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7日,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将ChatGPT升级为可独立完成多步骤任务的代理系统,支持网页浏览、运行代码、使用插件和访问已连接应用等,并在安全虚拟环境中执行。
- 2025年7月9日,OpenAI宣布以约65亿美元股票收购io Products, Inc.,由Jony Ive与LoveFrom加入,负责OpenAI的深度设计与创意工作,目标是打造消费级AI设备。
- 2025年夏季,Sora作为ChatGPT Plus与Pro的内置功能向公众开放,Plus可生成最长10秒、720p的视频,Pro可生成最长20秒、1080p的视频,且具备Blend模式和Loop模式等功能。
- 2025年7月18日,OpenAI宣布设立5000万美元基金,资助一线和以使命为导向的非营利及社区组织,以解决教育、医疗和经济机会等社会问题。
- 2025年7月12日,OpenAI CEO Sam Altman宣布原计划下周发布的开放权重模型被推迟,以便进行额外的安全测试并审查高风险领域。
- OpenAI为DALL·E 3生成的图像引入C2PA元数据标记并计划在Sora输出中扩展该标记,同时加入C2PA指导委员会以推动AI透明度。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于2025年生效,要求披露基础模型训练数据并强化风险控制,OpenAI表示将遵守并与监管机构合作。
-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将ChatGPT Agent称为“计算的新范式”,多位风险投资家视其为新市场的验证,而AI怀疑论者Gary Marcus则呼吁对系统进行第三方审计。
- 业内专家认为7月的多项进展标志着AI进入“副驾驶”时代,OpenAI也在安全测试、透明度与社区合作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
- 业内预计首批硬件成果将在1-2年内问世,OpenAI正推动将生成式AI从软件扩展到硬件设备的消费级体验设计。
2025年7月对于OpenAI的生成式AI事业来说是风起云涌的一个月。从改变游戏规则的产品发布和大胆的合作,到严肃的安全举措和政策行动,OpenAI一直在推动AI的前沿——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专家评论。下面我们汇总了所有重大新闻和进展,并带来业界领袖对这些事件对AI未来意义的见解。
ChatGPT获得代理式升级——就像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AI助手
OpenAI以重大产品发布拉开了7月的序幕:7月17日推出了ChatGPT“Agent”。这次升级将ChatGPT从一个静态聊天机器人转变为主动型AI助手,能够代表用户思考和行动[1][2]。在实际应用中,用户现在可以让ChatGPT自主完成复杂的多步骤任务——从进行研究、撰写报告,到浏览网站、管理日历,甚至在线购物——所有操作都在一个安全的虚拟计算机环境中自动完成[3][4]。OpenAI将这个新代理描述为“统一的代理系统”,它结合了早期实验性工具(可与网络交互的Operator和专注分析的Deep Research)与ChatGPT的对话智能[5][6]。
ChatGPT Agent 能做什么: 启用“Agent”模式后(现已向 ChatGPT Plus、Pro 和 Team 订阅用户开放),AI 可以灵活切换网页浏览、运行代码、使用插件以及访问已连接的应用来完成任务 [7] [8]。例如,用户只需描述一个目标,ChatGPT 就会将其分解并逐步执行——在屏幕上讲述其操作过程——直到完成 [9] [10]。OpenAI 和测试者强调的一些功能包括:
- 网页自动化: 可视化浏览网站、点击按钮、填写表单和抓取信息,甚至可以安全处理登录 [11] [12]。
- 编程与分析: 使用内置终端运行代码、分析数据,或根据指令生成图表和幻灯片 [13] [14]。
- 集成应用: 通过新的Connectors,Agent 可以接入 Gmail 或 GitHub 等服务,获取与查询相关的邮件、文件和其他数据 [15] [16]。
- 端到端任务执行: 规划工作流程并执行多步骤计划(例如“调研我的竞争对手并起草一份关于他们优势的幻灯片演示”),无需用户微观管理 [17] [18]。
OpenAI 宣称 ChatGPT Agent 代表了 “AI 系统能力的新高度”,能够自主产出以往需要串联多种工具才能实现的结果 [19]。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基准测试显示它在广泛的推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表现(例如在极具挑战性的“人类最后考试”基准测试中获得了 41.6% 的分数,超越了以往的模型)[20]。“我认为 2025 年将是 ChatGPT 从一个能回答问题的超级智能体,变成能在现实世界中做事情的一年,”一位科技高管如此评价,表达了业界的兴奋之情[21]。
安全第一,即使在前沿领域:在热烈关注的同时,OpenAI 也坦率承认,这一强大的新代理带来了新的风险。赋予 ChatGPT 执行动作(如编写代码或浏览网页)的能力,系统可能被滥用,或因失误带来现实世界的后果。“我们无法预见一切,”CEO Sam Altman 承认,并强调该功能“处于前沿且实验性阶段”,“我还不会用它来处理高风险[任务]或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场景”[22]。OpenAI 发布了详细的“ChatGPT Agent 系统卡”,列出了已采取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对危险提示(尤其涉及化学或生物武器)自动拒绝或二次审核、对代理行为的实时监控,以及在执行任何高影响步骤前要求用户确认[23][24]。内部安全研究人员甚至决定将该代理在生物/化学领域归类为“高风险”模型,这是 OpenAI 风险框架下首次有模型获得此类评级[25][26]。
为什么要如此谨慎?早期测试显示,该代理可能会降低新手获取有害信息的门槛(例如,弥合普通网络信息与生物学“可操作”专家指导之间的差距)[27]。“有些人可能认为生物风险并不真实,模型只会提供你通过搜索就能找到的信息。这在2024年也许是对的,但现在绝对不是这样,”OpenAI的技术人员Boaz Barak警告说,并强调新代理的能力大大提升了[28]。作为回应,OpenAI与生物安全专家和红队成员合作,对系统进行了压力测试,在发布前[29],并内置了多重安全防护:该代理会主动屏蔽与生物武器或非法行为相关的任何提示,限制潜在风险请求的频率,甚至在必要时允许人工审核员“接管”代理[30][31]。“多层防御是唯一能在这个层面上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方法,”OpenAI发言人表示,并指出公司致力于负责任地部署[32]。
业内专家们迅速对这一里程碑发表了看法。许多人认为 ChatGPT Agent 预示着 AI“副驾驶”新时代的到来,这些 AI 不再只是提供建议,而是真正能够执行任务。“看着人们使用 ChatGPT……想到即将到来的变化,真是疯狂,”一位 OpenAI 内部人士暗示,未来还有更大的突破在等待着我们[33]。与此同时,AI 安全研究人员指出,OpenAI 以坦率的态度——将他们的新 Agent 视为“高风险”,并内置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措施——可能会为行业树立透明和谨慎的新标准[34][35]。总的来说,ChatGPT Agent 于 2025 年 7 月的发布标志着一个决定性时刻:AI 系统不再只是回答我们的问题,它们开始代表我们采取行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这一进展。
DALL·E 及更进一步:OpenAI 的生成式 AI 迈向多模态(迎来Sora)
OpenAI 的生成式 AI 推进不仅限于文本和图像——现在正大胆进军视频领域。Sora,OpenAI 期待已久的文本生成视频模型,今年夏天作为 ChatGPT 高级套餐的一部分,已广泛向用户开放[36][37]。Sora 允许用户输入文本描述(也可选上传图片或视频片段),并获得高清短视频片段作为输出[38]。创作者可以,例如,输入“一名牛仔宇航员探索变成月球的丛林”,然后观看 Sora 将该场景生成动态视频。该工具还可以无缝融合两个不同的视频场景,填补镜头间的缺失帧,并应用风格化变换(如让画面看起来像纸艺动画)——所有这些都由先进的生成式 AI 驱动[39][40]。
尽管OpenAI去年底正式“发布”了Sora,但2025年7月才首次作为ChatGPT Plus和Pro的内置功能向公众广泛开放(无需额外付费)[41][42]。“Sora允许用户输入场景描述并获得高清晰度视频片段,”一份报道指出,并称其为“尖端的AI视频生成工具”,有可能重新定义创意内容创作[43]。Plus用户现在可以生成最长10秒、720p的视频,而Pro订阅者则可获得最长20秒、1080p的视频片段,生成速度更快,甚至可用于专业用途的无水印下载[44][45]。通过集成Sora,OpenAI表明多模态AI——不仅能理解和生成文本,还能处理图像、音频和视频的AI——现在已成为其核心战略的一部分。“Sora的首次亮相建立在OpenAI掌握多模态能力的雄心之上,”CEO Sam Altman在一次直播演示中表示,并重点介绍了“Blend”模式(用于合并场景)和“Loop”模式(用于创建无限循环视频)等功能[46]。这使OpenAI从ChatGPT的聊天框和DALL·E的图像扩展到完整视频创作领域,在许多人看来,这正是生成式AI的下一个前沿。
竞争格局:OpenAI并不是唯一追逐AI驱动视频生成的公司。事实上,Sora的发布正值来自其他AI实验室的激烈竞争——这是一场不仅限于文本和图像、现在还包括视频的AI军备竞赛。例如,谷歌一直在开发一个名为“Lumiere”的AI视频内部工具,而像Stability AI(以Stable Diffusion闻名)这样的初创公司也已预览了“Stable Video Diffusion”模型[47]。Meta等公司也在投资多模态AI。通过通过ChatGPT向公众发布Sora,OpenAI可以说在这场视频生成竞赛中领先一步,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一个成熟的产品。“视频生成正成为AI的下一个前沿领域,”Tech Funding News指出,并提到OpenAI的竞争对手(谷歌、Meta、Stability)正紧随其后[48]。目前,OpenAI的优势在于将Sora直接集成到用户和开发者已经在使用的生态系统(ChatGPT)中——降低了AI生成视频广泛采用的门槛。
挑战与争议: 推出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七月,Sora在欧洲和英国仍未上线,OpenAI表示在解决“法律和安全标准”问题时,尚无欧盟/英国的发布时间表[49]。许多人认为这是OpenAI在欧洲即将实施的AI法规(欧盟AI法案,预计2025年对生成式AI实施严格规定)背景下谨慎行事。此外,Sora的开发阶段也遭遇了来自创意社区的反对声音。2024年末,抗议者泄露了早期Sora模型,一些参与测试的艺术家还发表公开信,指责OpenAI“剥削无偿劳动”,并且对测试者缺乏透明度[50]。“亲爱的企业AI霸主们,”这封愤怒的信开头写道,突显了科技公司与担心被AI边缘化的艺术家之间的紧张关系[51]。OpenAI回应称,Sora内置了防止滥用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深度伪造冒充或虚假信息视频等情况[52]),并强调他们与创作者的互动(公司展示了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使用Sora进行创意创作的案例[53])。尽管如此,这一事件凸显了OpenAI在推出这些强大生成工具时,需要与艺术社区建立信任。
总体而言,Sora在ChatGPT平台的公开亮相是生成式AI的一大飞跃——将媒介从文本和图像扩展到全动态视频。它让用户能够以全新方式“让想象变为现实”,无论你是为电影制作原型的导演,还是只是想让创意动起来的爱好者。正如一位创意总监所说,“这就像拥有一个微型电影工作室——你描述它,它就能可视化出来”。随着OpenAI不断完善Sora(并承诺未来支持更长、更高分辨率的视频),人类创意与AI辅助之间在视频制作领域的界限正迅速模糊。
65亿美元AI硬件豪赌——OpenAI与Jony Ive团队合并
七月最受关注的动态之一是OpenAI大胆进军硬件领域,与传奇苹果设计师Jony Ive合作。7月9日,OpenAI官方确认已收购Ive的初创公司“io Products, Inc.”——一家专注于AI设备的两年设计公司——据报道,这笔交易价值近65亿美元(以股票形式)[54][55]。这笔令人瞩目的交易将Ive(iPhone、iMac及其他标志性设备的创意主脑)和他亲自挑选的前苹果工程师团队直接带入OpenAI。据OpenAI公告,“Jony Ive及其设计公司LoveFrom保持独立,但已承担OpenAI的深度设计和创意责任”[56]。换句话说,Jony Ive现在正引领OpenAI产品和未来AI界面的设计愿景。
为什么这很重要: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经常强调,AI需要与出色的用户体验和物理形态相结合。“AI是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但伟大的工具需要在技术、设计以及对人和世界的理解的交汇处进行打磨。没有人能像Jony和他的团队那样做到这一点;他们在每一个细节上投入的关心……令人惊叹,”Altman在解释此次合作的理由时表示[57]。目标无异于彻底改变我们与AI互动的方式。Altman和Ive曾暗示计划打造一款全新的消费级设备,将OpenAI的生成式AI(比如ChatGPT的智能)与创新硬件设计深度融合[58][59]。虽然他们对细节守口如瓶,但一些线索已经泄露:The Verge报道称该项目“旨在将ChatGPT的AI技术与新硬件设备融合”,而其他业内人士则猜测,这可能会是对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的突破性创新[60][61]。一个流行的传闻是,他们正在探索一款以语音为主的AI助手设备——本质上是“没有屏幕的手机”,依靠语音和环境AI来协助用户日常生活[62]。这将与当今的触屏设备截然不同,可能旨在让AI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无缝地可用。两人相信他们将改变人类与技术的交互方式,正如AppleInsider的一篇报道指出,这凸显了他们的雄心[63]。
交易内幕:这次合并的旅程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就悄然开始了。Ive的LoveFrom团队于2023年开始与OpenAI合作,进行AI硬件的实验性设计[64]。到2024年,Ive与几位前苹果核心同事(包括Jony爵士的长期联合设计师Evans Hankey和Tang Tan)专门成立了“io Products”,以原型开发“激发、赋能并实现”新AI体验的新产品[65]。最初有报道称OpenAI可能投资约5亿美元,但事情迅速升级——软银和其他投资者也加入进来,最终OpenAI选择以65亿美元全资收购io Products[66]。该交易曾因商标纠纷(另一家公司Iyo因“io”名称获得了禁令)而短暂受阻,这甚至导致OpenAI在6月临时下架了其公告网页[67]。但到了7月,相关问题已基本解决,公告得以推进——不过为了避免混淆,公告中始终小心地全称“io Products, Inc.”[68]。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顶级AI公司与顶级设计 visionary 的结合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 OpenAI 并不打算仅仅作为一家软件/API公司,而是希望直接塑造AI的消费者体验。“最终成交价接近65亿美元——以股票形式支付,”一份报道强调了赌注之高,[69]。相比之下,这一价格超过了谷歌当年收购Nest或摩托罗拉的金额——凸显了OpenAI坚信未来AI的突破需要新的硬件载体。Jony Ive本人也表达了兴奋和责任感。“我越来越觉得,过去30年我所学到的一切都把我带到了这一刻……我非常感激能有机会参与这样一个重要的合作,”Ive说,他称Sam Altman和OpenAI团队的愿景为“罕见的灵感”[70]。观察人士预计,这一合作的首批成果将在一两年内问世——尽管细节尚不明朗,很可能会是一款重新定义我们日常使用AI方式的消费级设备,可能会比手机应用更广泛地利用语音、传感器和ChatGPT式的智能。正如一位科技评论员调侃道,“希望他们比上一个尝试AI硬件的初创公司运气更好”[71]——指的是初创公司Humane推出的命运多舛的AI Pin设备。凭借Ive的履历和OpenAI的技术,无论他们发布什么,外界的期待都将极高。
OpenAI在公众视野中:对社区的投资、监管难题与专家反应
并非全是产品发布和合作——2025年7月,OpenAI也在应对围绕AI的复杂社会和监管环境。以下是这方面的主要进展:
1. 投资于“AI向善”项目:OpenAI宣布设立一项新的5000万美元基金,用于支持利用AI应对社会挑战的非营利和社区项目[72]。该基金于7月18日启动,是对年初召集的独立OpenAI非营利委员会调研结果的直接回应。该委员会收集了来自500多家非营利组织和社区领袖(代表700多万人)的意见,探讨AI如何帮助解决教育、医疗和经济不平等等领域的问题[73]。信息很明确:一线组织需要资源和支持,才能利用AI造福公众。OpenAI的回应就是这项5000万美元基金,将为“一线和以使命为导向的组织”提供资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改善教育、扩大经济机会、社区组织和医疗服务等问题[74][75]。“AI应该帮助人类解决最艰难的问题,这也包括赋能一线组织,”公司写道,并强调许多AI最佳应用方式的答案将来自社区自身[76][77]。此举被专家广泛称赞为积极的一步——显示OpenAI将其使命(确保AGI造福全人类)与具体行动相结合。这也是OpenAI首次推出的大型慈善举措之一。(作为背景,OpenAI最初是非营利组织,后转为有限盈利模式,并仍保留专注于长期有益影响的非营利部门[78][79]。)通过现在投入5000万美元,并承诺这是“迈向更广泛努力的早期一步”,OpenAI似乎希望在AI竞赛中展现社会责任感[80]。
2. 推迟“开源”AI的发布: 在一个有些出人意料的转折中,OpenAI 暂停了发布一个新的开放权重AI模型的计划,而这个模型是许多社区成员热切期待的。Sam Altman(通过7月12日的推文)透露,OpenAI “原计划下周发布[我们的]开放权重模型……[但]我们决定推迟”,以便进行额外的安全测试并审查高风险领域 [81]。据认为,该模型是OpenAI打算开源(或至少公开权重)的一个小规模语言模型——这与其以往的封闭模型策略有所不同。该模型在夏初已经被推迟过一次,如今发布又被无限期搁置,等待进一步审查 [82]。“我们还不确定需要多长时间,”Altman坦言,并强调虽然OpenAI“相信社区会用开放模型创造出伟大的东西”,但他们希望确保发布能够负责任地进行 [83]。这种谨慎的态度引发了不同的反应。许多开源AI爱好者对推迟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渴望获得一个可以折腾的新强大模型。但也有其他人——包括一些AI伦理专家——对OpenAI将安全置于速度之上表示赞赏,尤其是在对AI模型被滥用(如垃圾信息、深度伪造等)担忧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这清楚地表明,监管机构和公众的审查正在影响OpenAI的决策:公司非常清楚,问题模型的发布可能会引发监管反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早在2023年就因隐私和虚假信息问题对OpenAI展开了调查[84],而相关审查仍在持续。)Altman在这里的透明表态——实际上是在说“我们现在可以发布,但可能有风险,所以暂时不会”——与早期更激进的发布相比,标志着OpenAI在策略上的成熟。
3. AI政策与透明度举措:OpenAI 也采取了措施,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关于 AI 生成内容的监管要求。其中一个低调但重要的更新是:所有由 DALL·E 3(OpenAI 的图像生成器)生成的图像现在都通过 C2PA 元数据进行加密标记,表明它们是 AI 生成的 [85]。OpenAI 在过去一年开始推出这一溯源功能,并承诺也会将其扩展到 Sora 的视频输出[86]。这种元数据(基于内容溯源与真实性联盟的开放标准)让出版商和平台能够自动检测一张图片是否由 AI 创建或编辑,这被认为对于打击深度伪造和虚假信息至关重要[87] [88]。“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开始为所有由 DALL·E 3 创建和编辑的图像添加 C2PA 元数据……当 Sora 模型广泛发布时,我们也将为其集成 C2PA,”OpenAI 在一篇博客更新中指出[89] [90]。政策制定者对这些举措表示欢迎——事实上,欧盟即将出台的《人工智能法案》很可能会强制要求 AI 输出的透明度措施,已经实施内容凭证的公司将处于领先地位。此外,OpenAI 加入了C2PA 指导委员会,并一直在研究 AI 文本的水印方法,显示其有意引领并遵守 AI 透明度的行业标准[91] [92]。
在监管方面,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对OpenAI的运营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法案关于“基础模型”(如GPT-4)的条款将于2025年开始生效,届时公司将被要求披露更多关于训练数据的信息,确保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并对AI生成的内容进行标注。OpenAI尚未在欧盟推出Sora等服务绝非巧合[93]——他们很可能在等待确保合规(或至少获得明确指引)后才会行动。OpenAI的CEO已与欧洲监管机构进行过接触,甚至在2023年曾短暂威胁称如果规则过于苛刻就退出欧洲(后来收回了这一立场)。如今到了2025年,OpenAI似乎采取了更为合作的态度:遵守标准(如C2PA)、资助社区对AI影响的研究,并公开承诺进行安全测试。正如一位欧洲AI政策专家所说,“这凸显了与欧盟框架高度一致的必要性……以确保生成式AI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而OpenAI似乎正在倾听[94]。4. 专家评论——热潮与警示:本月OpenAI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科技界各方的评论。许多行业领袖感到兴奋: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称ChatGPT Agent为“计算的新范式”(微软当然是OpenAI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投资者),风险投资家们则认为OpenAI的举措是对智能体和多模态AI将成为下一个大市场的验证。与此同时,一些批评者呼吁保持谨慎。著名AI怀疑论者Gary Marcus认为,尽管OpenAI取得了进展,“我们仍然缺乏这些系统在所有场景下都值得信赖的明确验证”,他重申了对强大AI模型进行第三方审计的呼吁[95]。在OpenAI经历了如此高速发展的一年后,关于其内部文化也有一些议论——一份六月的报告称,一些前OpenAI员工认为公司对利润的追求正在掩盖其安全理想[96]。OpenAI的领导层也承认了这种压力。“2025年将是智能体真正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一年,”Sam Altman不久前曾这样预测[97]——随着七月的发布,这一预测正在成为现实——但他也警告社会需要适应。在一次公开论坛上,Altman谈及对就业的影响,他表示预计AI将“实质性地改变公司的产出”,因为它会自动化例行任务[98],并敦促政策制定者开始重新思考AI辅助世界下的教育和就业问题。
从开创性的产品发布(如 ChatGPT Agent)和 Sora 的扩展,到重大战略投入和更严格的安全措施,OpenAI 无疑在 2025 年 7 月为生成式 AI 的未来定下了基调。公司正在创新与责任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推出能够“完成卓越且复杂任务”的新型强大工具([99]),另一方面也在安全研究、政策参与和社区合作上投入大量资源。随着我们步入 2025 年下半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 OpenAI——乃至整个行业——身上,看看这些进展是否真的能改变游戏规则,带来积极影响。“AI 的未来已经近在咫尺,”一位专家评论道,“而 OpenAI 正在推动这一进程,同时也在努力让其负起责任。”在科技巨头、初创公司、监管机构和社会的密切关注下,有一点是明确的:OpenAI 在 2025 年 7 月的所作所为,已经永远改变了生成式 AI 的发展轨迹——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
- OpenAI,“Introducing ChatGPT Agent: bridging research and action,” 2025 年 7 月 17 日 [100] [101]。
- OpenAI,“ChatGPT Agent System Card,” 2025 年 7 月 17 日 [102] [103]。
- TechCrunch,“ChatGP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OpenAI launches a general-purpose agent in ChatGPT),” 2025 年 7 月 18 日 [104] [105]。
- Cybernews,“OpenAI’s new ChatGPT agent can handle your daily tasks,” 2025 年 7 月 10 日 [106] [107]。
- Tech Funding News,“灯光、摄像、Sora:OpenAI发布革命性AI视频生成工具,”2024年12月11日[108][109]。
- Tech Funding News,关于Sora的首次亮相和功能[110][11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通过inkl),“OpenAI将ChatGPT Agent归类为高生物风险,加强安全措施……”2025年7月17日[112][113]。
- OpenAI,“Sam & Jony的来信,”更新于2025年7月9日[114][115]。
- The Verge,“OpenAI完成收购Jony Ive的io并打造AI硬件的交易,”2025年7月9日[116][117]。
- AppleInsider,“OpenAI与Jony Ive的io Products合并完成,”2025年7月9日[118][119]。
- OpenAI,“5000万美元基金与社区共建”,2025年7月18日[120][121]。
- OpenAI董事会,“关于OpenAI非营利委员会报告的声明”,2025年7月17日[122][123]。
- OpenAI,“了解我们在网上看到和听到内容的来源”(内容真实性更新)[124][125]。
References
1. openai.com, 2. openai.com, 3. openai.com, 4. openai.com, 5. openai.com, 6. openai.com, 7. openai.com, 8. openai.com, 9. openai.com, 10. cybernews.com, 11. openai.com, 12. openai.com, 13. openai.com, 14. openai.com, 15. openai.com, 16. openai.com, 17. openai.com, 18. cybernews.com, 19. cybernews.com, 20. cybernews.com, 21. em360tech.com, 22. cybernews.com, 23. www.inkl.com, 24. www.inkl.com, 25. openai.com, 26. www.inkl.com, 27. www.inkl.com, 28. www.inkl.com, 29. www.inkl.com, 30. www.inkl.com, 31. www.inkl.com, 32. www.inkl.com, 33. medium.com, 34. www.inkl.com, 35. www.inkl.com, 36. techfundingnews.com, 37. techfundingnews.com, 38. techfundingnews.com, 39. techfundingnews.com, 40. techfundingnews.com, 41. techfundingnews.com, 42. techfundingnews.com, 43. techfundingnews.com, 44. openai.com, 45. openai.com, 46. techfundingnews.com, 47. techfundingnews.com, 48. techfundingnews.com, 49. techfundingnews.com, 50. techfundingnews.com, 51. techfundingnews.com, 52. techfundingnews.com, 53. openai.com, 54. www.theverge.com, 55. appleinsider.com, 56. www.theverge.com, 57. openai.com, 58. www.theverge.com, 59. appleinsider.com, 60. www.theverge.com, 61. appleinsider.com, 62. appleinsider.com, 63. appleinsider.com, 64. openai.com, 65. openai.com, 66. appleinsider.com, 67. www.theverge.com, 68. www.theverge.com, 69. appleinsider.com, 70. openai.com, 71. appleinsider.com, 72. openai.com, 73. openai.com, 74. openai.com, 75. openai.com, 76. openai.com, 77. openai.com, 78. openai.com, 79. openai.com, 80. openai.com, 81. techcrunch.com, 82. techcrunch.com, 83. techcrunch.com, 84. www.foley.com, 85. openai.com, 86. openai.com, 87. openai.com, 88. openai.com, 89. openai.com, 90. openai.com, 91. openai.com, 92. openai.com, 93. techfundingnews.com, 94. www.dataprotectionlawhub.com, 95. garymarcus.substack.com, 96. www.crescendo.ai, 97. fortune.com, 98. fortune.com, 99. cybernews.com, 100. openai.com, 101. openai.com, 102. openai.com, 103. www.inkl.com, 104. techcrunch.com, 105. techcrunch.com, 106. cybernews.com, 107. cybernews.com, 108. techfundingnews.com, 109. techfundingnews.com, 110. techfundingnews.com, 111. techfundingnews.com, 112. www.inkl.com, 113. www.inkl.com, 114. openai.com, 115. openai.com, 116. www.theverge.com, 117. www.theverge.com, 118. appleinsider.com, 119. appleinsider.com, 120. openai.com, 121. openai.com, 122. openai.com, 123. openai.com, 124. openai.com, 125. open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