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信息
- Apple AirPods Pro(第三代,2025) – 全新设计,配备全球领先的主动降噪(ANC)、心率监测和实时翻译功能 [1] [2]。更小巧的耳塞,配有泡沫注入耳塞(5种尺寸),佩戴更稳固,并具备IP57耐用性 [3] [4]。最长8小时ANC播放(比上一代长33%) [5]。售价$249,2025年9月19日发货 [6] [7]。
- Google Pixel Buds Pro 2(2024) —— Google 的旗舰耳塞,配备定制 Tensor A1 芯片和 AI 智能。拥有自适应音频,可自动调节降噪,Silent Seal 2.0 主动降噪,以及免提“Gemini”AI 助手集成 [8] [9]。大尺寸11 毫米驱动单元带来强劲低音和空间音效 [10] [11]。IP54级别耳塞(防尘/防水) [12] [13]。超长续航:最长8 小时(开启 ANC),12 小时(关闭 ANC);配合充电盒可达 30 小时 [14]。首发价$229。
- Samsung Galaxy Buds3 Pro(2024) —— 高端双单元驱动耳塞,配备10.5 毫米低音单元 + 6.1 毫米平面高音单元,带来高保真音效 [15]。采用柄状设计,配有“Blade Light”LED 灯条,便于显示状态和查找 [16]。搭载自适应降噪 ANC和 AI 功能,如内置实时翻译 [17] [18]。IP57级防尘/防水 [19]。电池续航6 小时(开启 ANC),7 小时(关闭);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 26–30 小时 [20]。官方售价$249(经常特价至 $189 左右)。
每款耳机在音质和降噪方面都表现出色,同时针对各自品牌的生态系统。下文我们将从音频质量、主动降噪(ANC)性能、智能功能、舒适度/耐用性、电池续航、生态系统集成和定价等方面对它们进行比较——并简要介绍其他即将推出的耳机。
音质与编解码器支持
Apple AirPods Pro 3 通过全新的多端口声学架构,强调精致音效而非单纯参数。苹果宣称其拥有更宽广的声场、更强劲的低音和生动的人声,这得益于先进的自适应均衡(Adaptive EQ)和重新设计的驱动单元气流控制 [21]。早期上手报告指出其“令人难以置信的音质”,并配有沉浸式空间音频 [22]。不过,编解码器支持仍仅限于苹果的AAC和SBC标准——不支持LDAC/aptX——尽管苹果的新H3芯片(新闻稿中未明确命名)很可能实现了与苹果设备配对时的低延迟高品质音频(如与Vision Pro的无损音频流)。实际上,AirPods Pro 3更依赖苹果的DSP调音来实现卓越表现,而不是高解析度编解码器支持。其优势在于,带头部追踪的空间音频可在Apple Music和iOS(Dolby Atmos内容)上无缝支持。但如果你追求官方“无损”蓝牙,苹果仍在坚持自家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配备了强大的硬件:每只耳机内有 11 毫米定制动圈单元, [23],并新增了高频音腔以带来更顺滑的高音。测评者称赞其 出色的低音响应和整体清晰度,认为其音质对于 Google 耳机来说“属于高端” [24] [25]。它们支持标准的 SBC 和 AAC 编解码器;值得注意的是,未宣传支持 LDAC 或 aptX。相反,Google 依赖其 Tensor A1 芯片来完成大量处理:实时调音、自适应均衡器和空间音频处理。Pixel Buds Pro 2 在 Pixel 手机(Pixel 6 或更新机型)上支持 带头部追踪的空间音频,适用于电影和音乐 [26]。它们还配备了 蓝牙“超宽带”语音编解码器,在 Pixel 设备上通话更清晰 [27] [28]。虽然高解析度音频发烧友可能会对缺少第三方编解码器感到遗憾,但 Buds Pro 2 依然带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音质。事实上,开箱即用的音效获得了高度评价——有分析称“即使没有三星(高解析度)编解码器,大多数人也会喜欢这种声音” [29] [30]。而 Google 的 Pixel Buds 应用还提供了 5 段均衡器,可根据个人喜好微调音效 [31] [32]。
Samsung Galaxy Buds3 Pro 采用了硬件为主的音频保真方案。每只耳塞内都配备了双驱动单元和“双向”扬声器系统:一个10.5毫米动态驱动单元用于丰富的低音/中音,另有一个6.1毫米微型平面驱动单元专门负责高音 [33]。这种独特配置旨在带来发烧级的清晰音质——在真无线耳机中极为罕见。SoundGuys 报道称,Buds3 Pro 即使在默认设置下“音质也相当不错”,在音色和沉浸感评分上表现很高 [34] [35]。三星还在 Galaxy Wearable 应用中加入了9段均衡器,便于深度自定义 [36] [37]。在编解码器方面,Buds3 Pro 支持常见的 SBC/AAC,但其亮点是三星自家的Seamless Hi-Fi Codec,当与现代三星手机(Galaxy S23/S24、Fold/Flip 5/6,运行 One UI 6.1.1 及以上)配对时,可实现24位/96kHz 音频流传输 [38] [39]。这意味着 Galaxy 用户可以享受真正的高解析度无线音频——而在其他安卓或 iOS 设备上,耳机则会回落到标准编解码器。值得注意的是,三星还为这些耳机加入了蓝牙 LE Audio功能,如Auracast 广播支持 [40],表明其已为下一代蓝牙音频做好了前瞻性准备。总之,Galaxy Buds3 Pro 能够带来顶级音质——尤其是在三星生态系统内——将硬件实力(双驱动单元)与高解析度编解码器支持相结合。
结论:这三款耳塞的音质都非常出色,但实现方式各不相同。AirPods Pro 3依赖于苹果的声学设计和空间音频处理(适合各种类型的均衡音效,但仅限于AAC编码)。Pixel Buds Pro 2侧重于强大的单一驱动单元和AI调音,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听感,尽管没有正式的高解析度音频支持。Galaxy Buds3 Pro配备了最先进的硬件,并能在三星设备上实现真正的高解析度音频播放——对于拥有兼容Galaxy手机的发烧友来说,可能是最佳选择 [41]。对于日常用户来说,如果没有特定手机的绑定,这三款耳塞都能带来丰富、高质量的音效;在音频表现方面,你很可能不会对任何一款感到失望。
主动降噪与通透模式
三款机型在降噪方面竞争激烈,但这轮苹果的宣称最为大胆。AirPods Pro 3配备了苹果所谓的“全球最佳入耳式主动降噪” [42]。得益于超低噪音麦克风、新的计算音频算法以及用于更好被动密封的泡沫耳塞,苹果表示其降噪效果比AirPods Pro 2提升高达2倍(而Pro 2已经非常出色),并且比初代AirPods Pro提升4倍 [43] [44]。换句话说,AirPods Pro 3旨在树立消除环境噪音的新标杆。早期评测者似乎印象深刻:苹果“比Pro 2多去除一倍噪音”,并能轻松应对通勤或办公室噪音 [45]。苹果还改进了通透模式——现在“更加个性化”,以便人声(包括你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自然,同时仍能让你听到周围环境 [46]。值得注意的是,苹果为其AirPods引入了自适应音频模式(通过iOS 17),该模式可根据环境动态融合降噪和通透。这很可能延续到AirPods Pro 3,使其能够自动实时调节降噪强度。再加上创新的实时翻译功能(后文详述),该功能实际上利用降噪来降低说话者声音的音量以便翻译 [47],苹果的降噪系统不仅强大,而且智能。简而言之,期待同级领先的降噪效果——苹果有足够信心称其为所有入耳式耳机中最强的降噪 [48]。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同样提供强大的主动降噪(ANC),在第一代 Pixel Buds Pro 的坚实表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谷歌的宣传称,Tensor 驱动的系统可消除“两倍噪音”,是原始版本的两倍 [49] [50]。耳塞采用了 Silent Seal 2.0,据推测可根据你的耳型自适应降噪并监测漏音。评测证实其“强大的降噪效果”,可与高端竞品媲美 [51] [52]。虽然谷歌并未宣称“全球最佳”,但其降噪在日常使用中非常有效——能轻松削弱交通噪音、办公室闲聊及其他干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音量噪声保护功能会自动抑制突发高音(如警笛声),以保护你的听力 [53] [54]。同样支持通透模式,需要时可让环境音进入(例如人声或广播) [55]。一项重大新增功能是自适应音频(将于 2025 年底通过更新推出),它会根据环境噪音自动调整 ANC/通透级别和音量 [56]。这与苹果的自适应模式类似——当你周围环境变得更吵或更安静时,Pixel Buds Pro 2 会智能调节降噪与通透的比例。这样在多变环境下(如穿行城市)使用 ANC 更加无缝,无需频繁切换模式。总体来看,Pixel Buds Pro 2 提供了出色的降噪和智能自适应模式,仅略逊于苹果宣称的至高水准。在日常场景下,大多数用户认为它们非常有效——“强大的降噪”足以与最好的产品一较高下 [57]。
三星 Galaxy Buds3 Pro配备了自适应降噪控制,这是一套由 AI 增强的主动降噪(ANC)系统。三星重新设计了耳塞以获得更好的密封性,并加入了可动态调整的自适应 ANC(很可能与苹果/谷歌的自适应音频概念类似)。在实际使用中,Buds3 Pro 因其降噪效果受到称赞:Rtings测得“出色的噪音隔离”,并指出耳塞“能显著削弱大量背景噪音” [58] [59]。它们结合了强大的被动隔音(深入耳道的佩戴 + 泡沫耳塞)和 ANC,能在评测中有效抑制飞机轰鸣和人声聊天等噪音 [60]。有评论者表示,Buds3 Pro 的 ANC 对于旅行来说“非常棒”,可以轻松消除机舱噪音和城市声音 [61]。不过,一些测试也指出了小问题:SoundGuys 发现其原始 ANC 表现,在某些条件下,尤其是高频段,不如上一代 Buds2 Pro 有效 [62] [63]。这可能是早期固件的问题——三星后来已发布更新,用户对 ANC 的反馈总体积极。Buds3 Pro 还配备了语音检测(此前机型已有),当检测到你说话时会自动从 ANC 切换到环境音模式——方便你无需手动操作即可进行简短对话。在通透/环境音方面,三星的环境音模式表现尚可,但不是最自然:你能清楚听到外部声音,但仍会感觉戴着耳机 [64]。一个有趣的附加功能:三星的实时翻译功能,利用麦克风和配对的三星手机,实现对外语的即时翻译,有点类似于苹果的实时翻译 [65]。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ANC/通透功能,但它利用 Buds3 Pro 的麦克风和环境音模式,帮助跨语言交流。
结论:在纯主动降噪(ANC)实力上,AirPods Pro 3很可能夺冠——早期测试证实了苹果关于降噪更深的说法 [66]。Galaxy Buds3 Pro也紧随其后,尤其在低频嗡嗡声方面提供顶级ANC(而且新设计带来了极佳的被动密封)。Pixel Buds Pro 2同样提供高端降噪,大多数用户会觉得绰绰有余,而且它们和苹果一样,现在也支持自适应降噪,使用更方便 [67]。如果你想在飞机或嘈杂咖啡馆里获得最安静的体验,AirPods Pro 3 可能略胜一筹。但这三款都表现出色——“极佳的ANC”体验,无论怎么衡量 [68]——而且每款都配有通透模式,必要时可让外界声音进入。
智能功能与特色功能
本代产品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这些耳机内集成了众多智能功能和传感器。Apple AirPods Pro 3引入了备受关注的新功能。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是苹果首款配备心率监测器的耳机。每只 AirPods Pro 3 都内置了定制的PPG 心率传感器,通过红外光从耳部测量你的脉搏 [69]。在锻炼时,你可以在健身 app 中实时查看心率,甚至仅用 AirPods 和 iPhone 就能追踪卡路里和锻炼情况 [70] [71]。这实际上赋予了 AirPods 一些健身追踪器的功能——“一项突出的功能……AirPods 系列的首次” [72]。苹果还利用这一点推出了全新的“锻炼伙伴”功能,通过 AI 利用你的心率和运动数据,提供锻炼指导反馈 [73]。另一项重要功能是实时翻译:借助 iOS 17 的设备端智能,AirPods Pro 3 可协助实时翻译对话。苹果表示,启用后,你可以进行双语对话——你的 iPhone 监听并播放一种语言,而 AirPods 则在你耳中播放翻译内容 [74] [75]。首发支持的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76]。这本质上是在苹果翻译 app 的基础上,将其变成了为旅行者量身打造的无缝、免提体验。AirPods Pro 3 也继承并增强了许多苹果现有的智能功能:动态头部追踪的空间音频(为电影和音乐带来沉浸式环绕声)依然存在。还有自适应均衡器,可实时根据你的耳型自动调节音乐。个性化音量和对话感知(2023年引入的功能)很可能成为标配——例如,对话感知会在你与他人交谈时自动降低音量并开启通透模式。Siri 语音助手始终只需一句“嘿 Siri”即可实现免提操作。交互式充电盒也得到了升级:TechCrunch 指出,充电盒更小巧且“更具交互性”——这可能暗示增加了扬声器或 UWB 集成以支持 Find My [77]。(上一代的充电盒已配备扬声器和 UWB 用于定位;苹果可能对此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实际上,苹果在充电盒中使用了U1 芯片,可通过 Find My 应用实现精准查找,让你能精确定位丢失的充电盒。总体而言,AirPods Pro 3 与 iOS 及苹果生态系统深度集成。它们可瞬间自动与 iCloud 设备配对,在 iPhone/Mac/Watch 之间无缝切换,并支持音频共享(两副 AirPods 同时聆听一台设备)等功能。简而言之,苹果的耳机兼具健身追踪器、翻译器和 Siri 扩展功能——是真正的“个人音频”设备。Google Pixel Buds Pro 2,搭载 Tensor A1 芯片,主打 AI 增强功能。其中一大亮点是Google Assistant(代号“Gemini”)的深度集成。你可以免提唤醒助手(只需说“Hey Google”),但功能远不止于此:Google 宣称这些耳机支持“Gemini Live”,可通过语音完成高级任务。例如,你可以用语音向 Google Keep 记录笔记、添加日历事件,甚至与 AI 头脑风暴,无需触碰手机 [78]。Pixel Buds Pro 2 在这些交互中会优先识别你的声音并消除背景噪音,因此即使在嘈杂街头,助手也能清晰听到你的指令 [79]。这本质上是 Google 对 Siri 的回应,但凭借 Google 的 AI 实力,功能可能更为强大——你可以让耳机总结并朗读短信内容,用语音转录并回复消息,并有望接入 Google Assistant 的新一代生成式 AI 功能(Gemini 被传是 Google 下一代对话式 AI)。
另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功能:Pixel Buds Pro 2 可以检测头部动作。通过内置加速度计,它们可以感应你点头或摇头来接听或拒接电话,甚至触发某些命令 [80]。该功能——点头表示“是”(接听电话),摇头表示“否”——将于 2025 年底通过软件更新推送 [81]。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真正免手操作的交互方式。Pixel Buds 还提供对话检测:类似于索尼的 Speak-to-Chat 或苹果的对话感知,如果你在佩戴时开始说话,耳机会自动暂停音频并切换到通透模式。谷歌并未大力宣传这一功能,但在规格表中“对话检测”被列为音频功能之一 [82]。在听力安全方面,我们提到了响声警报/保护,可自动降低突发的高音量噪声 [83]——为你的健康考虑的贴心设计。Pixel Buds Pro 2 还与 Android 生态系统集成:快速配对实现蓝牙快速连接,查找我的设备(Find Hub)可定位丢失的耳机(每只耳机和充电盒都带有响铃功能,方便查找 [84]),并支持在 Android/Chrome 设备间多设备切换。它们支持多点连接,可同时与两台设备配对(如手机和笔记本),并在两者间自动切换——这是三星耳机不具备的标准功能,苹果也仅限于自家设备。此外,Pixel Buds Pro 2 支持Google 翻译对话模式(虽然不像苹果/三星那样一键启动——你可以用 Google Assistant 实时翻译语言,耳机会将翻译内容传入耳中)。所有这些让 Pixel Buds Pro 2 成为“出色的 Pixel 手机伴侣”,智能满满 [85]。唯一有些测评者提到的不足是Gemini AI 集成有时体验平平 [86] [87]——很可能是因为通过耳机进行 AI 聊天仍是新鲜体验,未必总比用手机更流畅。尽管如此,Pixel Buds Pro 2 依然以免手操作和 AI 智能推动了耳机体验的边界。
三星 Galaxy Buds3 Pro 还配备了一套智能功能,其中许多都依托于全新的 “Galaxy AI” 平台。它们引入了一些炫酷的功能:实时翻译 已内置其中,当与兼容的三星手机配对时,可实现对口语的实时翻译 [88]。其工作方式很可能类似于苹果的做法——利用三星的 AI 解析语音,并为你播放翻译后的版本(也可能在手机上显示文本)。另一个亮点是耳机本身的设计:Blade Light LED 灯条 位于耳机柄上,不仅仅是装饰;它们还具有实际功能,比如指示充电状态、配对模式,甚至可能作为手电筒,帮助你在黑暗中找到掉落的耳机 [89]。耳机柄还支持那些 类似 AirPods 的滑动和捏合操作——你可以在耳机柄上上下滑动调节音量,捏合则可播放/暂停或切换模式 [90]。三星借鉴(甚至可以说改进了)苹果直观的柄部操作,许多用户认为这比敲击更容易。Buds3 Pro 在与 Galaxy 设备配合使用时支持 360 音效(空间音频),为支持的内容带来影院级环绕声体验。它们还支持 自动设备切换,可在三星手机、平板,甚至带有相应软件的电视/Windows 电脑之间切换 [91] [92]。这类似于苹果的连续互通——但请注意,在三星生态圈之外,并不支持真正的多点连接,因此你一次只能主动连接一个设备(三星的“自动切换”只是根据需要在三星设备间切换)。
三星的 Wearable 应用程序提供了大量自定义选项:除了 EQ 外,你还可以切换如 语音检测(当你说话时自动暂停 ANC)、环境音量调节等功能,甚至在旧型号中还有 “颈部拉伸提醒”(如果你坐得太久会提醒你——尚不清楚 Buds3 Pro 是否保留此功能)。Buds3 Pro 还可与 Samsung Health 集成,提供一些基础的锻炼音频指导,并可与新款 Galaxy Watch 无缝连接以进行音频控制。一个独特的即将推出的三星可穿戴设备协同功能是 Galaxy Ring(智能戒指)——三星的应用暗示 Buds3 Pro 可能与其戒指或其他可穿戴设备进行互动,用于健身或控制(目前为推测,但三星正像苹果一样关注生态协同)。最后,三星迈入了 增强音频领域:Buds3 Pro 支持 Auracast 广播 [93],意味着未来你可以收听公共音频流(例如健身房的电视或机场的广播),如果这些通过蓝牙 LE Audio 广播的话。这是一个早期采用的功能,随着 Auracast 的普及将变得非常实用。虽然并非所有功能对每个用户都重要,但很明显三星为 Buds3 Pro 塞入了尽可能多的技术,使其不仅仅是音乐耳塞——它们还是部分翻译器、部分助听器(带有环境音放大功能)、部分通讯工具。
结论:如果你喜欢前沿功能,这三款都不会让你失望。AirPods Pro 3在传感器创新方面可谓领先(心率监测,谁不想要?),并且与苹果出色的生态系统深度集成(空间音频、Siri、无缝设备切换、Find My)。Pixel Buds Pro 2则依托谷歌的 AI 优势——在语音任务上可能是最智能的,得益于 Assistant/Gemini,并拥有如头部手势控制等未来感十足的小功能 [94]。Galaxy Buds3 Pro则集成了翻译、可自定义 LED 灯以及与 Galaxy 设备的深度集成(不过部分功能需三星手机专属 [95])。根据你的生态系统:iPhone 用户能最大化利用 AirPods Pro 3,Pixel/Android 用户会喜欢 Pixel Buds 的 Assistant 和多点连接,而 Galaxy 用户会发现 Buds3 Pro 为他们量身定制。三者都注重听力安全(自适应音量、噪音保护)和便利性(自动暂停、查找耳机),提升日常体验。
舒适度、贴合度与耐用性
所有三款耳塞都经过了设计改进,以提升舒适度和贴合度——这对于每天佩戴数小时的产品来说至关重要。AirPods Pro 3采用了全新、略微更小的设计,比前代产品更小巧,并配备了全新的耳塞 [96] [97]。苹果收集了“超过10,000个耳朵扫描”,并重新设计了内部结构,使耳塞能更牢固地适配更多用户的耳朵 [98] [99]。耳塞的外部几何结构现在与耳塞本体中心对齐,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 [100]。他们还引入了泡沫注入硅胶耳塞(而不是纯硅胶)。这种泡沫芯有助于贴合你的耳道,提升舒适度并增强被动降噪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苹果现在提供了五种尺寸的耳塞,从XXS到L——承认了以往小耳用户的困扰 [101]。如果你之前觉得AirPods总是不太合适,这次的XXS和新形状应该会有所帮助。早期体验证实了“卓越的入耳贴合度和稳定性”——苹果称其为“有史以来最贴合的AirPods” [102] [103]。它们被设计为即使在剧烈运动(跑步、高强度间歇训练等)时也能稳固佩戴,并且拥有IP57等级,汗水也不成问题 [104] [105]。每只耳塞的重量大约为5.3克(与AirPods Pro 2相似)——足够轻盈,适合长时间佩戴。短柄设计依然保留,现在支持捏合和滑动触控操作。新款充电盒除了更紧凑外,可能依然保持了圆润光滑、易于放入口袋的造型。充电盒的耐用性未被明确说明,但AirPods Pro 2的充电盒为IPX4等级;苹果尚未确认如果新款充电盒也达到了该标准则另当别论,但耳机本身为IP57级防水/防汗(可在1米水深中浸泡30分钟) [106]。总体而言,得益于详尽的佩戴贴合度研究,AirPods Pro 3 对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极为舒适——他们的目标就是让你“甚至忘了自己戴着它”。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相较于第一代进行了显著的体积缩小和人体工学重新设计。它们更小更轻——每只耳机仅重4.7克(比Pixel Buds Pro的约6.2克更轻) [107]。Gizmodo的评测者对其小巧和舒适赞不绝口:“体积和重量大幅减小……佩戴非常合适” [108] [109]。Google增加了一个细微的“旋转调节稳定器”,本质上是每只耳机上的一个迷你鳍片,帮助其固定在耳廓内 [110]。这些稳定器突起比常见的耳翼小得多,因此不会突出,但却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抓力。其理念是你可以稍微旋转耳机,实现两种佩戴方式:一种更牢固(如运动时),另一种则更松一些以提升日常舒适度 [111]。实际体验中,我们的评测者发现它始终很贴合(“要么很紧,要么不够紧”——也许双模式的区别较为细微) [112],但总的来说,它们非常稳固地固定在耳朵上。Pixel Buds Pro 2还配备了四种尺寸的耳塞(XS、S、M、L),现在还包括了特小号,适合耳道较小的人群 [113] [114]。在舒适度方面,用户反馈可以连续佩戴数小时而无压迫感或疼痛——轻盈和人体工学设计的结合确实收获了成效。Gizmodo的Dua Rashid甚至表示“Google终于做出了不会松动的完美入耳式耳机”,并指出即使在快走和做家务时“它们始终稳固” [115] [116]。对于那些总是担心入耳式耳机掉落的人来说,Pixel Buds Pro 2或许是一次突破。它们没有任何耳机柄,采用低调的“纽扣”造型,贴合耳朵。这种设计类似于三星早期的Buds,意味着没有突出的部ts 不会被任何东西勾住。权衡之下,你需要通过触摸平面(点击和滑动)来操作,但 Google 实现了一个很棒的横向滑动调节音量,用户觉得非常直观 [117] [118]。在耐用性方面,Pixel Buds Pro 2 的耳机本体达到了 IP54 等级(防尘防泼溅) [119] [120]。这可以应对雨水、汗水和灰尘,但它们并不适合浸入水中(所以避免掉进泳池)。充电盒为 IPX4,也能承受一些泼溅 [121]。虽然没有苹果或三星的 IP57 耳机那么防水,但 IP54 足以应对锻炼和日常使用——只要别在水龙头下冲洗。总的来说,Pixel Buds Pro 2 在舒适度和贴合度方面表现优异。它们“非常贴合”,不会引起不适,而且更小的体积加上可选的翼状配件,解决了上一代产品的主要抱怨之一 [122] [123]。
Samsung Galaxy Buds3 Pro 在设计上与 Buds2 Pro 采取了全新方向。三星首次为其加入了 类似 AirPods 的柄,在多年坚持“无柄”设计后。这个柄较短且棱角分明,带有标志性的 Blade Light LED 灯条 沿柄而下 [124]。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美观——柄部便于抓握并集成了滑动传感器,同时也略微重新分配了质量中心,有助于提升稳定性。Buds3 Pro 依然采用入耳式耳塞设计(不同于半开放式的非 Pro 版 Buds3)。测试者发现它们 佩戴舒适且稳定,即使没有耳翼:Rtings 指出“它们很舒适、很轻……除非你的耳朵特别难以适配,否则稳定性依然很好” [125]。三星并未附带额外的鳍状附件——似乎他们认为新造型本身就足够稳固,用户反馈也大多认可。耳机佩戴时柄部朝下;整体造型有点像 AirPods Pro 与旧款三星耳机的混合体。双单元的加入并未让它们变得太大——佩戴时依然相当紧凑。重要的是,三星提供了多种耳塞尺寸(很可能是 S、M、L,与以往类似——考虑到竞争对手,可能现在也有 XS)。IP57 级别 是一大亮点:这些耳机 可完全防水,能在 1 米深水下浸泡 30 分钟(并且防尘) [126]。这让它们与 AirPods Pro 3 一样成为最耐用的产品。即使在大雨中跑步或需要冲洗耳机也不用担心(但避免使用肥皂)。健身房使用也没问题——汗水不会影响它们。然而,充电盒并未明确标注 IP 级别,因此不要浸泡充电盒。长期佩戴方面,有用户反映 Buds3 Pro 因为双单元导致腔体略大,长时间听歌可能会有些压迫感,但多数人觉得它们和其他高端耳机一样舒适。没有耳翼意味着如果你的耳朵特别滑,可能没有带稳定器的 Pixel 那么牢固,但柄部设计有助于固定。Buds3 Pro 还因 非常轻巧 而受益(三星未公布确切重量,但很可能每只约 5 克,与其他产品相近)。三星显然在重新设计上下了功夫——TechRadar 的更新强调了 “引人注目的新设计”,并指出 Buds3 Pro “贴合耳道,隔音效果更好……通常也意味着低音更好”,暗示佩戴稳固且声学表现最佳 [127] [128]。
结论:三款耳机在舒适度和稳固性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采用了不同的方法。AirPods Pro 3和Galaxy Buds3 Pro现在采用了相同的理念:带有柄的设计和深入耳道的佩戴方式,以及IP57级防护,可防汗防水 [129] [130]。对于耳道非常小的用户来说,AirPods凭借其XXS耳塞和略小的机身,可能会比其他产品更合适 [131]。Pixel Buds Pro 2可以说拥有最具创新性的佩戴解决方案(内置迷你翼),而且是三者中最小、最轻的,非常适合全天佩戴——尤其适合那些普通耳机容易掉落的人 [132] [133]。它们的IP54防护等级略低一档,但对于日常使用来说已经足够 [134]。如果你更看重最高级别的防水性能(例如在桨板运动或非常潮湿的环境下使用耳机),AirPods或Galaxy凭借IP57可能是更安全的选择。但如果追求长时间佩戴的纯粹舒适感,许多测评者更推荐Pixel Buds Pro 2,因为它们体积小巧、符合人体工学且佩戴稳固,“几乎不会松动”。每款产品都配有多种尺寸的耳塞——请务必花时间找到最合适的尺寸,这会极大影响舒适度和音频/主动降噪表现。
电池续航与充电
电池续航随着每一代产品的推出都在稳步提升,尤其是 Pixel 和 Apple 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AirPods Pro 3 现在在开启 ANC(主动降噪)时可实现最长 8 小时的聆听时间 [135],比 AirPods Pro 2 的 6 小时提升了 33%。在通透模式(或关闭 ANC)下,续航时间会更长——Apple 官方称 通透模式下可达 10 小时 [136],纯关闭 ANC 播放时大致也在这个水平。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为 30 小时(Apple 并未明确说明总时长,但鉴于上一代是 6+24=30 小时,新一代可能约为 32–34 小时,8+额外几次充电)。无论如何,单次充电大致可满足 ~~1.5 天中度使用。支持快充功能:虽然新闻稿未给出具体参数,传统上放入充电盒 5 分钟可播放约 1 小时(鉴于效率提升,Pro 3 也大致如此)。充电盒现在采用 USB-C 接口(Apple 终于从 Lightning 转换),可与新款 iPhone 或 iPad 共用充电线,十分方便。同时也支持 MagSafe/Qi 无线充电,与之前一样。因此你有三种充电方式:有线、无线充电板或 MagSafe 磁吸。充电盒容量预计没有缩小,仍可为耳机充满 3-4 次。综合这些改进,AirPods Pro 3 现在在电池续航方面属于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8 小时 ANC 开启续航在降噪耳机中属于顶尖水平(关闭 ANC 达 10 小时也非常出色)。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或超过苹果的续航数据。在关闭 ANC(主动降噪)的情况下,它们每次充电可提供高达 12 小时 的续航,总续航时间(含充电盒)为 48 小时 [137]。这是因为耳机本身和充电盒的电池都非常强大。开启 ANC 时,Pixel Buds Pro 2 每次充电约可使用 8 小时,搭配充电盒总续航为 30 小时 [138]——这与 AirPods Pro 3 在降噪模式下几乎完全相同。这比第一代 Pixel Buds Pro 有了很大提升(第一代约为 7 小时 ANC,搭配充电盒 20 小时)。Google 显然通过 Tensor A1 芯片优化了功耗。实际使用中,8 小时的 ANC 播放足以覆盖一天断断续续的工作聆听,或一次长途飞行(不过如果你计划在 持续 8 小时以上的飞行中一直开启 ANC,请注意充电盒可以在你短暂休息时为耳机充电)。充电盒支持 USB-C 充电,并且支持 Qi 无线充电 [139]。还支持快充:Google 表示 在充电盒中充电 5 分钟 = 约 1 小时 30 分钟聆听时间(关闭 ANC) [140],开启 ANC 时略低一些。所以如果你忘记了夜间充电,短暂充电也能满足通勤需求。Pixel Buds Pro 2 的充电盒大约可以为耳机额外充电三次(因为耳机 12 小时 + 充电盒 36 小时 = 总共 48 小时)。48 小时的续航在真无线耳机市场中属于最高水平之一。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实现这一点的同时并没有让充电盒变得很大——它依然可以放进口袋,而且在 Pixel Buds 2A/Pro 2 设计中“比以往更小” [141] [142]。Pixel Buds 应用还可以让你轻松查看每只耳机和充电盒的电量,并且会主动提醒你电量不足。
三星 Galaxy Buds3 Pro 的续航时间相对略短,这可能是由于其更小的外形和耗电较高的功能(双驱动单元、LED 灯等)所致。三星官方标称其在开启 ANC 时续航为 6 小时,关闭 ANC 时续航为 7 小时,每次充电 [143]。充电盒可额外提供约3–4 次充电:三星官方数据为总续航最长26 小时(开启 ANC)或30 小时(关闭 ANC),包括充电盒在内 [144]。实际使用中,评测者发现在真实环境下中等音量、开启 ANC 时,连续播放约为 4.5–5 小时 [145] [146]。这略低于官方参数(三星的测试可能是在 50% 音量和理想条件下得出)。这表明 Buds3 Pro 的 ANC 或其他功能耗电较高;SoundGuys 也指出它们“电池消耗比我们希望的要快”,长途飞行时可能需要中途充电 [147] [148]。不过,对于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通勤、锻炼等),5–6 小时已足够,且充电盒支持快速充电。三星未公布具体快充数据,但通常盒中充电 5 分钟可播放约 1 小时,与同类产品相当。Buds3 Pro 充电盒支持 USB-C 充电,并支持无线充电(包括通过 Galaxy 手机的反向无线充电)。一个贴心设计:由于三星充电盒上的 LED Blade Lights 显示在耳机本体上,你可以一眼看到每只耳机的充电状态——虽然实用,但这些 LED 本身也会消耗少量电量。
总的来说,Pixel Buds Pro 2 的整体续航时间最长(单次使用最长可达 12 小时,关闭 ANC 时配合充电盒可达 48 小时 [149],开启 ANC 时也有稳定的 8 小时/30 小时)。AirPods Pro 3 紧随其后,现在也能实现 8 小时 ANC 续航 [150]——对苹果用户来说是巨大提升——总续航大约 30 小时,并且 MagSafe/Lightning 充电已切换为 USB-C,更加方便。Galaxy Buds3 Pro 表现尚可,但略有落后——ANC 模式下约 6 小时/26 小时,基础模式下 7 小时/30 小时 [151],与上一代相似。如果你经常忘记给耳机充电,或需要全天长时间使用,Pixel 的额外续航会更有保障。话虽如此,这三款耳机的充电盒都能通过间歇充电大幅延长使用时间。有人可能认为三星略短的续航可以被其他功能弥补,但经常出差的用户可能会更喜欢苹果或 Pixel,多出那几小时在飞机上更安心。幸运的是,三款耳机都支持快充,即使是三星耳机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电量。更重要的是,三款充电盒都支持无线充电,你可以直接放在充电板上,或在紧急时用手机反向充电(Google 和三星手机可为自家耳机反向充电,iPhone 用户则需配合 MagSafe 电池或 Qi 设备)。
与生态系统的集成(iOS、Android 等)
这三款耳机在各自原生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佳,尽管它们都可以连接到几乎所有蓝牙音频设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AirPods Pro 3 + 苹果生态系统:如果你是 iPhone(或 Mac、iPad、Apple Watch)用户,AirPods Pro 3 能带来无缝且神奇的体验,这是竞争对手在 iOS 上无法完全复制的。配对非常简单——只需在 iPhone 附近打开充电盒,一键提示即可将其连接到你的 iCloud 账户。从此以后,AirPods 会在你的 Apple 设备间自动切换。例如,在 iPhone 上开始收听播客,然后在 Mac 上播放视频——AirPods 会智能切换音频输出,无需手动重新配对(当然你也可以在控制中心手动切换)。Siri 集成非常深入:你可以用“嘿 Siri”发送信息、控制音乐、查询路线等,完全免提。在 iOS 上,你还可以在屏幕小组件上看到 AirPods 的状态(耳机和充电盒的电量),并可通过控制中心的 AirPods 菜单控制如 ANC/通透模式或空间音频等设置。像空间音频校准(个性化空间音频会扫描你的耳型)等功能仅在 iOS 上可用。查找网络集成意味着如果你丢失了 AirPod 或充电盒,你的 iPhone 可以用屏幕箭头直接引导你找到它,并播放声音——非常实用 [152]。所有固件更新也都是通过 iOS 推送的(在充电时静默完成)。在 macOS 上,AirPods 现在同样集成良好,设备切换和 Siri 都很方便。如果你有 Apple TV,AirPods 也能无缝连接,实现私人聆听(甚至支持 Apple TV+ 上 Dolby Atmos 内容的空间音频)。相比之下,在 Android 或 Windows 上,AirPods Pro 3 只能作为基础蓝牙耳机使用(你可以通过上次设置的 ANC 和通透模式,以及通过耳机柄播放/暂停),但大多数智能功能都无法使用:没有自动暂停(因为这依赖于苹果生态),没有 Siri(显然),无法轻松查看电量或更新固件,甚至音量滑动也可能不那么顺畅。有一些第三方 Android 应用可以显示 AirPods 电量和控制 ANC 模式,但这不是官方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的新“实时翻译”功能很可能需要运行 iOS 17+ 的 iPhone,因此在其他平台上无法使用 [153]。总结:AirPods Pro 3 对于苹果设备用户来说体验极佳,但在其他平台上功能较为基础(作为标准蓝牙配件依然有出色的音质和降噪,只是没有那些特别的体验)。
Pixel Buds Pro 2 + Android/Pixel: 由 Google 设计,这款耳机在 Pixel 手机或任何带有 Google 服务的现代 Android 手机上体验最佳。它们采用 Google Fast Pair,当你将耳机靠近 Android 设备时,会弹出快速连接窗口(类似于 iPhone 上的 AirPods)——而且还能将配对信息同步到你 Google 账号下的其他设备。Pixel Buds 应用(或 Pixel 手机内置设置)为你提供完整控制:ANC(主动降噪)开关、自定义触控操作、佩戴贴合度检测(密封性检查)、空间音频模式选择以及固件更新。Google 确保 Assistant 集成 达到顶级水准——在 Android 上,你可以通过语音或长按耳机唤醒 Google Assistant(Gemini),还能让通知被读出、用语音回复等。一些功能,比如 带头部追踪的空间音频,仅限于 Pixel 手机(Pixel 6 及以上),因为它们需要手机端支持 [154]。此外,像 通话用蓝牙超宽带 这样的功能,至少需要 Pixel 7 手机 [155] [156]。因此,Pixel 用户可以获得最完整的功能集(包括即将推出的头部手势控制和自适应音频 [157]),而其他 Android 用户也能享受大部分核心功能,可能只有空间音频等少数功能无法使用。重要的是,Pixel Buds Pro 2 足够平台无关,即使是 iPhone 用户也可以像普通蓝牙耳机一样配对和使用,用于听音乐和通话(通过蓝牙设置像其他设备一样配对)。但在 iOS 上,没有官方 Pixel Buds 应用,因此你无法调整 ANC 模式或使用 Assistant——只能维持上次设置的模式。也没有 Siri 集成。因此,在 iPhone 上使用 Pixel Buds Pro 2 体验并不好;它们可以播放音频,ANC 可能默认开启,但你无法轻松切换模式或更新固件。在 Windows 电脑或 Mac 上,同样可以用于音频和通话,但没有特殊的软件功能(不过 Google 的 Fast Pair 正在通过“你的手机”应用集成扩展到 Windows)。在 Android 上的一个大优势是:多点连接 在不同品牌设备间完全支持(例如,你可以同时将 Pixel Buds 连接到 Pixel 手机和 Windows 笔记本电脑,它会智能切换到正在播放音频或接听电话的设备)。三星和苹果的设备切换更依赖自家品牌设备,而 Pixel Buds 使用标准蓝牙多点连接,能普遍适用——这对同时使用 Android 手机和任意品牌电脑的用户来说是福音 [158] [159]。所以,Android 用户——尤其是 Pixel 用户——将能最大程度发挥 Pixel Buds Pro 2 的优势。如果你深度使用苹果生态,可能还是选择 AirPods 兼容性更好。
Galaxy Buds3 Pro + Samsung/Galaxy: 三星与苹果类似,为其音频设备打造了生态系统体验。如果你使用Galaxy 手机或平板(One UI 5 或更高版本),通过弹窗即可无缝连接 Buds3 Pro,并且 Galaxy Wearable 应用(或内置蓝牙菜单)可提供全部控制选项。在三星设备上,你可以利用专有的 Seamless Codec 实现 24 位音频 [160],以及360 Audio(空间音效)、自动切换于 Galaxy 手机、平板、手表,甚至三星电视之间 [161]。例如,如果你在三星平板上看剧时 Galaxy 手机来电,Buds3 Pro 可自动切换到手机。这仅适用于登录同一三星账号的三星设备之间。除此之外,它们不支持标准的多点配对,这是评测者指出的一个限制 [162] [163]。在其他安卓手机上,Buds3 Pro 依然可用——你可以安装 Galaxy Wearable 应用(三星已对所有安卓开放),以控制 ANC、更新固件等。因此 OnePlus 或 Pixel 用户也能几乎完整地使用 Buds3 Pro 的功能除了三星专属部分(非 Galaxy 设备无法用 24 位 Seamless Codec,也没有自动切换)。ANC、环境音、EQ 自定义等功能在任何安卓设备上通过应用都能使用。但 iPhone 支持实际上已被放弃,新款三星耳机不再支持 iOS。没有支持 Buds3 Pro 的 iOS Galaxy Buds 应用(三星的 iOS 应用仅支持旧款 Buds+ 和 Live) [164]。你可以将 Buds3 Pro 作为普通蓝牙耳机与 iPhone 配对——可以播放音乐,也能用敲击控制(有趣的是,像捏合和滑动调节音量的触控操作本地控制依然有效)。但你无法更改 ANC 模式,除非之前已预设(有用户反馈 ANC 默认开启并记忆上次设置)。你也无法获得更新或任何集成(显然 Siri 也无法控制)。总之,不推荐将 Buds3 Pro 与 iPhone 搭配使用——你会失去很多体验(反之亦然,苹果/安卓混用通常都不理想,因为各品牌都为自家设备优化)。在 Windows 电脑上,三星没有专门的 Buds 应用(仅 Galaxy Book 笔记本有集成)。不过,三星确实推出了值得注意的功能:Buds3 Pro 可通过 Swift Pair 与 Windows PC 配对,如果你在 Windows 上安装了 Galaxy Buds 应用(最初为 Buds2 Pro 推出),也可以在电脑上调整部分设置 [165]。它们还支持三星与微软的集成,如果你的 Buds 已与手机配对,并使用“Link to Windows”你的手机应用,可能会实现 Buds 音频无缝切换到 PC——但这是小众用例。总之,如果你已经在使用三星 Galaxy 设备,Galaxy Buds3 Pro 是极佳选择,为你带来无缝音频和独特体验在该领域的功能。它们在任何安装了该应用程序的安卓设备上都能正常工作(不包括高解析度编解码器),但那些深度融入谷歌生态系统的用户可能会更喜欢 Pixel Buds,因为它们与 Assistant 和多点连接的集成更紧密。对于苹果用户来说,Galaxy Buds 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是 iPhone 用户,使用 AirPods 或者甚至是来自 Bose/Sony 的平台无关型耳机会让你更满意。
跨平台提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款耳机在连接到任何设备时都能处理普通通话和 Zoom/Teams 会议。每款都配备波束成形麦克风和防风噪功能:AirPods Pro 3 使用多麦克风阵列和 H3 芯片实现清晰语音,Pixel Buds Pro 2 拥有波束成形 + 防风网罩 + AI,带来清晰通话 [166] [167],而 Galaxy Buds3 Pro 也配备多麦克风和网罩,若在三星/Pixel 设备上甚至支持“超宽带”语音 [168] [169]。因此三者的通话质量都很强,但在其自家平台上表现最佳(如 AirPods + FaceTime 或 Pixel Buds + Android)。
结论: 想要充分发挥这些耳机的优势,建议在其原生生态系统中使用。AirPods Pro 3 对苹果用户来说是不二之选,深度集成提升日常便利性 [170] [171]。Pixel Buds Pro 2 最适合搭配 Android/Pixel,可用谷歌强大的助手和广泛兼容性,包括真正的多点连接。Galaxy Buds3 Pro 与三星 Galaxy 设备配合最佳,可解锁高解析音频和设备间自动切换。如果你混用设备(如用 iPhone 但想选 Pixel Buds 或 Buds3 Pro),需准备好在功能上做出一些妥协。相反,如果你愿意专注于一个阵营——每款耳机都被优化为其品牌手机的终极伴侣。
价格与上市信息
三款耳机均属高端价位,苹果和三星定价相同,谷歌略低:
- Apple AirPods Pro(第3代)——在美国售价为$249(英国为£249,欧盟预计约为€299)。于2025年9月9日发布,可立即预购,并将于2025年9月19日开始发货。 [172] [173]。苹果通常只提供一种颜色(白色),这次似乎也不例外——未提及新配色。配备MagSafe充电盒(现为USB-C接口)。鉴于苹果一贯的定价策略,上市初期不要指望有大幅折扣;$249的价格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到2025年假日季时,零售商可能会有小幅促销(降价$10–20)。AirPods Pro 3可通过苹果商店及主要电子产品零售商购买。如果你打算升级,需注意苹果有时会提供旧款AirPods的以旧换新服务,但回收价格较低。此外,可以购买AppleCare+以保障丢失或损坏(对于如此昂贵的耳机来说可能值得)。在部分地区,苹果可能会将几个月的Apple Music或Fitness+免费试用作为购买AirPods的促销活动。
- Google Pixel Buds Pro 2 – 在美国$229发布 [174] [175](在英国约为£219,欧洲为€229)。它们首次发布于2024年末(大约10月,与Pixel 9手机一同发布),并一直是Google的旗舰耳塞,直到2025年。2025年8月,Google为Buds Pro 2推出了新的“Moonstone”(深灰色)配色,并补货 [176]。目前,它们有多种颜色:最初的配色包括Porcelain(白色)、Hazel(绿色)、Peony(粉色)和Wintergreen,而Moonstone(灰色)是最新的 [177]。可通过Google在线商店、Google Store应用以及Best Buy等零售商购买。鉴于它们已经上市一段时间,你经常可以在促销期间以优惠价购买Pixel Buds Pro 2——最近促销时价格降至约$179,并且在Pixel手机发布时,Google有时会捆绑折扣。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Google有一款Pixel Buds 2A(一款带ANC的$129入门款)将于2025年10月发布 [178] [179],但Pro 2仍然是高端选择。如果你在选购时,请注意不要混淆Pixel Buds Pro(2022)和Pro 2(2024);Pro 2是更新款,配备Tensor芯片——它们的定价基本取代了原Pro的$199档位。Google提供1年保修和固件支持(他们通过软件为Pixel Buds推送了重要功能更新,展现了持续支持)。截至目前,包括Moonstone在内的所有配色都应有现货(Moonstone将于2025年8月28日与Pixel 10一同正式发布,因此9月时可购买) [180]。
- 三星 Galaxy Buds3 Pro —— 于 2024 年 7 月以建议零售价 $249.99 发布 [181] [182]。这比 Buds2 Pro 的 $229 首发价上涨了 $20 [183],使 Buds3 Pro 的定价与 AirPods Pro 持平。三星最初至少推出了两种颜色:银色和白色(根据三星官网) [184] [185],有时在特定市场或特别版中会有石墨色/黑色,但银色和白色是主要选项。到 2024 年底和 2025 年,三星经常对 Buds3 Pro 进行促销。在三星官网上以 约 $199 甚至 $189 的价格(含即时折扣)购买并不罕见 [186]。实际上,三星经常捆绑以旧换新优惠(如以任意旧耳机换取 $40 抵扣)或直接折扣——首发时有预售赠送免费保护壳配件和限时 $60 优惠活动 [187] [188]。亚马逊和百思买等零售商也曾以约 $180-200 的价格销售 Buds3 Pro,尤其是在与频繁的 AirPods 促销竞争时。因此,虽然标价为 $249,精明的消费者通常可以避免支付全价。三星还扩展了产品线,推出了 Galaxy Buds3(非 Pro 版),售价 $179,甚至在 2025 年底推出了 Galaxy Buds3 FE(粉丝版),售价约 $99 [189]——这些产品定位于更低价位,但功能较少。Buds3 Pro 仍然是高端之选。在可购性方面,它们销售渠道广泛:三星官网、运营商(有时与 Galaxy 手机捆绑)、第三方零售商。它们已上市一年多,因此可关注黑五或节日促销,价格可能降至 $150 左右(我们甚至见过一次“半价”闪购 [190])。三星提供 1 年保修,并持续推送固件更新以优化产品(如提升主动降噪性能)。
总之,Apple 和 Samsung 的 Pro 耳机官方售价相同($249),而Google 稍低一些,为 $229——这是一种吸引 Android 用户远离 AirPods 的策略。它们都是高端产品——你主要是在为先进的技术、研发和品牌生态系统买单。比较性价比时,请考虑你拥有的设备:如果你每天都在使用 iOS,AirPods 的无缝体验可以说物有所值;Pixel Buds Pro 2 以稍低的价格(而且经常有更多折扣)为你提供几乎同等的功能;而 Samsung Buds3 Pro 则配备了能与之抗衡的高端硬件。每款产品盒内都配有一套配件(都包含多种尺寸的耳塞和充电线;Apple 现在甚至附送五对耳塞)。这些产品都绝非“预算款”——如果 $249 让你觉得太贵,还有中端替代品(如 Pixel Buds 2A 售价 $129,Galaxy Buds FE 售价 $99 等),但这些产品在 ANC 降噪质量或音质等功能上会有所妥协。对于 2025 年想要顶级无线耳机的人来说,这三款的定价都很合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态系统和功能需求来选择,如果不着急,也可以等促销。
即将发布的耳机:2025 年底及以后
无线耳机市场发展迅速——以下是一些值得音频爱好者关注的即将发布的型号,据传或已宣布将在 2025 年底至 2026 年初推出:
- Nothing Ear (3): 备受关注的初创公司 Nothing(由前 OnePlus 联合创始人 Carl Pei 领导)将于 2025 年 9 月 18 日 推出他们的第三代耳机 Ear (3) [191] [192]。他们已经预告了经过焕新设计、延续 Nothing 标志性透明美学的新品。预热视频中的特写显示耳机柄上有凹陷的触控区域,暗示音量和播放的触感控制得到了提升 [193]。虽然发布前细节有限,但外界普遍预期 Ear (3) 会在 Ear (2) 优势基础上升级:很可能配备自适应主动降噪(ANC)、11.6 毫米单元(Ear 2 就是这个尺寸)、支持 LHDC 编解码器以实现高解析音频,甚至可能支持空间音频。Nothing 也可能通过更长续航或双设备连接来提升竞争力。价格尚未公布,但鉴于 Ear (2) 售价为 149 美元,Ear (3) 预计会在 150-170 美元区间——以更低价格提供高端功能,挑战大牌厂商。2025 年 Nothing 动作频频(发布多款手机甚至头戴式耳机),Ear (3) 正值品牌势头正劲之时。喜欢独特设计的用户值得关注——从外观来看,“设计确实有细微变化……带有凹陷的塑料区域,使用控制时手感更好” [194]。9 月 18 日后会有更多信息,但对于不依赖苹果/谷歌/三星的用户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
- Sony WF-1000XM6: Sony的WF-1000X系列一直是降噪耳塞的顶级竞争者(XM5因同级最佳的主动降噪和音质获奖)。WF-1000XM6备受期待,传闻将在2025年末(可能是8月或秋季) [195] [196]发布。Sony通常每两年更新一次该系列,既然XM5在2023年7月发布,许多人预计XM6会在2025年夏季推出。事实上,5月曝光的进口文件显示新型号(代号“YY2985”)正在开发中,暗示“XM6即将到来” [197] [198]。然而,截至2025年9月,Sony尚未正式发布它们,一些分析师猜测可能会推迟到2026年初。我们可以期待什么?很可能是渐进但有意义的升级:可能有更强的主动降噪(如果苹果夺走了王座则有望夺回),电池续航有望超过XM5的8小时,或许还会有新的智能功能,比如头部手势控制(Sony经常跟随行业趋势)。外观方面,爆料显示外形和尺寸与XM5相似(这很好,因为XM5比XM4小了20%) [199] [200]。可能会有新配色(Sony在XM5上推出了银色,这次也许会有蓝色或绿色)。XM6很可能继续支持高解析音频(LDAC编解码器)、Sony的3D Reality Audio和多点连接(XM5终于加入了多点连接)。价格预计与XM5相当:$299(XM5发布时为$299) [201]。有些估计认为Sony可能定价$300-$330,但为了与Bose和Apple竞争,$300更有可能 [202] [203]。如果XM6发布,凭借Sony的口碑,它们将立即成为最佳全能耳塞的有力竞争者(XM5至今仍是最佳之一)。科技爱好者应关注可能与CES 2026同步的发布公告,如果2025年未能如期发布。Digital Trends甚至称其为“2025年最重磅的无线耳塞发布” [204] <a hrefdigitaltrends.com – 时间会证明它们是否会在年底前到来。
-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第三代):Bose于2022年底发布了QuietComfort Earbuds II,随后在2023年推出了小幅升级版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主要增加了空间音频)。Bose有可能会在2025年底或2026年推出新型号——也许是QuietComfort Earbuds III。Bose通常不会每年更新产品,所以这只是推测。不过,Bose最近刚刚更新了头戴式耳机(从QC45到QC Ultra headphones),因此耳塞的更新可能要等到2026年。届时,预计Bose会继续强化其优势:顶级的主动降噪(Bose曾一直是降噪王者,直到Sony/Apple提升了标准),并改进体积(QC Earbuds II略显笨重)和电池续航。目前还没有确切的传闻,但Bose粉丝可以期待2026年会有消息。
- 三星 Galaxy Buds 4 / Buds4 Pro:有报道称三星可能会在2025年跳过主要耳塞新品发布,计划将下一代旗舰“Buds 4 Pro”与Galaxy S26一同在2026年初发布 [205] [206]。鉴于Buds3 Pro于2024年中发布,两年一更的节奏意味着2026年中才会有新款。相反,三星将在2025年主推中端Buds 3和Buds 3 FE(Buds3 Pro的设计下放到更便宜的型号) [207]。所以,如果你是三星用户,Buds3 Pro在2025年仍是最佳选择。但请关注2025年底的传闻——如果Buds4或Buds4 Pro正在开发,届时可能会有泄露(比如进一步提升电池、支持蓝牙LE Audio无损音频等新特性)。
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其他有望在2025/26年推出新耳塞的品牌还包括Jabra(延续其Elite 10系列)、Sennheiser(Momentum True Wireless 4于2022年发布,所以2025年左右可能会有MTW5),以及如果苹果选择在2025年更新常规AirPods的话,Apple AirPods(第四代非Pro版)。同样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苹果和谷歌在耳塞中加入健康传感器,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功能:像JBL或Amazfit这样的品牌也可能尝试在耳塞中加入心率或体温传感器。
目前,Nothing Ear (3)的发布是日程上最近的一场——这也凸显了即使是较小的厂商也在推动创新(Nothing已经预告了改进的触控操作,并很可能会以中端价格提供兼具时尚与高端规格的产品) [208]。与此同时,索尼 WF-1000XM6则有望成为下一个搅动市场格局的旗舰产品——鉴于索尼的历史,预计会带来业界领先的主动降噪和音质组合。如果你并不急于更换新耳机,或许值得等待这些即将发布的新品表现如何。好消息是:竞争非常激烈,这意味着各家公司都在音质、功能和舒适度上争相超越——对于准备享受下一代无线音频的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利好。
结论
苹果、谷歌和三星都打造了一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无线耳机。AirPods Pro(第三代)在降噪方面堪称典范,并且与苹果生态深度整合,几乎成为你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的延伸——现在甚至还能兼作健身和翻译工具 [209] [210]。Pixel Buds Pro 2则凭借谷歌的 AI 技术,提供了也许是安卓平台上最智能的耳机体验——同时还拥有出色音质和强劲续航 [211] [212]。Galaxy Buds3 Pro则以双单元驱动和炫酷功能突破硬件极限,成为追求时尚与性能的 Galaxy 粉丝的高科技之选(那“刀锋灯”确实吸睛) [213] [214]。
最终的选择归根结底取决于你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偏好。iPhone 用户会发现 AirPods Pro 3 在便捷性和新功能上难以被超越,而安卓用户则能享受 Pixel Buds Pro 2 的舒适佩戴和谷歌生态整合。三星用户则拥有 Buds3 Pro 这颗真正的宝石,尤其适合喜欢高解析音频和柄状设计的人。三者都做到了基本功——出色音质、有效降噪和舒适佩戴——但各有独特风格:苹果的产品精致且易用,谷歌的聪明且自适应,三星的大胆且功能丰富。
很明显,2025年的无线耳机不仅仅是用来听音乐——它们代表着更智能的聆听体验。无论你选择哪一款,你都能一窥未来:耳机不仅提升我们聆听世界的方式,甚至改变我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只是蓝牙耳机”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顶级耳机集健身教练、AI助手、降噪屏障和高保真音箱于一身。现在正是音频领域令人兴奋的时刻——无论你是AirPods、Pixel Buds还是Galaxy Buds的粉丝,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顶级选择。享受音乐吧(需要时也享受片刻安静),祝你聆听愉快!
来源: Apple Newsroom [215] [216];The Verge [217] [218];MacRumors [219] [220];Google Store [221] [222];SoundGuys [223];TechRadar [224] [225];Rtings [226] [227];Gizmodo [228] [229];TechCrunch [230] [231];9to5Google [232];Digital Trends [233] [234].
References
1. www.apple.com, 2. www.theverge.com, 3. www.apple.com, 4. www.macrumors.com, 5. www.apple.com, 6. www.theverge.com, 7. www.theverge.com, 8. store.google.com, 9. store.google.com, 10. store.google.com, 11. store.google.com, 12. store.google.com, 13. store.google.com, 14. store.google.com, 15. www.techradar.com, 16. www.techradar.com, 17. www.samsung.com, 18. www.samsung.com, 19. www.samsung.com, 20. www.samsung.com, 21. www.apple.com, 22. www.apple.com, 23. store.google.com, 24. gizmodo.com, 25. gizmodo.com, 26. www.soundguys.com, 27. store.google.com, 28. store.google.com, 29. www.soundguys.com, 30. www.soundguys.com, 31. store.google.com, 32. store.google.com, 33. www.techradar.com, 34. www.soundguys.com, 35. www.soundguys.com, 36. www.rtings.com, 37. www.rtings.com, 38. www.soundguys.com, 39. www.soundguys.com, 40. www.soundguys.com, 41. www.techradar.com, 42. www.apple.com, 43. www.apple.com, 44. www.apple.com, 45. www.theverge.com, 46. www.apple.com, 47. www.theverge.com, 48. www.theverge.com, 49. gizmodo.com, 50. gizmodo.com, 51. gizmodo.com, 52. gizmodo.com, 53. store.google.com, 54. www.theverge.com, 55. store.google.com, 56. www.theverge.com, 57. gizmodo.com, 58. www.rtings.com, 59. www.rtings.com, 60. www.rtings.com, 61. www.rtings.com, 62. www.soundguys.com, 63. www.soundguys.com, 64. www.soundguys.com, 65. www.samsung.com, 66. www.theverge.com, 67. www.theverge.com, 68. www.rtings.com, 69. www.theverge.com, 70. www.apple.com, 71. www.apple.com, 72. techcrunch.com, 73. www.apple.com, 74. techcrunch.com, 75. www.theverge.com, 76. www.macrumors.com, 77. techcrunch.com, 78. store.google.com, 79. store.google.com, 80. store.google.com, 81. store.google.com, 82. store.google.com, 83. www.theverge.com, 84. store.google.com, 85. www.soundguys.com, 86. gizmodo.com, 87. gizmodo.com, 88. www.samsung.com, 89. www.techradar.com, 90. www.techradar.com, 91. www.samsung.com, 92. www.samsung.com, 93. www.soundguys.com, 94. store.google.com, 95. www.samsung.com, 96. www.macrumors.com, 97. www.macrumors.com, 98. www.apple.com, 99. www.apple.com, 100. www.apple.com, 101. www.apple.com, 102. www.apple.com, 103. www.apple.com, 104. www.apple.com, 105. www.macrumors.com, 106. www.apple.com, 107. gizmodo.com, 108. gizmodo.com, 109. gizmodo.com, 110. gizmodo.com, 111. gizmodo.com, 112. gizmodo.com, 113. store.google.com, 114. gizmodo.com, 115. gizmodo.com, 116. gizmodo.com, 117. gizmodo.com, 118. gizmodo.com, 119. store.google.com, 120. store.google.com, 121. store.google.com, 122. gizmodo.com, 123. gizmodo.com, 124. www.techradar.com, 125. www.rtings.com, 126. www.samsung.com, 127. www.techradar.com, 128. www.techradar.com, 129. www.samsung.com, 130. www.apple.com, 131. www.apple.com, 132. gizmodo.com, 133. gizmodo.com, 134. store.google.com, 135. www.apple.com, 136. www.macrumors.com, 137. store.google.com, 138. store.google.com, 139. store.google.com, 140. store.google.com, 141. www.soundguys.com, 142. www.soundguys.com, 143. www.samsung.com, 144. www.samsung.com, 145. www.soundguys.com, 146. www.soundguys.com, 147. www.soundguys.com, 148. www.soundguys.com, 149. store.google.com, 150. www.apple.com, 151. www.samsung.com, 152. techcrunch.com, 153. techcrunch.com, 154. www.soundguys.com, 155. store.google.com, 156. store.google.com, 157. www.theverge.com, 158. store.google.com, 159. store.google.com, 160. www.techradar.com, 161. www.samsung.com, 162. www.rtings.com, 163. www.rtings.com, 164. apps.apple.com, 165. www.rtings.com, 166. store.google.com, 167. store.google.com, 168. www.samsung.com, 169. store.google.com, 170. techcrunch.com, 171. techcrunch.com, 172. www.theverge.com, 173. www.macrumors.com, 174. www.soundguys.com, 175. www.soundguys.com, 176. www.theverge.com, 177. store.google.com, 178. www.soundguys.com, 179. www.soundguys.com, 180. www.theverge.com, 181. www.techradar.com, 182. www.techradar.com, 183. www.techradar.com, 184. www.samsung.com, 185. www.samsung.com, 186. www.techradar.com, 187. www.samsung.com, 188. www.samsung.com, 189. www.techradar.com, 190. www.techradar.com, 191. 9to5google.com, 192. 9to5google.com, 193. 9to5google.com, 194. 9to5google.com, 195. www.digitaltrends.com, 196. www.digitaltrends.com, 197. www.digitaltrends.com, 198. www.digitaltrends.com, 199. www.digitaltrends.com, 200. www.digitaltrends.com, 201. www.digitaltrends.com, 202. www.digitaltrends.com, 203. www.digitaltrends.com, 204. www.digitaltrends.com, 205. www.phonearena.com, 206. www.phonearena.com, 207. www.techradar.com, 208. 9to5google.com, 209. www.apple.com, 210. techcrunch.com, 211. store.google.com, 212. store.google.com, 213. www.techradar.com, 214. www.techradar.com, 215. www.apple.com, 216. www.apple.com, 217. www.theverge.com, 218. www.theverge.com, 219. www.macrumors.com, 220. www.macrumors.com, 221. store.google.com, 222. store.google.com, 223. www.soundguys.com, 224. www.techradar.com, 225. www.techradar.com, 226. www.rtings.com, 227. www.rtings.com, 228. gizmodo.com, 229. gizmodo.com, 230. techcrunch.com, 231. techcrunch.com, 232. 9to5google.com, 233. www.digitaltrends.com, 234. www.digitaltren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