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rlink的激增:SpaceX的Starlink以惊人的速度发射——仅在过去一年就完成了100多次任务[1]——部署了第二代卫星,大幅提升了网络容量。到2025年中,Starlink已发射约8,000颗卫星(约7,800颗在轨并运行)[2],远超任何竞争对手。这一快速增长使Starlink在2024年底全球用户数超过400万(2022年约为100万)[3]——对于电信服务来说,这是一个陡峭的采用曲线。SpaceX总裁Gwynne Shotwell证实,Starlink在2024年9月达到400万活跃用户,并很快有望突破500万[4]。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市场和新行业的扩展。2023–2025年间,Starlink从约40个国家扩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在非洲、亚洲和中东的大规模扩张[5]。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终于在2025年6月向Starlink发放了牌照,加入了OneWeb和JioSat成为当地持牌运营商[6][7]。这是一个重要的监管胜利,因为印度最初曾因等待牌照批准而禁止Starlink预售。Starlink还与印度电信公司(包括OneWeb的合作伙伴Airtel和竞争对手Jio)签署协议,在获批后合作开展农村连接[8],这暗示Starlink在某些市场可能会选择与地面运营商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2024–2025年,Starlink还拓展了其服务产品。一项引人注目的进展是“直连手机”卫星连接:2025年夏季,SpaceX与T-Mobile启动了合作的第一阶段,通过Starlink卫星连接普通手机[9]。到2025年7月,Starlink支持的短信(SMS)已向美国的T-Mobile、AT&T和Verizon用户以及新西兰部分地区的用户公开提供,用户可使用现有手机在无信号塔覆盖时连接卫星[10]。这种卫星直连手机的能力——最初仅支持短信,未来计划支持语音和低速数据——是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有望逐步消除蜂窝网络盲区。它利用了Starlink最新的V2卫星,这些卫星配备了可在标准蜂窝频段通信的特殊载荷。OneWeb尚无类似的直连手机服务(尽管AST SpaceMobile等其他公司正在努力实现)。因此,Starlink不仅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还作为移动网络的延伸。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说,“Starlink很可能发展为一种OTT(越顶)服务……向价值链上游移动”,有可能提供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竞争的捆绑通信服务[11]。事实上,Starlink涉足政府安全通信(如与意大利政府签署加密卫星服务协议)进一步强化了SpaceX正超越基础连接服务的观点[12][13]。与此同时,Starlink也在更积极地吸引企业和政府客户。据路透社报道,到2025年,Starlink已在企业客户中取得了“重大进展”[14],包括与航空公司(从夏威夷航空到私人公务机机队)签约安装Starlink Wi-Fi,并赢得为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等多家邮轮公司现已使用Starlink为乘客提供海上宽带)服务的合同。SpaceX报告称,截至2025年,“大多数主要邮轮公司和几家商业航空公司”都为乘客提供Starlink互联网[15]——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Starlink还一直处于灾难响应的前沿:它为战乱中的乌克兰、受野火影响的毛伊岛和加拿大、美国飓风灾区等地提供了应急连接[16]。这提升了Starlink的知名度(也引发了一些政治争议,例如马斯克对乌克兰终端的控制受到关注)。尽管如此,该网络已通过在基础设施瘫痪时能够快速部署,证明了其在危机中的价值[17]。在技术方面,Starlink 在 2024 年对其网络性能进行了优化。到 2025 年年中,该公司宣布已实现了迄今为止最低的延迟和最高的速度,在美国的中位延迟达到约 25 毫秒。[18],并升级了地面基础设施(仅在美国就有 100 多个网关站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ping 时间[19]。新一代卫星上使用了光学激光链路,使 Starlink 能够在太空中路由数据,避开缓慢或遥远的地面路径[20]。本质上,Starlink 的第二代卫星(每颗质量约为早期卫星的 3 倍,容量为 4 倍[21])已将整个星座变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网状互联的系统。SpaceX 甚至正在测试卫星间激光中继,以覆盖没有地面站的区域(如极地地区)。所有这些进步帮助 Starlink 在 2025 年底前为用户提升了可靠性和一致性。
- OneWeb的进展: 对于OneWeb来说,2023–2025年是恢复、完成和整合的阶段。在2020年获得英国政府和Bharti支持、摆脱破产后,OneWeb于2023年3月完成了其第一代星座——达到了实现全球覆盖所需的大约618颗卫星[22][23]。由于地缘政治(乌克兰战争),OneWeb不得不更换发射服务商——它因而获得了SpaceX的帮助,在2022–23年用猎鹰9号火箭发射了OneWeb卫星,尽管Starlink是其竞争对手。到2023年初,OneWeb已部署足够多的卫星,能够在约50°N/S纬度以上提供连续服务,当年晚些时候的最后一批卫星则填补了剩余的覆盖空白[24]。随后,公司将重点转向在全球部署地面站——这是一项昂贵且复杂的工作,因为OneWeb需要大量地面网关来下行其Ku波段流量,并将其回传到互联网或客户网络。部分地面基础设施的延迟使得全面商用推迟到2024年初,某些地区则推迟到2025年春季[25]。但到2025年中,OneWeb(现品牌为“Eutelsat OneWeb”)宣布其网络已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运营,约有50个网关站将LEO星座连接到地面互联网[26]。这一里程碑意味着OneWeb终于可以真正为全球任何地方的客户提供服务(此前部分地区,如非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还在等待网关上线)。值得注意的是,OneWeb的全球服务因监管原因仍排除少数地区——例如,和Starlink一样,它未在俄罗斯/中国运营,在某些国家则依赖本地合作协议(例如,OneWeb目前与Nelco(塔塔)在印度有独家分销协议[27])。对OneWeb来说,一个变革性事件是其与Eutelsat的合并,于2023年末完成[28][29]。法国GEO卫星运营商Eutelsat收购了OneWeb在一项股票交易中,创建了全球首家GEO-LEO(地球静止轨道-低地球轨道)卫星合并公司。截至2024年,合并后的公司被简单地称为Eutelsat(他们取消了独立的OneWeb公司品牌)[30],不过LEO服务本身仍以“OneWeb”作为产品线继续运营[31]。此次合并为OneWeb带来了急需的财务实力和现有的全球销售团队。它还为Eutelsat带来了独特的混合网络:36颗地球静止卫星和600多颗低轨卫星协同工作[32]。其战略是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例如,移动运营商可以使用Eutelsat的GEO卫星进行广域覆盖和广播,同时用OneWeb LEO实现低延迟连接,所有服务打包在一起。Eutelsat将自己定位为对抗Starlink的欧洲冠军:合并后的公司正向政府和电信供应商推销,称“许多不结盟国家正在寻求替代的、非美国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安全连接[33]。事实上,合并后的OneWeb已经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赢得了新的政府客户,这些客户认为由欧洲支持的网络在政治上更有利[34][35]。Eutelsat首席执行官在2025年指出,“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许多国家对……非美国、非中国的解决方案感兴趣”[36]——这显然是在暗指OneWeb对于那些对Starlink(美国)或中国计划中的LEO星座持谨慎态度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在商业领域,OneWeb于2024–2025年在关键垂直行业启动了实时服务:如前所述,在航空领域,像Intelsat这样的合作伙伴将利用OneWeb为多家主要航空公司提供Wi-Fi服务(GEO+LEO多轨道组合套餐)[37],而OneWeb的公务航空服务计划于2025年初通过Gogo上线[38][39],显示出该领域的强劲需求。OneWeb 还积极开展政府和企业试点:2024 年,它与美国国防部成功进行了北极通信演示,并已为此前没有可靠宽带的阿拉斯加偏远社区和科学前哨站提供连接。在收入方面,OneWeb 仍小于 Starlink,但 Eutelsat 报告称 2024–25 年 LEO 收入实现了稳健增长,通过 OneWeb 提供的政府服务在一个季度内增长了 10%[40]。OneWeb 能够提供安全、私有网络(数据不经过公共互联网),这成为某些关注网络安全的政府和企业的卖点[41]。展望未来,OneWeb 目前正为其第二代星座做准备。2024 年,Eutelsat 决定初步缩减完整的 Gen2 计划,转而采取分阶段升级的策略[42][43]。他们计划首先在 2026 年左右发射约💯颗新卫星,作为现有网络的“扩展”[44][45]。2024 年 12 月,空中客车获得了在图卢兹制造这些下一代卫星的合同,预计将于 2026 年底开始交付[46][47]。这些新卫星将增强 OneWeb 的能力——据称将增加波束跳频、5G 集成,甚至定位、导航与授时(PNT)等功能,以提供类似 GPS 的服务 [48] [49]。OneWeb的第二代(Gen2)愿景(在缩减规模前)曾计划将卫星数量增加到数千颗,但目前Eutelsat的优先事项是“兼容性与连续性”——确保新卫星能与第一代(Gen1)顺利协作,并且服务质量只会提升[50] [51]。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与欧洲计划中的IRIS²多轨道安全星座接轨,届时OneWeb将成为其低轨道(LEO)组成部分[52] [53]。在资金方面,为了支持这一增长,公司一直在寻求新的资本。2025年中,Eutelsat新任CEO Jean-François Fallacher紧急筹集了大约13亿至15亿欧元用于OneWeb的扩张[54] [55]。现有的OneWeb投资者如Bharti(印度)、软银以及欧洲基金,已被要求追加投资,用彭博社的一篇文章直言不讳地说,是为了“让Starlink的竞争对手维持下去”。这凸显出,尽管OneWeb有强大支持,但要与Starlink(受益于SpaceX雄厚资金和发射能力)保持竞争力,成本压力极大。
- 监管与许可状态:运营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需要在每个国家应对复杂的监管体系,并在国际上进行频率协调。Starlink和OneWeb在这方面都取得了胜利和遇到了一些障碍:频率与协调:两套系统都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各国监管机构申请了大规模LEO频谱使用(主要在Ku/Ka波段)。Starlink的申请(通过美国FCC)涵盖了最终42,000颗卫星分布在多个壳层轨道上[56],而FCC目前已批准了约12,000颗(包括2022年底批准的约7,500颗Gen2卫星)。OneWeb的申请(最初通过英国,现在合并后通过法国监管机构)获得了最初648颗卫星的权利,并在纸面上有扩展到约6,000颗的计划。国际协调总体上允许这两大星座通过分隔轨道壳层和频率共存——尽管也有一些争执(例如亚马逊的Kuiper、中国的Guanwang、OneWeb和Starlink都在争夺类似的LEO轨道位置)。截至目前,尚无重大干扰争议导致运营中断,但FCC和ITU正密切关注潜在的频谱拥挤问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监管摩擦是OneWeb与Starlink在V波段频谱上的分歧:OneWeb未来用于星间链路的V波段可能与Starlink计划用于E波段下行链路的频谱重叠,需要仔细协调[57]。此类技术问题正在监管论坛中协商解决。市场准入与许可:在地面上,每个国家通常都要求为用户终端颁发许可证(通常归类为GMPCS——全球移动个人卫星通信)。OneWeb凭借早期布局和政府关系,在某些市场比Starlink更早获得了许可——例如,OneWeb于2021年获得了印度的GMPCS许可证[58],而Starlink直到2025年才获批[59]。同样,OneWeb(与本地合作伙伴)在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和部分非洲国家等市场较为顺利地获得了准入。Starlink最初采取了“快速行动”策略,有时在正式批准前就接受预订,这导致了一些警告(例如2021年印度要求Starlink在未获许可前停止预售)。如今,Starlink已学会应对监管:它正积极与全球监管机构接洽,甚至与本地运营商合作以简化准入。例如,在日本,Starlink与移动运营商KDDI合作提供农村覆盖;在加拿大,它与政府合作开展农村试点项目;如前所述,在印度,Jio和Airtel(电信竞争对手!)都表示一旦获批愿意分销Starlink <a href=”https://www.rcrwireless.com/20250609/5g/starlink-satellite-in-india#:~:text=significantly%20expand%20internet%20access%20across,and%20remote%20areas%20in%20India” target=”_blank” rel=”norefercrwireless.com。这种合作关系表明,监管机构将Starlink视为弥合数字鸿沟的补充,而不仅仅是竞争对手。两家公司都面临着独特的国家环境。在欧盟,监管机构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但要求遵守当地法律。法国ARCEP于2021年为Starlink颁发了许可证,后因竞争对手的法律挑战而短暂中止,随后在附加一些条件(如监控和年度审查)后恢复许可——这表明即使是颠覆性的新进入者也必须遵守规则。在非洲,许多国家在2023–25年加快了Starlink的许可进程以提升连通性,而南非则因赋权所有权法律(要求30%本地股权,Starlink/SpaceX尚未同意)而迟迟未批[60][61]。俄罗斯和中国明确拒绝了Starlink/OneWeb的运营(俄罗斯甚至通过了针对“外国卫星”互联网的法律),主要出于政治和安全原因——他们更倾向于发展自己的星座,避免使用西方网络。OneWeb实际上曾根据2019年协议在俄罗斯设有地面站,但在2022年入侵后被关闭;现在OneWeb和Starlink实际上无法为俄罗斯提供服务(尽管一些用户为获取不受审查的互联网已将Starlink终端走私进入某些国家)。地缘政治紧张确实发挥着作用:Valour Consultancy指出,LEO网络“特别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在威权政体中访问经常被封锁[62]。在政策趋势方面,监管机构越来越关注太空安全和频谱共享等星座相关问题。美国FCC等机构出台了要求LEO卫星任务结束后及时退役的规定(SpaceX通过快速退役失效的Starlink卫星予以遵守;OneWeb卫星位于1200公里轨道,配备推进器以在寿命终止时主动退役,避免数十年的自然衰减)。联合国和国际电信联盟正在讨论,鉴于Starlink的规模,是否需要更新碎片缓解指南。此外,数据治理也是新兴议题:例如,印度要求Starlink(和OneWeb)必须在本地路由用户数据,并具备合法的安全监听能力[63]。这些要求意味着卫星运营商通常需要本地网关或合作伙伴以遵守数据本地化(OneWeb的本地网关策略在这方面非常契合;Starlink则更为去中心化,但已开始设立本地互联节点以满足监管要求)。总之,Starlink和OneWeb都在应对各国规则的拼图——Starlink以略带“叛逆”名声通过合作逐步改善形象,OneWeb则以更传统的电信方式,借助部分政府持股赢得信任。截至2025年底,两者都已在数十个国家获得许可,但也都面临部分国家的拒绝,仍需持续游说。它们之间的竞争甚至推动了新法规的出台(如频谱分配印度的相关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Starlink、OneWeb等之间竞争的影响[64])。
- 商业战略与合作伙伴关系: Starlink 和 OneWeb 在商业战略上的不同基因非常明显。Starlink 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是垂直整合并直接面向用户。SpaceX 拥有并运营卫星,内部制造用户终端,在线销售服务,并且直到最近都不依赖第三方分销商。这使得其能够快速扩展并控制成本——正如 SpaceX 所说,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让他们将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65]。不过,Starlink 也意识到不同的市场细分,已经在合适的地方开始合作。例如,SpaceX 授权了一批Starlink 经销商,如 Speedcast 和 Clarus,他们为特定行业(海事、采矿、农村企业)打包 Starlink 服务[66][67]。这些合作伙伴通过将 Starlink 与其他连接方式集成来增加价值(例如 Speedcast 将 Starlink 与 GEO 卫星链路和 LTE 结合,提供托管服务[68])。Starlink 还达成了引人注目的合作:与T-Mobile 联盟实现直连手机,这不仅将在未来几年将 Starlink 的覆盖范围扩展到数十亿移动设备,还通过大型运营商的市场推广让其在地面市场分一杯羹。在航空领域,SpaceX 直接与航空公司谈判——赢得了为飞机配备免费 Wi-Fi 的合同(例如达美航空试用 Starlink,夏威夷航空将为所有乘客提供该服务)。在政府和企业领域,Starlink 正在争取五角大楼的合同(Starlink 的加密“Starshield”版本被定位于军事用途),也面向本地 ISP(巴西等地的一些农村 ISP 将 Starlink 转售给偏远村庄)。埃隆·马斯克的高调宣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Starlink 的高公众关注度创造了消费者需求,有时促使电信公司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OneWeb 的战略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合作。OneWeb 一直设想与现有电信运营商合作——“连接未连接者”,与本地服务商协作。它并不向终端用户销售精美套件;相反,它可能将容量出售给移动运营商,由后者通过 OneWeb 扩展其网络。一个典型例子是AT&T 的合作:AT&T 利用 OneWeb 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企业客户提供宽带(这家电信巨头本质上是用 OneWeb 的卫星“填补”其光纤/无线网络的空白)[69]。同样,英国 BT与 OneWeb 合作测试难以覆盖地区的回传链路,法国 Orange也与 OneWeb 合作服务于偏远的太平洋领地。OneWeb 还明智地与Hughes Network Systems和Intelsat早期合作进行分销;这些都是成熟的卫星通信企业 th带来了销售渠道和安装专业知识。另一个合作角度是OneWeb与Iridium的联盟(于2023年宣布)——Iridium是手持卫星电话领域的LEO通信老兵。两家公司计划提供一项结合服务,将Iridium的低带宽L波段网络与OneWeb的宽带融合,为客户带来“两者兼得”(Iridium真正的全球覆盖和机动性,以及OneWeb的高速数据)——这一套餐直接针对希望获得冗余和多样性的海事及政府用户[70] [71]。当然,OneWeb最大的“合作”是与Eutelsat的合并,实际上将LEO与GEO整合在同一屋檐下[72]。这具有战略意义:Eutelsat可以将OneWeb的LEO服务与其成熟的GEO产品捆绑销售(例如,一个偏远企业可以获得保证99.999%正常运行时间的解决方案,其中OneWeb为主,GEO链路作为恶劣天气或故障时的备份,所有服务统一结算)。合并后的公司还在利用Eutelsat与电视广播商、政府和海事运营商的关系,推动OneWeb容量的增销。在商业战略方面,Starlink常被视为颠覆者——直接面向客户、压低价格、快速迭代技术。OneWeb则更为传统——专注于B2B关系,满足运营商级需求,并获得战略性政府支持。专家指出,Starlink旨在成为一站式全球ISP,而OneWeb则融入现有电信生态系统。一份卫星行业分析在2025年这样描述:Starlink类似于一个积极进取的科技巨头在开创新市场(有类比称“马斯克在经营星际麦当劳”——高产量、无处不在——而其他公司则像精品汉堡店[73])。OneWeb的卫星数量远少于Starlink,采用批发模式,确实无法追逐每一个个人用户,但可以专注于利润丰厚的市场(如航空、政府、海事),实现深度整合。有趣的一点是两者对创新与传统的不同态度。Starlink几乎所有环节都自给自足(自研芯片、编写软件、用自家火箭发射)。OneWeb则大量外包——其卫星由空中客车制造(合资企业),发射由Arianespace等公司负责,地面依赖合作伙伴的地面站运营。这意味着Starlink在部署新功能方面可以更快(例如每周为整个星座推送软件更新,或设计并量产新型用户终端如高性能平板天线)。OneWeb的变革则更慢且依赖协作(例如,其波束跳转“Joey-Sat”演示卫星于2023年发射,是与欧洲航天局联合测试未来技术的项目[74])。OneWeb 目前正与欧洲各国政府(通过 IRIS²)密切合作,这可能带来资金和机构支持,但也可能意味着官僚主义的进展节奏。SpaceX 在马斯克的愿景(以及估值激励)驱动下,正加速部署数万颗卫星,甚至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新市场(如物联网、直连终端等)。
- 挑战与局限: 尽管取得了成功,Starlink 和 OneWeb 在迈向 2026 年及以后时都面临着重大挑战:Starlink 的挑战: Starlink 的规模既是其优势,也是其致命弱点。管理一个不断扩大的星座(可能多达 42,000 颗卫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运营复杂性。太空安全专家警告称,Starlink 卫星现在已成为“地球轨道上碰撞风险的头号来源”[75]——超过一半的在轨活跃卫星都是 Starlink。已经发生了数千次近距离接近事件;SpaceX 的自主避碰系统必须不断调整卫星轨道,以防与其他航天器或碎片相撞。一次失误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噩梦般的凯斯勒综合征)。与此同时,天文学家谴责“天文威胁”——巨型星座:Starlink 卫星非常明亮,干扰望远镜观测,其无线电发射也威胁到射电天文学[76]。马斯克团队已采取缓解措施(更暗的涂层、遮阳板、协调观测时间表[77]),但随着卫星数量达到数千颗,对夜空和科学的影响仍是持续关注的问题。另一个挑战是监管阻力与政治因素。随着 Starlink 成为通信基础(甚至被军方和冲突中的抗议者使用),各国政府担心一家私营企业掌控如此多的权力。乌克兰事件——据称马斯克拒绝为一项军事行动延长 Starlink 覆盖——引发了对依赖 Starlink 善意的质疑。这促使欧盟讨论拥有主权替代方案(即 IRIS²),美国则讨论五角大楼签订有保障的服务合同,而不是依赖商业条款。此外,一些国家施加限制(如要求本地网关安装、数据截获能力),Starlink 必须遵守,这可能使其全球无缝覆盖的愿景变得复杂[78]。财务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隐忧:Starlink 已在卫星制造和发射上投入数十亿美元。马斯克在 2022 年底透露,Starlink 离现金流为正还有很大距离,甚至在 Starship 火箭延误威胁部署时经历过“流动性危机”的惊吓。虽然 SpaceX 的火箭业务和投资者资金至今为 Starlink 提供了资金支持,但问题在于,用户订阅收入(以及直连手机等新收入来源)最终能否覆盖每约 5 年就需补充卫星的巨大成本。要实现盈利,Starlink 可能需要一千多万用户,或高额政府合同——但在竞争和技术难题下,这两者都无法保证。最后,Starlink 的面向消费者的开放互联网模式在威权政体(更倾向于受控、国有网络)和既有运营商(部分国家的地面 ISP 视 Starlink 为竞争威胁)中也面临反对。公司必须应对各种频谱规定、进口法律(例如,某些国家禁止进口Starlink天线),甚至出口管制(美国限制向某些受制裁国家运送Starlink设备)。OneWeb的挑战:OneWeb的卫星数量较少,但它面临着作为弱者与更大对手竞争的挑战。容量与扩展性:OneWeb只有600颗卫星(而Starlink有数千颗),因此其网络总吞吐量自然有限。它可以很好地服务企业客户,但无法轻松扩展到数百万个个人用户或为大众市场的高带宽应用提供服务。这意味着OneWeb必须专注于高价值细分市场,不能让自己分散太多精力。如果某一地区有大量用户像使用Starlink那样使用OneWeb,服务可能会超负荷。计划中的第二代卫星将增加容量,但这些卫星要到2026–2027年才开始部署[79]。在此之前,OneWeb必须谨慎管理其资源(例如,可能限制某一地区航空或海事客户的数量,以免波束过载)。财务压力是另一个巨大问题:OneWeb已经破产过一次,虽然Eutelsat的收购拯救了它,但合并后的公司现在背负着大量债务,并需要为扩张筹集资金[80][81]。与SpaceX不同,后者有大量炒作、投资者兴趣(以及发射带来的收入),Eutelsat-OneWeb必须说服投资者相信投资欧洲LEO星座是值得的,而此时Starlink主导着市场讨论。2025年5月,Eutelsat的首席财务官公开表示,他们正在为OneWeb的下一阶段“寻找资本投资者”[82][83],不久后,首席执行官被更换——这表明公司在改进财务计划方面有一定的紧迫性。如果OneWeb无法为第二代卫星项目获得全部资金,就有可能在技术上进一步落后。竞争格局:OneWeb不仅要与Starlink竞争,还将很快面临亚马逊Project Kuiper的挑战(该项目于2023年底开始发射原型LEO卫星,计划到2026年前后部署3000多颗卫星)。亚马逊资金雄厚,目标是同时服务消费者和企业——有可能同时侵占Starlink和OneWeb的市场。事实上,亚马逊已经与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捷蓝航空)签署了机上Wi-Fi协议,明确选择了Kuiper而非Starlink作为未来方案[84]。如果Kuiper和其他公司(Telesat Lightspeed、中国LEO星座等)上线,OneWeb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拥挤的LEO市场。一些分析师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市场能够支持众多参与者,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实现——“Kuiper 和 OneWeb 没有实力挑战 Starlink……SpaceX 和 Starlink 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 咨询公司 Strand Consult 在 [85] 上表示。虽然这对 Starlink 可能过于乐观,但它强调了 OneWeb 必须强力差异化(很可能通过专用服务、政府合同和多轨道集成)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洗牌中生存下来。运营和技术障碍: OneWeb 对地面网关的依赖在服务某些区域(如大洋中部或极地地区)时可能成为限制,因为在那里建设网关并不现实。在 OneWeb 未来版本增加星间链路之前,它无法为真正偏远、缺乏附近地面站覆盖的地区提供服务——这与 Starlink 形成对比,后者现在可以在海洋或极地之间通过卫星互联。这也是为什么 OneWeb 的完整 北极覆盖 是通过在斯瓦尔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等地部署网关实现的;这些网关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高纬度用户。监管限制也可能带来影响:OneWeb 部分由政府持有,可能面临地缘政治约束(例如,美国国防部门会信任一个部分由外国政府持有的网络吗?反过来,对西方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会信任由英国/法国参与的 OneWeb 吗?这需要微妙的定位)。在 产品方面,OneWeb 目前也缺乏低成本的消费级终端——其用户天线是更复杂的电子波束平板天线(由 Intellian 等公司制造),主要面向企业,成本远高于 Starlink 的 600 美元天线。这意味着如果 OneWeb 有朝一日想进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就需要更便宜的硬件——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挑战。共同挑战: 两大网络也面临一些宏观层面的共同挑战。其中之一是 太空可持续性: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合计数万颗)加剧了对轨道碎片的担忧。SpaceX 和 OneWeb 都承诺采取负责任的做法——例如让失效卫星脱轨。SpaceX 的 Starlink 卫星位于 550 公里高度,如果失效大约 5 年内会自然坠毁,这是一种保障,而 OneWeb 的更高轨道意味着失效卫星可能会滞留数十年(尽管 OneWeb 表示其推进系统可靠,已成功让多颗故障卫星脱轨)。尽管如此,天文学界仍呼吁进一步降低卫星亮度并共享轨道星历以避免事故。另一个共同挑战是 天气和干扰:Ku 波段信号可能受大雨影响(雨衰)。Starlink 和 OneWeb 都通过链路自适应(切换调制方式)以及多方向卫星来缓解,但在季风级暴雨或风暴中,用户终端仍可能变慢。此外,两者的地面基础设施都可能受影响——网关需要高容量光纤回传和电力;网关的光纤中断或停电会影响该地区服务(Starlink 通过多网关和激光路由缓解,OneWeb 则通过冗余和多网关切换尽量缓解)。客户服务扩展 也是一个问题:随着 Starlink 用户数增长到数百万,维持高质量支持(目前主要靠自助和邮件)会变得困难——用户经常将此作为痛点。OneWeb 的企业客户则会要求高水平服务支持,这虽然成本高但必不可少。最后,两者都面临 预期管理 的挑战——炒作与现实之间的落差。Starlink 由于高知名度le,经常面临用户假设其会像光纤一样可靠;有报道称偶尔会出现中断或速度变慢的情况,这引发了批评。OneWeb 由于有政府支持,面临着兑现政治承诺的压力,比如在英国农村或印度偏远地区弥合数字鸿沟。总之,尽管技术已经取得了飞跃,但在现实世界条件下实现和运营全球规模仍将持续考验这些公司。
- 专家评论与展望:Starlink和OneWeb之间的竞争常被描述为“大卫与歌利亚”,但业内专家认为两者都有空间(和角色)——只要能发挥各自优势。卫星行业分析师Tim Farrar指出,Starlink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模式最终可能使其成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商,但不一定是收入最高的”——因为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可能较低,主要面向家庭用户,而OneWeb则可能从较小的政府和企业客户群中获得超额收入。这种二元对立也被Strand Consult的Roslyn Layton所认同,她预测Starlink很快将超越基础连接,提供增值服务(VPN、安全通信、内容分发)以提升ARPU[86][87]。这些服务可能让Starlink与电信运营商形成更直接的竞争,但也让其区别于单纯销售“哑管道”。她提到Starlink与意大利政府的合作——据称不仅仅是互联网接入,还包括为军方提供加密网络——这表明Starlink正在“多元化……不再只是基础连接”[88][89]。如果Starlink真的发展为一个完整的通信平台(比如提供全球物联网连接,或为Starlink延迟优化的云服务),它在电信领域的影响力将更大。关于OneWeb,专家们常强调其机构支持是优势。凭借Eutelsat,以及欧盟(通过Iris²)和印度Bharti等合作伙伴,OneWeb被定位为Starlink以马斯克为中心模式的“国际替代方案”。“许多国家不希望只依赖美国系统”,Eutelsat首席财务官Christophe Caudrelier强调[90]。这表明OneWeb可以利用地缘政治中立性赢得政府合同(例如在海湾国家、中亚、非洲等地,拥有非美国合作伙伴更受青睐)。我们已经看到相关案例:2024年,加拿大选择OneWeb为偏远原住民社区提供连接(而非Starlink),因为其服务和本地合作的保障;沙特阿拉伯投资了OneWeb,并可能将其用于智慧城市项目。Sunil Mittal,OneWeb最大投资者,经常主张卫星与地面网络结合是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在MWC 2025上,他呼吁电信运营商“与卫星服务商合作……连接最后4亿”未被服务的人群 [91]。这种理念与OneWeb的合作模式相契合,有可能让OneWeb与电信行业打成一片,而不是颠覆它们。话虽如此,有人预测LEO宽带最终会出现整合。如果需求增长不及供应速度,并非每一个星座都能存活下来。Starlink拥有先发优势和巨大的规模领先;OneWeb则有良好背景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Iridium首席执行官Matthew Desch在2023年评论说,并非所有这些LEO网络都能繁荣发展——暗示合作(比如他与OneWeb的合作)可能是未来的出路,而不是直接竞争。政府政策也可能决定结果:例如,欧洲的Iris²很可能会与OneWeb签约,为欧洲政府提供服务,几乎可以保证OneWeb 2.0拥有客户基础(和资金)。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可能会依赖Starlink,甚至考虑通过Starlink或其他公司为农村地区提供补贴服务(关于Starlink是否有资格获得FCC农村宽带资金曾有争议,最初在2022年被否决,但随着性能提升可能会重新考虑)。如果Starlink的直连手机服务表现出色,它可能会与全球更多电信公司合作,进一步巩固其地位。如果它遇到障碍(比如容量问题或双向蜂窝技术难题),这可能给OneWeb(或其他公司)提供为其他直连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回传的机会。天文学和环境因素也将影响公众认知和政策。天文学家Meredith Rawls指出,SpaceX减少卫星亮度的努力虽然有帮助,但并未完全解决问题——她说,“如果一位天文学家拍摄100张照片,Starlink的轨迹可能会毁掉一两张”,这意味着有操作影响但不是灾难[92]。科学界正在推动对卫星亮度和信号传输进行监管,以保护天文观测。如果出台相关规定,Starlink可能需要调整运营(比如限制反光或共享轨道数据,以便天文学家避开卫星“抢镜”)。OneWeb由于卫星数量较少,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不太受关注,但其高轨道卫星在夜间也可能更长时间可见。两家公司如何应对这些管理责任,可能会影响其品牌和支持度。目前,SpaceX与天文学家合作缓解问题已被视为积极举措[93] [94]。总之,2025年末,Starlink和OneWeb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处于截然不同的阶段。Starlink正以极快速度扩张,推动技术和运营边界,力图巩固几乎无处不在的服务——它正利用创新和规模优势保持领先。OneWeb则在完成第一阶段部署后,依托Eutelsat整合资源,专注于盈利细分市场,并有条不紊地规划下一代系统。这有点像龟兔赛跑的动态。兔子(Starlink)遥遥领先,赢得全球关注和数百万用户——这是令人羡慕的领先,但也要承担随着星座指数级增长而保持性能和安抚监管机构的压力。乌龟(OneWeb)可能更慢、更小,但它正在开辟一条道在企业/政府市场中,可靠性和关系比速度更重要,而它背后支持者的眼光是以十年为单位,而非季度。最终,如果它们坚持各自的优势,二者都可能繁荣发展:Starlink 向大众提供经济实惠的高速互联网——从阿拉斯加的农舍到非洲的学校,再到游艇拥有者;而OneWeb为关键运营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从3.5万英尺高空的航空公司到偏远矿区,从北极研究站到国家防御网络。正如行业专家Chris Quilty所言,我们很可能正进入一个“连接将是光纤、5G、LEO、GEO等多种方式混合——只要适合需求”的时代——Starlink和OneWeb都是这场拼图中的关键部分。普通用户可能很少听说OneWeb,因为它通常通过他们的移动运营商或航空公司Wi-Fi在后台工作,而Starlink则会在每次有新国家上线或出现新用例(比如直接连接下一个十亿部智能手机)时持续成为头条新闻。在2025年Starlink与OneWeb的对决中,目前还没有单一的“赢家”——相反,每家公司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卫星宽带革命。随着SpaceX不断发射卫星舰队(有时一天内就有两次猎鹰9号发射),而OneWeb则有条不紊地用空客制造的卫星进入下一个阶段,有一点是明确的:从太空连接全球的竞赛已经开始,两家竞争者都在推动技术和商业的边界,让轨道互联网成为我们互联未来的永久组成部分。
来源:
- Speedcast,“OneWeb vs Starlink – How do they stack up?”(2024年1月)[95] [96] [97]
- Clarus Networks,“Starlink v OneWeb –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2023年10月)[98] [99]
- Geekabit Wi-Fi,“How Does Starlink Compare to OneWeb?”(2024年6月11日)[100] [101]
- Space.com,“Starlink satellites: Facts, tracking and impact on astronomy”(2025年8月1日)[102] [103]
- 路透社,“Eutelsat revenue on track as Starlink rival attracts government customers”(2025年5月15日)[104] [105]
- RCR Wireless News,“Starlink secures license to launch satellite services in India”(2025年6月9日)[106] [107]
- RunwayGirl Network, “Eutelsat OneWeb Gen 2 分阶段方法” – Mary Kirby(2024年9月)[108] [109]
- Broadband Breakfast, “分析师:Starlink 领先竞争对手‘光年’” – Blake Ledbetter(2025年1月9日)[110] [111]
- Airbus 新闻稿, “空中客车将建造 OneWeb 星座扩展”(2024年12月17日)[112] [113]
- Extensia Tech, “Starlink 在非洲——2026年前覆盖46国”(2025年1月)[114] [115]
- SpaceNews(通过 NewSpace Index), “OneWeb Gen2 计划与 Eutelsat 合并”(2023年)[116] [117]
- Speedcast 新闻稿, “Speedcast 独家 OneWeb 邮轮合作伙伴关系”(2024年3月)[118]
- T-Mobile 新闻, “T-Mobile 与 SpaceX 推出卫星短信服务(T-Satellite)”(2025年7月)[119]
- SpaceX (Starlink.com),“Starlink 网络更新——速度与延迟”(2025年7月)[120] [121]
- 星座规模与高度: SpaceX的Starlink运营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巨型星座——截至2025年,已有超过7,000颗卫星在轨,轨道高度约为550公里[122]。相比之下,Eutelsat的OneWeb则运营着一个规模小得多的网络,拥有约600颗LEO卫星,轨道高度约为1,200公里[123]。Starlink较低的轨道高度带来了更低的延迟(约20–40毫秒)[124],但需要更多卫星实现全球覆盖;而OneWeb较高的轨道则使每颗卫星覆盖更大区域(600多颗卫星即可实现近全球覆盖),但延迟略高(通常小于100毫秒)[125]。
- 技术与容量: 两个系统都使用Ku/Ka波段频率,但Starlink和OneWeb还利用了不同的高频段——Starlink采用E波段(60–90 GHz),而OneWeb使用V波段(40–75 GHz)以增加容量[126]。Starlink最新的“Gen2”卫星配备了激光互联,允许航天器在轨道上路由数据,即使本地地面站或光纤链路中断也能实现连接[127]。OneWeb的第一代卫星没有星间激光,依赖于密集的全球地面网关网络——这一关键基础设施直到2025年初才完成,从而实现全球全面服务[128]。Starlink的网络容量迅速扩展(2025年通过Gen2发射每周增加约5 Tbps)[129],在理想条件下为每位用户提供数百兆比特每秒的速度,而OneWeb则侧重于保证服务质量(提供承诺的信息速率和SLA支持的正常运行时间),而不是单纯追求吞吐量[130]。
- 市场覆盖与可用性:Starlink 采取了直面消费者的模式,目前已在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其他数十个国家提供服务——包括最近在非洲和亚洲的扩展。到2025年中,Starlink 已在20个非洲国家推出服务(计划到2026年再增加20多个国家)[131],并在印度等关键市场获得了监管批准[132]。值得注意的是,Starlink 仍未进入中国和俄罗斯等市场(在这些国家未获授权),并在进入部分国家时遇到延迟(例如南非的所有权规定使Starlink望而却步)[133] [134]。OneWeb则采取了企业对企业的方式。其连接服务通过电信合作伙伴和经销商销售,而非直接面向个人[135]。OneWeb的网络在2023-24年实现了近乎全球覆盖,随着最后一批卫星和地面网关上线,服务最初优先覆盖高纬度地区(最早连接北极地区和偏远的北方社区)。如今,OneWeb面向企业的服务已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只要合作伙伴获得市场准入,包括美洲、欧洲、中东、亚洲大部分地区、非洲和大洋洲(尤其通过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地的协议)。在印度——这一重要目标市场——OneWeb(由Bharti Airtel支持)早在2021年就获得了牌照,并于2023年底最终获得全部运营许可[136],而Starlink的牌照则在经过漫长审查后于2025年获批[137]。总体来看,Starlink在覆盖范围上遥遥领先(往往依靠监管灵活性和马斯克“服务全球”的推动力),而OneWeb的市场存在则依赖于建立本地合作关系和满足各国具体要求(这对倾向于非美国供应商的政府也具有吸引力)。
- 目标客户与使用场景: 这两大网络在市场推广策略和受众上有所不同。Starlink旨在“为所有人提供高速互联网”——最初重点关注缺乏优质地面宽带的个人家庭、农村社区和个人用户[138]。SpaceX将Starlink宣传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来自天空的宽带”,但也推出了面向企业和移动场景的产品。例如,Starlink推出了专用套餐:Starlink Roam(为房车和旅行者提供便携性)、Starlink Maritime(为船舶和游艇)、以及Starlink Aviation(为飞机)。许多偏远的家庭和农场、小型企业,甚至邮轮或渡轮上的乘客,现在都使用Starlink进行通用连接[139]。然而,Starlink的标准服务是尽力而为——每个卫星波束上的带宽由用户共享,没有优先级保障[140]。这对于网页、视频和社交媒体等非关键用途来说没问题,但意味着Starlink在网络拥堵时并不承诺最低服务质量[141]。事实上,Starlink明确表示没有全球服务等级协议(SLA)来保证正常运行时间或吞吐量;它是一种“按现状使用”的宽带解决方案——非常适合在小屋里看Netflix或连接偏远村庄,但最初并非为关键任务型企业需求而设计[142]。OneWeb则从一开始就以企业、政府和移动市场为目标,而不是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销售[143]。其服务通过中间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海事和航空连接供应商、云和物联网公司——交付,这些中间商将OneWeb的LEO容量集成到面向终端用户的解决方案中[144]。OneWeb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级网络:它提供专用网络连接、有保障的吞吐量(通过专用CIR带宽套餐),以及适合企业、电信回传、航空公司、船舶、政府机构和军队的高可靠性[145] [146]。OneWeb 可以让客户的流量完全不经过公共互联网,直接通过专用网关进行传输——这是诸如专用内联网、金融交易、VoIP 和安全政府通信等敏感用例的关键需求[147]。用 OneWeb 首席执行官 Neil Masterson 的话来说,公司旨在“为没有光纤的地方提供光纤”——本质上通过卫星为偏远站点提供光纤级质量的回传[148]。这使得 OneWeb 在以下场景中具有吸引力,比如连接偏远地区的基站(例如,OneWeb 已与 AT&T 达成协议,为美国偏远移动站点提供回传服务[149])、在偏远矿区或油田实现工业物联网、连接救援营地/非政府组织,以及提供带有 SLA 承诺的机上 Wi-Fi 和海事宽带。(事实上,OneWeb 已达成合作,提供机上互联网服务:Intelsat 计划在 2024 年底前为客机集成 OneWeb LEO 服务[150],公务机服务商 Gogo 计划自 2025 年初起提供基于 OneWeb 的服务[151]。)政府和军方也是关键客户——OneWeb 已与如北极军事单位等签署了安全通信协议,并将自己定位为非美国、非中国的战略卫星通信替代方案[152]。总之,Starlink 追求大众市场(从农村家庭到邮轮游客),而 OneWeb 则专注于对有保障、高可靠性连接有需求的企业和机构客户群体(即使是通过高成本的定制合同)。
- 性能(速度与延迟): 两大LEO星座在性能上相较于传统卫星互联网(依赖于速度慢、延迟高的地球静止卫星)实现了巨大的飞跃。Starlink和OneWeb的链路通常能将延迟降低到几十毫秒,而不是GEO卫星上的约600毫秒以上[153] [154]。实际使用中,Starlink用户常见延迟为约25–50毫秒,而OneWeb连接则通常低于约70–100毫秒——两者都能轻松支持实时应用,如视频通话或网络游戏[155] [156]。在原始速度方面,Starlink凭借其丰富的频谱和密集的网络,在标称数据上占有优势。Starlink住宅服务宣传下载速度为20–220 Mbps,许多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现在已超过100 Mbps[157] [158]。在良好条件下,一些Starlink设置下行速度甚至达到300+ Mbps[159](尤其是在拥有最新卫星或用户较少的地区)。标准套餐的上传速度通常为5–20 Mbps[160] [161]。Starlink的持续升级推动了性能提升——截至2025年中,SpaceX报告美国高峰时段的中位下载速度接近200 Mbps[162],即使是其较低档的“标准”套餐,在大多数地区也能提供约100 Mbps下行/20 Mbps上行[163] [164]。这比传统卫星通信快得多,并且通常可以与地面宽带竞争。然而,由于Starlink带宽是共享且动态分配的,如果一个小区内有许多用户同时在线,速度可能会下降(2022–23年,一些拥挤地区的用户在新卫星上线前曾经历过速度变慢)。Starlink没有为每个用户提供最低保证速度——性能是“尽力而为”,尽管其不断增长的网络容量旨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OneWeb每个终端通常提供的原始速度略低,这部分是由于其星座规模较小和设计不同。但它同样可以提供高带宽宽带:OneWeb最近为北约进行的一次现场测试中,流式传输了4K视频和多个应用程序,同时实现了约195 Mbps的下载速度、约32 Mbps的上传速度和约70毫秒的延迟[165]。鉴于OneWeb卫星数量较少,这一结果令观察者印象深刻。在实际应用中,OneWeb企业套餐通常可提供数十兆的上下行速率,可通过使用多个终端或购买保证容量份额进行扩展。关键在于,OneWeb可以提供承诺信息速率(CIR)——例如,客户可以为固定的10 Mbps或50 Mbps付费,这一速率始终可用(即使网络繁忙时)[166][167]。这得益于OneWeb的托管服务模式和为企业客户有意降低的争用比。对于许多关键用途来说,这种可靠性比令人瞩目的峰值速度更为重要。OneWeb本质上是在牺牲部分最大吞吐量的前提下,提供稳定、可预测的带宽和高在线率(官方宣称约99.95%的可用性),类似于专用电路,只不过是通过LEO卫星传输[168]。而Starlink则更像是一条超级宽带通道,可能极其快速,但偶尔也会变慢或短暂中断(用户称之为“打嗝”[169]),因为它没有SLA保障。两种网络都需要无遮挡的天空视野,并且在卫星切换或极端天气时可能会有短暂中断,但LEO的低延迟使体验比老式卫星系统更接近普通有线互联网。
- 定价与设备:Starlink因其相对价格实惠(以卫星标准而言)而成为头条新闻。标准的Starlink住宅套件(天线、WiFi路由器、三脚架)前期费用略低于600美元,月服务费在大多数国家的家庭用户中约为90至120美元[170]。(Starlink已推出区域定价——例如在人口稀少地区费用更低,在拥挤地区费用更高——但总体上它的目标是与地面宽带具有价格竞争力[171]。)这些每月约100美元的费用,比传统VSAT服务低得多,后者以几百甚至几千美元的价格提供远低于Starlink的速度。Starlink无需长期合约[172];用户可随时取消,这也增加了其在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对于高端服务,SpaceX提供更高价位的套餐:Starlink Business(前称“Starlink Premium”),配备更大高性能天线,硬件费用约为2500美元,优先、高吞吐量服务的月费为250–500美元,面向企业用户。小众移动服务价格更高——例如,Starlink Maritime最初为全球船舶互联网每月5000美元(加上1万美元的双天线套件),尽管价格一直在调整。即便如此,与传统海事宽带相比,这些价格依然具有颠覆性。埃隆·马斯克的垂直整合模式——大规模制造卫星和用户终端——降低了单价,使这些“历史最低价”的卫星带宽成为可能[173]。OneWeb的定价则不那么透明,因为它并不以现成产品形式面向个人销售。作为B2B服务,OneWeb的连接通常被打包进合作伙伴提供的解决方案中(例如,农村ISP购买回传容量,或航空公司购买使用OneWeb作为网络一部分的机上Wi-Fi服务)。因此,费用因合同而异。一般来说,OneWeb每台终端的硬件成本被报价为几千美元(与企业级VSAT设备类似)。服务定价则根据客户定制,通常以吞吐量为基础的套餐或带有SLA的托管服务协议。例如,一家矿业公司可能为OneWeb提供的50 Mbps专线支付固定月费,这一价格可能高于Starlink用户为“高达200 Mbps”尽力服务所支付的费用,但能保证始终有50 Mbps可用。OneWeb表示其带宽定价在企业市场上具有与现有GEO卫星通信竞争力,并且由于可以灵活分配容量(如购买一组容量,根据需要分配到不同站点),因此它向企业宣传其成本效益 [174]。此外,OneWeb允许客户选择网关位置以进行流量路由(出于数据主权或性能原因)[175]——这种控制级别需要额外付费。简而言之,Starlink通常更便宜且更即插即用(只需在线下单,自行安装天线,即可上网),而OneWeb则是定制化且服务更周到——通常涉及集成商、SLA协议,以及通过保证性能和支持来证明更高的成本是合理的。值得注意的是,Starlink要求用户自行安装,甚至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处理支持[176],而OneWeb则通过其合作伙伴提供7×24小时电话支持和现场服务[177]。两家公司在服务模式和定价结构上几乎处于光谱的两端。
- 最新进展(2024–2025): 过去两年在卫星互联网竞赛中是关键的,Starlink 和 OneWeb 都达到了新的里程碑:
- Starlink的激增:SpaceX的Starlink以惊人的速度发射——仅在过去一年就完成了100多次任务[178]——部署了第二代卫星,大幅提升了网络容量。到2025年中,Starlink已发射约8,000颗卫星(约7,800颗在轨并运行)[179],远超任何竞争对手。这一快速增长使Starlink在2024年底全球用户数超过400万(2022年约为100万)[180]——对于电信服务来说,这是一个陡峭的采用曲线。SpaceX总裁Gwynne Shotwell证实,Starlink在2024年9月达到400万活跃用户,并很快有望突破500万[181]。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市场和新行业的扩展。2023–2025年间,Starlink从约40个国家扩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在非洲、亚洲和中东的大规模扩张[182]。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终于在2025年6月向Starlink发放了牌照,加入了OneWeb和JioSat成为当地持牌运营商[183][184]。这是一个重要的监管胜利,因为印度最初曾因等待牌照批准而禁止Starlink预售。Starlink还与印度电信公司(包括OneWeb的合作伙伴Airtel和竞争对手Jio)签署协议,在获批后合作开展农村连接[185],这暗示Starlink在某些市场可能会选择与地面运营商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2024–2025年,Starlink还拓展了其服务产品。一项引人注目的进展是“直连手机”卫星连接:2025年夏季,SpaceX与T-Mobile启动了合作的第一阶段,通过Starlink卫星连接普通手机[186]。到2025年7月,Starlink支持的短信(SMS)已向美国的T-Mobile、AT&T和Verizon用户以及新西兰部分地区的用户公开提供,用户可使用现有手机在无信号塔覆盖时连接卫星[187]。这种卫星直连手机的能力——最初仅支持短信,未来计划支持语音和低速数据——是一个游戏规则改变者,有望逐步消除蜂窝网络盲区。它利用了Starlink最新的V2卫星,这些卫星配备了可在标准蜂窝频段通信的特殊载荷。OneWeb尚无类似的直连手机服务(尽管AST SpaceMobile等其他公司正在努力实现)。因此,Starlink不仅将自己定位为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还作为移动网络的延伸。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说,“Starlink很可能发展为一种OTT(越顶)服务……向价值链上游移动”,有可能提供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竞争的捆绑通信服务[188]。事实上,Starlink涉足政府安全通信(如与意大利政府签署加密卫星服务协议)进一步强化了SpaceX正超越基础连接服务的观点[189][190]。与此同时,Starlink也在更积极地吸引企业和政府客户。据路透社报道,到2025年,Starlink已在企业客户中取得了“重大进展”[191],包括与航空公司(从夏威夷航空到私人公务机机队)签约安装Starlink Wi-Fi,并赢得为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等多家邮轮公司现已使用Starlink为乘客提供海上宽带)服务的合同。SpaceX报告称,截至2025年,“大多数主要邮轮公司和几家商业航空公司”都为乘客提供Starlink互联网[192]——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就。Starlink还一直处于灾难响应的前沿:它为战乱中的乌克兰、受野火影响的毛伊岛和加拿大、美国飓风灾区等地提供了应急连接[193]。这提升了Starlink的知名度(也引发了一些政治争议,例如马斯克对乌克兰终端的控制受到关注)。尽管如此,该网络已通过在基础设施瘫痪时能够快速部署,证明了其在危机中的价值[194]。在技术方面,Starlink 在 2024 年对其网络性能进行了优化。到 2025 年年中,该公司宣布已实现了迄今为止最低的延迟和最高的速度,在美国的中位延迟达到约 25 毫秒。[195],并升级了地面基础设施(仅在美国就有 100 多个网关站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ping 时间[196]。新一代卫星上使用了光学激光链路,使 Starlink 能够在太空中路由数据,避开缓慢或遥远的地面路径[197]。本质上,Starlink 的第二代卫星(每颗质量约为早期卫星的 3 倍,容量为 4 倍[198])已将整个星座变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网状互联的系统。SpaceX 甚至正在测试卫星间激光中继,以覆盖没有地面站的区域(如极地地区)。所有这些进步帮助 Starlink 在 2025 年底前为用户提升了可靠性和一致性。
- OneWeb的进展: 对于OneWeb来说,2023–2025年是恢复、完成和整合的阶段。在2020年获得英国政府和Bharti支持、摆脱破产后,OneWeb于2023年3月完成了其第一代星座——达到了实现全球覆盖所需的大约618颗卫星[199][200]。由于地缘政治(乌克兰战争),OneWeb不得不更换发射服务商——它因而获得了SpaceX的帮助,在2022–23年用猎鹰9号火箭发射了OneWeb卫星,尽管Starlink是其竞争对手。到2023年初,OneWeb已部署足够多的卫星,能够在约50°N/S纬度以上提供连续服务,当年晚些时候的最后一批卫星则填补了剩余的覆盖空白[201]。随后,公司将重点转向在全球部署地面站——这是一项昂贵且复杂的工作,因为OneWeb需要大量地面网关来下行其Ku波段流量,并将其回传到互联网或客户网络。部分地面基础设施的延迟使得全面商用推迟到2024年初,某些地区则推迟到2025年春季[202]。但到2025年中,OneWeb(现品牌为“Eutelsat OneWeb”)宣布其网络已在全球范围内全面运营,约有50个网关站将LEO星座连接到地面互联网[203]。这一里程碑意味着OneWeb终于可以真正为全球任何地方的客户提供服务(此前部分地区,如非洲和中东的部分地区,还在等待网关上线)。值得注意的是,OneWeb的全球服务因监管原因仍排除少数地区——例如,和Starlink一样,它未在俄罗斯/中国运营,在某些国家则依赖本地合作协议(例如,OneWeb目前与Nelco(塔塔)在印度有独家分销协议[204])。对OneWeb来说,一个变革性事件是其与Eutelsat的合并,于2023年末完成[205][206]。法国GEO卫星运营商Eutelsat收购了OneWeb在一项股票交易中,创建了全球首家GEO-LEO(地球静止轨道-低地球轨道)卫星合并公司。截至2024年,合并后的公司被简单地称为Eutelsat(他们取消了独立的OneWeb公司品牌)[207],不过LEO服务本身仍以“OneWeb”作为产品线继续运营[208]。此次合并为OneWeb带来了急需的财务实力和现有的全球销售团队。它还为Eutelsat带来了独特的混合网络:36颗地球静止卫星和600多颗低轨卫星协同工作[209]。其战略是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例如,移动运营商可以使用Eutelsat的GEO卫星进行广域覆盖和广播,同时用OneWeb LEO实现低延迟连接,所有服务打包在一起。Eutelsat将自己定位为对抗Starlink的欧洲冠军:合并后的公司正向政府和电信供应商推销,称“许多不结盟国家正在寻求替代的、非美国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安全连接[210]。事实上,合并后的OneWeb已经在欧洲、中东和亚洲赢得了新的政府客户,这些客户认为由欧洲支持的网络在政治上更有利[211][212]。Eutelsat首席执行官在2025年指出,“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下,许多国家对……非美国、非中国的解决方案感兴趣”[213]——这显然是在暗指OneWeb对于那些对Starlink(美国)或中国计划中的LEO星座持谨慎态度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在商业领域,OneWeb于2024–2025年在关键垂直行业启动了实时服务:如前所述,在航空领域,像Intelsat这样的合作伙伴将利用OneWeb为多家主要航空公司提供Wi-Fi服务(GEO+LEO多轨道组合套餐)[214],而OneWeb的公务航空服务计划于2025年初通过Gogo上线[215][216],显示出该领域的强劲需求。OneWeb 还积极开展政府和企业试点:2024 年,它与美国国防部成功进行了北极通信演示,并已为此前没有可靠宽带的阿拉斯加偏远社区和科学前哨站提供连接。在收入方面,OneWeb 仍小于 Starlink,但 Eutelsat 报告称 2024–25 年 LEO 收入实现了稳健增长,通过 OneWeb 提供的政府服务在一个季度内增长了 10%[217]。OneWeb 能够提供安全、私有网络(数据不经过公共互联网),这成为某些关注网络安全的政府和企业的卖点[218]。展望未来,OneWeb 目前正为其第二代星座做准备。2024 年,Eutelsat 决定初步缩减完整的 Gen2 计划,转而采取分阶段升级的策略[219][220]。他们计划首先在 2026 年左右发射约💯颗新卫星,作为现有网络的“扩展”[221][222]。2024 年 12 月,空中客车获得了在图卢兹制造这些下一代卫星的合同,预计将于 2026 年底开始交付[223][224]。这些新卫星将增强 OneWeb 的能力——据称将增加波束跳频、5G 集成,甚至定位、导航与授时(PNT)等功能,以提供类似 GPS 的服务 [225] [226]。OneWeb的第二代(Gen2)愿景(在缩减规模前)曾计划将卫星数量增加到数千颗,但目前Eutelsat的优先事项是“兼容性与连续性”——确保新卫星能与第一代(Gen1)顺利协作,并且服务质量只会提升[227] [228]。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与欧洲计划中的IRIS²多轨道安全星座接轨,届时OneWeb将成为其低轨道(LEO)组成部分[229] [230]。在资金方面,为了支持这一增长,公司一直在寻求新的资本。2025年中,Eutelsat新任CEO Jean-François Fallacher紧急筹集了大约13亿至15亿欧元用于OneWeb的扩张[231] [232]。现有的OneWeb投资者如Bharti(印度)、软银以及欧洲基金,已被要求追加投资,用彭博社的一篇文章直言不讳地说,是为了“让Starlink的竞争对手维持下去”。这凸显出,尽管OneWeb有强大支持,但要与Starlink(受益于SpaceX雄厚资金和发射能力)保持竞争力,成本压力极大。
- 监管与许可状态:运营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需要在每个国家应对复杂的监管体系,并在国际上进行频率协调。Starlink和OneWeb在这方面都取得了胜利和遇到了一些障碍:频率与协调:两套系统都通过国际电信联盟(ITU)和各国监管机构申请了大规模LEO频谱使用(主要在Ku/Ka波段)。Starlink的申请(通过美国FCC)涵盖了最终42,000颗卫星分布在多个壳层轨道上[233],而FCC目前已批准了约12,000颗(包括2022年底批准的约7,500颗Gen2卫星)。OneWeb的申请(最初通过英国,现在合并后通过法国监管机构)获得了最初648颗卫星的权利,并在纸面上有扩展到约6,000颗的计划。国际协调总体上允许这两大星座通过分隔轨道壳层和频率共存——尽管也有一些争执(例如亚马逊的Kuiper、中国的Guanwang、OneWeb和Starlink都在争夺类似的LEO轨道位置)。截至目前,尚无重大干扰争议导致运营中断,但FCC和ITU正密切关注潜在的频谱拥挤问题。一个值得注意的监管摩擦是OneWeb与Starlink在V波段频谱上的分歧:OneWeb未来用于星间链路的V波段可能与Starlink计划用于E波段下行链路的频谱重叠,需要仔细协调[234]。此类技术问题正在监管论坛中协商解决。市场准入与许可:在地面上,每个国家通常都要求为用户终端颁发许可证(通常归类为GMPCS——全球移动个人卫星通信)。OneWeb凭借早期布局和政府关系,在某些市场比Starlink更早获得了许可——例如,OneWeb于2021年获得了印度的GMPCS许可证[235],而Starlink直到2025年才获批[236]。同样,OneWeb(与本地合作伙伴)在加拿大、斯堪的纳维亚和部分非洲国家等市场较为顺利地获得了准入。Starlink最初采取了“快速行动”策略,有时在正式批准前就接受预订,这导致了一些警告(例如2021年印度要求Starlink在未获许可前停止预售)。如今,Starlink已学会应对监管:它正积极与全球监管机构接洽,甚至与本地运营商合作以简化准入。例如,在日本,Starlink与移动运营商KDDI合作提供农村覆盖;在加拿大,它与政府合作开展农村试点项目;如前所述,在印度,Jio和Airtel(电信竞争对手!)都表示一旦获批愿意分销Starlink <a href=”https://www.rcrwireless.com/20250609/5g/starlink-satellite-in-india#:~:text=significantly%20expand%20internet%20access%20across,and%20remote%20areas%20in%20India” target=”_blank” rel=”norefercrwireless.com。这种合作关系表明,监管机构将Starlink视为弥合数字鸿沟的补充,而不仅仅是竞争对手。两家公司都面临着独特的国家环境。在欧盟,监管机构总体上持支持态度,但要求遵守当地法律。法国ARCEP于2021年为Starlink颁发了许可证,后因竞争对手的法律挑战而短暂中止,随后在附加一些条件(如监控和年度审查)后恢复许可——这表明即使是颠覆性的新进入者也必须遵守规则。在非洲,许多国家在2023–25年加快了Starlink的许可进程以提升连通性,而南非则因赋权所有权法律(要求30%本地股权,Starlink/SpaceX尚未同意)而迟迟未批[237][238]。俄罗斯和中国明确拒绝了Starlink/OneWeb的运营(俄罗斯甚至通过了针对“外国卫星”互联网的法律),主要出于政治和安全原因——他们更倾向于发展自己的星座,避免使用西方网络。OneWeb实际上曾根据2019年协议在俄罗斯设有地面站,但在2022年入侵后被关闭;现在OneWeb和Starlink实际上无法为俄罗斯提供服务(尽管一些用户为获取不受审查的互联网已将Starlink终端走私进入某些国家)。地缘政治紧张确实发挥着作用:Valour Consultancy指出,LEO网络“特别容易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在威权政体中访问经常被封锁[239]。在政策趋势方面,监管机构越来越关注太空安全和频谱共享等星座相关问题。美国FCC等机构出台了要求LEO卫星任务结束后及时退役的规定(SpaceX通过快速退役失效的Starlink卫星予以遵守;OneWeb卫星位于1200公里轨道,配备推进器以在寿命终止时主动退役,避免数十年的自然衰减)。联合国和国际电信联盟正在讨论,鉴于Starlink的规模,是否需要更新碎片缓解指南。此外,数据治理也是新兴议题:例如,印度要求Starlink(和OneWeb)必须在本地路由用户数据,并具备合法的安全监听能力[240]。这些要求意味着卫星运营商通常需要本地网关或合作伙伴以遵守数据本地化(OneWeb的本地网关策略在这方面非常契合;Starlink则更为去中心化,但已开始设立本地互联节点以满足监管要求)。总之,Starlink和OneWeb都在应对各国规则的拼图——Starlink以略带“叛逆”名声通过合作逐步改善形象,OneWeb则以更传统的电信方式,借助部分政府持股赢得信任。截至2025年底,两者都已在数十个国家获得许可,但也都面临部分国家的拒绝,仍需持续游说。它们之间的竞争甚至推动了新法规的出台(如频谱分配印度的相关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Starlink、OneWeb等之间竞争的影响[241])。
- 商业战略与合作伙伴关系: Starlink 和 OneWeb 在商业战略上的不同基因非常明显。Starlink 的战略从一开始就是垂直整合并直接面向用户。SpaceX 拥有并运营卫星,内部制造用户终端,在线销售服务,并且直到最近都不依赖第三方分销商。这使得其能够快速扩展并控制成本——正如 SpaceX 所说,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让他们将节省下来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242]。不过,Starlink 也意识到不同的市场细分,已经在合适的地方开始合作。例如,SpaceX 授权了一批Starlink 经销商,如 Speedcast 和 Clarus,他们为特定行业(海事、采矿、农村企业)打包 Starlink 服务[243][244]。这些合作伙伴通过将 Starlink 与其他连接方式集成来增加价值(例如 Speedcast 将 Starlink 与 GEO 卫星链路和 LTE 结合,提供托管服务[245])。Starlink 还达成了引人注目的合作:与T-Mobile 联盟实现直连手机,这不仅将在未来几年将 Starlink 的覆盖范围扩展到数十亿移动设备,还通过大型运营商的市场推广让其在地面市场分一杯羹。在航空领域,SpaceX 直接与航空公司谈判——赢得了为飞机配备免费 Wi-Fi 的合同(例如达美航空试用 Starlink,夏威夷航空将为所有乘客提供该服务)。在政府和企业领域,Starlink 正在争取五角大楼的合同(Starlink 的加密“Starshield”版本被定位于军事用途),也面向本地 ISP(巴西等地的一些农村 ISP 将 Starlink 转售给偏远村庄)。埃隆·马斯克的高调宣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Starlink 的高公众关注度创造了消费者需求,有时促使电信公司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OneWeb 的战略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合作。OneWeb 一直设想与现有电信运营商合作——“连接未连接者”,与本地服务商协作。它并不向终端用户销售精美套件;相反,它可能将容量出售给移动运营商,由后者通过 OneWeb 扩展其网络。一个典型例子是AT&T 的合作:AT&T 利用 OneWeb 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企业客户提供宽带(这家电信巨头本质上是用 OneWeb 的卫星“填补”其光纤/无线网络的空白)[246]。同样,英国 BT与 OneWeb 合作测试难以覆盖地区的回传链路,法国 Orange也与 OneWeb 合作服务于偏远的太平洋领地。OneWeb 还明智地与Hughes Network Systems和Intelsat早期合作进行分销;这些都是成熟的卫星通信企业 th带来了销售渠道和安装专业知识。另一个合作角度是OneWeb与Iridium的联盟(于2023年宣布)——Iridium是手持卫星电话领域的LEO通信老兵。两家公司计划提供一项结合服务,将Iridium的低带宽L波段网络与OneWeb的宽带融合,为客户带来“两者兼得”(Iridium真正的全球覆盖和机动性,以及OneWeb的高速数据)——这一套餐直接针对希望获得冗余和多样性的海事及政府用户[247] [248]。当然,OneWeb最大的“合作”是与Eutelsat的合并,实际上将LEO与GEO整合在同一屋檐下[249]。这具有战略意义:Eutelsat可以将OneWeb的LEO服务与其成熟的GEO产品捆绑销售(例如,一个偏远企业可以获得保证99.999%正常运行时间的解决方案,其中OneWeb为主,GEO链路作为恶劣天气或故障时的备份,所有服务统一结算)。合并后的公司还在利用Eutelsat与电视广播商、政府和海事运营商的关系,推动OneWeb容量的增销。在商业战略方面,Starlink常被视为颠覆者——直接面向客户、压低价格、快速迭代技术。OneWeb则更为传统——专注于B2B关系,满足运营商级需求,并获得战略性政府支持。专家指出,Starlink旨在成为一站式全球ISP,而OneWeb则融入现有电信生态系统。一份卫星行业分析在2025年这样描述:Starlink类似于一个积极进取的科技巨头在开创新市场(有类比称“马斯克在经营星际麦当劳”——高产量、无处不在——而其他公司则像精品汉堡店[250])。OneWeb的卫星数量远少于Starlink,采用批发模式,确实无法追逐每一个个人用户,但可以专注于利润丰厚的市场(如航空、政府、海事),实现深度整合。有趣的一点是两者对创新与传统的不同态度。Starlink几乎所有环节都自给自足(自研芯片、编写软件、用自家火箭发射)。OneWeb则大量外包——其卫星由空中客车制造(合资企业),发射由Arianespace等公司负责,地面依赖合作伙伴的地面站运营。这意味着Starlink在部署新功能方面可以更快(例如每周为整个星座推送软件更新,或设计并量产新型用户终端如高性能平板天线)。OneWeb的变革则更慢且依赖协作(例如,其波束跳转“Joey-Sat”演示卫星于2023年发射,是与欧洲航天局联合测试未来技术的项目[251])。OneWeb 目前正与欧洲各国政府(通过 IRIS²)密切合作,这可能带来资金和机构支持,但也可能意味着官僚主义的进展节奏。SpaceX 在马斯克的愿景(以及估值激励)驱动下,正加速部署数万颗卫星,甚至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新市场(如物联网、直连终端等)。
- 挑战与局限: 尽管取得了成功,Starlink 和 OneWeb 在迈向 2026 年及以后时都面临着重大挑战:Starlink 的挑战: Starlink 的规模既是其优势,也是其致命弱点。管理一个不断扩大的星座(可能多达 42,000 颗卫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运营复杂性。太空安全专家警告称,Starlink 卫星现在已成为“地球轨道上碰撞风险的头号来源”[252]——超过一半的在轨活跃卫星都是 Starlink。已经发生了数千次近距离接近事件;SpaceX 的自主避碰系统必须不断调整卫星轨道,以防与其他航天器或碎片相撞。一次失误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噩梦般的凯斯勒综合征)。与此同时,天文学家谴责“天文威胁”——巨型星座:Starlink 卫星非常明亮,干扰望远镜观测,其无线电发射也威胁到射电天文学[253]。马斯克团队已采取缓解措施(更暗的涂层、遮阳板、协调观测时间表[254]),但随着卫星数量达到数千颗,对夜空和科学的影响仍是持续关注的问题。另一个挑战是监管阻力与政治因素。随着 Starlink 成为通信基础(甚至被军方和冲突中的抗议者使用),各国政府担心一家私营企业掌控如此多的权力。乌克兰事件——据称马斯克拒绝为一项军事行动延长 Starlink 覆盖——引发了对依赖 Starlink 善意的质疑。这促使欧盟讨论拥有主权替代方案(即 IRIS²),美国则讨论五角大楼签订有保障的服务合同,而不是依赖商业条款。此外,一些国家施加限制(如要求本地网关安装、数据截获能力),Starlink 必须遵守,这可能使其全球无缝覆盖的愿景变得复杂[255]。财务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隐忧:Starlink 已在卫星制造和发射上投入数十亿美元。马斯克在 2022 年底透露,Starlink 离现金流为正还有很大距离,甚至在 Starship 火箭延误威胁部署时经历过“流动性危机”的惊吓。虽然 SpaceX 的火箭业务和投资者资金至今为 Starlink 提供了资金支持,但问题在于,用户订阅收入(以及直连手机等新收入来源)最终能否覆盖每约 5 年就需补充卫星的巨大成本。要实现盈利,Starlink 可能需要一千多万用户,或高额政府合同——但在竞争和技术难题下,这两者都无法保证。最后,Starlink 的面向消费者的开放互联网模式在威权政体(更倾向于受控、国有网络)和既有运营商(部分国家的地面 ISP 视 Starlink 为竞争威胁)中也面临反对。公司必须应对各种频谱规定、进口法律(例如,某些国家禁止进口Starlink天线),甚至出口管制(美国限制向某些受制裁国家运送Starlink设备)。OneWeb的挑战:OneWeb的卫星数量较少,但它面临着作为弱者与更大对手竞争的挑战。容量与扩展性:OneWeb只有600颗卫星(而Starlink有数千颗),因此其网络总吞吐量自然有限。它可以很好地服务企业客户,但无法轻松扩展到数百万个个人用户或为大众市场的高带宽应用提供服务。这意味着OneWeb必须专注于高价值细分市场,不能让自己分散太多精力。如果某一地区有大量用户像使用Starlink那样使用OneWeb,服务可能会超负荷。计划中的第二代卫星将增加容量,但这些卫星要到2026–2027年才开始部署[256]。在此之前,OneWeb必须谨慎管理其资源(例如,可能限制某一地区航空或海事客户的数量,以免波束过载)。财务压力是另一个巨大问题:OneWeb已经破产过一次,虽然Eutelsat的收购拯救了它,但合并后的公司现在背负着大量债务,并需要为扩张筹集资金[257][258]。与SpaceX不同,后者有大量炒作、投资者兴趣(以及发射带来的收入),Eutelsat-OneWeb必须说服投资者相信投资欧洲LEO星座是值得的,而此时Starlink主导着市场讨论。2025年5月,Eutelsat的首席财务官公开表示,他们正在为OneWeb的下一阶段“寻找资本投资者”[259][260],不久后,首席执行官被更换——这表明公司在改进财务计划方面有一定的紧迫性。如果OneWeb无法为第二代卫星项目获得全部资金,就有可能在技术上进一步落后。竞争格局:OneWeb不仅要与Starlink竞争,还将很快面临亚马逊Project Kuiper的挑战(该项目于2023年底开始发射原型LEO卫星,计划到2026年前后部署3000多颗卫星)。亚马逊资金雄厚,目标是同时服务消费者和企业——有可能同时侵占Starlink和OneWeb的市场。事实上,亚马逊已经与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捷蓝航空)签署了机上Wi-Fi协议,明确选择了Kuiper而非Starlink作为未来方案[261]。如果Kuiper和其他公司(Telesat Lightspeed、中国LEO星座等)上线,OneWeb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拥挤的LEO市场。一些分析师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市场能够支持众多参与者,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实现——“Kuiper 和 OneWeb 没有实力挑战 Starlink……SpaceX 和 Starlink 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 咨询公司 Strand Consult 在 [262] 上表示。虽然这对 Starlink 可能过于乐观,但它强调了 OneWeb 必须强力差异化(很可能通过专用服务、政府合同和多轨道集成)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洗牌中生存下来。运营和技术障碍: OneWeb 对地面网关的依赖在服务某些区域(如大洋中部或极地地区)时可能成为限制,因为在那里建设网关并不现实。在 OneWeb 未来版本增加星间链路之前,它无法为真正偏远、缺乏附近地面站覆盖的地区提供服务——这与 Starlink 形成对比,后者现在可以在海洋或极地之间通过卫星互联。这也是为什么 OneWeb 的完整 北极覆盖 是通过在斯瓦尔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等地部署网关实现的;这些网关一旦出现故障,可能会影响高纬度用户。监管限制也可能带来影响:OneWeb 部分由政府持有,可能面临地缘政治约束(例如,美国国防部门会信任一个部分由外国政府持有的网络吗?反过来,对西方持怀疑态度的国家会信任由英国/法国参与的 OneWeb 吗?这需要微妙的定位)。在 产品方面,OneWeb 目前也缺乏低成本的消费级终端——其用户天线是更复杂的电子波束平板天线(由 Intellian 等公司制造),主要面向企业,成本远高于 Starlink 的 600 美元天线。这意味着如果 OneWeb 有朝一日想进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市场,就需要更便宜的硬件——这是一项不小的工程挑战。共同挑战: 两大网络也面临一些宏观层面的共同挑战。其中之一是 太空可持续性: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合计数万颗)加剧了对轨道碎片的担忧。SpaceX 和 OneWeb 都承诺采取负责任的做法——例如让失效卫星脱轨。SpaceX 的 Starlink 卫星位于 550 公里高度,如果失效大约 5 年内会自然坠毁,这是一种保障,而 OneWeb 的更高轨道意味着失效卫星可能会滞留数十年(尽管 OneWeb 表示其推进系统可靠,已成功让多颗故障卫星脱轨)。尽管如此,天文学界仍呼吁进一步降低卫星亮度并共享轨道星历以避免事故。另一个共同挑战是 天气和干扰:Ku 波段信号可能受大雨影响(雨衰)。Starlink 和 OneWeb 都通过链路自适应(切换调制方式)以及多方向卫星来缓解,但在季风级暴雨或风暴中,用户终端仍可能变慢。此外,两者的地面基础设施都可能受影响——网关需要高容量光纤回传和电力;网关的光纤中断或停电会影响该地区服务(Starlink 通过多网关和激光路由缓解,OneWeb 则通过冗余和多网关切换尽量缓解)。客户服务扩展 也是一个问题:随着 Starlink 用户数增长到数百万,维持高质量支持(目前主要靠自助和邮件)会变得困难——用户经常将此作为痛点。OneWeb 的企业客户则会要求高水平服务支持,这虽然成本高但必不可少。最后,两者都面临 预期管理 的挑战——炒作与现实之间的落差。Starlink 由于高知名度le,经常面临用户假设其会像光纤一样可靠;有报道称偶尔会出现中断或速度变慢的情况,这引发了批评。OneWeb 由于有政府支持,面临着兑现政治承诺的压力,比如在英国农村或印度偏远地区弥合数字鸿沟。总之,尽管技术已经取得了飞跃,但在现实世界条件下实现和运营全球规模仍将持续考验这些公司。
- 专家评论与展望:Starlink和OneWeb之间的竞争常被描述为“大卫与歌利亚”,但业内专家认为两者都有空间(和角色)——只要能发挥各自优势。卫星行业分析师Tim Farrar指出,Starlink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模式最终可能使其成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商,但不一定是收入最高的”——因为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可能较低,主要面向家庭用户,而OneWeb则可能从较小的政府和企业客户群中获得超额收入。这种二元对立也被Strand Consult的Roslyn Layton所认同,她预测Starlink很快将超越基础连接,提供增值服务(VPN、安全通信、内容分发)以提升ARPU[263][264]。这些服务可能让Starlink与电信运营商形成更直接的竞争,但也让其区别于单纯销售“哑管道”。她提到Starlink与意大利政府的合作——据称不仅仅是互联网接入,还包括为军方提供加密网络——这表明Starlink正在“多元化……不再只是基础连接”[265][266]。如果Starlink真的发展为一个完整的通信平台(比如提供全球物联网连接,或为Starlink延迟优化的云服务),它在电信领域的影响力将更大。关于OneWeb,专家们常强调其机构支持是优势。凭借Eutelsat,以及欧盟(通过Iris²)和印度Bharti等合作伙伴,OneWeb被定位为Starlink以马斯克为中心模式的“国际替代方案”。“许多国家不希望只依赖美国系统”,Eutelsat首席财务官Christophe Caudrelier强调[267]。这表明OneWeb可以利用地缘政治中立性赢得政府合同(例如在海湾国家、中亚、非洲等地,拥有非美国合作伙伴更受青睐)。我们已经看到相关案例:2024年,加拿大选择OneWeb为偏远原住民社区提供连接(而非Starlink),因为其服务和本地合作的保障;沙特阿拉伯投资了OneWeb,并可能将其用于智慧城市项目。Sunil Mittal,OneWeb最大投资者,经常主张卫星与地面网络结合是弥合数字鸿沟的关键:在MWC 2025上,他呼吁电信运营商“与卫星服务商合作……连接最后4亿”未被服务的人群 [268]。这种理念与OneWeb的合作模式相契合,有可能让OneWeb与电信行业打成一片,而不是颠覆它们。话虽如此,有人预测LEO宽带最终会出现整合。如果需求增长不及供应速度,并非每一个星座都能存活下来。Starlink拥有先发优势和巨大的规模领先;OneWeb则有良好背景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Iridium首席执行官Matthew Desch在2023年评论说,并非所有这些LEO网络都能繁荣发展——暗示合作(比如他与OneWeb的合作)可能是未来的出路,而不是直接竞争。政府政策也可能决定结果:例如,欧洲的Iris²很可能会与OneWeb签约,为欧洲政府提供服务,几乎可以保证OneWeb 2.0拥有客户基础(和资金)。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可能会依赖Starlink,甚至考虑通过Starlink或其他公司为农村地区提供补贴服务(关于Starlink是否有资格获得FCC农村宽带资金曾有争议,最初在2022年被否决,但随着性能提升可能会重新考虑)。如果Starlink的直连手机服务表现出色,它可能会与全球更多电信公司合作,进一步巩固其地位。如果它遇到障碍(比如容量问题或双向蜂窝技术难题),这可能给OneWeb(或其他公司)提供为其他直连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回传的机会。天文学和环境因素也将影响公众认知和政策。天文学家Meredith Rawls指出,SpaceX减少卫星亮度的努力虽然有帮助,但并未完全解决问题——她说,“如果一位天文学家拍摄100张照片,Starlink的轨迹可能会毁掉一两张”,这意味着有操作影响但不是灾难[269]。科学界正在推动对卫星亮度和信号传输进行监管,以保护天文观测。如果出台相关规定,Starlink可能需要调整运营(比如限制反光或共享轨道数据,以便天文学家避开卫星“抢镜”)。OneWeb由于卫星数量较少,在这个问题上一直不太受关注,但其高轨道卫星在夜间也可能更长时间可见。两家公司如何应对这些管理责任,可能会影响其品牌和支持度。目前,SpaceX与天文学家合作缓解问题已被视为积极举措[270] [271]。总之,2025年末,Starlink和OneWeb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处于截然不同的阶段。Starlink正以极快速度扩张,推动技术和运营边界,力图巩固几乎无处不在的服务——它正利用创新和规模优势保持领先。OneWeb则在完成第一阶段部署后,依托Eutelsat整合资源,专注于盈利细分市场,并有条不紊地规划下一代系统。这有点像龟兔赛跑的动态。兔子(Starlink)遥遥领先,赢得全球关注和数百万用户——这是令人羡慕的领先,但也要承担随着星座指数级增长而保持性能和安抚监管机构的压力。乌龟(OneWeb)可能更慢、更小,但它正在开辟一条道在企业/政府市场中,可靠性和关系比速度更重要,而它背后支持者的眼光是以十年为单位,而非季度。最终,如果它们坚持各自的优势,二者都可能繁荣发展:Starlink 向大众提供经济实惠的高速互联网——从阿拉斯加的农舍到非洲的学校,再到游艇拥有者;而OneWeb为关键运营提供安全、可靠的连接——从3.5万英尺高空的航空公司到偏远矿区,从北极研究站到国家防御网络。正如行业专家Chris Quilty所言,我们很可能正进入一个“连接将是光纤、5G、LEO、GEO等多种方式混合——只要适合需求”的时代——Starlink和OneWeb都是这场拼图中的关键部分。普通用户可能很少听说OneWeb,因为它通常通过他们的移动运营商或航空公司Wi-Fi在后台工作,而Starlink则会在每次有新国家上线或出现新用例(比如直接连接下一个十亿部智能手机)时持续成为头条新闻。在2025年Starlink与OneWeb的对决中,目前还没有单一的“赢家”——相反,每家公司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卫星宽带革命。随着SpaceX不断发射卫星舰队(有时一天内就有两次猎鹰9号发射),而OneWeb则有条不紊地用空客制造的卫星进入下一个阶段,有一点是明确的:从太空连接全球的竞赛已经开始,两家竞争者都在推动技术和商业的边界,让轨道互联网成为我们互联未来的永久组成部分。
来源:
- Speedcast,“OneWeb vs Starlink – How do they stack up?”(2024年1月)[272] [273] [274]
- Clarus Networks,“Starlink v OneWeb –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2023年10月)[275] [276]
- Geekabit Wi-Fi,“How Does Starlink Compare to OneWeb?”(2024年6月11日)[277] [278]
- Space.com,“Starlink satellites: Facts, tracking and impact on astronomy”(2025年8月1日)[279] [280]
- 路透社,“Eutelsat revenue on track as Starlink rival attracts government customers”(2025年5月15日)[281] [282]
- RCR Wireless News,“Starlink secures license to launch satellite services in India”(2025年6月9日)[283] [284]
- RunwayGirl Network, “Eutelsat OneWeb Gen 2 分阶段方法” – Mary Kirby(2024年9月)[285] [286]
- Broadband Breakfast, “分析师:Starlink 领先竞争对手‘光年’” – Blake Ledbetter(2025年1月9日)[287] [288]
- Airbus 新闻稿, “空中客车将建造 OneWeb 星座扩展”(2024年12月17日)[289] [290]
- Extensia Tech, “Starlink 在非洲——2026年前覆盖46国”(2025年1月)[291] [292]
- SpaceNews(通过 NewSpace Index), “OneWeb Gen2 计划与 Eutelsat 合并”(2023年)[293] [294]
- Speedcast 新闻稿, “Speedcast 独家 OneWeb 邮轮合作伙伴关系”(2024年3月)[295]
- T-Mobile 新闻, “T-Mobile 与 SpaceX 推出卫星短信服务(T-Satellite)”(2025年7月)[296]
- SpaceX (Starlink.com),“Starlink 网络更新——速度与延迟”(2025年7月)[297] [298]
Starlink vs OneWeb: The Ultimate Comparison for 2025!
References
1. www.starlink.com, 2. www.space.com, 3. broadbandbreakfast.com, 4. broadbandbreakfast.com, 5. www.starlink.com, 6. www.rcrwireless.com, 7. www.rcrwireless.com, 8. www.rcrwireless.com, 9. broadbandbreakfast.com, 10. en.wikipedia.org, 11. broadbandbreakfast.com, 12. broadbandbreakfast.com, 13. broadbandbreakfast.com, 14. www.reuters.com, 15. www.starlink.com, 16. www.starlink.com, 17. www.starlink.com, 18. www.starlink.com, 19. www.starlink.com, 20. www.starlink.com, 21. www.space.com, 22. www.clarus-networks.com, 23. www.clarus-networks.com, 24. www.clarus-networks.com, 25. runwaygirlnetwork.com, 26. runwaygirlnetwork.com, 27. runwaygirlnetwork.com, 28. runwaygirlnetwork.com, 29. runwaygirlnetwork.com, 30. runwaygirlnetwork.com, 31. runwaygirlnetwork.com, 32. runwaygirlnetwork.com, 33. www.reuters.com, 34. www.reuters.com, 35. www.reuters.com, 36. www.reuters.com, 37. runwaygirlnetwork.com, 38. runwaygirlnetwork.com, 39. www.speedcast.com, 40. www.reuters.com, 41. www.speedcast.com, 42. www.newspace.im, 43. www.newspace.im, 44. www.airbus.com, 45. www.airbus.com, 46. www.airbus.com, 47. www.airbus.com, 48. www.newspace.im, 49. www.airbus.com, 50. runwaygirlnetwork.com, 51. runwaygirlnetwork.com, 52. runwaygirlnetwork.com, 53. www.airbus.com, 54. www.bloomberg.com, 55. archive.ph, 56. www.space.com, 57. www.clarus-networks.com, 58. www.rcrwireless.com, 59. www.rcrwireless.com, 60. extensia.tech, 61. extensia.tech, 62. valourconsultancy.com, 63. www.rcrwireless.com, 64. www.internetgovernance.org, 65. www.clarus-networks.com, 66. www.speedcast.com, 67. www.clarus-networks.com, 68. www.speedcast.com, 69. www.telecoms.com, 70. interactive.satellitetoday.com, 71. www.reuters.com, 72. runwaygirlnetwork.com, 73. broadbandbreakfast.com, 74. runwaygirlnetwork.com, 75. www.space.com, 76. www.space.com, 77.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78. www.rcrwireless.com, 79. www.airbus.com, 80. x.com, 81. archive.ph, 82. www.reuters.com, 83. www.reuters.com, 84. www.space.com, 85. broadbandbreakfast.com, 86. broadbandbreakfast.com, 87. broadbandbreakfast.com, 88. broadbandbreakfast.com, 89. broadbandbreakfast.com, 90. www.reuters.com, 91. www.rcrwireless.com, 92. downloads.regulations.gov, 93. www.space.com, 94. www.space.com, 95. www.speedcast.com, 96. www.speedcast.com, 97. www.speedcast.com, 98. www.clarus-networks.com, 99. www.clarus-networks.com, 100. geekabit.co.uk, 101. geekabit.co.uk, 102. www.space.com, 103. www.space.com, 104. www.reuters.com, 105. www.reuters.com, 106. www.rcrwireless.com, 107. www.rcrwireless.com, 108. runwaygirlnetwork.com, 109. runwaygirlnetwork.com, 110. broadbandbreakfast.com, 111. broadbandbreakfast.com, 112. www.airbus.com, 113. www.airbus.com, 114. extensia.tech, 115. extensia.tech, 116. www.newspace.im, 117. www.newspace.im, 118. www.speedcast.com, 119. broadbandbreakfast.com, 120. www.starlink.com, 121. www.starlink.com, 122. www.reuters.com, 123. www.reuters.com, 124. geekabit.co.uk, 125. geekabit.co.uk, 126. www.clarus-networks.com, 127. www.starlink.com, 128. runwaygirlnetwork.com, 129. www.starlink.com, 130. www.speedcast.com, 131. extensia.tech, 132. www.rcrwireless.com, 133. extensia.tech, 134. extensia.tech, 135. www.clarus-networks.com, 136. www.rcrwireless.com, 137. www.rcrwireless.com, 138. geekabit.co.uk, 139. www.speedcast.com, 140. www.speedcast.com, 141. www.speedcast.com, 142. www.speedcast.com, 143. www.clarus-networks.com, 144. www.clarus-networks.com, 145. www.speedcast.com, 146. www.speedcast.com, 147. www.speedcast.com, 148. geekabit.co.uk, 149. www.telecoms.com, 150. runwaygirlnetwork.com, 151. runwaygirlnetwork.com, 152. www.reuters.com, 153. www.clarus-networks.com, 154. geekabit.co.uk, 155. geekabit.co.uk, 156. geekabit.co.uk, 157. geekabit.co.uk, 158. geekabit.co.uk, 159. www.clarus-networks.com, 160. geekabit.co.uk, 161. geekabit.co.uk, 162. www.starlink.com, 163. www.starlink.com, 164. www.starlink.com, 165. geekabit.co.uk, 166. www.speedcast.com, 167. www.speedcast.com, 168. www.speedcast.com, 169. geekabit.co.uk, 170. www.clarus-networks.com, 171. www.clarus-networks.com, 172. www.clarus-networks.com, 173. www.speedcast.com, 174. www.speedcast.com, 175. geekabit.co.uk, 176. geekabit.co.uk, 177. geekabit.co.uk, 178. www.starlink.com, 179. www.space.com, 180. broadbandbreakfast.com, 181. broadbandbreakfast.com, 182. www.starlink.com, 183. www.rcrwireless.com, 184. www.rcrwireless.com, 185. www.rcrwireless.com, 186. broadbandbreakfast.com, 187. en.wikipedia.org, 188. broadbandbreakfast.com, 189. broadbandbreakfast.com, 190. broadbandbreakfast.com, 191. www.reuters.com, 192. www.starlink.com, 193. www.starlink.com, 194. www.starlink.com, 195. www.starlink.com, 196. www.starlink.com, 197. www.starlink.com, 198. www.space.com, 199. www.clarus-networks.com, 200. www.clarus-networks.com, 201. www.clarus-networks.com, 202. runwaygirlnetwork.com, 203. runwaygirlnetwork.com, 204. runwaygirlnetwork.com, 205. runwaygirlnetwork.com, 206. runwaygirlnetwork.com, 207. runwaygirlnetwork.com, 208. runwaygirlnetwork.com, 209. runwaygirlnetwork.com, 210. www.reuters.com, 211. www.reuters.com, 212. www.reuters.com, 213. www.reuters.com, 214. runwaygirlnetwork.com, 215. runwaygirlnetwork.com, 216. www.speedcast.com, 217. www.reuters.com, 218. www.speedcast.com, 219. www.newspace.im, 220. www.newspace.im, 221. www.airbus.com, 222. www.airbus.com, 223. www.airbus.com, 224. www.airbus.com, 225. www.newspace.im, 226. www.airbus.com, 227. runwaygirlnetwork.com, 228. runwaygirlnetwork.com, 229. runwaygirlnetwork.com, 230. www.airbus.com, 231. www.bloomberg.com, 232. archive.ph, 233. www.space.com, 234. www.clarus-networks.com, 235. www.rcrwireless.com, 236. www.rcrwireless.com, 237. extensia.tech, 238. extensia.tech, 239. valourconsultancy.com, 240. www.rcrwireless.com, 241. www.internetgovernance.org, 242. www.clarus-networks.com, 243. www.speedcast.com, 244. www.clarus-networks.com, 245. www.speedcast.com, 246. www.telecoms.com, 247. interactive.satellitetoday.com, 248. www.reuters.com, 249. runwaygirlnetwork.com, 250. broadbandbreakfast.com, 251. runwaygirlnetwork.com, 252. www.space.com, 253. www.space.com, 254. www.scientificamerican.com, 255. www.rcrwireless.com, 256. www.airbus.com, 257. x.com, 258. archive.ph, 259. www.reuters.com, 260. www.reuters.com, 261. www.space.com, 262. broadbandbreakfast.com, 263. broadbandbreakfast.com, 264. broadbandbreakfast.com, 265. broadbandbreakfast.com, 266. broadbandbreakfast.com, 267. www.reuters.com, 268. www.rcrwireless.com, 269. downloads.regulations.gov, 270. www.space.com, 271. www.space.com, 272. www.speedcast.com, 273. www.speedcast.com, 274. www.speedcast.com, 275. www.clarus-networks.com, 276. www.clarus-networks.com, 277. geekabit.co.uk, 278. geekabit.co.uk, 279. www.space.com, 280. www.space.com, 281. www.reuters.com, 282. www.reuters.com, 283. www.rcrwireless.com, 284. www.rcrwireless.com, 285. runwaygirlnetwork.com, 286. runwaygirlnetwork.com, 287. broadbandbreakfast.com, 288. broadbandbreakfast.com, 289. www.airbus.com, 290. www.airbus.com, 291. extensia.tech, 292. extensia.tech, 293. www.newspace.im, 294. www.newspace.im, 295. www.speedcast.com, 296. broadbandbreakfast.com, 297. www.starlink.com, 298. www.starl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