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 Center, Aleje Jerozolimskie 65/79, 00-697 Warsaw, Poland
+48 (22) 364 58 00

索尼 RX1R III:2025 年的袖珍强者及其竞争对手

索尼 RX1R III:2025 年的袖珍强者及其竞争对手

Sony RX1R III: 2025’s Pocket-Sized Powerhouse and Its Competition

在经历了十年的沉寂后,Sony 索尼重启了其 RX1R 高端便携相机系列,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正式发布了全新RX1R III。这款袖珍相机搭载610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先进的AI 自动对焦,以及固定的 35mm f/2 Zeiss Sonnar T 镜头——所有这些都集成在仅重约 1.1 磅(498 克,含电池)的镁合金机身之中finance.yahoo.com dpreview.com。RX1R III 的发布在摄影界掀起了波澜,不仅因其强悍的规格,还因其高昂的售价(约 5,100 美元),比 2015 年的前代贵近 2,000 美元theverge.com。主流摄影及数码科技媒体正热议其性能及与其他高端便携相机的对比。下文将解析 RX1R III 的功能,分享专家评论,并横向对比其主要竞争机型:徕卡 Q3富士 X100VI理光 GR IIIx佳能 PowerShot G1 X Mark III

Sony RX1R III 一览——功能与专家见解

分辨率及传感器:RX1R III 继承了与上代 RX1R II 同款的全画幅 Exmor R 传感器,但分辨率从 4,240 万像素跃升至 6,100 万像素theverge.com。索尼取消了光学低通滤镜,并添加了防反射镀膜,以最大化锐度、对比度和宽容度cined.com。这颗 6100 万像素 BSI CMOS 传感器,正是索尼旗舰 A7R V 同款,如今被装进了掌中机身cined.com“全画幅的 RX1R III 拥有 6100 万像素、更强大的自动对焦系统,以及比上一代贵近 2,000 美元的售价,”正如 The Verge 指出theverge.com,这不仅突显了画质飞跃,同时也说明了这次升级的价格成本。

自动对焦与性能:其中一项重大改进是自动对焦。

RX1R III 继承了索尼最新的 BIONZ XR 处理器 以及专用的 AI 处理单元 以实现主体识别 petapixel.com。它拥有693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覆盖了广阔的区域theverge.com,并且能智能追踪被摄主体的眼睛、面部和身体——即使拍摄对象没有看向相机或部分被遮挡时也能识别theverge.com theverge.com。实际上,这意味着 RX1R III 可以顽强地跟踪移动的人或动物,类似于索尼 A7R V 的自动对焦。CineD 报道称,得益于人工智能训练模型,它能够识别“人类和动物的眼睛、头部、身体,甚至汽车、火车和飞机”cined.com。这是对老款 RX1R II 自动对焦的一次代际飞跃,而后者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弱点 cined.com cined.com。然而,RX1R III 的对焦速度可能仍受物理限制:它采用了传统的叶片快门镜头设计,这意味着需要移动更大的玻璃元件来实现对焦。DPReview指出,尽管采用了新技术,这可能会阻碍自动对焦速度,因为镜头“必须移动相对较大的玻璃元件来对焦” dpreview.com。连拍速度也较为一般——每秒最高5张连拍theverge.com——远不能与运动相机相提并论。(叶片快门在f/2时的最高速度为1/2000秒,不过电子快门可以达到1/8000秒dpreview.com。)简而言之,RX1R III优先考虑分辨率和精确度,而不是速度。正如TechRadar所指出,“索尼在几个方面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性能和自动对焦能力上。但如今的竞争比10年前RX1R II时代要激烈得多。” techradar.com

镜头与光学:Sony 继续采用深受喜爱的Zeiss Sonnar T 35mm F2定焦镜头,延续了之前 RX1R 机型的设计 theverge.com techradar.com。这枚“超级锐利”的镜头 techradar.com 已为新传感器“微米级别优化”,承诺可以在画面边缘依旧保持极佳表现 cined.com。镜头上内置的微距对焦环可让你最近对焦至20 厘米,实现0.26倍率的高质量特写拍摄 theverge.com petapixel.com。为了让 35mm 视角之外更加灵活,Sony 推出了阶梯裁切拍摄模式——本质上是机内数字变焦——支持50mm70mm等效焦段裁切,并且在 RAW 格式下依然保留完整 6100 万像素文件(这样你可以“撤销”裁切)theverge.com petapixel.com。这有助于通过模拟短焦中长焦补足定焦镜头在拍摄上的限制;正如 Sony 新闻稿所述,摄影师可以通过裁切“在 35mm、50mm 和 70mm 等效焦段之间切换”,而不会永久失去广角视角 petapixel.com

设计与可用性:RX1R III 的机身依然非常紧凑,这是该系列的主要卖点之一。

它的尺寸大约为113 × 65 × 70 毫米,采用轻巧的镁合金制造 bhphotovideo.com dpreview.com。索尼成功地在机身内集成了一块高分辨率的2,360,000点OLED电子取景器取消了Mark II所采用的弹出式EVF机制 dpreview.com。EVF位于左上角(旁轴取景器风格),提供0.70×放大倍率 dpreview.com。为了让相机“尽可能轻便和便携”,索尼做出了一个有争议的决定:后置LCD屏幕被固定在原位,不再可翻转 theverge.com。这使得设计更加简洁,但意味着拍摄低角度照片时,你要么需要蹲下,要么使用电子取景器(EVF)。“你可能会发现,在尝试拍摄低角度照片时需要扭转身体,”The Verge指出,这与不可翻转屏幕有关,详见theverge.com。在顶部,控制拨盘(模式和曝光补偿)和热靴与顶部面板齐平凹陷,呈现出流畅的平顶外观dpreview.com。机身采用精致的握持设计和有纹理的表面处理,以获得更好的操作手感 cined.com,并且索尼保留了完整的物理控制按钮和拨盘——全部可定制——这一点受到发烧友们的欢迎 petapixel.com。在电源方面,这款相机使用索尼的NP-FW50电池,每次充电大约可拍摄300张照片(CIPA)cined.com。这是比上一代机型的220张有了提升,这部分得益于更大容量的电池和更高效的处理器 dpreview.com,但续航仍相对有限——如果整天外出,备用电池是必需的。该相机可通过USB-C充电,甚至支持PD快充,无论是持续供电还是外出时快速充电都不成问题 cined.com

视频功能:早期的RX1型号并未将视频作为重点,但Mark III新增了令人满意的混合功能。它可以录制最高4K/30p视频(全尺寸感光元件超采样)和1080p 120fps的慢动作视频theverge.com——而RX1R II最高仅支持1080p。它甚至提供了像S-Log3与S-Cinetone这样的高级色彩曲线,并支持用户上传LUT进行调色dpreview.com。没有内置ND滤镜,因此视频拍摄者在强光下大光圈拍摄时需要加装螺旋式ND滤镜dpreview.com。值得注意的是,索尼取消了专用的视频录制按钮;你必须切换模式才能开始录像dpreview.com,这一设计选择暗示这台相机仍主要面向静态摄影师。虽然视频性能不俗,RX1R III的视频更多是附加功能——对于更严肃的视频创作者,索尼的可换镜头系列或紧凑型Sony FX3可能是更好选择。

价格与定位:RX1R III 的零售价为5,099.99 美元(美国)/ 4,200 英镑(英国)/ 4,900 欧元(欧盟)dpreview.com,使其在定焦镜头相机中进入了稀有领域。它比 RX1R II 刚上市时贵了 54%dpreview.com,这一涨幅被The Verge称为“显著更贵”,TechRadar甚至直言是“相当大的涨价”theverge.com techradar.com。这个定价使 RX1R III 直接面对一些重量级对手。索尼自己也承认了竞争:RX1R III 的紧凑型全画幅 35mm F2 理念现已与售价 4,899 美元的富士 GFX100RF(中画幅紧凑机型)以及5,995 美元的徕卡 Q3theverge.com直接竞争。它甚至超过两台 X100VI 的价格总和techradar.com。从索尼的角度来看,您获得的是同级领先的分辨率以及索尼最尖端的自动对焦技术,还拥有业内最小巧的全画幅机身。但这个价格下,买家完全有理由将其与徕卡 Q 系列(豪华型)和富士 X100 系列(性价比)作对比。“这个价位将 RX1R III 带入与富士 GFX100RF 竞争,并略低于徕卡 Q3,更是富士 X100VI 价格的两倍多,”TechRadar写道techradar.com。很明显,索尼的目标用户是那些要求无与伦比画质且愿意为此买单的用户——就像徕卡的目标群体一样。正如索尼成像业务副总裁杨成在新闻稿中所说,“RX1R III 在一台高端紧凑机身中带来了毫不妥协的全画幅画质”petapixel.com,强调这台相机的定位就是极致性能,只要你能接受它的价格。

在深入对比前,以下是 Sony RX1R III 与高端紧凑型类别主要竞争对手的规格对比总览

相机Sony RX1R III (2025)Leica Q3 (2023)Fujifilm X100VI (2024)Ricoh GR IIIx (2021)Canon PowerShot G1 X III (2017)
传感器61 MP 全画幅 BSI CMOS(无 AA 滤镜)cined.com60 MP 全画幅 BSI CMOS(无 AA 滤镜)dpreview.com dpreview.com40 MP APS-C BSI X-Trans 5 HR(无 AA, 6 级防抖)dpreview.com dpreview.com24 MP APS-C CMOS(无 AA, 三轴防抖)mpb.com24 MP APS-C CMOS(双像素自动对焦)bhphotovideo.com cla.canon.com
镜头(内置)蔡司 Sonnar T 35 mm f/2(定焦)techradar.com – 微距对焦 20 cm petapixel.com徕卡 Summilux 28 mm f/1.7 ASPH(定焦;光学防抖;微距 17 cm)dpreview.com dpreview.com富士龙 23 mm f/2(定焦;等效35mm)– 叶片快门 + 4档ND dpreview.com理光 GR 26.1 mm f/2.8(定焦;等效40mm)– 无EVF,超紧凑型佳能变焦 15–45 mm f/2.8–5.6(24–72mm 等效)变焦;光学防抖)techgeartalk.com
自动对焦系统693点相位检测+对比度;AI实时追踪(人、动物、车辆)theverge.com cined.com;眼部/面部识别混合:对比度+相位检测(Q系列首创)dpreview.com;人脸检测;8K连拍有3GB缓冲区混合:传感器上的相位+对比度;AI主体检测,适用于动物、车辆等。dpreview.com;人脸/眼部检测(单独模式)混合:传感器相位+对比度检测;最适合静态或区域对焦 dpreview.com(街拍快拍模式)Dual Pixel CMOS AF(传感器相位检测);人脸检测;通过LCD触控拖动AF blog.mingthein.com cla.canon.com
连拍最高 5 fps(机械快门)theverge.com;1/4000–1/2000 s最大快门速度(叶片快门)最高 15 fps(电子快门;14位RAW)dpreview.com;1/2000 s机械快门最高 20 fps(电子快门;或约8 fps机械快门)dpreview.com;1/4000 s机械快门约4 fps(缓冲区有限)dpreview.com;1/4000 s机械快门7 fps(单次自动对焦)/ 约4 fps(连续)AF)imaging-resource.com;1/2000 秒 机械快门。
ISO 范围(原生)100–32,000(可扩展50–102,400)50–100,000(经验值)50–100,000)dpreview.com125–12,800(可扩展64–51,200) jonasraskphotography.com100–25,600(可扩展102,400)100–25,600(可扩展)25,600–51,200) bhphotovideo.com
视频最大值4K UHD 30p,10位 4:2:2(S-Log3,S-Cinetone,支持LUT)dpreview.com;1080p 120fps8K 30p / 4K 60p(10位 H.265);1080p 120fps dpreview.com dpreview.com6.2K 30p / 4K 60p(10位);1080p 120fps dpreview.com1080p 60fps(无4K视频)1080p 60fps(无4K;HDMI输出)
取景器0.39″ OLED 电子取景器,236万像素,0.70×放大倍率(内置)dpreview.com0.5″ OLED 电子取景器,576万像素,0.79×放大倍率(内置)dpreview.com混合光学/电子取景器:带有取景框线的光学取景器+0.5″ OLED 电子取景器(369万像素,0.67×)dpreview.com无电子取景器(仅LCD;可选外接光学取景器)0.39″ OLED 电子取景器,236万像素,约0.55×;可翻转3″ LCD cla.canon.com imaging-resource.com
后置LCD3.0″ TFT,123万像素分辨率 – 固定(不可翻转) theverge.com3.0″ TFT,184万像素 – 可翻转触控屏3.0″ TFT,162万像素 – 双向翻转触控屏3.0″ TFT,104万像素 – 固定(触控)3.0″ TFT,104万像素 – 全可翻转触控屏
防抖无机身防抖(叶片快门支持闪光同步至1/2000秒)dpreview.com;视频防抖为数字陀螺镜头光学防抖(Summilux 28 f/1.7 配备防抖);多轴水平校正机身五轴防抖(额定 6.0 EV)dpreview.com dpreview.com;以及内置 4 EV ND 滤镜 dpreview.com机身防抖 3 轴(约4 EV);镜头无光学防抖镜头内光学防抖(约3 EV);无机身防抖
存储卡单SD卡槽(UHS-I)单SD卡槽(UHS-II)单SD卡槽(UHS-II)单SD卡槽(UHS-I)单SD卡槽(UHS-II)
电池续航(CIPA)300张(NP-FW50)cined.com350张(BP-SCL6)— IP52级防尘防滴机身 dpreview.com380张(NP-W126S)— 配合滤镜转接环即具备防护 dpreview.com dpreview.com200张(DB-110)— 无取景器省电200张(NB-13L);机身防尘防滴 photoreview.com.au
尺寸(宽 × 高 × 深)113 × 65 × 70 毫米(4.45×2.56×2.76英寸) dpreview.com130 × 80 × 92 毫米(5.1×3.1×3.6英寸)128 × 75 × 53 毫米(5.0×2.95×2.1英寸)109 × 62 × 35 毫米(4.3×2.4×1.4英寸)115 × 78 × 51 毫米(4.5×3.1×2.0英寸)
重量(含电池)498 克(1.10 磅)bhphotovideo.com dpreview.com743 克(1.64 磅)dpreview.com478 克(1.05 磅)dpreview.com262 克(0.58 磅)mpb.com399 克(0.88 磅)imaging-resource.com
上市价格(美元)$5,100(2025年7月)<a href=”https://www.theverge.com/news/707589/sony-rx1r-iii-digital-compact-pocket-camera#:~:text=The%20RX1R%20III%20will%20be,which%2 X100VI:防天气溅水功能需要额外购买转接环和镜头滤镜 dpreview.comG1 X III:“防风雨”是指佳能设计中的防尘和防潮功能photoreview.com.au。</small>

RX1R III 与竞品:主要规格对比

表格:Sony RX1R III 与 Leica Q3、Fujifilm X100VI、Ricoh GR IIIx 以及 Canon PowerShot G1 X Mark III 的主要规格对比。Sony 和 Leica 采用全画幅传感器;富士、理光和佳能采用 APS-C 传感器。(来源:Sony/Leica/Fuji 官方规格,以及参考 cined.com dpreview.com dpreview.com mpb.com bhphotovideo.com


带着这些数据,让我们分析一下 RX1R III 在几个重要方面如何与这些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成像质量镜头性能尺寸/便携性自动对焦与速度价格/价值设计/易用性 以及 独特卖点。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引用主流摄影与科技媒体的专家评论与观点。

成像质量与传感器表现

分辨率与传感器:Sony RX1R III凭借其6100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在纯分辨率方面领先,略微超过了Leica Q3的6000万像素传感器。在实际拍摄中,两者都能呈现极其细腻的画面,具备充足的裁剪空间。RX1R III的传感器采用背照式设计,并舍弃了低通滤镜,以最大限度提升细节表现cined.com。正如CineD所说,这种配置能带来极佳的解析力和宽广的动态范围,实际上相当于“把A7R V的画质装进掌心大小的机身”cined.com。Leica Q3很可能采用与Leica M11类似的6000万像素BSI CMOS芯片(Leica以采购无低通滤镜且具备高动态范围的传感器而著称)dpreview.comDPReview对Q3的测试也发现其画质极为出色,Leica甚至允许“多重分辨率”RAW输出——你可以在相机内选择以60MP、36MP或18MP拍摄,以便灵活调整dpreview.com。无论是Sony还是Leica的全画幅在高ISO表现都优于APS-C机型:RX1R III原生ISO最高至32,000(可扩展至102,400),Q3可达100,000,而富士和佳能则在12,800-25,600间(扩展前)就达到上限。在弱光环境下,全画幅传感器能保持更多细节,噪点更低,尤其在ISO 3200以上表现更为明显。

富士胶片 X100VI 使用了一块全新的 4020 万像素 APS-C X-Trans 5 HR 传感器——相比 X100V 的 2600 万像素是一次重大升级。评测显示,富士实现这一分辨率提升的同时,噪点表现并未有太大牺牲。摄影师 Jonas Rask 在测试 X100VI 后表示,“它采用了令人惊叹的 4000 万像素 BSI X-Trans 5 传感器”,这块背照式传感器不仅提升了细节表现,暗光下的表现也有所提高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X100VI 的基础 ISO 降至 125(此前为 160),而阴影部分的动态范围也略有提升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然而,物理定律仍然青睐全画幅:在同等设置下,索尼和徕卡相比富士的 APS-C 能有大约 1.5 档的噪点优势。理光 GR IIIx佳能 G1X Mark III 都采用 2400 万像素 APS-C 传感器,属于上一代,分辨率较低。它们依然能拍摄出高品质照片——2400 万像素对于大多数用途都足够——但在解析力上不及更新的索尼/徕卡/富士。GR III/IIIx 传感器无 AA 滤镜,锐度很高,画面通透,理光还特别调校了高微对比度,非常适合街头摄影。佳能的 2400 万像素传感器与 EOS M/EOS 80D 类似,虽然 配备 了双像素对焦,但不会对画质产生负面影响。动态范围方面,全画幅的 RX1R III 和 Q3 尤为突出,尤其是低感(基础 ISO)下,动态范围可突破 14 档(据推测索尼传感器与 A7R V 相似,可达约 14.5 EV)。X100VI 的 4000 万像素传感器约为 13 档,上一代理光/佳能约 12 档。

色彩和色调质量: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色彩科学。索尼已经改进了其JPEG引擎,并为机内风格提供了12种Creative Look创意外观(以及用于平坦视频的S-Log3)theverge.com。徕卡以令人愉悦的直出效果闻名;Q3的JPEG受益于徕卡的Maestro处理器,甚至包括一些基于AI的色调工具(例如,Q3可以通过算法校正透视畸变或增强JPEG的动态范围)dpreview.com。富士则以其著名的胶片模拟备受推崇——X100VI内置了14种胶片模拟模式,包括在GFX100 II上首次引入的新款Reala ACE(“忠实色彩和硬调性”)dpreview.com dpreview.com。这让富士用户无需后期编辑就有大量的创意选择。理光则提供了出色的高反差黑白模式和各类“Image Control”图像控制预设,备受街拍爱好者喜爱(GR用户通常拍摄JPEG以获得粗糙、胶片感的直出风格)。佳能的JPEG色彩普遍讨喜(例如暖色肤色等),不过其更小的传感器会导致在相同光圈下景深更大,影响成像相对于全画幅的“立体感”。

防抖与弱光表现:RX1R III显著地没有机身防抖(IBIS),而X100VI配备了——这是富士X100系列首次引入机身防抖,官方标称效果达6档dpreview.com。徕卡Q3的镜头带有光学防抖,有助于手持慢快门拍摄。理光GR IIIx配有3轴机身防抖(约4档效果)。索尼缺乏防抖对于手持低光环境下拍摄静物来说是短板,需要比配备防抖相机更早提高ISO或使用三脚架。另一方面,RX1R III采用叶片快门设计,允许闪光同步速度高达1/2000秒(f/2光圈下)dpreview.com,这对于日间补光闪或用闪光灯凝固运动非常有用,在某些低光场景下间接提供帮助(可以创意使用闪光,无需担心水平同步速度过慢的问题)。富士同样采用叶片快门,在大光圈下最高可闪光同步1/2000秒,小光圈下可达1/4000秒。富士还配备有内置4档ND滤镜,在强光下大光圈拍摄或进行长曝光非常实用dpreview.com。索尼并未在RX1R III中提及ND滤镜,因此可以推测它并没有(原RX1R II也没有ND)。

总之,画质方面,RX1R III 表现卓越——可与当今全画幅旗舰相媲美——且像素数略高于徕卡 Q3,但在实际使用中两者都极具实力。PetaPixel强调 RX1R III “在高端便携机中提供了毫无妥协的全画幅画质”,这正是索尼的初衷 petapixel.com徕卡 Q3,根据 TechRadar 的评价,是一款“令人惊艳的高端便携机”,在 Q2 已然强悍输出基础上继续升级(Q2 为 4700 万像素;Q3 升级至 6000 万像素并增添了新的混合自动对焦,实现了渐进但意义重大的提升)dpreview.com dpreview.com富士 X100VI 将高分辨率影像带入 APS-C 尺寸;虽然无法媲美全幅在浅景深或极限高 ISO 下的表现,但依然能拍出极具富士特色——常被称为“胶片感色彩”——的出色视频,新传感器据称“在暗部表现非常出色”,对于自身尺寸来说暗光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理光 GR IIIx佳能 G1X Mark III 在 APS-C 便携相机领域同样有稳定画质,但在传感器技术上稍逊一筹。GR IIIx 更在于良好光线下极佳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快照;高于 ISO 3200 时噪点增加较明显,且不支持 16 位 RAW 等中画幅或高端全幅的参数。佳能 G1X Mark III 作为老款机型,动态范围尚可,色彩表现依然有佳能一贯的讨喜风格,但其长焦端最大光圈为 f/5.6,暗光下需提高 ISO,相对削弱了传感器的优势。

实际而言,如果你注重极致画质(分辨率、动态范围、低噪点),RX1R III 和徕卡 Q3 位居顶端,索尼凭借更高像素及自动对焦精度在成片率上或稍占上风。富士 X100VI 在光线良好下的表现令人惊喜,尤其搭载 4000 万像素新传感器后,解析力胜过数年前众多全幅机型,但在画面纯净度及高 ISO 表现上还是无法追赶索尼/徕卡的全画幅风格。

镜头与光学素质

这些相机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镜头:每一款都采用固定镜头,且各具个性与使用场景。

  • Sony RX1R III:配备了一枚35mm f/2 Zeiss Sonnar T 镜头,这与 RX1R II 相同 techradar.com。该镜头因其锐度和成像而受到高度评价。索尼宣称其为 61MP 传感器“在微米级别进行了优化”cined.com,意味着它能够分辨出传感器可以捕捉到的精细细节。作为 Sonnar 设计,它在 f/2 下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焦外虚化和极佳的中心锐度。RX1R II 的测评者指出,该镜头在成像上几乎具备徕卡般的特质(这并不奇怪,毕竟蔡司有着类似的传承)。到了 RX1R III,我们预期由于调整和无 AA 滤镜的设计,会实现边缘到边缘的锐度cined.com。35mm 焦段是经典的全能选手——非常适合街头摄影、环境人像、旅行和纪实拍摄。它既足够广,可以拍摄风景和狭小空间,也为人物提供了自然的透视感。有些摄影师可能希望这次能有不同的焦段(原始 RX1 也是 35mm f/2),但索尼坚持了行之有效的方案。如前所述,对于希望更紧凑画面的用户,步进裁切至 50mm 或 70mm 也是可以的。全画幅 f/2 的景深可以带来漂亮的背景虚化,非常适合半身人像或特写;虽然无法获得 28mm f/1.7(徕卡)那种极浅景深,或 f/1.4 的极高进光量,但 35mm f/2 已被实践证明是在低光能力与镜头便携性间的优质平衡点。
  • Leica Q3:配备了一支28mm f/1.7 Summilux ASPH镜头,该镜头具备光学防抖并包含微距模式dpreview.com。这支镜头是徕卡的皇冠之作之一——在Q2和Q3上都呈现了极佳的成像效果。28mm 焦距相比索尼的 35mm 要广不少,这使得Q3更适用于环境宽广的拍摄、建筑、风景及狭窄空间的室内摄影。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想要肖像效果,可能会需要裁切——徕卡通过机内裁切模式(可裁切为 35、50、75 或甚至 90mm,对应分辨率分别降到 39MP、19MP、8MP、6MP)来实现这一点dpreview.com。f/1.7的大光圈相当快速,比f/2多进一档光。结合光学防抖,Q3在低光环境下表现出色——可在昏暗环境下低ISO手持拍摄。Summilux镜头在近距离或f/1.7大光圈时能带来迷人的浅景深——背景虚化丝滑,镜头本身也具备悦目的个性(徕卡的光学设计和涂层常带来极具辨识度的“徕卡味”)。在DPReview的Q3样片中,这支镜头锐利无比,对于如此广角且大光圈的镜头来说,几乎没有畸变或暗角(很可能由机内修正)。微距模式通过旋转镜头上的一个环来切换,可让对焦距离缩短到近距离(最低至17厘米)dpreview.com。在微距模式下,光圈有所限制(在Q2上微距时最大光圈为f/2.8以保证画质,Q3大致相同),但可以较近距离拍摄小物体——这是RX1R III无法做到的。总体来说,徕卡这支镜头带来了这些相机中最广的视角,加上随时可用的裁切功能,相当灵活,只要不介意裁切像素。
  • 富士胶片 X100VI:采用一枚23mm f/2 Fujinon 镜头,相当于全画幅的35mm f/2。这枚镜头实际是X100V上的镜头的略有改进版。富士为X100V重新设计了光学系统,以更好地解析2600万像素,现在似乎也可以很好地应对4000万像素——DPReview在测试X100VI后报道称,“我们对这枚镜头应对分辨率提升的能力几乎没有担心。”dpreview.com。根据一篇真实世界的评测,这枚镜头锐利且明亮,拥有“经典个性”thecotswoldphotographer.com。等效35mm f/2的焦距带来与索尼类似的构图和景深(不过在APS-C画幅上,f/2的景深接近全画幅的f/3——景深更大,背景虚化略减弱)。X100VI镜头内置4档ND滤镜,方便在晴天以f/2拍摄dpreview.com。它还拥有叶片快门,最高闪光同步可达1/2000秒。虽然不是微距专长,但在微距模式下也能 reasonably close(约10厘米)对焦。许多X100用户会加装可选的转接镜头:富士提供了广角转换镜(WCL-X100),可获得28mm等效f/2视角,以及长焦转换镜(TCL-X100),约为50mm等效f/2。这些附件可以很好地保持画质,并提升灵活性(当然需要多携带一些镜片)。因此,X100VI的镜头系统非常灵活:原生35mm,机内数码长焦最高可达70mm(仅拍JPEG,且在4000万像素下更有用)dpreview.com,再加上可选附件,可实现更广或更紧的光学视角。镜头画质受到广泛好评,只是在非常近距离且f/2光圈下,画面边角可能会略显柔和——富士很可能保留了X100V的光学结构,而那支镜头在f/2.8时已经非常出色。Jonas Rask提到,尽管传感器有巨大升级,富士“决定让[镜头]……与X100V一样”,他还发现自己所有的老镜头配件都能完美适配jonasraskphotography.com。这种延续性表明富士对X100V镜头的素质很有信心,初期测评也普遍认为它能够胜任。
  • 理光 GR IIIx:配备了一支26.1mm f/2.8 GR 镜头,相当于全画幅的40mm。这是一个稍窄的视角——一种经典的中等广角/标准焦段,许多街头摄影师非常喜欢(40mm 介于传统的 35mm 和 50mm 之间)。光圈为 f/2.8,相比这里的其他镜头来说有点慢;这限制了低光环境下的使用和景深控制。然而,GR 镜头非常紧凑(关闭时可收缩,使相机真正可装入口袋),并且中心异常锐利。理光的 GR 镜头以高解析力和低畸变而闻名。GR IIIx 的光学结构是全新设计(不仅仅是老 28mm 的裁切),并被一些用户评价为“极其锋利……甚至比 GR III 的 28mm 镜头还要锐利”,仅在最大光圈时边缘略有柔化。最近对焦距离约为 12 厘米;虽然有微距模式,但实际上,f/2.8 和 40mm 等效焦段并不适合极端的微距拍摄。GR 的镜头没有防抖,但相机的机身防抖对静态拍摄有一定帮助。一个独特优势是:GR IIIx 的 40mm 等效视角在人像拍摄时比 28mm 或 35mm 更有优势——你可以获得更远一点的焦距拍人像而不易变形,但需要后退几步。理光还提供广角转换镜(GW-4),可将 GR III(28mm)转换为约 21mm;而针对 GR IIIx,则推出了长焦转换镜(GT-2),可扩展至约 75mm 等效。这些转换镜在保证相当画质的同时,也为 GR 用户提供了更多灵活性。总体来说,GR IIIx 镜头的特点是隐蔽和通透:虽然不是最大光圈,但极其便携且能拍摄高画质快照。它非常适合 f/5.6 区域对焦的街拍,从 2 米到无限远都是实焦——这正是 GR 相机擅长的拍摄类型。
  • 佳能 G1 X Mark III:最大的特点是配备了一支变焦镜头:15–45mm f/2.8–5.6,等效24–72mm。这种多功能性是它的优势——其他几款机型都无法原生实现从广角到中长焦的变焦。在 24mm 等效(实际 15mm)和 f/2.8 时,你可以拍摄风景或合影;在 72mm 等效和 f/5.6(实际 45mm)时,足以拍摄特写人像或远处主体,但光圈相对较小。在镜头设计上做出了一定妥协:使 G1X III 成为真正的一体化旅行相机,但长焦端 f/5.6 的最大光圈意味着在低光环境或需要虚化主体时效果有限。不过,对于白天和日常拍摄,这颗镜头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有评价称其全变焦范围都很锐利,佳能对畸变和色差的校正也很有效。摄影师Ming Thein在评测中十分欣赏变焦镜头临场构图的灵活性,并认为镜头“整个变焦范围都极为锐利”,与同类型定焦镜头相比毫不逊色。G1X III 的镜头还配备了光学防抖,可通过手持降低快门速度部分弥补光圈不足的劣势。唯一的不足是:微距能力有限;广角端的最近对焦约为 10 厘米,但长焦端则远得多(约 30 厘米)。它无法像那些带有微距模式的定焦镜一样实现极端近摄。不过,佳能的优势还是灵活多变——一台相机即可拍摄从广角到长焦,其他几款机型做不到。对于某些摄影师来说,这样的取舍(慢一点的小光圈)值得为了一机多能而不必带多台机器或换镜头。

镜头差异总结: RX1R III 和 X100VI 都配备约35mm等效焦距和f/2大光圈——非常适合多用途拍摄。索尼的全画幅镜头在f/2下背景虚化效果比富士APS-C在f/2时更强(约等效于全画幅的f/3),而且由于传感器尺寸大一档,在画面极角表现上也可能略胜富士一筹。徕卡Q3的28mm f/1.7焦段更广、速度更快——非常适合拍摄有环境氛围的广角作品和低光环境,但对某些人像来说可能太广(徕卡预期用户可以裁剪照片,或直接接受环境人像风格)。理光GR IIIx的40mm f/2.8 镜头焦段偏长,不太适合狭小空间,但非常适合抓拍街头和旅行细节;最大限制是光圈较小,但带来了极致小巧的机身。佳能G1X III的24–72mm变焦镜头 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取景灵活性,但牺牲了镜头速度(尤其是在等效50mm以上时)及部分画质表现(最大光圈较小导致景深更大,这在需要突出主体时可能不是理想选择)。

每支镜头都有其“性格”:徕卡Summilux 常被赞许微妙的立体感和高对比;Zeiss Sonnar 呈现锐利又柔和的画面(Sonnar经典设计有些许场曲,但散景漂亮);富士镜头以现代高对比、缩小光圈时迷人的光芒星著称;理光镜头主打高微对比和快拍感;佳能的镜头则中性、校正充分,适合多用途旅行变焦。

值得注意的是 对焦性能 也因镜头而异:索尼和富士采用叶片快门,能实现几乎无声的操作和高闪光同步,但过去RX1对焦略慢——索尼称使用线性马达和AI后已经有所提升。徕卡的大尺寸镜片也可能稍慢自动对焦,但Q3加入相位对焦显著改善(Q2仅对比对焦,有时偏慢,Q3应该更快)。理光的f/2.8镜头进光量较小,虽然具备混合对焦,但GR系列并不以连续自动对焦见长——该镜头更注重携带性而非对焦速度。佳能小变焦镜头移动快速,加上Dual Pixel自动对焦,即使追踪主体,在良好光线下也能自信对焦。

总之,Sony 的 RX1R III 镜头是一套经过验证的配方——拥有极致光学性能的“全能型”35mm视角。它对许多人来说恰到好处——正如 TechRadar 所说,将锐利的蔡司 35mm f/2 与新传感器结合,让你获得 “新闻报道、街拍、旅行摄影等领域的终极日常相机。”techradar.com徕卡 Q3 的镜头视角更广、光圈更大;它可以说是这里技术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28mm f/1.7,带防抖),带来徕卡级影像,但对于只有一支镜头的人而言,28mm 可能太广——除非你愿意裁切或喜欢这种视角。富士 X100VI 的镜头以其经典35mm等效视野持续受到用户喜爱,现在还配备 IBIS 减少模糊。重要的是,富士保留了备受喜爱的混合取景器(后文详述),它能与镜头视角互动——这是富士独有的。理光 GR IIIx 镜头针对追求体积小巧与隐蔽性的纯粹主义者;这是一支非常高素质的小镜头,但 f/2.8 和 40mm 等效意味着它在弱光和空间狭小环境下的灵活性较低。佳能 G1X III 镜头为旅者或不想“用双脚变焦”的用户带来变焦便利,但代价是弱光表现和浅景深能力有限。

根据你的拍摄风格,这几款相机中一定有更适合你的:35mm、28mm、40mm 或变焦——这是个人选择。但从光学角度来看,以上所有相机(也许极端情况下佳能除外)在其设计用途上都能呈现专业水准的画质,其中 RX1R III 和徕卡 Q3 明显因其与全画幅传感器配套的镜头提供了最高画质表现。

尺寸、重量与便携性

选择这些相机的首要原因之一就是便携性——它们将大传感器装进小机身,但在体积和重量方面依然有不小差异。

Sony RX1R III:索尼在RX1系列上的成就在于将全画幅传感器和高速镜头装进了真正紧凑的机身。RX1R III含电池重量约为498克(1.1磅)dpreview.com,尺寸约为113×65×70毫米,跟一台较厚的数码卡片机或易于装入口袋的傻瓜相机差不多大小。由于采用了高密度结构(镁合金骨架和玻璃),它比看上去重,但仍然比任何搭载等效镜头的全画幅可换镜相机都要轻便小巧。对比之下,A7C配35mm f/2.8镜头会更大;A7R V配35mm f/2镜头则会大得多。索尼将RX1R III定位为一台你随时可以携带的相机——“携带起来远比大型微单或单反轻松得多”theverge.com。确实,The Verge强调索尼将其定位为一款高品质的便携相机,方便你随时随地拍摄,无需承担庞大负担theverge.com。为了紧凑设计,牺牲了翻转屏(以减少几毫米和几克)theverge.com,但你因此获得了轻薄的外形。它可以装进夹克口袋或手提包;紧急时刻,甚至有些工装裤口袋也能容纳,虽然对于紧身裤袋来说有点厚。镜头不会缩回——始终外凸——所以厚度(约70毫米)恒定。不过,大约500克左右的重量,让你全天背在肩上或斜挎都很舒适。B&H Photo的编辑描述它为“仅重498克时异常紧凑”bhphotovideo.comwexphotovideo.com,并指出它为其1.1磅机身提供了“巨大的成像能量”finance.yahoo.com。小巧体积与高性能的平衡正是RX1R III最引人注目的特质。

Leica Q3:Q3在体积上更大也更重。它带电池重量为743克(1.64磅)dpreview.com——比RX1R III几乎重了50%。尺寸上大约是130×80×92毫米(宽度和高度更大,镜头部分也更突出,因为采用28mm f/1.7设计且需要容纳防抖结构)。上手握持时,Q3感觉像是精简版的徕卡M或者是一台厚实的一体化镜头相机——除非是很大的外套口袋,否则“无需考虑放入口袋”。这更像是一台需要挂在脖子上或放入小包携带的相机。与RX1R III相比,Q3宽约多2英寸,高多1英寸。考虑到配备如此高速镜头和EVF,它依然算是全画幅中便携的:可把它看作是一台内置镜头的小型无反相机。做工品质和防护能力也为它增添了分量——它采用全金属机身,并拥有IP52级防护(防尘及轻微雨水保护)dpreview.com,这是索尼所不具备的。因此,Q3很适合那些不介意多一点体积、想获得更广角镜头和徕卡品质的用户。很多摄影师很乐意用肩带挂着Q出行;它的尺寸带来了充实的握持感,重量也有助于增加稳定性。但绝不是可以随意塞进口袋的机型。可以说,Q3是“适合放包里携带”,而RX1R III则是“适合放大口袋里携带”。正如有网友调侃:RX1R系列带来的是“与富士X100V(约478g)同等重量的全画幅”,而现在的RX1R III则更接近最初版徕卡Q(约640g)——不过实际上,索尼498g的重量依然比Q3轻得多dpreview.com。如果你的目标是全画幅极致便携,索尼胜于徕卡。

富士胶片 X100VI:X100VI 的体积与 RX1R III 非常接近。带电池的重量约为 478 克(1.05 磅)dpreview.com ——基本与索尼一致。尺寸约为 128×75×53 毫米,比 RX1R 稍宽和稍高(由于无反式操作布局和混合取景器机构),但实际上更薄,因为富士的 23mm 镜头更小。X100VI 的镜头凸出更少,整体更为扁平,更方便塞进口袋。许多用户将 X100V 放在大衣口袋甚至裤袋里(如果裤子宽松,虽然紧一点但也能放下)——X100VI 虽然厚 1 毫米左右,但基本上所有 X100V 能放的地方它也能放provideocoalition.com provideocoalition.comProVideoCoalition 也指出“它只比 X100V 厚 1 毫米”provideocoalition.com provideocoalition.com,换句话说,增加了 IBIS(防抖)依然保持了同样的体积。富士做到了非常紧凑;Jonas Rask 幽默地回忆起拿到原型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们给我寄了几台 X100V——真的太像了!”jonasraskphotography.com jonasraskphotography.com。就携带而言,X100VI 是最容易随身带着走的相机之一。它内置取景器,但仍然很纤薄。它还具备防尘防滴溅(需加装转接环),所以在户外可以稍微粗放使用。许多街头摄影师都会把 X100 拿在手里或装在小型斜挎包里,从不会觉得有负担。所以 X100VI 在重量上与索尼持平(其实轻 20 克),还增加了索尼所没有的翻折屏,同时体积同样紧凑。无论 RX1R III 还是 X100VI,都是所谓的旅行友好型日常随身携带相机——你可以毫无负担地随身带着它们。

Ricoh GR IIIx: GR在便携性方面独树一帜。仅262克(0.58磅)mpb.com,尺寸大约为109×62×35毫米,确实口袋大小——不仅能放进外套口袋,甚至轻松放进裤兜。它的体积更接近一台“加强版智能手机”或微型傻瓜相机。这就是GR最大的优势:这是一台你真的会忘记放在口袋里的相机。正如TechRadar所言,GR系列“是摄影爱好者中最受欢迎的便携相机之一”,正是因为其极强的便携性techradar.com。GR IIIx的镜头略长,所以比GR III稍微长一点,但关闭时仍然超薄(镜头完全收回)。你可以把它挂在手腕上,感觉就像一个迷你便携相机。真正的口袋尺寸,极其轻便。——这些都被列为MPB对GR IIIx评测中的优点mpb.com。如果便携性最重要,GR绝对无可匹敌。代价就是没有EVF、续航较小(每次充电约200张),镜头灵活性也稍逊。但对于街拍或需要隐蔽与零负担的旅行者来说,GR非常棒。你可以在连X100或RX1都显得太显眼或太重的场合下携带它——比如慢跑、骑行或随意参加社交活动时放在口袋里。它几乎和智能手机差不多大小(只是更厚一点)。

佳能 G1 X Mark III: G1X III的体积介于富士和徕卡之间。重量约399克(0.88磅)imaging-resource.com,由于聚碳酸酯机身和较小的镜头光圈,所以比索尼/徕卡/富士轻,但变焦机构和内置EVF让机身稍显厚重。物理尺寸约为115×78×51毫米,体积与X100VI相近,但在变焦伸出时更厚。镜头收回时,非常紧凑,可以装进口袋。事实上,佳能宣传这一点为“小到可以放进你的口袋”dpreview.com,这对于外套口袋来说没问题,但放在裤兜里由于握把和EVF突起则略显厚重。全可翻转屏也让尺寸略有增加,但提升了使用便利性。与RX1R III相比,G1X III更高(多亏了EVF),但在关闭时厚度稍薄(镜头收回)。其399克的重量也是本文提到的带EVF机型中最轻的,这得益于更多塑料材质。它确实带有一定的防护能力(在便携相机中并不常见),对于旅行很实用。许多人认为G1X III是优秀的登山、探险相机——轻便、有变焦,还能防水溅。从便携性来说,佳能表现非常好,虽然达不到裤兜级别的小巧。

总结一下便携性:理光 GR IIIx无疑是体积最小、最轻的——真正可以随身携带、悄无声息的相机。Sony RX1R III 和富士 X100VI紧随其后,两者都很紧凑且重量不超 ~500g,日常携带非常轻松;富士的机身略微更扁平,而索尼的宽度稍小,不分伯仲——它们都非常便携,远小于任何全画幅可换镜头系统。佳能 G1X Mark III同样可放进外套口袋,重量不足400g,形状略显笨拙但依然很易于携带。徕卡 Q3则是最笨重、最重的——你能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但相比单反或配有28mm镜头的全画幅机身,它依然是一台小巧的全画幅相机。只是它不属于“口袋相机”类别,更像是一台便携包相机。作为参考:The Verge 的 Andrew Liszewski曾表示,RX1R III 的全部意义在于比大型系统“携带起来没那么麻烦” theverge.com,而TechRadar 的 Timothy Coleman则写道,尽管 RX1R III 是一个惊喜之作,“像富士 X100VI 这样的高端便携相机人气激增”,暗示人们越来越青睐高品质又便携的相机 techradar.com。确实,便携相机正在迎来新热潮,适合不愿背负沉重器材的摄影爱好者。索尼、富士、理光和佳能在体积和性能之间提供不同平衡。如果无比紧凑是首要,GR最出色。如果你想要最小的全画幅机型,RX1R III在传感器与体积的比值上无人能敌(前面提过的GFX100RF中画幅便携机要大很多,徕卡也更大)。X100VI或许是在便携性和功能性之间的最佳折中选择(内置 EVF、操控等都集于紧凑机身)。而G1X III则提供变焦的灵活性,又不至于像超级变焦桥式相机那样笨重。旅行实际应用中:你可以将 RX1R III 或 X100VI 塞进夹克,畅游城市一天。GR IIIx 甚至可能装进牛仔裤口袋,随时掏出捕捉精彩瞬间。Q3,你大概率会搭配肩带携带——这不是一台可以放进口袋的相机,而是一台“穿”在身上的,但还是比全画幅单反套装便携得多。G1X III 可以很轻松地挂在脖子上,或轻松放进小包里。还有一个角度是低调:小机身相机(GR、X100、RX1)更不引人注意——适合街拍。徕卡带红点标(如果没有贴住)且机身偏大,更容易被注意到。佳能看起来像一台小单反,或许比徕卡更难引人怀疑,但变焦镜头伸出时可能也会引起关注。

电池续航也间接影响便携性(需要携带多少备用电池)。RX1R III约300张的续航与X100VI和Q3的约350张相似。GR的约200张是最低的——如果你要外出一整天,就需要在口袋里多带几块电池(不过它们非常小巧)。佳能约200-250张的表现也意味着一天的行程推荐至少携带一块电池。它们都达不到单反级别的持久度,但富士和索尼相比老款至少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这些相机都比携带带等效镜头的可换镜头相机要便携得多。RX1R III的突出之处在于它能为你带来可装进口袋的全画幅画质,这是它的独特卖点——正如一位粉丝所说,Mark II就是 “以X100V的重量实现全画幅……任何ILC都做不到”,而Mark III依然以其体积之小独此一家dpreview.com。如果你追求极致小巧而对功能有所妥协,GR堪称王者。如果想要尺寸与功能的平衡,X100VI和RX1R III属于顶级之选。徕卡Q3虽然对你的肩膀有一定考验,但性能实力同样值得回报。而佳能G1X III则静静地为那些优先考虑小巧变焦的旅行者提供了轻便全能的同伴。

自动对焦与速度

尽管体积小巧,这些相机都配备了强大的自动对焦系统——不过在自动对焦的先进程度和连拍速度方面,还是有差异的。

Sony RX1R III(自动对焦与速度):RX1R III 采用了 Sony 最新 Alpha 相机的自动对焦能力,这是对旧型号的巨大升级。它拥有693个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覆盖了画面的绝大部分theverge.com,并采用了带有AI处理器的实时追踪自动对焦petapixel.com。在实际应用中,它能够锁定一个主体(比如人物)并且在其移动时追踪他们的眼睛、脸部和身体,即使他们转身或短暂被遮挡theverge.comtheverge.com。这与 Sony A7R V 和 A1 中的技术类似,它们以顶级的主体追踪著称。该系统还接受过不同主体的识别训练——人类、动物(宠物或野生动物)以及车辆(汽车、火车、飞机)cined.com。对于一台便携相机来说,这是令人惊叹的能力;即使在一两年前,这样的AI自动对焦也主要出现在高端可换镜头相机上。早期上手报告显示,它在复杂场景下也能自信地精准对焦。PetaPixel指出它把“a7R V 近乎出类拔萃的自动对焦表现”带到了 RX1R IIIpetapixel.com

然而,有一个限制是大范围对焦移动时的对焦速度。RX1R III 镜头为内对焦,但依然需要移动相对较大的镜组。DPReview 提醒,虽然它拥有现代自动对焦算法,但镜头设计可能会略微限制自动对焦速度,这主要受物理因素影响dpreview.com。所以,在单次对焦(按下快门、获取焦点)时,在良好光线下应该会非常快,但可能不像高端无反上的35mm f/1.8 那样瞬间完成。对于移动主体,追踪表现非常出色,但如果主体距离变化很大,镜头可能难以极快地拉焦。尽管如此,与前代机型缓慢的自动对焦相比,这已经是有天壤之别的提升。

RX1R III的连拍速度被限制在5帧/秒 theverge.com。以2025年来看,这有点令人失望——即使是入门级相机常常也能达到10帧/秒。造成这种限制的可能是叶片快门和传感器读取速度(6100万像素数据量巨大)。这台相机可能更注重完整的14位图像质量和帧间精准对焦,而不是极限连拍速度。所以它并不是为体育或快速动作连拍而生的,更适合单张精细拍摄和较慢节奏的连拍。对于大多数35mm相机的使用场景(街拍、人像、风光),5帧/秒已经足够;如果你需要抓拍瞬间,也有一定连拍能力,但做不到20帧/秒的疯狂扫射。好处是叶片快门几乎无声,震动极小,所以以5帧/秒拍摄时非常隐蔽。此外,它可实现最高1/2000s的闪光同步,能够拍到别的相机难以配合闪光灯完成的动作照。如果确实需要,电子快门还可以达到1/8000s,连拍速度可能会略有提升(官方未说明,但或许有一定增长,不过可能会有滚动快门问题)。

徕卡Q3(自动对焦与速度):Q3在徕卡便携系列中首次加入了相位检测自动对焦dpreview.com,这是一个重大提升。Q2依赖于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在某些情况下对焦会徘徊或者变慢。Q3的混合自动对焦(相位+对比度+景深映射)令其对焦速度快了很多,追焦能力更强。徕卡没有宣传AI动物/车辆检测功能;它可能具备人脸检测和一般动态追踪,但没有索尼AI系统那么强大。尽管如此,最初的用户发现Q3对焦迅速且精准,提升显著。徕卡还采用了来自松下的DFD(景深检测)系统来实现连续自动对焦,Q2表现一般,但由于Q3加入了相位像素,连续自动对焦大大改善。

就速度而言,Q3可以使用电子快门实现最高15帧/秒连拍(机械快门约为10帧/秒,我记得是这样)dpreview.com。对于6000万像素文件来说,这个速度相当快。此外,它还配备了较大的缓存(徕卡为其配备了8GB内置存储,以支持8K等高连拍需求)。所以在抓拍连拍方面,Q3实际上可能会比RX1R III更胜一筹。不过,自动对焦追踪运动并不是徕卡的强项,它具备一定能力,但在追踪不可预期动作时,没有索尼的系统那么“粘”。另外,28mm广角镜头也不是体育摄影的常见选择。不过,如果孩子奔跑或街头快速发生的瞬间,Q3能一口气拍下多张,还能凭借改进的自动对焦较好地锁定人脸。可以肯定地说,索尼在复杂自动对焦追踪上依然略胜一筹,但徕卡已大幅缩小差距,不会再像以前的一些徕卡自动对焦那样把用户逼疯。

富士胶片 X100VI(自动对焦与速度): 富士为 X100VI 配备了最新的 X-Processor 5,以及与 X-H2 和 X-T5 相同的自动对焦算法。这意味着搭载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被摄体识别 dpreview.com。该相机可以检测和追踪多种被摄体:人脸/眼睛(专用模式下)、动物、鸟类、汽车、自行车、飞机、火车(另一个模式下)dpreview.com。这基本上就是富士的 AI 自动对焦版本。评测显示其表现相当不错,尽管富士的自动对焦追踪已经有很大提升,但总体在一致性上仍被认为略低于索尼。有一个小缺点:正如 DPReview 所指出的,富士需要为人脸/眼睛与其他被摄体分别切换模式,如果你从拍人转为拍鸟,需要切换模式 dpreview.com。而索尼通常可以自动完成。但在单主题拍摄场景下,X100VI 能通过 PDAF 在画面中追踪移动被摄体并锁定眼睛等对焦点,非常有效。

X100 系列的自动对焦一直表现不错——X100V 已经很棒——但 VI 应该是迄今为止最佳。它还得益于 IBIS(机身防抖)带来更稳的拍摄,低光下对焦可能会更好(防抖可通过在对焦时减少抖动,帮助自动对焦系统)。镜头本身是较小的 APS-C 格式,自动对焦很快;富士新一代镜头及马达反应灵敏,光线充足时几乎瞬间完成自动对焦。

X100VI 连拍:机械快门约为 8fps(X100V 用机械快门可达 11fps,VI 可能因为防抖机制略低或者相近)。使用电子快门时,可在全 4000 万像素下实现 20fps 连拍(如果参考 X-T3,还可以裁切模式下达到 30fps)dpreview.com。所以在连拍速度方面,富士轻松超越索尼。不过,X100VI 的缓存和散热可能会限制连续长时间高速连拍。另外,20fps 时的连续自动对焦在被摄物高速向相机移动时可能跟不上,但针对一般动作表现已很亮眼。另一个亮点是:富士的 叶片快门,如同索尼机型一样,允许静音操作和高速闪光同步(1/2000 秒)。因此你可以使用闪光灯在如此高速下定格动作——比如在明亮的白天用闪光灯补光凝固动作——这是 Q3 或佳能用高速焦平面快门无法做到的(Q3 由于电子快门辅助同步为 1/500 秒,佳能约为 1/200 秒)。这虽然是个小众优点,但对活动摄影或创意闪光用户来说,X100VI(还有索尼)具有优势。

Ricoh GR IIIx(自动对焦与速度):GR IIIx 配备了混合自动对焦系统(对比度检测 + 相位检测,位于传感器上)ricoh-imaging.co.jp,但它远没有其他相机那么先进。理光没有复杂的被摄体跟踪算法;GR 的自动对焦比较实用。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它可以迅速对中央对象进行对焦——咔嚓!——但在低光或低对比度场景下可能会出现拉风箱。连续自动对焦追踪并不是 GR 的强项;它更适合预先对焦或使用著名的 Snap Focus 模式(你可以手动设定一个对焦距离,快门按到底时相机会瞬间跳到这个距离——非常适合街拍,比如你预想主体大约在2米远的地方)。很多 GR 用户拍摄抓拍照片时完全不用自动对焦,而是依靠大景深和快拍模式来捕捉决定性瞬间,不受对焦延迟影响。不过,GR IIIx 比旧款 GR II 增加了相位检测传感器后,静态对象的对焦速度有了明显提升 dpreview.com。但预期表现大致相当于几年前的中端微单,并非最前沿的追踪对焦。GR 具备人脸检测(在画面中找到人脸并对其对焦,算是标配功能),但没有眼控对焦或持续主体识别。针对静态或缓慢移动的主体,单张对焦表现完全足够。

GR IIIx 的连拍能力比较有限——大约4 张/秒连拍 dpreview.com,而且缓存也不大。它不是为了动作连拍而设计的,更适合“一击即中”的拍摄。另外,GR 的小电池容量和潜在发热问题,决定了它不是一台能“扫射”连拍的相机。实际使用中,GR 用户往往只拍单帧或者最多2-3帧的短连拍。

Canon G1 X Mark III(自动对焦与速度):G1X III 配备了佳能的 Dual Pixel CMOS AF,能够实现平滑而自信的静态与视频自动对焦。它在追踪人脸及移动速度适中的物体时表现不错——2017 年的佳能已经具备了还不错的被摄体追踪(虽说还不是专为动物或车辆开发的 AI)。它可以在画面内找到并跟踪人脸,同时你可以利用 Touch & Drag AF(触控拖拽对焦)功能,在使用电子取景器时无缝切换对焦点或被摄体 blog.mingthein.com。当时的评测者对佳能能在一台卡片机里放入先进的自动对焦系统表示印象深刻——这是与 EOS M5 或 M50 相同的技术,意味着对焦点覆盖画面大部分区域的传感器相位检测。它无法区分鸟和车等被摄体,但会持续跟踪所在对焦点下的主体。日常拍摄中,G1X 的自动对焦可靠且迅速。低光环境下,只要有一定反差,Dual Pixel 对焦依然表现不俗。

连拍:G1X Mark III在单次自动对焦模式(第一帧锁定对焦)下可实现7张/秒连拍,连续自动对焦时约为4张/秒imaging-resource.com。这在同级别中表现尚可,但远不及部分现代相机的疯狂速度。这足以捕捉一小段动作瞬间(例如孩子奔跑),但不适合体育运动。同时,在7张/秒下,缓存区可能一两秒后就会填满。因此,除了理光之外,佳能的连拍能力最弱。

视频自动对焦:简单来说,如果关注视频自动对焦:索尼RX1R III凭借其眼部对焦和被摄目标追踪功能转化到视频表现应相当出色(并且还具备Log等功能)。徕卡Q3在视频中采用全画幅PDAF自动对焦,效果应该不错,尽管徕卡视频对焦的成熟度或许不及索尼。富士X100VI的视频自动对焦较过去的X100系列有明显提升——有被摄体检测功能后,可以在视频中持续对焦在,比如移动的人身上。甚至支持6.2K视频,尽管X100并不是许多人用来严肃拍视频的首选(不可更换镜头与缺少部分视频工具有所限制)。理光GR IIIx的视频自动对焦则较为基础——可以连续对焦,但经常会有“拉风箱”;许多GR用户主要还是把视频当作附带功能。佳能G1X III配备的Dual Pixel视频对焦表现其实相当不错——平滑且可靠,使其成为不错的小型Vlog或日常视频设备(完全可翻转屏幕同样是加分项)。

专家观点:不少专家都承认索尼在自动对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TechRadar影像编辑表示,虽然索尼在“自动对焦技术”上具备优势,但其他品牌的进步让“竞争比十年前激烈得多”techradar.com。确实——2015年时,RX1R II在便携全画幅相机中堪称无敌,但其自动对焦正是短板。2025年,RX1R III具备了卓越的自动对焦,而富士徕卡也为自家便携相机带来了先进自动对焦,佳能的Dual Pixel依然很扎实。Andrew Liszewski(The Verge)则观察到RX1R III借助新AI处理器,能“跟踪人体运动,更准确地聚焦于头部和眼睛”theverge.com——这是索尼便携相机的技术飞跃。与此同时,Richard Butler(DPReview)在X100VI评测中强调,富士的新一代被摄体检测功能让X100VI能识别多种对象,大大提升了自动对焦的多样性,而之前的X100系列并不具备这种能力dpreview.com

速度而言:RX1R III 是最从容的相机——自动对焦并不迟钝,但连拍速度有限。Leica Q3 和 Fuji X100VI 如有需要都能实现令人印象深刻的连拍,其中富士在纯fps(20张电子快门)上更胜一筹,而徕卡凭借其大缓存,在持续连拍性能中表现更佳。理光和佳能最慢,适合单张拍摄,但并非为持续动作设计。

在实际使用中,除理光之外的所有相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日常动态(如孩子或宠物奔跑):索尼能精准对焦但连拍较少,富士能输出大量连拍且对焦相当不错,徕卡可以拍出许多对焦准确的照片,佳能能拍出几张对焦尚可的连拍;理光如果没有预对焦或依靠景深,可能就会有些吃力。

最后说下快门时滞和连拍间隔:对于这些现代相机来说,快门时滞几乎可以忽略不计。RX1R III 读出速度大概率很快,但6100万像素可能比其他相机多出一丝延迟——不过几乎察觉不到。X100VI 搭载新处理器,应该会让人感觉极为灵敏(这代富士大幅改善了菜单和取景器的延迟)。徕卡 Q3 的 EVF 与处理器也让其反应迅捷;徕卡表示 Q3 的对焦与拍摄流程已较 Q2 明显进步。理光由于体积小且配备叶片快门,几乎零快门时滞,反应极为迅速——这也是其备受街头摄影师青睐的原因之一(而且还能实现单手快拍)。佳能由于机型较旧,某些操作可能会有微弱延迟(拍摄24MP文件且缓存较小,连拍后偶尔可能出现“处理”锁定)。

总结:如果你最注重最先进的自动对焦追踪,那么Sony RX1R III凭借其AI能力居首,其次是Fuji X100VI(同样优秀,但在模式切换时需一定人为介入)和Leica Q3(提升明显,满足大多数需求)。Canon G1X III一般拍摄足够用,但缺乏新机型的AI识别。Ricoh GR IIIx最为简单——适合手动或区域对焦,单次自动对焦也还可以,但不适合追踪。在速度方面,Fuji X100VI连拍最快,Leica Q3能快速并支持更长连拍,Sony RX1R III慢但稳定,Canon中规中矩,Ricoh最慢。这些参数足以证明便携相机的进步:如今我们甚至可以在这一领域讨论主体检测和20fps连拍——这些功能早前只属于专业机身。

价格与价值主张

比较这些相机时,价格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因素。从理光约1000美元到索尼约5100美元,再到徕卡约6000美元,跨度巨大。让我们看看每台相机对应的成本能得到什么,以及专家是如何看待它们的价值。

Sony RX1R III – $5,100:这对于一台紧凑型相机来说是一个极高的价格,即使它是一台全画幅。索尼深知这一点,并将其定位为一款毫不妥协的高端产品,面向那些对高端全画幅品质又要求小巧体积的发烧友或专业用户。$5,100的售价比许多旗舰级可换镜头机身还贵(例如索尼自家的61MP A7R V,单机身约$3,900),甚至你可以买到一台A7R V加上一支不错的35mm镜头,总价还不到甚至相当。所以RX1R III无疑是一款极为小众的奢侈品。The Verge指出这个价格比RX1R II贵了“相当多”(后者2015年上市时为$3,299)theverge.com。这涨幅接近54%,远高于通货膨胀率——说明索尼为新技术和该系列的回归收取了溢价。DPReview明确指出按上市价计算,这比前代上涨了54% dpreview.comTechRadar很好地提炼了价值问题:“它显然不仅仅是通胀……这个定价让RX1R III与富士GFX100RF相提并论,比莱卡Q3略低,也比富士X100VI贵出一倍有余。” techradar.com。换句话说,索尼把它的价格放在了极具竞争对手存在的领域。

用$5,100,你只需再多付$900左右就能买到莱卡Q3,它拥有莱卡品牌光环、更大光圈镜头、可谓更优质的做工(且莱卡二手保值率高)。或者退而求其次,用~$1600即可买到富士X100VI,省下一大笔钱,而这台相机虽非全画幅,却覆盖了80%的使用场景。那么RX1R III值这个价吗?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说是的——他们就是那些追求极致小体积全画幅高像素画质的用户。B&H编辑部在报道中表示,这台机型是“复苏中的紧凑型市场巅峰”finance.yahoo.com,暗示它几乎自成一档,主要对手就是莱卡。PetaPixel引用索尼高管的话强调,RX1R系列“与有鉴赏力的摄影师产生了共鸣”,这些人会欣赏这款旗舰新品petapixel.com——本质上,这就是为行家准备的。其价值主张是画质+便携性,不惜一切代价。如果这是你的衡量标准,它能交出满意答卷。但如果看每一美元的功能性,相比可换镜头方案或甚至X100VI,它就显得非常昂贵了。

徕卡 Q3 – $5,995:徕卡相机一贯价格昂贵,Q3 售价 6 千美元其实也在预期之内(Q2 上市时为 4,995 美元,Q3 因为新功能和通胀贵了 1,000 美元)。在这里,你支付的一部分费用是徕卡品牌、设计和体验——出色的做工、简化的用户界面、深厚的传承。从纯技术角度来说,6 千美元的 Q3 和 5,100 美元的 RX1R III 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徕卡贵了大约 900 美元,但你得到的是更快的镜头(28 f/1.7)、可以说更实用的焦段(内置裁切选项)、更优秀的电子取景器、更长的电池续航和可能更好的二手价值。索尼则拥有更多像素(几乎没有差距,仅多 1MP)、可以说更好的自动对焦以及更小的体积。所以从价值来看,如果有人在这一预算范围内买相机,Q3 实际上可能会因其提供的功能(而且它是徕卡)显得值得这份溢价。

不过,徕卡历来不仅是参数,更是情怀和品牌地位。DigitalCameraWorld 对 Q3 的测评很可能提到它是一款“令人惊叹的高端便携机”,而且会比许多其它相机“让你花得更多……” 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承认它是一种奢侈品。但徕卡用户往往觉得自己在乐趣和成像效果上物有所值。如果有人在 RX1R III 和 Q3 之间横向比较,最终可能会取决于他们更看重索尼的小巧和自动对焦,还是 Q3 的广角镜头和徕卡魅力,价钱都差不多。有趣的是,TechRadar 也提到 RX1R III 的定价“略低于 Leica Q3”,所以索尼依然比徕卡便宜一点,没完全和它对标techradar.com

富士胶片 X100VI – $1,599:在这里,性价比非常突出。只需索尼价格的三分之一,你就可以获得一台做工精美、配备40MP传感器、快速定焦镜头、混合取景器、机身防抖、支持防护(需小型附件)以及出色视频画质的相机。没错,它是APS-C画幅,但很多人会认为X100VI对于大多数用途来说已经绰绰有余——40MP足以支持大尺寸打印。X100系列一直被视为发烧友的高性价比之选:它虽属高端但并不过分昂贵。X100V初上市售价为$1,399;VI售价升至$1,599,稍有增加,但你得到了IBIS以及高分辨率传感器。DPReview指出了这一变化:“X100VI现已上市,零售价$1599,比前代产品贵了$200” dpreview.com,并评论说虽然需求最初超过了供给,但现在似乎逐渐缓解(这意味着人们愿意为此价格买单)dpreview.com。实际上,X100V曾一度火爆到数月难求,富士不得不加倍产量。X100VI大概率也会成为爆款,尤其是在竞品稀缺(Ricoh GR系列和或许已停产的Nikon Coolpix A系列)的细分市场。如果你想要一台高颜值的日常随身高画质相机,$1,599确实合理。你可以买三台X100VI,才抵得上一台RX1R III的价格——除非你绝对需要全画幅画质或特定索尼风格,否则X100VI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它的性价比极高,这也是为何常被评为首选高端便携相机。

理光 GR IIIx – $999:GR IIIx(以及它的兄弟GR III 28mm版)从绝对价格来看其实对便携机来说不算便宜,毕竟它们很简洁。$999没有电子取景器、没有变焦、没有炫酷视频功能——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接受。但对目标用户(街拍/旅行摄影师)来说,GR系列的独特(APS-C真正口袋机)几乎无可替代。他们愿意为这种影像质量与小巧机身的独特结合支付溢价。PetaPixel的GR IIIx评测表示 “虽然售价近$1,000并不算便宜,但它的作品足以证明价格合理” petapixel.com,意思是它输出的照片与便利性让有需求的人觉得物有所值。和这里的其他相机相比,$999是最低的价格,让GR成为大底便携机的入门之选。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你就是想要一台带APS-C传感器的口袋相机,这是个 很有性价比的选择——目前没有其他机型做到(即便G1X III这类便携机体积也大一点)。但如果只看功能,$1,000似乎配置不足(无取景器,仅定焦,无翻转屏等)。它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体验:就是能随时随地陪伴你。如果因此能让你拍到原本不会拍到的作品,那么“值”自然不言而喻。

佳能 G1 X Mark III – $1,299(上市价):目前,由于它是较老的型号,常常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到2025年可能会停产或被传闻中的 Mark IV 取代)。2017年上市时,$1,299 被认为很——正如雅虎的一篇文章所说,“比 RX100 V 贵了整整 $300,后者除了传感器尺寸外,在其他方面表现更好…”功能 autos.yahoo.com autos.yahoo.com。当时有点难以推销,这也是它没有大卖的部分原因。现在,如果你能找到一台,可能在 $1,000 以下,更具吸引力。G1X III 的价值在于它是当时唯一的 APS-C 变焦便携相机。如果有人特别想要一款带有大尺寸传感器的旅行变焦相机,它依然突出。但它的年代意味着部分领域竞争力不强(没有 4K 视频、处理器较老等)。如果佳能在2025年末推出 G1X Mark IV,预计会有更多升级(也许是更快的镜头或更新的传感器)——但有传闻说新一代 G 系列可能面市,价格可能依然较高(有传言称高端的 G7X Mark IV 或 G1X IV 可能在 $1500-1800 左右,这会很有趣)。

在考虑价值主张时,也可以考虑系统成本——但因为这些都是固定镜头,初始价格基本代表了全部花费(不包括配件)。徕卡以昂贵镜头著称,但这里镜头已包括(所以有些人通过强调徕卡 28mm Summilux M 镜头单买就要 $7k 来为 Q3 的价格辩护——虽然这种比较并不完全公平,因为 Q 的镜头不是 M 镜头,但多少有一定道理)。索尼 RX1R III 虽然昂贵,但配备了一只若单独出售或许价值 $1k-1.5k 的蔡司镜头,加上一块与 A7R V($3900 机身)相似的 6100 万像素传感器,从零部件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没法更换镜头。但省去了后续购置镜头的费用——这就是你的全套器材。

保值性:徕卡很可能保值甚至升值(旧款 Q 与 Q2 二手价格依然很高)。富士 X100 系列保值能力也极强——一度由于货源稀缺,二手 X100V 的售价比全新还高。理光 GR 折价略高一点(通常一两年后降价 20-30%,但保值性仍不错)。RX1R II 刚上市几年后二手价格大幅下滑(部分原因是市场认为该系列已死且缺乏支持),所以 RX1R III 很值得关注——由于价格高,市场有限,且索尼产品通常比徕卡贬值快。但如果限量生产,可能会保持一定收藏价值。

专家对价值的评论: TechRadar 对于 RX1R III 相隔 10 年才推出的惊讶,暗示连索尼自己都不确定市场是否存在,但像 X100 这样的高端便携相机的热潮证明人们愿意为这些相机投资 techradar.com。问题是,愿意为这款售价 5000 美元的相机买单的人有多少?The Verge 的作者 Andrew Liszewski 对升级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但也特别指出价格比以前高出了 2000 美元 theverge.com —— 这意味着很多人会感到价格震撼。Engadget 的报道(从片段来看)明确表示,“售价 5100 美元的机型将直接对抗富士 GFX100RF 和徕卡 Q3。” engadget.com 这表示在同样的价位,你可以买到一台中画幅定焦相机或一台徕卡 —— 更不用说你也能买到一套全画幅可换镜头套装。例如,5100 美元可以购买尼康 Zf(2000 美元)+ 35mm f/1.8 镜头(800 美元)+ 也许还能买第二颗镜头,尽管体积更大。所以 RX1R III 显然不是性价比之选;它是一款精品产品。

对于很多发烧友来说,富士 X100VI 会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选择:价格合理,表现全面,而且拥有令人喜爱的 X 因素设计。理光 GR 是极致便携性的价值之选。佳能 G1X III 也许只有在折扣时或有特定需求时才会考虑。徕卡 Q3 是奢侈品 —— 但在徕卡体系中,它其实被认为是获得徕卡体验的相对实惠的方式之一(毕竟一台 M11 机身就要 9000 美元,还不算镜头)。所以一些徕卡粉丝认为 Q 几乎可以说是物超所值。

归根结底,价值是主观的。如果你想要最小身材中的最佳画质,有些人会即使价格很高也认可 RX1R III。另一些人会觉得富士或理光已经能提供“90% 相近”的画质但只需少很多的钱。正如 TechRadar 所说,只要 RX1R III 表现出色,它“可能会成为我们的首选”,但他们依然在等待全面测试以决定其是否物有所值 techradar.com techradar.com。索尼正在测试市场对这种理念能承受多高的价格。人们对其发布的热烈响应(兴奋于这个系列并未终结)说明依然有一批忠实追随者 —— 正如 CineD 描述 RX1R II 用户是一种“小众信仰” cined.com。这些人或许无论价格如何都会选择升级。

相比之下,富士的 X100 系列的成功(经常处于缺货状态)显示出如何通过定位在 $1400-$1600 的甜蜜价格区间,能够吸引大量发烧友,甚至是被热度吸引的普通用户。如果不执着于全画幅,X100VI 大概在这些机型中拥有最高的 性价比

价值总结:如果预算充足,徕卡 Q3能够以比索尼略高的价格提供顶级体验和画质。Sony RX1R III价格不菲,但它承诺了超高分辨率与小型化的独特结合;其价值就在于这种小众魅力。富士 X100VI可以说是大多数希望拥有高端便携机用户的明智之选——它相对实惠且功能强大,也因此经常卖断货。理光 GR IIIx是一款专业工具,定价相应较高;对于真正需要一台随身相机的摄影师来说,它的价值最大化——对他们而言物有所值,而其他人或许会觉得花一千美元买一台看似普通的便携机不值得。佳能 G1X Mark III在发布时有些定价过高,但如今如果能以约800美元左右买到,对于需要大底一体式旅行相机的人来说,性价比很高。

截至2025年7月,随着 RX1R III 的发布,一个有趣的连锁反应可能是带来一些价格竞争,或者至少让二手市场有更多选择:例如,二手徕卡 Q2 价格可能会略有下滑(此前二手价约为 4 千美元),而 RX1R II 的二手需求可能会重新升温(对于买不起三代但想要 RX1 的人)。X100VI 依然会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富士能生产多少就能卖掉多少。

设计与易用性

这些相机的设计理念与握持体验各具特色,这一点与参数数据同样重要。我们来比较一下它们的人体工学、操控、取景器与整体用户体验

Sony RX1R III——现代简约,固定屏:RX1R III 的设计实用且高级。它就是一台小巧黑色矩形机身,配有凸出的蔡司镜头。手柄比较小,但加入了防滑纹理后有所提升 cined.com。索尼重新设计了顶板,使其更流线型——模式转盘和曝光补偿转盘现在与表面齐平,部分内嵌 dpreview.com。这样的设计带来了简洁的观感并减少误操作,不过也意味着你得从正上方查看转盘档位(侧面没有明显标记突出)。快门按钮仍位于右上方,配有开关环。机身提供了一到两个自定义键,布局应该与 RX1R II 类似。背面布局较为经典:方向键、若干(或可自定义)按键及一个转盘。

一个有争议的改变是:后部LCD是固定的——它不能翻转或旋转 theverge.com。RX1R II 具有可翻转屏幕;移除它在实用性方面是一个倒退(比如腰平或过顶拍摄),只是为了略微减轻体积/重量。The Verge 公开表达了对此的不满,称使用固定屏幕时“你可能需要扭动身体来进行低角度拍摄” theverge.com。如果你经常用腰间角度拍摄或用LCD低调进行街头摄影,这是个小缺点。你将只能依赖取景器(把相机举到眼前)或凭感觉拍摄。这一代的屏幕支持触控(推测如此,因为索尼最新的相机都支持触控对焦与菜单),这有助于选择对焦点或滑动浏览照片。

EVF 集成在左上方,是一块拥有236万像素的OLED取景器 dpreview.com。这个分辨率(XGA,约1024×768 像素)并非顶级(许多相机现在有360万或570万像素的取景器,清晰度高得多)。规格与老款弹出式EVF相同,但现在做得更小(放大倍率从0.74×降到0.70×以适应机身) dpreview.com。所以,RX1R III的取景器虽实用但并不出众。例如,它与X100V类似。用来取景没问题,但如果你见过徕卡的576万像素,或富士的369万像素,你就会觉得索尼的分辨率低一些,也许像素感更明显。优点是它一直在那里(不像II代那样需要弹出),而且很可能配有眼感应器,可实现自动切换。

RX1R III的菜单系统推测采用了在Alpha系列机型上的新版菜单(标签更合理且支持触控导航)。不过,索尼菜单依旧可能偏繁杂。RX1R III有很多功能(视频参数、自动对焦设置等),使用过程中可能需要深挖菜单,除非设置自定义My Menu或FN快捷键。幸运的是,它有许多可自定义的按钮和拨轮——PetaPixel指出该相机“拥有非常丰富的实体按键和拨轮,每个都可自定义” petapixel.com。这意味着你可以按自己的习惯自定义操作(比如设置一键切换“Step Crop”裁切、另一键切换对焦模式等)。

有一个可以预见的缺失是没有内置闪光灯(RX1R II就没有,我猜III也没有——如果需要闪光灯,可以用热靴)。现在这些高端便携相机大多如此(X100V是个例外,有一个迷你的内置闪光灯;Q3和GR都没有,佳能也没有内置,但带热靴)。

机身与防护:RX1R III机身为镁合金,带来扎实、密实的手感 cined.com petapixel.com。索尼未明确提及防护设计。以索尼以往表现来看,很可能并非完全防护。电池与存储卡门或有密封胶圈(老款RX1曾有防尘但无官方评级)。这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是一个设计上的缺憾——如果淋雨,Leica Q3 甚至 X100VI(简单准备后)都更能应对。但值得肯定的是,索尼加入了无障碍功能,如屏幕朗读和菜单放大,为视力障碍用户提供便利 cined.com cined.com——这非常难得(这也是索尼推行包容性战略的结果,相关功能大概率移植自Alpha固件)。索尼还宣传在制造和包装中使用可持续材料 cined.com——算是设计理念上的一笔,但也值得肯定。

操控感受: 固定35mm镜头使这台相机平衡性不错。镜头的对焦环很可能既可用于手动对焦,也可用来切换微距模式(老款RX1是微距开关,现在则是转动镜头环——转动镜头环即可激活微距,实现近距离对焦 theverge.com)。这是很直观的模拟方式,切换微距十分酷炫。若你希望手动盲拍,配备线控对焦与峰值/辅助对焦功能。快门几乎无声(叶片快门只有很轻的咔哒声),用户体验非常隐蔽。唯一美中不足是电池采用小巧的NP-FW50,只有约1020 mAh,这也是续航仅有约300张的原因。你会比用更大相机更频繁地更换电池,所以备电是日常使用的必需品(好在支持USB-C充电,让随时补电变得很方便)。

徕卡 Q3 – 经典徕卡,现代风格:Q3 的设计延续了徕卡一贯的经典美学:看起来就像一台瘦身版的 M 系列旁轴相机。它采用坚固的一体化铝合金机身,包裹有皮革饰面,标示极少,并配有那个红点徽标(有些用户为了低调会用胶带遮住)。操控简单明了:顶部有快门速度拨盘和集成驱动模式选择的电源开关(单拍/连拍/自拍)。镜头配有光圈环(f/1.7 到 f/16, 1/3 档位点击),手动对焦环,以及可切换的微距模式环/离合,只需旋转就能进入微距对焦(并有单独的微距对焦刻度)dpreview.com。这种光圈和对焦的触感模拟操控让许多摄影师非常喜欢——非常直接,令人联想到经典相机的使用方式。Q3 还配备了可翻折的 3 英寸触摸屏(徕卡终于为 Q 系列加入了翻折屏)dpreview.com。这极大提升了低角度和抓拍场景下的操作体验(Q2 不具备此功能)。这一设计演进让相机的外观依然简洁利落(翻折机构很好地融入设计,没有突兀的外露部分)。

Q3 的 EVF(电子取景器)表现极佳:采用 576 万点 OLED,放大倍率 0.79× dpreview.com,大而清晰且明亮,使取景和手动对焦成为一种享受。操作体验方面,徕卡的菜单系统比索尼简单精炼许多,选项更少(没有复杂的视频参数等),Q3 甚至还有自动场景模式,但总体来说徕卡更鼓励使用手动或光圈优先,通过外部拨盘控制。Q3 也支持诸如无线充电等功能(可选购手柄后,可直接放在Qi无线充电板上为相机充电)dpreview.com,是一项方便创新的小设计。

手感与做工:Q3 虽然较重,但机身覆盖层内嵌了一个舒适的握把(略带曲线)。许多用户会在热靴上加装拇指托以提升握持感(徕卡官方有售,索尼也为 RX1R III 提供 TG-2 指托配件 cined.com)。做工非常扎实,防尘防滴溅(IP52) dpreview.com,让你在多尘或小雨环境下也可放心使用。镜头的手动对焦环手感极佳,在 AF 模式下也可即时人工介入对焦(并可能自动放大取景器)。徕卡的操作界面仅有方向键、少量按钮和一个可自定义拨轮——极简设计强调拍摄体验而非菜单操作。其一大特色:徕卡色彩编码菜单和简明布局,经常让讨厌繁杂菜单的用户赞不绝口。

富士 X100VI – 复古控制,混合取景器:X100VI 延续了富士著名的复古设计,看起来就像 1970 年代的老式旁轴相机——有很多旋钮和开关。物理控制:专用快门速度转盘(带有刻字速度和“A”自动档),还可以向上提拉来调节 ISO(经典的 X100 复合 ISO 转盘);机顶有曝光补偿转盘;镜头上有带有光圈标记(f/2 至 f/16,每档 1/3 档)的光圈环。这对喜欢直接控制的发烧友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即使不开机你也能一眼看清当前设置。Jonas Rask 指出,这一设计“没有改变,这就很完美”jonasraskphotography.com——富士故意没有在这个成功的配方上大改,只有些小调整。X100VI 保留了混合取景器:这是一个真正独特的功能。机身正面有一个小拨杆(造型像胶片旁轴的取景框选择器),可以切换光学取景器和电子取景器jonasraskphotography.com。在光学取景(OVF)模式下,你会看到一个 0.5x 放大倍率的明亮取景窗,大致显示视野范围(带有可随视差自动调整的取景线)——让摄影体验更接近真实“观察世界之窗”。你还可以选择电子叠加显示(比如辅助对焦的小角落 EVF 补丁)。切换到电子取景(EVF),你会得到一个 369 万像素电子取景器(0.67×放大倍率),完全显示传感器捕获到的画面和所有信息。很多街拍和纪实摄影师很喜欢这种混合取景系统,因为它兼具两者优点——需要实时感受时用光学取景器,需要精确控制时用电子取景器。这是富士 X100/X-Pro 系列的标志性特色,也是用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X100VI 的 EVF 分辨率不错(虽然不如徕卡高,但已经很适用),而 OVF 模式则能够让你更多地投入到场景之中(看到画面框线外的空间可以帮助预判动作)。

屏幕与做工:X100VI 配备了可翻折后屏幕(正如 Jonas 指出的,翻折结构有改进),现在可向外和向下翻得更远,方便高角度俯拍jonasraskphotography.com。虽然不是全方位翻转屏,但高/低角度拍摄已非常便捷。结合近乎无声的快门,使 X100 特别适合抓拍和隐蔽街拍(你可以把屏幕翻起来腰平取景,别人很难察觉)。机身采用金属上下盖,非常坚固,加装滤镜适配器后还有防尘防滴功能(许多人都会加装)dpreview.com。没有滤镜适配器时防护能力一般。富士还加入了许多实用功能,比如内置 4 档 ND 滤镜,便于强光环境下拍摄或制造流水丝滑等效果dpreview.com——对经常在户外大光圈拍摄的用户来说非常实用。

操控特性:有些手大的用户觉得 X100 稍微小了一点;所以常见会加装手柄或拇指托。X100VI 的按键很少(富士在 X100V 上去掉了十字键,VI 也大概率如此——依赖触摸屏和对焦摇杆)。机身侧面有一个对焦模式切换开关(AF-S/AF-C/MF),还有可自定义的“Q”菜单用于快速设置。富士菜单虽深但组织有序,加上丰富的外部拨盘,设置好后很少需要再钻进菜单。用户体验常被称道:“纯粹的摄影乐趣”——实体控制、胶片模拟等,让很多人觉得 X100 系列很有灵感。这是一台既能邀请你手动操作,也可以设置为全自动变身傻瓜机的相机(甚至内置了自动启用 ND 滤镜,强光下也可应对)。这方面非常灵活。

Ricoh GR IIIx——极致口袋简约:GR 的设计理念是“为摄影师打造的口袋相机”。它是一块小巧的黑色矩形机身,带有橡胶化手柄,非常适合单手操控。完全没有取景器——只能在 3 英寸固定 LCD 上取景(强光下会比较难看清,这是个缺点)。操控全部为右手设计。顶上有模式转盘(P/A/S/M 等),快门按钮,以及拇指处的一些按键(ISO、曝光补偿等),另外还有前后两个转盘。整体是一个极为流畅的界面,配备高度可自定义的“Snap”对焦系统和用户预设。GR 的菜单相对简单;你可以自定义“My Menu”常用设置。因为没有电子取景器,拍摄体验很不同——更像用手机或小型卡片机:手臂伸直或胸前用屏幕取景。

单手拍摄是标志性特色——你可以单手举起 GR,用食指半按快门取景拍摄,拇指若需要还能调光圈或菜单。街头摄影师喜欢它“像手机一样”单手随时出击,低调不引人注意(体积极小,不像专业相机)。

做工与耐用性:机身为高强度复合材料,手感坚固,但不是砖头那种厚重结实。没有防尘防滴(经常被吐槽——GR 系列偶尔会进灰,因为镜头伸缩时并不完全密封)。在多尘环境下要稍微注意。镜头关机时会收回,非常方便装进口袋,不过这个机构在镜头伸出时若摔落可能就是故障隐患。GR 的设计首重小巧和快速取用:比如你可以自定义 Snap Focus 距离,甚至设定距离阈值超出自动切换 Snap Focus。GR IIIx 基本上就是 GR III 加上更长焦距,机身设计完全一样,仅焦距标识不同。因此继承了 GR 系列的易用性:启动很快(约 0.8 秒),叶片快门几乎无声(只有轻微咔哒声),加上著名的GR 镜头素质

就人体工学来说,这么小的相机其实相当舒服——右手手柄有个小鼓包刚好卡住中指,食指自然搭在快门上。很多人也会加个手腕带以防滑落。

一个显著的易用性特色:快拍对焦(Snap Focus)。你可以将相机设定为,在快门全按下(不需要半按)的情况下,瞬间以预设距离(比如2.5米)对焦并拍照,完全忽略自动对焦。这对于快速街头摄影来说简直太棒了——没有任何延迟,你可以抓住关键瞬间,而景深范围也能覆盖到被摄主体。你也可以把它设置为自动对焦,但如果AF无法瞬间锁定,它会自动回到快拍距离——再次确保你能拍到画面。这样的功能展示了理光如何为快速抓拍量身打造GR系列。

佳能 G1 X Mark III——迷你单反风格:G1X III 看起来像一台缩小版的佳能EOS单反。它有一个对于便携机来说相当不错的深手柄,中间有一个电子取景器隆起,背面还有全翻转屏。控制部件包括顶部的模式拨轮、曝光补偿拨轮、镜头前环以及后拨轮。对于便携相机来说,它的拨轮配置相当丰富。因为佳能定位其为发烧友机型,所以赋予了大量外部控制:例如,你可以用镜头环调焦、变焦或设置其他参数。可翻转触控屏对于Vlog和创意拍摄角度非常友好——这里的其他相机都没有全方向翻转屏。佳能的界面易于使用,支持触控菜单,还能在用EVF取景时,把屏幕作为触摸板来移动对焦点(Touch & Drag AF)cla.canon.com

EVF 为236万像素,不算大但足够用,至少有这个配置就比GR或前代G1X有优势。做工不错;虽然不像徕卡那样坚固,也没有索尼那样精致,但手感扎实。佳能官方称具备一定防尘防泼水能力(不确定官方认证,但Photoreview提到G1X III具备“防风雨”功能)photoreview.com.au——对于便携机来说很罕见(大概率意思是小雨天不会坏)。

在手感方面,因为它有较大的手柄,且机身不到400克,即使单手也很轻松。变焦镜头通过电子拨杆或环来控制,手感不如纯手动变焦,但已足够好。整体使用体验非常接近迷你微单,相信熟悉佳能EOS的用户会觉得很顺手。

挑战:G1X III 的镜头长焦端光圈较小,因此在弱光环境下可能对焦更慢且取景器更早出现噪点。但如果作为旅行相机,它这么小又有APSC画幅却很让人愉快。全翻转屏无论拍视频还是自拍都很好用——其他几台远不如它方便(富士是翻折不能朝前,索尼无翻转,GR无翻转,徕卡虽可翻折但同样不能朝前)。因此,对于创意Vlog或者自拍,佳能更胜一筹。

设计/易用性总结:

  • RX1R III:在极致便携中追求极致画质,牺牲了可翻折屏幕和高端EVF分辨率,但提供了自定义控制和低调操作。整体在现代化(AI、菜单)与极简(内嵌拨轮、固定LCD)之间平衡。适合想要可口袋携带全画幅且习惯用取景器拍摄的人。不适合特殊角度和恶劣天气下频繁使用。
  • 徕卡 Q3:体现了经典相机设计——简洁的操控、精美的做工,现在还有了可翻折屏幕。对于喜欢手动操作的人来说,可用性极高;菜单简洁;电子取景器(EVF)非常出色。它更重一些,但这种重量可以稳定画面,并带来一种自信的感觉。这种体验常被描述为纯粹而有吸引力——你可以在镜头上设定光圈,在转盘上设定快门,还可以用顺滑的环手动对焦……操作的手感极佳。而且这相机有一些贴心设计,比如如果具备光学取景器(OVF)的话会有 LED 边框线照明——但在 Q 上其实只有 EVF,不过总的来说,徕卡的理念就是“少即是多”。此外,Q3 的连接性也很好:徕卡的 Fotos 应用让照片轻松传输,甚至能通过手机进行固件升级;Q3 还支持 USB-C 有线联机拍摄,如果有人需要外接显示器,还配有 HDMI 接口——这展现了它具备一定的专业拓展能力。
  • 富士 X100VI:以其使用乐趣而广受推崇。模拟拨盘、混合取景器、便携的外形——很多人都说 X100 会让你有走出去拍照的冲动。习惯了操作之后,可用性非常好;对新手来说,如果从没用过光圈环或快门拨盘,上手会有一些学习曲线。但富士在每个拨盘上都设有“A”自动档,你可以轻松使用光圈优先(快门A、ISO自动、自己选光圈)、快门优先等模式。机身防抖(IBIS)的引入且几乎不影响体积,是一个设计上的胜利,不仅提升了易用性(画面更稳),而且完全不会增加使用负担(防抖后台自动工作即可)。可翻折屏也让拍摄更灵活。富士设计唯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自X100V以来的一些Q菜单和按键布局,有人觉得太极简(移除了方向键,喜欢多点实体按钮的人可能不满,但触屏可以弥补);另外,与 Sony/Canon 不同,没有内置镜头盖——需要用独立镜头盖(RX1R 也要盖),而理光 GR 著名的自带可伸缩镜头盖就非常方便。日常用下来不需要反复摘镜头盖(像 GR 那样)还是很酷的。富士和索尼两者都用镜头盖。
  • 理光 GR IIIx:极致便携,使用时低调隐蔽。它的设计高度专注于快速取出,并迅速抓拍。对于需要电子取景器或丰富功能的人来说,它并不适合——它非常简洁,这本身也是一种极致的设计追求。界面布局合理,自定义程度很高(GR 菜单系统可以设置功能按钮等)。许多 GR 用户称赞它直观——一旦设定好,调节参数非常快,无需频繁进入菜单。缺点是没有取景器,续航也偏短(需携带备用电池——不过支持 USB-C 充电,跟索尼、徕卡一样都可以用 USB 充电)。GR 的质感可能没有徕卡那么奢华,也不如富士那么坚固,但就体积而言已非常扎实。隐蔽性极佳——这是这几台机器中最不起眼的;旁人常以为它只是一台小的老傻瓜相机。这对于街头摄影是很大优势,毕竟徕卡 Q 或富士会惹人注意,GR 往往不会。
  • 佳能 G1X Mark III: 这款相机的设计有点低调。它不像复古或者徕卡风格那样性感,但非常实用。如果你来自单反或者佳能 EOS 系列,会非常熟悉——基本上就是一台迷你版的 EOS M5。全翻转屏对 Vlog、自拍或复杂构图来说非常棒(还能反扣保护屏幕)。内置并居中的 EVF 适合喜欢 SLR 风格的人(有些人不喜欢富士/索尼那种旁边的取景器,尤其是左眼主导者)。相机的屏幕 UI(佳能自家 UI)对初学者友好,但功能也很丰富。甚至有全景拍摄、延时摄影等有趣且偏向消费级的功能。在使用上,它是一台全能机:对焦不是最快,连拍不是最快,但各项功能都可靠且带有佳能的细致(比如菜单帮助文本等)。电动变焦大概是唯一的小槽点(有些人喜欢手动变焦环),但它变焦过程很平顺,而且还能在设置中调整变焦速度。

关于独特的易用性/用户体验功能

  • Sony 的步进变焦(数码裁切)可以分配到拨轮,实现快速的模拟变焦 theverge.com
  • Leica 的裁切模式与极简 UI。
  • 富士的 OVF/EVF 切换、胶片模拟包围曝光(一键拍出三种不同胶片风格——很有创意乐趣)。
  • 理光的 Snap/Full Press Snap 以及单手操作。
  • 佳能的可翻转屏以及视频表现极佳的 Dual Pixel 对焦。

每款相机都拥有忠实用户,部分原因正是这些设计元素——比如,富士 X100 用户钟爱混合取景器和拨轮,理光用户推崇小巧机身与 Snap 对焦,徕卡用户则沉醉于机身做工和直观拍摄,索尼 RX1(Mark I 和 II)粉丝则喜欢手握蔡司镜头的全画幅画质——大家忍受各种小毛病,只因成像效果实在太让人满足。

总而言之,设计与可用性往往比参数更能决定用户对这些相机的情感连接。TechRadar摄像机编辑Tim Coleman,使用过许多此类相机,可能会说RX1R III “配合……蔡司35mm f/2镜头——你拥有了终极日常相机” techradar.com,暗示对于合适的人来说,这种形态与功能的结合正中下怀。X100VI 继续沿用深受喜爱的设计,将持续带给用户惊喜——Jonas Rask 的详尽评测就证明了这些小变化是多么用心,只为延续那种手感 jonasraskphotography.com。徕卡Q3通过增加翻转屏和相位对焦,展示了即使一向保守的厂商也会倾听用户体验反馈,让原本已经很强的设计得以提升。理光则坚持“好用就别改”——GR IIIx在设计上几乎与GR III一样,因为这个配方对他们的用户来说以及足够。

因此,在这些相机之中做选择时,往往取决于哪种相机的人体工学理念能引起你的共鸣:现代数码VS复古胶片;光学取景VS电子取景VS无取景器;口袋便携VS夹克携带VS挂脖。没有一种方案适合所有人,这也是这些型号各自生存且蓬勃发展的原因。

独特功能与创新

除了核心参数,这些相机每款都带来了一些特别功能或创新点,让它们与众不同。每款值得一提的亮点如下:

  • Sony RX1R III:
    • AI驱动自动对焦:在便携相机中加入专用AI芯片进行对象识别,具有开创性意义petapixel.com。它让RX1R III可以智能追踪人眼、面部,甚至动物或车辆,实时跟焦theverge.com cined.com,在2025年同类定焦卡片机中无出其右。这意味着你可以放心让相机判断你拍什么,并将其保持对焦——对于抓拍是一项重大革新。
    • 步进裁切(数码增距器):索尼的步进裁切拍摄为单一焦距提供了巧妙的解决方案。只需按下按钮或旋转拨轮,即可将相机切换至等效50mm或70mm视角theverge.com。不同于普通数码变焦,这一模式在拍摄过程中集成——JPEG文件直接输出为裁切后的画面,若拍RAW,完整画面会保留但带有裁切元数据(方便后期再调整裁切)petapixel.com。这实际上让你拥有一台多焦段相机(35/50/70)于一身。以6100万像素为起点,即使是70mm裁切也能保留约2400万像素,足以应对大幅输出。这是RX1R III独有的特性(徕卡有类似功能,但索尼的实现方式还结合了RAW后期流程)。
    • 镜间快门优势:RX1R III 的镜间快门设计具备静音拍摄以及高速闪光同步(最高1/2000秒)dpreview.com——相比大多数只能同步至1/250秒或更低的相机,这非常独特。这意味着你可以在白天使用大光圈闪光拍摄而无需ND滤镜,或用闪光灯凝结高速运动。这一创新延续自RX1R II,但依然罕见且珍贵。
    • 创意外观与视频配置文件:索尼内置了12种Creative Look创意外观预设(如FL“电影”风格等),可应用于JPEG和视频theverge.com。这些预设可自定义,给予摄影师快捷的风格选择(鲜艳、柔和、黑白等)。此外,对视频拍摄者而言,在如此小巧的相机中拥有S-Cinetone色彩配置文件用户LUT上传功能极具创新性dpreview.com——你可以实现高端电影质感,并将RX1R III画面风格与索尼专业电影机匹配,这对一台便携相机而言实属意外。
    • 无障碍和可持续性:虽然这并非图像本身的功能,但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在无障碍功能(菜单语音阅读器、文字放大)以及环保生产(可再生能源制造、可回收包装)方面投入了努力cined.com cined.com。这体现了索尼在相机设计方面的创新,不仅仅是拍照——更让更多人能够使用,并减少环境影响。这是值得称赞并在业界相对独特的举措。
  • 徕卡 Q3:
    • 三重分辨率输出:Q3 可以以60MP、36MP 或 18MP“原生”拍摄 RAW 图片dpreview.com。这种“三重分辨率技术”(徕卡的说法)允许你选择非简单缩小的 JPEG,而是通过不同的读取模式来改善噪点或动态范围。需要更小文件或更好弱光表现?可以用 18MP 模式(可能对 60MP 传感器像素合并以获得更干净的输出)。这是徕卡引入的独特创新(从 M11 开始现在到 Q3)。
    • 无线充电与高级连接性:Q3 是首款支持无线充电的相机(通过选配手柄)dpreview.com。你真的可以把它放在充电板上就充电——极具前沿便利性。它还拥有强大的无线连接:快速 Wi-Fi,甚至支持有线连接,还有蓝牙,甚至通过 Leica FOTOS 应用实现无线固件更新(无需为升级插拔 SD 卡)。这些现代化工作流程功能展现了徕卡将奢华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 微距模式集成:虽然对 Q 系列并不新鲜,但依旧很特别:Summilux 镜头内置微距模式,可通过机械环激活dpreview.com。当你旋转它时,会改变对焦范围至 17–30 厘米,甚至自动切换取景器的框线和刻度以适应微距。这是一种优雅、无缝的微距拍摄方式,实质上让你随时拥有一支微距镜头
    • Maestro IV 处理器 & 8K 视频: 徕卡将 Q3 的视频提升至 8K/30p dpreview.com —— 对于徕卡的便携相机来说令人惊叹。结合对 Apple ProRes(1080p) 和其他专业视频功能的支持,表明徕卡在以往落后的录像领域也愿意创新。极少有全画幅便携机支持 8K(实际上目前没有其他同类产品)。这是一项创新的进步,即使不是所有徕卡用户都会用到它。
    • 透视校正 & AI JPEGS: Q3 拥有机身内置的 透视校正 功能,使用陀螺仪数据和处理技术自动校正 JPEG 文件中的汇聚线条(适用于建筑拍摄)dpreview.com。它还具备基于 AI 的 动态范围 优化功能,用于优化 JPEG 文件中的阴影和高光。这些计算摄影功能为徕卡用户提供直接可用的相机直出效果,减少后期处理需求,是一种创新方式。
  • 富士 X100VI:
    • 混合光学/电子取景器: 这依然是富士最具创新的“皇冠上的明珠”之一。先进混合取景器 允许在带 LCD 叠加的光学取景(OVF)和全电子取景(EVF)之间切换 jonasraskphotography.com。富士还不断改进,增加了如 电子测距仪 模式(在 OVF 画面中嵌入小型 EVF 窗以助对焦)这样的功能。其他任何相机系列都没有这种配置。这是真正与众不同的拍摄体验。
    • 内置 4 档 ND 滤镜: X100VI 配有 内置 ND 滤镜(4 EV),可通过按钮激活,让你能够在强光下以 f/2 拍摄,或进行长曝光,无需外接滤镜 dpreview.com。这一功能已出现在 X100 系列一段时间,但仍然非常棒且常被忽视——就像你的传感器随时戴上太阳镜一样,只需轻轻一按。
    • 叶片快门 & 高频闪同步: 与索尼类似,富士的叶片快门意味着静音操作,并可在大光圈下实现最高 1/2000s 的闪光同步。结合 ND 滤镜,让 X100 可以说是最灵活的闪光/外拍机型。在 X100 下,f/2 配合闪光就能压制太阳光——一般其他相机需要复杂方法才能做到。
    • 胶片模拟和色彩科学:富士的胶片模拟模式是一项标志性的创新。X100VI 增加了如Reala ACE(真实色彩)provideocoalition.com provideocoalition.comNostalgic Neg 等新模拟,目前已共有14种dpreview.com。这些不仅仅是滤镜,而是经过精心调校的色彩配置文件,许多摄影师甚至会直接作为最终成片。富士对经典胶片风格(如 Velvia、Astia、带颗粒的 Acros B&W 等)在机内还原的专注,是其系统独有的。就像拥有由富士色彩专家打造的预设调色板——让 JPEG 直出变得非常有趣和有吸引力。
    • 紧凑定焦相机中的IBIS防抖:X100VI 是首台配备机身防抖的X100系列相机——5轴 IBIS 能带来约6档防抖效果dpreview.com。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机身尺寸的前提下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工程壮举(据说仅增加了约1.5毫米厚度)jonasraskphotography.com。这为手持慢速快门摄影打开了大门(如1/4秒手持拍摄依旧清晰),让X100在低光或创造性动感模糊拍摄下的适用性大大提升。在定焦镜头紧凑相机中,IBIS依然相当罕见(徕卡Q3依靠的是镜头光学防抖,非IBIS;SONY RX1R III则完全没有,理光仅有3轴而且技术较老)。
    • 先进混合自动对焦&镜头转换器:X100VI 采用了富士最新的检测对焦算法(带主体识别),提升非常显著(AI加持的对焦方式,让复古定焦机型也能接轨前沿科技)dpreview.com。此外,虽然不是内置,磁吸式镜头转换器(广角转换器和长焦转换器)构建了独特的X100系列生态,让用户可以高品质地将相机光学焦段拓展至等效28mm或50mm。紧凑型相机中,原厂支持带自动取景器视角调整的转换器其实很少见——富士在这一点的集成堪称半独有特性。
    • Ricoh GR IIIx:
      • Snap Focus / Full Press Snap(快速对焦 / 快门全按即拍): 也许GR最著名的功能就是Snap Focus(快速对焦)。你可以预设对焦距离(比如1.5米、3米、无限远等),只需快速全按快门,相机会瞬间以该距离对焦拍摄,跳过自动对焦mpb.com。这对街头摄影来说非常棒——基本没有对焦延迟。你也可以让相机保持自动对焦模式,但如果你快速全按快门,仍然会用预设距离对焦——无需等待即可捕捉决定性瞬间。这一概念几乎是Ricoh独有(可追溯到胶片GR时代),深受快速拍摄用户喜爱。
      • 超便携APS-C隐身机: Ricoh GR的创新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机身设计上——它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体积最小、镜头质量最好的APS-C相机(尤其是GR III系列)。这是一项技术创新:将机身防抖、大尺寸传感器和锐利镜头装进一个真正能放进口袋的机身里。它让你能够实现(真正高品质、随时随地的抓拍摄影),这种拍摄方式很难被复制。DigitalCameraWorld 称GR系列是“深受摄影爱好者欢迎的高人气便携机”,这是有原因的techradar.com ——这种便携和快速出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 高反差黑白与正片模式: Ricoh有一些独特的JPEG色彩配置,非常受欢迎,比如“高反差黑白”非常适合街头纪实,或者“正片模式”为照片带来鲜明、类似幻灯片的色彩。虽然不像富士的胶片模拟那样丰富,但这些设置已成为GR输出风格的一部分,许多人用它们直接获得相机直出的特色照片。
      • 触摸屏操作简洁: GR III/IIIx系列配备了触摸屏,加上简洁易懂的菜单,有时操作体验接近智能手机(可点击对焦/拍摄、回放时可滑动等)。界面极其简洁但极快。还有景深预览模式,可显示距离刻度和景深指示,非常适合区域对焦(这是数码时代复刻的老派功能)。
      • 防抖模组用于除尘: GR使用机身防抖模块不仅负责防抖,还能通过传感器振动来抖掉灰尘——这对定焦、镜头无法更换又担心进灰的相机来说非常实用。此外,GR III还增加了防伪彩模拟器,让传感器在拍摄过程中微小振动,从而模拟AA滤镜,减少摩尔纹——当你拍摄有细密花纹的物体时非常实用。这在便携相机里很罕见(这个功能源自Ricoh旗下的宾得)。
    • 佳能 G1 X Mark III:
      • APS-C 传感器装进迷你变焦相机: G1X III 发布时革新性地将 APS-C 传感器(佳能 2400 万像素双像素)装进了一款和 1 英寸卡片机尺寸差不多的小型相机中。它是佳能首款此类产品,也是少有的APS-C 变焦卡片机之一。这本身就是一项创新 —— 将相对较大的传感器和 3 倍变焦结合于防尘防滴小巧便携的机身内。
      • 小型相机里的双像素 CMOS AF: 佳能的双像素自动对焦技术的加入让 G1X III 在当时拥有超平顺的视频和实时取景对焦,而那时多数卡片机还在用反差对焦。这让它在对焦表现上格外突出,特别是在视频时,带相位检测的卡片机极为稀有。配合全可翻转屏幕,对于想要一款能 vlog 或进行严肃视频对焦(虽然受限于无 4K)的微型相机用户来说,它绝对是创新者。
      • 触控&拖拽对焦: 如前所述,可在用 EVF 构图时用触屏移动对焦点(触控&拖拽)cla.canon.com,这是佳能首创的创新用户界面功能。它把 LCD 实际变成了类似笔记本触控板的对焦操作区,眼睛看取景器时大拇指就能操作 —— 非常实用,如今也被一些其他品牌采纳,但佳能确实是早期推动者。
      • 虽然不算“创新”,但 G1X III 的一些实用配置在同级别极为罕见:它有内置闪光灯(虽小但实用,除富士外其他机型都没有弹出式闪光灯),配备真正的防风雨结构photoreview.com.au,在卡片机中非常少见。即便不是技术突破,这也属于独特卖点。

    本质上,每款相机都有其独特之处:

    • RX1R III在自动对焦智能和将专业视频及高分辨率集于一身的紧凑设计上突破极限 —— 它就像卡片机界的概念车,展示只要价格不是问题,能做到什么程度。
    • 徕卡 Q3通过将徕卡经典血统与现代科技(相位对焦微单、8K 视频、无线充电)融合创新,同时保留了徕卡的独特魅力。
    • 富士 X100VI完善了备受喜爱的经典设计并加入 IBIS —— 这就是所谓的渐进式创新:在几近完美的理念上不断打磨,让其在保留灵魂的同时更进一步。其混合取景器依旧无出其右。
    • 理光 GR IIIx坚持极简的实用主义,但在简单的机身里为极细分人群(快拍对焦等)精心设计了功能 —— 它的创新,就是向世人证明“少即是多”,尤其对于街头摄影师而言。
    • 佳能 G1X III 是一次创新性的尝试,旨在为主流用户带来大尺寸传感器的画质,同时具备变焦镜头和类似单反的操作手感——如果未来推出 Mark IV 并有进一步升级(也许佳能会在新一代机型中采用堆叠式传感器或大光圈镜头等新技术,这将令人兴奋),这一理念可能会得到复兴。

    所有这些创新都突显出2025 年高端便携相机市场仍然生机勃勃,各大品牌都在通过创意方式吸引摄影发烧友。正如 TechRadar 所指出,“便携相机市场正在复苏”,而 RX1R III 正是“位列顶端”finance.yahoo.com。这些独特功能的存在正是为什么发烧友可能会拥有不止一台相机——每一台都提供了略有不同的拍摄体验和能力组合,让摄影在不同场景下带来乐趣。

    结论

    Sony RX1R III 标志着索尼高端便携相机系列的强势回归,十年后带着“6100 万像素、更好的自动对焦,以及高出近 2000 美元的售价”问世,theverge.com。它代表了传感器和自动对焦技术的尖端水平,被压缩进一台可装进口袋的小相机。第一印象是它“在 1.1 磅机身下拥有巨大的成像能力”finance.yahoo.com 并能在户外带来“毫无妥协的全画幅画质”petapixel.com。在实际使用中,RX1R III 肯定会让那些既追求极致画质又不想携带可换镜系统的旅行和街头摄影师感到惊喜。不过,它高昂的售价和固定 35mm 镜头注定它不是为所有人设计的——它是一件极具针对性的工具,TechRadar 称其有望在完全评测后“成为我们的首选”techradar.com

    竞品相比,RX1R III 处于一个有趣的位置:

    • Leica Q3($5995):Q3配备了28mm f/1.7镜头和豪华的机身,是RX1R III理念上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它以稍大的体积换来了更快、更广的镜头以及徕卡的品牌血统。两者的画质同样出色,索尼在分辨率和自动对焦智能方面略胜一筹,而徕卡则带来更具吸引力的操控体验和更广的视角,可在机内裁切。正如The Verge所说,RX1R III的紧凑体积和蔡司镜头“让它成为…售价5995美元的徕卡Q3的对手” theverge.com。对摄影师来说,这个选择可能最终取决于个人理念:索尼是集现代便捷于一身的科技奇迹;徕卡则是拥有现代内核的工艺标志。两者价格都极为昂贵——大概只有真正重视极致画质便携的人才值得购买。
    • 富士X100VI($1599):X100VI 采用了不同思路——在复古机身中搭载 APS-C 传感器——但它无疑是这个领域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它带来惊艳的画质、混合光学/电子取景器,以及那种难以言喻的乐趣,而且价格只是全画幅几分之一。正如TechRadar指出的那样,“像X100VI这样的高端便携相机近年来人气猛增” techradar.com,原因也很简单:X100VI 是一台会让人爱不释手,又能随身携带的相机。它没有索尼/徕卡那样极致的分辨率和浅景深,但拥有内置ND滤镜、操作快捷,更重要的是对钱包负担极小。按价值衡量,一台 RX1R III 约等于三台 X100VI(还找零)。对许多摄影爱好者来说,富士在表现、便携与价格中找到了最佳平衡——除非坚信全画幅不可或缺,否则它都是明智之选。RX1R III 在技术画质和动态范围上依然优于 X100VI,但随着富士新40MP传感器的推出,差距已经缩小不少。
    • 理光 GR IIIx($999):GR 属于独特的小众市场——极致便携。它就是为那些“不想/不能带相机”的时刻而生。有GR在手,你几乎不会因没带设备而错过精彩瞬间。画质对于24MP APS-C来说非常出色,当然无法与索尼的分辨率和低光性能相比,也没有取景器以及丰富的功能配置。但无数街头摄影师会证明,GR的极致便携意味着你会拍到原本因携带不便而错失的镜头。对许多人来说,它是第二台相机——哪怕拥有 RX1R 或 X100 的人,也会把 GR 放在口袋里备不时之需,或需要极度隐蔽时使用。以它的价格,是进入大底便携机领域最亲民的门槛。RX1R III 和 GR IIIx 几乎是两种极端理念:一个是“无借口的极致”,一个是“无借口不带”。实际上,有发烧友甚至两者都带:能用 RX1R III 时用它,不能用时掏出 GR。
    • 佳能 PowerShot G1 X Mark III(全新约 $1299,常见更低): 虽然有些年份,但G1X III展现了紧凑型设计截止2017年已经取得的进步——如果佳能更新它,或许会迎来一波回归。它是一台多面手:拥有变焦灵活性、熟悉的操控感和扎实的画质。它不像其他机型那样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索尼画质最佳,徕卡镜头突出,富士设计优雅,理光体积最小),但作为一台旅行相机,对于想要一机走天下、涵盖广角到中短焦段的人来说完全够用。从某种意义上讲,G1X III(或潜在的 Mark IV)正好为那些会问「为何不能有变焦镜头?」的用户解答——它是这里唯一有此功能的。但妥协之处在于光圈速度,以及最终在低光环境下的画质。值得注意的是,最高端的机型(索尼、徕卡)都没有采用变焦设计——这对于它们的目标来说,光学局限性太大。佳能的选择是瞄准另一类用户——希望拥有一台全能相机的进阶业余爱好者。对于这类用户,如果不愿意折腾定焦镜头或多台设备,G1X III会是明智的替代品。但对于热爱摄影工艺的纯粹玩家来说,定焦相机会更有吸引力。

    总之Sony RX1R III是一场令人惊艳的复兴——「巨大的惊喜」发布,甚至连深度索尼观察者都未能提前预见,techradar.com。它展现了索尼的工程实力:将A7R V的核心塞进一台小型相机,并搭载AI技术。毫无疑问,它能够拍出令人惊叹的照片。正如DPReview等评论所称,这是「值得升级」的新一代产品,theverge.com,我们的分析也表明它为全画幅紧凑型相机树立了新标杆。然而,如今的竞争远比十年前激烈。正如TechRadar精辟指出,「十年后,竞争更加激烈」techradar.com。徕卡Q系列日趋成熟,富士X100几乎成为现象级产品,就连理光和佳能也培养出了忠实粉丝群体。

    对于摄影师来说,如此丰富的选择是一大幸事。无论你追求终极画质(RX1R III、Q3)、拍摄乐趣(X100VI 的魅力)、随取随用便携性(GR IIIx)、还是全能型实用性(G1X III),总有一台相机能契合你的需求。

    截至2025年年中,Sony RX1R III在许多方面都处于该类别的巅峰——真正意义上的“口袋里的强大动力”。这是一款为那些拒绝妥协、愿意为此高价买单的人而设计的相机。但其高昂的价格和单一焦段(35mm定焦)意味着它不会取代备受喜爱的X100VI成为多数人首选的高端便携相机,也无法动摇那些欣赏徕卡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用户手中的Leica Q3。相反,RX1R III加入了它们,让摄影师们面临羡慕的难题:有太多优秀的相机可以选择。在智能手机主导休闲摄影的时代,这些高端便携机型表明,相机制造商正在加大创新力度,为发烧友服务。正如一位专家所总结,RX1R III及其同类产品证明了“在塑造影像时,依然没有什么比专用相机更好”——而现在我们拥有多种卓越的选择。不论你想象自己用隐秘的Sony捕捉完美眼控对焦的街头人像,通过明亮的Leica取景器构图,用Fuji拍下鲜活的生活片段,随身携带Ricoh寻找每日灵感,还是用Canon在风光间自由变焦,一切工具都已准备就绪。剩下的,唯有摄影师的愿景——从未有如此便捷有力的方式,让你的创意变成现实。资料来源: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