪点和弱光自动对焦还有提升空间keithwee.com,但总体来看,这套传感器+镜头组合已针对锐度和街拍表现做了优化。
徕卡 Q3: 徕卡 Q3 配备了603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这是三者中尺寸最大、分辨率最高的dpreview.com。它很可能采用了徕卡旗舰 M11 的同款 BSI CMOS 传感器,表现令人惊艳。DPReview 称其为“一块表现非常出色的 6000 万像素 BSI 传感器”,并指出徕卡由于提升了噪点控制能力,甚至将 ISO 上限提高到了 100,000dpreview.com。实际使用中,Q3 能拍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比前代 Q2 多出“1300 万像素”techradar.com——让裁切变得极为灵活。徕卡也顺势推出了机内裁切模式,可模拟 35mm、50mm、75mm 甚至 90mm 视角(输出 3900 万到 600 万像素的照片)dpreview.comdpreview.com。画质可以用“奢华”来形容。你能获得全画幅的观感:浅景深、极佳的动态范围,以及出色的低光表现。事实上,在基础 ISO 下,Q3 的文件在细节和动态范围上可媲美中画幅。Q3 的色彩丰富但自然——徕卡的 JPEG 呈现比富士的鲜艳预设更为中性和“经典”。徕卡还加入了一些计算摄影辅助功能:Q3 可在 JPEG 模式下应用“AI 辅助的透视控制和动态范围优化”dpreview.com——这对建筑摄影或高反差场景很有用。高 ISO 噪点控制得很好,最高可用到 ISO 12,800 甚至更高;而且由于是全画幅,在低光下比小尺寸传感器保留更多细节。唯一的缺点是:高像素对镜头素质和拍摄技术要求极高。轻微的对焦误差或相机抖动在 100% 放大时都可能可见。一位 TechRadar 作者希望 Q3 能有真正的机身防抖(IBIS),因为 6000 万像素传感器对抖动“极其苛刻”techradar.com。(Q3 依赖镜头光学防抖,虽然有帮助,但在极慢快门下不如 IBIS 有效。)尽管如此,Q3 依然拍出了本组中最令人惊叹的画质。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说,“从参数上看,Q3 为高端便携相机树立了新标杆”techradar.com,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块传感器。
总体: 每款相机在其所属级别中都拥有出色的画质。X100VI 的 400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兼具高分辨率和富士独特的胶片色彩科学——非常适合追求极致细节和精美 JPEG 效果的人士 dpreview.com。GR IIIx 的 240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证明分辨率并非一切;它专为锐利、鲜明的街拍而调校,体积与画质的比值无可匹敌 wired.com。Leica Q3 的 6000 万像素全画幅 传感器在分辨率、动态范围和景深方面都属于另一个层级,非常适合专业人士或任何追求极致画质(但价格极高)的人。如果只看传感器输出,Q3 胜出——但实际上三者都能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最终往往取决于你的拍摄方式:你是否需要 6000 万像素和全画幅的浅景深,还是 2400-4000 万像素的 APS-C 已足够你的风格?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镜头和易用性等其他因素同样影响成像效果。
镜头表现
这三款相机之间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它们的内置镜头——每款都采用定焦镜头,各具特色。
富士胶片 X100VI:X100VI 配备了一支 23mm f/2 镜头,在 APS-C 画幅上提供等效 35mm 的视角。富士实际上保留了 X100V 的镜头设计(其光学素质较早期 X100 代有提升),因此我们得到了一支紧凑的 8 片式镜头,专为经典 35mm 风格优化。实际使用中,这支镜头表现扎实:在全开光圈时中心锐度非常好,收缩到 f/4-f/5.6 时画面各处都极为锐利——在正常光线下可以轻松解析新 4000 万像素传感器的细节 dpreview.com。在 f/2 拍摄近距离主体时,它能呈现出令人愉悦、略带柔和的焦外虚化。不过,也有一些小问题。DPReview 发现,在 4000 万像素下,这支镜头 “并不像顶级 35mm 等效镜头那样……从边到边都一致” dpreview.com,也就是说,尤其在大光圈或低光环境下,画面边角可能会有些偏软。他们指出,在昏暗环境下像素级锐度会下降,这很可能是因为在 f/2 时镜头对比度有所损失,而机身防抖和高 ISO 也可能带来轻微的柔化 dpreview.com。不过,对于大多数用途——街拍、旅行、人像——这支镜头依然能拍出 清晰且富有个性的画面。富士的机内校正消除了任何明显的畸变或色差,镜头还内置了 4 档 ND 滤镜,便于在强光下用 f/2 拍摄 dpreview.com。通过开启微距模式,最近对焦距离可达约 10cm,但在最近距离时画质会有些柔化。有一位评测者将 X100VI 的镜头与理光的镜头对比,实际上发现理光在最近对焦时更锐利 keithwee.com,但代价是富士的镜头更大光圈(f/2 对比 f/2.8),能获得更多进光量和更强虚化。重要的是,X100VI 的 35mm 等效焦距非常全能:既足够广阔,适合环境和风景拍摄,又足够紧凑,适合人像或街头抓拍且不会有太多畸变。对许多摄影师来说,35mm 是经典的纪实焦段,而这支镜头用富士特有的成像风格精准呈现了这一视角。如果你想要变化,富士还提供可选的螺口转接镜:WCL-X100 II(转换为约 28mm 等效)和 TCL-X100 II(转换为约 50mm 等效)。X100VI 能自动识别这些镜头并在机内应用相应的校正配置文件。总之,富士这支镜头是 一支均衡的 35mm:不是那种“临床级”完美,但能拍出漂亮的画面,还带点富士的味道。正如一位用户所说,“一支不合格的镜头和自动对焦”会是致命缺陷 dpreview.com——幸运的是,X100VI 的镜头绝非不合格,即使在极限状态下也并非完美无瑕。
Ricoh GR IIIx: Ricoh 采取了不同的方式:GR IIIx 配备了一支 26.1mm f/2.8 镜头,在 APS-C 上等效为 40mm 视角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这个略长于经典的焦段是 Ricoh 针对觉得标准 GR III 上 28mm 镜头太广的摄影师给出的答案。40mm 等效镜头带来更亲密、更窄的视角——非常适合街头人像、细节和那些 28mm 可能会包含太多内容的场景。这支镜头是 GR IIIx 的皇冠明珠之一。多位测评者称其 极其锐利:“两支镜头(28 和 40mm)都能拍出极为锐利、虚化柔美的照片”,Wired 指出 wired.com。事实上,GR IIIx 的光学素质因畸变极小、边缘到边缘表现出色而备受称赞。PetaPixel 报道称,样片中 “没有桶形畸变或色差……边缘干净,没有讨厌的暗角” petapixel.com——对于如此小巧的镜头来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虽然 f/2.8 没有富士或徕卡那么大光圈,但在 APS-C 上 f/2.8 拍近距离主体时依然能获得一定的背景虚化,且虚化被描述为非常顺滑 wired.com。稍慢一点的光圈有一个好处:镜头可以非常小巧,并且在全开时依然锐利。用户经常 自信地用 f/2.8 拍摄,而富士用户可能会把 X100 收到 2.8 或 4 以获得最大锐度。GR IIIx 还具备实用的 微距模式,最近对焦距离为 12cm。测评者喜欢这种多样性,称其 “为本已令人印象深刻的套装增添了一些多功能性” wired.com。作为 40mm,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距,但比 28mm GR 或富士更容易让小物体充满画面。至于视角:40mm 等效介于传统的 35mm 和 50mm 之间,许多人认为它是“黄金焦段”——街拍时更紧凑的构图意味着更少杂乱,旅行时稍微后退也能拍下风景。值得注意的是,GR IIIx 没有内置取景器,因此你需要用 LCD 构图,或选配 GV-3 迷你光学取景器(大致对应 40mm)。镜头没有 OIS(依赖机身 IBIS),也没有专门的光圈叶片来塑造虚化形状(为叶片快门设计)。但它对焦迅速且非常安静——非常适合抓拍。Ricoh 还提供螺口转接环(GA-2),可安装 GT-2 长焦转换镜,实现约 75mm 等效 petapixel.com,适合人像——如果你需要更紧凑的构图又不想牺牲像素,非常实用。总之,GR IIIx 的 40mm f/2.8 主打隐蔽与锐利。你不会获得极浅的景深,但你会得它能可靠地拍出清晰的照片,畸变极小。这是一支“不会妨碍你”的镜头,让你专注于构图,这正是街头摄影师喜欢GR系列的原因。
Leica Q3: 徕卡的Q系列以其镜头闻名,Q3延续了这一传统,配备了一支28mm f/1.7 Summilux ASPH镜头。这是一支全画幅28mm镜头,兼具高速(f/1.7非常明亮)和卓越的光学素质。它与Q2基本保持一致:一支带有非球面镜片和内置微距模式(最近对焦距离17cm)的防抖28mm镜头。表现非常出色:即使在6000万像素传感器上,这支镜头依然极其锐利。DPReview评论称,Q3的6000万像素传感器“从本已锐利的28mm镜头中挤压出更多细节”dpreview.com,这表明镜头从未成为瓶颈。事实上,徕卡Q2到Q3四年未提升分辨率的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Summilux镜头足以胜任。f/1.7下,你可以获得真正的背景虚化和主体分离,这对于广角镜头来说并不常见——环境人像拍摄时,锐利的主体和柔和的背景光晕结合效果极佳。收缩光圈后,镜头从中心到边角都极为锐利。徕卡的色彩和微对比“弹性”非常明显;画面呈现出几乎3D的立体感,这是徕卡粉丝所钟爱的。对于28mm来说,畸变极小(机内配置文件可修正微小畸变),全开光圈下暗角适中且具有艺术感(如有需要也可修正)。镜头还配备了光学防抖(OIS),有助于手持拍摄高分辨率传感器。Summilux采用内对焦,速度相当快——而Q3新增的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极大提升了速度(详见AF部分)。Q3镜头的微距模式通过镜头上的一个环切换,移动镜片以实现最近17cm的对焦。非常适合拍摄美食、小物件或花卉——不过在该距离下,f/1.7的景深极浅。徕卡为普通和微距范围都刻有双重对焦距离刻度,突显了这款镜头设计的摄影传统。Q3镜头唯一的“缺点”是固定的28mm焦距可能不适合所有人。有些摄影师觉得28mm对于日常拍摄或人像来说太广(你需要靠得很近)。徕卡通过提供机内裁切/变焦功能(35、50、75、90mm取景框)来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用分辨率换取灵活性。并且在2024年末,徕卡甚至推出了Q3 43版本,内置43mm f/2镜头,适合喜欢更标准焦距的用户leicarumors.com。Q3 43(配备APO-Summicron镜头)的存在,正说明了原版Q3 Summilux的优秀:徕卡没有敢在主力机型上更换28mm,而是为不同用户群体单独推出了新版本。在Q3 43的评测中,原版Q3的镜头被称赞为“超级锐利”,并且配合数码变焦非常实用adorama.comadorama.com。简而言之,Q3的28mm f/1.7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装配在定焦便携相机上的最佳镜头。它广角、明亮且极为锐利——是纪实摄影师和所有热爱广阔环境感画面的人的梦想之选。如果你喜欢28mm,徕卡会以参考级的光学表现回报你。如果不是,徕卡则希望你会用裁切功能,或者考虑43mm版本。
对比: 这些镜头各自带来了独特的拍摄风格。富士的35mm等效f/2是一款灵活的经典镜头——中等广角,光圈足够大,可以虚化背景,并配有混合取景器,可带或不带视差地构图。它适合多种场景,虽然极致像素党在4000万像素下可能会发现它的极限。理光的40mm等效f/2.8则注重低调和清晰——视角更窄,迫使你专注于主体而非场景,锐度极高,畸变极小。它是这里最慢的镜头,但街拍时你通常也会用f/5.6左右,而且它的便携性无与伦比。徕卡的28mm f/1.7则是最广、光圈最大的——非常适合拍摄广阔环境和低光场景,无需闪光灯即可获得极致光学质量(但体积和价格也更高)。28mm能在每一张照片中捕捉到更多内容;非常适合城市风光、多人合影或带背景的戏剧性特写。但如果你更喜欢紧凑的构图,可以裁剪或使用Q3 43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这三款镜头都是定焦——你需要用双脚变焦(或数码裁剪)。每个品牌都贴心地提供了一些变通方案(富士的转换镜,理光的长焦适配器,徕卡的裁剪模式/变体),以满足不同焦段的需求。最终,选择原生焦段最适合你视角的相机:28mm(徕卡)适合广角叙事,35mm(富士)适合经典街拍/旅行平衡,40mm(理光)则带来更亲密的视角。没有坏选择——它们都那么优秀,只是风格不同。
设计与易用性
Fujifilm X100VI – 经典魅力与现代改良:X100VI 延续了富士复古旁轴相机的设计风格。乍一看,它与 X100V 几乎一模一样——优雅紧凑的机身,顶部和底部为精密铝制,手感极佳的拨盘,以及前方的混合取景器窗口。富士深知好东西无需大改:“明智之举表明富士会继续坚持同样的做法”,延续 X100 系列的配方provideocoalition.com。实际上,VI 仅比 V 厚约 1–1.5 毫米,以容纳机身防抖(IBIS),这个差异“微乎其微……只有在纸面上才会注意到”provideocoalition.comjonasraskphotography.com。所有 X100 的标志性功能都得以保留:专用快门速度拨盘(带集成 ISO 环,需提起操作)、镜头上的光圈环、曝光补偿拨盘,以及可实现高速闪光同步的叶片快门。做工质量极佳——坚固且“高级”手感,约 478 克(含电池)。X100VI 出厂时并非完全防风雨,但和 X100V 一样,通过为镜头加装转接环和 49mm 滤镜即可实现防风雨dpreview.com。许多用户为防尘防潮都会这样做。富士的王牌之一是混合取景器:拨动前方杠杆即可在光学取景器(OVF)和电子取景器(EVF)间切换。OVF 是反伽利略式取景器,带有取景框线——带来真正的“旁轴”体验和明亮、无延迟的世界视野,并配有视差校正框线。EVF(升级为 OLED 369 万像素面板)则用于精确取景、对焦检查和实时查看曝光。这个混合系统独特且出色——市面上别无他物,如果你喜欢模拟风格拍摄,这是选择 X100VI 的重要理由。富士甚至集成了电子测距仪模式(在使用 OVF 时小窗口叠加 EVF)以辅助对焦。背面,富士做了一个细微但受欢迎的改进:3 英寸 LCD 现在可倾斜幅度更大,包括向下 45º,便于高角度拍摄jonasraskphotography.com(X100V 的翻转屏只能向上约 90º,向下约 35º)。这让 VI 在高低角度拍摄时更灵活,无需趴地。其他人体工学小改进:删除/驱动按钮位置略有调整,更易触及,新增蓝牙标志以显示连接性提升,三脚架接口位置也因 IBIS 单元而移动jonasraskphotography.com。值得庆幸的是,X100VI 依然保持简洁、极致的复古美学——“X100V 所有美丽的设计元素都未变”,它依然是“一台精致且经典的相机机身”,“beyond amazing”在设计上,正如富士胶片的设计师所期望的那样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在手感方面,相机感觉平衡;它可以放进夹克口袋(虽然放进裤子口袋会比较紧)。物理控制丰富,这是发烧友们喜欢的:光圈环(1/3档点击)、快门转盘、曝光补偿转盘、命令转盘以及可自定义的功能按钮。尽管采用了传统造型,X100VI在其高分辨率LCD或EVF上拥有现代化的用户界面,操作友好。它在怀旧与实用性之间取得了极佳的平衡。使用上的小问题?有人说镜头的对焦环有点小,X100V上的AF摇杆依然保留用于选择对焦点(这是好事)。菜单系统很深但逻辑清晰,富士的Q菜单可快速访问常用设置。总体而言,X100VI的设计将“style and capability”结合在一起dpreview.com。它“offers a genuinely unique combination”,既是一件美丽的物品,又极具实用性dpreview.com。这种设计是其吸引力的重要部分——正如DPReview所说,许多替代品可以在参数上匹敌,但“the X100 series appeals to both groups”,既吸引注重外观的人,也吸引注重画质的人dpreview.com。有一点需要注意:供应一直是个问题。X100VI如此受欢迎,以至于全球经常缺货,在美国甚至因关税而暂停进口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这本身不是设计缺陷,但说明了这台相机有多么in-demand。
Ricoh GR IIIx – 极简主义口袋街拍相机:GR IIIx 采取了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它注重隐蔽性和便携性。相机外观简洁(一个小巧的黑色矩形机身),表面有防滑纹理,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它的体积真正做到了口袋大小,重量约为257克,宽度仅4.3英寸——许多用户可以轻松地将其放入口袋或小包中携带petapixel.competapixel.com。这种低调的设计是有意为之:“GR IIIx……几乎不会引起人们对其262克极简外观的注意”,这正是街头摄影师所追求的keithwee.com。事实上,Keith Wee 指出他喜欢它“如此低调朴素,以至于大多数被摄对象甚至都不会在意它的存在”keithwee.com。机身做工在同类产品中也很扎实——镁合金框架让它虽小巧却有厚重的品质感petapixel.com。操控按键精简至必需:顶部有模式转盘、快门按钮,以及一个用于变焦(数码裁切或菜单)的拨杆,拨杆环绕快门按钮也可作为开关机用。顶部还有一个默认启动 Wi-Fi 的按钮。背面配备一块3英寸固定式LCD(约104万像素),是唯一的取景方式——没有电子取景器(不过理光有售可选的热靴光学取景器)。按键包括方向键、“ADJ”(调整)拨盘和几个功能键。界面简洁且高度可自定义。有一个独特的操控系统是“Snap Focus”(快拍对焦):你可以预设一个对焦距离(比如2米、5米或无限远),快门全按下时相机会立即以该距离拍摄——有效绕过自动对焦。这对于需要零延迟的街头抓拍非常出色。Wired 的评测者解释了他如何将“Full Press Snap”(全按快拍)设为1.5米,这样快门一按到底就用该区域对焦,而半按则仍用自动对焦——两全其美wired.comwired.com。这个功能正体现了GR的设计理念:优先保证快速、低调的拍摄体验。另一个备受喜爱的特点是GR的开机速度很快:约0.8秒即可拍摄petapixel.com。菜单系统虽然不如富士的炫酷,但操作直观且能记住上次的位置,加快调整速度GR IIIx 的体积确实带来了一些妥协:没有物理对焦模式(你需要在菜单或通过快捷键切换 Snap/AF),屏幕是固定的(在强光下除非调高亮度,否则很难看清,但这会以牺牲电池续航为代价petapixel.com)。没有内置闪光灯——Ricoh 从 GR II 到 III 移除了闪光灯,以腾出空间给 IBIS 和更大的传感器,这让一些人感到遗憾keithwee.com。同样明显缺失的是防护性能;事实上,“Ricoh GR IIIx 完全没有任何防尘防滴溅设计”,而且不幸的是,由于伸缩镜头结构,灰尘颗粒有历史性地容易进入传感器keithwee.com。用户们不得不依赖第三方贴合滤镜或小型遮光罩来减少灰尘问题keithwee.com。这是 GR 可收缩镜头设计的权衡——便携性以牺牲密封性为代价。在人体工学方面,这台相机为单手操作而设计;它有一个小巧的橡胶握把,手感还不错,但手大的用户只能三指握持。好在重量很轻。机身配有 USB-C 接口用于充电或连接电脑,顶部有热靴,可外接闪光灯或取景器。Ricoh 有意让相机低调——连开机音和外观都很克制,让你可以悄无声息地拍摄。GR 的易用性对于有经验的摄影师来说非常出色——他们可以预设好喜欢的快拍距离,抬手、按快门、收进口袋一气呵成。初学者可能会觉得没有变焦或取景器有些局限,但这种简洁反而鼓励你专注于构图和时机。正如一位专家总结,GR 系列已经达到“设计巅峰”——Ricoh 找到了最合适的方案并始终坚持keithwee.com。GR IIIx 的确是数十年 GR 胶片机和早期 GR Digital 的精炼之作:它“完美的不完美”——剥离一切非必要,只为打造纯粹的拍摄工具keithwee.com。但缺点是,这种极简路线意味着它不是一台多功能“全能”相机——它真正擅长的是特定场景(抓拍静态照片),并不追求更多。但在它的细分领域,用户体验几乎被狂热地喜爱。许多街头摄影师推崇 GR,因为没有其他相机能在如此小巧、安静的机身里提供如此高的画质。正如一篇评论打趣道,GR 让你“可以悄悄拿出来……而不破坏现场氛围”,不像大相机那样一举一动都被人注意 wired.com.
Leica Q3 – 奢华与实用的结合:Leica Q3 的设计是将经典徕卡基因与现代需求融合的典范。它看起来像是一台微型的徕卡 M 旁轴相机,配有标志性的红点和非常简洁、几何感十足的外形。机身采用高档材料制成,工艺精湛——手感扎实(含电池重 734 克,明显比富士或理光重),坚固得像一辆小坦克dpreview.com。Q3 保持了徕卡著名的极简操控布局:顶板上只有快门释放(带开/关)、一个内凹的拇指拨轮,以及一个三档开关(关/单拍/连拍)。这里没有传统的快门速度拨盘或 ISO 拨盘(不像富士);这些参数通过背部或菜单调节,类似现代无反相机。快门速度和光圈可以自动或手动控制——镜头上有光圈环(1/3 EV 步进),顶部有拨轮,或者用后部拇指轮调节快门速度。背面,Q3 配备了一块 3 英寸触摸屏,这是徕卡历史上首次可翻折(向上 90º,向下约 45º)dpreview.com。这是个大新闻:“Q3 成为首款配备可翻折屏幕的数码徕卡相机”dpreview.com。这大大提升了实用性,方便腰平或高举拍摄,深受街头摄影师喜爱。EVF 是一块华丽的 576 万像素 OLED,放大倍率 0.79×——取景时画面大且清晰。与富士的混合取景器不同,徕卡的 EVF 完全为电子式,但属于同类中最出色的之一。Q3 的防护等级为 IP52dpreview.com,意味着防尘且可应对小雨——对旅行和户外拍摄来说是加分项。手感方面,Q3 比 X100VI 稍大,普通衣服口袋装不下,更适合小包或肩带携带。可选配手柄(还能实现无线充电),适合需要更明显握持感的人。没有手柄时,Q3 有一个适度的拇指托,通常用左手托住镜头支撑。许多用户会在热靴上装一个拇指托或用徕卡背带增加安全性。尽管较重,但机身平衡良好,操控部件有徕卡一贯的精密手感(金属拨轮有防滑纹理,光圈环有清脆的段落感等)。用户界面非常简洁——Q3 的菜单系统比富士的丰富菜单要精炼得多。它有快捷菜单,触控界面支持手势操作(如播放模式下滑动等)。徕卡提供了几个可自定义的实体按键(播放、FN、菜单)。默认有一个快捷键,可分配为数码变焦或其他功能。就“奢华”而言,Q3 毫无疑问具备:其哑光黑色外观和雕刻标记散发着永恒的风格。但功能并未被牺牲——正如 TechRadar 所说,Q3“忠于[徕卡]极简传统,但配备了我在徕卡上见过的最先进功能之一”,称其为“全面升级”,超越 Q2 techradar.com。事实上,徕卡成功地在一台依然有着经典徕卡手感的相机中加入了8K视频、可翻转LCD、混合自动对焦和全新连接功能。使用Q3是一种享受:自动对焦现在很快(不再只有对比度检测的迟缓),电子取景器和快门响应灵敏,叶片快门几乎无声(你也可以选择电子快门实现完全静音拍摄)。这也是一台很容易进行区域对焦的相机——镜头上有景深刻度,一些街头摄影师会将其设置为手动对焦和f/8,以实现即拍即得(这就是经典的徕卡方式)。唯一的缺点是价格焦虑——手持一台徕卡,尤其是价格约6000美元时,在治安不好的地方会让你有点紧张。如果不小心,它很容易成为小偷的目标。但如果你用得安心,Q3足够坚固,可以作为日常携带的相机。此外,与富士或理光不同,徕卡的固件更新带来了实质性的改进:例如,最近的固件v3.1.1为FN按钮增加了更多自定义选项,并提升了自动对焦性能youtube.com,显示出徕卡在产品发布后持续优化用户体验的承诺。Q3的简洁有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喜欢手动拨盘,可能会觉得这里有些缺失。但在这个按钮密集的相机时代,许多人觉得这种简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正如The Verge指出,尽管目标类似,GR和X100的拍摄体验却截然不同theverge.com。Q3的手感更接近一台传统的现代相机(比如无反),但又有徕卡“少即是多”的理念贯穿其中。
总之,可用性与每台相机的理念相契合:X100VI注重体验——有触感的操控、美丽的混合取景器,以及复古风格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果你喜欢手动调节参数、慢慢构图,它会带来极大的拍摄满足感,但在自动模式下也能应对快速抓拍。GR IIIx注重隐蔽与专注——这是一台你会忘记放在口袋里的相机,直到抓拍时刻出现,你能迅速拍下而不被人察觉。它去除了所有多余元素,让你专注于捕捉决定性瞬间。Leica Q3注重卓越与简约——这是一台精密仪器,只提供你所需,没有多余,且包装奢华。它体积最大、最重,但纸面参数最强,也带来许多人称之为激发灵感的拍摄体验(虽然这部分可能归功于徕卡的神秘感)。正如一位专家打趣道,比较这类相机往往归结为你更喜欢“隐身还是风格”theverge.com——理光低调隐蔽,富士时尚有型,而徕卡既是风格宣言,也相对隐蔽(至少比可换镜头单反低调)。
自动对焦与性能
X100VI 自动对焦:富士通过借用其最新 X 系列相机的混合自动对焦系统,为 X100VI 的自动对焦带来了可喜的提升。它采用了片上相位检测像素(覆盖广泛区域)与对比度检测相结合,并且新的 X-Processor 5 实现了更快的处理速度和基于 AI 的被摄体检测。理论上,这让 X100VI 成为有史以来对焦最快的 X100,富士也确实宣称其自动对焦速度和精度有所提升。实际使用中,DPReview 认为自动对焦是“X100VI 最显著扩展的领域之一”——现在包括了被摄体识别模式(如人脸/眼睛、动物等)和视频中的追踪自动对焦dpreview.com,而前代机型并不具备这些功能。然而,他们也指出了一个悖论:在根本速度方面,它仍然是“变化最小的部分之一”dpreview.com。换句话说,尽管功能丰富,X100VI 的自动对焦受物理条件限制:镜头的对焦马达和光圈步进速度有限,无法像专业运动相机那样快如闪电。DPReview 的结论是:VI 的自动对焦是“该系列中表现最好、最易用的”但“与当今最好的无反相机仍有很大差距”dpreview.com。这与用户反馈一致——对于日常拍摄、人像和中等动作来说表现良好且可靠,但如果你试图追踪快速移动的被摄体或连拍奔跑的宠物,可能难以保证每一帧都对焦准确。尽管如此,与 X100V 相比,AF-C 追踪有所提升,眼控对焦(Eye-AF)也更为稳定。新传感器更高的感光度和 IBIS(机身防抖,减少传感器抖动有助于对比度对焦)也提升了弱光下的自动对焦表现。一位 DPReview 论坛用户批评富士仍然使用相同的镜头和对焦马达,称其为“缺乏创新”,在配备 4000 万像素的同时却没有进一步升级自动对焦dpreview.com。但也有用户认为自动对焦对于其预期用途——街拍、旅行、人像——完全足够,基本上除了快速运动题材外都能胜任。在真实街拍中,X100VI 能快速锁定目标;而且你还可以用 OVF 通过距离刻度预对焦(如有需要可用区域对焦)。富士自动对焦的一个优点是操作界面:专用的对焦模式切换(单次、连续、手动)和对焦摇杆让选择对焦点变得快捷。使用 EVF 时,你也可以通过触摸屏对焦。相机还具备峰值对焦用于手动对焦,以及实用的数字分像或数字微棱镜辅助对焦(模拟老式旁轴对焦方式)。所以,虽然不是同级最强,X100VI 的自动对焦依然很扎实。固件更新(v1.20)据称甚至让它达到了“毫无保留的好”的水准,有用户表示其自动对焦“感觉就像我的索尼 A6400”reddit.com。这评价很高,说明富士正通过固件持续优化自动对焦。X100VI 的连拍速度为 8 fps(机械快门)或最高 20 fps(电子快门有一定裁切),足以应对轻度动作场景,但同样,这并不是它的强项。
GR IIIx 自动对焦: Ricoh GR IIIx 也采用了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它具备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并在传感器上配备了相位检测像素。Ricoh 并未大肆宣传其 AI 智能,但在 GR III/IIIx 固件中确实包含了人脸检测,甚至还有眼部检测功能 petapixel.com。GR 的自动对焦对于静态或缓慢移动的被摄体通常表现良好,但在某些条件下有点挑剔的名声。在最佳状态下,它对焦迅速(Ricoh 声称在理想条件下约为 0.2 秒),且准确。GR 小巧镜头的好处是几乎没有呼吸效应——可以非常快地拉焦。然而,低光和低对比度场景会让它出错。Keith Wee 提到混合自动对焦 “比 GR II 有所提升,但在低光下的可靠性可能不稳定” keithwee.com。实际情况是:在夜晚街头拍摄时,你可能会遇到对焦拉风箱或锁定速度变慢的情况。GR 配备了自动对焦辅助灯,有助于近距离对焦。对焦模式包括精确点对焦、9 点自动对焦、被摄体追踪(不过并不算很智能)。不过,大多数 GR 爱好者经常通过使用 Snap Focus 或区域对焦来绕过自动对焦。Snap Focus 本质上是 Ricoh 抓拍决定性瞬间的秘密武器。通过预设对焦距离(比如 2.5 米,在 f/8 下大约能让 1.5 米到无穷远都在焦内),你可以无需等待自动对焦,瞬间拍摄——几乎零延迟。这对于街拍来说非常棒,评测者们对此赞不绝口:“Snap Focus 让你可以设置对焦距离……从 1 米到无穷远”,你还可以将其分配给快门全按下时触发 petapixel.com。Wired 的评测详细描述了使用 Snap(或快门全按 Snap 快捷键)如何拯救了许多可能因自动对焦延迟而错过的照片 wired.com wired.com。所以讽刺的是,GR 上最快的“自动对焦”方式其实根本不是自动对焦,而是预对焦。当 GR IIIx 正常使用自动对焦时,噪音相当小,你也可以在后屏上触控对焦。GR 的连续自动对焦(AF-C)比较基础;它并不是为追踪画面中移动的被摄体或连续连拍而设计。连拍速度也只有约 4 张/秒 petapixel.com,所以并不适合动作场景。话虽如此,你可以通过利用景深或 Snap Focus 抓拍移动被摄体。对于抓拍街头,许多人觉得这已经足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GR 没有取景器,LCD 在强光下可能难以看清,这会影响你点触对焦或确认对焦的速度;有些用户会在这种情况下用 Snap Focus 盲拍。该相机的表现就连拍速度而言(最小的黑屏等),它也非常快,启动如前所述也很迅速。总体来说,对于其预期用途(街头摄影、快速抓拍),GR的对焦方式非常合适:静态场景或景深较浅时用AF,但遇到移动物体或需要即时反应时用Snap。以这种方式使用时,GR是最快的街头相机之一。但如果你期待它有类似索尼那样的现代眼控连续自动对焦——它并不具备。正如理光自己可能会说的,GR自豪地“将其存在的理由写在了袖子上”:它不是为体育或鸟类拍摄而生,而是为捕捉街头而设计的keithwee.com。
Leica Q3 自动对焦: 徕卡在 Q3 上做出了重大改进,首次为 Q 系列相机加入了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 dpreview.com dpreview.com。Q2 和 Q1 仅依赖于对比度检测(以及徕卡/松下提供的一些景深检测),在低光环境下尤其会变慢。Q3 的新型混合自动对焦(徕卡与松下 L² 技术合作开发)将 PDAF 像素与对比度和 DFD 结合,使对焦速度更快、更可靠。评测者立刻注意到自动对焦不再是短板:它可以很好地追踪被摄体,并在大多数情况下准确对焦。DPReview 将“自动对焦”列为让 Q3 成为坚实升级的改进之一dpreview.com。实际使用中,Q3 对静态物体对焦非常快——在良好光线下几乎是瞬间完成。具备人脸检测功能,能可靠地锁定被摄者面部(非常适合街头人像或活动拍摄)。连续自动对焦和被摄体追踪现在也适用于轻度动态场景;Q3 并非针对体育摄影,但拍摄行走的人或玩耍的孩子成功率相当高。相机支持最高 15 fps(电子快门)或 10 fps(机械快门)连拍,完全足够,并且有了 PDAF 后,能比 Q2 更好地在连拍中调整对焦。一位记者指出,鉴于高分辨率传感器,对焦精度很重要,他们“也希望有 IBIS 防抖”techradar.com,但除此之外,对焦本身已经大幅提升。实际上,徕卡加入了“AF Tracking”自动对焦追踪模式,以及常规的单点、区域、人脸检测选项。也支持眼部对焦(虽然可能没有索尼那么“粘”)。对于许多从手动对焦 M 系列转来的徕卡用户来说,Q 系列的自动对焦已经是一种奢侈——而 Q3 现在真正达到了现代水准。DPReview 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Q3 的“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和 6000 万像素传感器让本就锐利的镜头发挥得更淋漓尽致”dpreview.com,也就是说,对焦不再是发挥传感器锐度的瓶颈。另一个优点:Q3 的镜头对焦环可随时用来即时覆盖自动对焦(虽然是电子控制,但阻尼手感很好)。所以如果自动对焦失误,你可以手动修正。还有一个巧妙的“AF Macro”模式——在微距对焦范围时,自动对焦系统会自动适应变化的对焦刻度。微距对焦时偶尔会因景深浅而拉风箱,但总体表现良好。低光环境下,Q3 的大尺寸传感器和大光圈镜头有助于自动对焦,PDAF 也确保其不会像 Q2 那样频繁拉风箱——在 Q2 可能失焦的暗场景下,Q3 也能锁定。总体来看,Q3 的自动对焦已经达到了 2023 年高端相机应有的水准:可靠且迅速。它可能没有部分竞品的 AI 被摄体识别(除人脸/眼部外,不支持动物或车辆专门识别),但对于 28mm 镜头的典型用途——人物和日常场景——已经绰绰有余。正如 Leica Rumors 等媒体指出,Q3 的自动对焦系统与松下 Lumix S5II 非常相似(这是好事,因为那套系统比早期仅对比度检测的 m模型) dpreview.com.
自动对焦之外的性能表现: 关于其他性能方面的简要说明:这三款相机的镜头都配备了叶片快门(GR 和富士肯定有;徕卡的快门表现类似,闪光同步最高可达1/2000秒)。这意味着操作安静,并且可以在高速下同步闪光,非常适合补光闪。富士和徕卡还提供最高约1/16,000的电子快门,允许在强光下大光圈拍摄而无需ND滤镜(富士还内置了4档ND滤镜,非常实用dpreview.com;徕卡在超过1/2000时依赖电子快门;GR内置2档ND)。开机时间:富士约2秒(镜头会略微伸出以打开内置镜头盖);理光约0.8秒(很快!);徕卡约1秒。连拍间隔速度:三者单张拍摄基本无延迟;缓存:富士在慢速连拍时可以缓存相当数量的RAW,GR不适合连拍所以缓存较小(约10张RAW),徕卡可在10fps下缓存约8-10张RAW。快门手感:富士和徕卡采用传统螺纹快门按钮(适合加装软快门或快门线),理光的快门手感也不错,但可能稍小且与机身齐平。
总结(自动对焦与性能): X100VI 提供了足够胜任的自动对焦,终于带来了人眼检测和可靠的追踪,适合日常使用,但它不是运动相机——可以理解为足够快,适合街拍和家庭时刻,并且在需要时有手动控制的乐趣。GR IIIx 强调了不同的理念——它的自动对焦还可以,但设计鼓励区域对焦和Snap功能,对于习惯这样用的人来说速度极快(在熟练手中,预对焦的速度无人能敌)。Leica Q3 如今的对焦表现如同现代相机应有的水准:自信、快速且几乎无需多余操作,符合其高端定位;在正常情况下你不会因为对焦延迟而错失瞬间。直接对比的话,Q3对焦速度可能最快,X100VI次之,GR IIIx(自动对焦模式下)第三。但如果GR使用Snap Focus在合适距离,实际上可能比其他两款更快(因为本质上是预对焦,瞬间捕捉)。所以每款相机都有自己实现锐利成像的方式。这也体现了各品牌对用户使用习惯的理解:富士和徕卡不断提升自动对焦以满足预期,理光则提供了实现同样目标的替代方法。
视频能力
从历史上看,这些相机都不是以视频为主设计的——它们首先是摄影师的工具。但在最近的迭代中,厂商们越来越多地加入了强大的视频功能,其中一款甚至进入了专业视频领域。
富士胶片 X100VI 视频: 富士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在 X100VI 中加入了强大的视频功能。它可以拍摄最高 30p 的 6.2K 视频(来自传感器 1.23x 裁切区域),并可下采样获得高质量的 4Kdpreview.com。本质上,X100VI 继承了富士 X-T5 的视频选项dpreview.comdpreview.com。这意味着你可以获得10 位内部录制、F-Log 平坦色彩配置文件,以及多种分辨率/帧率组合:全宽 4K 30p(跳线扫描)、最高 30p 的超采样 4K(来自 6.2K 裁切)以获得最大细节、50/60p 时略微裁切的 4K,以及最高 120p 的 1080p 慢动作dpreview.comadorama.com。令人印象深刻的是,X100VI 还提供了专为视频优化的自动对焦改进,如视频模式下的主体追踪(包括人脸/眼部检测)——这是 X100 系列的首次dpreview.com。DPReview 指出,“X100VI 基本上提供了与 X-T5 相同的视频功能”,并强调现在包括不限于特定主体的自动对焦追踪dpreview.com。实际来说,你可以用 X100VI 拍 vlog 或高质量的 B-roll。固定的 23mm 镜头(等效 35mm)对于手持自拍 vlog 稍显紧凑,但非常适合环境拍摄。相机内置麦克风(立体声),并且有一个重要的 2.5mm 麦克风接口(兼作快门线接口)——你可以通过转接头连接外接麦克风。它没有耳机接口,但你可以通过 USB-C 接口加转接头监听音频dpreview.com。富士还为视频加入了胶片模拟,为创意风格增添乐趣(Provia、Eterna 等),而内置 ND 滤镜可用于视频,在强光下保持大光圈dpreview.com。6.2K 模式下存在果冻效应(24.9ms 读出——中等水平)dpreview.com,但使用裁切模式可将其最小化。话虽如此,历史上大多数 X100 用户并不常用该相机拍视频。DPReview 甚至评论道“我们没听说有很多人用 X100 系列拍视频” <a href=”https://www.dpreview.com/reviews/fujifilm-x100vi-review#:~:text=match%20at%20L794%20The%20X100,23x%20%28dpreview.com——它更像是一个备选方案。随着X100VI的改进,这一情况对某些人来说可能会改变。机身防抖在这里也有帮助:VI的IBIS会显著稳定手持视频(以往X100系列在视频方面被批评为画面抖动)。富士对比度高、细节丰富的画面输出非常适合拍摄休闲影片。不过也有一些限制:没有log输出到HDMI(相机配有USB-C和Micro HDMI输出,如果需要可以输出干净的4K信号),如果长时间录制6.2K视频可能会有过热问题(不过富士并未大力宣传X100VI适合长时间录制,而且显然没有风扇)。相机可以在连接时直接将视频文件上传到Frame.io云端,便于快速分享dpreview.comdpreview.com。总的来说,X100VI在视频方面表现令人惊喜——可以说“强大的视频能力”是它的优点之一dpreview.com。它不太可能取代专业的视频专用相机,但对于混合拍摄者或偶尔想要录制高质量电影片段又不想带另一台相机的时候,它完全可以胜任。
Ricoh GR IIIx 视频: 如果说富士在视频方面出人意料地强大,那么理光则恰恰相反。GR IIIx 的视频功能非常有限。它最高只支持1080p(全高清)60fpspetapixel.com。没有 4K,没有高码率选项,控制也很有限(除了曝光补偿或基础设置外,几乎无法调整)。理光自己一直将 GR 定位为静态相机。Petapixel 直言不讳地表示:“请记住它仅限于 1080p……没有 4K。理光毫不掩饰地将其定位为静态照片相机”petapixel.com。Wired 的评测更为直接:“视频……几乎无法用。别指望用这东西拍视频。就当它根本不会拍视频。”wired.com。这句话基本概括了一切——WIRED 给 GR III/IIIx 的静态拍摄打了 9/10 分,但指出视频和电池是其弱点wired.com。为什么会这么糟糕?有几个原因:以当今标准来看,1080p 画质一般(与 4K 相机相比细节偏软),没有专为视频设计的防抖(虽然 IBIS 可能对轻微抖动有帮助,但并未针对视频平移优化),视频对焦慢且容易拉风箱,音频也很基础(单声道麦克风,无麦克风输入)。此外,没有 HDMI 输出用于外录。GR 真的是一台“随身携带的拍照相机”,视频功能更像是早期时代的勾选项。你可以应急拍个 1080/30 的短片,但如果你对视频有任何需求,GR IIIx 都不是合适的工具。好的一面是,GR IIIx 拥有大尺寸传感器,所以它的 1080p 画面有 APS-C 相机的美感(可以获得一些浅景深)。而且体积小巧,你也可以用它做一些隐蔽拍摄。但没有 4K,屏幕也不可翻转,创意视频拍摄非常受限。理光大概假设买 GR 的用户根本不在意视频,或者有其他设备(手机等)来拍视频。理光自己的 GR 宣传几乎从不提视频,这也说明了一切。所以我们也和 Wired 一样说:GR IIIx 的视频只是个事后补充——你最好别把它当成考虑因素。如果只是偶尔拍个短片,它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在这方面绝对“别相信炒作”(其实根本没有炒作——大家都承认它视频很弱)。
Leica Q3 视频: 徕卡大胆地为 Q3 配备了强大的视频功能。Q3 可拍摄8K 视频,最高 30p(支持 DCI 和 UHD 8K),4K 最高 60p,以及多种其他模式dpreview.com adorama.com。这相比 Q2 最高仅支持 4K30 是一个巨大的进步。Q3 的视频规格已与许多混合可换镜头相机相当:10-bit 4:2:2 录制,支持Apple ProRes 422 HQ(但 ProRes 限制为 1080p 60)dpreview.com,以及徕卡的 L-Log 曲线用于平坦画面(我们的来源未明确提及,但徕卡通常通过 Leica Fotos 应用或机内为其视频提供 log 曲线)。该相机甚至具备外部功能:micro-HDMI 接口可输出视频到录机,并可实现 8K/30 10-bit 输出或连接外部监视器dpreview.com dpreview.com。USB-C 可作为 Power Delivery 保持充电,或连接 iPhone(甚至可能通过应用进行监看)。徕卡还宣传了“与 Capture One/Lightroom 联机拍摄”等功能,这可能更多适用于静态照片,但也体现了专业工作流的定位dpreview.com。实际使用中,Q3 能拍出极为漂亮的视频:全画幅画面、徕卡色彩和锐利的 Summilux 镜头带来丰富的画质。8K 下画面极为细腻(但存储占用大)。Q3 还引入了一个有趣的“多分辨率技术”选项用于静态照片(60、36、18MP 模式),同样你也可以选择低分辨率拍摄以提升动态范围或减少果冻效应。实际上,可以用 8K 超采样拍 4K,获得极致画质,或用低分辨率模式实现更快的读取速度。果冻效应在 8K 下如果快速摇动会比较明显(大多数 8K 相机都如此),但在 4K 下应该控制得不错,尤其是使用超采样模式时。徕卡还为视频提供了电子防抖(EIS)以辅助镜头光学防抖techradar.com。正如 TechRadar 所说,他们“很希望有机身防抖(IBIS)”来配合如此高分辨率,但他们也提到相机至少有电子和光学防抖,这“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抖动”techradar.com。来源中未提及录制时长限制;推测受热限制,8K 录制时长会被限制(可能每次 15-20 分钟)——这对小机身来说很常见。Q3 的音频:内置麦克风,且重要的是配备 USB-C 音频接口。徕卡出售一个适配器(或可用第三方)通过 USB-C 接入 3.5mm 麦克风。无耳机接口直接,但你可以通过HDMI或可能的USB-C进行监控。这一切都表明,徕卡实际上是在吸引那些希望用定焦镜头徕卡进行高质量视频拍摄的混合型摄影师。一位评论者惊呼Q3 “不仅仅是一台摄影相机。它还能拍摄令人印象深刻的8K视频……8K30、4K60,以及1080下的120fps” adorama.com,称其为“面向未来……具备制作级8K画质” adorama.com。这确实是个转折——几年前,“徕卡”和“8K视频”出现在同一句话里还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当然,一台价值6000美元的相机理应具备多功能性。与X100VI强大但受热量限制的6K相比,Q3的8K更加前沿,但实际上很多人会用它出色的4K视频功能。与此同时,GR IIIx则完全没有参与视频领域。
总结: 对于视频拍摄者来说,排名很明确:Leica Q3以高分辨率、专业级视频能力领先,完全可以用于严肃项目,或至少高端内容创作dpreview.comtechradar.com。Fujifilm X100VI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有力竞争者——它提供6.2K/4K、10-bit,以及富士的色彩科学,机身小巧,非常适合混合日常使用或创意电影拍摄,尤其当你想要35mm镜头和复古机身的独特外观时(有些人可能会用它拍旅行vlog或纪录片B-roll)dpreview.comdpreview.com。Ricoh GR IIIx则远远落后——它本质上只是一个静态拍摄设备,仅有象征性的1080p视频petapixel.comwired.com。如果你的使用场景有任何重要的视频需求,你很可能会排除GR,或者计划用另一台相机来补充动态拍摄。有趣的是,这些相机涵盖了整个范围:从“假装它不会拍视频”wired.com到“为高端便携视频树立标杆”。这种差异实际上可能简化选择:例如,不在乎视频的街头摄影师可以毫无遗憾地选择GR,而想拍视频片段的旅行博主可能会倾向于富士或徕卡。
连接性与软件功能
在当今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中,连接性和软件有时和硬件参数一样重要。以下是我们的三位竞争者如何保持你的连接,以及它们提供了哪些独特的软件功能:
富士胶片 X100VI 连接性:富士最近在连接性方面有了提升。X100VI 内置了Wi-Fi 和蓝牙,并且完全兼容富士的新X App(取代了旧的 Camera Remote 应用)。评测者发现与智能手机的连接“可靠”——DPReview 特别指出,“相机到云端和智能手机应用在测试中都很可靠”dpreview.com。X100VI 实际上是首款富士相机,在与手机或 Wi-Fi 配对时,可以将图片和视频直接上传到 Adobe 的 Frame.io 云平台——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功能,便于即时备份或与协作者共享dpreview.com。这对于专业工作流程或希望照片自动传输到云端的旅行者来说很实用。通过该应用,你还可以进行常规的远程控制、实时取景拍摄和无线图片传输(现在包括 RAW 文件,速度也更快)。蓝牙有助于保持低功耗的持续连接,因此你可以用手机的 GPS 给照片添加地理标签,并在拍摄时让相机自动将 JPEG 发送到手机(如有需要)。在接口方面,X100VI 配备了USB-C 接口(支持充电、数据传输,甚至可通过转接头输出耳机音频)和micro-HDMI。USB-C 还支持连接电脑进行 Fuji 的 X-Acquire 或网络摄像头功能,如有需要,你可以将相机作为高质量网络摄像头使用(富士有专用网络摄像头软件)。用于闪光灯或配件时,配有标准热靴。富士的软件功能也很丰富:除了著名的胶片模拟(可以说是软件魔法,模拟各种富士胶片风格),还有机内 RAW 转换、高级滤镜(玩具相机、微缩景观等)和全景拍摄等功能。富士还有一个有趣的模式是数码增距镜:利用高分辨率传感器,你可以将相机设置为裁切到 50mm 或 70mm 等效视角,并输出经过放大的 JPEG(X100VI 可能凭借 4000 万像素实现更多,比如 2x 和 4x 数码增距模式,虽然通常在 2600 万像素时是 50/70mm,分辨率会更低)。虽然不如真正的光学增距镜,但如果你想快速获得更紧凑的画面而无需后期裁切,这很实用。另一个软件技巧:多重曝光模式,用于创意叠加拍摄。别忘了,富士的菜单允许大量自定义(Q 菜单、自定义预设等)。富士相机还支持闪光灯指挥模式,可搭配 EF-X8(需另购)或新款闪光灯使用,但由于 X100VI 没有内置闪光灯(X100T 是最后一款内置闪光灯的机型),你需要外接闪光灯来触发。总的来说,富士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连接方案:轻松配对与传输、相机远程控制,甚至支持直接上传云端——这是 Ricoh 和 Leica 原生都不具备的功能dpreview.comdpreview.com。他们的应用过去一直是短板,但最新的 X App 在稳定性方面获得了更好的评价。
Ricoh GR IIIx 连接性:GR IIIx 也配备了 Wi-Fi(802.11n)和蓝牙 LE。它可与 Ricoh 的 Image Sync 移动应用配合使用,实现图像传输和远程拍摄。不过,用户对 Ricoh 应用的反馈褒贬不一——它功能齐全,但不如一些竞争对手精致。你可以传输 JPEG,甚至可以传输 RAW(DNG),如果你有耐心的话。蓝牙可用于自动同步时间和位置,并可唤醒相机以便快速传输。有个很实用的选项:你可以将 GR 配置为每次拍照后自动将一张已调整尺寸的 JPEG发送到手机(方便随时社交分享)。对于远程快门,应用支持基础的实时取景和拍摄——如果你想把 GR 放在小三脚架上自拍或合影,这很有用(不过它的 40mm 广角镜头可能需要你后退几步)。在硬件方面,GR IIIx 配有USB-C 接口,具备多种功能:可为电池内充(GR 很早就率先支持 USB-C 充电;Wired 在 2019 年就指出它在这方面“领先潮流”wired.com),也可作为与 PC 或手机的数据连接(有些人为了速度会用数据线传输而不是 Wi-Fi)。USB-C 接口还可通过合适的转接头作为耳机输出或模拟视频输出(不过由于最高只支持 1080p 视频,这点意义不大)。该相机完全没有 HDMI 输出。关于软件功能,Ricoh GR 系列因其“Snap Focus”(前文已述)以及JPEG “Image Control” 预设而拥有一批忠实粉丝。Ricoh 提供了多种胶片风格预设(正片、复古、单色、漂白旁路等),你可以调整对比度、色调、颗粒等,甚至可以保存自定义预设。社区中还有人分享 GR “配方”(类似富士的胶片模拟配方),以获得特定风格wired.com。GR IIIx 还支持机内 RAW 开发和一些编辑工具(裁剪、旋转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GR IIIx 利用陀螺仪实现“地平线校准”——可在机内自动校正轻微倾斜。它还支持间隔拍摄制作延时摄影(不过视频同样仅限 1080p)。连接性方面有一项明显缺失:GR IIIx 无法直接连接云端,也没有花哨的网络摄像头功能。在这方面它是个更简单的设备。由于许多 GR 用户喜欢街拍并快速分享到社交媒体,应用的可靠性或不稳定有时会令人沮丧——但一旦连接成功,传输 JPEG 没问题。好的一面是,GR 配备了内置存储(GR IIIx 为 2GB,下一代 GR IV 将内置高达 53GB theverge.com theverge.com)。有了内置存储,即使没有 SD 卡你也能拍摄,之后可通过 USB 或 Wi-Fi 传输图片。这是你忘带卡时的一个不错备份。不过,2GB 很快就会用完(大约 40 张 RAW 或几百张 JPEG)。未来的 GR IV 会大幅提升这一容量,显示 Ricoh 有意改善连接性(如果能直接插入或用手机文件管理器,甚至可能不再需要手机)。但就目前而言,GR IIIx 的连接性实用为主——需要时可用,但许多GR纯粹主义者几乎把相机当作胶片相机来对待,拍摄结束后才在家下载照片,而不是在外随时连接传输。
Leica Q3 连接性:Q3 在连接性方面相当先进。它配备了双频Wi-Fi和蓝牙,并可与 Leica 的FOTOS应用配合使用。Leica FOTOS 支持远程控制、图片浏览、RAW 或 JPG 下载,甚至固件升级。Q3 引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功能:你可以通过USB-C 转 Lightning(或 USB-C)将其直接连接到 iPhone,Leica FOTOS 应用会识别它,实现快速有线传输——实际上让手机变成了相机的大容量存储卡或远程取景器dpreview.com。这对记者或任何想要在手机上立即获得全分辨率图片的人来说都很棒(可绕过有时不稳定的无线传输)。借助 USB 3.1 Gen2,传输速度很快。Q3 的 Wi-Fi 也比 Q2 有所提升,你甚至可以用它进行有线联机拍摄到电脑(支持 Capture One 或 Lightroom)——Leica 提供了这一功能,影棚摄影师会很喜欢dpreview.com。还有一个独特之处:Q3 可选配无线充电手柄;这个配件让你把相机放在充电垫上时支持 Qi 无线充电dpreview.com。虽然主要是关于供电,但这也是一种连接便利——无需插线充电(Leica 很喜欢这些小奢华细节)。手柄还可以提供以太网端口用于有线网络连接。Q3 的接口包括:USB-C(支持 PD、数据、音频)、Micro-HDMI(用于外接显示器/录机)、热靴(用于闪光灯或适配器)。在软件方面,Leica 保持简洁,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功能:Q3 具备机内透视校正——利用陀螺仪和镜头数据,可自动校正 JPEG 中的垂直线条收敛(对建筑摄影很有用)dpreview.com。它还拥有智能动态范围模式,可智能提升阴影部分。没有富士那样的胶片模拟玩法;Leica 认为你会自己做色彩分级或拍 RAW。但他们直出 JPEG 呈现出许多人喜欢的悦目、中性却丰富的风格。固件升级还增加了自定义 FN 按键功能(Q3 固件 3.0 增加了将中间转盘按下分配为切换手动对焦辅助的能力,这是用户提出的需求youtube.com)。Q3 的“多区域”测光还带有高光加权选项,有助于保留高光细节,是应对复杂光线的贴心软件细节。它还支持对焦包围,方便后期进行景深合成。也许你没想到,Leica 已经拥抱了连接性,甚至提供了与 Adobe Lightroom 的集成,通过 FOTOS 应用可将照片直接同步到 Lightroom Mobile,只需关联账户即可。Q3 的理念是现代化工作流,尽管机身外观经典。The Verge 曾幽默地对比道,“GR 相机……在注重小巧和比富士 X100 或 Leica Q 更实惠的街头摄影师中开辟了自己的市场” <a href=”https://www.theverge.com/news/673127/ricoh-gr-iv-street-photography-camera-specs-announcement#:~:text=release%20in%20the%20autumn%20of,most%20anticipated%20camera%20oftheverge.com —— 这意味着 Q 是为那些钱包更鼓的人准备的。更大的钱包或许还能让你获得更无缝的科技集成。有一个小遗憾:Q3 没有多帧高分辨率模式,也没有任何计算夜景模式(有些竞品有)。但有了 6000 万像素,谁还需要传感器位移的花招呢?还有一点:徕卡的菜单提供“三重分辨率” RAW 拍摄(60/36/18MP)——这不完全是连接性,但却是一个可以根据需要管理文件大小和速度的软件功能adorama.com。比如,如果你只打算在网上分享照片并想要极小的文件,可以设置为 18MP 模式,或者选择 36MP 作为折中。这也会影响图片传输的速度(文件越小=传输越快)。
摘要: 连接性是富士和徕卡表现出色,而理光稍显落后的一个方面。X100VI配备了新应用程序,甚至支持云集成,显然是在回应现代需求(富士用户现在可以更轻松地分享,甚至进行云端协作)dpreview.com。徕卡Q3,作为高端机型,提供了专业级连接性:支持有线连接手机、联机拍摄,以及相当强大的应用程序(FOTOS)dpreview.com。理光GR IIIx只具备基础功能——可以将照片传到手机并支持远程快门,但缺乏复杂性和速度,应用体验也不够精致。说到软件功能,富士拥有最丰富的机内选项(胶片模拟、多重曝光等),理光有一些独特功能(Snap Focus、自定义图像配置、间隔拍摄),徕卡则保持简洁但高效(透视控制、高分辨率管理)。可以说,富士的方式是功能丰富且有趣,理光是精简且专注,徕卡则是专注于品质和核心工具。你是更看重便捷分享和创意模式,还是喜欢无干扰的拍摄体验,这可能会影响你的选择。
电池续航与供电
便携相机的缺点往往是电池续航,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些明显的差异:
富士X100VI电池:X100VI使用富士NP-W126S电池——这是一款经过验证的7.2V、1260mAh电池,被广泛应用于许多X系列机型。鉴于X100VI配备了新的IBIS和4000万像素传感器,人们可能会预期续航能力会有所下降,但实际上它依然提供了不错的电池续航。事实上,DPReview将“不错的电池续航”列为该相机的优点之一dpreview.com。我们的信息来源中并未明确引用官方CIPA续航评级,但从DPReview第三季度对比表来看,X100V(结构相似)每次充电大约可拍摄420张(很可能是使用OVF)或350张(EVF)dpreview.com。X100VI由于功耗略高,标准使用下大约可拍摄350张(OVF)/300张(EVF)。在实际使用中,许多用户一块电池可以满足一天的随拍(比如200-300张并查看回放)。如果你大量使用EVF、Wi-Fi或视频,电量会消耗更快。幸运的是,X100系列支持USB-C充电,因此你可以随时用移动电源补充电量——这已成为常见做法。许多人也会携带一块备用NP-W126S(体积小巧)。值得注意的是,富士没有改用更大的NP-W235(X-T4同款),很可能是为了保持机身小巧。但NP-W126S电池广泛可得且价格不高(也有第三方选择)。X100VI的混合取景器有助于延长续航——使用光学取景器比EVF耗电少得多,因此可以在可能时通过使用OVF来节省电量。DPReview的表格确实显示350张CIPA,这大概是EVF的数据,420张OVFdpreview.com。此外,关闭如持续蓝牙或使用飞行模式等功能也能进一步延长续航。总体来说,没有人抱怨X100VI的电池续航——它“不错”,符合预期,虽然不是顶级,但也没有拖后腿。考虑到它的配置(4000万像素、IBIS、高分辨率EVF),其实已经相当高效了。
理光 GR IIIx 电池:GR IIIx 在这方面表现不佳。它使用一块很小的 DB-110 电池(约 1350mAh,但只有 3.6V,因此有效瓦时数大约只有富士电池的一半)。CIPA 额定值仅为每次充电约 200 张keithwee.comdpreview.com。许多实际用户报告称,150-200 张,如果大量使用回放或 Wi-Fi,有时甚至更少。Wired 的测试者指出,“我大约拍了 150 张,低光环境下 IBIS 工作更努力时更少”wired.com。这与 Keith Wee 的评论一致,“每次充电 200 张[在]2025 年标准下太少了”,并且理光确实应该在下一代产品中提升续航能力keithwee.com。实际上,理光坚持使用这种小电池是为了保持相机的便携性,但这确实是个痛点。如果你要全天外出拍摄,GR 绝对是你需要多带几块备用电池的相机。好在支持 USB-C 充电,意味着你可以在拍摄间隙用充电宝补电;也有些人用带电池的手柄或外壳随时充电。有个小技巧:GR 可以在插着 USB 电源时运行(甚至拍照),等于让充电宝变成外接电池——不过这多少牺牲了便携性。还有一个细节:GR 的电量指示往往下降很快——有人发现它会显示满格,然后半格,很快变红;Wired 警告说“请注意:GR III 的电量从一格到红灯闪烁很快”wired.com。所以建议早点更换电池。正如前文提到的,下一代 GR IV 可能会改进这一点,因为“已经有更大容量的电池技术”正如 Keith 所说,但对于 IIIx 来说,现状如此。好消息是,如果只是短时间扫街(比如一两个小时),150 张照片也许够用。但如果是旅行或活动,就必须多带电池。许多 GR 用户习惯每拍几张就关机省电(开机速度很快,这么做没问题)。你也可以把“自动关机”时间调短。IBIS 和传感器除尘(抖动除尘)也会耗电。综上,续航是 GR IIIx 的主要缺点之一。《Amateur Photographer》的评测打趣说 GR 可以用 USB 供电来缓解其“仅 200 张的电池寿命”amateurphotographer.com。这是为小巧机身所做的妥协。
Leica Q3 电池:Leica Q3 使用了全新的 BP-SCL6 锂离子电池,额定容量为 15.8 Wh(约 7.4V,2100mAh)。Leica 标称的 CIPA 350 张续航与 Q2 相同 dpreview.com。在 DPReview 的原文中:“新电池的 CIPA 续航为 350 张,与 Q2 相同……不过,根据使用情况,实际拍摄张数常常能达到 CIPA 标准的两倍。350 张是合理的,足够一天的拍摄。” dpreview.com。所以,实际使用中,许多 Q2/Q3 用户发现如果不频繁使用 EVF 或频繁回看照片,能拍 700 张以上。如果每次都用 EVF 并经常回看照片,预计在 300-400 张左右,与官方标称一致。Q3 的电池系统设计很棒:采用弹匣式插入手柄底部——没有电池仓门,直接密封(有助于防护)。只需按压电池,卡扣自动锁定。取出时,按一下电池会弹出一部分(类似 SL 和 TL 系列 Leica)。这种设计让你能非常快速地更换电池,无需额外的仓门结构。Leica 电池价格昂贵(每块约 $250),但续航和寿命都很不错。Q3 还支持 USB-C Power Delivery,意味着你可以用高功率 USB 直接供电或充电。可选的无线充电手柄甚至可以让你把相机放在充电板上直接为电池充电——非常奢华的便利(但速度较慢;DPReview 数据是无线充满约 190 分钟)dpreview.com。Q3 作为全画幅机型,传感器和处理器耗电大,但依然实现了平均水准的续航——部分得益于物理空间大,电池容量大(Leica 在手柄里有空间)。确实更重,但至少不用频繁换电池。一天出行,带一块备用电池通常足够。如果大量拍 8K 视频,电池会消耗得更快(8K 连续拍摄可能不到一小时就耗尽)。但用于拍照,350+ 张很轻松。与 X100V 持平,甚至略优于使用 EVF 的 X100VI。Q3 的 EVF 和 LCD 分辨率高,耗电也大,但电池容量弥补了这一点。所以虽然 Leica 在理论拍摄张数上不是领先,但在同级别中表现扎实,尤其比 GR 要好。
电源管理:所有相机都可以通过关闭某些功能来省电:比如降低屏幕亮度、缩短自动关机时间等。Leica 的 6000 万像素传感器可能更耗电,但处理器在不需要时可能会降频。富士的 IBIS 相比 X100V 可能会略微降低续航,但用户反馈影响不大。Ricoh 的 GR IV 策略可能是稍微提升电池容量(传闻是同款电池但效率提升,或许还可选电池盒?不确定)。
快速对比: Leica Q3 ~350 张(CIPA),富士 X100VI ~350(CIPA),理光 GR IIIx ~200(CIPA) dpreview.com dpreview.com。实际使用中,Q3 和富士如果保守使用可以达到 500+,GR 如果节省用电也许能到 250。但如果你激进拍摄(大量连拍、连续对焦、Wi-Fi 开启),Q3 和富士可能会降到 250-300 左右,GR 甚至可能只剩两位数。很明显,GR 是个异类。正如 Keith Wee 所说,“对于一台售价超过 1000 美元的相机,电池技术完全可以做到更大容量”,暗示这有点让人失望 keithwee.com。所以,如果你讨厌带备用电池,GR 可能会让你抓狂。与此同时,富士用户通常带一块备用电池就够了;徕卡用户也许会带一块(不过以徕卡的价格,有些人可能不会!)。
还有一点要考虑:这三款相机的电池都是可拆卸的——不像有些卡片机采用内置电池设计(这对寿命有好处)。此外,每款都可以通过机身 USB 充电。GR 唯一的优点是 USB-C 充电很快——大约 2 小时就能充满,甚至充 15 分钟也能回不少电,因为容量小。富士的 USB 充电也很方便,尤其适合有其他 USB-C 设备的用户整合充电器。徕卡的无线充电很慢,但有线 PD 充电速度还可以(充满大约 2.5 小时)。
总结:电池续航对 X100VI 来说是优点(表现不错,比老款 X100F 有提升),对 GR IIIx 来说是缺点(在评论中经常被提及 wired.com keithwee.com),对 Leica Q3 来说是中性/还可以(考虑到传感器尺寸表现不错,但重度使用还是需要备用电池)。
配件与扩展性
这三款相机作为定焦卡片机,配件生态有限(但值得一提),可以提升或个性化拍摄体验。
富士 X100VI 配件:X100 系列因其受欢迎程度,拥有丰富的官方和第三方配件。主要有:
- 转换镜头: 富士官方的WCL-X100 II(广角转换镜)和TCL-X100 II(长焦转换镜)很受欢迎。WCL 提供 0.8× 广角系数(将 23mm 镜头转换为约 19mm,即约 28mm 全画幅等效),TCL 则约为 1.4×(得到约 33mm,即约 50mm 等效)petapixel.com。在 X100VI 的 4000 万像素传感器上,这些镜头依然能带来高分辨率图像,相机可自动识别(通过磁铁)并应用适当校正,因此成像效果极佳。它们实际上让 X100 变成一台三合一定焦相机(28mm、35mm、50mm 等效)。对于旅行来说,这非常棒。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镜头会增加体积和重量,但它们是螺旋式安装(卸下装饰环后为 49mm 螺纹),安装也相当快捷。
- 滤镜转接环 & 防护密封: 如前所述,要让 X100(包括 VI 代)实现完整防护密封,需要转接环和保护滤镜。富士出售AR-X100转接环(卸下装饰环后可旋入镜头,提供标准 49mm 滤镜螺纹)dpreview.com。加上一块优质 49mm UV 滤镜即可保护并密封镜头。许多用户第一天就会这样做。第三方也有更便宜的转接环,甚至有集成遮光罩功能的转接环。
- 遮光罩: 富士有一款金属开孔遮光罩(LH-X100),可旋入转接环,帮助减少眩光并带来经典外观。市面上有大量第三方遮光罩(有些还集成转接功能)。遮光罩还能额外防止磕碰。
- 背带与手柄: 虽然 X100VI 很紧凑,但有些人更喜欢加装手柄以获得更好握持感。富士的MHG-X100手柄可安装在底部,提供小指支撑和 Arca-swiss 导轨。还有滑入热靴的拇指托(Match Technical、Lensmate 等品牌),可提供拇指支撑,提升单手稳定性。皮革半包也很受欢迎,兼具风格与保护。
- 外接闪光灯: X100VI 没有内置闪光灯(X100V 也取消了),但它有叶片快门,可支持最高 1/2000 秒闪光同步。许多 Strobist 用户因此喜欢 X100。富士自家的EF-X20迷你闪光灯或EF-20闪光灯可用于热靴补光。Profoto 和 Godox 也有为富士设计的 TTL 闪光灯。热靴还可触发无线闪光系统。如有需要,也可通过热靴转接器使用同步端口。
- 取景器配件: 基本无需额外配件,因为机身自带取景器,但有些人会在快门按钮上加装软释放按钮(因其有老式快门线螺纹)。如有需要,也可加装屈光度镜片或贴片放大镜,不过机身已内置屈光度调节。
- 电池与充电器: 富士标配基础 USB 充电器,许多人会购买专用 BC-W126 充电器或第三方双充。备用 NP-W126S 电池(通常备一到两块即可)。
- 杂项:X100 系列甚至有一些有趣的配件,比如与 Instax 打印机兼容(可将照片发送到 Instax Share 打印机进行即时打印)。还有 X100 的水下壳(第三方产品),但并不常见。有些人会用转接环安装 ND 或偏振等滤镜——这很实用,因为它是定焦镜头。此外,中灰渐变镜也可以手持使用,等等。
总的来说,X100VI 可以搭配很多配件——广角/长焦转换镜头实际上让你拥有多种焦段,各种手柄和遮光罩也能优化手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成熟的系统。
理光 GR IIIx 配件:理光保持极简风格,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附加配件:
- GW-4 和 GT-2 转换镜头:实际上,广角转换镜 GW-4(21mm 转换镜)是为 GR III(28mm 机型)设计的。对于 GR IIIx(40mm),理光推出了 GT-2 长焦转换镜,可将等效焦距扩展到约 75mm petapixel.com。要安装它,你需要 GA-2 镜头适配器,它可以锁定在 GR 前端(替换原有环)。装上 GT-2 后,拍人像时有更远的拍摄距离;据说画质表现不错(相机有裁切模式辅助,但本质是光学转换)。注意:GR IIIx 没有广角转换镜(因为 40mm 转广角需要很大的转接镜;如果你想要广角,可以用 28mm 的 GR III 配 GW-4)。
- 外置取景器(OVF):GR IIIx 可以使用 Ricoh GV-3 迷你光学取景器,插在热靴上 petapixel.com。这是一个为 40mm 视角设计的简单框线取景器,带有取景框线和部分视差标记。它不会与相机通信(无信息叠加),纯粹是玻璃光学取景。有些街拍用户很喜欢它,因为它可以让你在强光下用眼平拍摄,同时节省电池(关闭 LCD)。还有更早的 GV-1(适用于 28/21mm 视角),但不适合 40mm。第三方 OVF(如 Voigtländer 40mm 取景器)也可以使用。
- 遮光罩/保护器:GR 镜头因易进灰尘而臭名昭著。像 Squarehood(第三方产品)这样的配件,提供了一个小巧的遮光罩,还能让你在镜头口加装 UV 滤镜且不会暗角。JJC 也有粘贴环+滤镜的解决方案。这些配件不仅能减少眩光,更重要的是防止灰尘进入,通过覆盖伸缩镜头周围的缝隙来实现 keithwee.com keithwee.com。强烈推荐 GR 用户使用。
- 机身和背带:理光出售一款GC-11皮革包裹相机套,能覆盖相机但可快速取下。可选颈带或腕带(GR有腕带环,许多人为安全用小腕带)。还有“GR颈带”等品牌选项。GR适合用腕带,因为你经常单手操作。
- 电池/充电:额外的DB-110电池必不可少;理光有售,也可买第三方的。有BJ-11外置充电器(因为相机只附带USB线)。许多人直接用USB,但如果你想在拍摄时给另一块电池充电,外置充电器很有用。
- 其他:GR没有内置闪光灯,但有闪光灯热靴。你可以装一个小型闪光灯或无线引闪器。像尼康SB-300这样的热靴小闪光灯或任何手动闪光灯都能用(但没有TTL,因为GR不支持P-TTL;可能支持基础闪光同步)。还有个有趣的附件:有人在老款GR上用微距环形灯配GA-1转接环做近摄。GR官方配件比富士/徕卡少,但第三方弥补了空缺:如拇指托(有些做成小型粘贴式)、屏幕保护膜,甚至机身贴纸(个性化外观——在日本很流行)。
- 防水?基本没有,没有官方防水壳。有些发烧友用潜水袋自制防水壳,但GR并不适合水下。
本质上,GR IIIx的配件主要是为弥补其短板:想要取景器可以加,想要75mm焦段可以加镜头转接器,想保护镜头可以加保护配件。它不像富士或徕卡那样是系统相机,但基本配件都能满足。
徕卡Q3配件:徕卡为Q系列提供了大量高端(通常价格不菲)的配件:
- 替代镜头盖/遮光罩:Q3标配镜头遮光罩(徕卡通常都会配)。如果没有,也可单独购买金属遮光罩。镜头盖可换成第三方自动开合盖(有些专为Q设计,镜头伸出微距时自动开,但Q镜头不会缩回,所以不用考虑)。还有皮革等材质的套入式镜头盖。
- 手柄:Leica HG-Q3手柄可拧在底部,为右手提供更牢固的握持。还能安装徕卡圆形指环(类似Leica SL),进一步增强握持安全性。这个手柄还有支持无线充电的版本(带触点)。
- 拇指托:徕卡有拇指托,插在热靴上,给拇指一个支撑点,帮助稳固握持。M和Q用户很喜欢这个配件。价格不低,但用黄铜精密加工,与机身质感一致。
- 背带和相机套:徕卡的皮质颈带(通常标配)很不错,但很多人会升级为编织皮带或Henry’s等品牌。皮革半套(徕卡有官方半套,包住底部和两侧,电池/卡有开口)。这些套有多种颜色(棕色、黑色等),既保护又增加握持厚度。
- 备用电池和充电器:Q3电池价格较高,但你可能会买一块。徕卡充电器可同时充两块(如再买一块,记得)。还有车载充电选项。
- 闪光灯:Q3 有热靴但没有内置闪光灯。徕卡为 Q 提供了 SF40 或 SF60 闪光灯(与 Nissin 联名,基本上是 Nissin 闪光灯),可实现 TTL 闪光。大多数徕卡 Q 用户并不常用闪光灯,但它可用于补光或创意照明。叶片快门支持高达 1/2000 的高速同步,非常适合日间补光(就像富士一样)。
- 滤镜:Q3 镜头有标准滤镜螺纹(49mm)。许多人会用 UV 或透明滤镜来保护那块漂亮的玻璃。如果要长曝光,也会用 ND 滤镜,尽管相机内置了 3 档 ND(Q2 有,推测 Q3 也有?其实没有明确说,但很可能有,因为 Q 和 Q2 都有内置 ND)。拍视频时,可能会用可变 ND 以保持 180 度快门。
- 其他:Q3 现在有 HDMI 和 USB 接口,可以外接监视器或麦克风。所以 SmallRig 可能会为 Q3 做笼子或支架,如果有人想把它改装成视频机(虽然不常见但可以)。另外,Leica Q3 43 版本可能有自己的配件(大概率都一样,除非滤镜口径不同)。
- 限量版:严格来说不算配件,但徕卡经常推出 Q 系列特别版(比如不同的涂装或蒙皮)。它们不影响功能,但很有收藏价值。
一个独特之处:因为徕卡 Q 系列是定焦镜头,你可能会想“没有镜头卡口?没意思?”——但徕卡很有创意地直接推出了一个不同镜头的版本(Q3 43,配 43mm APO 镜头)leicarumors.com。这不是可更换配件,而是另一台相机,但类似于富士如果推出不同焦段的 X100(富士没这么做,他们用转接镜头的方式)。所以徕卡“变焦”的方式就是再卖你一台贵相机,哈哈。
社区/DIY:这方面有一整个小众产业:比如富士和徕卡都有定制的软快门(因为快门按钮有螺纹)。富士用户也会用老式机械快门线来长曝光(当然也可以用 app 电子快门)。GR 用户会 3D 打印小手柄或改装件来装滤镜。
总的来说:
- X100VI 有一个非常繁荣的配件生态——广角/长焦转接镜头可以扩展视角,还有各种定制手柄、遮光罩等,非常适合改装。正如 DPReview 所说,X100V/VI 基本上确实需要一个转接环来实现密封dpreview.com,这本身就是一个配件。
- GR IIIx则更为简约,但关键配件可以弥补它的短板(长焦镜头、取景器,以及减少灰尘/电池问题的方法)。只是没有富士的配件那么丰富。
- 作为一款高端产品,Leica Q3拥有你所期望的所有奢华配件:精致的手柄、相机包,以及摄影所需的基本配件(滤镜、闪光灯)。没有增距镜,因为那支Summilux镜头本就独一无二——徕卡希望你通过数码裁切,或者为不同视角再买一台相机。但它所配备的配件品质极高。
你也许还会考虑配件的价格:富士的广角/长焦增距镜每个几百美元(但如果是可换镜头相机,买多台相机或镜头会更贵)。理光的GT-2大约250美元,转接环50美元。徕卡的拇指手柄或相机包每个可能要200-300美元,因为徕卡的定价。所以为徕卡配齐配件很快就会花不少钱(不过如果你已经买了6000美元的相机,可能对250美元的手柄也不会太在意)。
总的来说,可扩展性方面,富士X100VI最佳(多种焦段和完整系统级支持),徕卡Q3居中(有很多提升体验的配件,但核心镜头不可更换),理光GR IIIx则有限(只有少数关键配件,依然是极简工具)。
价格与性价比
这部分的差异就非常明显了:
- 富士胶片 X100VI: 在发布时(2024年),X100VI 的定价约为 1599 美元(仅机身)theverge.com。这对于一台便携相机来说是高端价格,比 X100V 首发时贵了大约 200 美元。值不值?考虑到它是一台独特且强大的相机——4000 万像素 APS-C、优秀镜头、混合取景器——许多人会说值得。DPReview 给了它 金奖,并指出它是 “一台出色的相机”,几乎没有真正的替代品dpreview.com。不过他们提醒不要在黄牛手中支付高于 1599 美元的价格,否则其价值会因多花几百美元而降低dpreview.com。确实,由于稀缺,一些转售商抬高了价格。但在零售价时,它具有竞争力:它比徕卡便宜很多,而以其提供的功能,没有其他新相机能做到(唯一其他新款定焦 APS-C 便携机是理光的,虽然更便宜但也更简单)。此外,其他方案(如全画幅可换镜头微单配 35mm 镜头)很容易超过 2000 美元。例如,索尼 a7C II(套机约 2200 美元)+ 35mm 镜头(500 美元)更贵且体积更大dpreview.com。X100VI 的做工和成像可媲美 2000 美元级别的相机。所以从性价比来看,对于欣赏其混合特性的发烧友来说很高。当然,1600 美元比手机或入门相机贵得多,因此它面向的是严肃的摄影爱好者或专业人士作为副机。但鉴于其受众群体,二手保值率依然很高(旧款 X100V 即使二手也接近原价,因需求旺盛)。TechRadar 的 Mark Wilson 指出,一些富士粉丝对其他富士机型在 1700 美元价位没有防护感到不满techradar.com,但 X100 系列通过 50 美元转接环即可实现部分防护——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富士确实在 2025 年对部分镜头和机身提价(Verge 有篇文章称“部分型号涨价高达 800 美元”theverge.com),但 X100VI 新机预计仍维持在 1600 美元区间。所以,X100VI 价格昂贵但提供了独特的组合,因此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如果你会用到它的功能)。与花约 1000 美元买 GR 却缺少 EVF/其他功能相比,多花 600 美元对许多人来说是合理的。
- 理光 GR IIIx:GR IIIx 的上市价格约为999 美元(通常零售价在 949-1,049 美元之间,取决于套装或版本)。它是三者中最实惠的。话虽如此,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一台没有 EVF、没有变焦、视频功能基础的小相机要价 1000 美元似乎有点高。但在高端便携相机的语境下,这其实是合理的。正如 Wired 所说:“在撰写本文时,没有其他如此小巧且配备 APS-C 传感器的相机”wired.com——所以你为这种小型化和高画质付出了一些溢价。GR 几乎是自成一类。如果你考虑其他选择:X100VI(更贵)、全画幅的索尼 RX1R II(已停产,售价 3300 美元),甚至智能手机(传感器尺寸无法相比)——GR 独树一帜。所以它的价值取决于你是否需要一台可装进口袋的高画质相机。对于街头摄影师来说,许多人认为它物有所值,因为它能拍到用大相机拍不到的画面。它也有可能让你不用同时购买高端便携机和 APS-C 可换镜头相机——它有点结合了两者。然而,电池续航差、没有 EVF 等缺点可能会让一些人觉得性价比不高。Keith Wee 指出,到 2025 年,GR 的电池和缺乏防护在 1000 美元以上的相机中显得落后keithwee.comkeithwee.com。所以也可以说 GR IIIx相较于功能略显溢价,但你买的是理念。当 GR IIIx 与二手 X100V(价格暴涨)对比时,有人觉得它是“性价比高”的替代品,因为至少你能以接近原价买到。它现在也比许多智能手机便宜(旗舰手机都要 1000 美元以上,虽然功能更多)。如果你能真正发挥它的优势(隐蔽携带、画质),GR 的性价比是不错的。如果只是想要一台随身便携机,500 美元的卡片机也许就够了,但那样的传感器很小。所以理光占据了一个细分市场:“超紧凑体积和相较 X100 或徕卡 Q 更实惠的价格”theverge.com——正如 The Verge 所说,它只是徕卡价格的一小部分。所以与同类相比,GR 确实是性价比之选。它甚至比富士 X-E4 加镜头还便宜。所以我认为 GR IIIx 是一款专业工具的高性价比之选,但作为一台通用相机,它的缺失可能让一些人觉得不值。传闻中的 GR IV 如果增加功能、价格略涨,可能会稍微改变这个判断(如果 GR IV 定价 1200 美元,那么 IIIx 可能会降价或作为低价替代保留)。但截至目前,约 1000 美元就是你将 APS-C 装进口袋的入场券。
- Leica Q3:Q3 属于完全不同的价格区间——发布时为 5,995 美元dpreview.com。它接近 6 千美元,而且几乎没有折扣(徕卡很少打折)。这个价格比 Q2 发布时贵 200 美元,但新功能(6000 万像素、翻转屏、PDAF、8K 视频)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徕卡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同时销售 Q2 和 Q3,但最终 Q3 会成为主力。那么,Q3 值 6000 美元吗?对于某些用户来说,绝对值得。对其他人来说,它是“如果我有钱就会买的相机”,正如 TechRadar 的标题所说techradar.com。他们甚至评论说,考虑到所有改进和徕卡的定价,他们本以为价格会更高,并总结道“这个标价对于徕卡来说相对算是物有所值……”,还指出一台 M11 机身(不带镜头)要贵 50%techradar.com。确实,如果你对比组建类似配置:Leica M11(9000 美元)+ 28mm Summilux(7-8 千美元)= 约 1.5 万美元。Q3 以 6 千美元的价格(带自动对焦、防抖和 EVF)就能实现这一组合techradar.com。所以,在徕卡的世界里,Q3 几乎算是“性价比之选”——你能以 M 系统一小部分的价格,获得大量徕卡精髓。再对比中画幅 Leica S 或 SL2 配 28mm 镜头——价格高得多。因此,许多徕卡爱好者将 Q 系列视为入门或实用型徕卡:定焦镜头,但一切都包含在内。从纯性能角度看,有人可能会说 Sony RX1R II(当年在售时)售价 3300 美元——但那是 4200 万像素,没有内置 EVF(有弹出式 EVF),而且镜头更慢(35mm f/2)。Q3 的 6 千美元是它的两倍,但它有徕卡级别的做工和镜头等。现在更直接的竞争对手可能是Sony RX1R III,如果它真的推出的话。有传言称索尼复活了 RX1 系列——如果 RX1R III 配 6100 万像素和 35mm f/2,售价比如 3900 美元(仅为猜测),那将大幅压制徕卡,同时提供类似画质。但徕卡押注于那些想要品牌、镜头特性和一体化简洁体验的用户。对大众来说,6000 美元买一台定焦相机极其昂贵。但徕卡 Q 系列从不愁卖——需求很高,因为有钱的爱好者、收藏家和部分专业人士都很喜欢。正如前文所说,与购买全画幅机身和高端镜头相比,Q3 甚至看起来还算合理。另一个角度:8K 视频、三种分辨率模式、无线充电等增值功能——这些让人觉得“虽然贵,但功能很全”。还有耐用性:徕卡对相机的支持周期更长,二手市场保值率高(Q2 二手仍能卖到约 4 千美元以上)。所以折旧比大众相机要小。这也是价值考量的一部分。
所以,总结一下:
- X100VI(约$1600) —— 属于高端中档价位,但鉴于其独特功能和性能,发烧友和评测者普遍认为物有所值dpreview.com。与组装一套同用途的可换镜头相机相比更便宜,用户满意度高。如果你能充分利用它的混合特性和画质,性价比很高;只需避开高价黄牛dpreview.com。
- Ricoh GR IIIx(约$1000) —— 这里的预算之选,虽然整体来说也不算便宜。它的价值在于以真正口袋机的体积提供APS-C画质——在这个价位没有其他品牌能做到。如果这正是你所需,那它性价比极高。如果按参数与其他机型对比,可能会觉得性价比一般。但它的细分定位可以说是物有所值。它常被推荐作为无法携带大相机时的第二台机身——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实用性是无价的。
- Leica Q3($6000) —— 绝对价格无疑很高,但相较于徕卡一贯定价,以及其出色镜头+高科技机身的组合,实际上是“性价比”较高的徕卡之一techradar.com。《The Verge》提到GR和X100“与徕卡Q相比很实惠”theverge.com——的确,一台Q3可以买5、6台GR。所以从主流角度看性价比不高——你为奢侈品牌溢价买单。但对于欣赏徕卡工艺的人来说,Q3提供了很多,甚至可以替代多台设备。正如TechRadar所说,对于有经济实力的人,“Q3树立了标杆”,如果不考虑价格,他们会选择它techradar.com。价值的衡量还包括徕卡的拍摄体验、拥有的自豪感等无形因素。
归根结底,这三款机型面向不同预算群体。在理想使用场景(见下节)中,价格往往与用户画像相符:
- GR IIIx吸引的是严肃发烧友或专业人士,作为便携补充机型——较低的价格让它作为第二台相机或优先隐蔽性而非奢华的用户更易入手。
- X100VI适合想要高品质主力便携机的发烧友或专业人士——中档价位但满意度高,常常能满足业余拍摄的全部需求。
- Leica Q3面向高端用户——可能是会高频使用的专业人士(因此能合理化成本),或是单纯追求极致、经济实力雄厚的奢侈买家/爱好者。
另一个方面:转售/残值。徕卡在这方面胜出(折旧率最低),富士其次(X100V二手售价曾高于零售价——这很罕见,但显示了需求),理光如果使用频繁可能会掉价一些,但依然保值不错,因为二手GR在学生或预算街拍用户中一直有需求。
优缺点
让我们为清晰起见,分解每台相机的主要优缺点:
富士 X100VI – 优点:
- 卓越的画质: 4000万像素APS-C高分辨率传感器,富士色彩美丽,成像锐利 dpreview.com dpreview.com。在APS-C中具备出色的动态范围和低光表现。
- 多功能35mm f/2镜头: f/2下成像锐利,虚化漂亮,畸变极小。是通用焦段的完美选择。可选转换镜头可扩展至等效28mm或50mm,提升灵活性 petapixel.com。
- 混合取景器: 独特的光学/电子混合取景器,兼具光学清晰度和电子信息叠加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用于旁轴风格拍摄的体验无与伦比。
- 复古手感与做工: 金属机身,快门、光圈、ISO(拉环)、曝光补偿均有独立拨盘,做工精美。是一台让人愿意多用的相机——“风格与性能的独特结合” dpreview.com。
- 小巧安静: 以其性能而言体积相当小,可放入大衣口袋。叶片快门几乎无声,并支持高速闪光同步(最高约1/2000秒)。非常适合抓拍。
- 自动对焦提升: X100系列中最好的自动对焦,具备被摄体检测,在大多数场景下表现可靠 dpreview.com。AI模式可追踪人脸/眼睛等。
- 机身防抖(IBIS): X100 系列首次搭载——最高可达6档防抖 dpreview.com。有助于低光环境拍摄和视频画面流畅。
- 强大视频功能: 支持6.2K 10-bit视频,4K最高60p,具备胶片模拟和追踪自动对焦 dpreview.com dpreview.com。配有麦克风输入和USB音频输出——对于定焦镜头相机来说非常强大。
- 可靠连接性: Wi-Fi/Bluetooth配合全新Fuji X App使用流畅;并且是首款支持直接上传至Frame.io云端的富士相机 dpreview.com dpreview.com。支持USB-C充电/连接。
- 胶片模拟与JPEG: 富士著名的胶片色彩(Velvia、Acros、Classic Chrome、新Reala等)可直接拍出极佳效果——对许多人来说既有趣又省时 provideocoalition.com。
- 可扩展与自定义: 丰富的配件(转换镜、滤镜、遮光罩、手柄),以及高度自定义的设置(自定义配置、Q菜单等)。你可以轻松调整成适合自己的风格。
- 高度好评: 获得DPReview金奖,并普遍获得好评——被公认为最优秀的高端便携相机之一 dpreview.com。
富士X100VI——缺点:
- 需求高,供应少: 一直很难买到(需预订),二级市场价格有时高于官方售价。在部分地区(美国)甚至因关税暂停订单 techradar.com。可能需要等待或支付溢价。
- 便携机价格偏高: $1599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类似价位也可以买到可换镜头套装(虽然集成度未必如此高)。如果你用不到它的独特功能,价格可能不太值得。
- 镜头局限性: 这支23mm f/2镜头虽然表现优秀,但在4000万像素传感器上并非完美——边缘锐度和低光下全开光圈表现略有妥协 dpreview.com。有用户指出它还是原来的镜头(没有升级),所以在解析4000万像素时已到极限 dpreview.com。此外,f/2光圈对于浅景深来说只是中等速度(全画幅相机可以获得更强的虚化效果)。
- 不能装进口袋: 虽然机身紧凑,但不像GR那样真正能装进口袋。有附件(遮光罩或转换镜)时,只能放在夹克口袋或包里。因此不像更小的相机那样随身携带。
- 自动对焦不是同级最强: 尽管有提升,AF依然落后于最快的无反相机。拍摄运动物体时会有挑战 dpreview.com。在极低光或极快动作下偶尔会失焦。镜头对焦马达也不是最快的。
- 无内变焦/可换镜头: 除非使用数码裁切或转换镜,否则只能固定在约35mm视角。有些人会怀念变焦的灵活性(不过这也是此类相机的固有限制)。
- 无内置闪光灯: 与早期X100系列不同,VI(和V)取消了小型弹出式闪光灯。需要外接闪光灯或热靴小闪光灯来补光。
- 电池续航不错但非无限: 电池续航约350张,算不错但不算突出。如果经常用EVF或拍视频,建议带备用电池。电池更大的可换镜头相机(如X-T5)续航会更长。
- 防护需额外配件: 开箱即用时并非完全防护。需要加装滤镜转接环和滤镜才能密封镜头单元 dpreview.com,这需要额外约50-100美元。没有这些配件时,防护有限,不能保证镜头机构不进尘/进水。
- 无可翻转屏幕: 只有上下翻折屏幕,不能完全翻转。Vlog用户或需要前置监视器的人无法实现(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小问题)。
- 新手界面复杂: 丰富的拨盘和选项可能让习惯傻瓜机或手机的初学者感到困惑。虽然有自动模式,但要充分发挥相机性能,还是需要学习操作。
- 不附带充电器: 我认为富士可能不附带外置充电器(他们希望你用USB在机身内充电)。如果属实,有些人会觉得这是缺点,因为你无法在用一块电池时同时充另一块,除非单独购买充电器。
- 无IBIS模式切换: IBIS始终开启(除非摇摄时),没有物理开关可快速启用/关闭,只能进菜单设置。此外,IBIS意味着机身内有类似云台的元件,有人担心长远来看可能成为故障点(虽然目前未有相关报告,只是担忧)。
这些缺点很多都比较小,或者是固有的权衡。总体来说,X100VI 平衡性很好,但需要注意它并不是万能的神机——它有局限性。
Ricoh GR IIIx – 优点:
- 超紧凑 & 轻量化:真正可以放进口袋的相机(能装进裤兜或小手包),重量约为 257g petapixel.com。你可以随时随地拥有 APS-C 画质,无需负担体积。这种隐蔽性非常重要——当其他相机被留在家时,你还能随身携带它。
- 低调设计:看起来像一台小型傻瓜机,非常低调。非常适合抓拍街头摄影——被拍摄对象通常不会意识到这是台专业相机 keithwee.com。快门声音很轻。它不会让你看起来像“摄影师”,让你更容易融入环境。
- 锐利的 40mm 等效镜头:26.1mm f/2.8 镜头即使在最大光圈下也非常锐利 wired.com。可拍出极其锐利的照片,畸变/色差极小 petapixel.com。而 40mm 视角非常适合人像和突出主体,相比更广的 28mm,许多人认为它更具“叙事感”。
- 大尺寸 APS-C 传感器(24MP):带来极佳的画质——“清晰、对比度高、细节丰富”,可媲美更大相机 wired.com。高感光度下表现干净,最高可用到 3200 或 6400(黑白或小尺寸打印)。动态范围表现扎实。你能在小巧机身中获得单反级画质。
- 街头摄影功能:标志性的Snap Focus模式允许预设对焦,实现瞬间抓拍,无需自动对焦延迟——对于快速街头瞬间来说非常宝贵 wired.com。还内置 ND 滤镜,可用于慢快门创意拍摄(白天拍摄动态模糊)wired.com。0.8 秒快速开机和极小快门延迟,随时准备拍摄。
- IBIS(三轴防抖):在如此小巧的机身中加入防抖非常有用——你可以用较慢的快门速度(约1/8或1/4秒)手持拍摄,从而避免在低光环境下提高ISO macfilos.com。此外,由于相机非常轻,容易抖动,防抖也有助于保持画面稳定。在口袋相机中配备IBIS并不常见。
- 简洁高效的操控:界面直观且高度可自定义。你可以将ADJ拨杆和Fn按钮分配给关键设置。许多评测者称赞GR的菜单布局和配置后可快速访问的特点 wired.com。它由摄影师为摄影师设计,专注于核心功能。可以在自动对焦和快拍之间切换,或使用全按快拍等功能,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极为高效 wired.com。
- 微距能力:在微距模式下可对焦至约12厘米,让你能非常接近拍摄细节或食物等。结合锐利的镜头,能拍出很棒的“类微距”照片(可能边角有些柔,但可用)。
- 优秀的JPEG和自定义:直出JPEG色彩丰富,配有Ricoh的图像风格——比如高对比黑白深受街拍喜爱,“正片”风格则色彩鲜明 keithwee.com。你还可以微调这些风格,或加载社区“配方”来模拟富士胶片的效果 wired.com。机内RAW开发也很实用。
- 做工与手感:坚固的镁合金机身,尽管体积小巧,但手感扎实且专业 petapixel.com。磨砂表面和简洁的握把有一种实用主义的酷感。它“完美的不完美”,很吸引喜欢功能性极简设计的人 keithwee.com。
- 价格(相对):约1000美元,比X100或徕卡便宜得多,是在小巧机身中获得大底画质的高性价比之选。它降低了街拍爱好者或旅行者追求高画质的门槛,无需重金投入。
- 无线连接与USB-C: 如有需要,可通过Wi-Fi/蓝牙轻松传输照片,并且USB-C充电非常方便(无需携带充电器,随处可充)wired.com。此外,拍摄延时摄影或长时间拍摄时,也可以通过移动电源为其充电/供电。
- 可选镜头配件: 如果你需要更多功能,远摄转换镜(75mm)可提升人像拍摄的实用性,选配取景器则增加了构图选择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虽然不如变焦镜头灵活,但还是有一定扩展空间。
- 圈内经典(灵感来源): 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GR对许多街头摄影师来说有“灵魂”。使用它常常能激发更自发的拍摄。正如Wired所说,它不会让人觉得你是“有钱游客”,人们在它面前表现得很自然wired.com。这有助于拍出更真实的照片。该相机有一批忠实粉丝,大家会交流技巧、激发创意,参与其中也很有启发性。
- 固件更新: Ricoh曾发布固件,陆续增加了新的“图像控制”风格和Snap对焦距离选项等。他们会对相机进行一定的优化支持(虽然不如富士那么频繁,但还是有的)。
- 理念的持久性: GR系列经受住了时间考验——许多人会用它多年。它非常独特,即使技术进步,几年前的GR依然因其机身设计和镜头素质而有特殊价值。所以这可能是一台你会用得比预期更久的设备。
Ricoh GR IIIx – 缺点:
- 电池续航差: 这是最大的问题——每次充电约可拍200张(实际往往更少),“少得可怜”keithwee.com。许多用户实际使用中大约只能拍150张wired.com。你必须随身携带备用电池或移动电源。尤其是旅行或长时间街拍时,这会很不方便。频繁充电是GR生活的一部分。
- 无内置取景器: 只能通过后屏取景(除非你购买外接光学取景器)。在强烈阳光下,屏幕可能难以看清(虽然可以调高亮度)。没有电子取景器对一些不习惯“伸手取景”的人来说可能是硬伤。
- 无防护/防尘密封: 一个臭名昭著的问题——GR没有防护密封,镜头机构随着时间推移会把灰尘吸进传感器 keithwee.com。许多人都遇到过灰尘斑点(之后需要费力清洁传感器或后期修图)。这是一个明显的疏忽,第三方尝试用粘贴式滤镜或遮光罩来修复 keithwee.com。这也意味着你在雨天或海滩时必须小心——它没有防潮或防颗粒的等级。
- 自动对焦在弱光下表现不佳: 混合自动对焦不及索尼——在昏暗环境或低对比度被摄体上会拉风箱或失焦 keithwee.com。白天还好,但晚上你经常需要依赖Snap对焦或区域对焦,因为自动对焦可能不稳定。连续自动对焦追踪也很弱——不适合快于步行速度的移动被摄体。
- 焦段受限(无变焦或可换镜头): 你被固定在等效40mm。如果不适合场景,你只能“用脚变焦”,否则就只能错过。有时因为需要更广或更长焦而错失画面是有可能的(尽管GR的理念是要在单一焦段的限制下发挥创意)。
- 最大光圈f/2.8: 在f/1.4镜头遍地的时代,APS-C上的f/2.8算是中规中矩。近距离拍摄有些虚化,但它不是弱光神器或人像虚化利器。加上没有闪光灯,室内拍摄需要提高ISO或用机身防抖降低快门速度,这对运动被摄体有局限。GR IIIx为紧凑性牺牲了速度。
- 仅支持基础视频: 如前所述,仅支持1080p视频,无4K,无花哨功能。视频质量和功能远远落后——基本上“几乎不可用”wired.com。如果你想认真拍视频,GR不是合适的工具。
- 无内置闪光灯: GR III系列取消了老款GR的内置闪光灯 keithwee.com。虽然很多街头摄影师不用闪光灯,但它在需要补光或夜间创意闪光摄影时很方便。现在你需要外接闪光灯,这对这么小的相机来说很别扭。
- 操控小毛病: 虽然单手操作很棒,但有些控制点很小(比如四向键),而且没有前拨轮(只有后方ADJ拨杆)。有些人觉得用后屏选择对焦点不够直观(没有摇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自定义按键来克服的小问题。
- 昂贵的配件 & 理光更新较少: 官方配件(转接器、取景器)价格不菲(光学取景器大约$250,长焦转换镜也差不多)。此外,理光在固件升级或新功能推出方面没有富士激进——GR通常只更新几次,之后基本保持原样。当然,如果需要维修,理光的售后网络也比大品牌小。
- 大手用户的人体工学: 如果你手比较大,这台相机可能会感觉有点局促。手柄较小,所以手大或手指长的人可能觉得握持不够牢靠。建议一定要用腕带防止掉落。三脚架接口也没有和镜头对齐(偏离中心)——只有全景拼接时可能有影响。
- 近距离对焦表现: 在微距距离(约0.2米以内),镜头中心锐利,但边缘会变软,并且可能有场曲现象。它能近距离对焦本身是优点,但最小对焦距离下的画质相比专用微距镜头可能不会让你惊艳。而且在微距模式下,自动对焦会明显变慢。
- 无翻转屏: 屏幕是固定的,这意味着低角度或高角度拍摄时需要凭感觉,或者用光学取景器。虽然因为机身小巧可以自己倾斜,但还是值得一提。
- 手机的竞争: 这是更广泛的缺点——手机相机通过计算摄影不断进步,虽然无法匹敌APS-C画质,但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为何要带一台$1000的相机,而一部不错的手机也能胜任很多场景。GR的优势在于更好的RAW文件和创作控制,但普通用户可能感受不到差距,选择手机的便利性。
尽管有这些缺点,喜欢GR的人往往非常喜欢它,愿意接受这些缺陷,作为拥有如此独特相机的代价。但对于潜在买家来说,这些缺点,尤其是电池和进灰问题,还是需要权衡的。
徕卡Q3——优点:
- 惊艳的画质: 全画幅6000万像素传感器,搭配传奇的Summilux 28mm f/1.7 ASPH镜头——成像效果极为出色dpreview.comdpreview.com。你能获得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的文件,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媲美中画幅。镜头极其锐利,成像优美;加上6000万像素,可以大幅裁切(这也是徕卡多种裁切模式的原因),依然能得到可用的照片。得益于大底和大光圈,弱光表现也很棒。
- 徕卡镜头特有风格: 这支28mm Summilux拥有“徕卡味”——奶油般的虚化、极佳的微反差,以及资深玩家欣赏的独特成像风格。它还具备微距能力,适合拍特写。基本上,你等于拥有一支价值$5000+的M口镜头(如果M口有这支镜头,价格大概也如此)内置于机身。
- 制造与设计卓越: 坦克般坚固的镁/铝机身,具备IP52级防护dpreview.com。手感如精密仪器。操控手感极佳(镜头上的光圈环、阻尼适中的手动对焦环带距离刻度等)。设计极简且永不过时,许多人觉得用起来很有灵感。此外,相机在德国制造,质量标准很高——这是徕卡爱好者非常看重的。
- 高分辨率EVF和可翻折触摸屏: 576万像素的电子取景器又大又清晰——通过它取景是一种享受,堪比专业无反相机取景器dpreview.com。新的3英寸可翻折LCD为低角度或高角度拍摄带来了极大灵活性,这是前代Q系列没有的dpreview.com。触摸屏操作直观。这是徕卡首款可翻折屏,他们实现了这一点,同时几乎没有影响防护性能。
- 相位检测自动对焦: 对徕卡便携机来说是革命性进步——Q3的自动对焦采用PDAF,速度快且自信,终于能与其他现代相机竞争dpreview.com dpreview.com。支持人脸/眼部识别和被摄体追踪,这意味着你可以信赖它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不像老款Q或M(手动对焦)。对于街拍或活动摄影来说,这非常重要——你能获得徕卡画质,同时接近索尼级别的自动对焦可靠性(也许还没完全达到索尼,但已经是巨大提升)。
- 8K视频及强大综合性能: Q3不仅仅适合拍照;它还提供专业级8K30和4K60 10-bit视频,这在定焦便携机中几乎闻所未闻dpreview.com adorama.com。如有需要,Q3可作为专业视频工作的混合相机(也支持ProRes)。视频拍摄中支持对焦追踪,并可输出到外部录机。这种多功能性对需要同时拍摄纪录片或B-roll及照片的人来说是优势——一台相机即可高质量完成两种任务。
- 同级别中出色的人体工学设计: 它比富士略大略重,但好处是握持舒适、操作稳定、电池容量大。按键虽少但布局合理。许多人喜欢这种简洁:可调选项少,专注拍摄多。此外,UI也有提升(徕卡菜单简洁不繁琐)。
- 连接性与网络共享: Q3 具有前瞻性的 USB-C 网络共享(甚至支持 iPhone)dpreview.com,无线充电,以及一款优秀的应用程序。它可以无缝融入休闲手机工作流和专业有线拍摄环境。这种灵活性提升了价值——它既可以是高端的影棚相机,也可以是能轻松将照片传到手机的旅行相机。
- 高速连拍: 最高可达 15 张/秒连拍(电子快门)——适合捕捉动作场景,这是前代 Q 无法如此快速实现的。结合改进的自动对焦,你可以捕捉中等速度的动作(不是体育长焦那种,但比如孩子玩耍、街头瞬间)。
- 镜间快门与同步: 类似富士,镜头内置镜间快门(也有电子快门)。你可以在高速下同步闪光(约 1/2000 秒),而且几乎无声。非常适合日光下或安静环境中的闪光摄影。
- 机内裁切模式(35,50,75,90mm): 实际上为你提供了灵活的构图选择,相机会输出分辨率降低的 JPEG(如 90mm 时约为 6MP)dpreview.com。虽然你可以后期裁切,但在 EVF 中看到这些焦段的取景框线非常有助于构图——就像随身携带了四个定焦(28,35,50,75,90)一样。凭借 6000 万像素,35mm 裁切后仍有约 3900 万像素,足以满足大多数用途dpreview.com。
- 长期价值与支持: 徕卡产品通常保值性很好(如果你以后要出售),而且徕卡长期提供售后服务。历史上,徕卡还会通过固件升级增加新功能(如 Q2 固件提升了自动对焦等)。Q3 作为最新款,将会获得多年支持。作为徕卡产品,它也非常耐用。因此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件投资品;有人甚至称其为传家宝相机(尽管数码时代让这变得复杂)。
- 品牌声望与体验: 对于在意的人来说,这是一台徕卡——带有传承感和拥有的自豪感。许多用户会觉得徕卡让他们拍摄更专注、更享受过程。徕卡拥有忠实粉丝是有原因的:从快门声到对焦环的手感,体验确实愉悦且高端。
- 相对“亲民”的徕卡: 如前所述,在徕卡领域,5995 美元几乎算是物超所值techradar.com。它降低了进入徕卡高品质的门槛(无需另购镜头等)。因此,即使是因复杂性或价格而不会购买 M 系统的摄影师,也会被吸引。
- 附带配件: 徕卡通常会在包装内附送诸如遮光罩、高品质背带等配件——相比其他品牌更少“零敲碎打”收费(虽然不是每次都这样,但通常会附送遮光罩,而富士和理光则不包括,例如)。
Leica Q3 – 缺点:
- 价格极高: $6000 的机身意味着许多摄影师难以负担。你为红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支付了高额溢价。用这笔钱在其他系统中可以组建一套非常强大的装备(甚至多套)。所以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有所值”——你是在为奢侈品定价买单。
- 固定28mm视角未必适合所有人: 28mm相当广角。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它作为主视角——拍人像时可能会近距离拉伸五官,也可能包含比期望更多的背景。虽然裁切有帮助,但裁切时确实会损失分辨率(例如,裁切到50mm约剩~1900万像素,90mm约剩~600万像素 dpreview.com)。有些人会希望它是35mm或50mm,更适合日常拍摄(因此徕卡为想要标准镜头的人推出了Q3 43版本)。如果你不喜欢28mm,Q3可能也不适合你。
- 体积大且重(以便携机而言): 含电池约743克 dpreview.com,超过1.6磅——比一些配饼干头的无反还重。可以放进外套口袋,但绝对放不进裤兜。镜头突出,不是扁平机身。所以便携性仅限于背包或肩带。习惯卡片机的旅行者可能会觉得它笨重。它绝对不像GR那样低调——很显眼,看起来就是一台专业相机(徕卡的外观也很抢眼)。
- 不可更换镜头: 虽然显而易见,但值得一提——你只能用28mm(或传感器内裁切)。不像可换镜头相机,你无法适配或更换其他镜头。如果镜头损坏,必须送修。而且如果你想要全分辨率下的不同焦段,只能再买一台相机(比如徕卡未来可能卖给你Q3-43或其他不同镜头的Q系列)。
- 无机身防抖(IBIS): Q3依赖镜头内的光学防抖。虽然有效(大约3档),但不如现代5轴IBIS(可达5-8档)。对于6000万像素的细节,IBIS会更好地减少抖动。在视频拍摄时,缺乏IBIS意味着只能依赖电子防抖,这会裁切画面,且可能不够平滑。所以在低光环境下,你可能需要比有IBIS的相机多升一级ISO,或者拍摄时更注意手法。
- 60MP+电子取景器功耗高: 电池标称350张,算不错,但如果你大量用EVF、拍视频或用Wi-Fi,可能会更早换电池。它并不省电。备用电池很贵($$),无线充电手柄虽然酷,但充电很慢。基本上,你能获得还行的续航,但不像单反那样能拍1000张。
- 配件昂贵: 徕卡官方配件如拇指托、手柄、相机包,甚至镜头盖都很贵(比如拇指托$150,皮质半包$300等)。虽然做工精美,但进一步推高了总成本。连备用电池都要约$250。如果全套配齐,光配件就可能再花$1000。
- 微距模式外的最近对焦距离有限: 如果不切换到微距模式(镜头上有手动开关),镜头无法实现超近距离对焦(标准最近对焦距离约为30cm,微距模式可达17cm)。而在微距模式下,为了保证画质,相机会自动将光圈收至f/2.8(Q2也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想在近距离拍摄时获得浅景深,可能会发现光圈被收小,虚化效果有所减弱。虽然只是小问题,但对于部分微距摄影爱好者来说,可能没有专用微距镜头那么方便。
- 分辨率过剩的潜在问题: 6000万像素的文件很大(RAW文件约90MB)。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存储空间,如果你的电脑较老,编辑时间也会更长,连拍时对设备压力也更大。如果你不需要这么高的分辨率,可以选择36MP或18MP模式来节省空间 adorama.com —— 但如果不用6000万像素,买它的意义也会被质疑。这个缺点主要在于它对拍摄技术要求更高(稍有抖动就容易模糊),同时对存储和后期处理流程也有更高要求。
- 没有其他焦段可选(除非购买Q3-43): 如果你喜欢Q系列但想要35mm或50mm镜头,徕卡并不支持更换——你只能考虑另购一台传闻/已发布的43mm Q3。这又是一笔与Q3价格相当的开销 leicarumors.com。所以有些人会像拥有Q2(28mm)和Q2 Monochrom那样,为了多样性买多台——这是一项昂贵的爱好。
- 安全/防盗隐患: 徕卡容易引人注目,红点标志本身就很有名。在某些环境下,携带徕卡就像戴着昂贵手表一样——你需要注意安全。有些用户会用胶带遮住红点以保持低调。这个缺点在于,在某些区域你可能无法像带着磨损的理光或更低调的富士那样无忧无虑。
- 供货与等待: 徕卡新品常常初期需求旺盛。根据地区不同,你可能需要等待或预订才能买到Q3。它不像索尼那样大规模生产,所以供应可能会受限(不过Q系列很受欢迎,官方应该有备货)。但至少在上市初期,不太可能像亚马逊Prime那样隔天到货。
- 28mm下景深较大: 由于物理特性,28mm f/1.7在中等距离时景深很深,比长焦镜头更难获得背景虚化。街头摄影师可能会发现,即使在f/1.7下,几米外的景物也都很清晰。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优点(便于区域对焦),但如果你期待全画幅的极致虚化,这可能是缺点。近距离拍摄可以获得虚化,但环境照还是会有大量场景清晰可见。这是广角镜头的物理特性。
- 没有宠物/车辆自动对焦模式: 虽然不是必需,但一些高端相机现在支持动物、汽车等主题识别。Q3只支持人脸/人眼识别,没有像索尼A7R V那样的扩展识别列表。徕卡可能会通过固件升级增加,但他们更专注于核心用途(28mm主要用于人物和通用拍摄)。
- 菜单相对简单: 这通常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你喜欢在相机内大量调整,可能会觉得缺乏自定义曲线、花哨的包围曝光模式等功能有些受限。徕卡保持极简风格(例如,除了基本功能外没有内置的炫酷滤镜或HDR模式)。这种简约是有意为之——如果你想要瑞士军刀式的功能,富士可能更适合你。
价值与价格观察(再次): 一个很大的缺点是“你可以用这个价格买一整套设备”——比如,与其买Q3,你可以买一台尼康Z7II($3000)+ 28mm f/1.8($700)+ 也许再加一个50mm镜头 + 一台小巧的理光GR随身机——总共大约$6000。所以Q3的全能便携和徕卡特质,必须在你心里有足够的理由去选择。对于徕卡的目标用户来说,通常是值得的。对于只追求全画幅画质的人来说,其他选择更便宜,但没有这么一体化。
这些就是主要的优缺点。总之,X100VI:平衡性好,主要缺点是难买和不是真正的口袋机。GR IIIx:便携之王,但电池和自动对焦有妥协。Leica Q3:性能/奢华之王,主要缺点是价格和体积。
每台相机的理想使用场景
鉴于它们各自的特点,每台相机在特定场景和特定类型的摄影师手中会大放异彩:
富士X100VI——最适合:
- 街头和纪实摄影师: X100VI的35mm等效镜头和隐蔽操作非常适合捕捉街头生活。你可以用光学取景器“盲拍”,也可以用翻转屏低调取景。相机几乎无声的快门和紧凑的机身不会引人注目。喜欢在城市环境中漫游或穿梭于热闹市场的摄影师会喜欢它的灵活性和画质。此外,经典的操控方式也很吸引那些从胶片旁轴转过来的用户——它就像现代街头摄影师的好伙伴。正如一位专家所说,X100系列独特地“吸引了两类人”——既重视风格又重视性能的摄影师dpreview.com——而街头摄影往往需要两者兼备。X100VI的快速操作和迅捷自动对焦(以及可以用手动对焦+距离刻度在光学取景器中预设区域对焦)确保你不会错过抓拍瞬间。具备防风雨能力(加装滤镜后),可以应对多种户外环境——小雨、尘土飞扬的街头——这对不因天气停下脚步的街头/纪实摄影很有帮助。简而言之,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者来说,X100VI几乎是理想选择。
- 旅行摄影师与日常携带:如果你想要一台相机来记录你的旅行,从广阔的风景到美食再到新朋友的肖像,X100VI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35mm 是一个多用途的焦段,几乎可以应对所有题材。高分辨率让你在无法“用脚变焦”时有裁切空间。它相对小巧的体积意味着在徒步或步行游览时不会成为负担(可以放进外套口袋,或轻松装入小包)。旅行者在强烈阳光下拍摄或想要进行瀑布长曝光时,也会受益于内置的 ND 滤镜。胶片模拟让你无需额外后期就能为旅行日志创造独特风格——比如用 classic chrome 呈现老城氛围,或用 Velvia 呈现鲜艳风景。此外,X100VI 的视频功能意味着你无需单独携带摄像机,也能拍摄高质量的旅行 vlog 或短片。全新的 X App 连接功能让你可以轻松将照片传到手机,几乎实时分享旅程。许多人认为 X100 是完美的旅行相机,因为它鼓励你与环境互动(无需更换多支镜头),并且从白天到夜晚都能拍出令人惊艳的照片。
- 环境人像与生活方式摄影:X100VI 擅长捕捉人物与环境的结合——比如在店铺中的人物肖像,或咖啡馆场景中的情侣。等效 35mm 镜头提供了讲故事的视角——你既能拍到主体,也能展现环境氛围。f/2 大光圈可以适度虚化背景,突出人物同时保留环境。喜欢生活方式拍摄、随性人像或记录亲友日常的摄影师会喜欢 X100VI 的成像效果。富士的色彩科学让肤色表现极佳,尤其是用 Astia 或 Classic Chrome 等胶片模拟时。相机低调的外形让被摄者更放松,不像大单反那样有压迫感。此外,闪光灯用户可以利用叶片快门,在白天进行创意补光人像——在阳光下用闪光灯可实现 f/2 下 1/1000 或 1/2000 秒同步,这是叶片快门独有的。这对于需要压暗明亮背景、柔和补光主体的环境人像非常适合。
- 混合拍摄者(照片+视频):主要拍照但偶尔也需要高质量视频的人(比如记者、博主或教育者)会发现 X100VI 是一款方便的混合工具。你可以用照片捕捉瞬间,也能快速切换到视频,录制采访或 4K b-roll 剪辑。它支持 10-bit 4K 并内置 ND 滤镜,这对视频创作很有帮助 dpreview.com。例如,婚礼摄影师可以用它拍摄幕后花絮,同时为客户录制一些艺术感视频片段。纪录片讲述者会欣赏用同一台小相机拍摄短片和照片的便利,尤其是在大型设备会引起注意的敏感场合。
- 学习摄影的用户 & 联动测距相机爱好者:由于其类比胶片的操控方式和混合取景器,X100VI 非常适合想要学习摄影基础或有联动测距相机背景的人。它会“强迫”你(以一种好的方式)去思考构图和设置,而不是盲目连拍。混合取景器让你学会预判(带框线的光学取景器)并能即时获得反馈(电子取景器)。摄影学习者可以真正通过它成长——虽然镜头不可更换,但这种限制往往能激发创造力,因为你会学会用 35mm 视角“看世界”,并通过移动自己来构图。它的宽容度也很高(如果你还不想修 RAW,直出 JPEG 也很棒),同时又提供了全手动控制和很高的画质上限,足够你进阶成长。不想全力投入徕卡的联动测距传统用户也会喜欢 X100 的类似氛围——实际上,有人称它为“穷人的徕卡”(使用体验上),而且还多了现代自动对焦和科技的加持。
- 活动 & 街头时尚摄影师:X100VI 适合用于活动或街头时尚拍摄,当你需要一台小巧的相机来抓拍人物时非常合适。它的高速闪光同步意味着在街头风格拍摄时,可以加一个小型闪光灯,进行日间同步人像拍摄,获得那种独特的效果(类似一些时尚摄影师用中画幅+叶片快门的做法)。在室内活动中,f/2 大光圈和机身防抖有助于低光环境拍摄,而相机体积小巧,便于在人群中穿梭。当然,如果是全职专业活动报道,你可能需要更多焦段;但作为补充机或活动期间的个人记录,它非常出色。
谁可能觉得 X100VI 不理想?体育/野生动物摄影师——固定的偏广角镜头和中等对焦速度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极端长焦或超广角的人——请另寻他路,或者接受即使加转接镜也无法超过 50mm 等效焦距。此外,如果有人完全讨厌电子取景器或对焦屏,讽刺的是 X100 提供了光学取景器,但如果你始终只想要高精度的 TTL 光学取景,或许单反或传统联动测距相机更适合你。但对于大多数休闲到严肃的摄影需求,X100VI 都非常合适,尤其是当你重视操作体验和成像结果时。
Ricoh GR IIIx – 理想用户:
- 硬核街头摄影师(尤其是那些注重隐蔽性的摄影师):GR 系列一直是街头摄影的邪典宠儿。GR IIIx 配备 40mm 等效镜头,非常适合喜欢靠近但又不想太近的摄影师。每天在城市中行走、希望随时手持(或揣兜里)相机的摄影师会发现 GR 无可匹敌。你可以捕捉到自发的瞬间,而不会引起他人反应,因为这台相机几乎隐形。预设距离(比如 f/8 下的 2 米)的 Snap Focus 让它成为街头摄影的利器——你只需构图并按下快门,知道景深会覆盖你的主体——没有延迟,无需自动对焦。它在节奏极快的环境中表现出色,任何延误都可能错失良机。此外,低调隐蔽性无需多言——正如一篇文章所说,你可以拿出来拍照,没人会因此改变行为wired.com。这对于捕捉真实感来说非常宝贵。此外,它的高对比黑白 JPEG 模式可以直接拍出粗粝、画廊级的街头影像,许多街头摄影师都喜欢用它来获得经典效果。如果你喜欢在城市小巷中游荡、乘坐地铁、或参加抗议活动并希望无压力地记录现场,GR IIIx 可以说是最理想的相机。
- 日常随身携带 / 生活记录摄影师:最好的相机就是你随身携带的那一台。GR IIIx 真正可以随时随地陪伴你——通勤时放在口袋里,工作时放在桌上以便捕捉随机瞬间,午餐外出时握在手中。做“一天一照”项目或喜欢用影像记录日常生活的人会觉得 GR 非常有力量。只要你决定随身携带,它比手机更快进入拍摄状态,画质也远胜手机。从回家路上的美丽场景,到有趣的陌生人,再到晚餐时朋友的即兴肖像——GR 总是随时待命。因为它体积极小,甚至不需要相机包——可以放进夹克甚至牛仔裤口袋(牛仔裤会紧一点,但也能装下)。这也意味着它非常适合极简旅行。背包客、骑行者或不想携带累赘的极简主义者——GR 是你能在最小体积中获得的最高画质。它也非常适合低调记录而不引人注意;你可以做一个没有“大相机游客”外观的游客,这样不仅更安全,也更容易捕捉到自然的旅行快照。
- 抓拍肖像与社交摄影:40mm 等效视角非常适合拍摄人物——比 28mm 更紧凑,不会让脸部变形,但又足够宽广,可以包含环境。GR IIIx 可以在社交场合为朋友或陌生人抓拍肖像,而不会让他们感到有压力。人们通常不会把它当作“专业相机”,因此不会摆出僵硬的姿势,你能捕捉到更自然的表情。如果你在小型聚会、晚餐或与人一起散步时,可以随手拍下真实瞬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没有翻转屏,你通常会在胸前举着或正常使用 LCD——对于一两个人的拍摄来说完全没问题。机身防抖有助于即使单手拍摄也能获得清晰照片。它尤其适合街头肖像——比如向有趣的人物请求快速拍照;相机体积小巧,给人合作而非压迫的感觉。40mm 视角比广角更能修饰脸部特征,近距离 f/2.8 还能获得一定的背景虚化,突出人物。
- 旅行(超轻量/荒野):对于徒步旅行者、自行车手或冒险旅行者来说,如果你想要比手机更好的照片,但又极度在意重量,GR 就是梦想之选。用 240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拍摄的风景照片,比手机拍摄的画面有更多的动态范围和细节,尤其是在光线复杂(如日出、日落)时。GR IIIx 的 40mm 焦段对于大场景风光来说可能稍窄;有些人可能更喜欢 GR III(28mm)来拍大风景。但对于一般旅行来说,40mm 只需后退几步也能拍下风景,而且比 28mm 更适合拍细节或人像。此外,GR 的机身虽然没有官方防护等级,但物理结构相当坚固(镁合金机身)。许多摄影师会带它去每一克重量都很重要的偏远地区。如果下大雨,他们可能会用自封袋保护,但平时它足够结实,适合户外。电池可以在帐篷里用充电宝补电。在那些掏出大相机可能有风险或引人注意的地方(比如某些集市或火车站),GR 依然低调不显眼。
- 胶片相机爱好者的数码替代品:GR 经常吸引那些曾经用过胶片傻瓜机或旁轴相机的人。它有一支定焦镜头,就像许多经典胶片傻瓜机一样,而且成像(尤其是 JPEG 的 Positive Film 等色彩模式)可以模拟胶片氛围 wired.com。对于那些从小用 Rollei 35 或 Contax T3 拍照的摄影师来说,GR 就像是数码继任者——一台画质出色的口袋相机。许多胶片街拍摄影师在不想消耗胶卷或需要比胶片更高 ISO 时,会随身带一台 GR。它的体验很纯粹——定焦镜头,简单直观的操作——让人想起更简单的胶片相机,但又有现代的便利。
- 极度重视隐蔽性的摄影师:在敏感环境中工作的新闻摄影师或纪实摄影师(比如在受限政权下记录日常生活,或在宗教场所捕捉安静时刻)可能会选择 GR,因为它几乎隐形且快门极为安静。可以关闭所有声音,无需抬起取景器(通常会引人注目),甚至可以关闭对焦辅助灯,这意味着你可以在不被注意的情况下拍摄,而大相机会被视为侵入。有些冲突摄影师或战地记者会把 GR 作为低调拍摄的备机。它在博物馆摄影或有“不准用大相机”规定的地方也很有用(有些地方允许小相机但不允许可换镜头相机——GR 可以悄悄通过)。
简而言之,GR IIIx 非常适合那些把便携性和隐蔽性放在首位,并且愿意接受单一焦段限制的摄影师。它适合那些更看重捕捉真实瞬间而不是技术完美的人(虽然 GR 的成像非常优秀,但它的强项其实是捕捉到别人因为相机在包里或吓到被摄者而错过的画面)。
不适合哪些人?任何经常需要多种焦段的人(野生动物、体育、长焦——不可能;宽广室内/建筑——40mm 可能不够广;他们会更喜欢 GR III 或其他机型)。完全不适合拍视频。不适合讨厌用 LCD 构图的人(有些人就是需要眼平取景器,而 GR 没有内置)。如果你需要长时间拍摄活动又不能充电,电池也会让你抓狂。
但对于其目标用途,许多人表示,一旦你与GR建立了联系,就很难没有它,因为它会改变你拍摄日常生活的方式。
Leica Q3 – 理想适用对象:
- 寻求便携副机的专业摄影师(或严肃爱好者):许多专业人士(婚礼、人像、纪实摄影师)会把Leica Q(Q2或Q3)作为随身相机或个人项目相机。Q3在比主力设备更简单的机身中,提供了专业级的画质。例如,婚礼摄影师可能会用它在鸡尾酒会期间抓拍或用广角拍摄细节,作为主力器材的补充。影棚人像摄影师可能会用它在外景环境人像拍摄中,既能获得徕卡风格和高分辨率,又无需更换镜头。Q3足以输出客户级别的作品——60MP甚至可以做大幅打印或高端杂志编辑工作。它的色彩和镜头素质也符合杂志等工作的标准。对于经常出差的专业人士来说,休息日只带一台Q比带单反和镜头轻松多了。它也是一个话题点——用徕卡拍人像,常常让被摄者心情更好(有些人认出品牌会很兴奋,其他人则觉得这台复古相机很有趣,比你拿着大镜头时更放松)。所以,能负担得起的专业人士会发现Q3是一台极其能干的工具,在不牺牲画质的前提下简化了工作流程(不用担心换镜头带来的传感器灰尘问题,也不用纠结用哪支镜头——只需用脚变焦或后期裁切)。
- 旅行和纪实摄影师(有预算):对于做纪实项目或严肃旅行摄影(比如为国家地理拍摄或跨国个人项目)的人来说,Q3提供了极佳的平衡:全画幅画质、坚固机身和一机走天下的简洁。它具备防风雨设计,适合恶劣环境,电池也足够支撑一天拍摄。28mm镜头非常适合讲故事的广角和环境人像;另外裁切到35或50mm也能获得标准视角dpreview.com。高ISO能力和f/1.7大光圈让你在昏暗环境下也能拍摄——非常适合捕捉室内或夜晚街头场景。纪实摄影师可以依靠Q3更低调的外形(相比带24-70的大单反)在人群或敏感区域穿梭。此外,Q3采用叶片快门,安静——适合在安静环境(教堂、仪式、对声音敏感的野生动物区)进行纪实拍摄。60MP高像素在你“只能靠这么近”时很有用——需要时可以后期裁切获得更紧凑的构图。此外,坚固的机身意味着它在旅行时放在相机包里被磕碰也没问题。总之,如果28mm左右的视角适合你的创作,并且预算充足,Q3就是理想的单机旅行方案。许多旅行摄影师喜欢Q系列,因为它能拍出丰富、可发表的照片,又不用带一堆镜头。
- 肖像与时尚摄影师(环境/编辑类): 通常情况下,拍摄特写肖像会使用更长焦距的镜头,但徕卡Q3在拍摄带有环境背景的全身或半身肖像时表现出色——比如在外景地进行的时尚编辑拍摄,或是在人物家中或工作场所拍摄的人物系列。28mm镜头可以拍出极具冲击力的环境肖像,展现人物与场景的关系。镜头的成像和在f/1.7大光圈下(距离较近时)产生的浅景深,可以营造出美丽的主体分离和背景氛围。对于时尚摄影,广角镜头可以以艺术化的方式突出环境或姿态(如Bruce Gilden风格的环境时尚或街头时尚造型)。Q3的超高细节表现意味着如果需要可以后期裁切获得更紧凑的构图。对于那些钟爱徕卡镜头独特特性的摄影师(微对比度、焦外成像等),Summilux绝不会让人失望。高速闪光同步让你在户外可以有创意地使用闪光灯。如果是做编辑类工作,主体追踪自动对焦和高分辨率即使在拍摄动态主体时也能保证高成片率。Q3或许不是拍摄证件照或传统肖像的首选,但对于带有环境的风格化肖像或团体环境合影来说,它非常出色。
- 婚礼与活动摄影师(纪实风格): 有一部分婚礼摄影师会用旁轴/徕卡相机来追求独特的画面和拍摄方式。Q3对于偏好新闻纪实风格的婚礼摄影师来说是很好的工具——可以捕捉场地的宽广场景、宾客的氛围以及抓拍嘉宾的瞬间。它很安静,所以在教堂仪式或演讲时不会打扰现场。虽然IBIS(机身防抖)在极低光下会更好,但镜头防抖也能补偿几档。28mm在舞池或拍摄大型家庭合影时非常实用,可以囊括整个场景。60MP的高像素甚至可以先拍一张大合影,后期再数码放大裁切出每个人的表情。而且一体化系统减少了操作繁琐——在活动中抓拍转瞬即逝的瞬间时非常有用。许多活动摄影师不会只依赖一支28mm镜头;Q3更可能作为另一台配备长焦镜头相机的补充。但也有人用一台Q就拍完整个小型婚礼(尤其是作为风格选择时)。色彩还原和宽容度在复杂室内光线下很有帮助(Q3的传感器如果和M11类似,宽容度应该很棒)。客户往往说不出原因,但徕卡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有种“通透感”——能让活动照片更出彩。
- 徕卡爱好者与艺术摄影师: 有一群摄影爱好者单纯因为徕卡的传承、做工和成像而热爱它。他们未必是专业人士,但对摄影很认真且有一定经济实力。对他们来说,Q3是理想的日常相机——比M系列更简单(无需换镜头或手动对焦),但依然保留了徕卡的精髓。他们可能会用它做艺术项目、街头摄影(如果能接受28mm;有些人更喜欢35或50mm,可能会等其他Q系列)。徕卡文件的黑白转化常被称道——这些摄影师可能会大量拍摄黑白照片。他们还可能利用Q3的三档分辨率功能,日常随拍用18MP模式节省空间,正式创作用60MP模式。总之,这非常适合那些想要徕卡体验但不想折腾的人——开机即拍,成像有保障,可以专注于构图和抓拍瞬间。对于想要减少拍摄变量的艺术摄影师来说,这种自由感非常宝贵。此外,Q3的先进连接功能让爱好者可以轻松快速地将高质量照片分享到社交媒体或与朋友分享,这对喜欢将经典摄影与现代分享结合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 摄像师/内容创作者(偏好特定风格):我不会选择Q3作为主力电影摄影机,但有一部分创作者非常喜欢某种美学(也许是徕卡的色彩和镜头风格)在他们的视频中。一个对画质极致追求的旅行Vlogger,可能会用Q3拍摄景点和日常场景的精美4K画面(虽然28mm对自拍来说可能太窄——但他们可以用小型稳定器或自拍杆来弥补没有IBIS的不足,翻转屏也有助于某些角度)。此外,Q3的8K可以用来拍摄壮观的延时摄影或宽幅开场镜头,并能在后期进行平移/缩放。所以,对于不介意手动操作、追求独特画面的内容创作者来说,Q3实际上可以同时作为他们的照片和视频相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合理化了这笔投资。
总体来说,徕卡Q3非常适合那些追求顶级画质、坚固机身和简洁拍摄体验,并且有预算购买它的人。它非常适合觉得携带多镜头很麻烦但又想要创作灵活性的摄影师(通过裁切和高分辨率实现)。同样适合那些喜欢经典相机外形和手感,但又需要/想要现代性能的人——本质上是将老派精神与新派科技结合起来。
不适合:体育/野生动物(28mm,完全不行;虽然作为球门后的广角远程机位也许可以,但有更便宜的选择),需要长焦的人(显然不适合),或者预算有限、这笔钱本可以用来买多支镜头或直接去旅行的人。同样也不适合绝对需要光学取景器的人(有些胶片摄影师无法适应电子取景器——虽然Q3的EVF很棒,但终究还是EVF)。
总结一下,如果想象有三位摄影师:
- X100VI用户是注重经典操控与现代科技结合、喜欢自发捕捉各种题材的创意爱好者或专业人士,尤其适合旅行或街头拍摄。
- GR IIIx用户是隐秘的观察者,喜欢悄然穿梭于世界中,捕捉生活片段——通常是街头摄影纯粹主义者或日常记录者,优先考虑极简装备。
- 徕卡Q3用户是绝不妥协于画质或做工、但又追求简洁的摄影师——通常是做严肃创作(个人或专业)的人,欣赏徕卡“决定性瞬间”理念,并喜欢用一件精美工具去捕捉。
这些正是每台相机各自擅长的领域,也是它们在这些领域拥有忠实粉丝的原因。
最新动态与未来展望
保持信息更新很重要,这三款机型目前都有一些最新消息和传闻:
Fujifilm X100VI – 最新新闻与传闻:X100VI于2024年初正式发布,截至2025年中,仍是富士X100系列的最新款。近期一大新闻是库存短缺,以及美国出现的特殊情况:有传闻称富士因关税问题,要求零售商暂停X100VI(及部分其他机型)的新订单techradar.comtechradar.com。这意味着到2025年4月,在美国“真的买不到新机”“genuinely impossible to buy new”techradar.com。FujiRumors指出,产自中国的机型被征收145%关税techradar.com。这对美国买家来说影响很大,尽管可能只是暂时的。对于富士来说,这引发了猜测:他们是否计划转移生产,甚至比以往更早推出X100VII?通常X100系列的更新周期约为4年。目前关于X100VII的传闻还很少(如果按周期,或许2028年?但VI是2024年发布,VII可能在2027/28年左右)。目前,富士的重心是将VI交付给期待的用户。在固件方面,富士发布了几次更新:如固件1.20,据用户反馈大幅提升了自动对焦表现reddit.com,2025年7月的固件1.31修复了一些小bugfujifilm-x.com。富士有时会通过固件增加新功能——因此有希望像其他机型一样,通过更新加入新的胶片模拟或微调自动对焦等功能。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更广泛的富士新闻中,相机价格持续上涨;2025年8月有报道称富士部分机型涨价高达800美元theverge.com(主要是中画幅和部分镜头)。X100VI本身可能会调整价格,或者因稀缺性而保持高价。至于配件或扩展,暂无重大新品——但第三方支持依然强劲(如有公司推出新款保护壳或滤镜配件)。
关于未来发展,虽然不是直接关于X100,但富士确实展示过一款带有可倾斜EVF的“X100风格”相机概念(即“X Half”概念provideocoalition.com),不过这更像是个新奇玩意。主要值得关注的传闻是美国关税问题是否能解决,从而让X100VI再次广泛供应——这对那些不得不转向二手或进口的美国粉丝来说是个好消息。鉴于富士的历史,我们或许可以期待X100VI“黑色”版本(如果首发是银色的话),但由于最近几代X100一开始就有黑色和银色,所以这点其实无关紧要。有一条利好消息:尽管存在短缺,富士显然意识到X100系列是摇钱树——所以他们很可能正在加紧生产(有传闻称富士正试图“提升产能,满足用户需求”forbes.com)。事实上,Forbes的一位分析师还打趣说富士应该“进一步提升X100VI产能,满足用户需求”forbes.com。所以未来展望:X100VI在2025年仍将非常抢手;如果你有一台,建议留着(或者你也可以高价转卖!)。到2025年底或2026年,我预计富士可能会发布一个变体,或者至少推出一次大型固件更新,加入类似新的胶片模拟(比如如果他们开发出类似Nostalgic Neg.的新胶片模拟,或许会下放到X100VI)。但目前还没有继任者的确切传闻——VI应该会有很长的生命周期。
理光GR系列——最新动态&GR IV发布消息:2025年中对理光粉丝来说是个大新闻:理光官方宣布GR IV正在开发中,计划于2025年秋季发布ricohgr.eu。这直接表明理光将继续投入GR系列,也让我们提前看到了一些改进方向。根据官方开发公告(2025年5月)ricohgr.eu以及The Verge的报道theverge.comtheverge.com:
- GR IV仍将遵循GR的设计(可放入口袋,无电子取景器等),“与GR III的设计非常接近”theverge.com。
- 它将继续采用28mm f/2.8镜头(主GR IV机型;预计之后可能会有40mm的GR IVx,但最初只发布28mm型号)theverge.com。
- 传感器有小幅提升:2600万像素APS-C传感器(从2400万像素提升)theverge.com。
- 五轴防抖取代三轴防抖——应能提升弱光手持拍摄表现theverge.com。
- 镜头为全新设计的28mm:7片镜组,增加了一片非球面镜片,承诺有更好的锐度和畸变校正theverge.com。很可能解决了边角虚化或色差问题。
- 人脸/眼部检测自动对焦被提及,表明自动对焦追踪能力有所提升theverge.com。
- 一个大惊喜:53GB内置存储于GR IVtheverge.com。这非常大——意味着你可以不用SD卡拍摄,或作为备份。(GR III只有2GB内存)。
- 不过,GR IV改用microSD卡,不再用全尺寸SD卡theverge.com——可能是为了节省空间。有些人可能不喜欢,但这有助于让相机更小或容纳更大的内存。
- 外部按键略有调整——取消了四向旋转拨盘,改为更简单的方向键等,可能是为了人体工学考虑theverge.com。
- 同样没有电子取景器(EVF),只有后置LCD屏幕,和之前一样(不过可能是升级版LCD?The Verge没有具体说明分辨率,但人们预期可能是更高分辨率或同样的3英寸)。
- 他们明确表示,带有高光扩散滤镜(HDF)的版本将在2025年冬季之后推出theverge.com——这表明特别版(如GR IIIx“Urban”或“HDF”版本)仍然是他们的策略。
- 价格尚未公布,但很可能会高于GR III的首发价(也许是$899,甚至$999)。The Verge表示目前还没有价格,但预计会在2025年秋季公布theverge.com。
那么,这对GR IIIx有何影响?首先,他们提到GR III(28mm)将在2025年7月前停产,但GR IIIx“暂时继续销售”theverge.com。这意味着:
- GR IIIx(40mm)不会立即被替代。理光可能会在之后推出GR IVx(40mm版本),也许在2026年,或者取决于市场需求。从历史上看,GR IIIx是在GR III发布约2年后推出的。所以GR IVx可能在2027年?或者如果需求强劲,可能更早。
- 这意味着从2025年末到2026年,GR IIIx仍然是当前的40mm机型。所以任何想要这个焦段的人,仍然会购买IIIx,理光也很可能会继续生产。
- 理光也有可能为GR IIIx推出固件更新,以增加一些对等功能(也许可以给它一个HDF滤镜模式或小幅改进)——虽然目前没有任何宣布,只是猜测。如果真的推出,这将延长其生命周期。
- GR IV的改进(更快的自动对焦、更好的机身防抖、更换新传感器)会提升人们对未来GR IVx 40mm版本的期待。所以一些GR粉丝现在可能会暂缓购买GR IIIx,希望“GR IVx”会推出。但由于时间表未知,许多人如果现在想要40mm且便携,仍然会选择当前的GR IIIx。至少,理光确认GR系列有未来,可能会增强用户对投资其生态系统(如购买取景器或转接环)的信心,因为你知道下一代也能用上这些配件。
此外,特别版:Keith Wee 的评测提到了带有内置高光柔化滤镜效果的 GR IIIx HDF 版本 keithwee.com —— 这些版本对收藏家很有吸引力。理光表示将在 2025 年冬季后推出 GR IV HDF theverge.com,所以他们会继续推出限量版。同时,GR IIIx 之前也有过“都市版”独特涂装。理光有可能再推出一款特别版 GR IIIx,以刺激末期销量(也许是不同配色或套装)。目前没有传闻,但他们之前做过银色 GR III 等等。
关于固件,最近有GR III/IIIx 的固件(2022 年底的 1.70 版本,增加了新的图像控制配置文件等)。如果 2024/2025 年有新小版本固件,可能只是修复 bug。不过,既然 GR IV 已经发布,GR IIIx 可能不会再获得重大新功能了。
徕卡 Q 系列——最新进展及未来展望:Leica Q3 是全新机型(2023 年 5 月发布)。自那以后发生了什么:
- 固件更新:徕卡一直在积极更新 Q3。固件 3.0.0(推测于 2024 年初发布)提升了自动对焦(iAF 性能)l-camera-forum.com。然后固件 3.1.1(2024 年 7 月)允许自定义中央 FN 按钮(用于切换对焦模式,这是用户要求的功能)youtube.com以及其他调整,RedDotForum 有报道leicarumors.com。徕卡还经常发布兼容性更新(比如确保 Leica FOTOS 应用连接顺畅)。所以徕卡对 Q3 的支持很到位。
- 新型号: 重磅消息——徕卡于2024年底推出了Q3 43,配备43mm f/2 Summicron镜头 leicarumors.com photorumors.com。这一消息在2024年8月有传闻,2024年9月正式发布 leicarumors.com photorumors.com。Q3 43拥有相同的传感器和功能,只是焦段不同。对于潜在买家来说,现在可以选择:28mm/1.7的Q3,或43mm/2的Q3-43。如果你喜欢35-50mm的视角,43mm可能更有吸引力。该镜头为APO设计,推测极为锐利且色差极小 adorama.com adorama.com。徕卡强调它“还原人眼视角” adorama.com。所以Q3系列正在扩展——也许下一个是Q3 Monochrom?实际上:
- Monochrom 传闻: 有传言称Q3 Monochrom(如Q2有Monochrom版本)可能会在Q3发布约15个月后(大约2024年8月或更晚)推出。然而,LeicaRumors在2024年中表示“目前没有Leica Q3 Monochrom”,暗示Q3 43可能是原因(即他们优先推出了新焦段版本)leicarumors.com leicarumors.com。另一篇Macfilos文章猜测Q3 Monochrom可能会在2025年第一季度发布macfilos.com,但鉴于现在已是2025年底,如果还没发布,可能要等到2026年。徕卡的惯例:M11 Monochrom在M11发布约1.3年后推出。Q2 Mono在Q2发布约1.5年后推出。如果Q3Mono类似,可能会在2024年底/2025年初,但我们已经错过了这个时间点。也许LR管理员暗示的信息(有坏消息,不便透露)leicarumors.com意味着他们可能暂时搁置了该产品。 限量版:Leica钟爱特别版。我们已经见过Q3 “Ghost” 版本(灰色外观等,预计会推出或已经推出,因为他们做过Q2 Ghost)。此外,Leica还发布了多种Q2限量套装(Daniel Craig x Greg Williams、Monochrom Stealth等)。所以很可能在2025/26年我们会看到Q3特别版以保持关注度。这些大多是外观上的(颜色、雕刻),不是新技术,但在Leica圈子里依然是新闻。配件新闻:Leica更新了Leica FOTOS应用,使其与Q3集成得更好(比如支持iPhone有线连接等)。另外,Profoto等第三方也增加了兼容性,所以Q3可以触发他们的TTL闪光灯。我记得Leica还发布了固件以启用Pixel-bin模式(三重分辨率从一开始就有)。可能即将推出:也许会支持Content Authenticity (CAI)——Leica一直参与该项目,用加密方式为图片签名以保证真实性——他们已经宣布通过固件为M11提供该功能,也许Q3很快也会有。对新闻摄影师来说虽小但有趣。未来Q4:很可能还很遥远(如果4年周期成立,Q4将在2027年)。有些Youtuber用“Q4不会很快到来,不要等”来吸引点击。普遍共识是:Q3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没有竞争对手迫使其快速更新(如果索尼推出RX1R III可能会推动Leica,但目前还没发布——只有传闻说索尼重启了RX1系列)。不过,有迹象表明Leica正在将Q系列分成多个产品线:Q3 43的存在表明他们可能会交替发布:比如现在有Q3 28和43,接下来可能是Q3 Monochrom,然后Q4(28mm)要等到2027年。如果43mm普通版卖得好,甚至可能会有Q3 43 Monochrom。固件路线图:Q2曾通过固件更新增加了如透视控制等重要功能。Q3上市时这些功能就已具备。Leica可能还会通过固件优化自动对焦或增加小功能。他们已经修复了自定义按键的问题——用户强烈要求后他们做出了回应,说明他们在倾听用户意见。在价值和关注度时间线上,Q3依然很热门且新鲜。Leica通过捆绑销售(比如初期只有带手柄等配件的套装)间接提高了价格。但至少现在可以买到——没有Q3缺货的说法。实际上,初期需求很高,但Leica计划与Q2同时生产,直到Q2售罄。总结(趋势):我们看到:富士继续强势推进X100系列,尽管供应有波动。近期没有新型号预期,但细心观察者会关注他们如何分配产品,以及是否会有中期特别版(比如石墨色版等——不过上一次是X100F棕色版)。理光加码GR系列:GR IV正式发布意义重大。这表明该系列依然活跃,这很好,因为有些人担心理光会停产。几个月后我们将有新GR可以评测(成像 presumably 会更好)。我们预计一两年后会有GR IVx,这意味着40mm版本也会升级传感器/自动对焦/防抖。
- 徕卡正在将Q系列扩展为一个迷你系统:多种定焦镜头,可能还有Monochrom版本。这为用户提供了类似系统相机的选择,但方式是更换整台相机,这非常“徕卡式”(对我们来说很贵,对他们来说很赚钱)。对于Q3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会考虑是增添一台Q3-43还是根据个人偏好换购。但无论如何,徕卡Q在奢华便携相机领域依然极具竞争力——目前还没有其他品牌推出具备全画幅、电子取景器等配置的直接竞品,除了那台老索尼(也许会重新出现)。
还需要提及: 竞争 正在演变:
- 如果索尼发布RX1R III(传闻将采用6100万像素,与Q3同款传感器,可能还会有更好的自动对焦),那会是一个有趣的替代选择(尤其如果定价更低,比如4500美元)。如果配备一支35mm f/1.8蔡司镜头,正好介于徕卡的28和43之间。那个传闻[39†L623-L631]或者说TechRadar的文章提到RX1R III已发布(确实在2023年10月发布,距上代已十年未更新)。所以没错, 索尼RX1R III已发布,时间点与Q3相近,配备35mm f/2镜头。它很可能成为Q3的主要对手——价格便宜不少(大约3900美元),但缺乏徕卡的防护性能和一些附加功能(而且索尼品牌与徕卡的品牌号召力不同)。这意味着未来徕卡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产品以区分(尽管很多人无论如何都会为徕卡的品牌/外观买单)。
- 在APS-C领域,除了富士和理光,没有其他厂商在做高端大底便携机。佳能的G1X系列已停产,尼康没进入,索尼的RX100是小底。所以富士和理光主导了这个发烧级便携市场,尽管各自风格不同。
因此, 前景:
- X100VI在2025年仍会持续热销;关注富士美国关于关税的解决方案(这样美国买家能正常购买)。如果打算入手,建议有货时尽早下手,因为未来不确定。
- 如果你想要40mm便携机,GR IIIx现在依然是好选择。一旦GR IV(28mm)上市,一些技术玩家可能会推动理光推出GR IVx。如果你能等几年,GR IVx可能会有更好的自动对焦和传感器,且是40mm焦段。但如果你现在就需要,GR IIIx是唯一选择。与此同时,GR IV上市后,GR III(28mm)可能会有折扣,但GR IIIx因为还在售,价格可能坚挺。
- 徕卡Q3在其细分领域是最先进的产品,短期内地位难以撼动。徕卡也可能基于Q3平台做更多尝试(比如2026年推出Q3 Monochrom,配47MP或60MP黑白传感器,谁知道呢)。对于Q用户来说,保持固件更新,尽情享受即可。
截至目前,没有可信的 X100VII、 GR IVx 或 徕卡Q4 即将发布的传闻——时间线显示这些产品还要等一段时间。近期成真的传闻是GR IV发布和徕卡Q3 43发布,我们都已覆盖。现在是个令人兴奋的时期:到2025年底,GR用户有新玩具(GR IV 28mm),X100粉丝有望更容易买到机器,徕卡用户则在高端市场有多种定焦选择(28或43)。
这就涵盖了所要求的主要细节。现在我将继续完成结构化文章。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ricohgr.eu wired.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wired.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shopmoment.com wired.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macfilos.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keithwee.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theverge.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heverge.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dpreview.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reddit.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l-camera-forum.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dpreview.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高端便携相机之战:富士 X100VI vs 理光 GR IIIx vs 徕卡 Q3 —— 谁才是街拍之王?
引言
在智能手机和大尺寸可换镜头相机盛行的时代,有三款高端便携相机依然让摄影发烧友们心潮澎湃:富士 X100VI、理光 GR IIIx和徕卡 Q3。这些定焦相机因其让街头和旅行摄影变得乐趣无穷而拥有狂热粉丝。它们都将大尺寸传感器装进小巧机身,但各有特色:富士将复古旁轴魅力与现代科技结合,理光则把APS-C画质真正装进口袋,徕卡则带来全画幅的奢华与传奇光学。
在这篇深度对比中,我们将从各个关键方面对这三款相机进行全面较量:techradar.com画质、镜头表现、设计与易用性、自动对焦能力、视频功能、连接性、电池续航、软件功能和可选配件。我们还会分析它们的定价与性价比,突出优缺点,并为每款相机推荐理想的使用场景。更有权威媒体专家点评,以及最新动态——从固件升级到新品传闻(比如理光 GR IV 和徕卡 Q3 Monochrom!)。如果你在纠结哪款高端便携相机最适合自己,继续阅读,看看它们的对比和各自的独特之处。
(剧透:没有绝对的“最佳”——但也许有一款provideocoalition.comdpreview.com# 传感器与画质
三款相机都配备了大尺寸传感器,画质出众,但在尺寸和分辨率上各有不同:
- Fujifilm X100VI:配备了40MP APS-C X-Trans CMOS 5 HR传感器(23.5×15.7mm)【35†L7- dpreview.com dpreview.coms a backside-illuminated(BSI)传感器,与富士旗舰X-T5使用的高分辨率芯片相同,因此它能带来出色的细节和d dpreview.com。相比X100V的26MP,这是一次大幅提升——事实上,有评论者指出X100VI“配备了40MP传感器,而上一代为23MP”(实际上V是26MP,略有低估)【3†L131-L139】。实际表现中,X100VI能拍出极为锐利的图像; dpreview.com可以大胆裁切或进行大幅打印而无需担心。色彩和色调过渡受益于富士著名的色彩科学和14位RAW输出。高ISO表现对于APS-C来说非常好——在ISO 6400甚至更高时依然可用,w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噪点类似胶片且易于去除。像素数量如此之多,pixel-level noise is a bit higher than a lower-res sensor,但BSI设计补偿得很好,因此X100VI依然保留了大量暗部细节。有一点需要注意:在APS-C传感器上推到40MP意味着你会更容易察觉到镜头的光学柔化或对焦偏差。正如DPReview所说,“the sensor delivers high levels of detail capture, and from what we’ve shot so far, we don’t have much concern about the lens’s ability to make the most of this resolution bump.”【35†L13-L20】换句话说,富士基本做到了——在良好光线下,画面极为锐利,尽管我们稍后会讨论镜头的极限。An petapixel.com富士独特的X-Trans color filter array(非拜耳)可以以最小的摩尔纹和某些人觉得悦目的颗粒感还原细节和植被。相机还支持10-bit HEIF and H.265拍摄,以及机内RAW转档和富士胶片模拟 wired.com,生成几乎无需后期的精美JPEG。总体而言,X100VI的传感器为定焦便携机带来了flagship-level APS-C quality——你能获得媲美部分全画幅的分辨率 wired.com和开箱即用的美丽色彩【35†L19-L27】。
- Ricoh GR IIIx:使用一块2420万像素APS-C CMOS传感器(约23.5×15.6mm)【11†L76-L84】【10†L9-L17】。它本质上与GR III采用的是同一块经过验证的传感器(与许多单反相机类似),为追求极致锐度而没有配置低通滤镜。虽然如今2400万像素听起来不算高,但这块传感器keithwee.com wired.com能够“呈现出极其锐利、对比强烈、细节丰富的图像”,正如Wired的评测者所说,“与我用索macfilos.comess相机拍到的效果不相上下”【40†L198-L206】。换句话说,GR IIIx在画质上可以与体积大得多的设备媲美。没有AA滤镜意味着非常细微的细节(街头纹理、树叶等)都能被清晰呈现——实际拍摄中摩尔纹很少出现。动态范围表现出色;你可以非常有效地从RAW文件(GR支持DNG格式)中恢复阴影和高光。由于像素密度相对较低,弱光表现wired.com也很优秀——高ISO(ISO 3200–6400)下照片依然保留大量细节,颗粒感keithwee.comike。直出JPEG方面,GR的引擎能生成色彩鲜明、即拍即分享的照片。它还内置了“图像控制”预设,如正片、黑白等,能带来用户喜爱的独特风格【13†L147-Ldpreview.com299】。一位Ricoh用户称赞“高对比黑白和正片模拟……我真的很喜欢”【13†L147-L155】。GR IIIx还独有三轴传感器防抖(Shake Reduction),主要用于dpreview.comg模糊(后文详述),同时也带来一个巧妙功能:构图微调,可以techradar.comor-shift,在半按快门后微调取景(方便微调构图而无需移动相机)。虽然它不是高分辨率多帧合成系统,但GR的IBIS确实允许dpreview.com dpreview.comias通过像素位移在某些静态场景下实现(属于小众玩法)。总的来说,GR IIIx的像素只有富士的一半,但实力不容小觑:你能获得极佳的单像素锐度,出色的动态范围和可靠的高ISO,都装进了一台真正可以放进口袋的相机里。而且,更少的像素意味着更小的文件体积——这对于每天拍摄数百张照片的街头摄影师来说是个优点。正如一位GR粉丝打趣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250 MB的RAW文件”来做街拍【13†L81-L89】——24MP正好是一个甜蜜点dpreview.com。在GR IV(配备26MP)发布之前,GR IIIx的画质依然是你能装进口袋里的最佳选择之一。
- 徕卡 Q3:配备了 6030 万像素全画幅 BSI-CMOS 传感器(36×24mm)【21†L684-L692】【21†L745-L753】——在紧凑型相机类别中属于同级领先分辨率。很可能与徕卡 M11 使用的是同一块传感器(或非常接近),带来了全画幅的动态范围和高感光度性能,以及强大的解析力,远超富士和理光。Q3 拍摄的画面极其techradar.com细腻:《The Verge》指出它比前代定焦街拍机型多了“1300 万像素”【39†L659-L667】,确实超越了许多专业单反。徕卡利用这一点,在机内提供数码变焦/裁切模式,可模拟 35mm、50mm、75mm,甚至 90mm 焦段techradar.comL702】【21†L755-L763】——选择这些模式时,Q3 会将 6000 万像素的图像裁切(分别为 3900、1900、800、600 万像素),以模拟这些视角,徕卡称之为“三重分辨率技术”(你也可以拍摄完整 6000 万像素或降采样的 3600 万、1800 万像素 RAW 文件,便于后期工作流)【21†L755-L7 dpreview.comL975】。Q3 的画质可以用“惊艳”来形容。DXOMark 尚未公开测试,但 M11 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得分极高。实际wired.com表现为丰富、可塑性强的 RAW 文件——你可以轻松恢复阴影细节,高光过渡也很自然。DPReview 的初步测试观察到,徕卡提升了基础 ISO 的动态范围,使最高 ISO(100,000)比 Q2 高出一档【21†L745-L753】。直出色彩相对中性且有胶片感——徕卡 JPEG 预设调校为自然色调,并有一个低调的“Leica Look”选项,但没有花哨滤镜。镜头(28mm Summilux f/1.7 ASPH)与传感器匹配极佳,即使在 6000 万像素下,画面从中心到边角都非常锐利,传感器潜力被充分发挥【21†L684-L692】【42†L19-L22】。DPReview 的 Shaminder Dulai 指出,Q3 是“在 Q2 基础上的渐进式提升,而 Q2 本身已经是一台非常强大且有趣的相机。”【21†L684-L692】这意味着他们把已经很优秀的 4700 万像素全画幅输出(Q2)做得更好——尤其是加入了相位检测自动对焦(这样你就能在 6000 万像素传感器上用 f/1.7 实现精准对焦——详见自动对焦部分)。噪点方面,Q3 在 ISO 6400 以内非常干净,即使 ISO 25000 也可用于新闻纪实。得益于全画幅,它在噪点控制上比dpreview.comX100VI 同等设置下大约有一档甚至更多的优势——这对低光街拍很有用。TechRadar 编辑盛赞,从参数上看,“Q3 为高端便携相机树立了新标杆”【39†L615-L623】,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套传感器+镜头组合。最后,徕卡dpreview.com还加入了计算摄影辅助:Q3 配备了AI 驱动的动态范围和透视校正rrection 用于 JPEG(例如,用于校正建筑中的汇聚线)【21†L699-L707】。这是可选的,但对于快速的 OOC(机内直出)结果来说很不错。总而言之,Leica Q3 提供了dpreview.com最先进的图像质量: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低噪点,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徕卡魔力。它为摄影师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你可以通过裁剪将其当作多焦段相机使用,或者在低光环境下降采样获得极为干净的 18MP 文件。当然,dpreview.com你需要为这种性能水平付出(字面意义上的)代价。
结论: 这三款相机都能拍出漂亮的照片,但它们适合不同的需求。Leica Q3无可争议地是原始画质之王——它的全画幅6 keithwee.com提供了其他相机无法比拟的细节和色调范围,这在你放大像素或进行大幅打印时尤为明显【21†L745-L753】。如果你最看重极致画质(且预算充足),它是首选。Fujifilm X100VI则令人印象深刻地缩小了差距——在基础ISO和良好光线下,它的40MP APS-C文件极为锐利,且直出色彩非常漂亮【35†L19-L27】。它只有在极端情况下(非常高ISO或追求全画幅超浅景深效果时)才会稍逊于徕卡。而且有些人甚至会更喜欢富士的色彩表现和胶片模拟风格。与此同时,Ricoh GR IIIx表现超出预期——它的分辨率最低,但在实际街拍中,24MP足以制作展览级打印。它的照片极为锐利,并且在你可能不会随身携带其他相机的情况下,依然能带来高质量的成像,得益于其便携性【40†L198-L206】。理光的色彩配置(尤其是Positive Film)有着许多街头摄影师喜爱的独特风格——高对比、粗犷感,非常适合都市场景【40†L233-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如果我们考虑传感器尺寸和“画面感”,Q3的全画幅传感器结合f/1.7镜头会为人像或特写带来最多的背景虚化和主体突出——这是APS-C相机无法实现的不同画面效果(尤其在等效视角下)。X100VI和GR IIIx作为APS-C机型,在相同光圈和构图下景深更大(比全画幅约多1.5档)。对于街拍和风光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优点(更多景物处于清晰范围);但在人像拍摄时,徕卡显然能获得更多背景虚化效果。wired.comtraits, the Leica clearly can blur more background if desired.
三款传感器都采用了最新技术,没有低通滤镜,因此它们都优先考虑锐度。值得一提的是,镜头质量在实际成像质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etapixel.com将在下文详细介绍。但单从传感器本身来看:你不会对其中任何一款感到失望。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多少分辨率,以及你的拍摄方式。X100VI 和 Q3 提供了充足(甚至过剩)的分辨率,而 GR 的wired.com分辨率则让工作流程更为平衡,同时依然可以轻松输出高质量的 16×20 英寸或更大尺寸的照片。正如 Keith Wee 所说,在用过 100MP 中画幅等“像素怪兽”后,“相信我,大多数人不会想要一台主打街拍的相机拍出 250MB 的 RAW 文件”【13†L81-L89】——这也暗示了 GR 的文件大小/24MP 实际上非常适合其定位。
总的来说,徕卡凭借其 600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赢得了wired.comar【21†L698-L706】,富士则在小尺寸传感器中提供了高分辨率与富士著名色彩输出的最佳平衡【3†L131-L139】【35†L19-L27】,而理光则证明了 2400 万像素 APS-C 依然可以在这些相机所针对的场景下输出顶级画质【40†L198-L206】。三者都凭借远超普通卡片机或手机的画质,理直气壮地跻身高端便携相机讨论之列——各有风格。
镜头表现
每台相机的定焦镜头都是其身份的核心。这里有三种不同的焦段和光学设计:
- Fujifilm X100VI 镜头:一支 23mm f/2 Fujinon 镜头,提供经典的等效 35mm 视角(在 APS-C 上)。物理上,它是一支紧凑的 8 片式镜头(包含 2 片非球面镜片),沿用自 X100V。富士为 X100V 升级了这支petapixel.com镜头,以提升边缘锐度和近距离对焦表现,相较于早期 X100 版本,在 40MP 下依然表现出色【35†L13-L20】。表现:在中心区域,即使在 f/2 全开时也非常锐利,收缩到 f/4 时大部分画面都能获得极佳的锐度【35†L13-L20】。通过这支镜头呈现的色彩和对比度非常美丽;配合富士的传感器和处理,画面呈现出丰富但不过度对比的观感。DPReview 的测试指出,这支镜头在 40MP 传感器上表现令人惊喜:“从我们目前拍摄的情况来看,我们对这支镜头能否充分发挥分辨率提升并不太担心。”【35†L13-L20】不过,他们和其他人也指出它并非完美:“X100VI 的这支小巧八片式镜头并不是绝对最锐利的”,在像素级别下,极端边缘/角落“如果光线不够明亮会明显下降。”【35†L19-L27】实际使用中,f/2 时dpreview.com边缘会有些柔和,并存在一定的彗差/场曲——所以如果你全开光圈拍风景,边缘不会特别锐利。收缩到 f/5.6 后锐度会更加均匀。在低光全开时,40MP 传感器可能会显现出一些柔和(这可能更多是景深限制而非镜头本身)。不过,对于大多数用途(街拍、环境人像),这些角落并不关键,甚至略带柔和能突出中心主体。Keithwee.com 的一位摄影师甚至评论道“我觉得 GR IIIx 的成像比 X100VI 镜头更锐利,尤其是在最近对焦距离”【13†L92-L100】——这证明了理光镜头的出色(后文会详细介绍),但也说明 X100 的镜头在 f/2 最近对焦时会有些许柔和或光晕。确实,在最近对焦距离(微距模式约 10cm)时,全开表现一般——收缩到 f/2.8–4 能提升微距细节。虚化与光圈:X100VI 的镜头在合适条件下能带来令人愉悦的虚化。9 片光圈叶片使得轻微收缩时焦外高光较为圆润。f/2 时背景虚化尚可,但以全画幅标准来看并不算极其奶油(毕竟是 APS-C 上的 35mm-e)。它在中距离主体虚化方面表现出色——例如,f/2 半身人像会有很好的立体感和柔和背景。对焦为内对焦,且相当安静。一大优势:它是叶片快门设计,意味着可与闪光灯同步至 1/2000s【43†L49-L57】(不像焦平面快门仅限约 1/250)。这让创意闪光(如强光下补光)成为可能,也让相机几乎无声。富士还在镜头内置了leicarumors.com4 档 ND 滤镜【43†L49-L57】,非常适合在强光下大光圈拍摄或长曝光——例如,你可以在正午阳光下用 f/2 拍摄,或无需外置滤镜拍出丝滑水流。视角与实用性:35mm 等效焦距常被认为是最通用的焦段,adorama.com adorama.com,适合风景、街拍和团体照,同时又足够紧凑,适合带有环境的肖像拍摄。许多纪实和街头摄影师都钟爱 35mm,这支镜头延续了这一传统——它鼓励你“靠近并包含环境”的拍摄风格。X100VI 的镜头还支持可选转换镜头:富士的 WCL-X100 II(28mm 等效广角转换器)和 TCL-X100 II(50mm 等效长焦转换器)可直接安装,且相机可自动校正【11†L81-L86】。这些转换镜头经过光学匹配,质量很高(图像质量几乎没有损失),在需要时等于为你提供了另外两支镜头,大大提升了镜头的灵活性。眩光、畸变等: 这支 23mm f/2 镜头在全开光圈时有中等桶形畸变和暗角,但富士的机内校正(以及 RAW 配置文件)可以无缝修正——除非你关闭校正拍 RAW,否则你很难注意到。得益于富士的镀膜,抗眩光表现相当不错,但强点光源下可能会有轻微对比度下降或出现几个六边形眩光斑点(富士部分套装附带遮光罩,或可单独购买;在强光下使用遮光罩有帮助)。总体来说,富士这支镜头是一支出色的全能型镜头:虽然在极限参数下不是绝对完美,但其特性和能力与传感器相得益彰。这基本上是让 X100V 大受欢迎的同一配方,在 X100VI 上依然能带来“极佳的成像效果”,配合富士的色彩模式【35†L19-L27】。此外,叶片快门 + ND 滤镜为创意拍摄带来了其他相机所不具备的技术优势。
- 理光 GR IIIx 镜头:一支 26.1mm f/2.8 GR 镜头,等效于全画幅 40mm(理光称其为 40mm-e)【11†L41-L45】【10†L29-L37】。这支镜头是 GR IIIx 推出的新设计(与 GR III 的 18.3mm 不同)。它由 4 组 6 片镜片组成(包括 2 片非球面镜),理光将其设计为在非常纤薄的机身中实现高锐度和低畸变。表现如何?一句话,令人惊艳。许多测评者都对其赞不绝口:“两支镜头(28 和 40mm 版本)都能拍出极为锐利的画面,并拥有令人印象深刻、柔和的虚化,这在如此小巧的相机上并不常见”【40†L233-L241】。GR IIIx 的镜头成像从画面中心到边角都很锐利,尤其是收一档光圈后。即使在 f/2.8 全开时,中心和中间画质极为锐利;f/2.8 时边角略软(provideocoalition.com有轻微暗角),但到 f/4 时边角也变得很锐利【40†L233-L241】。Petapixel 发现“没有桶形畸变或色差……边缘很干净provideocoalition.comjonasraskphotography.com没有暗角”,理光的机内校正可能修正了轻微畸变,但镜头本身光学素质就很高。它表现出色的原因之一是:在 APS-C 上设计高素质的近远摄镜头比超广角更容易;40mm-e 是一个甜蜜点,理光显然赋予了它类似 APO 的设计理念(用户反馈色散极小)。与富士 23mm 对比:如前所述,有人直接认为 GR IIIx 在分辨率上超越了dpreview.com近距离时的富士【13†L92-L100】。Keith Wee 的对比体验是,GR IIIx 在近距离全开时比 X100VI 更锐利,而富士镜头在此时表现略逊。GR 的镜头几乎没有场曲,意味着画面同一距离的主体都能在同一平面上合焦——非常适合街拍或建筑。理光显然认为 GR 用户需要边到边的细节表现,他们也做到了。光圈与虚化:f/2.8 的最大光圈配合 40mm-e 焦距,可以获得一定的背景虚化,但不是虚化神器。不过,虚化效果相当柔和。Wired 指出它带来“令人印象深刻、柔和的虚化”,这在小型相机中很少见【40†L233-L241】。部分原因是镜头最近对焦距离很近(距离感光元件 12cm,微距模式下距镜头前端约 6cm),因此在最近对焦和 f/2.8 下,背景可以被很好地虚化jonasraskphotography.com(比如近距离拍花,背景会很奶油)。9 片光圈叶片让虚化圆形且无明显边缘。对于常规距离的人像半身照,背景分离感较弱——但这其实有助于叙事(让环境依然可辨识)。微距能力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IIIx 拥有专用的微距模式,可让你对焦至约 0.17 米。用户发现该镜头即使在微距范围内也极为锐利——非常适合捕捉细小细节(食物、纹理等)。由于景深原因,花瓣角落可能会略微变软,但在光学上依然保持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区域: GR 镜头表现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它与理光 Snap/Zone 区域对焦系统的配合——镜头在屏幕上有景深刻度,显示在特定快拍距离下哪些区域是清晰的。例如在 f/8 并设置 2 米快拍对焦时,基本上从约 1 米到无穷远都在焦内(让街拍几乎万无一失)。镜头相对较短的焦距、近距离的大光圈以及机身防抖,使得使用区域对焦非常高效。抗眩光与镀膜: 理光的镜头采用特殊多层镀膜以最小化眩光和鬼影。大多数用户反馈 GR IIIx 逆光表现良好——如果强光刚好在画面边缘,可能会出现小鬼影,但整体对比度依然出色。有些人甚至喜欢 GR 偶尔产生的dpreview.com鬼影,认为这是其“风格”的一部分。镜头光圈还可以在收缩时产生漂亮的 10dpreview.com光芒(街头摄影师常喜欢在构图中加入太阳星芒——GR 的星芒锐利漂亮)。紧凑性: 令人惊叹的是,这样的表现竟然来自如此纤薄的镜头(关机时会收回)。dpreview.com的权衡是:它没有防尘防滴,灰尘最终可能进入(如缺点所述)。但在光学上,你会以为这么小的饼干头不会这么锐利——然而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的光学工程做到了。总之,GR IIIx 的镜头是一颗宝石:它极为锐利、低畸变、高对比度【11†L149-L157】。成像风格略显理性(非常干净的画面,街头摄影师常喜欢这种真实感),在近距离时又能带来恰到好处的虚化以突出主体。如果你需要更长焦距,理光还提供 GT-2 长焦转换镜(which带你到约75mm等效)【11†L81-L86】——这为人像拍摄增加了灵活性,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但以牺牲一些便利性和一档进光量(实际上变为f/4)为代价。该镜头的40mm视角本身值得讨论:它比keithwee.com典型的35mm略窄。许多街头摄影师认为40mm是完美的平衡——“当28mm太广而50mm又太紧时”,正如Peta所说keithwee.com†L78-L86】。它会让你稍微后退一步,这有助于通过排除多余杂物来简化构图,相比petapixel.com28mm。对于人物拍摄来说,它也比28mm更显得自然。因此,理光选择40mm等效焦距,受到了那些渴望略紧凑标准镜头的街头和旅行摄影爱好者的好评。实际使用中,它非常适合街头人像、细节特写以及你想突出主体而非大场景的拍摄。如果你确实需要更广的视角,可以选择GR III(28mm版本)或广角转换器(GR IIIx没有官方的,只有GR III有GW-4 21mm转换器)——但对于GR IIIx来说,40mm就是它的标志性特征,而它的镜头在这个焦段确实能带来出色的表现。
- Leica Q3 镜头: 一支固定的28mm f/1.7 Summilux ASPH镜头——可以说,徕卡最厉害的“魔法”之一,就是在紧凑的 Q 系列中塞进了一支全画幅 28mm Summilux。这支镜头在光学上沿用了 Q2 的设计,因为它本身已经非常出色。它由 9 组 11 片镜片组成(其中 3 片为非球面镜片),并配备了光学防抖。性能:简单来说,这支镜头极其出色wired.comwired.com指出 Q3 “使用了同样的 28mm F1.7 镜头,从顶部和正面看几乎与 Q2 一模一样”,并且“只有当你看背面/侧面时才会发现有些不同petapixel.com37-L745】——这意味着徕卡认为没有必要更改光学结构,因为它已经超越了 Q2 的 4700 万像素传感器分辨率,现在可以让 6000 万像素传感器充分发挥。在测试中,Summilux 从 f/1.7 起中心锐度极高,f/4 时全画幅范围内都非常锐利。即使在最大光圈下,边角表现也很好——任何轻微的柔化主要是由于在平面物体上出现的场曲。petapixel.com像差。一个独特功能:Q 镜头内置了微距模式——旋转镜头上的一个环即可切换对焦keithwee.com,最近对焦距离为 17cm(在微距模式下,光圈刻度也会从米切换到更近的范围,最近距离时最大光圈会自动调整为 f/2.8 以保证画质)。在微距模式下,它可以令人印象深刻地拍摄小物体。keithwee.com徕卡的调校确保了极小的场曲,因此近距离拍摄时画面边缘也很锐利,keithwee.com在 17cm 和 f/2.8 下的虚化效果非常柔美。“镜头、前部设计和顶板几乎与 Q2 一模一样”【21†L737-L745】——这意味着 Summilux 的机械操作(顺滑的对焦、微距切换、雕刻的景深刻度)依然令人愉悦。光学特性:成像具有徕卡特有的风格——高微对比度,画面有令人愉悦的“立体感”和层次。镜头下的色彩中性且丰富。焦外区域平滑;在 f/1.7 时,Summilux 能为环境人像带来极具戏剧性的背景虚化(主体在几米外依然锐利,背景则完全融化——你可以获得类似全画幅 35mm f/1.2 的效果)。虽然是广角镜头,但徕卡对畸变的控制极为出色——只有非常轻微的桶形畸变,相机内可自动校正,JPEG 完美,RAW 也可后期校正。镜头轮廓。f/1.7 时可见暗角(角落约有 2 档),但通常会自然地增添漂亮的渐晕;收缩keithwee.com后基本消除。色差几乎不存在,除非在极端高对比虚化(如黑暗背景下的灯泡)中可能有一点纵向色差——但 Le keithwee.com在后期处理中会校正任何横向色差。抗眩光表现良好,但强点光源可能因光圈形状产生小的六边形眩光,并略有对比度损失——徕卡配备的遮光罩可减轻此问题。OIS可提供约 3-4 档防抖,在 6000 万像素下非常实用(尽管早期 Q3 固件有 OIS 小问题,徕卡的更新已优化)。锐度对比:可以肯定地说,Q 的镜头是三者中光学素质最好的——它是唯一能解析 6000 万像素全幅的镜头,wired.com在大多数场景下,限制因素很可能是传感器而不是镜头。DPReview 指出“Q3 从已经非常锐利的 28mm 镜头中挤出了更多表现”【42†L17-L21】,徕卡对其信心十足,因此允许更高 ISO 和更多裁切模式,因为镜头能胜任【21†L745-L753】【21†L755-L763】。换句话说,它实际上就是一支价值 5000 美元的 M 卡口 Summilux 镜头内置于相机中。许多 Q2 用户发现在性能上dpreview.com与他们的徕卡 M 28mm 镜头持平甚至超越。多功能性:28mm 相当广,但超高分辨率和内置裁切功能意味着这支镜头只需按下按钮即可变为 35mm、50mm 等。一位专家称其为“数码变焦……实际上裁切覆盖 35、50、75、90mm——Q3 的高分辨率让这些等效焦段的分辨率比 Q2 更高,可谓双赢”【39†L659-L667】。实际上,Q3 的 35mm 裁切输出约 3900 万像素,仍高于富士或理光的原生分辨率。因此,Summilux 的光学卓越性加上传感器的像素密度,让你在多焦段切换时几乎无画质损失【21†L755-L763】。Q 镜头还配有手动对焦离合器,如果你dpreview.com对焦(虽然是电子对焦,但实现得很好;大多数人还是依赖自动对焦)。光圈环dpreview.com有 1/3 档——手感极佳。所有这些结合起来,让使用 Summilux 拍摄感觉就像用一支经典徕卡镜头,拥有所有现代便利。景深与使用场景:在 28mm f/1.7 下,如果靠近主体可以实现主体突出,但更多时候这支镜头是用来捕捉整个场景dpreview.com,画质极为清晰(适合风光、街头环境),或凭借 f/1.7 + OIS 实现极低光手持拍摄。它非常适合环境人像、活动抓拍、建筑(如需可做透视校正)以及广阔场景。拍摄旅行照片。一些通常觉得28mm太广的摄影师实际上会适应,因为Q3后期裁切的能力意味着你可以稍微拍得松一点,之后再决定——这颗镜头的锐度足以支持这样做。对于散景爱好者来说,把你的主体放在1米处,背景在5-10米,使用f/1.7拍摄,你会得到富士或理光无法实现的效果(更多虚化,更强分离感)。反过来说,如果你想要深景深,28mm会让这变得很容易——街头摄影师可以用f/8进行区域对焦,几乎从1.5米到无穷远都很锐利,能够捕捉场景的层次。Summilux镜头以高对比度处理这一切,呈现出鲜明的徕卡风格,即使是复杂的场景也能清晰且富有层次地呈现。简而言之,Leica Q3的镜头是世界级的光学产品:它的锐度足以满足6000万像素传感器的需求,光圈足够大,适合创意浅景深和低光环境拍摄,广角也足够灵活(传感器裁切进一步提升了灵活性)。这也是为什么有评论者说“它可能是徕卡迄今为止最具吸引力的相机”,因为镜头和传感器的组合就是这么出色【39†L607-L615】。而且别忘了,徕卡的镜头设计传承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你真正获得了techradar.com级别的表现,无需更换镜头或担心校准(Q系列的镜头是完美匹配且自动对焦的)。唯一可能被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它是固定的28mm——如果你本身不喜欢28mm的视角(也许你觉得拍人太广了),你可能会倾向于Q3 43版本。但在光学上,几乎无可挑剔。
底线: 就镜头而言,这三款相机的光学素质都非常突出,各自可谓是其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 富士 X100VI 的 35mm 等效 f/2 是一支全能型好镜头,具有经典的成像风格:光圈够大,锐度不错(虽然 f/2 下不是极致锐利),而且由于有转换镜和叶片快门+ND 组合,适用性很强【35†L19-L27】【43†L49-L57】。它非常适合喜欢 35mm 纪实风格、希望一镜多用的人。全开光圈时边角或最近对焦距离略有柔和,是为了小巧和灵活性所做的小小妥协。最重要的是,它呈现出许多youtube.come 理光 GR IIIx 的 40mm 等效 f/2.8是一支口袋奇迹——虽然光圈较小,但光学素质极佳。论像素级锐度,它可能是三者中最锐利的【40†L233-L241】【11†L149-L157】,成像极为清晰、直接。它为追求边缘到边缘锐度和极低畸变的街头摄影师而生,并且做到了theverge.comce 相比其他两者在低光和景深上有所损失,但你获得了隐蔽性(镜头可收回,无需笨重设计即可实现高性能)。对于它的使命——抓拍街头和旅行摄影——GR 的镜头几乎完美,因为你通常在光线充足或用闪光灯拍摄,并且更喜欢更大的景深。正如一篇 Macfilos 评测俏皮地说,“GR IIIx 的镜头和传感器组合能拍出令人惊艳的锐利照片……事实上,我觉得成像比 X100VI 的镜头还要锐”【13†L92-L100】。确实如此。
- 徕卡 Q3 的 28mm f/1.7 Summilux在速度和画质上属于另一个级别——这是一支大光圈、明亮的镜头,能真正发挥全画幅传感器的优势【42†L17-L21】。它在低光环境下最为强大(f/1.7 比 f/2.8 多约 1又1/3 档进光量,且有 OIS 防抖)。在三者中,它能拍出最具戏剧性的浅景深效果(全画幅+大光圈)——如果你想要奶油般的虚化和主体分离,Q3 是首选。作为徕卡,成像风格极为迷人;虽然价格高昂,但性能也相匹配。无论是 f/5.6 拍摄广阔城市风光,还是 f/1.7 拍摄亲密人像,它都能胜任。如果把这支镜头当作定焦镜头购买,Summitheverge.comd 足以为 Q3 的高价提供充分理由——在便携相机领域没有对手。
选择它们往往取决于你喜欢的焦段和使用风格:
- 喜欢 35mm 视角和一点复古味道?富士的镜头会让你满意(如有需要,还可通过转换镜获得 28/50mm 视角)。
- 喜欢稍微紧凑的标准视角和极致锐利细节?理光的镜头是你的最佳伙伴,能毫不费力地捕捉你所见的场景。
- 偏好宽广的经典纪实视角,同时希望具备裁剪能力并喜欢浅景深拍摄?徕卡的Summilux镜头无可匹敌(你还可以通过高质量裁剪“调节”到其他焦段)。
每一支镜头都是其相机的核心优势。事实上,这些镜头正是这些机型拥有忠实粉丝群的重要原因——它们在其他地方很难被复制,dpreview.com,除非使用更大或多支镜头。正如Petapixel对GR的总结,“它拥有一支出色的镜头……内置ND,以及关键功能”【10†L33- dpreview.com,这种评价同样适用于富士和徕卡,只是各有千秋。
设计与可用性
这些相机各自拥有独特的设计:富士散发着复古旁轴相机的气息,理光则是极简主义的化身,徕卡则将其经典风格与现代元素融合。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手感、做工和用户界面:
- Fujifilm X100VI 设计与操控: dpreview.com看起来像是1960年代的美丽复古旁轴相机,但其内部却是高科技。它基本保留了与X100V(及更早型号)相同的全金属机身和布局,仅有细微调整——例如,为了容纳IBIS,机身厚了约1毫米,但你几乎察觉不到【1†L73-L81】【8†L129-L137】。顶部和底部面板为铣制铝材,表面为缎面处理,拨盘为金属铣制——手感扎实且高端(含电池重约478克)。人体工学设计非常出色,尤其适合喜欢手动控制的人:有专用快门速度拨盘、镜头光圈环,以及一个dpreview.commpensation拨盘位于拇指下方。正如Jonas Rask所说,富士几乎没有改变这款备受喜爱的设计:“设计变化非常小……实际上我花了好几天才真正找出V和VI之间所有微小的变化。”【8†L124-L132】。事实上,X100VI可以装进现有的X100V相机包,并使用相同的电池——这证明了富士“如果没坏就别修”的理念。设计上有什么新变化?有一些针对易用性的细微调整:“Drive/Delete”按钮略微移动,便于使用EVF时触及【8†L149-L157】,后屏的翻转机构也改进了,可以向下翻转约45°(原本只能向上)【8†L158-L167】。这块翻转屏与机身齐平——你几乎看不到它,直到拉出来——因此相机依然保持了流畅的复古外形。他们还在“Disp/Back”按钮旁加了一个小蓝牙标志,表示连接性提升,但除此之外reddit.com控制(摇杆、Q菜单按钮等)与X100V类似【8†L149-L157】。一个非常细微的区别:前拨杆(切换混合取景器的OVF/EVF)采用了带有防滑纹的标签,取代了之前的红点——稍微更容易抓握【8†L149-L157】。三脚架接口因IBIS单元内部重新布局而移动了约3毫米【8†L153-L157】,但这无关紧要,除非你用的是老款定制拇指托或底板,可能无法完全对齐。总体而言,做工质量极佳——这是一台紧凑、密实的相机,手感如同一件精petapixel.comnt。“精致且经典”是某一描述的原话,指的是其铣制边缘和缎面处理【1†L63-L71】。
X100VI在设计上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混合取景器。这是一个标志性特点:你可以通过拨动前面的杠杆,在带有框线的光学取景器(OVF)和电子取景器(EVF)之间切换【8†L177-L185】。OVF为你提供了一个明亮的真实世界视野,具有0.52×放大倍率和随对焦移动的视差校正框线(非常旁轴相机的感觉)。在OVkeithwee.com下,你还可以叠加一个小型电子显示或峰值对焦——对于那些想要简洁视野并体验框线外画面(便于预判进入画面的主体)的人来说,这非常出色。而EVF(369万像素OLED)则用于精确构图、精确取景或低光场景——它的尺寸和清晰度都相当不错,尽管分辨率和尺寸不如徕卡的EVF高。许多摄影师非常喜欢这个混合系统:正如Jonas Rask所说,“我爱死它了……混合OVF/EVF是一种独特的用户体验,让这台相机与众不同”【8†L169-L177】【41†L23-L31】。确实,DPReview强调X100VI带来了“比无反相机更连贯、一致且独特的用户体验,以及一个可以petapixel.comra apart”的混合取景器【41†L23-L31】。使用OVF还能节省电池,并让你与场景保持更紧密的联系。
控制与自定义: wired.com wired.com合理但有条理的控制布局。顶板:快门转盘(带有“A”自动档,并有提拉锁定),同时有一个ISO窗口——你需要提拉并旋转外圈来更改ISO(有些人觉得这有点繁琐,但富士粉丝喜欢这种触感)。有专用的曝光补偿转盘(±3档,还有一个“C”档可通过命令转盘实现±5档)。镜头有petapixel.com1/3档咔哒声的光圈环,并有“A”档)。镜头前方有一个可自定义的前控制环(在某些模式下可分配为调整ISO、胶片模拟等)。背面有一个迷你摇杆用于移动对焦点或导航菜单——在使用EVF或LCD选择对焦点时非常方便。多个按钮(如AE/AF-L、Q快捷菜单等)都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分配。许多人喜欢富士的Q菜单——只需一按即可获得一个设置网格(胶片模拟、白平衡、驱动模式等),可自定义。这样可以快速更改常用设置,无需深入主菜单。菜单本身组织良好,虽然内容较多(功能丰富)。但富士在最近的机型中通过“My Menu”标签简化了操作,可以保存常用菜单项。总体来说,可用性在模拟与数字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你几乎可以用转盘和环完成所有操作(如果你这样设置,拍摄时无需进入菜单),但如果需要,也有Q菜单、屏幕直方图、keithwee.com水平仪等现代辅助功能。
防护密封:开箱即用时,X100VI 并非完全防护密封,但当你安装 dpreview.com dpreview.com转接环和49mm滤镜保护镜头前端时即可实现【1†L79-L87】【38†L7-L15】。富士官方表示,只有在安装这些配件后才具备防护性能(因为此时移动的前镜组有了密封屏障)。这与X100V相同——许多用户会长期装着UV滤镜。这是一个小小的设计妥协,但让镜头可以有移动部件,同时只需简单配件就能实现密封。密封后,用户已在雨中、尘土甚至雪地中使用X100系列无任何问题【1†L79-L87】。
便携性:X100VI的尺寸约为128×75×53毫米——夹克口袋可以放下,但对大多数裤兜来说有点大。以其提供的功能来说,它的体积令人愉快地紧凑(尤其是与单独携带APS-C机身加35mm镜头相比)。许多用户会用漂亮的背带把它斜挎在肩上或挂在脖子上——这是一台让人忍不住想随身携带的相机。它的外观非常出色,你很可能想把它当作时尚单品来携带。银色版本非常经典,而全黑版本则低调隐秘。它的设计绝对能吸引积极的关注——即使是非摄影爱好者也常常会评论它看起来多么“酷”或“复古”。
用户体验:使用X100VI拍摄常被形容为“愉悦”。用拨盘设定曝光、听到几乎无声的叶片快门咔哒声,以及在EVF或LCD上即时看到照片,这一切都让人非常满足。Jonas Rask讲述了X100设计背后的故事——今井正纯从玻璃柜里的经典相机获得灵感——以及“他用自己的想象创造了完美的相机设计……一个设计偶像”【8†L177-L185】【8†L189-L197】。富士在历代产品中温和地改进它,优化人体工学但不失灵魂。最终呈现出一台像老朋友一样好用的相机——如果你习惯了胶片相机,一切操作都顺手自然。快门拨盘和光圈环鼓励你凭感觉用手动或光圈优先模式拍摄。
对于新手来说,如果你只用过傻瓜相机或手机,可能会有一点学习曲线——但X100VI的镜头(用于光圈)和快门拨盘上都有“Auto”模式,如果两者都设为A(还有一个单独的自动ISO开关),它本质上就是一台程序自动相机。所以你可以把它当作高级傻瓜机来用,等熟悉后再逐步探索手动控制。在易用性方面的不足很少:有些人可能觉得集成的ISO拨盘有点难操作(尤其是X100V/VI的防风雨顶盖——比老款更难提起)。而且功能太多,菜单一开始可能让人不知所措(比如连OVF电子叠加的行为都有设置)。但富士的说明文档还不错,鉴于X100的受欢迎程度,网上也有无数用户指南。
散热与性能: 这台相机的性能非常迅速:开机约1秒,连拍速度快,8 fps连拍 m dpreview.com 电子取景器刷新率为60Hz(虽然不是同级最强,但足够用了)。操作响应灵敏——多亏了X-Processor 5。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快门非常安静(几乎无声的叶片快门),你可能需要开启模拟快门声,否则你甚至不会意识到已经拍照了,就是这么低调。还配有电子快门,实现完全静音操作(在强光下最高可达1/32,000秒)。混合取景器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复杂性:偶尔你需要校准电子取景器的对齐(如果画面边框与EVF显示不完全一致,有一个功能可以根据你的眼睛进行调整——很少需要用到,但它确实存在)。dpreview.com
总的来说,X100VI的设计经典优雅,功能周到,对于喜欢触感拍摄体验的人来说极具满足感。它就像一台带有自动对焦和视频功能、拥有所有现代便利的小型徕卡,但价格只是其一小部分【31†L688-L696】。有一篇DPReview的文章甚至说“X100系列提供了风格与性能的真正独特结合”【31†L688-L696】——而这种风格正是源自它的设计。如果你重视直观的控制拨盘、内置取景器,以及一台能激发你外出拍摄欲望的相机,X100VI完全满足你的需求。难怪无论是TikTok的年轻人还是资深新闻摄影师都争相抢购X100V(现在是VI)——它既酷又能干,两者兼备【1†L63-L71】。
- 理光GR IIIx设计与操控: GR系列以其极简、可装进口袋的设计而闻名,GR IIIx延续了这一传统。这台相机对于APS-C画幅来说非常小巧:约109×62×35毫米,拍摄状态下仅重262克【13†L105-L113】【11†L49-L57】。它真的可以塞进牛仔裤口袋(不过对于紧身牛仔裤来说有点厚)。GR IIIx采用全黑色镁合金机身,正面有防滑橡胶。其设计理念是“无花哨,纯功能”。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会把它误认为是2005年的小型卡片机——就是这么低调。这是有意为之:正如Keith Wee所说,它“几乎不会吸引人们对其极简外观的注意……和富士X100系列类似,GR已经达到了‘巅峰设计’,无需大幅改动”【13†L103-L111】。GR的机身风格自90年代的胶片GR1以来一直保持一致:平整的正面、短小的突出镜头(关机时会缩回内置的镜头保护快门后),以及简单的控制布局。
做工质量:尽管重量很轻,GR IIIx 的手感依然很扎实。镁合金材质让它感觉坚固、密实,而不是塑料的单薄。它的设计就是为了高强度使用——许多摄影师表示他们的 GR 经历多年重度使用依然完好(虽然外观上哑光表面边缘可能会磨损)。遗憾的是没有防护密封(缺点部分会详细说明),但机械结构很可靠。镜头在开机时会伸出,关机时收回,动作流畅。前面有一块dpreview.com橡胶握持区,虽然很小,但造型设计便于dpreview.comdpreview.com操控与界面:理光的理念是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东西,留下简洁、可单手操作的布局。顶部有一个模式转盘(包含P/A/S/M、视频和3个用户自定义模式),以及带有开关环的快门按钮。没有内置闪光灯dpreview.comadorama.com等)。背面有一个方向键(也可像滚轮一样滚动),拇指附近有一个小的“ADJ”(调整)拨盘(可左右拨动,dpreview.com自定义拨杆或按下确认选择),还有几个按钮(菜单、回放、FN,以及根据情境切换微距/启动Wi-Fi/闪光灯的效果拨杆)。dpreview.com快门按钮周围有一个小前拨轮,用于调整光圈/快门。所有这些控制都在你的右手拇指或食指可及范围内——也就是说,如果需要,你真的可以单手操作 GR IIIx。257g 的重量让单手拍摄很舒适,按键布局也避免了误触(按键较少也是优点之一)。
一个标志性功能是Snap Focus:你可以设置一个预设对焦距离dpreview.com(1米、1.5米、2米、5米、无限远等),然后只需一次性完全按下快门, 相机会立刻以该距离为焦点拍照(跳过自动对焦)。这个功能定义了GR的街拍属性——一个dpreview.com与设计紧密相关的特性:GR有专门的设置(在菜单或dpreview.com中选择snap距离,并且你可以配置“Full Press Snap”,这样快速完全按下快门时使用snap,而半按快门则正常使用自动对焦【11†L103-L111】【40†L279-L288】。理光将此功能内置于UI,显示出它对dpreview.com动感摄影的重视。甚至在MF/Snap模式下,LCD上还有一个可视化距离刻度,显示当前光圈下的景深范围——非常适合练习区域对焦。
背面的LCD是一块固定的3英寸触摸屏(104万像素)。亮度还算不错,但有些人指出在强烈阳光下不是最亮的(不过你可以增强亮度)。没有取景器——只能通过屏幕取景(除非你在热靴上加装可选的光学取景器进行粗略构图)。没有EVF是为了保持机身小巧的有意选择——大多数GR用户会适应用屏幕取景,或直接区域对焦无需看屏。触摸屏界面很简单,你可以点击对焦或在回放时滑动。但大多数铁杆GR用户dpreview.comdpreview.com主要用物理按键操作,LCD只是用来取景。
菜单与自定义:GR 的菜单系统很直观:是一个垂直列表(拍摄、自定义按键选项、设置等)。它没有富士的那么花哨,但很容易导航,关键是它会记住你上次的菜单位置——所以如果你进去更改了某项并退出,下次再打开时会停留在同一位置(适合反复调整)。背部的“ADJ”拨杆兼作快捷菜单:按下后会弹出一个包含5个可自定义设置的小叠加菜单(默认如petapixel.com控制、宽高比等)。你可以更改这里显示的内容以便快速访问,多少弥补了没有 Q 菜单的遗憾。拇指旁还有一个 Fn 按键可自定义分配(常用于切换对焦模式或驱动模式等)。相机有“效果”选项(滤镜等),但大多是噱头——大多数人会拍 RAW 或使用petapixel.com“图像控制”,类似胶片模拟(可通过 ADJ 菜单访问)。
一个有趣的设计特点:GR 没有标准的四向按键wired.com老款相机那样。Ricoh 用的是四向摇杆,没有标注方向,但屏幕会显示每个方向当前的功能叠加wired.com,比如你设置后某个方向可能是 ISO,另一个可能是微距切换等。这是因为它高度可自定义:你几乎可以将任何功能分配给每个方向和 Fn 按键。设置好后,肌肉记忆就会形成。这和专门的 ISO 或白平衡按键不同,但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定制相机(比如左键=切换 Snap 对焦距离,右键=曝光补偿,上键=闪光灯开关,下键=微距模式等)。相机鼓励你不断自定义直到完全适合你,然后几乎可以盲操作。许多街头摄影师会设置到几乎不用进菜单。GR 还有单手操作模式,菜单选项可以靠右排列,方便需要时单手操作。
隐蔽性与可拍性:GR IIIx 非常适合随手举起、拍摄、再迅速装进口袋。无需取下镜头盖(镜头有内置盖,伸出时自动打开)。开机约 0.8 秒【11†L117-L125】——非常快,几乎可以瞬间拍摄。快门声很轻(也是叶片快门),所有提示音/灯都可关闭,便于隐蔽。因为体积小,看起来像普通旅游卡片机,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它。Keith Wee 指出“大多数被摄对象甚至不会被它打扰”【13†L111-L119】——非常适合抓拍街头。它本质上就是你眼睛的延伸——这台相机的座右铭可以是“永远在身边,从不碍事”。
有一些设计上的限制是有意为之:固定屏幕意味着有时你可能会dpreview.com在某些角度受限(有些人会用外接光学取景器来解决)。电池很小(电池仓门就在三脚架接口旁边)。相机有意不提供全景模式,甚至没有传统的场景模式转盘——它假定用户是dpreview.com发烧友,会用P/A/S/M或记忆槽。当然,如果需要,GR也可以全自动使用;有一个“绿色”模式,基本上就像傻瓜机自动模式(甚至会覆盖你的RAW设置,确保拍摄JPEG以简化操作)。但我猜90%的GR用户都是用光圈优先或手动加快拍对焦。
手感:Wi dpreview.com dpreview.com感觉略小。手柄虽然比老款有所改进,但也只能让两根手指握住。很多人会系上腕带,走路时让相机在手中自然悬挂。它非常轻,携带毫不费力。如果长时间dpreview.com持操作,食指控制快门和前拨轮,拇指负责ADJ和其他背部按键——整体平衡性不错。相机的极简风格也体现在外观上:品牌标识很低调(前面只有“GR”浮雕)。这是一台“隐形”的相机,无论是对他人还是你自己——你会忘了它在身上,直到需要时才想起它的存在。对于它的目标用途来说,这就是设计的成功。
总的来说,理光GR IIIx的设计是“形式追随功能”的极致体现。它是为街头摄影师由街头摄影师打造的。没有任何矫饰——没有复古转盘,没有取景器包——只有一个小巧的黑色长方体,开机即可高效捕捉世界。正如The Verge总结的那样,“GR相机在重视techradar.com小巧体积和相对实惠价格(相比富士X100或徕卡Q)的人群中开辟了自己的市场。”【15†L275-L283】这说得很到位:GR摒弃了奢华装饰,专注于让摄影师尽快拍到想要的画面techradar.com。它也许不会赢得美学大奖(尽管很多人喜欢它低调的外观),但在快节奏场景下的易用性上却是赢家。如果说X100VI是一辆精致的经典跑车,那么GR IIIx就是一辆没有收音机和空调的极简运动跑车——也许不那么舒适,但驾驶体验直接而刺激。
- Leica Q3 设计与操控:Q3 延续了徕卡标志性的极简优雅,外观类似于略微缩小版的徕卡 M 旁轴相机(尽管它是一台带有电子取景器的自动对焦相机)。在三者中,它的体积和重量最大(约 130×80×92 毫米,743 克)【38†L7-L10】,这归因于全画幅传感器、大镜头和坚固的机身。它采用adorama.coml(镁/铝合金机身),有黑色adorama.com版等多种外观,拥有经典的徕卡手感。每一个拨盘和按键都具有令人满意的精确触感。风格纯正徕卡:线条简洁,字母稀少,当然还有正面标志性的红点徽标(如果需要,可以用胶带遮住以低调拍摄)。如果说富士的设计是复古酷,理光的是实用主义,那么徕卡 Q3 的设计则是现代奢华与经典的结合。它是三者中唯一一台因品牌声望和独特外观而经常吸引赞叹目光的相机——一位 TechRadar 的作者甚至打趣道“它绝对是dpreview.comtechradar.com范儿”【39†L582-L590】,在称赞其设计和功能时如是说。
机身与人体工学:尽管有些分量,Q3 握持起来依然很平衡。右前方的手柄区域不大但有造型;许多人会加装可选的螺丝式手柄以获得更好的握持感,但即使没有,拇指凹槽dpreview.comdpreview.com突起也能带来牢固的握持。蒙皮为带纹理的皮革(或橡胶),防滑。它并不是一台petapixel.comwired.com久持无压力的相机——双手(左手托镜头,右手握手柄)更舒适,但由于平衡性好和光学防抖,一只手拍摄也没问题。快门按钮带螺纹,可接传统快门线或wired.com软快门按钮,向经典相机致敬。顶板布局清爽:只有快门按钮、环绕快门的开关,以及一个模式转盘(与没有模式转盘的徕卡 M 不同——但 Q 系为自动对焦机型,需要一个)。模式转盘极简,仅有 PASM 和视频档。没有内置闪光灯,使顶板更简洁;但有标准热靴,可外接闪光灯或选配拇指托。
镜头是操作的主要部分:它有一个物理光圈环(光圈标记从f/1.7到f/16,并有一个“A”代表自动)和一个手动对焦环,当你按下定位点并旋转到微距范围时,对焦环还能激活微距模式。对焦环是顺滑的电子控制,但在两端有明确的止点,光圈环有1/2档的刻度和良好的阻尼感。这些环,加上机身背部顶部一个小巧的滚花拇指拨轮,几乎就是dpreview.com曝光控制的全部——类似富士,你可以在镜头上设置光圈,通过顶部拇指拨轮设置快门速度(因为Q3没有专用快门转盘),ISO可以自动或分配给某个按钮。徕卡的设计理念是最小化bdpreview.com,在Q3背面,你只有三个按钮:回放、功能、菜单(加上摇杆)。就这些!徕卡将其他功能整合进了屏幕菜单和功能按钮(长按可调出可分配选项的转盘)。他们追求简洁:理念是专注于拍摄而不是摆弄设置。对于习惯了满是按钮的相机的用户来说,刚开始可能会觉得简陋,但许多徕卡用户喜欢这种简洁的界面。
电子取景器 & LCD:Q3配备了出色的576万像素OLED电子取景器(0.79×放大倍率)——它大、亮、细节丰富,是任何相机中最好的取景器之一【21†L695-L703】。通过它取景是一种享受,沉浸感很强。与富士的混合取景器不同,Q3预期你用EVF进行眼平取景,并且它提供了清晰的视野(带可调屈光度)。现在还配备了可翻折LCD——这是徕卡数码全画幅相机的首次【21†L775-L783】。3英寸触摸屏可向上翻约90°,向下翻约45°,非常适合腰平或低角度拍摄。这一改进意义重大:Q和Q2用户一直渴望翻转屏,徕卡终于实现了,而且没有太多破坏相机的简洁外观(机构集成得很好)。LCD为184万像素,非常清晰,触控功能支持菜单导航、回放滑动/缩放和触控对焦。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用摇杆操作菜单。
菜单与自定义:Leica 的菜单系统相对简单(尤其是与 Fuji 的上百项选项相比)。他们采用了标签式布局和清晰的标签。Q3 的菜单分为静态照片、视频、设置等部分。他们还允许有一个收藏夹菜单,你可以将常用设置固定在这里。鉴于物理控制有限,自定义可用的几个(如 FN 按钮、摇杆短按/长按等)就很重要。你可以将 ISO、裁剪模式等分配给这些按钮。不过,Q3 的自定义选项比 Fuji 或 Ricoh 少——这也是 Leica 的理念之一,即相机的默认设置已经经过精心选择,你无需大量重新配置。例如,没有dpreview.comdpreview.com那样的“C1、C2”自定义拨盘。Leica 期望你根据需要调整,或使用 Fn 快捷键。他们还集成了一些很棒的功能:Leica FOTOS集成(在屏幕上扫描二维码即可与手机配对)、透视控制(用于建筑摄影,相机可利用陀螺仪数据在 JPEG 中自动校正汇聚线)【21†L699-L707】,以及机内充电设置。但这些都位于你需要时才进入的子菜单中——不会干扰拍摄体验。防护密封:Q3 的防护等级为IP52——意味着它防尘且防滴/防溅(可应对小雨)【21†L703-L711】。这比 X100(需要加装适配器才能密封)有提升,当然也优于未密封的 GR。所以你可以自信地在恶劣环境下使用 Q3——许多新闻摄影师喜欢 Q 系列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可以在户外拍摄,相机也能经受住考验。镜头对焦机构为内对焦(没有伸缩部件,不易吸入灰尘)。电池/存储卡仓有密封圈。Leica 在 Q2 的基础上改进了密封性,增加了端口盖(因为 Q3 现在有 USB/HDMI 接口)。
wired.com拍摄体验: Q3 的手感就像徕卡——也就是说,操作起来很有仪式感且令人满足。快门声(机械快门)有一种柔和的clop(比富士的叶片快门稍响,但与单反的反光板声相比依然非常低调)。如果需要安静操作,你可以切换到全电子快门(有滚动快门风险,但在28mm下除非快速摇拍基本不是问题)。自动对焦速度快且几乎无声;现在有了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相机的重量反而有助于稳定——它足够重,可以减少小幅抖动(再加上光学防抖)。开机时,镜头不会伸出(是固定的)——所以启动很快(从关机到拍摄大约1秒)。光圈环的咔哒感,wired.com如果你切换到手动对焦(有峰值对焦或旁轴风格的数码分割影像辅助),对焦环的手感,都是触觉上的享受。人们形容使用 Q 很fun,因为它减少了技术上的繁琐——你只需构图和拍摄,相信相机会搞定一切。The Verge 的 Antonio Di Benedetto 写道,“它看起来像前代机型,但主要是内部升级”,强调从用户角度看,如果你见过 Q2,Q3 会让你立刻感到熟悉【15†L231-L239】。事实上,除了翻转屏和额外接口外,你一眼可能分不出它们——徕卡保持了原有的设计,这对手感来说是加分项,因为他们本来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声望与无形价值: 不可否认,theverge.com theverge.com拥有它有一种无形的自豪感和传承。Q3 的设计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有雕刻刻度,几乎没有塑料(主要只在按键上),还有那种低调的奢华气质。你携带它时,等于携带着徕卡“Das Wesentliche”(本质)的理念。当然,有些人可能觉得缺少大量拨盘或按键是个缺点(如果你喜欢直接的 ISO 拨盘,Q3 上会有点不习惯——你大概率会通过 FN 键或自动切换 ISO)。但很多人喜欢这种简洁。并且,外部控制越少,误触的可能性也越小(模式拨盘实际上有锁定——你需要按下中间才能旋转,所以不会误留在 M 档等)。
使用示例:假设你正在进行街头摄影:使用Q3时,你可以将镜头光圈设为f/5.6,快门拨到自动(在光圈优先模式下通过模式转盘上的A),ISO自动,然后随意走动。相机会自动选择快门速度,你只需通过那个又大又亮的EVF取景。需要快速切换到大光圈拍人像?旋转光圈环到f/1.7。被摄体在跑动?也许用摇杆切换到AF-C(或人脸识别)。所有操作都只需一两个快速动作——没有像dpreview.com我们那样繁琐。因为Q3的设计是一体化的(镜头与机身集成),徕卡调校得非常好,让你轻松拍出技术上优秀的照片,释放你的创意思维。
设计上的缺点:它更重更大,所以不像富士,当然也不像理光那样“随身携带”。拍摄一整天后,你会感觉到它挂在脖子上的存在感。它不能放进口袋dpreview.com,只能放进大衣口袋。价格也意味着你可能会更小心地使用它(或者相反,有些用户因为贵而更谨慎)。此外,徕卡的极简dpreview.com意味着如果你确实想要更改如驱动模式或测光方式,可能需要进入菜单或FN键——不像富士那样有专用拨盘(如驱动模式等)那么直接。但徕卡的理由是,许多用户这些设置一次后就不再更改,这通常也是事实。
总之,徕卡Q3的设计和易用性体现了以简约和品质追求卓越。这是一台手感奢华、操作却极为直接的相机。它让你信任它,把注意力放在构图上。当富士给你各种拨盘、dpreview.comoh给你隐蔽和速度时,徕卡则给你一件精致的工具,让它自己“隐身”,让你享受拍摄的过程,同时获得顶级画质。如果你欣赏包豪斯式的极简设计,并且不介意体积和重量,Q3的拍摄体验极具回报。正如许多评测所说,使用Q系列相机会让人上瘾——它就是这么棒。
对比总结:
- X100VI提供了最丰富的触感操控体验youtube.com(光圈环+快门拨盘+混合OVF/EVF)——非常适合喜欢经典相机和直接拨盘的人,其中等体积在便携性和手感之间取得了平衡【8†L177-L185】【41†L23-L31】。它通过让你参与拍摄过程带来乐趣,复古外观也让它成为话题之作。缺点:中等便携,不能真正放进口袋,需要加装配件才能实现完全防护。
- GR IIIx 极度专注于隐蔽性和速度。它是一种功能至上的设计:口袋大小、单手操作、没有闪亮的旋钮——是真正的街头摄影师工具【13†L103-L111】【40†L239-L248】。它并不追求奢华的手感(事实上,theverge.com其小巧体积和缺乏取景器让有计划的拍摄不那么享受),但当你需要随身携带相机且毫无负担、瞬间捕捉画面时,它无可匹敌。缺点:没有取景器,按键简约(实际上粉丝认为这是优点),并且它要求你认同“相机应当消失”的理念。
- Leica Q3 充满了做工品质和简约优雅。它是最有分量的握持感,带来一种 adorama.com感,其操控方案极简但直观【39†L611-L619】【21†L695-L703】。它让你觉得是一台严肃的摄影器材,但并不复杂。它非常适合有计划的拍摄,现在有了更好的自动对焦,也能很好地应对快速场景。它在外观上是最不低调的(体积更大,品牌醒目,除非贴胶带),但在专业或旅行场合,仍然比带变焦镜头的大单反低调得多。缺点:价格和体积 dpreview.com携带一台价值6千美元、近2磅重的相机,这会影响你对它的使用方式(也许会更小心或更有选择性)。
本质上,如果你想要在紧凑机身中体验经典相机手感,选 X100 dpreview.com;如果你最看重极致便携和隐蔽性,选 GR IIIx;如果你想要极致的拍摄体验和卓越画质,并愿意承担重量,选 Q3。三者都是各自领域的易用性大师:X100 适合混合取景(光学/电子)和拨盘操控,GR 适合快拍抓拍,Leica 适合通过优秀 EVF 沉浸式构图和极简工作流。很难高估每台相机的设计理念对拍摄体验的影响——也许正是在这里,而不是参数上,摄影师最能感受到哪台相机最适合自己。
自动对焦与性能
现代自动对焦系统很复杂,融合了硬件(相位检测 vs 对比度对焦)和软件(人脸识别、主体追踪)。这三台相机从 Ricoh 的简化方案到 Leica 的新型混合相位检测系统。让我们看看它们在对焦速度、准确性和整体响应性能上的对比:
- Fujifilm X100VI 自动对焦与速度:X100VI 继承了富士最新 X 系列机身(如 X-T5/X-H2)上的同款混合自动对焦系统,这意味着它在画面上拥有密集的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像素阵列,并结合了对比度检测。它还dpreview.com采用了富士改进的自动对焦算法和X-Processor 5计算能力,实现了基于 AI 的被摄体检测。实际使用中,这让它成为有史以来对焦速度最快的 X100,优势明显。富士特别为其加入了全新的被摄体检测自动对焦dpreview.com(可识别人脸/眼睛、动物、汽车等),而 X100V 并不具备此功能【43†L85-L93】。在 X100VI 上,你可以让它自动识别并追踪人物的眼睛、鸟类等,而且效果相当不错。例如在街头拍摄时,人脸/眼睛检测非常实用;Petapixel 指出该相机“人脸和眼睛检测默认开启”,而混合自动对焦加上 IBIS 有助于保证画面稳定【11†L101-L109】。速度:在光线良好时,对焦速度非常快——对静态物体几乎是瞬间完成。在较暗环境下,f/2 光圈和传感器上的 PDAF 依然能可靠锁定对焦,直到中等偏低的光线,但在极暗场景下可能会有些拉风箱(这是对比度自动对焦的常见问题)。根据 DPReview 的测试,X100VI 的自动对焦“是该系列表现最好、最实用的”,但他们也指出“与当今最顶级的无反相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41†L19-L27】。dpreview.com这句话的意思是:与索尼 A7 IV 或富士 X-H2S 这类顶级可换镜头、堆栈式传感器的相机相比,X100VI 在高速运动物体上的对焦并没有那么迅捷或具备预测性。它有一些局限:对焦驱动依然是小型镜头马达(富士并未对 X100V 进行大幅更改),而且它对焦的是一支中等广角镜头——较大的景深有助于掩盖轻微的对焦误差,但有时也意味着它的微调速度不如专业运动相机。不过,对于日常使用(如人物行走、儿童玩耍、街头抓拍、trakeithwee.comdpreview.com已非常胜任。
自动对焦模式:你可以选择单点自动对焦(可选425个点或更少,并有不同大小的对焦框)、区域自动对焦、广域/追踪,以及人脸/眼部识别设置。大多数人发现,对于静态主体,单点对焦wired.com用于人像效果最佳。AF-C模式下的追踪性能有所提升——它能相当好地在画面中跟随主体移动,尽管如果主体很小或keithwee.com地移动时并非万无一失。DPReview从“悲观”角度指出,“它的自动对焦虽然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但距离最好的无反相机仍有差距”【41†L19-L27】,一些论坛用户抱怨富士没有更换镜头和对焦马达,称其与40MP传感器搭配时“缺乏新意”【35†L49-L57】。但也有用户反馈,经过固件优化(如固件1.20)后,自动对焦表现非常扎实,甚至有Reddit用户表示“现在感觉就像我的索尼A6400”【44†L23-L27】——一台中端索尼机型,也并不逊色。所以,这里有一定主观性;如果你期待高端运动性能,可能会觉得不够惊艳,但对于其目标拍摄对象,X100VI的自动对焦毫无保留地优秀。
OVF与EVF对焦:使用光学取景器(OVF)时,相机会进行视差wired.com对焦点校正(尤其在近距离时)。富士的系统会在OVF中显示一个小的偏移对焦区域,如果对焦锁定,会用绿色叠加显示对焦位置。一旦你信任它,这种方式出奇地有效,但有些用户为了避免构图偏差,喜欢在近距离时切换到电子取景器(EVF)。无论是OVF还是EVF,对焦速度都一样。X100还支持手动对焦,可用峰值对焦或数码分割影像——X100镜头上的手动对焦环为电子控制,转动较慢,因此手动对焦一般只在特定场景下使用(如预设距离进行区域对焦,或在低光环境下对比度自动对焦可能失效时等)。但考虑到理光GR的Snap对焦和徕卡的手动镜头文化,值得注意的是X100并没有真正的快速手动amateurphotographer.com文化——它的自动对焦足够可靠,手动对焦环手感也不强,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自动对焦。
连拍与缓存:X100VI使用机械快门时最高可达8张/秒连拍(或使用电子快门最高20张/秒)。在8张/秒时,它可以进行追焦(AF dpreview.com虽然不如运动相机那样复杂)。一些快速测试显示:它可以在连拍过程中较好地保持对慢速移动主体的对焦,但对于快速朝相机移动的主体,可能无法每一张都对准——部分原因是受限于dpreview.com对比度自动对焦更新速度和镜头对焦马达的中等速度。缓存可容纳约20张RAW或100张JPEG(使用高速卡时),对于短暂连拍来说已经足够【31†L779-L787】。不过,这不是一台适合长时间连拍的相机;更适合抓拍孩子跳跃或快速表情变化,而不是整场足球比赛。
单张拍摄间隔与快门时滞:几乎没有可察觉的快门时滞(约0.05秒)。单张模式下的拍摄间隔取决于你重新构图和半按快门的速度——没有反光镜黑屏等现象,因此响应非常迅速。叶片快门安静且震动小,有利于低速快门下的画面锐度。
人脸/眼部检测:X100VI的人脸检测对于街头抓拍或环境人像非常实用——它会优先识别人脸并尽可能对准眼睛。评测指出该功能默认开启【11†L101-L109】,实际使用中即使人脸稍微偏离中心或画面中不大也能很好地工作。虽然还未达到索尼级别的眼部自动对焦(比如能稳定识别半身人物的眼睛),但dpreview.com——富士的算法已经有很大提升,配合X-Processor 5表现相当稳定。它还能识别动物眼睛等,但这些用途对X100来说可能不太常见(当然有人会拍自家狗狗——只要模式正确也能对准狗眼)。
X100VI自动对焦总结:它在一般和中等动作场景下快速且可靠,让这台相机非常适合街拍、旅行,甚至是日常运动/儿童摄影,但它并不是专为动作拍摄设计的。重要的是,它相比X100F及更早机型有巨大飞跃——早期X100系列的自动对焦以慢和古怪著称;而VI已经历多代改进。DPReview为其颁发了金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在“自动对焦是该系列表现最好的”【41†L19-L27】。对于X100VI用户90%的使用场景来说,自动对焦都不会成为限制因素,尤其有了新的主体追踪功能辅助。只有在极限动作(如体育、飞鸟)时才会遇到瓶颈——但那已超出其核心定位。
- Ricoh GR IIIx 自动对焦与速度:GR IIIx 也采用了混合自动对焦系统,但更为简单:它以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为主,辅以部分传感器上的相位检测像素(理光并未公布具体数量和位置,但称之为“混合自动对焦”)。GR 系列历史上一直只有 CDAF,直到 GR III 才加入了 PDAF——所以 GR dpreview.com dpreview.comt。然而,实际使用中,GR 的自动对焦并不像富士或徕卡那样复杂或可配置。它有几种模式:多点自动对焦(区域自动选择)、点对焦、精确对焦和追踪对焦(基本上就是点对焦并尝试跟随移动目标)。还有人脸识别选项(针对人脸),但不如其他品牌那样灵敏或先进。Petapixel 提到“混合自动对焦和传感器防抖…”keithwee.comap Focus 让你可以设定对焦距离……”【11†L101-L109】,明确指出虽然它有混合自动对焦,但其一大对焦特色其实是 Snap(即完全绕过自动对焦)。
速度:在光线良好时,GR IIIx 对焦速度相当快——大多数情况下约为 0.2-0.3 秒即可锁定【40†L339-L346】。得益于 PDAF 辅助,比 GR II 更快。然而,它仍不是最快的;有些用户注意到有轻微延迟或偶尔拉风箱,尤其是在场景对比度不足或低光环境下。Keith Wee 指出“虽然混合自动对焦系统有所提升,但在低光下的可靠性……有时会不稳定”【13†L195-L200】。确实,在低光下,GR 的自动对焦会变慢——锁定前可能会拉风箱。若被摄体足够近,辅助灯会有帮助。人脸识别可用,但若人脸较小或为侧脸,容易识别失败——远不如富士/徕卡的智能。此外,GR 的连续自动对焦非常基础;追踪能力有限wired.com keithwee.com连拍速率仅为 4 fps,且连续拍摄时对焦锁定在首帧。因此,并不适合拍摄动作场景。
然而——理光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提供Snap Focus(快拍对焦)缓解了自动对焦的担忧。许多GR用户会预设一个Snap对焦距离(比如街拍时设为1.5米),然后一直用这个距离,这样对焦速度就变得无关紧要——相机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固定对焦的傻瓜机,随时准备拍摄。正如Wired所说,Snap Focus意味着“无论光圈如何,你都可以获得这个对焦距离……我无法告诉你有多少照片是靠这个设置才得以保留的”【40†L279-L288】【40†L285-L294】。这实现了瞬间抓拍——零对焦延迟,因为已经预对焦。对于动态街头场景,这通常是首选模式,使得自动对焦变得不必要,除非petapixel.com被摄体比你预设的距离近得多或远得多。如果有物体比你的Snap距离更近,你可以快速点击屏幕进行自动对焦,或半按快门进行普通自动对焦,或者用“全按快拍”技巧(轻半按可启用自动对焦,全按则触发Snap)。这是一个巧妙的系统,通过为用户提供替代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GR较弱的自动对焦。
当GR正常使用自动对焦(单次对焦,半按快门)时,对于静态或缓慢移动的被摄体表现良好——比如对准一个物体或摆姿势的人,它能对上焦且准确性不错。它比X100VI稍慢,但如果光线充足也不算太糟。在真正有挑战性的光线下(比如低对比度的夜晚街头),有些用户会求助于dpreview.com或干脆用手动距离对焦,因为自动对焦可能会吃力。
手动对焦:GR具备手动对焦功能,但全部通过后屏操作(没有电子取景器)。它提供距离刻度,你可以用镜头控制环或触摸屏拖动距离滑块进行对焦调整。虽然不是经常用到,但有些人会设定一个手动对焦距离,像Snap一样使用(不过Snap更方便)。还有一个“Snap距离优先”选项,相机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光圈,使该Snap距离在一定景深内合焦——这是超焦距拍摄的一个巧妙模式。这也是理光迎合区域对焦爱好者的体现。
连拍间隔与响应速度:GR在单拍时响应非常快——拍完一张后写入速度很快(尤其只拍JPEG或不连拍时)。界面流畅,开机速度快。有个小问题:如果你设置了较长的照片回放时间,并且很快又拍一张,若没有半按快门退出回放,可能无法对焦。很多人会直接关闭长时间回放以避免这个问题。还有一点:GR有已知的缓存限制——如果连续拍太多RAW(比如快速拍4-5张),可能会卡住,直到缓存清空(缓存大约能存10张RAW)。但由于它不是连拍相机,这对日常使用影响不大。IBIS有助于低快门速度拍摄,但对连拍间隔几乎没有影响。
人脸/眼部识别:GR的人脸识别很基础——只要脸部比较明显就能识别,但不能专门识别眼睛或动物。拍朋友快照没问题,但如果有两张脸,有时会选错,且你无法轻松切换(没有摇杆可切换对焦对象)。大多数GR用户可能并不依赖人脸识别,而是更倾向于用中心点对焦或Snap。
连续自动对焦与追踪: 说实话,如果你需要追踪移动的主体,GR并不是理想选择。“追踪”模式在主体快速移动或改变方向时经常会丢失目标。较低的连拍速度和不够先进的自动对焦算法意味着,如果你试图拍摄比如骑自行车经过的人,除非使用Snap对焦和预对焦技巧,否则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运动模糊或对焦不准。GR最擅长通过预判(预对焦、Snap)来捕捉决定性瞬间,而不是依赖连续自动对焦追踪。
GR IIIx自动对焦总结: 它够用但并不突出。对于静止或缓慢移动的主体,它能胜任,Snap/区域对焦则覆盖了其他情况。正如一位Reddit上的Ricoh用户所说:“我并不指望我的Ricoh有索尼那样的自动对焦,也不指望有全画幅的高感光度”【13†L195-L200】——他们接受并绕开了这个问题。GR更注重摄影师petapixel.com重新对焦或利用大景深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而富士/徕卡则更常依赖智能自动对焦来完成。在街头摄影中,许多人本就更喜欢区域对焦以保证可靠性,因此GR所谓“较弱”的自动对焦并不会妨碍以这种方式使用它的人。如果你试图像用通用旅行相机那样每一张都自动对焦,可能会发现它在某些复杂场景下会拉风箱或对不上焦。但如果你顺其本性——快速出手、Snap或短半按快门——它在捕捉petapixel.com瞬间表现出色。性能方面,除了自动对焦,GR其实很快:开机约0.8秒,快门时滞极小,单张拍摄间隔也很短。主要是对焦系统的局限需要接受。
- 徕卡Q3自动对焦与速度: 这也许是Q3相较Q2最大的技术进步:加入了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徕卡终于为Q系列配备了传感器上的PDAF像素(我认为全画面约有3000个点),不再仅依赖Q2所用的对比度自动对焦和景深检测(DFD)。因此,Q3的自动对焦大幅更快且更自信,远超前代。Shaminder Dulai写道,Q3“采用了混合自动对焦(PDAF+对比度+DFD)并改进了自动对焦……对于Q系列粉丝来说,这是对Q2的渐进式提升”【21†L684-L692】【42†L13-L21】——这里的“渐进”其实说得保守了;keithwee.comkeithwee.com在对焦速度和追踪上是质的飞跃。Q2有些慢,遇到移动主体或低光时有时会吃力;Q3则能像现代无反相机一样迅速对焦。
速度:Q3在良好条件下对焦速度可达约0.1秒——对静态主体几乎是瞬间完成。得益于PDAF和f/1.7大光圈带来的充足进光量,即使在中等弱光下也非常迅速。现在它完全适合抓拍街头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动态场景。徕卡宣称其对焦下限为-4EV亮度,这已经相当暗;评测者指出它不像Q2那样在昏暗场景中来回拉风箱,而是能积极地找到焦点。更重要的是,Q3通过与松下的L^2技术合作(类似于SL2-S中的系统)实现了主体识别。因此它具有人脸/身体检测功能,还能识别眼睛、动物、车辆等。你可以优先选择检测人眼或人脸等。使用过的人表示,Q3的人脸/眼部检测非常可靠,使得在f/1.7全开光圈下拍摄变得更容易,因为它会对准眼睛而不是鼻尖。例如,徕卡在新闻稿中甚至提到它采用了类似于松下S5II的PDAF+DFD系统【42†L13-L21】,而且共同开发的算法通常意味着更强的追踪能力。
连拍与追踪:Q3的连拍速度可达15张/秒(电子快门),并且凭借PDAF可以在每帧之间调整对焦。虽然Q3并未被定位为运动相机,但它完全可以应对中等强度的动态场景:例如,奔跑的孩子、画面中移动的宠物——新AF系统会追踪并保持主体清晰,命中率很高。DPReview的初步印象提到“Q3获得了相位检测……如果这听起来很像松下S5II的系统,别忘了两家公司是合作伙伴”【21†L764-L772】,暗示可以期待类似的表现(松下的PDAF在速度/追踪方面获得了高度评价,相较于他们以往的反差对焦)。Q3用户的实际反馈提到,带追踪的AF-C非常“粘”,终于让徕卡追上了其他品牌。眼部AF追踪走动或不规则移动的人现在变得可行。在15张/秒下,你可以捕捉到舞者跳跃或转瞬即逝的表情,Q3能为每一帧调整对焦,提高获得清晰连拍的几率。
弱光表现:Q3在弱光下对焦非常自信,因为PDAF即使在对比度很低时也能大致判断距离。老款Q2在昏暗场景下有时会来回拉风箱,但Q3则能更利落地锁定焦点。我看到有评论提到“iAF(智能自动对焦)性能也通过固件得到了提升”【25†L23-L30】——徕卡也在持续优化。
人脸/眼部检测:Q3能检测到多个面孔,你可以用摇杆选择优先对焦的对象。效果相当不错;与尼康Z或佳能R系列的人脸检测相当——也许略逊于索尼极致优化的系统,但差距不大。它还具备动物检测,据说对常见宠物形态有效(不过如果你是重度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可能也不会用28mm镜头,但偶尔拍下公园里的狗狗还是很方便的)。
手动对焦和特殊对焦模式:徕卡保留了类似旁轴的手动对焦体验:镜头配有对焦环,旋转时会自动放大EVF取景图像(或可显示峰值对焦辅助,这在6000万像素下非常实用,比如拍风景用超焦距时确保精确对焦)。镜头上还印有对焦距离刻度,准确且便于区域对焦——结合取景器内的景深刻度,你可以轻松在f/8下进行街拍区域对焦(28mm f/8时,大约2米到无穷远都在焦内)。许多街拍用户会将Q设置为手动对焦约3米、光圈f/5.6或f/8进行区域对焦——Q3通过增加屏幕引导和透视控制功能(可自动校平地平线)让这一操作更简单。不过鉴于自动对焦表现极佳,大多数人现在会直接信任自动对焦。徕卡还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功能,叫做距离AF锁定:你可以对准某个5米远的物体,按下按钮锁定对焦距离,然后“盲拍”——本质上用自动对焦预设区域对焦距离(概念上类似Snap)。并非所有人都会用,但这个功能是有的。
快门与延迟:Q3的快门延迟极小,尤其在使用电子快门时几乎为零。机械快门下也非常短。还可以选择自动对焦释放优先——默认会确保对焦后才拍摄,但你也可以设置为释放优先,即使未100%锁定也能拍(适合抓拍,轻微虚焦可接受)。在leicarumors.com我认为徕卡采用了平衡策略,但更偏向对焦优先。你也可以用半按快门后重新构图的技巧——不过有了人脸识别等功能,通常不再需要。
操作速度:Q3整体运行非常迅速。开机约0.7秒(比Q2快,因新处理器)。单张拍摄间隔几乎为零,除非长时间连拍填满缓存。缓存可容纳约15张RAW+JPEG连拍(即15fps下一秒),之后才会变慢,但毕竟这不是运动相机,这样已足够。单张拍摄时基本不会注意到缓存限制。
Chunk 137/161:Q3自动对焦总结: 它很快,现在在自动对焦方面基本上和现代无反相机一样好。对于典型用途(街拍、旅行、人像,甚至活动),它对焦速度足够快,并且能够出色地追踪移动主体【42†L17-L21】。这比Q2有了巨大飞跃——一位DPR dpreview.com用户指出“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和6000万像素传感器让本已锐利的镜头发挥得更极致”【42†L17-L21】,强调了改进的自动对焦让你可以自信地充分利用这颗传感器/镜头。Q3基本上消除了人们在用徕卡拍摄抓拍或移动主体时的任何犹豫。可以说,它现在是所有定焦便携相机中自动对焦最好的(因为它是唯一配备最先进PDAF的机型;富士的也不错但没这么先进,理光的更简单,索尼RX1R II没有PDAF且很慢)。值得注意的是,The Verge写道“突然发布的备受期待的GR IV……延续了设计,仍是28mm镜头,现在有了人脸/眼部检测和五轴防抖”【15†L231-L239】【15†L263-L268】,作为竞品提及,但Q系列在性能(和价格,公平地说)上明显高出一个档次。徕卡与松下的合作显然收获颇丰——Q3用户受益于他们在徕卡上可能意想不到的技术,比如强大的追踪自动对焦,使得这台相机比以往的Q系列更为多才多艺。
整体性能(自动对焦之外): Q3的响应非常迅速。EVF取景器几乎没有延迟,徕卡改进了菜单,比老款更流畅(新一代Maestro IV处理器有帮助)。相机可以边拍边写(你可以在写入其他照片时回看图片等)。唯一的性能短板是如果你拍8K视频或长时间连拍,可能会在缓存清空时出现一些卡顿,或者theverge.com(8K会让机身发热,但由于有铜散热片,升温不快——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本来也不是主要的视频工具)。但对于拍照来说,几乎无可挑剔:按下快门,立刻对焦并拍摄。
总结:
- X100VI:自动对焦对于大多数需求来说都很棒——是迄今为止X100系列中最好的自动对焦dpreview.com物体检测【41†L19-L27】,只在极端运动场景下落后于专门的运动相机。混合取景器d dpreview.com自动对焦,整体拍摄流程流畅。静态或慢速移动主体几乎不会失焦;对于一般动作场景,也表现不错。结合IBIS和高速连拍,非常适合多样的抓拍和街头摄影。
- GR IIIx:自动对焦表现尚可,但并非卖点——对于静态或慢速场景表现良好,但在低光环境下可能较慢/有拉风箱现象,对移动主体不够可靠【13†L195-L200】。不过,理光的Snap/区域对焦系统提供了一种替代对焦方式,dpreview.com且在街拍时甚至可以说更优(无需自动对焦)【40†L279-L288】。所以在实际使用中,GR用户通过一般的自动对焦和巧妙运用Snap对焦来完成拍摄。可以把它看作一台在对焦遇到难题时需要摄影师主动介入的相机——它不会用花哨的追踪功能“牵着你走”,但会给你预先对焦的工具。许多GR用户反而觉得这种方式更有参与感。
- Leica Q3:自动对焦快速、智能,终于达到了现代标准【21†L764-L772 techradar.com现在是一大优势——你可以信任它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迅速对焦并高精度追踪主体,同时还能保证极浅景深下的画面清晰。这极大拓宽了Q的使用场景(从theverge.com孩子、宠物,甚至低光活动拍摄)。徕卡将Q2最弱的环节之一,在Q3上变成了强项。基本上在Q3的目标使用范围内(除非是激烈的体育/鸟类拍摄),它的自动对焦都不会遇到困难。
总之,如果自动对焦表现是你的关键考量:Q3领先,X100VI紧随其后(尤其是改进后,尽管在持续追踪上略逊于徕卡),GR IIIx则相对靠后(但在典型使用场景下可通过Snap对焦部分弥补)。每台相机的自动对焦系统都契合其理念:徕卡和富士力求自动应对各种场景,让你专注于构图,而理光则承认街头摄影师的wired.com习惯,并为此而设计,而非追求高端自动对焦。
视频能力
虽然这些相机主要面向静态拍摄,但它们也具备一定的视频功能——而在这方面差异非常明显:
- Fujifilm X100VI 视频:令人惊讶的是,富士为 X100VI 配备了相当强大的视频规格,基本上继承了 Fuji X-T5 的视频能力【43†L85-L93】【43†L109-L117】。它可以拍摄6.2K 视频,最高 30p(使用传感器的 1.23× 裁切)以及多种 4K 模式:例如,从 6.2K 区域超采样的 4K,最高 30p,或全宽跳线扫描的 4K30,以及轻微裁切的 4K60【43†L109-L118】。它还支持10-bit 4:2:2 内录(H.265)和富士的F-Log扁平色彩配置文件,便于后期调色【43†L85-L93】。本质上,X100V keithwee.com keithwee.com 具备了当前中端富士可换镜头相机的能力——对于一台定焦便携机来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Petapixel 指出,“请注意它仅限于 1080p60,没有 4K”,这是关于 GR【11†L109-L117】的评论,暗示他们认为 X100 拥有高质量 4K 是相较于完全没有 4K 的 GR 的一大优势。
实际使用中,X100VI 的视频质量相当不错:6.2K 超采样到 4K 的画面非常细腻。色彩和胶片模拟可以应用到视频中,这是一个独特的优势——例如,你可以直接录制出色的 Classic Chrome 或 Acros 等胶片模拟视频,无需后期调色就很出色【43†L139-L148】。如果你想后期调色,也可以用 F-Log。它还具备IS theverge.coming IBIS + 数字防抖,实现更稳定的手持视频(会有小幅裁切)。更重要的是,富士为视频加入了AF-C 连续对焦和主体追踪——X100VI 可以在视频中持续追踪运动主体对焦,而且不限于人脸/眼部;它会尝试进行一般主体追踪(如人物等)【43†L91-L99】。DPReview 强调:“就像最近的 GFX100 II,现在视频模式下也有 AF 追踪,不再局限于特定主体”【43†L91-L99】——也就是说它会追踪你半按快门对准的任何对象,非常实用。
当然,物理限制依然存在:没有耳机接口(除非使用 USB-C 转接头),而且机身小巧意味着录制dpreview.com4K 视频时可能会发热(富士没有明确说明录制时长限制,但通常 X100 由于发热可能限制在 30 分钟左右)。内置立体声麦克风,幸运的是有一个2.5mm 麦克风接口(配合附带的 2.5 转 3.5 转接头可外接麦克风)。如果有转接头,也可以通过 USB-C 监听音频【43†L91-L99】。
因此,X100VI 实际上也可以作为一台相当称职的vlog 或旅行techradar.com。你可以选择4K/60p来实现一些慢动作,1080/120p用于高速慢动作,以及高码率10位以保证画质。它唯一的致命弱点可能是固定的35mm-e镜头——对于手持自拍vlog来说有点太紧(ytechradar.com可以用一个小手柄/三脚架把相机拉远一点)。另外,屏幕虽然可以翻折,但不能完全朝前,所以自拍时你要么翻转相机,要么相信自动对焦。但总体来说,它比GR(完全没有4K)甚至某些方面比Q3还要强大(Q3有8K,但我们会看到一些权衡)。techradar.com。
视频自动对焦表现:X100VI 视频时使用与拍照相同的传感器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意味着它可以在人像/眼部检测下进行视频拍摄并持续调整。DPReview 特别指出,视频自动对焦追踪是有效的,并不限于人脸【43†L91-L99】。这对于拍摄移动主体或你想通过移动相机绕物体切换焦点时非常有用。结合机身防抖(IBIS),你可以实现不错的手持拍摄——比如带有轻微稳定的行走镜头,尽管别指望像云台那样平滑。此外,内置ND滤镜对视频帮助很大——你可以在白天用f/2拍摄,同时保持1/60快门,无需额外拧ND镜【43†L119-L127】。
富士X100系列历史上并不常用于视频拍摄,但VI的出现,富士基本上是在说“给你一台无妥协的照片&视频一体机”。DPReview 甚至评论道:“我们没听说很多人用X100拍视频,但X100VI基本上提供了和X-T5一样的选项……6.2K、10位等,所以你获得了强大的视频能力”【43†L83-L91】【43†L139-L148】。他们实际上把“强大的视频能力”和“静态和视频都拥有出色的色彩模式选择”列为优点【43†L139-L148】。
局限性:如前所述,没有完全可翻转屏幕用于前置拍摄,长时间4K60录制时可能会发热(X100VI机身不大,散热有限;不过IBIS单元可能能起到部分散热作用)。但对于正常使用——录制几分钟的短片——是没问题的。全传感器读取时的滚动快门效应可能会比较明显;富士官方6.2K模式的滚动快门为约25毫秒【43†L115-L123】——所以快速水平摇摄时可能会出现画面倾斜。跳行采样的全宽4K可能滚动快门效应较小,但会有dpreview.com锯齿。电影制作者可能会选择1.23×裁切的超采样模式以获得最佳细节。
总之,X100VI 在视频方面令人震惊地强大——可以说是同级别中最适合随身携带的dpreview.com相机。你可以用它拍出专业水准的旅行 vlog 或短片,利用富士的胶片色彩风格和可靠的自动对焦,而以前没人会想到用 X100 来拍严肃的视频。
- 理光 GR IIIx 视频: 这部分可以很快说完:GR IIIx 的视频能力非常有限,基本和 GR III 没区别。最高只支持1080p(全高清)60fps【11†L109-L117】。没有 4K 选项,帧率也不超过 60,坦率说视频质量就是普通的 1080p(适合随手拍,但显然和 4K 没法比)。Wired 的评测毫不留情:“视频……假装它根本不会拍视频,这样想你会更好。”【40†L3 techradar.com总结:GR 技术上能录制动态影像,但这只是一个theverge.com功能。没有 Log 色彩曲线,除了三轴 IBIS 稳定(对静态镜头有点帮助)外没有其他防抖。没有麦克风输入(内置麦克风是单声道且音质单薄)。甚至缺少一些基本的视频功能,比如视频中的对焦追踪或曝光辅助。
公平地说,在有限的范围内你可以按自己喜好设置 GR 的视频——你可以用techradar.com“图像控制”预设来调整色彩(比如高对比黑白视频等,这对创意项目可能有趣)。但分辨率和码率都很低(大约 1080p@24Mbps)。视频中可以用 Snap 对焦:比如设定 Snap 距离,视频会持续保持这个对焦距离(适合街头视频的区域对焦)。但除此之外,体验就像 2010 年代中期的手机视频。
理光很可能假设 GR 用户随身带着能拍好视频的手机,或者他们根本不考虑视频。GR 的设计(无 EVF,小机身,稍一用力就过热)本就不适合重度视频拍摄。事实上,老款 GR 甚至连 1080p 拍久了都会过热;GRIII 拍几分钟没问题,但我不建议长时间连续录制,因为会发热和耗电(电池可能撑不到 45 分钟 1080p 录制)。Petapixel 明确指出 GR 没有 4K 是想要“一机走天下”用户的限制因素【11†L109-L117】。
所以,结论是:GR IIIx 的视频功能极其基础,大概只会在紧急情况下用(有些 GR 用户可能会用它随手记录场景氛围或临时采访,但质量和易用性都不高)。如果你在意视频,GR 绝对不是你的选择。
- Leica Q3 视频: Le dpreview.com dpreview.comQ3 的视频与 Q2 相比。Q3 可以拍摄8K,最高 30p(DCI 或 UHD),以及 4K,最高 60p【21†L698-L706】【30†L985-L993】。它还支持 10-bit 4:2:2 录制,甚至支持Apple ProRes 422 HQ(1080p)【21†L699-L707】。这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从参数上看,它超越了 X petapixel.comlution(8K 对 6K),不过实际上 8K 属于小众(数据量巨大,几乎没人需要一台 28mm 定焦相机拍 8K)。很可能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ich 提供 8K 输出,徕卡为此给 Q3 配备了大幅升级的处理器(Maestro IV)。
Q3 的视频画质很高——8K 素材(降采样到 4K 时)细节极为丰富。它还为静态照片提供了所谓的“三重分辨率”(60/36/18MP 拍摄),同样你也可以为视频选择更低分辨率dpreview.comolling 快门表现(比如在 36MP 模式下用全画幅下采样得到 4K)。它有Log(L-Log)色彩配置文件,并支持通过 micro-HDMI 外录(你可以输出 10-bit 8K 或其他格式到 Atomos 设备)。徕卡还加入了一些“Cine” 电影风格配置文件和画幅比例(比如 2.35:1 拍摄dpreview.comTs,以匹配 M11 视频和其他机型)。还有一个独特的徕卡特色:画幅线在视频中——你可以叠加不同的画幅dpreview.comamelines,比如你打算后期裁剪为竖屏或某种电影比例时。
然而,在实际使用中,Q3的小机身带来了一个大挑战:发热。Captur dpreview.com dpreview.com密集,早期测试显示Q3在录制8K约15分钟后可能会过热(可以理解,因为它没有主动散热)。徕卡很可能将8K设想为用于短片段,或为那些希望为一些广角镜头做未来保障的人准备的。dpreview.com dpreview.com可以更长时间录制而无问题;4K60也可能产生热量,但比8K少。
Q3在视频中配备了IBIS + OIS(因为镜头有OIS,传感器有5轴IBIS,徕卡很可能采用了组合方式)。这对手持稳定性帮助很大——也许达不到provideocoalition.com但足以平滑抖动。
视频自动对焦:Q3的PDAF同样适用于视频,这意味着它现在可以实现可靠的视频连续自动对焦——这是徕卡的首次。视频中的人脸追踪效果不错,使Q3实际上适合录制采访或自拍(不过没有全翻转屏——一种变通方法是使用dpreview.comOTOS应用在手机上实时监控自己)。徕卡早期的相机视频自动对焦表现一般(仅对比检测),所以Q3有了巨大进步。
音频:没有内置耳机接口,但USB-C支持音频。techradar.com机身上没有麦克风接口——但徕卡出售可选的USB-C转麦克风适配器(一些第三方产品也可能适用)用于3.5mm麦克风输入。所以如有需要,你可以通过适配器录制外部音频。
Q3 是徕卡紧凑型系列中最严肃的视频工具。TechRadar 的标题是“Q3来了——如果我有钱,这绝对是我会买的徕卡”,部分原因是 8K/翻转屏让它用途广泛【dpreview.com】。所以如果有人确实想在徕卡工作流中加入视频,Q3 可以实现高质量拍摄。例如dpreview.com纪实摄影师可以用 Q3 拍些 4K 素材,无需再带一台相机。Q3 甚至支持无线充电(配合手柄)——你甚至可以设想把它放在三脚架上拍摄并无线充电,尽管这属于小众用法。
对比:Q3 视频和 X100VI 怎么比?Q3 最高支持 8K(对大多数人来说过剩),而且有全画幅更浅的景深美感(28mm f/1.7 在近距离时可以很好地虚化背景dpreview.com)。X100VI 是 APS-C 4K60 封顶,但有内置 ND 滤镜(徕卡没有 ND,意味着你想在强光下用 f/1.7 拍视频、快门 1/50 时需要加 ND 滤镜)。另外 X100 的镜头是叶片快门,可以做到无声(虽然视频时快门无关,但有趣的是叶片快门如果有创意的话可以在视频中同步闪光?)。X100VI 的 6.2K 模式 vs Q3 的 8K——两者都是超采样,输出的 4K 都很锐利;Q3 可能因分辨率优势略微更清晰,但除非你要输出 8K,最终成片差别不大。Q3 的相位对焦非常好,视频追焦可能比富士略强(因为富士的 X-Processor 5 算法没 Q3 里的松下算法那么成熟)。X100VI 体积更小,更容易上小云台;Q3 比较重dpreview.com。Q3 的 log 和 X100 的 log——都有平坦色彩,没问题。Q3 优势是全画幅观感和更好的低光表现(高 ISO 视频噪点更少,得益于更大传感器)。很难抉择,但如果不考虑发热,Q3 可能略胜一筹,而 X100VI 不易过热,携带更方便,适合随手拍。
那 GR IIIx 呢?根本没法比——GR 的视频太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如果你在意视频,GR 直接出局。Wired 明确说过“X100VI 支持 6.2K 10-bit……理光根本不能拍 4K”(意译)——很明显:X100VI 和 Q3 远远领先【43†L83-L91】【11†L109-L117】。
总结:
- X100VI 意外地也能胜任视频拍摄,支持4K、10-bit、胶片模拟,甚至还有frame.io 云上传,方便快速分享素材【43†L73-L81】。对于想随手拍高质量视频的混合拍摄用户来说很棒。它的定焦 35mm 镜头可能限制构图选择,但用来拍 vlog 或 B-roll 都很靠谱。
- 基本上,GR IIIx应被视为一台仅限拍照的相机。它的视频功能只是应急备用——1080p足以记录快速回忆或用于社交媒体,但在创意或技术层面远不及其他机型。如果你购买GR,显然视频并不是你的优先考虑。(理光显然意识到这一点,petapixel.comR的市场宣传很少甚至几乎不提及视频。)
- Leica Q3是一台伪装成静态相机外形的专业级视频相机——支持8K、10-bit Log和可用自动对焦【21†L698-L706】【30†L985-L993】。这比大多数人需要的视频性能要高得多,但这意味着你不会受到技术上的限制。主要的keithwee.com是散热管理(以及电池续航,视频模式下耗电更快)。对于愿意管理这些问题并进行严肃混合拍摄的人来说,Q3可以拍出令人惊艳的画面,配合wired.com,他们可能会搭配Leica SL Cine镜头或类似的petapixel.com,以实现更复杂的拍摄方案。
总之,如果视频是你使用的重要部分,那么这里只有X100VI和Q3是可行的选择,X100VI是更实用的紧凑型混合机,而Q3几乎有些“杀鸡用牛刀”,但如果用得好则非常出色。wired.com完全将视频领域让给了它们【11†L109-L117】【40†L339-L346】。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X100VI凭借胶片模拟功能,能更轻松获得漂亮画面,可能比Q3高规格但更偏手动的方式更有即时满足感。但Q3在熟练用户手中输出的画面,完全可以与wired.com专业无反相机的画面混剪,这对于一台定焦镜头相机来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因此,在视频方面:wired.com极致性能,X100VI在实用性与便利性上获胜,而GR IIIx则基本退出竞争。
这部分涵盖了视频内容。
鉴于篇幅,接下来会有连接性、电池等章节,但我们会macfilos.com视需要补充。
wired.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keithwee.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leicarumors.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wired.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 reddit.com fujifilm-x.com theverge.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forbes.com forbes.com ricohgr.eu ricohgr.eu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keithwee.com theverge.com l-camera-forum.com youtube.com leicarumors.com leicarumors.com photorumors.com leicarumors.com photorumors.com adorama.com adorama.com adorama.com leicarumors.com leicarumors.com macfilos.com leicarumors.com youtub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ricohgr.eu wired.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wired.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shopmoment.com wired.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macfilos.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rovideocoalition.com keithwee.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keithwee.com theverge.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heverge.com <a href=”https://jonasraskphotography.com/2024/02/20/returning-to-form-the-fujifilm-x100vi-review/#:~:tjonasraskphotography.com dpreview.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reddit.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wired.com keithwee.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l-camera-forum.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theverge.com theverge.com dpreview.com keithwee.com wired.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dpreview.com techradar.com dpreview.com petapixel.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adorama.com petapixel.com wir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