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nAI于2025年7月29日推出ChatGPT“学习模式”,面向13岁及以上用户,旨在成为个人导师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 Google DeepMind于7月29日宣布对Google搜索AI模式进行升级,新增Canvas工具在侧边栏组织研究计划、可上传课堂笔记定制学习指南,并推出“Live”功能通过手机摄像头对准物体或文本对话,桌面端也将提供对屏幕内容的AI概览与深入分析。
- Skild AI在7月29日发布通用型机器人AI模型Skild Brain,理论上可在从工厂机械臂到类人助手的几乎任何机器人上运行,通过模拟与人类演示视频训练,内置力量安全限制,目标是形成“共享大脑”,其A轮融资3亿美元,估值约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Menlo Ventures、Khosla Ventures、Sequoia与贝索斯。
- Anthropic推出Claude for Financial Services,为银行家、分析师和保险公司定制行业专用AI助手,用于投资组合分析与承保等任务。
- 微软与OpenAI就继续获取OpenAI旗舰模型的访问权进行深入谈判,拟修订条款以确保未来无论是否达到AGI,微软都能持续使用最新模型,谈判代表定期会面,预计数周内达成协议。
- Anthropic被传有望以高于100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投资邀约;此前其轮融资后估值约610亿美元,且2023年的投资方包括亚马逊向Anthropic投资80亿美元。
- 意大利反垄断机构对Meta的WhatsApp AI展开调查,指控未征得用户同意就预装Meta AI,可能违反欧盟竞争规则,担心引导WhatsApp用户转向Meta的AI服务。
- 谷歌签署欧盟AI行为准则,作为欧盟AI法规出台前的自愿步骤,尽管向监管机构提供安全与透明的目标,但担心欧盟法案可能带来繁琐合规与创新受阻。
- 华盛顿推出AI行动计划,包含约90项措施、三大支柱(加速AI创新、建设AI基础设施、国际AI安全),提出设立AI沙盒、扩大本土芯片与数据中心投资、收紧对先进芯片和AI技术的出口管制,并可能通过行政命令加速许可流程与提升对盟友的AI出口。
- 在2025年IMO上,OpenAI与Google DeepMind的AI模型宣称达到人类金牌分数,分别解出6道题中的5道,达到前10%选手水平,深思题“Deep Think”(基于Gemini)由官方评审,凸显AI在高难推理题上的突破。
科技巨头发布新一代AI工具
OpenAI的ChatGPT推出“学习模式”: OpenAI于7月29日推出了新的ChatGPT“学习模式”,旨在将这款流行的聊天机器人变成个人导师,而不是作业捷径 [1] [2]。该功能通过互动提示、测验和定制化提示,逐步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学习需要摩擦,需要努力、好奇心和对想法的深入思考,”OpenAI教育负责人Leah Belsky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道 [3]。学习模式对所有用户(13岁及以上)开放,面向教育的版本正在开发中。教师们持谨慎乐观态度:一位高中教师称其为作业帮助“很棒”,而专家则警告它必须真正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让作弊变得更容易 [4] [5]。OpenAI表示,他们与教育工作者和认知科学家合作设计了该模式,并将研究其对学生成果的影响 [6]。
Google 搜索迎来 AI 改造:不甘落后,Google DeepMind 于 7 月 29 日宣布对 Google 搜索中的 AI 模式进行全面升级 [7]。这项实验性的 AI 增强搜索功能新增了 “Canvas” 工具,帮助用户在侧边栏中组织研究和学习计划 [8]。例如,学生可以点击“创建 Canvas”,让 AI 构建考试学习指南,并通过后续提问不断完善,直到满足需求 [9]。用户甚至可以上传课堂笔记或教学大纲来定制学习指南。Google 还推出了 搜索“Live”集成功能:用户只需用手机摄像头对准物体或文本,就能与搜索 AI 就实时画面进行对话(由 Google Lens 提供支持) [10] [11]。“当你用搜索 Live 时,就像有位专家随时待命,能看到你所见,并实时讲解复杂概念,”Google 搜索副总裁 Robby Stein 在公司博客中表示 [12]。此外,Google 的 AI 模式很快将允许桌面用户向 AI 询问“你屏幕上的内容”——无论是剖析复杂图表还是分析 PDF 报告——并获得 AI 生成的概览,还可选择深入了解 [13] [14]。这些更新将率先在美国 Search Labs 计划中推出,标志着 Google 推动搜索变得更加互动和可视化。分析人士指出,这实际上是对搜索本身的重新构想,模糊了搜索引擎与 AI 导师之间的界限——如果用户不再以同样频率点击网页链接,这对在线出版商也将产生影响。
亚马逊和软银支持机器人技术突破: 在初创企业领域,Skild AI——一家由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和日本软银支持的两年期机器人公司——于7月29日发布了一款通用型机器人AI模型 [15]。这款名为“Skild Brain”的基础模型被设计为几乎可运行于任何机器人上,从工厂机械臂到类人助手 [16]。演示视频显示,搭载Skild的机器人能够爬楼梯、在被推搡后重新保持平衡,并拾起杂物——这些都是需要类人空间推理和适应能力的壮举 [17]。该模型通过模拟和人类演示视频进行训练,然后利用每台使用它的机器人收集的数据持续微调,CEODeepak Pathak表示,这一策略解决了机器人领域特有的“数据稀缺”问题(没有庞大的互联网语料库可用于教机器人执行物理任务) [18] [19]。值得注意的是,Skild Brain内置了对力量的安全限制,以防止事故发生 [20]。其目标是为机器人提供一个“共享大脑”,让客户的机器人持续改进 [21]。Skild的发布反映出开发多功能AI驱动机器人的更广泛竞赛——这是一个吸引大量投资的领域。(Skild去年在A轮融资中筹集了3亿美元,估值达1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Menlo Ventures、Khosla Ventures、Sequoia和贝索斯 [22]。)如果成功,这类通用型机器人“大脑”可能会加速物流、制造和医疗领域的自动化——尽管它们也引发了关于劳动力影响和人机交互安全标准的问题。
Anthropic及其他公司扩展AI产品:与此同时,Anthropic(Claude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公司)针对金融领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布局。该公司推出了Claude for Financial Services,这是其首个专为银行家、分析师和保险公司量身定制的行业专用AI助手 [23]。这款定制版Claude旨在协助投资组合分析和承保等任务,反映出领域专用AI的趋势。(Anthropic的JP “Pelosi”——金融服务部门负责人——指出,该产品面向“高信任度”且对准确性有高要求的行业 [24]。)在开源领域,中国的智谱AI(现更名为Z.ai)发布了三款新的开源模型——包括GLM-4.5——并宣称其在编程和推理任务上的表现优于西方竞争对手且成本更低 [25] [26]。然而,有观察人士警告称,西方对中国模型的采用可能会受到数据隐私和输出内容审查的限制 [27]。从大型科技公司到全球各地的初创企业,这两天见证了AI工具的密集发布和升级,大家都在争相推动技术前沿——并在日益拥挤的市场中争夺份额。
巨额资金流动与权力博弈
OpenAI 与微软不断演变的协议: 幕后,一场高风险的谈判在 OpenAI 及其主要支持者 微软 之间浮出水面。路透社 于 7 月 29 日报道称,微软正就继续获得 OpenAI 王牌技术的访问权进行深入谈判——即使未来 OpenAI 实现了 “通用人工智能”。 [28] [29]。根据两家公司现有的合同,一旦 OpenAI 的 AI 达到假设中的 AGI 里程碑,微软可能会失去某些权利。新一轮谈判旨在修订该条款,以便微软无论如何都能继续使用 OpenAI 最新、最强大的模型。 [30] [31]。谈判代表一直定期会面,可能在数周内达成协议。 [32]。此次重新谈判与 OpenAI 更广泛的重组有关:该初创公司计划转型为公益公司(此举需微软批准),作为由软银领投、预计 400 亿美元 融资轮的一部分。 [33]。据报道,软银已将其 200 亿美元投资中的一半,附加条件为 OpenAI 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公司重组。 [34]。这对微软来说意义重大——微软已向 OpenAI 投入数十亿美元,其 Azure 云服务也借助 ChatGPT 热潮在上个季度实现了约 35% 的营收增长。 [35]。分析师指出,微软仍然拥有一定的谈判筹码(“公司最终会以股东利益为前提进行谈判,”瑞银写道), [36],但竞争对手云服务商正在虎视眈眈。事实上,OpenAI 已悄然将 Google Cloud 添加为供应商,并大幅扩展了与Oracle的云服务协议(包括计划建设 4.5 吉瓦的新数据中心),以满足其 AI 计算需求 [37] [38]。AI 军备竞赛不仅仅关乎模型,更关乎锁定能够大规模运行这些模型的基础设施和合作伙伴关系。
Anthropic 进入千亿美元俱乐部: OpenAI 并不是唯一吸引巨额资金的 AI 实验室。Anthropic,Claude 聊天机器人的开发者,也是 OpenAI 的主要竞争对手,据报道正收到对其估值超过 1000 亿美元的投资邀约 [39]。根据彭博社的独家报道,风险投资者已向 Anthropic 提出抢先投资建议,估值高达这一天价 [40]。(作为对比,Anthropic 今年早些时候在一轮重大融资后估值约为 610 亿美元 [41]。)该公司——谷歌和亚马逊都是其主要支持者——目前还未正式开启新一轮融资,但投资热情凸显了顶级 AI 创业公司的火爆程度。亚马逊在 2023 年向 Anthropic 投资了 80 亿美元,据称甚至正考虑追加数十亿美元的后续投资 [42]。这股热潮的推动力包括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使用量激增(据称,Claude 的年化收入在过去一个月从 30 亿美元跃升至 40 亿美元 [43]),以及大型科技公司为争夺下一代生成式 AI 领导者而展开的战略布局。简而言之,投资者押注少数基础模型提供商将主导未来的 AI 经济——他们愿意投入创纪录的资金来确保分得一杯羹。
并购与人才争夺战:在这48小时内没有宣布任何重磅AI收购案,但人才无疑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交易资产”。业内传闻显示,AI实验室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升级——以Meta最近从竞争对手处高薪挖走顶级AI研究员为例(据传每位研究员的薪酬包高达2500万至5000万美元每位研究员),这些动作发生在前几周。虽然这不是7月29/30日的具体事件,但这一背景影响着所有企业动作:拥有最强AI人才的公司将胜出,而他们正不惜重金挖人、留人。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据报道,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有一份他为新成立的Superintelligence Labs部门亲自锁定的AI专家“最想要名单”。Meta已经在人才上投入了数亿美元,并准备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数千亿美元”,扎克伯格在7月早些时候表示 [44] [45]。这场并购、融资与人才争夺的混战,显示出AI领域的巨大赌注。在短短两天内,我们看到微软、谷歌、亚马逊、OpenAI、Anthropic等公司纷纷布局,争夺AI主导权——这场争夺以数百亿美元和几百位顶尖研究员的职业生涯为筹码。
监管机构为AI踩下刹车
Meta的WhatsApp AI受到调查:7月30日,欧洲监管机构提醒大型科技公司他们正在密切关注。意大利反垄断机构对Meta发起调查,指控其在WhatsApp的AI助手上存在垄断滥用行为 [46]。该监管机构称,Meta未经用户同意预装了其“Meta AI”聊天机器人到WhatsApp中,这可能让自家AI获得不公平优势,并将用户锁定在Meta生态系统内 [47] [48]。Meta的AI助手——在WhatsApp内提供类似ChatGPT的体验——自2025年3月起已嵌入该应用 [49]。意大利官员表示,这可能违反欧盟竞争规则,因为它可能引导WhatsApp庞大的用户群体转向Meta的AI服务,从而损害竞争对手利益 [50] [51]。Meta(目前尚未对此置评)现在面临审查,调查其是否利用其主导的消息平台在AI助手市场获得优势。与此同时,Meta正积极在其产品中整合AI——这一策略虽然为用户增强了功能,但也引发了监管机构对大型科技公司捆绑权力的担忧。意大利的调查是对新一波消费级AI集成的首批重大监管挑战之一,并可能预示着欧盟AI法案生效后更广泛的执法行动。
谷歌签署欧盟AI协议——但有所保留:在布鲁塞尔,谷歌宣布将签署欧盟新的“AI行为准则”,这是一项自愿性准则,旨在帮助企业遵守即将出台的欧洲AI法规 [52]。谷歌全球事务总裁(兼首席法务官)Kent Walker在7月30日的博文中表示,谷歌将加入该准则,“希望[它]能促进欧洲人获得安全、一流的AI工具” [53]。然而,谷歌并未掩饰其对某些欧盟要求的不安。Walker警告称,欧盟AI法案草案的部分内容——以及由此延伸的准则——可能会“减缓欧洲AI的发展和部署”,因为其施加了过多的繁文缛节 [54]。尤其是,谷歌担心披露训练数据(涉及版权透明度)或经历冗长审批流程的要求,可能会暴露商业机密并阻碍创新 [55]。尽管有这些顾虑,谷歌同意签署该准则,对寻求行业支持的欧盟监管机构来说是一个胜利。(据其总裁Brad Smith称,微软也表示很可能会签署 [56],而Meta则以对开源模型开发者的法律不确定性为由拒绝参与 [57]。)欧盟AI行为准则是欧盟AI法案出台前的早期自愿步骤,该法案仍在最终敲定中,将制定全球最严格的AI规则之一。通过签署该准则,谷歌似乎希望影响监管对话——支持安全与透明的目标,但反对其认为过度的规定。科技巨头们正小心翼翼地避免监管反弹,同时又不想扼杀自身的AI雄心。
华盛顿的全新AI行动计划:在美国,白宫以一项重大的政策蓝图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特朗普政府(自一月上任)发布了一份28页的“AI行动计划”,阐述了其保持美国在AI领域领先的战略——官员们在7月29日当周详细介绍了其内容。该计划围绕三大支柱——加速AI创新、建设AI基础设施、国际AI安全——展开,涵盖90多项行动措施,内容涉及从研发到出口管制的方方面面 [58] [59]。主要提案包括:削减监管障碍以加快AI部署、加大对本土芯片制造和大型AI数据中心的投资、设立AI沙盒以测试新技术,以及培养AI人才队伍 [60] [61]。其中一大支柱聚焦国际战略——例如,收紧对先进芯片和AI技术的出口管制,以对抗中国在AI发展中的影响力 [62] [63]。特朗普总统还签署了行政命令,以加快AI基础设施项目的许可流程、提升对盟友的AI出口,甚至禁止美国政府采购被认定为“有政治偏见”的AI系统。 [64]。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在AI训练数据和版权这一热点问题上表明了立场:特朗普强调,强制AI公司为训练中使用的每一份受版权保护的材料付费“不可行”,建议将此问题交由法院裁决——这让依赖网络数据抓取的AI公司松了一口气 [65] [66]。该计划的推出引发了褒贬不一的反应。科技行业团体对支持创新、轻监管的做法表示欢迎(《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论称其为美国AI主导地位的“良好开端”)。但消费者倡导者和隐私团体对此表示担忧:通过放宽有关偏见和虚假信息的指导方针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项目,政府是否会忽视对公民自由的风险? [67] 该计划对超越中国的高度重视也显示出一种地缘政治色彩,一些人担心这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军备竞赛”,而缺乏足够的道德保障。总之,美国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它希望赢得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但关于如何负责任地实现这一目标的辩论才刚刚开始。
突破、基准与竞争
AI与世界顶尖数学选手并驾齐驱: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里程碑被揭示,OpenAI 和 Google DeepMind均宣布他们的 AI 模型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题目上取得了人类金牌分数(techcrunch.com)。AI 系统首次与全球最优秀的青少年数学天才表现持平 [68]金牌 [69]端到端自然语言处理——AI 直接用英文阅读题目并独立写出完整证明(techcrunch.com)(nature.com)。Google DeepMind 的项目内部称为“Deep Think” [70]
然而,数学对决很快演变成了一场竞争传奇。OpenAI率先宣布了其IMO成就(在7月19日星期六),这让DeepMind觉得对方抢先一步。转瞬之间,社交媒体上便爆发了这两家AI巨头的争执。DeepMind的CEO Demis Hassabis和他的研究人员在Twitter(X)上“抨击OpenAI过早宣布其金牌”——在独立专家验证结果之前,也在学生获奖者享受属于他们的时刻之前 [71]。“我们没有在周五宣布,是因为我们尊重IMO委员会的请求,要求所有AI实验室只在官方结果公布后……并且学生们理应获得他们应得的赞誉之后再分享结果,”Hassabis在推文中尖锐地表示 [72]。他暗示OpenAI违反了君子协定,指责对手为了抢头条而牺牲了体育精神。双方的争论变得相当尖刻,以至于TechCrunch打趣道:如果你要让AI参加高中比赛,那你也不妨像高中生一样争吵 [73]。OpenAI的研究人员为他们的做法进行了辩护,但这一事件凸显了AI领域激烈的争强好胜:即使是科学基准测试也能引发公关角逐,争夺“谁领先”于AI竞赛的王冠。 在这场风波中被忽略的是,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学里程碑本身有多么重要。即便是AI炒作的直言不讳的怀疑者也被这一结果所震撼。Gary Marcus,一位经常批评大型语言模型的人,称这项双重成就“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并指出“能够解决世界顶尖67名高中生水平的数学题,说明其数学解题能力非常强。” [74]换句话说,AI刚刚在一个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原创推理的领域追平了世界上最聪明的青少年——很少有人认为这一成就会来得如此之快。这是否能转化为竞赛数学之外更广泛的问题解决能力还有待观察,但这已经是一个有力的概念验证,证明先进AI可以应对复杂且富有创造性的任务。这一事件也凸显了一个日益明显的主题:AI里程碑正越来越多地成为公关之战。研究成果伴随着大张旗鼓的发布,科技领袖们也毫不吝啬地在网上互相挤兑——都在快速发展的领域中争夺领导地位。 其他研究亮点: 在学术界,这几天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论文和报告。例如,《自然》报道,DeepMind 的 AlphaFold 蛋白质建模系统(因解决蛋白质折叠问题而闻名)如今正在药物发现领域催生衍生应用,而一项新的AI 驱动的基因组学工具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读取 DNA 序列——预示着潜在的医学突破。与此同时,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新型攻击方式,可以通过微妙地操控输入来欺骗计算机视觉系统,即使 AI 视觉变得更智能,也暴露了安全盲点。这些研究虽然没有像企业新闻那样成为头条,但它们展示了进步的双刃剑:每一项新能力(无论是医学还是视觉领域)都伴随着新的挑战(伦理问题、安全风险),社会和科学家都必须应对。 艺术家与演员 vs. AI配音: 随着AI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创作者正在奋力反击,以保护他们的生计。7月30日,路透社聚焦了欧洲配音演员的困境,他们担心AI配音工具会“窃取”他们的声音——字面意义上的窃取。在法国和德国,为好莱坞明星配本地语言声音的配音演员,正通过“Touche Pas Ma VF”(“别碰我的配音”)等活动,呼吁对AI进行监管 [75] [76]。“即使我的声音还没有被AI取代,我也感到受到了威胁,”著名法国配音演员(本·阿弗莱克和靴猫剑客的法语配音)Boris Rehlinger说 [77] [78]。他和同事们指出,高质量的配音需要整个团队——演员、翻译、台词指导、音效工程师——协同工作,这是无情的算法难以复制的 [79]。然而,制片厂已经在尝试用AI生成的声音,将内容快速配成数十种语言。一些AI公司声称这些工具将辅助而不是取代人类,使配音更高效,同时仍依赖演员来实现真实感 [80] [81]。但配音演员并不信服;他们正游说欧盟立法者,在即将出台的AI法案中,要求如果演员的声音或肖像被AI使用,必须获得同意并给予补偿。这场斗争也反映了更广泛的创意产业之争:同一周,好莱坞演员和编剧继续罢工,部分诉求就是要求限制AI对他们表演的模拟。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也在上升——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关于深度伪造声音和人类创造力未来的讨论。最终,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认为AI的发展必须伴随新的伦理规范。否则,正如一位配音演员直言,“我们有可能失去一种艺术形式——以及工作岗位——被廉价的仿制品取代。” 马斯克诉OpenAI——愿景之争: 在另一场争议中,人工智能领域最著名的支持者转为批评者之一,埃隆·马斯克,因起诉OpenAI(他曾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引发了轰动。马斯克采取法律行动的消息在此期间传开,为AI领域的戏剧性增添了新一幕 [82]。马斯克的诉讼(于7月初提起)指控OpenAI偏离了最初的使命——即以非营利为基础,为全人类利益开发安全的AI——而转而追逐利润和权力 [83]。自2018年马斯克离开OpenAI后,该公司从非营利实验室转型为有限利润的初创企业,并与微软建立了有利可图的合作关系。马斯克多次表达对AI发展过于不负责任的担忧,据称他正在支持一个新的竞争项目(xAI),旨在打造“追求真理”的AI。然而,他对OpenAI的法律挑战将这场争端推向新高度,公开指责OpenAI当前的方向违背了创始人们曾经达成的原则。OpenAI及其CEO山姆·奥特曼过去曾淡化马斯克的批评,认为马斯克只是因为被排除在外而不满。但这场诉讼让AI伦理和公司结构的问题真正受到法律审查。它也反映了科技界的分裂:一派(以奥特曼、扎克伯格等为代表)竞相广泛、商业化部署AI,另一派(以马斯克及部分研究人员为代表)则呼吁谨慎、透明,甚至暂停开发。随着事态发展,公众意见分歧——许多人对AI的可能性感到兴奋,但越来越多的人对谁控制这些强大系统以及利润动机是否凌驾于安全之上感到不安。马斯克与OpenAI的争端正好反映了这种文化辩论,实质上在追问:大型科技公司开发AI,究竟是在服务人类,还是只为自己的利润? 这个问题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国会听证会和各类会议上再次被提及。 社会应对AI影响: 这两天,关于AI对日常生活影响的讨论也在持续。在社交媒体上,教育工作者们讨论了像ChatGPT学习模式这样的工具可能如何影响学习习惯——有些家长称赞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孩子自主学习,也有人担心它会让学生过度依赖AI。各行各业的员工——从客服代表到平面设计师——分享了AI如何开始增强(或在某些情况下威胁)他们工作的故事。科技伦理学家则关注到一项纽约时报的调查(7月29日发布),揭示了AI招聘工具中的偏见问题,再次引发了关于算法歧视的讨论。虽然这些讨论并不都与某一条新闻直接相关,但它们构成了硬新闻的背景。公众实际上正处于AI眩晕状态:对几乎每周都有新能力发布感到惊叹,同时又对其后果感到焦虑。7月30日,一条关于AI生成视频欺骗数百万观众的热门推文后,“AI伦理”成为推特热词——这提醒我们,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也意味着分辨真伪的重大责任。 即使在科技圈内,也有声音呼吁暂停以进行反思。Yoshua Bengio,一位人工智能先驱,于7月30日发表演讲,强调全球在AI安全方面合作的必要性,并将当前局势比作核研究的早期阶段。同一天,IEEE举办了一个专家小组,讨论为AI透明度制定国际标准。这些并不是引人注目的公告,但它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潜流:随着AI能力的飞跃,“将伦理置于核心位置”的呼声越来越高。 仅在48小时内,AI领域就经历了重大进步与重大反弹。OpenAI和Google等科技巨头推出了可能改变我们学习、搜索和工作的工具——在日常任务中模糊了人类与机器智能的界限。数十亿美元的交易和谈判凸显了主导AI竞赛不仅关乎云计算和资本,也关乎巧妙的算法。与此同时,大西洋两岸的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在发力,决心不让创新跑在监管前面。在社会各阶层——从巴黎的配音演员到硅谷的CEO——人们正在意识到这一AI时刻的深远利害关系。正如风险投资家Marc Andreessen最近打趣道:“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而AI正在吞噬软件。”2025年7月29日至30日的新闻显示,这场盛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很明显,社会并不满足于仅仅做旁观者(或主菜)。无论是通过新法律、诉讼还是集体行动,人类都在主张对这场AI革命的走向拥有发言权。 在接下来的日子和几周里,请关注这些线索的发展:微软会巩固与OpenAI的联盟,还是这家初创公司会寻求多元化?Meta如何在全力押注AI的同时应对日益严峻的监管压力?谷歌的AI搜索改造能否在不颠覆网络经济的前提下赢得用户?如果像ChatGPT学习模式这样的工具没有被慎重实施,AI进入课堂会不会引发反弹?本周AI新闻的风暴提醒我们,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每一个行业——从教育到娱乐再到就业——都需要适应。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我们正在见证科技领域的“一次彻底洗牌” [84]。牌正在飞舞,世界正紧张又兴奋地注视着,想看看它们最终会落在哪里。 来源: 关键信息和公告来自公司发布和可信报道,包括 TechCrunch(关于 Google 的 AI 模式更新) [85] [86],路透社(关于 OpenAI/Microsoft 谈判、Google 与欧盟监管、Meta 调查以及 Skild AI 发布) [87] [88] [89] [90],Education Week(关于 ChatGPT 的学习模式) [91] [92],以及Nature(关于 AI 数学奥林匹克成就) [93] [94]。行业人物和专家的评论与引述由上述媒体报道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例如 Demis Hassabis 通过 Twitter [95])。本综述为您呈现 2025 年 7 月 29–30 日 AI 领域的快照——这两天充满了进展、承诺与挑战。伦理争议与公众反应
底线:AI革命快照
References
1. www.edweek.org, 2. www.edweek.org, 3. www.edweek.org, 4. medium.com, 5. www.edweek.org, 6. medium.com, 7. techcrunch.com, 8. techcrunch.com, 9. techcrunch.com, 10. techcrunch.com, 11. techcrunch.com, 12. techcrunch.com, 13. techcrunch.com, 14. techcrunch.com, 15. www.reuters.com, 16. www.reuters.com, 17. www.reuters.com, 18. www.reuters.com, 19. www.reuters.com, 20. www.reuters.com, 21. www.reuters.com, 22. www.reuters.com, 23. www.pymnts.com, 24. www.pymnts.com, 25. medium.com, 26. medium.com, 27. medium.com, 28. www.reuters.com, 29. www.reuters.com, 30. www.reuters.com, 31. www.reuters.com, 32. www.reuters.com, 33. www.bnnbloomberg.ca, 34. www.bnnbloomberg.ca, 35. www.bnnbloomberg.ca, 36. www.bnnbloomberg.ca, 37. www.bnnbloomberg.ca, 38. www.bnnbloomberg.ca, 39. www.pymnts.com, 40. www.pymnts.com, 41. www.pymnts.com, 42. www.pymnts.com, 43. www.pymnts.com, 44. www.reuters.com, 45. www.reuters.com, 46. www.reuters.com, 47. www.reuters.com, 48. www.reuters.com, 49. www.reuters.com, 50. www.reuters.com, 51. www.reuters.com, 52. www.reuters.com, 53. www.reuters.com, 54. www.reuters.com, 55. www.reuters.com, 56. www.reuters.com, 57. www.reuters.com, 58. medium.com, 59. medium.com, 60. natlawreview.com, 61. natlawreview.com, 62. natlawreview.com, 63. natlawreview.com, 64. natlawreview.com, 65. natlawreview.com, 66. natlawreview.com, 67. medium.com, 68. techcrunch.com, 69. www.nature.com, 70. techcrunch.com, 71. techcrunch.com, 72. techcrunch.com, 73. techcrunch.com, 74. www.nature.com, 75. www.reuters.com, 76. www.reuters.com, 77. www.reuters.com, 78. www.reuters.com, 79. www.reuters.com, 80. www.reuters.com, 81. www.reuters.com, 82. www.reuters.com, 83. www.reuters.com, 84. medium.com, 85. techcrunch.com, 86. techcrunch.com, 87. www.reuters.com, 88. www.reuters.com, 89. www.reuters.com, 90. www.reuters.com, 91. www.edweek.org, 92. www.edweek.org, 93. www.nature.com, 94. www.nature.com, 95. techcrun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