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 Center, Aleje Jerozolimskie 65/79, 00-697 Warsaw, Poland
+48 (22) 364 58 00

从 AI 之吻到 1,000,000 令牌大脑:2025 年令人瞠目的 AI 趋势

从 AI 之吻到 1,000,000 令牌大脑:2025 年令人瞠目的 AI 趋势

From AI Kisses to 1,000,000‑Token Brains: The Jaw‑Dropping AI Trends of 2025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到2025年,人工智能已经爆炸式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大量新的AI工具、病毒式应用,甚至争议不断涌现,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搜索。从主导社交媒体的充满趣味的AI生成视频,到挑战科技巨头的强大新AI模型——甚至还有关于暂停AI开发的公众辩论。下面,我们将细数今年(依据搜索激增)最爆炸性趋势的AI话题,解释它们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大家都在讨论它们。

病毒式AI视频生成器接管社交媒体

最受关注的浪潮之一是AI视频生成器,它能将简单输入转化为短小、易分享的视频。海螺AI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款来自中国初创公司MiniMax的免费文本转视频应用因诙谐的“喵星人奥运会”短片突然走红(没错,猫咪在AI视频里玩跳水),播放量高达数百万次ts2.tech。海螺最新模型可通过文本提示模拟极其逼真的动作(毛发飞溅、物理效果等)ts2.tech。科技作者指出,虽然其视频质量还未达到好莱坞水准,但海螺“凭借速度快、上手简单,正在迅速获得普通AI用户的欢迎”ts2.tech。2025年初夏,MiniMax(海螺的母公司)推出海螺02,带来全高清1080p视频和酷炫镜头特效的大升级,让海螺牢牢跻身年度最强AI视频工具之列ts2.tech。更令人惊喜的是,海螺最初完全免费,即使现在依然保留了大方的免费额度(新用户有20~30个视频配额),有位评测者称其“相当慷慨……是最有诚意的AI视频工具之一”ts2.tech ts2.tech。难怪内容创作者们都蜂拥而至。

Hailuo并不孤单。PixVerse AI——另一款文本/图片转视频应用——在8个月内悄然积累了超千万次下载,让用户能够将一张照片在“几秒钟内”变成一段短动画视频 reddit.com。这些工具通常自带预设效果和模板(PixVerse甚至支持导出为GIF),让视频创作变得傻瓜式操作 play.google.com。评论者纷纷惊叹,仅凭一张简单图片,通过AI就能“赋予微电影生命” apps.apple.com。门槛如此之低,也难怪今年AI生成的视频表情包和创意短片正在疯狂涌入TikTok、Instagram和Reddit。

或许最令人意外的流行视频应用是“AI接吻视频生成器”工具。这些服务(名字如DeeVid、Clipfly、Pollo等)利用类似深度伪造的AI来为两个人的接吻动作赋予动画效果——通常是用两张静态照片生成一段(略显怪异的)浪漫视频。这类广告已经在各处出现(有Reddit用户抱怨“AI接吻视频生成器”的广告充斥他们的页面 reddit.com),通常都承诺温情用途。有一条宣传语这样问道:“期待过吻你年轻时的自己、亲吻你喜欢的明星,或与某人再度重逢吗……?”clipfly.ai。没错,这些工具真的宣传可以让你在AI视频中亲吻过去的自己或明星偶像。这既有点温馨,又略显诡异——但传播效果无可否认的强。搜索量显示,“AI kissing generator free”热度飙升,人们纷纷寻找这些新奇应用的免费版本。虽然多为噱头,但它也凸显AI让我们最离奇想象都能变成可分享视频的速度。(当然也带来一些伦理问题:简单的深度伪造技术的确可能被滥用,一些平台也正制定政策以防止不当使用。)

就连稀奇古怪的加密-超自然小众领域也感受到了AI浪潮。今年,“AI大脚怪”的搜索量激增——这一趋势既受到AI在分析大脚怪证据上的严肃用途推动,也得益于一些打趣内容。在严肃方面,有人利用AI对臭名昭著的1967年帕特森-吉姆林大脚怪影片进行了稳定和增强处理,使其“相当清楚地显示了真相”——基本上就是穿着猿猴服的人 iflscience.com iflscience.com(AI稳定后的视频揭示了诸如“生物”腰部像是系着腰带扣这样细节,更加支持了伪造的理论 iflscience.com)。但在搞笑方面,抖音和YouTube上的创作者用AI配音制作了大脚怪 vlog和喜剧短片(#BigfootBaddie 和 #BigfootVlogs 等标签曾登上热搜)。有一则病毒视频中,一个假扮的“大脚怪”用极其人类化(AI生成)的嗓音记录自己的日常——是民间传说和科技的搞笑碰撞。无论是在揭穿谜团还是创造新梗,AI制造引人入胜媒体的能力都已牢牢扎根于网络文化。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自主AI代理和超级助理的崛起

不仅仅是有趣的视频,强大的AI代理和助手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趋势。以Manus AI为例——这是于2025年推出的一款全新“通用型AI代理”,在科技圈引发热议 baytechconsulting.com。不同于只会聊天的ChatGPT,Manus可以自主规划并执行多步任务,几乎像是AI雇员。它由中国一家初创公司(Monica.im)开发,并于2025年3月左右上线,Manus承诺弥合人类意图与行动之间的鸿沟 baytechconsulting.com baytechconsulting.com。换句话说,你只需告诉Manus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它就能自己厘清各个步骤并完成——无论是做调研、分析数据、编写代码还是预约日程。早期报道称,Manus在复杂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成绩,甚至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测试中超越了OpenAI的GPT-4 baytechconsulting.com。这也引发了围绕Manus的“极大市场关注”,使其被视为超越传统聊天机器人的潜在突破 baytechconsulting.com。目前,该产品处于仅限邀请的测试阶段(是的,由于需求旺盛和服务器成本,他们已经开始收取$39–$200/月的使用费)baytechconsulting.com。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如果Manus能够兑现承诺,它将能够自动完成那些通常需要分析师、研究员或开发人员的工作。难怪“Manus AI”搜索量飙升了1100%以上——专业人士都渴望看看这个“数字化自主助手”能否实现其承诺。

不甘示弱的是,埃隆·马斯克的新AI公司xAI推出了自己的聊天机器人,名为“Grok”。随着人们纷纷搜索“什么是Grok AI?”,Grok也成为了热门话题。Grok于2023年底以限量测试版上线,被宣传为带有叛逆和幽默感的ChatGPT替代品。到了2025年,随着马斯克暗示将更广泛开放,Grok的关注度再度飙升。据报道,Grok是一款“博士级AI”,具有犀利的个性(显然马斯克要求它用一些机智的方式回应,不要“无聊”)。许多用户特别关注Grok的价格——这很可能是因为马斯克表示它可能作为X(推特)高级订阅用户的附加服务。虽然还未成为主流,Grok象征着专注细分领域的聊天机器人越来越多,(本例中是为想要未经审查、马斯克背书的AI用户服务)。它加入了AI助手的竞争行列:Claude 2(Anthropic出品)因更详尽、安全而受到欢迎;Perplexity AI作为“能联网的ChatGPT”大受欢迎(可以用最新信息和引用来答复问题);还有众多开源项目。不难看出,“ChatGPT替代品”一直热度不减,说明人们渴望新的AI助手——无论是为了更好的答案、更少限制,还是更低的成本。

在教育和个人效率领域,AI副手正在变得不可或缺。一匹黑马是Unstuck AI,这是一个让学生可以与课程资料对话的学习助手。Unstuck支持你上传所有PDF、幻灯片、笔记等,然后就能直接询问问题,比如“总结第三章”或者“第五节课老师关于量子计算怎么说的?”。它会从你的资料中检索答案,并标注资料来源unstuckstudy.com。已有超过200万用户(主要是中学生和大学生)使用Unstuck,使其成为最受欢迎的AI教育科技工具之一raindrop.ai。简而言之,它为你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私人导师——难怪“AI作业帮手”和“AI笔记助手”的搜索量猛增。类似地,Napkin AI这样的工具为你的想法提供了智能便签本,而Notion的AI集成则让你在Notion应用内部实现写作和头脑风暴自动化。2025年,如果你是学生或知识工作者,几乎什么都有AI:文章总结、生成抽认卡(AI抽认卡生成器搜索量大幅上升)、甚至创建测验(如教师用的“AI测验生成器”工具)。这一趋势意味着AI正在让学习和工作更高效——基本上为每个人配备了不知疲倦的私人助理或导师。

即使是创意专业人士也开始将AI视为合作伙伴。对于内容写作者来说,Rewritify AI成为了热门工具——它是一种“AI人性化工具”,能够将AI生成的文本重写得更像人类写作,并且绕过AI检测器 rewritify.ai。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工具?因为随着AI写作的普及,AI内容检测器也在迅速增长——我们看到“AI检测器”和“检测AI文本”的搜索量大幅上升。企业和学校都想知道一篇文章或博客是由人写的还是ChatGPT写的。Rewritify巧妙地将自己定位为“不可检测的AI”重写工具,能将明显的AI文本转换成不会引起警觉的内容 rewritify.ai。(至于效果如何还有争议,但其人气激增显示出有很多人——比如试图“智胜”Turnitin的学生,或想避免谷歌惩罚的市场人员——都在寻求战胜AI检测器。)AI生成与AI检测之间的猫捉老鼠博弈,是2025年格外有趣的一个副线故事。

中国新晋AI巨头(MiniMax、DeepSeek与Qwen)

另一个主要主题是中国AI模型与平台的崛起,而且其增长速度惊人。有两个名字尤其突出:DeepSeekMiniMax

紧随 DeepSeek 之后的是 MiniMax,另一家拥有卓越年度表现的中国初创公司。

MiniMax 你之前可能听说过——它是海螺视频应用的母公司——但它也在自主研发大型语言模型。2025年6月,MiniMax发布了M1,并大胆地称其为“全球首个开源大规模混合注意力推理模型。” 通俗来讲,M1是一款针对与GPT-4或DeepMind的Gemini等高端推理任务的AI模型——但MiniMax声称,它以这些竞品0.5%的成本训练出了M1 computerworld.com。他们报告了一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仅用53.4万美元就训练出了M1(得益于巧妙的技术),相比之下,DeepSeek的模型估计花费为500万至600万美元,而GPT-4的花费则超过1亿美元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如果这是真的,那将会彻底改变人工智能研发的经济格局。M1 还拥有一个创纪录的上下文窗口,达到1,000,000 个标记 computerworld.com —— 约为 DeepSeek R1 的 8 倍,也是 GPT-4 扩展版的 8 倍。实际上,M1可以一次性摄取并理解庞大的文档或几部小说的文本,而不会丢失上下文线索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这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想象一下,人工智能能够一次性阅读整个法律图书馆,或者调试一个拥有百万行代码的代码库)。MiniMax表示,M1在许多任务上的性能“接近领先的海外模型”,而中国分析人士指出,在复杂场景下,它的表现优于百度等国内模型 computerworld.com computerworld.com。怀疑者警告说,这些都是公司的说法,需要独立验证computerworld.com——但热度无可否认。MiniMax 现在被视为中国的“AI 四小龙”(顶级初创公司)之一,甚至据称计划在香港上市。它在阿里巴巴领投下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估值约为25至30亿美元benzinga.com。有趣的是,MiniMax 也有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它推出了一款名为Kimi AI的聊天机器人,并且正如我们所见,还为像 Hailuo 这样的创意应用程序提供支持。这种全栈方法(基础设施 + 有趣应用)意味着MiniMax同时涉及多个热门话题。

DeepSeek AI ——在一年前几乎默默无闻——突然通过发布一个功能强大的开源语言模型,成本只是一般情况下的一小部分,一举登上全球舞台。2025年1月,总部位于杭州的DeepSeek推出了其DeepSeek-R1大语言模型(LLM)及配套聊天机器人应用。短短几天内,DeepSeek应用就登顶了苹果应用商店,甚至超过了官方的ChatGPT应用techtarget.com。用户震惊于,一个免费、开源的中文模型居然可以媲美西方顶级模型。当投资者意识到DeepSeek打造R1的花费仅为“不到600万美元”(公司宣称)时,而构建像GPT-4这样模型的投入则高达数亿美元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这在业界引发了震荡。事实上,DeepSeek迅速走红的消息导致1月底美国AI公司股市下跌:在DeepSeek异军突起引发人们对传统领先企业价值的质疑后,英伟达当天股价暴跌约17%techtarget.com。DeepSeek将(大部分)模型开源、专注于高效的策略明显获得了回报。到2025年5月,据传其助手每天已处理2200万次用户请求——对于一个新兴公司来说,增长速度惊人demandsage.com。DeepSeek R1的规格(6710亿参数,128k上下文长度),尤其是其推理能力,令其与GPT-4被反复比较,一些基准测试甚至显示在同一水平techtarget.com techtarget.com。信息非常明确:中国的AI实验室已不再只是追赶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而且做得更低成本。难怪“DeepSeek R2”等相关词条在大家期待其新动向时被热搜飙升。

说到阿里巴巴:他们自家的模型通义千问(Qwen)也频频成为热门话题。Qwen 是阿里云的大模型家族,2024 年在中文基准测试中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 en.wikipedia.org,实现了一个里程碑。2025 年,阿里巴巴加码推出了Qwen 2.5,随后又发布了Qwen 3,与 MiniMax、DeepSeek 等初创公司展开竞争。事实上,路透社报道称阿里巴巴在 2025 年 1 月 DeepSeek 高调亮相后,“紧急发布了 Qwen 2.5-Max”,并宣称其模型在关键测试中表现优越 reuters.com。到了 2025 年 4 月,阿里巴巴又推出了带有全新“混合推理”能力的Qwen 3,目标是超越所有竞争者 reuters.com。中国 AI 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百度发布了文心 4.5,腾讯支持的另一款模型也在发力——但阿里的 Qwen 拥有开源(多版本)和海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势。Qwen 的开源版本(如 Qwen-7B、Qwen-14B)已被开发者下载了数千万次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而且 Qwen 不只是文本机器人;阿里巴巴还有多模态模型Qwen-VL(视觉+语言)、Qwen-UV(音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展示了基于 Qwen 的智能体,能够控制软件和浏览器,而不仅仅是对话 reuters.com scmp.com。这种“Agentic”智能体 AI 概念现在也很火(大家都在搜索 Qwen 或其它模型能否自动操控 PC 任务)。总的来说,关于 Qwen 及其能力的搜索量激增,凸显出中国的 AI 创新如今已具备全球影响力。英语社区甚至在讨论如何微调“解锁”的 Qwen 模型,让其无过滤地回答问题 en.wikipedia.org en.wikipedia.org。对 AI 爱好者来说,Qwen 提醒我们:这项技术早已不再由硅谷独占——北京、杭州以及更多地方正引领新一轮浪潮

AI 在日常创意:免费艺术、音乐和设计

2025年的AI热潮不仅仅属于大型企业——它同样掌握在普通创作者手中。搜索热度的大幅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免费AI工具在图像生成、设计等领域的承诺。在视觉艺术方面,人们对能够以特定风格创作图像的工具兴趣激增。例如,宫崎骏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粉丝带动了“Ghibli AI”和“Ghibli AI generator free”等搜索热潮。人们正在利用生成式模型让自己的照片或艺术作品呈现出宫崎骏动画的画面效果——大眼睛、郁郁葱葱的背景等等。许多网站纷纷出现,提供“免费吉卜力风格AI艺术”(通常基于微调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类似地,动漫爱好者也对像PurpleSmart.AI的Pony Diffusion这样的模型,以及那些能够生成动漫/卡通图像的工具感到兴奋 technology.org。无论你喜欢哪种美学——梵高画作、迪士尼角色、90年代动漫——都有专门的AI生成器,而且通常可以免费试用。这让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但也导致社交媒体上涌现出海量的粉丝艺术和“AI混搭”作品。

有一个平台在近年来人气激增,那就是PicLumen AI,它是一款完全免费的文本生成图片工具,被许多人誉为Midjourney的顶级替代品。与经常需要订阅或有限制的Midjourney或DALL·E不同,PicLumen没有任何付费门槛——这也成为了它的巨大卖点toolify.ai toolify.ai。用户可以不限次数地生成各种风格的图片(写实、动漫、数字艺术等),进行细部修图(修饰图片的特定部分),并能够对图片进行高分辨率放大——全部免费 toolify.ai toolify.ai。它甚至明确允许通过输入名字来生成名人的图片toolify.ai(这一点是主流工具所禁止的)。到2025年中,PicLumen作为“最佳免费AI艺术生成器”的口碑已通过无数TikTok和YouTube教程传播开来,掀起了一波热潮。“比Midjourney还厉害?”成为这些视频中的常见提问youtube.com。虽然见仁见智,但PicLumen证明了(运行在云端的)开源模型同样可以生成令人印象深刻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现在创作AI艺术的门槛几乎为零——你无需技术、无需花钱,只需要有创意。正如一家AI新闻网站所说,PicLumen“让任何人都能轻松创作惊艳视觉效果……不用承担经济负担”toolify.ai。这种全民化正是2025年AI发展的一大主题:创意已不再受限于技能或预算,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生成图片,AI还在帮助人们设计真实的空间和物品。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搜索AI工具来设计自己的房间、院子,甚至是可3D打印的物品。随着业主们发现只需上传后院照片,AI便可提供带有渲染效果的景观创意,“AI免费院子设计”“AI景观设计”等搜索量激增。现在已经有免费的网页应用,你可以勾画一个布局或者描述你的梦想花园,AI就会输出一份设计方案,甚至还能生成前后对比效果图。同样,“AI房间设计”工具可以让你在一张照片中虚拟改造你的客厅——改变墙面颜色、家具风格等,全部在线实现。这些应用(有些免费,有些是增值式付费)因其快速的虚拟改造效果在TikTok上走红,人们很喜欢这种快节奏的虚拟焕新。DIY领域,“AI 3D打印生成器”也成为热门话题,爱好者用AI生成3D打印设计(比如你描述一个小工具,AI就会输出一个可打印模型)。虽然还处于早期,但这预示着未来实体设计也可以由AI辅助完成。

别忘了AI在音乐和音频领域——虽然并未明确出现在搜索列表中,2025年却见证了AI翻唱歌曲和声音克隆的爆炸式增长(例如“AI德雷克的歌曲”今年早些时候就在网络上走红)。支撑这一现象的技术——文本转语音和声音克隆——与一些热门词汇有交集。例如,Sesame AI是一家因创造超逼真的AI语音助手而频繁出现在科技博客的初创公司。他们拥有类似“Maya”和“Miles”这样的虚拟人格,你可以与之对话,据说他们的声音和说话习惯极其像人类,以至于“你会忘记自己正在和AI对话” sesame-ai.pro。评论者称Sesame的AI语音“是目前最接近人类声音的之一,”真正跨越了恐怖谷 rdworldonline.com。事实上,Sesame AI因开源其核心语音模型(一款拥有10亿参数的语音生成器)而成为头条新闻,时间是2025年 perplexity.ai。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好感,还让开发者们能够创造新的语音应用。“Sesame AI”的高关注度展示了语音AI的发展——它已经不再只是机器助理,而是逐渐接近了会话伙伴。(可以想见,未来的AI朋友或心理治疗师将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也看到主流应用如Grammarly集成了AI,不仅能修正语法,还能重写句子,Canva也增加了AI功能,可为设计生成图片和文案。简而言之,无论你是创作艺术、视频、设计还是文本内容,AI功能随处可见——常常就内嵌在你已经使用的工具中。

流行文化碰撞:AI遇上时尚与音乐

并非所有热门的“AI”话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AI”实际上就是某个人名登上了新闻!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矢泽爱 x 优衣库矢泽爱(注意A大写,i小写——这是个名字,不是缩写)是著名的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有《Nana》《天堂之吻》。2025年,优衣库发布了一款特别UT系列T恤,采用了矢泽爱的漫画作品,以庆祝她出道40周年tokyoweekender.com。这次合作对全球漫画迷来说都意义重大——T恤包括了经典角色,甚至还有为优衣库特别绘制的全新Nana插图tokyoweekender.comtokyoweekender.com。在发售前(2025年7月初),“矢泽爱 优衣库”的搜索量激增tokyoweekender.com。这是一个完美的流行文化时刻:受人喜爱的漫画+平价时尚=网络热议。粉丝们不仅在查找购买渠道,还讨论了设计、尺码(从XS到3XL,有些为线上独家款)tokyoweekender.com以及矢泽爱的艺术成就。这提醒我们“AI”并不总是人工智能——有时只是一个名叫Ai的人在潮流中掀起波澜。另一个非AI的“AI”就是“I Ain’t Comin’ Back 歌词”这个搜索词——它其实指的是一首热门歌曲。具体来说,乡村歌手Morgan Wallen与流行说唱巨星Post Malone合作推出了跨界单曲“I Ain’t Comin’ Back”(常被搜作“I ain’t coming back”)。这首歌的歌词版MV于2025年4月上线YouTube后迅速走红youtube.com。粉丝们在网上疯狂查询歌词(毕竟Morgan Wallen和Post Malone同台献唱是一大盛事,将乡村与嘻哈听众融合在一起)。歌曲以其酒意浓浓的分手主题和朗朗上口的副歌(“Oh no no, I ain’t coming back…”youtube.com)席卷各大电台。虽然和科技无关,但有趣的是,“AI”出现在歌词中(“I ain’t…”),也让这条歌词搜索进入了AI话题榜。这说明“AI”这两个字母无处不在——出现在语言、姓名等各个地方,有时也混淆了我们的趋势数据。

面对负面影响:AI伦理、“AI垃圾”与谨慎呼声

在这股热潮中,2025年同样成为了冷静反思AI风险与负面影响的一年。多个热门话题显示,公众对于AI将带我们走向何方的担忧正在不断加剧。

首先,“AI暂停”在一众科技领袖呼吁暂停先进AI研发后成为热词。2023年3月,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发起了一封公开信,超过3万人签名——包括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以及多位知名AI研究者——呼吁暂停6个月,不再训练任何比GPT-4更强大的AI en.wikipedia.org。他们警告可能出现诸如AI生成的宣传资料、大规模岗位自动化,甚至“失去对文明的控制”等潜在危险 en.wikipedia.org。尽管公开信最终未带来真正的暂停,却激起了全球范围的讨论。到2025年,“AI暂停”已经进入主流政治语境:我们看到了对监管暂停的讨论,欧盟甚至有一些CEO要求推迟实施部分AI法律,以免阻碍创新。“AI暂停”搜索热度激增,说明许多人正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甚至连OpenAI 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都谈到了在2027年前实现“超级智能”前,必须有新的治理机制(这一时间线本身就引发了关注,并带来了对“AI 2027”场景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总体来看,虽然2023年的那封信对部分人来说也许显得杞人忧天,但到了2025年年中,对AI存在性风险的关注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相关词汇如“AI导致就业流失”也在飙升,越来越多劳动者担忧哪些工作将被AI取代。如今GPT模型能写邮件、编写代码,机器人也日益智能,对大规模岗位流失的焦虑已经不再只是理论。2024年末的研究表明,全球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或将受到AI自动化的影响。到了2025年,这一焦虑已在搜索热度中显现。人们在问:AI会取代我的工作吗?哪些职业不会被AI淘汰?各国政府也开始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举行听证会。这是一个全社会的重要议题,未来只会更加突出,而显然今年已经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另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其令人惊讶的用水量。没错,人工智能会用水——而且用得很多——主要用于为那些训练和运行模型的庞大数据中心降温。最近,研究人员计算出,ChatGPT每处理20-50个提问就要消耗大约一瓶16盎司的水 watertechnologies.com(主要通过服务器农场所需的电力和冷却)。这个数据让人们大为震惊,并在世界地球日的讨论中迅速传播。随着人工智能应用激增,模型的能耗和用水量正成为热门话题(无意双关)。“AI用水”和“AI环境影响”一度成为热门搜索,因为大家纷纷阅读有关数据中心经常从当地供水系统抽取数百万加仑水的报道。例如,微软披露其2023年用水量因为人工智能项目而激增了数十亿升 forbes.com。这引发了人们对更多透明度和可持续实践的呼吁——一些初创公司也开始专注于“绿色AI”解决方案。这提醒我们,数字化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每一次聊天机器人回复都在现实世界留下了足迹。

也许AI内容爆发最明显的副作用就是“AI垃圾”的兴起——这个词被用来形容现在在网络上传播的低质量、大量产出的AI内容洪流。到了2024年末,科技记者Casey Newton普及了“AI垃圾”这个词,用来描述懒惰的AI生成文章、图片、清单、垃圾网站以及感觉只是填充物的社交动态泛滥meibel.ai。有一种定义认为,AI垃圾就是“由生成式AI制作的低质量媒体……”,作为廉价填充内容的产物mail.cyberneticforests.com。到了2025年,这一概念变得家喻户晓。人们抱怨他们的Facebook动态里充斥着奇怪的AI生成诱饵内容,YouTube出现了无数自动配音的机器人声音视频——这些都是AI垃圾的症状。事情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Digiday等行业媒体指出,AI垃圾正在扭曲媒体指标和SEO,因为不法分子每天输出成千上万的AI文章来套利广告收入digiday.com。这个趋势如此明显,以至于“AI垃圾”本身成为了热门搜索,反映了数字营销人员和普通用户都在试图弄清楚这堆新生成的垃圾。UX设计师Maggie Appleton打趣说,我们正在目睹AI生成的“垃圾山”在网络上堆积如山harrisonpensa.com。对此,有人开始推动“人性化”内容(也因此有了如Rewritify这样的工具),平台也在调整算法以降低明显AI垃圾的排名。这是一种讽刺的转折:在多年担忧AI过于聪明之后,当前的一个即时问题却是AI大规模变“笨”——让我们被平庸内容淹没。高质量内容之战已经打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监管举措:各国政府正在警醒AI相关问题。欧盟的AI法案正在推进,美国也在讨论AI相关立法,甚至G7都发布了高级AI行为准则。在科技新闻领域,一项重要进展是拜登政府推动AI公司作出自愿承诺,同意对他们的系统进行审计、并对AI生成的媒体加水印。通过搜索趋势可以看出,公众对于AI监管议题很感兴趣(虽然更多是在像“AI法案暂停”这类具体话题上,正如欧洲CEO们所提)。很明显,如今的时代精神已意识到AI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变革性,却也亟需监管。


总的来说,2025年中期的AI格局令人振奋、不可预测,甚至有些混乱。 一方面,我们拥有爆发性的创造力和创新力:AI工具让任何人都能生成艺术、视频、音乐、代码等内容——通常还免费——赋能了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新的AI智能体和模型以极快的速度涌现,每一个都在突破能力(或成本效率)的极限,对行业巨头发起挑战。像海螺的猫视频、PixVerse、Manus、DeepSeek和MiniMax等趋势的爆发,表明这个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正在努力应对AI的影响:内容是真是假,还是只是“垃圾”?AI会帮助我们,还是取代我们?面对日益强大的AI,我们如何保持掌控?一位专家预测到2027年AI将发展到危机级别的场景并在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上走红,以及成千上万的研究人员甚至恳求暂停AI开发,这都凸显了敬畏与焦虑的交织。正如一位公开信签署者所说,如果我们不小心,“这些系统被滥用的方式实在太多了”en.wikipedia.org

然而,即使有这些担忧,魔瓶中的精灵已经跑了出来。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互联网或智能手机一样普遍出现在人们的对话中。上述热门话题让一件事变得显而易见:无论是趣味应用如会“亲吻”的AI,还是重大突破如百万Token AI大脑,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AI互动。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令人害怕的时刻,更是一个极其有趣的时代。随着2025年的展开,预计AI世界还将继续快速演变——并紧盯那些热门搜索,因为它们是我们与这项技术关系的集体心跳。AI革命已经到来,正在触及一切。 centeraipolicy.org en.wikipedia.org

来源:上述分析融合了来自众多专家和报告的信息。主要参考资料包括科技新闻文章(如关于海螺爆火短视频的报道 ts2.tech,Manus AI 的能力 baytechconsulting.com,DeepSeek 和 MiniMax 的模型突破 techtarget.com computerworld.com),行业研究(如“AI 2027”专家情景 centeraipolicy.org centeraipolicy.org),甚至还有维基百科词条摘要(关于 AI 暂停公开信 en.wikipedia.org)。我们也引用了直接相关人士的说法——例如 阿里巴巴关于通义千问的公告 reuters.com,以及记者 Casey Newton 关于“AI 塑料内容”的观察 meibel.ai。这些来源在正文中均有链接,方便进一步阅读和查证。在充斥着 AI 炒作的世界中,将论点建立在权威来源之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本报告能够为本年度顶尖 AI 趋势提供令人兴奋的见解和可靠的背景。

Ta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