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子技术方法:Quantum Computing Inc. (QUBT) 正在押注于光子量子计算,使用在室温下运行的薄膜铌酸锂(TFLN)芯片上的基于光的量子比特 [1]。D-Wave Quantum Inc. (QBTS) 首创了量子退火,这是一种专注于优化问题的超冷方法,通过云服务(量子计算即服务)和本地系统交付 [2]。
- 商业模式:QUBT(也称为Quantum Computing Inc. 或 QCi)提供从量子软件(如其 Qatalyst 平台)到光子硬件的一系列产品。它已推出其Dirac-3光子量子计算机,甚至还销售相关设备(量子传感器、纠缠光子源等)以满足特定应用场景 [3] [4]。D-Wave 通过为其Advantage退火处理器提供云访问和直接系统销售来创收;它强调“量子实用”应用(如物流、金融和材料科学中的优化)以及其Leap云平台上的混合量子-经典解决方案。
- 财务状况:两家公司仍深陷亏损,这反映了量子计算的早期阶段。D-Wave在2024年的收入为880万美元 [5],并在2025年初出现了一次性激增(向德国一个超级计算中心出售新系统) [6]。QUBT的年收入低于50万美元 [7]——基本上是研发合同和试点销售——但两者的市值都高达数十亿美元(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D-Wave约为63亿美元;QUBT约为26–37亿美元) [8] [9]。两家公司都通过股票发行积极融资:D-Wave在2025年中期增加了4亿美元(建立了约8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10],而QUBT在2024年底和2025年第一、二季度融资超过2.7亿美元,将其现金提升至3亿美元以上 [11]。
- 股票飙升与炒作: 量子股票在2023–2025年因投资者热情而大幅上涨。QUBT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上涨了超过3,000% [12],而D-Wave在2025年迄今为止上涨了约1,800% [13]。这些由量子技术突破、大额融资消息,甚至“错失恐惧症”推动的行情,使两只股票都处于投机区间。分析师警告称,目前的估值已经计入了未来数年才能实现的巨大成功 [14] [15]。
- 近期里程碑: 2024–2025年,QUBT在亚利桑那州开设了量子光子芯片制造厂(2025年第一季度投产),用于生产其常温量子芯片 [16],并获得了多项NASA合同,将其光子Dirac-3机器应用于太空成像和传感挑战 [17]。与此同时,D-Wave于2025年推出了其新一代Advantage2退火机,拥有4,400多个量子比特 [18],并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在韩国安装Advantage2 [19],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同比营收增长42% [20],同时预订量和企业客户数量也在增加。
- 领导力与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25年中,QUBT团队由临时首席执行官Dr. Yuping Huang(光子学专家)领导,新任首席财务官Chris Roberts及其他成员专注于其技术商业化 [21]。D-Wave的首席执行官Dr. Alan Baratz(前IBM及硅谷资深人士)管理着一家拥有20多年量子研发经验的公司。QUBT与NASA、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及一家生物医学研究所建立了研发联盟,并最近与光子学公司(Spark Photonics、Alcyon)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推进其芯片技术 [22]。D-Wave拥有100多家客户,包括Mastercard、Deloitte、西门子、福特和洛克希德·马丁等企业巨头,以及Carahsoft等合作伙伴(向美国政府机构分销D-Wave技术) [23] [24]。两家公司还与全球多所大学合作,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
- 行业背景:QUBT和D-Wave是更广泛量子计算竞赛中的新秀,同行包括IonQ和Rigetti(其他上市量子公司)以及科技巨头IBM、谷歌(Alphabet)、微软和亚马逊。IonQ(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在SPAC上市的初创公司中营收领先,并进行了高调收购(如Oxford Ionics) [25],而IBM和谷歌已展示出拥有100多个超导量子比特的设备,并在量子研发上投入数十亿美元。这一竞争格局意味着QUBT和D-Wave既要面对其他初创企业的灵活性,也要应对大型科技公司的雄厚资金。
- 市场展望:专家预计,在量子计算实现广泛商业应用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险投资在2024年达到16亿美元 [26],当年量子硬件订单增长了70%(约8.54亿美元) [27] [28],显示出发展势头。到2035年,量子计算行业的价值可能达到数百亿美元(估算范围约为28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以上) [29]。但目前的现实是,量子计算机大多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主要解决一些专业性问题。2024年MIT的一份报告得出结论,该技术“距离”满足大规模商业应用的需求 [30]“还有很远”——这清醒地提醒我们,量子革命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完全实现。
- 投资者风险: QUBT 和 D-Wave 都具有高风险。两家公司都未实现盈利(甚至相距甚远),并且在完善其技术的过程中,未来几年可能会持续烧钱。为筹集资金而频繁稀释股票令人担忧(例如 D-Wave 的 4 亿美元按市价发行 [31] 以及 QUBT 的稀释性配售 [32]),还有监管/法律陷阱——QUBT 因股价波动而面临股东诉讼,指控其信息披露不足 [33]。在技术层面,没有任何保证两家公司的方法能优于竞争对手;D-Wave 的退火技术在某些优化任务上有效,但无法运行通用算法(如果通用量子计算机成熟,可能会被超越),而 QUBT 的光子方法虽然理论上有前景,但在大规模应用上尚未得到验证,并在 2024 年遭到做空机构的严厉批评,认为其可能被过度炒作 [34] [35]。简而言之,投资这些量子企业是一场投机性赌注,赌它们的未来愿景最终能转化为商业现实——而这一回报可能还需要多年才能实现 [36] [37]。
深度报告
公司概览与量子技术路径
Quantum Computing Inc. (QUBT) – 室温下的光子量子技术:Quantum Computing Inc.,品牌为QCi,是一家小型市值的量子技术公司,由于其非常规的方法而备受关注。与许多竞争对手采用超导电路或离子阱不同,QCi专注于光子量子计算——利用通过专用光学芯片的光粒子(光子)来进行计算。该公司的核心技术围绕薄膜铌酸锂(TFLN)光子集成电路 [38]。这种方法可能带来巨大优势:QCi的光子量子比特可以在常温下运行,无需像IBM、Google、D-Wave等系统通常需要的超低温稀释制冷机 [39]。通过消除低温技术,QCi旨在大幅降低量子硬件的成本和复杂性,并实现量子处理器的更易扩展。
QCi 的旗舰原型是 Dirac-3 量子计算机——一种机架式光子处理单元,公司称其为在优化问题上性能最高的机器。它采用 QCi 所称的“熵量子计算(EQC)”方法,这种方法有意利用并管理量子噪声和损耗(而不是严格抑制它们),以帮助探索解空间 [40] [41]。虽然这些说法普通人难以验证,QCi 已通过演示和早期项目展示了 Dirac-3 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Dirac-3 是一个相对紧凑的系统(5U 大小,<30kg),功耗低(约 100 W),QCi 甚至公布了约 30 万美元的本地部署价格——这表明其目标是商业化“即插即用”光子量子机器,可放置在普通服务器机房中 [42] [43]。目前,QCi 还为其 Dirac 机器提供基于云的访问服务,甚至为客户提供“量子咨询”服务,帮助其制定适合该硬件的问题 [44] [45]。公司的更广泛产品线还包括受量子启发的设备,如QPV 量子测振仪(用于检测材料中的振动)以及用于量子通信研究的纠缠光子发生器 [46]。这些都是小众高科技仪器,但 QCi 希望它们能在其核心光子处理器成熟的同时,为公司带来实际收入。尽管名为“Quantum Computing Inc.”,QUBT目前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研发企业——既是光子芯片代工厂,又是量子软件提供商,同时还是硬件集成商。它甚至在2022年收购了一家光子学初创公司(QPhoton),以加速其硬件开发。关键问题在于,QCi基于光的方案能否造出不仅可用且具备规模化实用价值的量子计算机,在实际问题上带来优势。许多科学家对光子量子比特很感兴趣(因其潜在的稳定性和常温运行能力),但在扩大量子比特数量和实现基于光的纠错方面仍面临重大挑战。QCi目前的机器(如Dirac-3)被描述为“量子优化”求解器,拥有数百个变量(量子比特或“量子位”) [47]——适用于某些优化任务,但距离专家认为通用量子计算所需的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个纠错量子比特还有很大差距。本质上,QCi正在广撒网:开发独特的光子硬件,提供相关的量子衍生产品(传感、安全设备),并提供软件工具(Qatalyst),让用户可以在其系统以及其他公司的量子后端上运行混合量子/经典算法。这种多元化策略可能带来更多机会,但也意味着对于一家小公司来说复杂度极高。QCi的光子梦想能否转化为强大且有竞争力的量子平台尚未可知;目前,它是一场大胆的登月计划,有着引人注目的演示,但收入极为有限。
图片:QCi的Dirac-3光子量子计算机。该机架式系统采用激光和光学芯片,而非超导电路,从而实现了常温下的量子操作。QCi将Dirac-3用于解决物流和数据分析等领域的优化问题。 [48] [49]
D-Wave Quantum Inc. (QBTS) – 量子退火先锋:D-Wave,相比之下,是量子计算领域中最早的参与者之一,1999年成立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它在2010年代初因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而成为头条新闻——尽管采用了一种非常不同的范式,被称为量子退火。D-Wave的机器采用超导通量量子比特,这些量子比特被置于冷却至接近10毫开尔文的低温冰箱中(这比星际空间还要冷),在这里它们利用量子力学来解决优化问题。退火型量子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专用问题求解机器:用户将他们的任务(例如优化或调度难题)表述为“能量最小化”问题,而量子硬件则找到代表优良解的低能态。这种方法并不是通用的(不像IBM或IonQ的门型量子计算机,理论上可以运行任何算法),但对于某些类别的问题,它可以非常快速。D-Wave专注于这一细分领域:它将其量子系统用于路线优化、调度、网络设计、机器学习,甚至材料的量子模拟等场景——这些场景的目标是在众多可能性中找到最优(或至少非常优良)的组合。多年来,D-Wave经历了多个世代的进化:从十年前的早期128量子比特和512量子比特机型,到D-Wave 2X和2000Q(2,048量子比特),再到2020年推出的Advantage系统,拥有5,000多个量子比特。截至2025年,D-Wave已推出Advantage2,这是其第六代退火机,拥有超过4,400个量子比特,采用了全新的20路量子比特互连设计(被称为Zephyr拓扑) [50] [51]。量子比特数量可能具有误导性——D-Wave的量子比特与例如IonQ的35个囚禁离子量子比特或IBM的127个超导量子比特不同,因为退火量子比特的使用方式非常特殊(即使是中等规模的问题也可能需要数千个量子比特来表示)。不过,Advantage2的改进(更高的互连性、更低的噪声、更长的相干时间)旨在让用户能够嵌入比以往更大、更复杂的问题 [52] [53]。在测试中,D-Wave团队报告称,Advantage2在某些基准测试上速度提升高达10,000倍,相较于其上一代机型 [54]——如果这一结果得到验证,将极大拓宽量子退火展现优势的问题类型。关键的是,D-Wave 已经转型为“量子即服务”的商业模式。不再要求机构直接购买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制冷设备和机器(尽管历史上确实有少数这样做过),D-Wave 通过其Leap云服务,向用户提供对其量子处理器的云端访问。这使得任何拥有信用卡的研究人员或公司(或拥有 Amazon Braket 账户,因为 D-Wave 已集成到 AWS 的量子云中)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向 D-Wave 的机器提交问题。公司通过收取使用费盈利,同时还通过Quantum Launchpad项目(提供免费试用)和应用咨询与客户合作。D-Wave 仍然有选择地进行本地系统销售——例如,2023 年,它开始根据美国国防合同在阿拉巴马州的 Davidson Technologies 安装一套 Advantage2 系统 [55] [56],并于 2025 年与延世大学和仁川市签署谅解备忘录,在韩国开发一套 Advantage2 系统 [57]。这些交易表明,除了云端访问之外,政府和大型机构对于物理托管量子退火机也有需求,尤其是针对敏感或需要持续使用的应用。D-Wave的方法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和局限性。优点方面,退火在优化任务中出错率较低——该过程的模拟本质能够“找到基态”,无需数百万个逻辑门,因此门错误或大量纠错等问题并不存在(尽管噪声仍会影响解的质量)。D-Wave的机器已经被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例如,优化城市交通流(与大众汽车的一个项目显示,使用量子方法可使拥堵减少约17%) [58] [59],为东京的垃圾收集优化物流路线(路线距离缩短超过50%) [60],以及与欧洲公用事业公司E.ON在能源电网管理方面的多个项目 [61]。这些案例研究,通常与客户和地方政府合作完成,说明量子退火在特定场景下今天就能带来价值,通过找到比传统方法更高效的解决方案。然而,退火机无法运行像Shor算法(用于密码学)或其他需要通用量子逻辑操作的算法——它们不是未来能够轻松破解所有加密或模拟任意量子系统的机器。竞争技术(超导门型量子比特、囚禁离子、光子等)最终可能在广泛能力上超越退火。D-Wave对此心知肚明;有趣的是,该公司也在并行研究门型量子计算,并且表示计划在2025–2026年开发出基于门的原型机 [62] [63]。换句话说,即使D-Wave主打退火技术,也不想在未来如果通用量子计算机占优时被甩在后面。不过,目前D-Wav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今天就提供了可商用的量子计算机——这是它比任何其他公司都做得更久的事情——并且它专注于通过云和软件工具让这一服务尽可能易于获取。
商业模式与差异化
对比QUBT和QBTS,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量子商业构建理念:
- Quantum Computing Inc.(QUBT):QCi 本质上是一家处于研发阶段的初创公司,试图在研发过程中实现变现。其商业模式包括开发专有硬件并出售其使用权,同时也销售辅助产品(如基于光子的随机数生成器、传感设备等)和软件解决方案。例如,QCi 的Qatalyst软件是一个平台,使用户(即使没有量子专业知识)也能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制定优化问题,并在经典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上求解。实际上,鉴于其硬件尚处于初级阶段,QCi 早期的“大部分收入”很可能来自专业服务或小型政府研发合同,而非产品销售——从其季度收入仅有几万美元即可见一斑。公司曾强调如NASA 子合同(例如约 40 万美元,用于利用 Dirac-3 处理卫星激光雷达数据) [64]以及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的合作。QCi 新近投入运营的光子芯片工厂位于亚利桑那州,是其商业模式的另一部分:目标是自制 TFLN 光子芯片,并有可能向其他科技公司销售光子元件。2024 年底,QCi 宣布已获得这些芯片的首批采购订单(来自亚洲一家研究机构和美国一所大学) [65],并将此作为市场需求的证据——尽管后来有做空者称这些订单规模很小,且该工厂的存在被过度炒作 [66] [67]。如果该工厂实现量产,QCi 可能会拥有一批先进的光子器件,既可用于自身产品,也可对外销售(例如,面向对先进光互连感兴趣的电信或数据通信公司 [68])。本质上,QCi 的商业计划是围绕其光子量子技术打造生态系统:硬件、工具和专用应用(量子传感、安全通信)可带来初步收入,而终极目标则是打造一台能为企业客户执行有用任务的全栈量子计算机。 D-Wave (QBTS): D-Wave 的模式已经演变得更接近于 SaaS(软件即服务)或云订阅模式,同时也为那些想要整台机器的客户提供大型硬件销售。大多数 D-Wave 的客户通过云订阅或按次付费访问其量子求解器。例如,D-Wave 按秒或分钟出售其系统的使用时间;企业客户可能会签约获得专属的量子处理时间配额。公司还提供一套混合求解器——本质上是一种软件,让用户能够通过智能地结合量子与经典计算来解决问题,这很重要,因为当前的量子硬件单独可能无法端到端处理大规模问题。这些混合工具(通过 Leap 提供)拓展了 D-Wave 的吸引力,超越了其原始量子比特数量所能带来的影响。D-Wave 报告称,截至 2025 年,拥有超过 100 家商业和研究客户 [69],包括企业(汽车制造商、银行、制造商)和政府机构。许多客户最初是以探索性合作或概念验证项目的形式开始的(例如优化工厂排程,或为银行进行投资组合优化的试点研究)。D-Wave 面临的挑战是将更多此类项目转化为可重复的、可扩展的收入来源——本质上是让量子计算从实验变成必备工具。为此,D-Wave 一直在强调“应用开发”,如在机器学习领域(与初创公司Zapata Computing合作,将量子与生成式 AI 结合) [70],以及营销优化(与广告公司Interpublic Group合作) [71]。它还在寻求战略渠道合作伙伴关系:尤其是与Carahsoft(一家大型政府 IT 承包商)达成协议,向美国政府机构转售 D-Wave 技术 [72],这可能为其打开国防、情报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大门(这是一个重要市场,因为政府对量子优化、加密和研究很感兴趣)。此外,D-Wave 在合适的情况下也不吝于出售整套系统:2023 年与Davidson Technologies达成多年转售合作伙伴关系,由 Davidson 托管 D-Wave 系统以支持美国导弹防御研究 [73]。每笔此类销售都能带来数百万美元的前期收入(Advantage 系统的标价历来估计在数千万美元),但更重要的是,这证明了一些客户确实需要专用量子基础设施。
总之,QUBT 正在尝试发明新的量子技术并为其寻找早期细分市场,本质上是在打造一个尚不存在的未来业务。D-Wave 则在商业化其花费二十年时间完善的技术,专注于量子技术的近期实际应用。QUBT 向光子芯片、传感器和政府项目的多元化布局,为其带来了更多获得适度收入的机会,而 D-Wave 对优化即服务的单一聚焦则开始带来实际(尽管规模较小)的回报(D-Wave 2024 年的收入为 880 万美元,远超 QUBT 的约 37 万美元 [74])。然而,这两家公司目前仍然更多依赖于投资者的期望而非客户的资金,并且两者都可能需要不断调整其商业模式。QUBT 也许会发现其真正的价值在于某个特定应用(比如为 NASA 提供量子激光雷达,或为金融业提供光子安全通信),并在该领域深耕。D-Wave 则可能会找到除退火外变现其专业知识的方法——例如,提供量子问题建模咨询服务,或最终授权其开发的任何门模型知识产权。
最新新闻与进展(2024–2025)
过去两年(2024 和 2025 年)对 QUBT 和 QBTS 都是充满事件的年份,两家公司都在努力执行雄心勃勃的路线图。以下是一些关键进展和新闻摘要:
Quantum Computing Inc.(QUBT)——近期亮点:
- 量子光子芯片代工厂启动: 也许QCI在2024年最大的里程碑是其位于亚利桑那州坦佩的量子光子芯片制造工厂的建成。该工厂最初于2023年底宣布,至2025年第一季度已完成最终调试 [75]。2025年3月,QCI与当地官员举行了剪彩仪式,目前该工厂据称已投入运营,为内部使用和外部订单生产TFLN光子芯片 [76]。该代工厂被誉为首批专注于量子光子集成电路的同类工厂之一。QCI声称已获得多份预订单,并在2024年底宣布与一所美国大学(后来披露为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一家亚洲研究机构签署了两份谅解备忘录,为其提供样品芯片 [77]。(值得注意的是,Iceberg Research于2024年11月发布的一份激进做空报告质疑了这些订单的规模和合法性,以及QCI的工厂是否真的具备“量产”能力 [78] [79]。QCI间接回应,按大学要求将UT Austin的名字从新闻稿中删除——但仍然推进了工厂的完工,并于2025年开始交付。)如果QCI的代工厂实现产能提升,不仅可以满足QCI自身的硬件开发,还能使公司在光子芯片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光子芯片在电信和计算领域有着广泛需求。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QCI声称在TFLN光子制造方面拥有先发优势。
- NASA 和政府合同:QCI 利用美国政府对量子技术的兴趣,获得了若干合同。2024 年底,公司与 NASA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签订了一份主合同,使用其 Dirac-3 光子求解器进行成像和数据处理任务 [80]。2024 年 10 月,QCI 宣布在 NASA QRS(量子研究服务)项目下获得了第五份任务订单,涉及用于气候监测卫星的量子遥感 [81] [82]。2025 年第二季度,QCI 又赢得了一份新的 NASA 相关分包合同(价值约 40.6 万美元),将其量子方法应用于去除大气 LiDAR 数据中的太阳噪声(提升白天地球观测能力) [83]。这些合同金额相对较小,但在信誉上意义重大——它们表明 NASA 认可 QCI 在光子量子技术方面的专业能力。QCI 还与能源部和国防部门有合作;例如,2024 年底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续签了一项合作研发协议 [84],并参与了与空军研究实验室的量子传感项目。所有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一些收入,也推动 QCI 针对特定任务(如 LiDAR 信号处理或 NASA 定义的优化问题)优化其硬件。
- 商业试点销售: 尽管QCI的收入非常小,但2025年为公司带来了有史以来首次商业销售。在2025年第二季度,QCI向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结构系交付了一台量子光子测振仪(QPV)——这是一种利用量子级灵敏度进行材料无损检测的工具 [85]。大约在同一时间,公司向韩国一家领先的研究机构发运了一台纠缠光子源,用于量子通信实验 [86]。这些销售验证了QCI已将部分光子学研究产品化为先进实验室愿意购买的设备。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销售案例:QCI将其“Emu”量子储备计算硬件(品牌为EmuCore)出售给一家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用于边缘计算上的AI研究 [87]。储备计算是一种AI技术,QCI的设备(基于光子学)可辅助时序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进行测试,暗示其对新型AI加速方法的兴趣。最后,在2025年年中,QCI宣布收到一家“美国前五大银行”关于其量子安全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采购订单(很可能是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或加密工具) [88]。这标志着QCI在银行业的首次销售,并显示其正将量子技术作为网络安全工具包的一部分进行推广(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可通过提供真正不可预测的密钥来加强加密)。虽然这些交易各自规模较小,但合起来展示了在多个垂直领域的早期商业吸引力——金融、汽车、航空航天、电信——QCI现在可以在市场推广中引用这些案例。
- 领导层变动: 随着公司发展,组织结构也进行了调整。2023年6月,QCI引入了Dr. William McGann(一位经验丰富的科技高管)担任首席运营官,随后升任首席执行官。然而,到2025年中,公司任命了Dr. Yuping Huang为临时首席执行官 [89]。黄博士是QPhoton(被QCI收购)的创始科学家,也是QCI光子技术的首席架构师。他接替McGann担任CEO,表明公司在这一关键阶段正加大技术开发力度。QCI还聘请了新任首席财务官Chris Roberts,并将其他人晋升为首席运营官和首席营收官 [90]。加强高管团队很可能是为扩大运营做准备,也可能是为了回应股东对兑现高远承诺的压力。此外,QCI联合创始人及前CEORobert Liscouski似乎仍然参与公司事务(可能担任执行董事长),凭借其国土安全背景为公司提供政府行业专长。在公司治理方面,QCI于2024年5月将知名学者如Dr. Javad Shabani(纽约大学量子物理教授)加入董事会 [91],以增强其科学信誉。
- 资本募集:QCI 的发展得到了大量资本注入的支持。2024 年底,随着其股价因量子热潮飙升,QCI 通过股票发行筹集了资金——在 2024 年第四季度筹集了 9210 万美元,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又筹集了 1 亿美元 [92]。2025 年第二季度,它又通过由 Titan Partners 牵头的私募融资获得了约 1.88 亿美元 [93] [94]。对于一家年收入不到 100 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这些都是巨额资金。结果是:截至 2025 年 6 月,QCI 的资产负债表上有 3.49 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95]——足以支撑其未来几年的研发路线图。这些融资确实稀释了现有股东的股份(股本数量激增,这也部分解释了每股净亏损因衍生权证负债而上升的原因 [96])。但管理层认为,“大幅增强的资产负债表”对于 “加速量子解决方案的商业化” 是必要的 [97]。显然,投资者愿意投入资金,很可能是押注 QCi 的光子路线的长期潜力(并搭乘了也推动了 IonQ 等公司上涨的热情浪潮)。另一方面,QCI 现在必须拿出成果来证明这些资金的合理性——做不到的话,正如做空者怀疑地指出的那样,QCI 会被称为“永久骗局” [98]。到目前为止,QCI 至少已经交付了有形的里程碑(一个可用的工厂、少量产品销售、持续的 NASA 项目)。
- 重要合作: 除了前面提到的合作之外,QCI在2025年初与桑德斯三方机构治疗发现研究院(TDI)——一个生物医学研究联盟—— [99]建立了合作关系。目标是利用QCI的Dirac-3系统推动药物发现和生物技术计算难题的解决。这与业界探索利用量子技术设计新分子或优化生化过程的趋势一致。如果QCI能够证明其光子求解器在生物医学领域(即使只是略有帮助)有用,就有可能打开与制药企业合作的大门。QCI还宣称与光子学公司如Spark Photonics和Alcyon(通过谅解备忘录允许其客户测试QCI芯片) [100]建立了合作,并且正在与学术机构合作(它赞助了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一年一度的量子计算黑客马拉松,黄博士是该校教授,以培养人才管道)。简而言之,QCI正积极在量子和光子生态系统中建立网络,以获得行业认可并寻找其技术的早期采用者。
D-Wave(QBTS)——近期亮点:
- Advantage2 系统发布: D-Wave 的头条新闻是 Advantage2 量子计算机的全面上市,时间为 2025 年。2025 年 5 月 20 日,D-Wave 正式为云客户推出了 Advantage2,这是自 2020 年以来的首次重大硬件升级 [101]。Advantage2 拥有 4,400+ 个量子比特和 20 路互连(相比原始 Advantage 的 5,000 个量子比特和 15 路互连)。虽然量子比特数量略低,但更丰富的互连性和更低的噪声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成为更强大的机器。D-Wave 的 CTO 指出了诸如 2 倍相干时间、40% 更高的能量尺度,以及 75% 更低的噪声 等改进 [102]——这些都提升了解决方案的质量。此次发布对 D-Wave 的客户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可以运行更大规模的问题实例,早期测试显示在某些问题上有显著的加速效果 [103] [104]。D-Wave 立即通过其 Leap 云提供 Advantage2,并宣布可为需要专用系统的客户安装本地版本 [105]。这一消息让 D-Wave 的股价大幅上涨(发布前后几天股价上涨约 20%) [106],并帮助确认 D-Wave 能够持续推进其硬件路线图。公司还表示,未来目标是通过多芯片扩展实现 10 万量子比特的退火机 [107]——这是一个让投资者持续关注的前瞻性声明。
- 预订量创纪录增长与现金注入:D-Wave在2024–2025年的战略重点是增加商业预订量(已签约业务)并巩固其财务状况。在2025年1月的更新中,D-Wave宣布其2024财年预订量超过2300万美元——比2023年增长了120% [108]。这一数字远高于已确认收入,包括多年期和试点协议,这些协议将随着时间推移转化为收入。这表明有更多客户正以认真的态度承诺尝试D-Wave的技术。为支持运营,D-Wave多次进入资本市场。它在2023年和2024年持续使用按市价(ATM)股票发行计划,随后在2025年6月完成了4亿美元的ATM股票融资 [109]。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举措——本质上是在股价飙升时向公开市场大量发行新股。结果:到2025年中,D-Wave手头大约有8亿美元现金 [110],使其拥有量子初创领域最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之一。D-Wave的首席财务官指出,这是一年内现金的19倍增长 [111]。缺点是大幅稀释:早期股东的持股比例大幅下降(D-Wave的股份数量增加了数亿股)。但好处是D-Wave现在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未来数年的研发和运营,降低了常常困扰未盈利公司的短期破产风险。凭借这笔“军费”,D-Wave表示还可能寻求战略收购或其他举措以补充其技术(尽管目前尚未宣布)。这次融资发生在D-Wave股价因投机热潮飙升之际(几个月内股价从不到1美元涨至近20美元 [112]),因此管理层抓住了这个窗口期来巩固公司的财务状况。
- 客户成功案例与应用场景:D-Wave 在 2024–2025 年的市场推广充满了真实世界的案例研究,试图将叙事从“有趣的科学项目”转变为“商业价值的提升”。我们之前提到了一些与气候和效率相关的例子(东京垃圾管理、交通流优化、能源电网平衡) [113] [114]。2024 年,D-Wave 还宣布与Mastercard合作,在忠诚度计划和欺诈检测等领域开发量子应用(扩展了 2021 年开始的合作关系)。2023 年底,公司与Unisys启动了一个项目,为政府开发量子-混合应用(如优化复杂排程)。公司 2025 年第二季度报告强调,到那时,已有 63 个以上早期量子应用在 D-Wave 系统上构建,涵盖多个领域 [115]。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注释:2023 年 12 月,使用 D-Wave 退火机的研究人员(与 USC 和洛斯阿拉莫斯合作的一部分)声称在材料科学模拟问题上实现了实用的量子优势,在特定任务上超越了经典超级计算机 [116]。这被称为首次在“有用”问题(模拟磁性材料行为)上展示量子退火超越经典计算 [117]。虽然应用范围有限,但这是对 D-Wave 核心方法的一个里程碑式验证。D-Wave 的客户名单也在地理上扩展——到 2025 年,它已在日本(如与丰田通商和 NEC)、印度(通过与Saintela的合作)以及中东(如迪拜的排程项目)拥有客户或合作伙伴。上文提到的延世大学在韩国的谅解备忘录值得注意,因为它涉及学术研究和市政用途(仁川智慧城市计划)——这表明政府有足够兴趣投资本地量子基础设施 [118]。所有这些活动都强调,D-Wave 不再只是北美的一个新奇事物;它正试图在量子计算领域建立全球影响力,专注于它现在能够实现的价值。
- 混合与门模型计划:尽管 D-Wave 的主要产品是退火机,公司也关注更广阔的量子领域。2024 年,D-Wave 开始宣传其在门模型量子计算方面的研发——本质上是在开发一种可以运行通用算法的不同类型量子处理器。D-Wave 首席执行官 Alan Baratz 表示,公司正在利用其超导技术专长设计门模型量子比特,早期原型可能会在本十年中期出现 [119] [120]。如果成功,这将使 D-Wave 直接与 IBM、Google、Rigetti 等公司在通用量子计算竞赛中竞争。目前尚不清楚 D-Wave 进展到哪一步(尚无公开演示),但仅仅表明这一意图对于投资者认知就很重要,显示 D-Wave 并非单一产品公司。此外,D-Wave 进一步与生态系统集成:其Ocean 软件开发工具包现在不仅支持退火,还支持与其他量子平台的工作流集成。2025 年,D-Wave 与Zapata AI合作,创建结合退火与生成式 AI 算法的混合求解器 [121]。这种跨学科努力(量子 + AI)很受欢迎,也帮助 D-Wave 借势 AI 热潮。
- 公司动态:D-Wave 管理层保持稳定(Alan Baratz 继续担任 CEO,Mark Johnson 作为量子技术副总裁,2022 年起新任 CFO John Markovich)。公司在 2022 年 SPAC 后从纽交所小盘股板块升级至主板,截至 2025 年已完全在纽交所以 QBTS 代码交易。有一小插曲:2025 年中,D-Wave 因技术原因(股本变动)曾被移出罗素 2000 指数 [122],但随着市值飙升,预计未来将被纳入主要指数。2024 年 D-Wave 员工人数增至约 220 人 [123],反映出为支持不断增长的业务在工程和客户岗位上的招聘。融资后公司账上约有 8 亿美元现金,预计 D-Wave 可能会进行战略招聘,甚至收购互补技术(例如,是否会收购一家小型量子软件公司或元件供应商?拭目以待)。
关键高管与合作伙伴
领导层:谁在管理 QUBT 和 QBTS?
- 在Quantum Computing Inc. (QUBT),领导团队融合了企业家、学术和政府经验。Dr. Yuping Huang,现任临时 CEO(未来很可能成为正式 CEO),是 QCI 光子技术背后的科学愿景者。作为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他曾领导该校的量子研究实验室并创立了 QPhoton,拥有深厚的光学专业知识。Huang 接任 CEO 以推动公司的技术执行。支持他的有Robert Liscouski(QCI 联合创始人及前 CEO),现任执行董事长/顾问——Liscouski 曾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为公司带来政府关系和安全应用的关注。QCI 新任命的 CFOChris Roberts和 COODr. Milan Begliarbekov,负责公司财务运营和日常管理,助力 QCI 扩大制造规模 [124]。值得一提的是,QCI 董事会成员包括Hon. James Cartwright(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上将)和科技投资人,显示公司拥有一些对其成功感兴趣的高层支持者。学术顾问的加入(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 Dr. Brian La Cour、纽约大学的 Dr. Javad Shabani)也加强了 QCI 的科学方向。 在D-Wave (QBTS),火炬由自2020年起担任CEO的Dr. Alan Baratz传承。Baratz 拥有有趣的背景:他曾在1990年代领导 Sun Microsystems 的 Java 开发,并在 IBM 和 Cisco 担任高级职位。他最初加入 D-Wave 负责研发,随后成为 CEO,将技术与商业头脑相结合。在 Baratz 的领导下,D-Wave 明确了其关于实用量子计算的信息,并努力与企业客户的需求相结合 [125]。Mark Johnson(量子技术副总裁)是 D-Wave 的长期量子专家之一,经常宣传应用。公司的联合创始人Geordie Rose已不再直接参与(他多年前离开去创办 AI 公司),但 D-Wave 仍有早期团队成员如Eric Ladizinsky(首席科学家,著名物理学家)引领技术方向。CFO John Markovich负责财务(他主导了融资热潮)。D-Wave 的董事会成员包括行业资深人士如Steve West(董事长,拥有深厚技术背景)以及来自其主要投资者 PSP Investments 和 NEC Corp 的领导人。这种技术领导力与经验丰富高管的结合,帮助 D-Wave 顺利应对了复杂的 SPAC 过程以及作为上市公司的各种要求。
合作伙伴关系:联盟与协作
两家公司都编织了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以增强自身能力并拓展客户群:
- QUBT 合作伙伴关系:QCI 正在利用合作伙伴关系来提升自身影响力。其与NASA(通过多个 NASA 中心签订合同)的合作,实际上使 NASA 成为 QCI 推进其太空技术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126] [127]。QCI 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合作研发协议,使其能够接触到顶级的量子研究团队和超级计算资源,以对其机器进行基准测试 [128]。在学术界,QCI 与史蒂文斯理工学院(其实验室所在地)合作,并通过黑客马拉松和联合项目吸引了学生和教授参与。桑德斯三机构治疗发现研究所的合作,将 QCI 带入了制药研究领域,如果结果有前景,这可能成为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户 [129]。在产业方面,QCI 与Spark Photonics和Alcyon Photonics(均为光子芯片/设计初创公司)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帮助 QCI 验证其代工厂产出,并让这些芯片迅速进入潜在用户手中 [130]。本质上,Spark 和 Alcyon 将通过其集成光子学社区的客户网络,促进对 QCI 光子芯片的评估——这是 QCI 在这个新领域建立信誉的聪明方式。QCI 还表示与技术集成商如SLI Ventures(用于政府合同)合作,并与Infinity Labs(一家专注于空军的科技孵化器)签署了市场营销协议,以识别国防应用场景。虽然这些合作伙伴关系单独来看都不足以在一夜之间改变 QCI 的命运,但它们共同作用于验证 QCI 的技术,提供早期应用案例,并为客户(政府机构、实验室等)提供渠道,这些客户是小公司难以单独接触到的。
- D-Wave 合作伙伴关系: 作为业界成熟的参与者,D-Wave 的合作伙伴关系广泛且深入。在商业领域,D-Wave 的标志性合作伙伴是万事达卡——他们正在持续合作,探索利用量子技术提升信用卡忠诚度计划、欺诈检测算法及其他金融科技应用(万事达卡甚至在 D-Wave 的 Qubits 用户大会上介绍了他们的进展)。德勤也是另一个大牌:D-Wave 与德勤的咨询部门合作,为客户开发量子-混合解决方案(例如优化劳动力排班)。与软件初创公司如Zapata Computing和1QBit(现已在瑞士更名为QuantumBasel)的合作,帮助 D-Wave 将其退火机集成到更广泛的软件平台中,使企业无需从零开始就能更容易地使用量子计算。在公共部门,D-Wave 与Davidson Technologies的合作(针对美国国防应用)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带来了系统安装,还获得了政治支持,因为阿拉巴马州立法者称赞将量子计算引入导弹防御研究的努力 [131]。D-Wave 还被美国国防部的Tradewinds采购项目在 2024 年指定为“可授奖供应商” [132],这意味着国防机构可以更容易地与 D-Wave 签约项目——本质上提前扫清了一些官僚障碍。在分销方面,Carahsoft的合作(2025年1月)是大规模向美国政府机构销售的关键 [133],因为 Carahsoft 是政府 IT 采购计划上的主要经销商。在学术界,D-Wave 与南加州大学(多年来在其量子计算中心部署 D-Wave)、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算法研究)以及日本的东北大学(几年前购买了 D-Wave)等高校有合作研究。此外,亚马逊云服务和微软 Azure也是重要合作伙伴:D-Wave 的量子服务可通过 AWS 的Braket平台获得,也是最早支持 Azure Quantum 的服务之一——这种云集成将 D-Wave 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这些大型平台的用户。最后,D-Wave 还是量子计算联盟和量子经济发展联盟(QED-C)等行业联盟的创始成员,与竞争对手和政府合作推动量子产业发展。总体而言,D-Wave 的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推动采用和集成——确保其量子求解器接入正确的渠道,让终端用户(无论是财富 500 强企业还是联邦机构)都能以最小摩擦解决实际问题。
专家分析与评论
量子计算领域总体上,尤其是QUBT和D-Wave,激起了专家们既兴奋又怀疑的情绪。鉴于其股票的投机热潮,多位分析师和研究人员对这些公司的炒作与现实进行了评述:- 炒作与估值担忧:许多市场评论员呼吁保持谨慎。Motley Fool在2025年9月的一篇分析中明确指出,尽管D-Wave和QUBT的营收微薄且亏损巨大,但两者都已获得数十亿美元的估值,称QUBT 20至30亿美元的市值“与其仅有‘37.3万美元销售额’和约7000万美元亏损极不相称” [134]。作者警告称,量子技术仍主要处于科学实验阶段,尚未成为商业主力,将这些公司与“早期生物科技公司”在风险上进行了类比 [135]。同样,24/7 Wall St.指出,QUBT在2025年的股价抛物线上涨更多是由市场情绪和FOMO(错失恐惧症)推动,而非基本面,直言“QUBT的估值表明其处于泡沫区间” [136]。该文强调,量子会议的热议,甚至与量子无关的新闻(如英伟达对量子的投资)都在无差别地推高所有量子股 [137] [138]。文章认为,QUBT的光子技术前景虽具吸引力,但并不能在缺乏实质性营收增长的情况下支撑其中型市值——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股价大幅回调 [139]。
- 技术展望:在技术层面,专家们认可D-Wave的成就,但对其长期重要性存在争议。量子计算研究员Scott Aaronson曾打趣说,D-Wave的退火机就像“一台非常专用的引擎”——在某些任务上很强大,但我们还不知道这些任务的广泛意义。还有一个持续的争论:量子退火能否扩展到解决经典计算机真正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狭窄的演示)?D-Wave最近在材料模拟方面取得的“量子优势”成果 [140]是一个积极信号,但怀疑者希望看到更广泛的证据。John Preskill(“量子霸权”一词的提出者)指出,除非结合纠错或新技术,否则退火法可能会遇到瓶颈,而门模型系统(如IBM和Google所追求的)则致力于实现长期广泛的量子计算,尽管这需要在纠错方面取得突破。对于QUBT,光子量子计算引发了关注:多家初创公司(PsiQuantum、ORCA Computing等)和学术团队正在推进。专家认为,光子学在量子网络和某些优化算法方面可能表现出色;挑战在于光子本身不会自然相互作用,因此需要复杂的装置(分束器、非线性晶体)来实现纠缠。QUBT利用耗散机制的“熵量子计算”方法很新颖,但尚未大规模同行评审。分析师普遍认为QUBT的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尚未被证实,但如果成功,室温量子计算确实将改变游戏规则。在Forbes(2025年7月)的一次采访中,QCI时任CEO William McGann声称,他们的光子系统在优化方面可以以远低于超导系统的开销实现优势,并强调Dirac-3在一次测试中据称在毫秒级内解决了一个经典求解器难以应对的优化问题。然而,外部专家在独立验证前可能会对这些说法持谨慎态度。
- 竞争格局:许多评论者认为,“更好的量子计算股票”可能既不是QUBT也不是D-Wave,而是更成熟的科技公司。Motley Fool的文章幽默地总结说,在QUBT和QBTS之间,更好的选择是“都不是”,而是建议选择Alphabet(Google)或微软作为投资量子的更安全方式 [141]。理由是:Google、IBM、微软拥有庞大的研发预算和现有盈利业务,使它们能够在量子领域长期布局而不至于面临破产风险 [142]。这些巨头拥有博士团队,并已取得显著里程碑(Google 2019年量子霸权实验、IBM 2022年433量子比特处理器等)。因此,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这些公司获得量子进展的敞口,而无需承受纯量子公司极端的波动性。不过,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可能仍会青睐纯量子公司,因为一旦量子技术取得突破,其回报可能是数倍增长。
- 时间线的现实性: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实用的大规模量子计算(能够彻底改变行业的那种)并不会很快到来。麻省理工学院2024年的量子指数报告得出结论称,该领域“距离”大规模商业应用还很遥远( [143]),许多学术研究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强调我们距离容错量子计算机可能还有十年甚至更久。这并不意味着中间阶段的应用(如D-Wave当前的优化任务或IonQ的小规模量子模拟)没有价值——它们确实有,尤其是在学习和细分改进方面。但专家们提醒不要高估近期设备的能力。Dr. Shohini Ghose,一位量子物理学家,经常提醒听众,今天的量子计算机“就像飞行的早期阶段:我们刚刚离地”。这种观点为量子股票的热情降温。它表明,像QUBT和D-Wave这样的公司需要在技术完全成熟前,经历一个可能很长的‘量子寒冬’。在此期间,持续的渐进式进步和寻找过渡市场(如量子启发的经典算法,或销售如QCI用于非量子用途的光子芯片等赋能技术)将至关重要。
- 做空者指控: Iceberg Research(冰山研究)在2024年1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直接针对QUBT,称其为“永久骗局”,依靠华丽的公告来推动股票销售 [144]。Iceberg指称QCI在2024年11月发布的新闻稿(关于代工厂采购订单)具有误导性,并指出QCI在一份新闻稿中悄悄移除了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的名字,原因可能是该校提出了异议 [145]。报告称QCI的代工厂是“幽灵”,调查人员在其注册地址只看到一个小办公室,没有重型工业设备 [146]。报告还强调QCI此前融资时使用了“有毒”金融方(Streeterville Capital),并对其合作伙伴的可信度提出质疑 [147] [148]。QCI的股价在该报告发布后最初下跌,但随着2025年量子行情的启动,后来大幅反弹。尽管如此,这类指控凸显了风险:如果QCI无法证实其技术并开始错失自身设定的里程碑,投资者信心可能会崩溃。D-Wave尚未遭遇如此尖锐的做空攻击,或许是因为作为一家成立更久的公司,其有更多可观察的实质内容(真实客户、已发表论文等)。但D-Wave也有批评者——有人认为D-Wave的技术是“死胡同”,如果门控型量子比特实现突破,D-Wave的路线将被淘汰;还有人指出,D-Wave不断通过发行股票融资,说明其尚未找到可自我维持的商业模式。
本质上,专家评论普遍认为量子计算令人兴奋但极具挑战性,QUBT和D-Wave都在以各自方式尝试革命性突破。他们称赞D-Wave比大多数公司更早交付了有用的量子工具,也对QUBT的新颖方法表示兴趣。然而,他们提醒投资者不要被炒作冲昏头脑:通往量子未来的道路漫长,几乎注定会有曲折和挫折。建议投资者分散投资并保持耐心。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说,“可行的量子计算可能还需要多年……没有任何保证这些公司,甚至任何人都能成功,即使他们造出来了,也必须优于经典方案才有意义” [149]。在充满未来感的兴奋氛围中,这种脚踏实地的观点尤为重要。
与其他量子玩家(IonQ、Rigetti、IBM 等)的比较
为了将 QUBT 和 D-Wave 放在背景中,我们来将它们与量子计算领域的一些关键玩家进行比较:
- IonQ(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IONQ): IonQ通常被认为是在通过SPAC上市的新一波量子初创公司中的领头羊(IonQ于2021年上市,D-Wave和Rigetti于2022年,QCI于2023年提升上市)。IonQ的技术是囚禁离子量子计算,这是一种基于门的方式,使用悬浮在电磁阱中的镱离子,并用激光进行操控。IonQ的量子比特具有高保真度(单独误差率极低),但速度相对较慢,目前系统大约有29个物理量子比特(按IonQ的标准,约有25个“算法量子比特”可用于算法)。IonQ一直在稳步改进其硬件,利用光子耦合连接离子模块。2024-25年,IonQ有大动作:宣布了新系统(目标到2025年实现#AQ 64),并且收购了两家公司(Lightspeed和QCI的同名公司,令人困惑),还发起了一项重磅11亿美元收购英国Oxford Ionics的要约 [150]。如果该Oxford Ionics收购案达成,将为IonQ带来尖端的囚禁离子芯片技术(Oxford Ionics将离子阱集成在半导体芯片上)。IonQ的财务状况突出:预计2023年收入不足2000万美元,但(截至2023年初)通过SPAC和后续融资拥有超过5亿美元现金。亚马逊云服务和洛克希德·马丁是IonQ的投资者 [151],亚马逊云还持有IonQ 3650万美元股份,并正合作在AWS上提供IonQ系统 [152]。2025年第二季度,IonQ报告收入高达2070万美元(受一次性交易推动) [153],并将全年预期上调至8200万至1亿美元——远高于D-Wave或QCI的收入,显示出IonQ强劲的商业吸引力。IonQ的股价在2023年也大幅上涨(曾一度上涨1000%),但波动较大。对比:IonQ vs QCI——IonQ在拥有可在云端访问的通用量子计算机方面遥遥领先(IonQ的系统可运行任意算法,而QCI的则是专用型)。IonQ拥有重要合作伙伴(如空客、陶氏化学等),并从探索量子解决方案的客户中获得实际收入。QCI处于更早期阶段,技术更具投机性。IonQ vs D-Wave——IonQ的囚禁离子机器原则上可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例如可在其量子比特限制内运行Shor算法或任何量子电路),而D-Wave的退火机则不能。不过,IonQ目前的规模较小且运行较慢(电路深度有限等),因此D-Wave现在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优化实例(但仅限优化问题)。IonQ的战略是积极扩展规模,并可能通过制造高质量量子比特来跳过纠错(他们在路线图中提到2028年达到1024个量子比特)。许多人认为IonQ是最有希望实现广泛量子优势的纯正公司,而D-Wave是“当下”专家,QCI则是带来新想法的黑马。IonQ的市值(2025年9月约为30-40亿美元)与D-Wave和QCI相当,但一些分析师认为IonQ的估值更为合理。鉴于其进展和合作关系,这是合理的 [154]。事实上,24/7 Wall St. 的文章指出,IonQ 可能是小盘股中“更明智的量子赌注”,并引用 IonQ 约 3700 万美元的历史营收和 16 亿美元现金作为其更强地位的证据 [155]。
- Rigetti Computing(纳斯达克代码:RGTI):Rigetti是一家超导量子比特公司,类似于IBM/Google,但规模较小。它在加州拥有自己的芯片制造厂,并已开发出80+量子比特的芯片(尽管历史上误差率较高)。Rigetti在2022-23年经历了艰难时期(技术挑战、CEO更换、裁员),但在2024年重新聚焦于提升量子比特保真度和多芯片扩展能力。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Rigetti的收入为180万美元(主要来自政府研究合同) [156],并在2025年赢得了一份为期3年、价值580万美元的美国空军量子计算研发合同 [157]——这是一个积极信号。Rigetti的新任CEO Subodh Kulkarni,目标是在2026年前用模块化256量子比特系统展示有意义的量子优势。不过,Rigetti在市场采用度上落后于IonQ,在量子比特数量上落后于巨头。其股价波动极大(2023年大部分时间低于1美元,2025年初量子热潮时又暴涨数百个百分点,类似QUBT)。到2025年底,Rigetti的市值(几亿美元)实际上远低于QUBT、IonQ或D-Wave,这意味着投资者认为它还有更多需要证明的地方。对比:Rigetti vs D-Wave——它们针对不同问题(通用量子计算vs退火)。Rigetti vs QCI——两者都是较小的投机型公司,但技术领域不同(超导vs光子)。Rigetti面临更直接的竞争(IBM、Google),而QCI则在相对未知的光子领域开拓。Rigetti和QCI都在烧钱并依赖股东融资(Rigetti在2023年也进行了稀释性融资)。有趣的是,Rigetti和QCI都争取政府项目以维持运营(Rigetti曾获得DARPA和NSF资助)。如果Rigetti在技术路线图上取得成功,可能会成为IBM服务的直接竞争对手;否则就有被边缘化的风险。QCI如果成功,可能会开辟出独特的光子细分市场。到目前为止,IonQ在SPAC阵营中表现优于Rigetti,而QCI仅凭炒作市值就跃升超过Rigetti。这显示了该领域投资者情绪的不可预测性。
- IBM 量子: IBM 是量子计算领域的老牌巨头。它已经构建了一系列规模不断扩大的超导量子处理器:127 量子比特(Eagle,2021 年)、433 量子比特(Osprey,2022 年),截至 2023 年底,IBM 宣布了一款名为 Condor 的1,121 量子比特处理器。IBM 的方法仍属于 NISQ 阶段(尚未实现完整的纠错),但他们正按照清晰的路线图探索扩展,并计划在 2026–2030 年间实现最终的纠错型机器。IBM 通过IBM Quantum Network和云服务提供其量子处理器,目前有超过 180 家合作组织在使用其系统进行研究和早期应用。与初创公司不同,IBM 的收入并不依赖于量子计算——这只是一个年收入 600 亿美元公司的极小部分——因此 IBM 可以耐心投资。IBM 的关键差异化在于其一体化体系:他们自研硬件,开发开源的Qiskit软件平台,并与客户(波音、汇丰、克利夫兰诊所等)紧密合作探索应用场景。2024 年,IBM 报告称其部分客户现在已经在量子硬件上运行某些模型(如金融风险分析),在这些特定场景下已接近或超过经典计算性能,这得益于误差缓解等技术。IBM 还拥有庞大的量子人才培训项目。对比:IBM vs D-Wave/QCI——IBM 不提供退火机,因此并不直接与 D-Wave 的产品竞争(事实上,部分 IBM Quantum 人员也曾礼貌地认可 D-Wave 的细分市场)。但如果 IBM 实现了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机,其能力将盖过退火机,因为它可以模拟退火器。IBM vs QCI——IBM 也涉足光子学(通过研究量子芯片间的光子互连),但其主要押注仍在超导技术。如果 IBM 在未来几年内成功实现千量子比特芯片和纠错,像 QCI 这样的公司除非其光子技术能在可扩展性或成本上实现飞跃,否则可能难以保持相关性。目前,IBM 与初创公司共存:甚至与部分初创公司合作(例如,IBM Quantum Network 包含了 Quantinuum 和 Atom Computing 等公司的初创硬件,但尚未包括 D-Wave 或 QCI)。许多行业观察者认为,IBM 很可能成为在广义上实现有用量子优势的早期赢家,或许在 2026-2027 年间,凭借误差缓解的 1000+ 量子比特处理器实现这一目标。IBM 是行业标杆:D-Wave 和 QCI 经常将自身进展与 IBM 进行对比(QCI 说“我们不需要稀释制冷机”;D-Wave 说“我们现在就有实际应用,而不是只谈未来的纠错梦想”)。两种策略各有优劣,但 IBM 的存在意味着留给小公司开辟护城河的时间正在流逝。
- 谷歌(Alphabet)和微软:谷歌的量子人工智能部门(隶属于Alphabet)在2019年实现了首个“量子霸权”实验,并在2023年表示已展示量子纠错的可扩展性(通过增加量子比特指数级抑制错误率)。据报道,谷歌正在研发新一代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其2021年原型机Sycamore拥有72个量子比特;他们实验室里很可能有更大的芯片)。谷歌的目标是在2029年前实现一台有用的、具备纠错能力的量子计算机。另一方面,微软正在追求一个非常先进的概念:拓扑量子比特,利用奇特的马约拉纳粒子。微软尚未制造出一个稳定的拓扑量子比特,但在2023年发布了取得进展的证据。与此同时,微软提供Azure Quantum,这是一项云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它访问IonQ、Quantinuum和Rigetti的硬件(未来可能还会有D-Wave)。微软本质上是在支持所有路径,以防自家方案最终成功。对比:对于投资者来说,谷歌和微软的量子业务都隐藏在庞大的公司内部,因此你无法获得纯粹的量子投资敞口。但在竞争层面,如果谷歌或微软宣布重大突破(比如一台低错误率的1000量子比特设备),可能会削弱小型玩家的优势。一些分析师实际上认为,未来五年最有可能在量子计算“营收”上获胜的是这些大型云服务商——因为无论哪种硬件胜出,相关工作负载很可能会在云基础设施(由亚马逊、微软、谷歌拥有)上运行,而这些巨头可以直接与获胜的硬件厂商合作或将其收购。事实上,亚马逊已投资IonQ,并在AWS上提供多种设备(IonQ、D-Wave、Rigetti、OQC)的接入;它在硬件选择上相对中立,准备通过其云主导地位抓住量子机遇。
- 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Quantinuum(由霍尼韦尔和剑桥量子合并组建)是一个主要竞争者,采用不同路线(离子阱,与IonQ类似,但有大型工业母公司霍尼韦尔提供资源)。Quantinuum尚未上市,但被认为是量子计算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已提供32量子比特的离子系统(H1型号),并在研发下一代产品。Quantinuum还拥有强大的量子软件(他们发布了流行的TKET工具包),并专注于近期可用的算法(他们有一款量子随机数生成产品,已商业化销售给银行)。如果Quantinuum未来上市,将与IonQ同属顶级阵营。PsiQuantum也是一家值得关注的公司——这是一家硅谷独角兽,获得了超过6亿美元的风险投资,秘密研发基于硅光子的光子量子计算机,目标是实现一百万量子比特。他们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无产品),但他们的存在直接证明了光子技术被严肃投资者视为可行路径(不同之处在于PsiQuantum极为保密,只有取得重大突破才会公开;而QCI则是上市公司,每一步都对外公布)。如果PsiQuantum取得重大进展,可能会盖过QCI,但如果QCI在某些方面能更快推进,也可能凭借灵活性获得优势。各类初创公司:如Alice & Bob(法国,开发猫态量子比特)、Pasqal(法国,中性原子)、QuEra(美国,中性原子)、Xanadu(加拿大,光子高斯玻色采样)——各有其专长。这些公司目前都未上市,但它们为人才和技术突破的激烈竞争做出了贡献。
量子计算市场展望
2025年的量子计算市场是一个长期潜力巨大与当前价值初现的矛盾体。一方面,预测和投资正在迅速增长。咨询公司麦肯锡称2025年为“量子从概念走向现实之年”,预计到2035年,量子计算将在全球硬件、软件和服务领域创造280亿美元至720亿美元 [159]的经济价值。IDC和Hyperion Research的另一份报告也预测到2030年代初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超过30%。金融、制药、汽车和航空航天等行业由于对优化和仿真的高需求,预计将成为早期采用者 [160]。此外,全球各国政府已向量子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本十年美国、欧盟、中国等合计承诺超过300亿美元),显示出推动该技术发展的强烈支持。
然而,在短期内,实际市场(以量子计算服务/产品的收入衡量)规模非常小——在2023-2024年大约只有几亿美元。例如,The Quantum Insider 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仅订购了37台量子计算系统(不仅仅是交付,而是订购),总价值约为8.54亿美元 [161]。其中许多可能是科研系统或试点部署。有趣的是,售出的设备数量正在增加(更多系统,可能更小,面向更多客户),而每台系统的平均价格正在下降(从2021年的4800万美元降至2024年的1900万美元) [162]。这表明,随着更多类型的买家开始尝试,量子计算正逐渐变得更易获得,通常采用更小型或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庞大的定制机器。多年期合同和全栈合作的趋势也在增长 [163]。像IBM和Quantinuum这样的公司经常签署3-5年的协议,捆绑提供量子访问、支持和升级服务 [164]。对于市场来说,这意味着如果客户年复一年持续参与,增长将更加可预测。
到2025年,我们已经看到量子计算从实验室新奇事物转变为企业创新战略一部分的初步迹象。德勤2025年4月的报告指出,全球启动量子计算项目的组织数量同比增长12% [165]。报告还估计,到2030年,量子领域将需要25万个工作岗位,反映出人才需求的提升 [166]。这些都是行业正在形成的积极信号。咨询公司现在设有量子业务部门,云服务商也在将量子API集成到其工作流程中。
然而,房间里的大象是关于在实际任务中实现明确量子优势的时间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孤立的量子优势演示(比如谷歌的随机电路采样,或D-Wave的磁性材料模拟),但这些尚未转化为日常业务价值。许多专家认为,拐点将在能够建造容错量子计算机时到来——这可能是在2020年代末或2030年代。在此期间,“噪声中等规模量子”(NISQ)计算机很可能会在某些细分领域带来渐进式收益,通常与经典计算协同工作(即所谓的量子启发式或混合算法)。因此,2025-2027年的市场前景是逐步增长:我们可以预期在金融(用于定价的量子蒙特卡洛)、供应链(路径优化)、化学(材料或药物的分子模拟)以及机器学习(量子核等)等行业会有更多试点项目。每一个成功的试点都将增强信心,并有可能促成量子在该特定任务上的实际应用。例如,如果某银行发现量子优化器能持续将某些投资组合风险指标降低5%,它可能会在生产中将其用于这一狭窄目的——从实验到生产的转变将推动对量子服务的实际支出。
地理格局同样重要。美国、欧洲和中国正处于某种量子“太空竞赛”中。中国研究人员已经宣称实现了他们自己的量子霸权实验(基于光子学和超导器件),并且中国正在大力资助量子通信(卫星、量子密钥分发网络)。欧洲有一个协调一致的旗舰项目,像IQM和Pasqal这样的初创公司也在取得进展。其含义是:市场也可能出现碎片化或区域专业化。像QUBT和D-Wave这样的北美公司主要服务于美国及其盟友市场(D-Wave在日本、欧洲、中东的扩展是通过与盟友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的)。如果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政府可能会成为更大的客户(用于安全通信、国防高级计算等),实际上为市场提供了补贴。
还应考虑量子软件和加密——到2025年,“量子安全”密码学的紧迫性正在上升。美国政府已为各机构设定了到2030年采用后量子密码学(PQC)的时间表,预计如果大型量子计算机落入不当之手,现有加密将被破解。这催生了一个量子抗性加密工具的副市场,有趣的是,像QCI这样的公司也在涉足这一领域(他们提到“量子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如量子随机数发生器或量子密钥分发设备,已售给某银行) [167]。虽然这与计算本身关系不大,但它是量子产业增长的一部分——为量子计算自身带来的问题(对新型加密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总之,市场前景显示强劲的投资仍在持续(2025年前五个月,量子初创公司已筹集到2024年全年70%的资金 [168],这表明融资轮次更大且更偏后期)。商业订单和合同正在上升(2024年价值增长70% [169]),用户兴趣也在扩大。但2025年纯量子公司收入仍然有限,主要来自早期采用者和研发预算。许多行业分析师预计,如果进展暂时停滞,可能会出现某种“幻灭低谷”——也就是说,在最初的炒作(我们已在股价中看到)之后,人们可能会意识到规模化很难,进展可能放缓,弱势玩家可能被淘汰。然而,几乎所有专家都同意,从长远来看(10-20年),量子计算很可能成为一个变革性行业——唯一的争论是多快以及通过什么路径。对于现在的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布局以在最终突破时生存并获利。
风险与投资考量
投资于像QUBT和D-Wave这样的量子计算公司并不适合胆小者。这些是科技领域中风险最高的赌注之一——本质上是在投资回报时间不确定的研发项目。让我们梳理一下主要风险和考量:
1. 技术风险——能否实现? QUBT和D-Wave都面临着根本性的技术难题。QUBT的光子熵量子计算方法仍属实验阶段;将其扩展到实现量子优势的水平存在不可忽视的失败概率,或者可能比预期耗时更久。如果某个关键环节(比如在光学电路中保持相干性或实现足够纠缠)无法实现,QCI的整个设想可能会崩溃。D-Wave的退火技术虽然已被验证可用,但应用范围有限。对D-Wave来说,风险在于随着其他技术成熟,退火法可能被边缘化。例如,如果到2030年,具备纠错能力的门型量子计算机能更好地、更快地解决同样的优化问题,D-Wave的技术可能会变得过时。D-Wave正试图通过开发自己的门型量子比特来应对,但在这场竞赛中他们落后于其他公司。此外,像*QuantumCircuits (QCI)(不要与QUBT混淆)或Pasqal(中性原子)等竞争对手可能会实现技术突破,如果这些新方法表现更优,将对QUBT/D-Wave构成技术风险。简而言之,存在技术失败或被淘汰的重大可能性,在最坏情况下,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几乎一文不值。投资者必须能接受这种二元结果的可能性。
2. 执行与现金消耗:这些公司需要几乎完美地执行才能取得成功——招聘顶尖人才、实现研发里程碑、保护知识产权,并将原型转化为产品。在新兴领域,这非常困难。还有运营风险:QUBT刚刚建立了一家芯片制造厂,这是一个昂贵且复杂的运营项目。管理良品率、专用材料的供应链以及环境控制,对他们来说都是新挑战。D-Wave现在拥有大量现金储备,必须明智管理;花费8亿美元可能会加速进展,但如果资金分配不当(或开发的产品无法带来回报),同样可能很快消耗殆尽。历史上有类似案例:许多20世纪80年代的AI硬件初创公司在追逐并行计算时烧光了现金并失败,几十年后AI才在不同玩家手中崛起。量子领域可能也会经历类似的“繁荣-萧条”周期。QUBT和D-Wave目前都未盈利,且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也不会盈利。他们将继续录得大量净亏损(例如,D-Wave在2025年第二季度亏损1.67亿美元,主要由于认列认股权证负债 [170],即使不计入这一项,经营亏损也很大)。因此,他们将持续烧钱以支持研发、云基础设施(D-Wave必须维持那些昂贵的稀释冰箱和设施)以及管理开支。如果进展慢于预期,他们可能需要额外融资。虽然QUBT和D-Wave目前现金储备充足,但如果量子市场未能如乐观预测那样在2027–2028年实现收入增长,他们可能需要再次融资。鉴于他们的流通股本已很高,这可能意味着进一步稀释或举债(不过没有稳定收入很难获得贷款)。3. 市场采纳与竞争:如前所述,竞争激烈且形式多样——既有资金雄厚的私营初创公司,也有科技巨头。QUBT或D-Wave有可能会被超越。例如,如果IonQ、IBM或其他公司为关键应用展示了更优的解决方案,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可能会转向他们,导致QUBT或D-Wave难以签下新订单。D-Wave在退火领域有先发优势,但组合优化还有其他替代方法(如东芝在传统硬件上的模拟分岔算法,或其他受量子启发的算法),如果这些方法能带来类似好处且无需特殊硬件,可能会削弱对量子退火机的需求。同样,QUBT也可能发现其他光子计算公司(如PsiQuantum或ORCA)更早取得突破;由于QUBT的知识产权范围可能更窄,如果没有快速行动或与其合作,大公司可能会将其边缘化。此外,两家公司都依赖合作伙伴——例如,D-Wave与Carahsoft的合作很重要,但Carahsoft同样可以向政府提供竞争对手的解决方案。QUBT与NASA的关系有价值,但NASA也与许多量子厂商合作(IonQ、D-Wave、ColdQuanta等)。因此,保持竞争优势是一场持续的战斗。
4. 股票波动性与估值: 2025年股价波动极大:QUBT一年内上涨了3200% [171],D-Wave年初至今涨幅接近1800% [172],随后又出现周期性的大幅下跌。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波动令人揪心——如果市场情绪转变或有任何坏消息传出,巨额收益可能瞬间蒸发。例如,QUBT股价在2025年7月至8月期间一度暴跌约36% [173],当时部分热情消退(随后又因新一轮炒作大涨)。这些股票的空头兴趣也相对较高(QUBT的流通股空头比例在2025年约为16-20% [174] [175],表明许多交易者押注其下跌)。这会在上涨时助推逼空行情,但下跌时也会加剧抛售压力。高估值意味着任何失误——产品延期、目标未达成、负面研究结果——都可能引发重大回调。投资者应做好大幅下跌的心理准备。目前,QUBT已出现集体诉讼,通常指控公司在股价上涨期间发表过于乐观的言论 [176]。即使这些诉讼毫无根据(任何股价剧烈波动时都很常见),也会带来干扰和潜在责任。
5. 监管/政府风险: 量子技术涉及国家安全。出口管制或政府监管可能会影响这些公司。例如,美国可能会限制向某些国家销售先进量子技术。D-Wave作为加拿大/美国公司,需应对美加两国的监管(其与部分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前需获得美国批准)。如果QUBT的光子芯片被视为双用途技术,可能需要出口许可。相反,政府支持虽有利好,但往往附带条件。如果任何一家公司获得大量政府资金,可能会对知识产权或达成特定里程碑提出要求。
6. 人力资本:量子计算依赖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是一个非常有限的人才库。无法吸引或留住合适人才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如果QUBT的关键光子学专家离职,可能会让项目大幅倒退。D-Wave历史上也曾出现人才流失(有几位知名科学家多年来跳槽到谷歌或IBM的团队)。现在,随着资金充足,他们可以提供更高的薪酬,但像谷歌这样的公司仍能用更高的薪水或研究自由挖走人才。小公司还必须在不可避免的技术难关期间保持士气;如果竞争对手取得重大突破,若管理不善,员工可能会士气低落。7. 稀释与股权结构:如前所述,两家公司都在大量发行新股。QUBT因2.8亿美元以上的新融资,其流通股数在过去一年激增(可能增加了数千万股)。D-Wave的ATM发行也大幅增加了其流通股。对于现有股东来说,这种稀释意味着他们未来利润(如果有的话)所占的份额大大减少。这是为开发融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除非公司价值增长更快,否则会限制股价上涨空间。应查阅每家公司的SEC文件(10-Q)以了解潜在的抛压:例如,他们是否有大量认股权证或可转换票据(这些可能会在市场上释放更多股票)?D-Wave财报中的大量认股权证负债 [177]意味着许多认股权证可能来自SPAC,行权价较低,在股价飙升时可转为股票,行权时可能造成稀释。QUBT同样可能有PIPE融资带来的认股权证。这种抛压会随着时间推移对股价形成下行压力。8. 无盈利锚定:QUBT和D-Wave都没有正向盈利(甚至没有正向EBITDA)。传统估值指标(市盈率、PEG比等)在这里毫无意义。这意味着股价完全由叙事、新闻和未来预期驱动。这本身就很有风险——如果叙事发生转变(比如由于加息等宏观因素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下降),这类投机性股票可能会暴跌,无论公司本身有无利好消息。“久期风险”很高:回报遥遥无期,因此利率上升或任何让投资者更偏好短期利润的趋势,都会对这些股票造成更大打击。2022年末我们就见证了SPAC和高科技股在高利率环境下的崩盘。9. 宏观与地缘政治因素:如果出现经济衰退,公司可能会削减研发预算,量子服务的采用速度会放缓(在勒紧裤腰带时,谁还会尝试量子?)。政府资金也可能随政治风向转变——新一届政府可能减少科研经费或将其转向其他领域。在地缘政治方面,量子计算常被提及于中美紧张关系中;任何事件(如制裁或出口禁令)都可能影响合作伙伴关系和供应链(例如,QUBT未透露名称的“亚洲”研究机构客户——如果该客户所在国家后来被限制,合作可能就此终止)。反过来,因与中国竞争而导致的政府紧迫感提升,也可能突然增加投入(对这些公司是利好)。这是一把双刃剑。10. 退出策略(针对投资者): 需要考虑的是:这些公司是打算保持独立并成长为大型企业,还是可能被收购?被收购是一种可能的退出方式——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会因为知识产权/人才而决定收购 D-Wave 或 QUBT。这可能会让投资者获得回报(通常有溢价)。然而,反垄断和国家安全问题可能会让,比如说,谷歌试图收购 D-Wave 变得复杂(监管机构可能会担心量子专业知识的集中)。此外,如果技术尚未被验证,大公司可能更愿意观望而不是提前收购。因此,投资者不应指望通过被收购来“解套”。更安全的假设是,这些公司能否成功完全取决于自身的执行力。
底线: QUBT 和 D-Wave 具有参与潜在变革性事物的吸引力——即计算新时代的曙光。但随之而来的是类似风险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必须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期限。如果你要投资,这应该是你可以承受损失的钱,并且你要做好持有多年并承受极端波动的准备。分散投资至关重要;即使是量子领域的看多者也常建议持有一篮子量子股票或科技 ETF,而不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家公司里。对于看好长期前景的人来说,阶段性回调可以是买入机会——但前提是你坚信该公司最终会成为赢家。
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说,“我们正处于量子计算的淘金热阶段——就像19世纪的淘金热,有人会一夜暴富,但更多人只是卖铲子或空手而归。” 目前,QUBT 和 D-Wave 就像配备最先进工具的淘金者,正在挖掘量子金矿。他们已经展现出一些曙光(QUBT 的微小销售额,D-Wave 的早期应用),但还没有找到“母矿”。Caveat emptor——买者自负——在这里非常适用。通过保持信息灵通(希望本报告有所帮助)并清醒认识风险,人们可以更好地在这个令人兴奋但不可预测的量子技术前沿领域中前行。
来源: QUBT 和 D-Wave 的最新财报与新闻稿,Nasdaq/Motley Fool 的分析 [178] [179],24/7 Wall St. [180] [181],The Quantum Insider [182] [183],DataCenterDynamics [184] [185],CarbonCredits.com [186] [187],Iceberg Research [188] [189],以及其他来源,截止至2025年9月。
References
1. www.nasdaq.com, 2. www.nasdaq.com, 3.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 quantumcomputinginc.com, 5. www.nasdaq.com, 6. tickeron.com, 7. www.nasdaq.com, 8. www.nasdaq.com, 9. 247wallst.com, 10. carboncredits.com, 11.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2. 247wallst.com, 13. tickeron.com, 14. www.nasdaq.com, 15. 247wallst.com, 16.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7.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8. siliconangle.com, 19. carboncredits.com, 20.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21. quantumcomputinginc.com, 22. iceberg-research.com, 23. carboncredits.com, 24. carboncredits.com, 25.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26. www.nasdaq.com, 27. thequantuminsider.com, 28. thequantuminsider.com, 29. www.mckinsey.com, 30. www.nasdaq.com, 31. betakit.com, 32. www.prnewswire.com, 33. 247wallst.com, 34. iceberg-research.com, 35. iceberg-research.com, 36. www.nasdaq.com, 37. www.nasdaq.com, 38. www.nasdaq.com, 39. www.nasdaq.com, 40.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1.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2.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3.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4.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5.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6.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7. quantumcomputinginc.com, 48. www.nasdaq.com, 49. 247wallst.com, 50. siliconangle.com, 51. carboncredits.com, 52. siliconangle.com, 53. siliconangle.com, 54. carboncredits.com, 55. www.dwavequantum.com, 56. www.hpcwire.com, 57. carboncredits.com, 58. carboncredits.com, 59. carboncredits.com, 60. carboncredits.com, 61. carboncredits.com, 62. www.reddit.com, 63. www.reddit.com, 64. quantumcomputinginc.com, 65. iceberg-research.com, 66. iceberg-research.com, 67. iceberg-research.com, 68. quantumcomputinginc.com, 69. carboncredits.com, 70. carboncredits.com, 71. carboncredits.com, 72. carboncredits.com, 73. www.davidson-tech.com, 74. www.nasdaq.com, 75. quantumcomputinginc.com, 76. quantumcomputinginc.com, 77. iceberg-research.com, 78. iceberg-research.com, 79. iceberg-research.com, 80.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1. www.prnewswire.com, 82. www.prnewswire.com, 83.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4.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5.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6.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7.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8. quantumcomputinginc.com, 89.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0.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1.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2. www.prnewswire.com, 93.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4.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5.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6. quantumcomputinginc.com, 97. www.prnewswire.com, 98. iceberg-research.com, 99.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00. iceberg-research.com, 101. siliconangle.com, 102. carboncredits.com, 103. siliconangle.com, 104. siliconangle.com, 105. carboncredits.com, 106. carboncredits.com, 107. siliconangle.com, 108. ir.dwavesys.com, 109. betakit.com, 110. carboncredits.com, 111. www.hpcwire.com, 112. tickeron.com, 113. carboncredits.com, 114. carboncredits.com, 115.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16. ir.dwavesys.com, 117. ir.dwavesys.com, 118. carboncredits.com, 119. www.reddit.com, 120. www.reddit.com, 121. carboncredits.com, 122. finance.yahoo.com, 123. en.wikipedia.org, 124.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25.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26. www.prnewswire.com, 127.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28.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29.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30. iceberg-research.com, 131. www.hpcwire.com, 132. www.dwavequantum.com, 133. carboncredits.com, 134. www.nasdaq.com, 135. www.nasdaq.com, 136. 247wallst.com, 137. 247wallst.com, 138. 247wallst.com, 139. 247wallst.com, 140. ir.dwavesys.com, 141. www.nasdaq.com, 142. www.nasdaq.com, 143. www.nasdaq.com, 144. iceberg-research.com, 145. iceberg-research.com, 146. iceberg-research.com, 147. iceberg-research.com, 148. iceberg-research.com, 149. www.nasdaq.com, 150.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51. 247wallst.com, 152.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53.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54. 247wallst.com, 155. 247wallst.com, 156.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57. 247wallst.com, 158. finance.yahoo.com, 159. www.mckinsey.com, 160. www.moodys.com, 161. thequantuminsider.com, 162. thequantuminsider.com, 163. thequantuminsider.com, 164. thequantuminsider.com, 165. www.deloitte.com, 166. www.deloitte.com, 167. quantumcomputinginc.com, 168. thequantuminsider.com, 169. thequantuminsider.com, 170.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71. 247wallst.com, 172. tickeron.com, 173. 247wallst.com, 174. 247wallst.com, 175. 247wallst.com, 176. 247wallst.com, 177.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78. www.nasdaq.com, 179. www.nasdaq.com, 180. 247wallst.com, 181. 247wallst.com, 182. thequantuminsider.com, 183. thequantuminsider.com, 184.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85. www.datacenterdynamics.com, 186. carboncredits.com, 187. carboncredits.com, 188. iceberg-research.com, 189. iceberg-resear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