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ZO Golden X2 Pro 采用双单元驱动:12mm动圈负责低/中频、Knowles动铁负责高频,充电盒内置1.47英寸彩色触控屏显示信息并可直接调节设置,耳机重量约5–6克/只,具IPX7防水。
- Samsung Galaxy Buds 3 Pro 重量约5.4克/只,具IP57防尘防水,充电盒透明盖且可直立放置,开启ANC时单次续航约6小时、与充电盒合计约26小时,关闭ANC时为7小时、合计约30小时,且在三星设备配对时可通过SSC实现高达24位/96kHz的高分辨率音频,Galaxy Wearable应用提供9段EQ和预设。
- Sony WF-1000XM5 比 XM4 更轻更紧凑,单耳5.9克,采用升级泡沫耳塞提升密封和舒适度,机身为磨砂塑料并支持IPX4防水,充电盒支持USB-C和无线充电。
- ANC与通透方面,TOZO Golden X2 Pro宣称六麦自适应混合降噪可达-50 dB,三星Galaxy Buds 3 Pro提供自适应ANC与出色的通透表现,Sony WF-1000XM5在降噪方面依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 音质对比方面,TOZO Golden X2 Pro采取12mm动圈+Knowles动铁的混合驱动,支持Hi-Res Wireless及LDAC;Galaxy Buds 3 Pro使用动态单元+平面磁高音单元并各自有放大器,音色明亮且细节丰富;Sony WF-1000XM5使用8.4mm动圈,低频充沛、声场宽,且可通过EQ微调。
- 在应用与智能功能方面,TOZO Sound应用提供16段预设EQ和Earprint听力测试,支持AI实时翻译与转录、头部追踪空间音效与头部手势控制,充电盒显示信息并支持多点连接;三星Galaxy Wearable提供广泛自定义操作、Auracast与AI翻译等新功能;索尼Headphones Connect提供自定义EQ、Speak-to-Chat、自适应声音控制及360 Reality Audio等。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还具备360度空间音效与头部追踪、Blade Lights灯带、Auto Switch无缝切换、Auracast广播以及“AI Interpreter”实时翻译等功能,且可在One UI 7更新中体验进一步升级。
- 电池续航方面,TOZO Golden X2 Pro单次约5–7小时、充电盒总续航20–30小时;Galaxy Buds 3 Pro开启ANC时6小时、总续航约26小时,关闭ANC时7小时、总续航约30小时;Sony WF-1000XM5开启ANC时8–9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约24–30小时,若使用LDAC续航可能略降。
- 价格对比方面,TOZO Golden X2 Pro定价约$150,为三者中最具性价比的选项;Galaxy Buds 3 Pro原价$249,常在促销时降至$180–$200;Sony WF-1000XM5原价约$299,现常见价在$250左右,黑五等促销甚至可低至$198。
- 未来展望方面,TOZO尚无Golden X3官方消息但预计2026年推出,三星预计在2026年初更新Buds系列(可能是Buds 4 Pro),索尼则有望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推出WF-1000XM6,同时LE Audio/Auracast等新标准将继续扩展。
2025年的无线耳机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火热,来自各方的竞争者都配备了丰富的功能。一方是TOZO Golden X2 Pro,这是一款来自注重性价比品牌的意外挑战者,如今凭借双驱动单元和AI智能功能进军高端市场。另一方是三星的Galaxy Buds 3 Pro,这家科技巨头最新的Galaxy品牌耳机,承诺带来高保真音质和无缝的Galaxy生态系统集成。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Sony WF-1000XM5,这款耳机是降噪领域的冠军,也是发烧友的最爱。这三款耳机在音质、降噪、舒适度、功能、电池续航、通话表现和价格方面表现如何?让我们深入探讨,结合专家评测和截至2025年8月的最新动态。
设计、做工与舒适度
每款耳机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 TOZO Golden X2 Pro:TOZO的旗舰产品采用无柄入耳式设计(外形类似其前代Golden X1),并拥有高端做工。耳机和充电盒均采用铝合金材质,带来耐用且高端的手感 [1]。充电盒尤为独特——内置一块1.47英寸彩色触控屏,可一目了然地显示信息(电量、天气)并在盒体上直接调节设置 [2]。尽管采用金属材质,耳机依然轻巧(每只约5–6克),并配有多种耳塞尺寸以确保佩戴稳固。Golden X1的评测者指出,只要选择合适的耳塞尺寸,TOZO耳机佩戴舒适,即使在跑步时也不例外 [3]。X2 Pro具备IPX7级防水,意味着能轻松应对汗水、雨水甚至意外泼溅 [4]——你可以随时随地佩戴,无需担心 [5]。
- Samsung Galaxy Buds 3 Pro:三星第三代Pro耳机在外观上与之前的圆润“豆型”设计有所不同——这款耳机采用了短棱柱形耳柄和硅胶耳塞,风格让人联想到苹果的AirPods Pro [6]。这种带柄设计减少了耳机在耳朵内的体积,许多人认为这提升了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事实上,有评论者指出,Buds 3 Pro在长时间佩戴时比大多数无柄耳机更舒适,因为耳道内的质量更小,不过代价是剧烈运动时稳定性略逊一筹 [7]。三星仅提供三种耳塞尺寸,有些用户认为这限制了最佳贴合度 [8]。做工扎实但称不上极致高端——耳机本体很轻(约5.4克/只) [9],充电盒配有有趣的透明盖,并可直立放置,不过评论认为其塑料材质略显廉价 [10] [11]。值得注意的是,三星为Buds 3 Pro提升了耐用性,达到了IP57等级,实现了完全防尘并可在1米水深下浸泡 [12]。这种防水级别在同类产品中领先(即使是苹果AirPods也只有IPX4),让三星在运动和各种天气下使用时更具优势。
- Sony WF-1000XM5:索尼的设计完全是在前代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WF-1000XM5比旧款XM4更紧凑且更轻(每只耳机5.9克),而XM4为8.5克 [13],佩戴起来不那么笨重。它们采用光滑圆润的无柄造型,并配备了升级的泡沫耳塞,可贴合你的耳道。这些泡沫耳塞能提供更牢固的密封和更高的舒适度,从而提升了被动降噪效果 [14]。许多用户反映XM5比XM4佩戴更贴合、更稳固,运动和跑步时更舒适(泡沫材质也更防滑)。耳机本体采用高品质塑料,表面为磨砂质感;虽然不如金属炫酷,但手感扎实。索尼的充电盒便于携带,支持USB-C和无线充电。唯一的缺点是:WF-1000XM5仅支持IPX4级防水 [15],意味着它们可以应对汗水或小雨,但防水性能不如另外两款。你需要避免索尼耳机(尤其是充电盒)接触大量水花或浸水 [16]。
总结:三款耳机都提供舒适的入耳佩戴体验,但设计风格各有不同。三星Buds 3 Pro和TOZO Golden X2 Pro都兼顾了时尚与实用——三星采用类似AirPods的造型(舒适但略逊于稳固性),TOZO则以坚固的金属机身和创新的触控屏充电盒为亮点。索尼XM5则专注于人体工学舒适度和高端质感,但防水等级较低。如果你需要最高级别的防水防尘,三星(IP57)领先,TOZO紧随其后(IPX7)。若追求长时间佩戴的舒适度,三星和索尼的轻量化设计(索尼还配有泡沫耳塞)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更有优势。
音质与音频表现
音质往往是决定耳机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三款产品在音频工程上各有不同的取向:
- TOZO Golden X2 Pro:据TOZO称,Golden X2 Pro是为“发烧友”打造的,至少从参数上看确实如此。这款耳塞每只耳朵都采用了双单元驱动:一个大尺寸12mm动圈单元负责低频和中频,搭配一个Knowles楼氏动铁单元负责高频 [17]。这种混合设计(在主流耳机中并不常见)旨在带来丰富、全频段的声音。X2 Pro获得了Hi-Res Audio Wireless认证,并支持LDAC高码率传输 [18],这意味着只要音源足够好,它就能还原出细腻的声音细节。早期体验和TOZO在CES的展示表明,Golden X2 Pro可以带来均衡且富有动态的声音,12mm单元带来充足低频,动铁单元则保证高频清晰 [19]。事实上,TOZO之前的Golden X1型号就曾以其出色的性价比音质让许多发烧友惊喜——甚至有人评论Golden X1在纯音质上“直接吊打”更高端的耳机 [20] [21]。我们有理由期待X2 Pro延续这一趋势,有望以更低价位带来顶级音质。不过,目前还没有大量独立实验室测试,建议大家理性预期——但从参数来看,X2 Pro的硬件已经具备与大牌竞争的实力。其出厂调音很可能偏向均衡发烧友风格(TOZO OrigX Pro声学调音),而TOZO的App也提供了强大的EQ(16种预设+自定义),方便你根据喜好调整声音 [22] [23]。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三星在 Buds 3 Pro 上显然提升了其音频表现。这款耳机同样采用了先进的双单元系统,但有所不同:三星选择了动圈低音单元 + 平面磁高音单元的组合,每只耳机内都有 [24] [25]。在如此小巧的耳塞中使用平面单元几乎闻所未闻——三星的做法更常见于高端发烧友耳机。每个单元甚至配备了独立的放大器,以便更好地控制各个频段 [26]。据专业评测者称,其结果是生动且引人入胜的声音。Buds 3 Pro 拥有明亮、细节丰富且富有冲击力的音色,展现了大量高频细节 [27],同时也能带来扎实的低音冲击。事实上,开箱即用时它偏向低音增强(也许是为了迎合大众听众),但在保持人声和高音极佳清晰度的同时 [28] [29]。有一位评测者形容其声音为“开阔、清瘦且略显轻盈”的风格 [30]——也就是说,你能获得宽广的声场和快速、明亮的高音,尽管低频没有一些竞品那样厚重或温暖。在播放复杂或激烈的曲目(如硬摇滚或金属)时,Buds 3 Pro 的声音可能会比索尼 XM5 稍显单薄,后者的低频更有冲击力和分量 [31]。不过,如果你将 Buds 3 Pro 与兼容的三星 Galaxy 设备配对,就能解锁其全部潜力:三星专有的Seamless Codec (SSC)可实现高达 24-bit/96 kHz 的音频传输。使用这款高解析度 SSC 编解码器后,Buds 3 Pro 的表现真正出色——测试者指出其“声场更宽广、细节更丰富”,与在非三星设备上使用标准 AAC 编解码器相比,高频更加顺滑,低频更紧致 [32] [33]。换句话说,Galaxy 用户将获得真正的享受:Buds 3 Pro 能够提供接近发烧级的无线音质,挖掘出更多当启用SSC时,可以从高质量音乐中获得更多细节 [34] [35]。对于非Galaxy用户,耳机默认使用AAC(在iPhone上)或SBC/AAC(在其他安卓设备上),它们的音质依然不错,只是没有在三星生态系统中那样“远远优越” [36]。值得庆幸的是,三星的应用程序提供了9段EQ和预设,你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整音效 [37] [38]。总体而言,这可能是三星迄今为止音质最好的耳塞,终于有能力在音质上与索尼和Bose一较高下 [39] [40]——尤其是在你为它们提供最佳音源的情况下。
- Sony WF-1000XM5:索尼以其温暖、富有音乐感的声音著称,WF-1000XM5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部分优化。它们采用了全新的8.4 mm动圈单元(相比XM4的6 mm有所升级),负责全频段的声音表现 [41]。索尼的默认调音偏向于增强低音的风格——30–300 Hz频段有明显的强调 [42]。这意味着XM5能带来强劲、深沉的低音响应,听众能够感受到低频的震撼。在测试中,踢鼓和合成器低音线条表现有力(非常适合锻炼或重低音风格的音乐) [43] [44]。不过,中频和高频依然清晰可辨;索尼似乎在低音不掩盖人声和乐器的前提下,兼顾了高频的细节和“亮度” [45]。有评论者指出,XM5相比上一代拥有更宽广的声场,乐器分离度提升——在复杂曲目中更容易分辨出不同层次 [46] [47]。整体声音常被形容为丰富且沉浸感强,但偏暖。如果你偏好完全中性或明亮的声音,可能会觉得默认低音略重——但索尼的Headphones Connect应用内置可自定义EQ(以及“Clear Bass”滑块),可根据需要调低低频 [48] [49]。事实上,SoundGuys指出通过EQ略微降低低音后,声音几乎达到了理想的均衡聆听效果 [50]。得益于这种自定义能力,XM5可以满足多种口味。值得一提的是,WF-1000XM5的音质在独立测试中获得了极高评价——在多项音质评测中,XM5得分名列前茅,表明大多数听众会喜欢它的声音 [51] <a href=”https://www.soundguys.com/sony-wf-1000xm5-review-9soundguys.com。在高音量或低音非常重的时候(可能是由于额外的低音能量),偶尔会有失真现象 [52],但影响很小。总体来说,索尼带来了强劲且引人入胜的音效体验,同时依然保持了精致感——这种体验许多人会更喜欢,甚至胜过AirPods Pro更为中性的声音 [53] [54]。对于发烧友来说,XM5支持LDAC编解码器,可实现高解析度播放(在Android设备上),而且它是首批支持Bluetooth LE Audio、为未来更高质量流媒体做好准备的产品之一 [55] [56](但不支持aptX)。
总的来说,这三款耳机的音质都非常出色,但各有不同的风格:
- TOZO Golden X2 Pro 以其双单元设计和LDAC支持,在预算范围内追求发烧友级的平衡和解析力——它适合那些想要清晰细节又不想花太多钱的用户。 [57] [58]
- Galaxy Buds 3 Pro 提供宽广、细致的声音,略带明亮倾向和快速瞬态响应(得益于平面振膜单元),在搭配三星24位编解码器时能展现真正顶级的音质 [59]。与索尼相比,它的低频略显单薄,高频更突出,但非常有感染力,能展现丰富的细节 [60] [61]。
- Sony WF-1000XM5 提供丰富、低频充沛的声音,适合大多数音乐类型,具有很好的空间感和顺滑度。可以说,它是最通用、开箱即用就能让人愉悦的耳机,也可以通过App进一步调音以满足个人偏好 [62]。对于喜欢温暖、饱满音色的人来说,这款耳机是最值得选择的。
主动降噪(ANC)与通透模式
三款耳机都配备了主动降噪功能,但它们的表现和技术各有不同:
- TOZO Golden X2 Pro: 作为ANC旗舰领域的新秀,TOZO为X2 Pro配备了自适应混合主动降噪系统。它采用了六麦克风(前馈+反馈)来监测外部噪音,据称可实现高达–50 dB降噪 [63]——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说法,使其跻身同级领先行列。该系统会根据环境条件实时自动调整。虽然目前还没有广泛的X2 Pro独立ANC测试,但参数非常有吸引力。TOZO还声称,耳机改进的贴合度和密封性(IPX7防水设计和贴合耳塞)有助于被动隔绝噪音。上一代Golden X1的ANC表现尚可,但并非同级最佳 [64],因此TOZO显然希望通过这款Pro型号缩小差距。此外,X2 Pro配备了TDK惯性传感器,以实现智能“自适应”降噪,甚至支持头部手势控制 [65],不过这些功能在实际降噪中的作用还有待观察。至少,早期体验表明X2 Pro在消除持续噪音(如空调嗡嗡声或交通噪音)方面表现扎实,可能与中高端ANC耳机相当。至于在极端场景下是否能真正媲美顶级产品,还需进一步观察。另一方面,通透模式(允许环境声进入)据称足以应对对话,但尚未被称为出色。有用户指出早期TOZO ANC型号的一个限制:部分TOZO耳机需要双耳佩戴才能启用ANC/通透模式 [66]。Golden X2 Pro或许已经改进了这一点(TOZO新款Crystal Pods支持单耳使用) [67],但对于经常单耳佩戴的用户来说,这一点仍需确认。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三星在 Buds 3 Pro 上将主动降噪(ANC)作为优先事项,旨在挑战索尼和 Bose。这款耳机带来了“扎实的降噪表现”,据 What Hi-Fi [68] [69]称,能有效削弱城市街道的喧嚣、交通噪音和办公室闲聊。它们虽然还不能达到最顶级的绝对静音(三星的降噪仍略逊于 Bose 的 QuietComfort Ultra Earbuds,后者依然是降噪之王) [70],但考虑到 Bose 更高的价格,这种差距其实很小。在实际使用中,Buds 3 Pro 能够压制附近交通的呼啸声,并将嘈杂的背景谈话声降到非常舒适的水平 [71]。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提供了标准 ANC 和“自适应 ANC”模式:在自适应模式下,系统会监听特定声音(如人声或广播),并在检测到这些声音时自动切换到环境音模式 [72]。实际上,这本质上就是语音检测功能——当你开始说话时(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当你身边的人说话时),耳机会智能地开启通透模式 [73] [74]。评测者发现语音检测效果很好,在你说出一两个字时就能切换到环境音 [75]。甚至还有专门监听警报声的设置,确保这些声音能够传递进来 [76]。至于通透模式,三星做得非常出色——Galaxy Buds 3 Pro 在自然环境音方面位列最佳之一。实际上,在通透模式下,它们几乎可以与苹果和 Bose 等品牌媲美,让你感觉几乎没有佩戴耳机 [77]。对话和周围的声音传递得非常清晰,没有低端耳机常见的刺耳嘶嘶声。一位评测者将三星列为顶级,称 Buds 3 Pro“通透效果惊人”,joi将 Apple、Bose 和 Sony 纳入该精英类别 [78]。这比三星早期的耳塞有了很大提升。总的来说,Buds 3 Pro 提供了 出色的全方位噪音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降噪效果与高端竞争对手相当,并且在需要时,自然地让外部声音进入。
- Sony WF-1000XM5: Sony 一直是耳塞式耳机中主动降噪(ANC)的冠军,WF-1000XM5 延续了这一传统。这款耳塞配备了每只耳机双处理器和三麦克风,能够在宽频范围内消除噪音。XM5 的降噪效果广受好评——SoundGuys 称其为“比前代更进一步,是我们降噪首选之一” [79]。得益于改进的贴合度和新型泡沫耳塞带来的出色密封,XM5 即使在被动状态下也能阻隔大量噪音。加上主动降噪后,无论是低频轰鸣还是高频城市噪音都能被有效压制。实验室测量显示,XM5 在低频区域可减少高达 15 dB 噪音,在高频(1 kHz 以上)可减少高达 50 dB [80] [81]——表现堪比优质泡沫耳塞 [82]。通俗来说,这意味着飞机或火车的轰鸣声会被大幅削弱(不会完全消失,但会远远退到背景),而键盘敲击声、人声或警报声等高频噪音也会被大幅降低至几乎听不见的水平。截止 2025 年,这依然是你能买到的最强 ANC 耳塞之一。Sony 还提供了自适应声音控制功能(通过 App),可根据你的活动或位置自动调整降噪级别,不过有些用户觉得手动切换降噪和环境声模式同样方便。通透模式在 WF-1000XM5 上也非常出色——也许略逊于 AirPods Pro 的“通透”奇效,但依然很自然。你完全可以戴着 XM5 正常对话,并且可以自定义允许的环境音量。Sony 甚至还支持“语音聊天”功能:检测到你说话时,会自动暂停音乐并开启环境声(类似三星的做法) [83]。评测者表示该功能在 XM5 上表现可靠,非常适合临时交流。总体而言,Sony 的降噪依然是顶级水准——如果你最看重极致降噪,WF-1000XM5 绝不会让你失望。只有 Bose 最新款在某些低频场景下可能略胜一筹,但 Sony 已非常接近巅峰,并且有更多调节选项。
总之,这三款耳机都提供了有效的主动降噪(ANC)和实用的通透模式,但索尼在纯降噪能力上仍略胜一筹。三星紧随其后,提供了最自然的环境音以及许多人会喜欢的智能自适应功能。TOZO 的新系统在参数上看起来具有竞争力,很可能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尽管它还需要在与更成熟品牌的对比中证明自己。如果你想要最安静的通勤或飞行体验,WF-1000XM5 是最稳妥的选择 [84]。如果你想要最智能、最无缝的环境/降噪切换,Galaxy Buds 3 Pro 凭借其语音/警报检测和超清晰通透模式具有优势 [85] [86]。如果你想要强劲的降噪效果,又不想为最贵的品牌买单,TOZO Golden X2 Pro 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号称能与大牌媲美(在日常使用中很可能至少接近)。
特色功能、智能功能与应用支持
现代无线耳机不仅仅用于音乐和通话,还配备了丰富的功能。以下是我们三款产品在配套应用、智能功能和附加功能方面的对比:
- TOZO Golden X2 Pro: 尽管是一个较小的品牌,TOZO 在 X2 Pro 上全力投入了智能功能。首先,有TOZO 应用(TOZO Sound),可在 Android 和 iOS 上使用,许多耳机的高级功能都需要通过该应用访问。在应用中,你会发现可自定义的 EQ(16 种预设和手动调节)以及Earprint 听力测试,它可以测量你的听力并创建个性化的声音配置文件 [87] [88]——类似于高端品牌提供的功能。但 X2 Pro 的亮点是其AI 驱动的功能。这些耳机可以通过应用在面对面交流时进行实时语言翻译 [89]。例如,你可以说英语,而法语说话者的话会直接以英语翻译到你的耳中(反之亦然,通过你的手机)——这对旅行者来说可能是颠覆性的功能。X2 Pro 还可以将语音转录为文本,甚至可以从对话中生成会议记录 [90]。本质上,TOZO 利用手机的 AI/云服务,提供类似 Google 翻译或微软翻译的服务,并与耳机集成。虽然这些功能在市场上并非全新,但在 TOZO 产品上看到它们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有一点需要注意:一些用户对这些功能需要联网和应用才能使用表示担忧 [91] [92],但这正是实时翻译的本质——主要运算由云端 AI 完成)。Golden X2 Pro 还配备了头部追踪传感器(陀螺仪),可实现空间音频效果,甚至支持头部手势控制 [93]。例如,X2 Pro 支持头部追踪的360º 音频,带来更沉浸的聆听体验(TOZO 尚未详细说明内容支持,但推测与任何空间音频源兼容,类似于苹果和三星的做法)。头部手势控制可能允许你点头或摇头来执行某些命令(这一点在 TOZO 的公告中有所暗示 [94])。此外,TOZO 还宣传了一些健康相关功能:耳机可以追踪佩戴时长和姿势,提供提醒如果你佩戴它们时间过长或姿势不正确(通过应用程序) [95]。触控屏幕充电盒增加了另一层功能——无需拿起手机,你可以通过充电盒的显示屏调节音量、切换ANC模式、查看电池电量,甚至还能看到天气等基本信息 [96]。所有这些功能让Golden X2 Pro的功能极为丰富。当然,这些功能的完善度和可靠性取决于TOZO的软件表现。Golden X1的应用程序因其简洁的界面和实用性而广受好评 [97],TOZO很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X2 Pro支持蓝牙5.4和多点连接(双设备),因此你可以同时连接两台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并无缝切换 [98]。这点非常值得称道,因为多点连接甚至不是所有大牌耳机都具备的功能。总体来看,TOZO提供了旗舰级(甚至是前沿)的功能——从实时翻译到触控显示屏充电盒——这些都让Golden X2 Pro在同价位产品中脱颖而出。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Buds 3 Pro 在三星生态系统中表现最佳。其配套应用是三星 Galaxy Wearable 应用(仅适用于 Android 11 及以上设备;不支持 iOS) [99]。如果你使用的是非三星 Android 设备,仍然可以通过该应用控制 ANC 模式、调整 EQ 以及切换功能。不过,某些高级功能仅限于运行最新 One UI 的三星 Galaxy 手机。其中之一就是前文提到的24 位 SSC 编解码器,用于高解析音频。另一个是三星的空间音频:Buds 3 Pro 支持360 音效与头部追踪,为电影和视频(以及部分音乐)提供沉浸式环绕声效果 [100]。该功能可在应用中切换,据评测称,它“效果还不错”,能增加空间感,但没有苹果的空间音频那么流畅或逼真;头部小幅移动时,音频重新定位有时会有轻微延迟 [101] [102]。这是个有趣的功能,但除非你非常喜欢,否则不是主要卖点——有些测试者觉得头部追踪有点生硬,不值得一直开启 [103]。更实用的是 Buds 的触控操作方案。三星借鉴了苹果的做法:Buds 3 Pro 的耳机柄支持捏合操作,甚至可以滑动手势 [104]。轻捏耳机柄会“咔哒”一声,可播放/暂停或切换 ANC(有令人满意的听觉反馈),而在耳机柄平面上下滑动可调节音量 [105]。这种操作方式直观且可靠——评测者表示,即使 Buds 的耳机柄造型较为棱角分明,捏合和滑动操作依然表现出色 [106]。你还可以在应用中自定义操作,分配语音助手激活或特定快捷方式(例如,三星允许你通过长按手势启动 Spotify Tap 或 Samsung Health 正念应用) [107]。Buds 3 Pro 还配备了佩戴检测,当你取下耳机时可自动暂停音乐rbud,表现如预期 [108]。一个独特且炫目的功能:“Blade Lights”。每个耳机柄上都有一条细长的LED灯带,可以以不同的模式点亮——常亮、闪烁,或“呼吸”脉冲 [109]。这纯粹是美观(或者如果你夜跑时用于可见性)。你甚至可以在寻找丢失耳机时让它们闪烁 [110]。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有些噱头,但它确实让Buds 3 Pro有了些未来感的特色。在软件方面,三星生态系统提供了Auto Switch(在登录同一账户的三星设备间无缝切换)以及一个名为Auracast的新标准。值得注意的是,Buds 3(及Pro)支持Auracast,意味着它们可以接收来自Auracast发射器的音频广播(比如通过蓝牙向多个听众广播的手机或公共电视) [111] [112]。这是蓝牙LE Audio套件的一部分——一项令人兴奋的未来技术——而三星是首批引入该功能的厂商之一。我们还应提及语音控制:使用Buds 3 Pro,你可以免提使用Bixby或基本语音指令(如“音量加”或“下一曲”),无需唤醒词 [113]——它们可直接识别特定指令。最后,三星一直通过软件为Buds 3 Pro推送新功能。截至2025年初,一次与One UI 7相关的重要更新带来了五项新升级:更便捷的直达音效设置调整(通过Galaxy手机的快捷面板)、可为每个应用设置独立音效配置、改进的“Adapt Sound”个性化听力增强、一个Galaxy“AI Interpreter”模式,可将多达20种语言的对话翻译(与TOZO的翻译器理念类似,但在手机端处理),并将翻译内容流式传输到你的耳机,以及一个自适应环境音,可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噪音通透程度(通过麦克风感知周围环境) [114] [115]。这些功能最初仅在Galaxy S25发布(One UI 7)时独占,但预计将逐步推送到更多三星设备上时间 [116] [117]。这显示了三星致力于通过软件让 Galaxy Buds 保持在技术前沿。一个显著的缺点是:Buds 3 Pro 不支持真正的蓝牙多点配对,无法同时连接两台设备 [118]。和苹果一样,三星采用了无缝切换的方式(如果你的设备全是三星,这种方式非常好用,但否则可能会有些不稳定)。评测者发现,当与多台非三星设备配对时,Buds 有时会“跳回”到错误的设备,除非手动断开其他设备 [119]。所以,如果你经常在工作电脑和手机之间切换(而且它们不是三星设备),Buds 3 Pro 在这方面可能就不太方便。相比之下,TOZO 和索尼都支持标准的多点连接。
- Sony WF-1000XM5:索尼的耳塞拥有一个成熟且功能丰富的应用程序,Headphones Connect,可在Android和iOS上使用 [120]。与三星不同,索尼对两个平台都提供全面支持(iPhone用户几乎拥有与Android用户相同的所有功能,除了如Google Fast Pair等个别功能)。该应用程序解锁了一系列功能:自定义EQ(带有多个频段和低音调节) [121],可切换360 Reality Audio设置(索尼为支持的音乐应用提供的空间音频格式),以及对Speak-to-Chat、自适应声音控制等功能的控制 [122]。Speak-to-Chat是索尼的语音检测功能:当你开始说话时,它会自动暂停音频并开启环境音,非常适合短暂对话,无需触碰耳塞即可实现 [123]。索尼还提供自适应声音控制,它可以学习你经常去的地点和活动,并相应调整ANC/环境音设置和EQ预设——例如,“在户外行走”可以开启环境音模式,“在办公室坐着”可以启用强降噪等。一旦设置好,这会非常方便,让耳塞在响应你的环境时显得真正“智能”。在连接性方面,WF-1000XM5采用蓝牙5.3,并且最重要的是支持蓝牙多点连接,允许你同时连接(例如)笔记本电脑和手机 [124]。评测者证实其设置简单,在两台设备间切换音频时“响应迅速”,没有明显延迟或掉线 [125]。这是索尼的一大优势,因为许多竞争对手(如Bose直到最近,以及三星/苹果目前仍然)并不提供标准多点连接。索尼的编解码器支持包括SBC、AAC和LDAC用于高解析音频 [126]。此外,WF-1000XM5还向前兼容蓝牙LE Audio和LC3编解码器 [127] [128],这意味着随着手机和发射器开始支持新标准,索尼耳塞可以利用Auracast广播和更高的效率。(在撰写本文时,XM5上的LE Audio可能需要固件更新和兼容的音源,但硬件已准备就绪。)WF-1000XM5的触控操作可自定义:默认情况下,左或右耳塞上的一系列点击可以控制播放、音量或ANC模式,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重新分配功能 [129] [130]。虽然索尼的触控面板不像 AirPods/Samsung 那样支持滑动调节音量,但你可以设置四击手势来调节音量,或者通过语音或助手使用自动音量功能。说到助手,XM5 支持免提 Alexa 或 Google Assistant(取决于你的设备设置),或者你可以在 iOS 上通过触控唤醒 Siri。另一个很棒的索尼特色:快速关注模式——只需将手指放在耳机上,它会暂时降低音量并引入环境音(非常适合快速听到通知) [131]。索尼还在应用中加入了耳塞贴合度测试,以确保你选择了合适的耳塞尺寸获得良好密封。总的来说,WF-1000XM5 提供了丰富的功能集,非常适合高阶用户和音响发烧友。它可能没有炫目的 LED 灯或噱头,但每一项功能都很实用且实现得很好。科技记者们常常称赞索尼的应用全面且精致,尽管由于选项众多偶尔会有些复杂。
总之,TOZO、三星和索尼各自带来了丰富的特色功能:
- TOZO 的 Golden X2 Pro 以其 AI 翻译/转录功能和创新的触控屏充电盒脱颖而出,还有多点连接和个性化音效测试等便捷功能 [132] [133]。对于品牌的第二代旗舰产品来说,这是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组合。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 在 Galaxy 生态系统中表现突出——提供 360 音效、语音检测、LED 柄灯,以及 One UI 7 新增的实时翻译和自适应环境音等功能 [134] [135]。它们不支持真正的多点连接和 iOS,但带来了许多其他功能(而且可以说拥有最好的免提操作体验,支持捏合/滑动手势)。
- 索尼 WF-1000XM5 配备了适用于所有平台的可靠应用、业界领先的多点连接,以及诸如语音聊天、智能自适应模式和高解析音频支持等贴心功能 [136] [137]。它们或许没有新奇的附加功能,但在优化聆听体验的核心功能上表现出色。
最终,你的选择可能取决于你是否绑定在特定生态系统,或更看重某些功能:Galaxy 设备用户将能充分利用 Buds 3 Pro 的专属功能,而 iPhone 用户可能会倾向于索尼(因为三星的应用无法在 iOS 上使用)。TOZO 和索尼一样平台无关,致力于以更低价格为所有用户带来高端功能。
电池续航与充电
长续航让你的音乐不断电,三款机型的续航表现都很不错:
- TOZO Golden X2 Pro:X2 Pro 的官方电池规格在发布时并未广泛公布,但根据 TOZO 之前的型号和市场宣传,我们可以推测一二。Golden X1 宣称每次充电可使用8 小时(很可能是在关闭 ANC 的情况下),搭配充电盒总共约25–32 小时。在实际使用中,中等音量并开启 ANC 时,X1 每次充电大约能用 5 小时。我们可以预期 Golden X2 Pro 的表现也大致相当:耳机本体大约5–7 小时续航(取决于 ANC 使用和音量),搭配充电盒总共约20–30 小时。TOZO 通常会配备快充功能——例如 X1 只需快速充电 10 分钟即可获得数小时播放时间。X2 Pro 的充电盒支持Qi 无线充电,当然也支持 USB-C 快充。需要注意的是,充电盒的触控屏:配备显示屏可能会让充电盒电池多消耗一些电量。TOZO 很可能已经相应地增加了电池容量,以确保能为耳机多次充电。除非频繁使用 AI 功能(这可能会额外消耗麦克风和连接的电量),否则 X2 Pro 单次充电足以满足一天工作所需,搭配充电盒可用多天。我们会关注官方数据或测试结果,但电池续航应该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即使不是最顶尖。
- Samsung Galaxy Buds 3 Pro:三星在Buds 2 Pro的基础上对电池续航进行了小幅提升。Galaxy Buds 3 Pro在开启ANC(主动降噪)时,单次充电可播放6小时,加上充电盒总续航约为26小时(同样在开启ANC的情况下) [138]。关闭ANC时,耳机本体续航可达7小时,配合充电盒总续航为30小时 [139]。这些数据相当不错——例如,与苹果的AirPods Pro持平或更优。在评测中,Buds 3 Pro的续航表现也符合官方说法;有报告指出,中度使用一周后,耳机电量仅消耗一半(大约每天使用几小时) [140]。充电盒支持USB-C或无线充电,三星也继续支持无线共享充电(Wireless PowerShare)——也就是说,如果你有Galaxy手机,可以将Buds充电盒放在手机背面为其充电。快充方面,三星官方称快充5分钟可获得约1小时播放时间,非常适合出门前临时补电。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专有SSC编解码器或空间音频等功能可能会略微影响续航(高解析音频耗电更高)。此外,耳机上的LED“光刃灯”由于体积小且使用频率低,对续航影响不大。总体来看,Buds 3 Pro的续航表现高于平均水平:虽然不是同类产品中最顶尖,但对于大多数使用场景(如跨洲飞行,配合充电盒充一次电)已经绰绰有余。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一天使用下来仍有剩余电量。
- Sony WF-1000XM5:索尼的耳塞拥有强劲的电池性能,考虑到其强大的处理能力,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WF-1000XM5在开启ANC(主动降噪)的情况下,单次充电可续航8小时,加上充电盒可额外提供16小时(总计24小时) [141] [142]。关闭ANC时,耳塞本体可续航约12小时(总续航超过30小时)。在独立测试中,XM5甚至超出了索尼的官方数据——SoundGuys实测单次充电可达9.5小时(可能在中等音量、开启ANC的情况下) [143] [144],表现非常出色。无论如何,开启降噪每次充电8–9小时的续航,让索尼跻身顶级续航行列(对比来看,Bose QC Earbuds II开启ANC约为6小时)。充电盒可稳定提供两次完整充电。WF-1000XM5的充电盒还支持Qi无线充电,并配备快充功能:只需在盒中充电3分钟即可获得约1小时播放时间 [145]。这种“超级快充”非常适合忘记充电时应急——在你系鞋带的时间里充一下电,就足够一次锻炼或通勤使用了 [146]。充电盒本身通过USB-C充满大约需要2小时(无线充电垫则更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使用LDAC编码会降低续航(所有高解析度编码都如此)。索尼官方称LDAC+ANC最差情况下约为4–5小时 [147]——所以如果你是发烧友一直用LDAC,单次续航大约5小时。但在正常混合使用(AAC或自适应码率)下,大多数用户都能达到8小时左右。简而言之,WF-1000XM5可实现单次充电全天聆听,加上充电盒可满足两到三天断续使用。它们在这三款产品中拥有最长的单次充电续航(在典型ANC使用下) [148],如果你不喜欢频繁充电,这绝对是个重要卖点。
通话质量(麦克风)
如今用耳机进行电话、视频通话(或Zoom会议)已成常态,麦克风表现尤为重要。三款产品表现如下:
- TOZO Golden X2 Pro:TOZO为X2 Pro配备了六麦克风阵列(如同常见的混合降噪设计,每只耳机三麦),并特别提到在通话时有独立三麦克风阵列专注语音拾取 [151]。理论上,这意味着X2 Pro部分麦克风专注于拾取你的声音,其他则负责降噪。TOZO未公布如麦克风带宽等详细参数,但我们已知耳机采用了AI通话降噪。很可能通过算法过滤背景噪音、增强语音清晰度(类似苹果和三星的做法)。鉴于Golden X1通话表现尚可,X2 Pro应有提升。目前用户反馈尚不多;不过,采用高通或AI算法有望让其表现接近高端耳机。TOZO的无柄设计让麦克风更靠近面部(虽不及有柄设计直接对准嘴部)。X2 Pro的实时转录功能也说明麦克风能准确拾取语音,便于AI处理。合理预期X2 Pro在室内日常通话表现优异,能保持语音清晰。在嘈杂户外(风、车流)环境下,表现应属不错,但可能不及三星或索尼最新产品的精细调校。总结:TOZO通话体验可靠,网友普遍称赞其做工和贴合度(有助于减少风噪) [152],但还需更多测试才能与其他产品直接对比排名。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三星在 Buds 3 Pro 上非常重视通话质量。他们宣传了一套基于 AI 的语音拾取系统和超高语音频率范围。事实上,三星声称 Buds 3 Pro 的麦克风可传输高达~15 kHz 带宽 [153],这远高于标准通话音频。(作为参考,传统电话通话仅限于 3 kHz,高清语音可达 7 kHz;15 kHz 已接近真正的宽带语音。)实际使用中,当与现代三星手机配对时,来电者表示 Buds 3 Pro 让人声听起来极其清晰自然,几乎就像你直接对着手机说话一样 [154]。What Hi-Fi 指出,在 Zoom 通话中,Buds 3 Pro 呈现出“扎实、清晰、自然”的语音质量,并具有令人愉悦的音色深度 [155]。每只耳机配备三麦克风和深度学习 AI,有助于减少通话时的环境噪音。风噪,这一常见的耳机问题,通过网状结构和通过骨传导检测语音的振动传感器得以缓解(Buds 2 Pro 已有,可能延续至本代)。此外,三星最近的更新允许 Buds 在某些场景下利用手机麦克风进一步提升通话清晰度(但主要用于其新推出的“听译模式”) [156] [157]。通俗来说,Galaxy Buds 3 Pro 预计会是通话表现最好的耳机之一,尤其是在三星设备上使用时。它们在过滤背景杂音和交通噪音方面表现出色——你的声音始终清晰突出。有评论指出,即使在嘈杂的办公室,对方也能清楚听到你的声音,无需提高音量。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和许多耳机一样,在极其嘈杂或混乱的环境下,仍可能有少量噪音渗透。但总体而言,三星在通话领域已赶上 Jabra 等领先品牌,甚至有些用户会更喜欢三星,因为其传递的语音保真度极高。如果你经常用耳机接打重要电话,Buds 3 Pro 是极佳的选择。
- Sony WF-1000XM5: Sony大幅提升了从XM4到XM5的通话质量。WF-1000XM5每只耳机配备了三麦克风阵列,包括双反馈麦克风和一个前馈麦克风,以及骨传导传感器,可检测语音振动。Sony的算法随后会清理语音信号并消除噪音。实际使用中,XM5的通话质量非常好,尽管可能还不是同类产品中的绝对顶尖。SoundGuys指出,Sony在麦克风上投入了大量工程技术,在理想条件下(安静房间)XM5听起来清晰明亮。在他们的受控麦克风测试中,大多数听众将XM5麦克风的清晰度评价为“好”(4/5) [158] [159]。XM5在风噪抑制方面表现尤为出色——Sony的风噪过滤算法能防止风声淹没通话音频(XM4曾有此问题,XM5已修复,有评论者表示在户外有风时通话没有失真) [160]。在嘈杂环境下,XM5麦克风能抑制大量背景噪音,但有时会让你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处理痕迹或变得更安静。头戴式耳机的麦克风仍然优于任何耳塞麦克风,Sony也承认WF-1000XM5麦克风“无法与”他们的头戴式WH-1000XM5在通话方面相提并论 [161] [162]。不过,就无线耳塞而言,Sony XM5已足以胜任专业通话。你的声音通常会传递得温暖且饱满(Sony往往能很好地保留低频,使音色自然)。除非你经常处于非常嘈杂的环境,XM5通话基本不会有问题。一个不错的额外功能:如果你用的是三星手机,Sony的耳机现在也支持三星Seamless Codec通话,如果电话支持HD语音,可能会让对方听到的你的声音略有提升(尽管Buds 3 Pro在其15 kHz的宣传上仍有优势)。总体而言,XM5的通话表现可靠且清晰——在绝对清晰度上也许略逊于三星最新款,但差距不大。
总之,在这三款耳机中,三星 Galaxy Buds 3 Pro 很可能凭借其高带宽麦克风和出色的降噪能力,成为通话质量的王者,带来清晰通透的通话体验 [163]。索尼 WF-1000XM5紧随其后,通话音质非常好,抗风噪能力强——无论是工作通话还是外出聊天都绰绰有余 [164] [165]。TOZO Golden X2 Pro则是黑马选手;其参数表现不错,早期用户反馈也很积极(没有明显的差评,这本身就是好兆头),但在更多测试结果出来之前,我们可以说它的表现应该值得肯定,但可能还未达到三星/索尼最新产品的成熟水准。如果你最看重通话质量,建议优先考虑三星(尤其是搭配 Galaxy 手机)或索尼。但 TOZO 配备了先进的麦克风功能,也不容小觑——它很可能超越许多其他中端耳机,在同价位中表现全面。
价格与性价比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价格(无论是美元、英镑还是欧元等)。这三款耳机在高端市场覆盖了不同的价格区间:
- TOZO Golden X2 Pro:TOZO 将 Golden X2 Pro 定位为“高端但实惠”的旗舰产品。前代 Golden X1 的上市价格为$149.99 美元 [166],TOZO 表示 X2 Pro 也会在类似的价位区间 [167]。事实上,在 2025 年 CES 上曾暗示其功能上将与 AirPods 和 Galaxy Buds 等产品竞争,但价格很可能更具优势 [168]。截至 2025 年 8 月,Golden X2 Pro 的官方售价约为$150(如果已经上市)。这仅为三星和索尼旗舰机型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价格。以其提供的功能——双单元、LDAC、自适应主动降噪、触控屏充电盒、AI 翻译——$150 的定价极具竞争力。TOZO 一直以亲民定价著称,即使进军高端市场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从性价比角度看,Golden X2 Pro 可谓极具性价比:你几乎以中端价位买到 $250–$300 级别耳机的诸多功能。当然,长期支持(固件更新、耐用性)和细节表现仍需观察,但 TOZO Golden 系列的口碑一直不错。值得一提的是,TOZO 产品在促销期间经常有折扣,因此 X2 Pro 有时可能低于 $150。对于想要用实惠价格体验旗舰功能的用户来说,TOZO 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Galaxy Buds 3 Pro 于 2024 年底以建议零售价 $249(美元)/ £219 发布 [169]。这使其处于高端档位,仅略低于索尼和苹果的定价。不过,三星设备经常会有促销或捆绑优惠。到 2025 年年中,Buds 3 Pro 打折至约 $180–$200(甚至在大型促销期间低至约 $150)并不罕见 [170] [171]。What Hi-Fi 在 2025 年 2 月更新称,主要折扣有时会将 Buds 3 Pro 降至约 £150 / $150 [172] [173]。所以虽然标价为 $249,精明的买家通常能以更低价格入手。即使是原价,考虑到其技术,Buds 3 Pro 依然物有所值,尤其是如果你拥有 Galaxy 手机,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功能。它们比 Bose 的 $299 耳机便宜,与苹果的 AirPods Pro($249)同价。考虑到它们在多个方面与这些对手持平或更胜一筹(ANC 几乎一样好,音质可说优于 AirPods,功能丰富),三星的定价对于旗舰级别来说是合理的。而且有促销时,性价比就非常高。如果你能以 $180 左右入手,对于三星手机用户来说 Buds 3 Pro 简直超值。有一点需要注意:三星也有推出“Fan Edition”或中端型号的习惯——不过有传言称 2025 年并未推出 Buds 2 FE [174],而是可能直接在 2026 年跳到下一代 [175]。因此 Buds 3 Pro 应该会在产品线中保持一段时间,这意味着现在购买的用户短期内不会觉得过时。价值总结:在 $200 或以下时,Galaxy Buds 3 Pro 为 Galaxy 生态用户提供了极佳的性能与功能组合。以 $249 的原价来看,虽然属于高端定价,但考虑到其音质和技术,依然具有竞争力(只要知道很可能有优惠)。
- Sony WF-1000XM5: Sony于2023年中推出了WF-1000XM5,售价为299.99美元 / £259 [176]。这比XM4的首发价略有上涨。作为高端主动降噪耳机的标杆,Sony定价很高。然而,到2025年,价格已经有所下降。现在XM5在美国的常见市价约为250美元,在英国约为£219 [177]。在2024年黑色星期五等大型促销活动期间,XM5在美国甚至降至约198美元(英国为£149),创下最低价 [178] [179]。所以虽然首发价为299美元,但现在很少有人需要支付这个价格。即使是Sony自家的头戴式WH-1000XM5和WH-1000XM6耳机也经常有折扣,耳塞产品也不例外。以大约250美元的价格,WF-1000XM5仍然比Samsung的产品贵,当然也比TOZO的贵。你为Sony的品牌溢价买单——行业领先的降噪、丰富的音质和强大的App。许多评测者认为,如果你追求最佳降噪和极致音质+功能组合,XM5物有所值 [180]。它们经常被称为“你能买到的最佳无线耳塞之一”,整体品质出众 [181]。不过,如果预算有限,有人会认为Samsung(打折时)甚至Bose可能以更低价格提供类似表现。最终还是取决于你对Sony独特优势和生态系统的重视程度。例如,如果你使用LDAC或想要未来的LE Audio,Sony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喜欢开箱即用的重低音,Sony的表现优于大多数品牌。截至2025年8月,WF-1000XM5仍是Sony的最新款,所以你不会买到过时的型号——但我们知道继任者很可能即将发布(下文会详细介绍)。这意味着一旦XM6发布,XM5可能会进一步降价以清库存。价值评判:Sony WF-1000XM5价格昂贵,但对于追求顶级降噪和音质的人来说性价比高。如果你能以250美元或更低的价格买到,它们是高端聆听体验的绝佳选择。如果预算有限,你可以从更便宜的型号获得大部分功能,但在降噪或音质细腻度上会有所牺牲。Sony适合那些愿意多花一点钱,获得2025年公认最佳整体体验的人。
总结一下价格:TOZO 的 Golden X2 Pro 是预算之王,大约 $150,能以一半的价格提供大品牌 80–90% 的功能。三星的 Galaxy Buds 3 Pro属于中高端——建议零售价 $249,但经常有折扣——对于三星用户来说性价比极高(即使对其他用户来说,打折后约 $180 也能获得大量高科技功能)。索尼的 WF-1000XM5是这几款中最贵的,通常售价 $279–$299(折扣后接近 $250),适合追求顶级降噪和音质、愿意为此投资的用户。根据你的预算和生态系统,任何一款都可能是“最佳性价比”:如果你追求每一美元的功能,TOZO 胜出;如果你想要高端品质并愿意为此买单,索尼物有所值;如果你是 Galaxy 深度用户,Buds 3 Pro 可能在集成度和性能上达到价格的最佳平衡点。
未来展望:即将推出的型号和继任者
科技世界从不止步——新型号总是在路上。以下是截至 2025 年 8 月,我们已知(或推测)的各品牌继任者或即将推出的型号:
- TOZO(金色 X2 Pro 的继任者):金色 X2 Pro 本身仅在 2025 年初发布(于 2025 年 1 月 CES 上宣布) [182],因此它在 TOZO 的产品线中仍然很新。TOZO 通常会以大约每年或 18 个月的周期为其旗舰系列推出新型号。目前还没有关于“Golden X3”或类似继任者的官方消息。鉴于 Golden X1 于 2023 年 4 月发布,X2 Pro 于 2025 年初发布,TOZO 可能会继续保持这种节奏——也许 Golden X3 会在 2026 年推出。TOZO 并没有立刻推出 X3,而是在 2025 年横向扩展了其他型号:他们在同一时期推出了TOZO Open Ultra和TOZO Crystal Pods [183] [184]。Open Ultra 是一种“开放式”设计的耳塞(很可能类似于 Sony LinkBuds 或 AirPods,注重环境感知),而 Crystal Pods 则更强调时尚(透明设计),并且也获得了奖项。这些并不是 X2 Pro 的继任者,而是针对其他偏好的不同系列。Golden X2 Pro 目前是 TOZO 的顶级产品,甚至还获得了奖项(2025 年 CES 创新奖、MUSE 设计金奖) [185],这表明 TOZO 很可能会让它在今年引领产品线。我们可以预期 TOZO 会继续为其提供固件更新(如有需要),也许如果早期有任何问题,还会看到新配色或小幅修订。展望未来,如果 TOZO 跟随潮流,未来的Golden X3 Pro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产品:比如全面采用蓝牙 5.4/LE Audio,或许增加更长续航或更多单元(谁知道呢,三单元 TWS?)。但这只是猜测。目前,TOZO 粉丝可以放心享受 X2 Pro,因为它是 TOZO 的前沿产品,至少在 2025 年底或 2026 年之前不太可能被继任者取代。请关注 TOZO 的官方渠道,以防他们给我们带来惊喜——这家公司在创新方面一直很激进,所以他们可能已经在实验室里酝酿下一个大动作。
- 三星(Galaxy Buds 系列):Galaxy Buds 3 Pro 于2024年7月 [186]发布(与非 Pro 版 Galaxy Buds 3 同时发布)。通常,三星此前大约每 18 个月更新一次 Buds。2025 年的传闻称,三星可能会跳过 2025 年的主要 Buds 发布,并将下一次发布与 2026 年初的手机发布同步。事实上,有报道称Galaxy Buds 4(以及预计的 Buds 4 Pro)可能会与Galaxy S26 于 2026 年初一起发布,因为三星可能将耳机产品线改为两年一更的周期 [187] [188]。这意味着 Buds 3 Pro 将在 2025 年继续作为旗舰产品。也有传闻称 2024 年底或 2025 年可能会有“Fan Edition”耳机——即所谓的Galaxy Buds 2 FE或类似产品——但截至 2025 年年中,并未有此类型号出现(三星在 2023/2024 年推出了 Fan Edition 手机和平板,但似乎没有耳机) [189] [190]。取而代之的是,我们看到固件更新为现有 Buds 增加了新功能(如上文提到的 One UI 7 功能)。此外,爆料显示有一款名为Galaxy Buds “Core”的产品,可能是取代旧款 Buds Live 或 Buds FE 的新入门级型号。一份泄露的 FCC 文件显示,“Galaxy Buds Core”可能是一款即将推出的平价耳机,配备大容量 500 mAh 充电盒电池 [191] [192]。如果发布,这款产品将定位于(低于 Buds 3 的)更低端市场。关于下一代真正的继任者:无论Galaxy Buds 4 Pro何时发布,外界都期待其主动降噪进一步提升(三星将试图超越 Bose/Sony),并可能加入新的生物传感器(有专利显示耳机可测心率或体温,三星尚未实现,但华为等竞争对手已有类似功能)。我们还可能看到更精致的设计,回应 Buds 3 Pro 的用户反馈——比如在有无耳柄之间做出折中以提升佩戴稳定性,或增加更多耳塞尺寸。Buds 3 Pro 已支持 Bluetooth 5.4/LE Audio 和 Auracast,因此随着 LE Audio 生态发展,三星很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这些功能。当然,Buds 4 Pro 也会与新款 Galaxy 手机一同发布,也许将来会与三星新兴的AI功能集成(有传言称三星将集成更多本地AI——也许未来的耳机可以实现离线翻译或语音助手功能提升)。在那之前,Galaxy Buds 3 Pro 仍然是三星产品线的顶级之选,购买者可以放心,它们不会很快被淘汰。如果你现在考虑入手,至少在2026年初之前都不会有新一代Pro型号推出(即使到那时,Buds 3 Pro 仍将在三星生态系统中持续获得一段时间的更新)。
- 索尼(WF-1000XM系列): 索尼的WF-1000X系列发布节奏为每两年一次。2019年发布了WF-1000XM3,2021年是WF-1000XM4,2023年中是WF-1000XM5 [193]。按照这个节奏,WF-1000XM6预计将在2025年夏季左右发布。事实上,传闻和爆料已经开始出现。2025年6月,一份进口文件显示索尼正在对一款新型号进行最终测试,很可能就是XM6 [194]。What Hi-Fi推测,按照以往规律,“下一代……将在现在到2025年8月之间的某个时间发布。” [195]。截至2025年8月17日,索尼尚未正式宣布WF-1000XM6,但发布可能已迫在眉睫(或许会在2025年晚夏或秋季发布)。如果不是2025年底,那最晚也会在CES或2026年初亮相。那么我们可以期待Sony WF-1000XM6带来什么?索尼通常在大幅度重新设计和渐进式改进之间交替。XM5是一次重大改版(更小巧、新驱动单元、新处理器)。因此XM6可能会以优化为主,而不是彻底革新。根据一些早期爆料和愿望清单:
- 设计改进: 可能会有更小巧的“无边框”耳塞(有传闻称“无边框耳塞”,可能意味着没有明显的喷嘴与机身分界——非常一体化的造型) [196]。我们可能会看到新的配色或材质。
- 更好的防水性能: 索尼可能会解决IPX4的限制,将其提升到IPX5或IPX7,与竞争对手看齐。
- 增强的主动降噪: 索尼很可能会调整处理器或增加更多麦克风功能,进一步提升降噪效果。鉴于Bose甚至苹果都在不断突破,索尼也会想要重新夺回绝对降噪王者的地位。也许会有更智能的自适应降噪,能更好应对突发噪音,或者通过耳道分析实现更个性化的降噪。
- 麦克风升级: 预计索尼也会提升通话质量。他们可能会加入更高带宽的语音或新的AI算法(如果集成了“Sony LLM”之类的本地智能,谁知道呢)。
- 高解析音频及音频功能: 也许会支持LDAC Plus,甚至MQA解码,尽管后者可能性较小。索尼还可能全面激活LC3编解码器支持,甚至支持LHDC(如果他们想扩大亚洲市场兼容性)。但索尼通常坚持LDAC。
- 续航: 可能与之前相似或略有提升(XM4到XM5提升了约1小时;XM6可能会尝试在体积更小或功能更强的情况下维持8小时降噪续航,因此难以预测)。
- 价格: 有猜测称如果索尼加入重大新技术,XM6定价可能会略高,但考虑到市场压力,可能仍会维持在299美元左右。如果加入了真正新颖的功能(比如内置存储或其他创新,尽管不太可能),价格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大概率还是维持在同一高端档位。
总之,耳机市场将在未来一年左右迎来新产品:TOZO很可能会继续在其细分领域创新(也许2026年会有规格更强的Golden X3),三星预计将在2026年初更新Galaxy Buds系列(因此Buds 3 Pro在2025年仍属主流),而索尼的WF-1000XM6极有可能在2025年底前发布,带来改进以保持索尼在ANC耳机领域的王者地位 [200]。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更多选择——以及“旧”型号的超值优惠。例如,如果索尼发布XM6,XM5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下调,成为性价比之选。同样,三星Buds 3 Pro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更便宜,直到Buds 4 Pro上市。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期,LE Audio等新技术带来了更多可能(Auracast广播、更低延迟等),所有品牌都将积极采用。但请放心,TOZO Golden X2 Pro、三星Galaxy Buds 3 Pro和索尼WF-1000XM5都是2025年最前沿的耳机——无论选择哪一款,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都能很好地满足你的需求。
总结思考
在TOZO Golden X2 Pro、三星Galaxy Buds 3 Pro和索尼WF-1000XM5之间做选择,最终取决于你的优先需求和生态系统:
- 音质与降噪:Sony WF-1000XM5 依然提供最权威的降噪效果和丰富、低音充沛的声音,并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完美调校 [201] [202]。它们非常适合经常出行的用户或想要沉浸在温暖、沉浸式音频中的发烧友。虽然价格较高,但在这些方面你可以说得到了最好的整体表现。
- 功能与集成:Samsung Galaxy Buds 3 Pro 功能丰富,尤其适合三星 Galaxy 用户。它们能带来生动、细致的音频(特别是在 Galaxy 手机的 SSC 编解码器下) [203],拥有非常出色的降噪/通透模式,并且具备空间音频、智能环境声和翻译等独特功能。如果你是 Android 用户(尤其是拥有三星手机或平板),Buds 3 Pro 能带来极佳的集成体验,一切“即插即用”——从无缝设备切换到三星专属的特殊功能 [204] [205]。它们是 Android 阵营中真正的 AirPods Pro 替代品,即使不是三星用户,也几乎能享受到全部功能(除了多点连接),而且价格比索尼稍微亲民一些。
- 价值与创新:TOZO Golden X2 Pro 是一匹黑马,表现远超同级。它将高端声学硬件和突破性功能(如AI翻译)带入了200美元以下的价位 [206] [207]。对于想要体验最新科技又不想花大钱的科技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款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虽然其品牌影响力不及三星或索尼,支持/做工也可能不如这两家精致,但TOZO已经证明它能在核心功能上做到出色(Golden X1 已经证明他们能把音质做到极致 [208] [209])。X2 Pro 进一步拓宽了这一格局。对于喜欢尝鲜、乐于体验新功能(并且不介意用配套App开启AI模式)的科技玩家来说,TOZO会非常令人满意,也很容易成为话题焦点(“你的耳机盒居然有触摸屏!?”)。
到了2025年,无线耳机买家可谓选择丰富。这三款产品各有千秋。索尼带来了精致与声望,作为行业领导者,你知道你会得到什么——而且很棒。三星则提供了全能型选手,对Galaxy用户尤其友好——可以说是最功能均衡的选择(没有短板,有些方面如舒适度和通话质量还特别突出 [210])。TOZO则是大胆且极具性价比的选择,未来感功能一样不少——适合想要用最少的钱体验最多科技、愿意尝试新品牌的人。
无论你选择哪一款——AI加持的金色优雅(TOZO)、银河级智能音效(三星),还是索尼的金标准静谧(WF-1000XM5)——你都将获得一款顶级的聆听设备,让你的音乐和沟通体验更上一层楼。请务必考虑每款产品与你设备和使用场景的契合度:比如你是否经常视频会议(也许更适合三星的麦克风和索尼的降噪),你是否热爱高解析音乐(索尼或三星配Galaxy),你是否经常出国(TOZO的翻译功能可能会很有用)等。
有一点很明确:无线耳机领域已经极大成熟,这三款产品正好展示了我们走过的路——从小巧机身里的惊人音质,到几年前还像科幻的智能功能。现在正是聆听的好时代。祝你聆听愉快!
来源:
- SoundGuys – TOZO Golden X2 Pro 发布公告与 Sony WF-1000XM5 评测 [211] [212] [213]
- TechTimes – CES 2025:TOZO Golden X2 Pro 亮点 [214] [215]
- Android Headlines – TOZO Golden X2 Pro 预览(价格与功能) [216] [217]
- What Hi-Fi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 评测(音质、电池、设计评价) [218] [219] [220]
- Digital Trends – 三星 Galaxy Buds 3 Pro 评测(佩戴舒适度、操控、降噪、音质) [221] [222] [223]
- SoundGuys – Sony WF-1000XM5 评测(连接性、电池、主动降噪、声音表现) [224] [225] [226]
- What Hi-Fi – Sony WF-1000XM6 传闻与发布时间线 [227] [228]
- Reddit r/Earbuds – 社区对 TOZO Golden X1 & X2 Pro 的反馈 [229] [230]
- Samsung 新闻/社区 – Galaxy Buds 3 Pro 通过 One UI 7 带来的新功能(翻译、智能自适应音效) [231] [232]
- (正文中引用了上述来源的其他文献)
References
1. www.techtimes.com, 2. www.soundguys.com, 3. zenthegeek.tech, 4. www.soundguys.com, 5. www.techtimes.com, 6. www.whathifi.com, 7. www.digitaltrends.com, 8. www.digitaltrends.com, 9. www.whathifi.com, 10. www.whathifi.com, 11. www.digitaltrends.com, 12. www.digitaltrends.com, 13. www.soundguys.com, 14. www.soundguys.com, 15. www.soundguys.com, 16. www.soundguys.com, 17. www.soundguys.com, 18. www.soundguys.com, 19. www.soundguys.com, 20. www.reddit.com, 21. www.reddit.com, 22. zenthegeek.tech, 23. zenthegeek.tech, 24. www.whathifi.com, 25. www.digitaltrends.com, 26. www.digitaltrends.com, 27. www.whathifi.com, 28. www.digitaltrends.com, 29. www.digitaltrends.com, 30. www.whathifi.com, 31. www.whathifi.com, 32. www.digitaltrends.com, 33. www.digitaltrends.com, 34. www.digitaltrends.com, 35. www.digitaltrends.com, 36. www.digitaltrends.com, 37. www.digitaltrends.com, 38. www.digitaltrends.com, 39. www.whathifi.com, 40. www.whathifi.com, 41. www.soundguys.com, 42. www.soundguys.com, 43. www.soundguys.com, 44. www.soundguys.com, 45. www.soundguys.com, 46. www.soundguys.com, 47. www.soundguys.com, 48. www.soundguys.com, 49. www.soundguys.com, 50. www.soundguys.com, 51. www.soundguys.com, 52. www.soundguys.com, 53. www.soundguys.com, 54. www.soundguys.com, 55. www.soundguys.com, 56. www.soundguys.com, 57. www.soundguys.com, 58. www.reddit.com, 59. www.digitaltrends.com, 60. www.whathifi.com, 61. www.whathifi.com, 62. www.soundguys.com, 63. www.soundguys.com, 64. zenthegeek.tech, 65. www.techtimes.com, 66. www.reddit.com, 67. www.reddit.com, 68. www.whathifi.com, 69. www.whathifi.com, 70. www.whathifi.com, 71. www.whathifi.com, 72. www.whathifi.com, 73. www.whathifi.com, 74. www.whathifi.com, 75. www.digitaltrends.com, 76. www.digitaltrends.com, 77. www.digitaltrends.com, 78. www.digitaltrends.com, 79. www.soundguys.com, 80. www.soundguys.com, 81. www.soundguys.com, 82. www.soundguys.com, 83. www.soundguys.com, 84. www.soundguys.com, 85. www.digitaltrends.com, 86. www.digitaltrends.com, 87. zenthegeek.tech, 88. zenthegeek.tech, 89. www.soundguys.com, 90. www.soundguys.com, 91. www.reddit.com, 92. www.reddit.com, 93. www.techtimes.com, 94. www.androidheadlines.com, 95. www.techtimes.com, 96. www.soundguys.com, 97. zenthegeek.tech, 98. www.soundguys.com, 99. www.whathifi.com, 100. www.whathifi.com, 101. www.whathifi.com, 102. www.digitaltrends.com, 103. www.digitaltrends.com, 104. www.digitaltrends.com, 105. www.digitaltrends.com, 106. www.digitaltrends.com, 107. www.digitaltrends.com, 108. www.digitaltrends.com, 109. www.digitaltrends.com, 110. www.digitaltrends.com, 111. www.digitaltrends.com, 112. www.digitaltrends.com, 113. www.digitaltrends.com, 114. www.techradar.com, 115. www.techradar.com, 116. www.techradar.com, 117. www.techradar.com, 118. www.digitaltrends.com, 119. www.digitaltrends.com, 120. www.soundguys.com, 121. www.soundguys.com, 122. www.soundguys.com, 123. www.soundguys.com, 124. www.soundguys.com, 125. www.soundguys.com, 126. www.soundguys.com, 127. www.soundguys.com, 128. www.soundguys.com, 129. www.soundguys.com, 130. www.soundguys.com, 131. www.soundguys.com, 132. www.soundguys.com, 133. www.soundguys.com, 134. www.techradar.com, 135. www.techradar.com, 136. www.soundguys.com, 137. www.soundguys.com, 138. www.whathifi.com, 139. www.whathifi.com, 140. www.whathifi.com, 141. www.forbes.com, 142. www.amazon.com, 143. www.soundguys.com, 144. www.soundguys.com, 145. www.soundguys.com, 146. www.soundguys.com, 147. www.loudnwireless.com, 148. www.forbes.com, 149. www.soundguys.com, 150. www.whathifi.com, 151. www.soundguys.com, 152. www.reddit.com, 153. www.whathifi.com, 154. www.whathifi.com, 155. www.whathifi.com, 156. www.techradar.com, 157. www.techradar.com, 158. www.soundguys.com, 159. www.soundguys.com, 160. www.soundguys.com, 161. www.soundguys.com, 162. www.soundguys.com, 163. www.whathifi.com, 164. www.soundguys.com, 165. www.soundguys.com, 166. www.androidheadlines.com, 167. www.androidheadlines.com, 168. www.androidheadlines.com, 169. www.whathifi.com, 170. www.whathifi.com, 171. www.whathifi.com, 172. www.whathifi.com, 173. www.whathifi.com, 174. www.techradar.com, 175. www.phonearena.com, 176. www.whathifi.com, 177. www.whathifi.com, 178. www.whathifi.com, 179. www.whathifi.com, 180. www.soundguys.com, 181. www.soundguys.com, 182. www.soundguys.com, 183. en.wikipedia.org, 184. en.wikipedia.org, 185. en.wikipedia.org, 186. www.techradar.com, 187. www.phonearena.com, 188. www.sammobile.com, 189. www.techradar.com, 190. www.techradar.com, 191. www.soundguys.com, 192. www.androidcentral.com, 193. www.whathifi.com, 194. www.whathifi.com, 195. www.whathifi.com, 196. www.notebookcheck.net, 197. www.whathifi.com, 198. www.soundguys.com, 199. www.soundguys.com, 200. www.whathifi.com, 201. www.soundguys.com, 202. www.soundguys.com, 203. www.digitaltrends.com, 204. www.whathifi.com, 205. www.digitaltrends.com, 206. www.soundguys.com, 207. www.androidheadlines.com, 208. www.reddit.com, 209. www.reddit.com, 210. www.whathifi.com, 211. www.soundguys.com, 212. www.soundguys.com, 213. www.soundguys.com, 214. www.techtimes.com, 215. www.techtimes.com, 216. www.androidheadlines.com, 217. www.androidheadlines.com, 218. www.whathifi.com, 219. www.whathifi.com, 220. www.whathifi.com, 221. www.digitaltrends.com, 222. www.digitaltrends.com, 223. www.digitaltrends.com, 224. www.soundguys.com, 225. www.soundguys.com, 226. www.soundguys.com, 227. www.whathifi.com, 228. www.whathifi.com, 229. www.reddit.com, 230. www.reddit.com, 231. www.techradar.com, 232. www.techrad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