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8 月 2025
69 mins read

DJI 8K Osmo 360 对比 Insta360、GoPro 等——2025 年终极 360° 相机大比拼

DJI’s 8K Osmo 360 vs Insta360, GoPro & More – 2025’s Ultimate 360° Camera Showdown
  • 2025年,DJI 发布 Osmo 360,作为其首款360°运动相机,搭载双1英寸传感器,支持8K最高50fps、120MP静态照片,内置105GB存储,标准套装约$549,并具 RockSteady 3.0 与 HorizonSteady 以及 GyroFrame 等创作者工具。
  • Insta360 X5(2025)配备双1/1.28英寸传感器,支持8K@30fps 360视频、72MP静态照片,4K@120fps 360慢动作,重量约200克,IPX8 15米防水,基础价约$549,并拥有 FlowState 防抖、AI 降噪、Me Mode、MultiView 与 Deep Track 等生态功能。
  • GoPro Max 2 预计在2025年末发布,传闻分辨率可能达到5.7K60或8K30,配备升级后的 HyperSmooth 6.0 级别防抖和地平线锁定能力。
  • Kandao QooCam 3 Ultra(2024)支持8K@30fps 360视频、96MP静态照片,使用1/1.7英寸双传感器、10位色深、IP68 防水10米、内置128GB存储,重量336克,定价约$599(早鸟$499)。
  • Ricoh Theta X(2022)配备60MP静态照片、5.7K@30fps/4K@60fps视频,重量170克,上市价约$799;Theta Z1(2019)23MP RAW、4K@30fps、14位 RAW,重量182克,价格约$1045;Theta A1(2025)定位企业、防护性更强并提供云端、API 集成,价格约$599。
  • 传感器尺寸与低光性能对比显著,Osmo 360 的2×1英寸方形传感器每镜头一块,显著大于 Insta360 X5 的1/1.28英寸传感器,Kandao Ultra 的1/1.7英寸传感器则更小,10位 HDR 在 Osmo 360 与 QooCam Ultra 中得到应用。
  • 防抖与拼接方面,DJI Osmo 360 使用 RockSteady 3.0 + HorizonSteady,Insta360 X5 的 FlowState 行业内标杆,Kandao QooCam Ultra 具6轴陀螺仪并带 AI HDR,而 Theta 系列偏重静态工作流,GoPro Max 2 预计提升地平线锁定与云端重构。
  • 防水与耐用性方面,Insta360 X5 无需外壳防水至15米,Kandao QooCam Ultra 防水至10米,Theta X/Z1 未防水,Osmo 360 的防水规格尚未公布但猜测具中等防水,GoPro Max 初代防水约5米。
  • 电池续航与可更换性方面,Osmo 360 内置1950mAh,8K/30fps 连续约100分钟,配备 Battery Extension Rod 可再增180分钟,总计约4.5小时,Insta360 X5 拥有可拆卸2400mAh电池,8K/30约88分钟,Endurance Mode 可达135–185分钟,Kandao QooCam Ultra 2280mAh 可拆卸,8K/30约50分钟,5.7K/60约60分钟,需频繁换电以实现持续拍摄。
  • 价格与未来趋势方面,截至2025年初 DJI Osmo 360 与 Insta360 X5 各约$549,GoPro Max 2 预计$499–$600,Kandao QooCam Ultra $599,Theta X $799、Z1 $1045、A1 $599,Osmo 360 7月发布,Max 2 预计年末上市,同时预测到2026年AI、8K/60fps、12K等更高分辨率与更紧密的软件生态竞争。

简介:360°相机新时代

DJI正式加入了360相机领域——而且一鸣惊人 [1] [2]。2025年中,航拍巨头DJI发布了Osmo 360,这是其首款360度运动相机,直接挑战了市场领导者如Insta360GoPro。此时,360°相机正迎来功能大幅提升——从超高清分辨率、AI驱动功能到为冒险而生的坚固设计。凭借8K视频、先进防抖和创意工具,DJI的Osmo 360意在超越竞争对手。与此同时,老牌厂商Insta360和GoPro(备受期待的GoPro Max 2将于2025年发布)也在推动自身创新,细分品牌如KandaoRicoh同样不容小觑。本报告将深入对比DJI最新及即将推出的Osmo 360相机(2025–2026)与顶级360°相机竞争者。我们将评测视频/照片质量、防抖、拼接、帧率、AI功能、防水、软件生态、电池续航、耐用性、适用场景和价格——并附有专家见解、参数表,以及2025–2026年发展趋势展望。

参赛者介绍:DJI与360°相机领军品牌

在深入对比各项功能前,先介绍本次对决中的主要360°相机:

  • DJI Osmo 360(2025)——DJI首款360°运动相机,配备双1英寸传感器,8K视频最高支持50fps,120MP照片,以及专为专业级表现打造的创新设计 [3] [4]。标准套装售价约549美元,面向高端创作者和冒险者。我们将详细介绍DJI如何“善用等待时间”,为Osmo 360配备顶级硬件和创作者友好工具 [5]
  • Insta360 X5(2025)——这款旗舰级8K 360°相机来自近年来主导消费级360相机市场的品牌 [6]。X5配备双1/1.28英寸传感器(约0.8英寸类型),支持8K@30fps 360°视频、7200万像素照片、多种创意模式,以及坚固防水的机身设计。Insta360的X系列(One X2、X3、X4……)以易用性和高品质著称,而全新的X5通过更大的传感器、FlowState防抖,甚至可更换的镜头保护器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 [7] [8]。建议零售价约为549美元。我们将探讨Wired为何称X5为“市场上最具吸引力的360相机” [9]
  • GoPro Max(2019)& Max 2(2025)——GoPro的Max于2019年首次将360°拍摄引入这家运动相机传奇品牌,支持5.6K30视频和GoPro标志性的防抖技术。但现在它已经逐渐老化,甚至GoPro的CEO也暗示下一代Max将会“值得等待”,承认自2019年以来的漫长空档期 [10]GoPro Max 2预计将于2025年末发布 [11],很可能带来更高分辨率(可能为5.7K或8K)、更高帧率以及GoPro最新的HyperSmooth技术。虽然具体参数尚未公布,但宣传图片已释出,360°社区也非常期待GoPro能在8K领域赶上Insta360和DJI [12]。我们将在已知和预期信息的基础上,将GoPro纳入对比。
  • Kandao QooCam 3 Ultra(2024)——来自中国厂商Kandao的后起之秀,该公司在VR圈内颇有名气。QooCam 3 Ultra可拍摄8K@30fps的360度视频和9600万像素照片 [13] [14]。它配备了双1/1.7英寸传感器(比GoPro旧款的1/2.3英寸和Insta360 X4的1/2英寸传感器更大),并支持10位色深视频,带来更大的后期处理灵活性 [15]。具备IP68级防水(10米)、内置128GB存储以及f/1.6大光圈镜头,提升弱光表现,Kandao显然意在“挑战Insta360 X4”,并在高端360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16] [17]。定价约为599美元(早鸟价499美元后) [18] [19],QooCam 3 Ultra比同类Insta360机型略贵,且明显更重——我们稍后会讨论这一点。
  • 理光 Theta 系列(Z1、X、A1) – 理光是消费级 360 相机的先驱,如今仍为专业人士和虚拟导览创作者提供产品。Theta Z1(2019)配备双 1 英寸传感器,因其照片质量(23MP RAW 静态照片)和低光表现而备受推崇 [20],但视频最高仅支持 4K。较新的Theta X(2022)引入了触摸屏、5.7K30 视频和 6000 万像素照片,采用两颗 1/2 英寸传感器 [21] [22]。2025 年,理光推出了Theta A1,这是一款坚固耐用、面向企业的 360 相机,专为长时间野外使用(建筑、检查等)而设计 [23] [24]。Theta 相机在静态图像质量和虚拟导览的简易工作流程方面表现出色,但并非为运动相机用途设计——没有显著的防水性能,防抖有限,视频续航较短 [25]。我们之所以提及理光,是为了突出其用例专精:对于以照片为主的 VR 拍摄,Theta 是金标准,而在运动 360 视频领域,则有其他品牌领先。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各大品牌,接下来将从最重要的功能进行对比。

分辨率与图像质量:8K 及更高

视频分辨率与帧率:2025年已经将360相机牢牢带入了8K视频时代。DJI的Osmo 360和Insta360 X5都能拍摄8K等距柱状投影视频——尽管各有不同优势。Osmo 360可录制8K最高50帧/秒,超越了X5的8K30帧/秒上限 [26] [27]。更高的帧率让DJI在360视频的运动流畅度上占据优势。Insta360 X5则支持5.7K最高60帧/秒,甚至在360模式下支持4K最高120帧/秒(用于慢动作) [28] [29]。DJI也能实现部分规格:Osmo 360可实现6K 60帧/秒和4K(360)最高100帧/秒 [30] [31],并且在使用单镜头(即作为广角运动相机)时可实现4K@120帧/秒 [32]

竞争对手正在迎头赶上:Kandao QooCam 3 Ultra同样支持8K30,并在慢动作方面更进一步,可实现4K@120帧/秒 360视频(与DJI持平) [33]。较早的Insta360 X4于2023年底首次引入8K30 [34],而GoPro即将推出的Max 2预计至少会达到5.7K60或8K30,以“不落下8K这趟车”,正如TechRadar调侃的那样 [35]。(初代GoPro Max仅限于5.6K30 [36],因此升级已迫在眉睫。)理光的Theta系列在这方面则落后:Theta X最高仅支持5.7K30,Theta Z1仅为4K。这些产品并非面向高分辨率视频;理光更注重静态照片(下文会详细介绍)。

照片分辨率:DJI 在 Osmo 360 上实现了120 MP 360° 静态照片,提升了行业标准 [37] [38]——几乎是 Insta360 X5 的两倍,后者为72 MP照片 [39]。实际上,这意味着 DJI 能够为全景照片或虚拟导览捕捉到更精细的细节,尽管代价是更大的文件体积。(有趣的是,DJI 指出 Osmo 360 上的 HDR 360 照片被限制为 30MP,以便进行多重曝光处理 [40]。)Kandao QooCam 3 Ultra介于两者之间:它可以拍摄96 MP静态照片 [41],在 Osmo 360 发布前曾是最高之一。Insta360 的 72MP(用于 X4 和 X5)对于大多数用途来说已经足够,而 Ricoh 的 Theta X 提供 60MP 图像 [42]。不过,Ricoh 的Theta Z1只有 23MP,听起来很低,但其双 1 英寸传感器能够拍摄极为干净、支持 RAW 的图像,许多专业人士认为其画质优于像素更高的产品 [43] [44]。如果只看图像保真度和动态范围,Theta Z1 和 Insta360 的 1 英寸传感器(来自 ONE RS 1-Inch 360)一直是摄影师的最爱 [45] [46]——但现在 DJI 的 120MP 可能会重新定义专业级的最高分辨率,前提是镜头质量和处理能力能够跟上。

传感器尺寸与低光性能: 传感器尺寸决定了低光表现和有效分辨率。DJI 在 Osmo 360 上使用了全新的 1 英寸方形传感器(每个镜头一个), [47]——显著大于Insta360 X5 的 1/1.28 英寸传感器(约 0.8 英寸) [48]。DJI 的传感器不仅更大,而且在方形比例下被完全利用(X5 的矩形传感器在 360 模式下显然没有用到全部面积) [49]。结果是:Osmo 360 上有更大的像素(2.4μm),以获得更好的光线捕捉能力 [50],从而带来出色的低光视频和更少的噪点。Insta360 X5 的传感器相比上一代 X4 的 1/2 英寸尺寸有了很大提升 [51],并带来了极佳的画质——Wired 的评测者表示X5 的画面是他见过的 360 相机中最好的 [52]。但从参数上看,DJI 的 1 英寸传感器在暗场景下应能获得更干净的画面。Kandao 的 QooCam Ultra 配备了 1/1.7 英寸传感器,略小于 X5,但它通过更大的 f/1.6 光圈和 10 位色深捕捉来提升动态范围进行补偿 [53] [54]

在低光环境下,DJI 和 Kandao 的 10-bit HDR 视频模式可以大放异彩。Osmo 360 支持 10-bit 色彩录制,甚至还提供了 D-Log M 色彩配置文件,便于后期调色 [55]。QooCam 3 Ultra 同样可以拍摄 10-bit HEVC in a Rec.2020 HLG profile,以实现更广的动态范围 [56]——这是 no 便携式 Insta360 相机所不具备的(所有 Insta360 消费级相机都仅支持 8-bit) [57]。这意味着 QooCam 和 Osmo 能捕捉数十亿种色彩,并保留更多高光和阴影细节,专业剪辑师在调色时会非常受用 [58] [59]。例如,并排测试显示,8-bit 视频在后期调整时更容易出现色带和噪点,而 QooCam 的 10-bit 视频则能保持更平滑的色彩过渡 [60]。DJI 的 10-bit log 视频也应当具备类似的灵活性。Insta360 针对低光的策略则是通过智能 AI 降噪(他们的 PureShot 和 “PureVideo” 夜景模式在 X5 上利用 AI 降噪),而不是 10-bit 编码 [61]。据评测者称,X5 的低光表现确实比前代产品有所提升——“better low-light footage” 是 Wired 的称赞之一 [62] [63]——但在极端条件下,可能仍无法与 DJI 的原始传感器优势或 Kandao 的色彩深度相媲美。

光学与拼接:所有这些相机都使用双鱼眼镜头。镜头设计和校准的差异会影响拼接质量(即两个半球图像融合为一个360图像的效果)。Insta360 和 DJI将镜头精确地放置在纤薄机身的正对面,这通常能带来整齐的拼接线。Kandao 的 QooCam Ultra采用了“错位”镜头设计(两个镜头并非背靠背位于同一中心线上) [64]。这让 Kandao 能够安装更大的传感器,但对于近距离拍摄对象,可能会引入轻微的视差拼接误差——有评论者指出,由于错位设计,在某些场景下可能存在对齐问题 [65]。不过,在大多数运动场景(拍摄对象距离几英尺或更远)下,现代拼接算法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所有相机都支持机内拼接视频(至少在低分辨率下,或通过手机/桌面软件实现全分辨率拼接)。理光 Theta 以出色的光学校准著称——Theta X 和 Z1 能够顺畅地为照片和视频机内拼接,但分辨率较低。Kandao 宣称 QooCam 3 Ultra 支持实时拼接,甚至可在直播时进行 [66],这对于即时分享来说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下方是一个参数对比表,总结了主要相机的核心成像参数:

相机(发布时间)传感器与像素最大360视频360照片色深防抖防水重量价格(美元)
DJI Osmo 360(2025)2 × 1″ HDR(方形)
120MP 静态
8K @ 50fps
6K @ 60fps
4K @ 100fps (360)
120 MP (360) [67]10-bit D-Log M [68]RockSteady 3.0 + HorizonSteady [69]IP?? (待定) – 可能约10米<sup>※</sup>183 克 [70]$549(标准套装) [71] [72]
Insta360 X5 (2025)2 × 1/1.28″ (≈0.8″) 48MP
72MP 静态 [73]
8K @ 30fps
5.7K @ 60fps
4K @ 120fps (360) [74]
72 MP (360) [75]8位(Rec.709 或 log)
PureVideo AI 降噪模式
FlowState + 360° 地平线锁定 [76]IPX8 15米 无需外壳 [77] [78]约200 克 [79]$549(基础版) [80]
GoPro Max 2 (2025)2 × (待定,可能≥1/2″)
仅限预热视频图片
传闻: ≥5.7K 360°视频 @ 60fps(或8K) [81]待定(上一代Max为18MP)可能为8位+GP logHyperSmooth + 360°水平校正(待定)预计5米以上(Max1为5米)约?154克(Max1)预计$500–$600
Kandao QooCam 3 Ultra(2024)2 × 1/1.7″ 56MP
96MP静态 [82]
8K @ 30fps
5.7K @ 60fps
4K @ 120fps(360°) [83]
96MP(360°) [84]10位HLG(Rec.2020) [85]内置陀螺仪防抖(6轴)IP68 10米无需外壳 [86]336克(含电池) [87] [88]$599(基础套装) [89] [90]
Ricoh Theta X(2022)2 × 1/2″ 48MP
60MP静态 [91]
5.7K @ 30fps
4K @ 60fps [92]
60 MP (360) [93]8位(JPEG,无RAW) [94]基础陀螺仪水平校正(无防抖)(非三防) [95]170 克 [96]$799(首发) [97]
$599(2025年) [98]
Ricoh Theta Z1(2019年)2 × 1英寸 20MP
23MP 静态照片 [99]
4K @ 30fps23 MP(RAW/DNG) [100]14位RAW(照片)
8位视频
基础陀螺仪水平校正182 克 [101]$1045(专业市场) [102] [103]

表:主流360°相机关键规格(截至2025年)。DJI Osmo 360的原生防水等级在资料中未明确列出;预计为防泼溅或中度防水,如5米无壳(DJI尚未在媒体 [104]中公布具体深度)。GoPro Max 2参数待确认——基于传闻及GoPro以往设计推测。

如上所示,DJI 和 Insta360 目前以 8K 拍摄位居榜首,而 GoPro 的新型号也准备重新加入竞争。Kandao 的 QooCam Ultra 也支持 8K,不过在体积/重量上有所取舍。如果拍摄照片或虚拟导览,DJI 高达 1.2 亿像素和 Kandao 的 9600 万像素带来前所未有的细节,但 Ricoh 的 Theta 系列(尤其是 Z1)依然是那些更看重大尺寸传感器画质而非单纯像素的摄影师首选 [105] [106]。接下来,我们将看看这些相机如何让画面保持稳定和平滑

防抖与拼接:让沉浸更顺滑

对于运动拍摄者来说,360 相机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全方位稳定画面。你可以把 360 相机装在山地自行车或单板滑雪板上,地平线依然保持水平,抖动也能通过软件消除。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各家的防抖系统:

  • DJI Osmo 360:采用 DJI 著名的电子防抖技术。它配备了RockSteady 3.0 和 HorizonSteady,用于 360 视频 [107]。RockSteady 能平滑消除颠簸和抖动,HorizonSteady 则能让地平线始终保持水平,即使你旋转相机也不受影响。这种组合应能带来类似云台的稳定性——对“运动”360 相机来说至关重要。DJI 在无人机和运动相机领域的经验也预示着 Osmo 360 的防抖会是顶级水准,让画面即使在剧烈运动中也能保持“如黄油般顺滑” [108]
  • Insta360 X5:Insta360 的专有FlowState 防抖一直是行业标杆。它利用相机的陀螺仪数据和先进算法消除抖动,360° 地平线锁定确保无论相机如何旋转,视频都能保持完全水平 [109]。FlowState 的效果非常好,你甚至可以把 X5 装在自拍杆上随意旋转,画面依然稳定且正立。结合“Me Mode”(用一颗镜头自动围绕用户拍摄并防抖)和子弹时间慢动作等功能,Insta360 提供了非常完善的防抖+编辑工具包 [110]。实际体验中,FlowState 和 DJI 的 RockSteady 在运动平滑处理上表现相当;两者都被认为非常优秀。
  • GoPro Max / Max 2: 2019 年的 GoPro Max 使用了 GoPro 的 HyperSmooth 防抖(360 版),表现非常好,但在地平线锁定方面不如新一代算法先进。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旋转运动,并允许通过他们的 Reframe 软件在后期进行重新取景。即将发布的 Max 2 几乎可以肯定会采用 GoPro 最新的 HyperSmooth 6.0(或更高版本),实现完整的 360 地平线校正。GoPro 通常擅长实时机内防抖——预计 Max 2 会带来“如云台般”的稳定画面,并可能提升地平线锁定能力,以匹配 Insta360/DJI。
  • Kandao QooCam 3 Ultra: Kandao 没有为其防抖起特别的名字,但它内置了 6 轴陀螺仪,并在机内(以及通过软件)进行防抖 [111]。评测指出其防抖效果不错,不过由于机身较大,相比更纤薄的 Insta360 相机,在剧烈运动下略逊一筹 [112]。不过,QooCam Ultra 的防抖结合其自重(实际上能抑制小幅震动),对于大多数用途来说能获得平稳视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其 336g 的较重机身,安装时要格外固定,正如 TechRadar 针对自行车把手等场景所提醒的 [113]
  • Ricoh Theta: Theta 各型号具备基础的陀螺仪水平校正(保持画面方向正确),但没有针对运动的高级防抖。实际上,Ricoh 相机并不推荐用于运动场景——任何走动或快速移动都会产生抖动,因为没有先进的电子防抖。它们主要用于静止或缓慢平移(如三脚架、独脚架或手持稳定)。Theta 用户做虚拟导览时依赖相机静止;如果是视频拍摄,Theta 并不是活动场景的首选。因此,在防抖方面,Theta 被其他专为运动设计的机型远远超越 [114]

地平线校正 & 360 重新取景: 从本质上说,所有 360 相机都允许你在拍摄后重新取景——你可以选择任何角度作为“下方”或“前方”。这意味着即使你把相机装在奇怪的角度,也能在后期制作出正常的视频。DJI、Insta360、GoPro、Kandao 都有地平线校正功能来自动完成这一过程。Insta360 的 Horizon Lock 和 DJI 的 HorizonSteady 能让原始 360 画面中的地平线始终保持水平,因此当你导出重新取景的标准视频时,画面不会倾斜。这对于 VR 画面或相机可能翻转的运动场景至关重要——地平线始终保持不变。GoPro Max 现有的地平线校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Max 的软件允许画面缓慢旋转约 360°),而 Max 2 很可能会实现完全锁定。

拼接质量: 如前所述,镜头的摆放和算法决定了拼接的无缝程度。这些相机大多数可以在机内以较低分辨率拼接视频,或通过软件以全分辨率拼接。Insta360 的软件以出色的拼接效果著称,甚至可以自动消除自拍杆(即“隐形自拍杆”效果) [115]。DJI 的 Osmo 360 也自带隐形自拍杆功能 [116] [117],让创作者可以获得漂浮相机的视觉效果。Kandao 的拼接也受益于镜头之间的大重叠区域;此外,他们还推出了基于 AI 的动态范围增强HDR,可以合并不同曝光,但照片分辨率较低(30MP) [118]——这表明其图像处理流程非常先进。

总结一下,在防抖和拼接方面:DJI 和 Insta360 处于顶尖且势均力敌的位置,GoPro 的新产品也很可能迎头赶上。Kandao 也有竞争力,但机身稍显笨重,Ricoh Theta 在防抖方面则不具备竞争力。因此,对于任何快节奏活动(如山地骑行、滑雪、边走边 vlog),你都能用 Osmo 360、X5 或 Max 2 轻松拍出丝滑、水平的视频。

高级功能与 AI:更智能的 360 拍摄

现代 360 相机利用 AI 和软件简化拍摄流程,并带来更多创意可能。这里我们对比它们的智能功能和编辑生态系统

  • DJI Osmo 360 – 智能功能: DJI 内置了大量“创作者友好工具” [119]。包括:
    • 语音与手势控制: 你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或手势在 Osmo 360 上开始/停止录制 [120],当相机安装在头盔或杆子等不易触及的位置时非常实用。
    • 主体追踪: 在DJI Mimo应用中,Osmo 360可以自动检测并追踪你360°画面中的人物、车辆或宠物 [121]。这意味着在导出重构视频时,软件可以让选定的主体始终居中——这对于从360视频中制作动态剪辑而无需手动关键帧来说非常有帮助。
    • GyroFrame重构:DJI引入了GyroFrame功能,你可以在编辑时用手机的动作来指向相机视角 [122]。无需繁琐地手动关键帧调整角度,只需像操作相机一样旋转手机——应用会记录这些动作,从而生成平滑的重构视频。
    • 单镜头模式:Osmo 360也可以只用一个镜头作为标准运动相机使用。在此模式下,它可以拍摄宽广的170°第一视角视频(非360°)最高可达5K/60fps [123]。本质上,这就像内置了GoPro模式,适合你不需要全景360拍摄的时候。
    • 快速编辑与插件:DJI的Mimo应用提供直观的重构、加音乐和套用模板的编辑。对于专业人士,DJI Studio桌面软件Adobe Premiere插件也可用 [124],让你能轻松将Osmo 360素材集成进专业工作流。这显示了DJI在软件上对普通用户和进阶用户的重视。
  • Insta360 X5——AI与生态系统:Insta360可以说为360编辑软件树立了标杆。Insta360手机应用Insta360 Studio桌面端都集成了丰富的AI功能:
    • 自动重构:应用可以自动选取360视频中最有趣的部分并输出重构剪辑。它会用场景检测和主体识别。例如,如果你在骑行时做了很酷的动作,AI可能会自动追踪你在画面中的位置。
    • Shot Lab与特效:Insta360的应用有“Shot Lab”,提供一键式创意特效(如360克隆自己、定格小星球、延时摄影等),这些都由AI驱动。经典例子有“子弹时间”,你将相机挥舞在头顶并减慢画面,或“小星球”特效——这些在应用中都非常简单易用。
    • PureShot / PureVideo:在低光环境下,X5 的 PureShot 利用 AI 降噪并增强照片细节,而 PureVideo(X5 新增)大概率为视频进行多帧降噪处理 [125]。这种计算摄影方法通过智能堆叠或降噪帧,帮助克服小尺寸传感器的局限。
    • MultiView 和 Deep Track:Insta360 拥有类似于 DJI 跟踪的 Deep Track 功能——你可以标记一个主体,软件会自动跟随并平移画面保持其居中。此外,针对 vlog,应用内有 MultiView 模式,可制作前后分屏视频(在采访或摩托 vlog 中很受欢迎)。
    • 编辑插件:Insta360 也为 Adobe Premiere 和 Final Cut 提供插件,其文件格式被广泛支持。生态系统还包括 Insta360 Studio,可在 PC 上获得更多控制,包括如有需要可自定义设置进行防抖和拼接。

鉴于 Insta360 软件的成熟,许多创作者喜欢用他们的相机轻松获得精美视频。不过,DJI 的首次尝试似乎也涵盖了大部分需求,甚至加入了 105 GB 内部存储,这样你可能无需频繁更换 SD 卡 [126]。(相比之下,Insta360 X5 依赖 microSD,且除几 GB 缓存外无内部存储。)

  • GoPro Max/Max 2 – 软件:GoPro 的强项历来是硬件和防抖,软件尚可但不如 Insta360 丰富。初代 Max 使用 GoPro Quik app 和桌面端 GoPro Player 进行 360 视频重构。它有关键帧和一些预设,但没有 Insta360 的 AI 自动剪辑。不过,GoPro 近期已为 Quik 增加了更多编辑工具,并在新闻稿中透露:“MAX (2025) 引入强大的新软件功能,包括无缝云端编辑、高级物体追踪与电影级重构……” [127]。这表明 Max 2 将配备 物体追踪(自动取景),并可能支持云端编辑——你可以上传素材,让 GoPro 服务器为你渲染重构视频。我们还需拭目以待,但 GoPro 显然意识到需要追赶 Insta360 的应用魔法。
  • Kandao QooCam Ultra – 软件:Kandao 提供 QooCam appQooCam Studio。虽然没有 Insta360 那么多“有趣”特效,但更注重实用性:
    • 应用可控制相机,并进行基础重构和分享。
    • Kandao Studio(桌面版)功能更为先进,支持10-bit HLG素材、LUT应用进行调色,以及高级拼接选项。Kandao还独有一些功能,比如直播(实时拼接)和GPS叠加(得益于内置GPS,你可以记录坐标,甚至在视频上叠加速度或地图——这对赛车运动爱好者来说是个福利) [128] [129]
    • 至于AI,Kandao的亮点是前文提到的动态范围增强HDR模式,以及推测其处理流程中包含一定的降噪功能。他们可能没有Insta360那样强大的移动端编辑模板,这可能让Kandao对普通用户来说稍微不那么即插即用。
  • Ricoh Theta – 软件: Ricoh的生态系统更偏向摄影师和企业用户:
    • Theta应用适合远程拍摄和基础浏览。用于虚拟导览制作,他们有Theta360工具,并与服务商合作可直接上传导览内容。
    • Ricoh的图片可以通过插件在Lightroom中编辑(尤其是Theta Z1的RAW图片)。他们没有花哨的自动编辑视频功能,因为Theta很少用于动态视频。不过,Ricoh新推出的Theta A1据称可“无缝集成到工作流程”中,具备云同步、AI自动调整场景设置,以及开放API以便自定义集成 [130] [131]。这突显了其专业定位:例如,Theta A1可以自动为长时间工地延时摄影选择最佳曝光和压缩参数,而无需用户手动设置。

总的来说,Insta360在面向消费者的AI编辑和特效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能轻松将360影像变为可分享内容。DJI通过加入类似功能(语音控制、追踪、快速编辑)强势入局。GoPro很可能通过Max 2提升其软件体验,或许会增加追踪功能并简化编辑,适合GoPro生态或订阅其云服务的用户。KandaoRicoh则服务于更小众(发烧友/专业)群体,在这些用户群体中,原始能力(10-bit、直播)和工作流集成比自动生成特效更重要。

对于旅行视频博主或普通用户来说,Insta360 应用的一键“炫酷镜头”(比如自动重构的城市延时摄影)极具吸引力。DJI 的 Mimo 目前虽然没有那么多新奇特效,但它涵盖了基本功能,甚至还能与 DJI 更广泛的产品生态系统集成(比如将无人机和 Osmo 的素材一起剪辑)。

设计、耐用性与电池续航

一台 360° 相机的设计不仅关乎外观——它会影响你在实际使用中的体验。我们将比较其物理结构、坚固性、电池续航和配件:

尺寸与外形:
大多数消费级 360 相机都是棒状或糖果条形,镜头分布在相对的两面。DJI Osmo 360延续了这一趋势,外形轮廓与 Insta360 X 系列设备相似。它体积紧凑,重量为183 克 [132],以其 1 英寸传感器来说算是较轻的——这体现了 DJI 的设计效率。Insta360 X5略高,重量约为200 克 [133]。前代 X4 为 203 克 [134],X5 因电池更大,重量也在这个区间,但依然很适合手持。GoPro Max 2——目前还未上手——很可能会延续初代 Max 的方块造型。初代约 154 克,机身为矩形,一侧有小触摸屏。如果 GoPro 沿用类似设计,Max 2 若配备更大电池可能会略重,但很可能低于 180 克。

异类是Kandao QooCam 3 Ultra:它重达 336 克(含电池) [135],体积也更大(约 71.5 x 103 x 26.6 毫米) [136]。它的重量几乎是 Osmo 或 X5 的两倍,是这几款中最重的。Kandao 选择更厚重的设计,可能是出于散热(8K 负载大)以及容纳可拆卸电池和内置存储的考虑。TechRadar 指出它“比竞品更大更重”,虽然手感结实,但由于重量大,安装时必须固定牢靠 [137]

理光 Theta 系列相机纤薄小巧(Theta X 为 170 克,非常薄,配有大触摸屏)。它们可放入口袋,但镜头突出,比其他产品更易损,因为 Theta 机身很窄——这也是 Theta 通常用单脚架小心手持,而不是随意甩动的原因之一。

做工与耐用性:
所有这些设备都配有突出的鱼眼镜头,容易被刮伤——这是360相机的一个关键问题。镜头保护器是必备配件。DJI Osmo 360提供可选的透明镜头保护罩,可直接卡扣在 [138]。Insta360通常会附带或单独出售粘贴式镜头保护罩,而X5配备了用户可更换的镜头盖(一种新的设计改进)——你可以拧下受损的镜头保护器并更换它 [139] [140]。Kandao QooCam Ultra的镜头保护器是单独出售并可直接卡扣,评论称它们“附着得很好”,强烈推荐 [141]。GoPro Max的镜头保护器也有随附(原始Max配有两个保护盖和一个橡胶罩)。

防水性能:
对于运动相机来说,无需额外防水壳即可防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Insta360 X5在这方面领先,拥有强大的IPX8等级,可在49英尺(15米)深度无需防水壳 [142]。这比一般标准要深得多(X3为10米)。DJI并未在新闻稿中明确说明Osmo 360的防水规格;DroneDJ没有提及,The Verge也未提到 [143]。鉴于DJI的Osmo Action相机通常在无壳情况下可达10米防水,我们可以猜测Osmo 360至少10米防水,甚至可能更高,但我们还需等待官方确认。它当然防尘且防冻——DJI表示其可在-20°C(-4°F)下工作 [144],这表明机身密封性很好。Kandao QooCam Ultra的防护等级为IP68(防水至10米) [145] [146],与典型运动相机相当。GoPro Max(初代)在无壳情况下可防水5米(16英尺);希望Max 2能达到或超过Insta360,或许是5米或10米(GoPro可能至少会做到5米以满足冲浪需求,深潜则需另配防水壳)。Ricoh Theta X和Z1完全不防水也不防尘——Theta A1是Ricoh首款具备坚固外壳(防水、防尘、耐极端温度)的机型 [147],但该型号主要面向工业用途。

对于一般旅行和运动,Insta360 X5和Kandao QooCam可以直接下水浮潜或应对暴雨。DJI的Osmo 360很可能也可以(在官方参数确认前,我们假定其具备中等防水能力)。

电池续航与可更换性:
电池性能至关重要,尤其是8K录制对系统负载很大。让我们来比较一下:

    DJI Osmo 360:内置1,950 mAh电池(设备内不可拆卸)。DJI 宣称一次充电可实现连续8K/30fps录制100分钟,这非常出色,且不会过热——他们强调可以持续录制,这解决了8K常见的过热问题(设备过热)。此外,DJI 提供了可选的Battery Extension Rod——带有额外电池的自拍杆手柄——可将8K/30录制时间延长+180分钟。这意味着加上扩展配件,你最多可以录制4.5小时!该杆还可兼作手柄/三脚架,并且很可能带有控制按钮。DJI 还宣传其快充功能:12分钟可充至50%,这非常快,表明其充电功率很高(很可能采用DJI自适应充电技术)。因此,Osmo 360开箱即用续航约1.5小时以上,配合配件可实现全天使用。Insta360 X5:它使用可拆卸的2,400 mAh电池(Insta有史以来容量最大)。由于容量高,X5的续航表现非常出色:最高可达5.7K/30录制135分钟。在特殊的Endurance Mode下,可达185分钟(推测通过优化设置实现,比如降低码率或关闭预览)。在满规格8K/30下,一次充电可运行88分钟。所以在最高规格下约1.5小时,略低于DJI宣称的100分钟——但大致在同一水平。这些数字令人印象深刻;这也说明Insta360在提升效率方面下了功夫。X5的电池是可拆卸的,这意味着你可以携带备用电池。Essentials bundle包含一块备用电池和一个快充底座 [148]。对于重度用户来说,换电池非常实用,而DJI的做法则是通过延长杆来获得更多电量,因为其内置电池无法随时更换。
  • GoPro Max 2: 电池参数未知。老款Max配备1600mAh电池,5.6K录制时续航约60-70分钟。如果Max 2支持更高分辨率,预计会配备更大电池(也许1800–2000mAh),以保持高画质下约1小时续航。GoPro通常也支持更换电池,所以Max 2大概率也是如此。
  • Kandao QooCam Ultra: 它配备了2280mAh可拆卸电池 [149] [150]。不过其功耗较高:官方参数显示8K/30下为50分钟5.7K/60下为60分钟 [151] [152]。所以续航大约只有DJI/Insta360的一半。这说明QooCam的运行效率较低(可能是芯片组不够先进,或是10-bit文件处理负载大)。Kandao的策略是可更换电池——你可以携带多块。他们甚至有电池充电盒配件(类似于耳机或360相机电池的便携充电方式) [153]。所以虽然单块电池续航较短,但你可以快速更换。不过,如果需要连续拍摄,QooCam可能需要外接电源或频繁暂停。
  • Ricoh Theta: Theta X配备了可拆卸电池(约1700mAh),但每次充电只能录制约30分钟视频 [154]——表现一般。Theta Z1可录制约60分钟4K视频(内置电池不可拆卸)。Theta A1预计为延时摄影配备了更大电池,但细节尚不明确;拍照续航可能有数小时,但视频可能不是其重点。无论如何,Theta并非为像运动360相机那样的连续视频录制而设计。
  • 显示屏与操控:
    这些相机(除Theta Z1外)都配有小型触摸屏:

      DJI Osmo 360:它配备了彩色触摸屏(未给出尺寸,可能与其他产品类似约2.2英寸),用于菜单导航和预览。机身上也有基本控制按钮(快门、电源) [155]
    • Insta360 X5:配备了大尺寸2.5英寸触摸屏——比X3的2.29英寸和X4的2.5英寸有所提升。它坚固耐用,支持完整的相机控制和预览回放。
    • GoPro Max 2:如果与原版类似,将配备前置触摸屏用于构图和可能的预览(Max 1为1.7英寸小屏)。GoPro可能会升级,但尚未确认。
    • Kandao QooCam:配备2.19英寸触摸屏,并有多个按钮(电源/模式、快门、“Q”快捷菜单按钮) [156]。界面风格类似运动相机。
    • Theta X/A1:Theta X首次在Theta系列中配备2.25英寸触摸屏。Theta A1很可能也有,或者至少有适合戴手套等场景的物理控制按钮,考虑到其面向户外使用。
    触摸屏极大地方便了随时更改设置和回看拍摄内容。DJI和Insta360的用户界面可能更为精致,而Kandao的界面虽然够用,但据部分用户反馈不如前两者流畅。值得注意的是,DJI在Osmo 360上集成了磁吸快拆安装系统 [157](与Action 2相机类似的设计理念),可轻松快速安装到配件上——对于快速搭建来说是个不错的设计细节。

    配件生态系统:
    这会影响每台相机的多功能性:

    • DJI Osmo 360 配件: 在发布时,DJI 宣布了可选的 镜头保护器电池延长自拍杆、多种长度的加长自拍杆(最长可达 8 英尺) [158],以及支持DJI Mic 无线麦克风直接插入(通过 OsmoAudio,本质上是带音频接口的 USB-C 端口) [159] [160]。Adventure Combo 套装包含一个多功能电池盒(很可能用于充电或作为手柄),以及一根隐形自拍杆 [161]。DJI 的生态系统虽然在 360 领域是新手,但受益于公司丰富的经验——例如,无需接收器即可使用 DJI Mic,是极大的便利,可以直接在机内录制高质量音轨 [162]。他们甚至允许同时连接两只 DJI 麦克风,实现双音轨录制 [163],这对于采访或分别捕捉环境音和人声非常理想。
    • Insta360 配件: Insta360 有大量配件:多种长度的隐形自拍杆、子弹时间手柄(可作为三脚架和慢动作旋转手柄)、潜水壳(因为虽然 X5 防水 15 米,但深潜至 40 米需要专用圆顶壳)、镜头盖、备用电池、快充器GPS 遥控器(为画面添加 GPS 数据用于叠加),以及各种专用支架(自行车、头盔、无人机等)。X5 与部分 X3/X4 配件向下兼容,除非特别说明(例如镜头保护器因新镜头设计不同) [164]。甚至还有一个有趣的“没无人机?没关系”风筝绳套件,可以像风筝一样甩动相机拍摄空中画面。Insta360 的配件生态系统可以说是最成熟的——他们几乎考虑到了创作者可能遇到的每一种场景。
    • GoPro Max 配件:GoPro 当然会有其标准的支架兼容性(相机上的可折叠安装指可以连接到任何 GoPro 支架)。所以一个直接的优势是——数百种 GoPro 支架(头盔、胸带、吸盘等)都可以使用。在最初的 Max 上,他们有一个叫 Max Grip 的杆和一个三脚架,也可能有一个潜水壳。对于 Max 2,预计也会类似:很可能会有专用的潜水壳(如果由于新的防水功能不完全需要的话),并且可能会考虑与 GoPro Volta 手柄或音频模块等配件的集成。在音频方面,GoPro Max 1 配备了 6 个麦克风用于空间音频;如果 Max 2 继续采用这种设计,外接麦克风可能就不那么必要了,但我们拭目以待。
    • Kandao 配件:Kandao 销售充电盒(可以存放和为备用电池充电,有点像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对于旅行来说非常方便) [165]、备用电池、镜头保护器、车载吸盘支架、各种自拍杆。他们并未在基础套装中附带自拍杆,一些评测者认为这是一个小遗憾 [166]。由于采用标准 1/4 英寸螺纹接口,也兼容通用三脚架和延长杆。
    • Ricoh Theta 配件:Theta 以基础为主——有几款保护壳、一款可以通过 BLE 遥控快门的自拍杆,以及最重要的:TA-1 3D 麦克风用于空间音频(专为 Z1 设计,用于 360 音频采集)。Theta 采用 1/4 英寸螺纹接口,因此经常与任何三脚架/独脚架一起使用。Theta A1 可能会有为安全帽或车辆定制的专用支架,考虑到其目标用户,但尚不确定。

    耐用性:
    DJI 和 GoPro 很可能会对他们的相机进行跌落和极端条件测试(GoPro 以能经受住摔打而闻名,DJI 在 Osmo Action 和 Pocket 系列的做工也一直很扎实)。DJI Osmo 360 的机身很可能采用金属或高等级塑料,能够承受撞击,并且被标注为可在极寒天气下工作 [167]Insta360 X5设计坚固,但有用户指出还是要稍加小心——它足够耐用适合运动,但如果镜头被直接撞击,依然可能“毁了一天”(其实所有机型都一样)。X5 通过可更换镜头保护罩的设计提升了镜头耐用性 [168],这也间接承认了前代产品的镜头容易破裂且需要整体维修。Kandao据实测报告称“像坦克一样坚固”——更厚重通常意味着更结实,但同样,镜头凸起依然是跌落时的弱点。Ricoh Theta A1则明确为“极端环境……在严苛条件下长时间任务”而打造,采用了加固密封机身 [169]。所以在所有机型中,Theta A1 可能实际上拥有最硬核的耐用性(抗冲击、抗天气),但代价是它更像一款专业工具(不适合日常或高端视频拍摄)。

    使用场景方面:

    • 如果你是Vlog 或旅行,机身形态和重量很重要——毕竟要手持一根杆子四处走。Insta360 X5 和 DJI Osmo 360 都很适合这种用途。DJI 的内置存储意味着你不会在拍摄中途空间不足(105GB 大约能存~40分钟 8K 视频或更多) [170],而其他机型则需要你随时关注 SD 卡容量(不过 Insta360/Kandao 支持 1TB 卡) [171]
    • 如果你要拍高强度极限运动,防水和坚固的机身是关键——Insta360 已经在跳伞、滑雪等场景中证明了自己;DJI 也很可能表现出色(毕竟有无人机/运动相机经验)。Kandao 的更重机型可能在头盔或无人机上略显笨重(空气动力学较差)。
    • 对于VR 电影制作或长时间延时拍摄,电池和过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DJI 的被动散热设计和电池棒对于连续拍摄演唱会或会议 360° 视频很有吸引力。Insta360 的可拆卸电池和可能的外接 USB-C 供电(这些相机大多支持录制时 USB-C 供电)也带来了灵活性。

    总的来说,每款相机在便携性和坚固性之间的权衡各不相同。DJI 和 Insta360 找到了紧凑但坚固的最佳平衡点GoPro 则依靠其丰富的配件生态和知名的耐用性,Kandao 以牺牲轻便为代价优先追求参数,Ricoh Theta 则强调为静态使用而打造的专业机身。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哪款相机最适合哪种使用场景以及性价比如何。

    使用场景适配性:哪款相机适合谁?

    并非所有 360 相机都面向同一类用户。以下是针对不同人群的分析,涵盖vlog、旅行、极限运动、专业 VR 等以及价值主张(功能与价格的权衡):

    • DJI Osmo 360 – 适合专业创作者与冒险者: 其高价位(根据套装不同约 $549–$699)和顶级参数,使 Osmo 360 非常适合专业内容创作者、电影人和资深发烧友。如果你是 YouTuber 或电影人,想要最顶级的 360 画质(8K50、10-bit 色彩、超大照片),并计划将 360 画面融入高端制作,DJI 是理想选择。它同样适合极限运动——徒步、潜水(如需可配防水壳)、滑雪——得益于其续航和防抖能力。可直接插入两只无线麦克风的能力 [172],让它成为360 度 vlog 或采访的绝佳选择,这一点其他产品很难做到如此无缝。如果你已经在用 DJI 的无人机或云台,生态系统的整合(同一 app,可能的跨设备工作流)也是加分项。Osmo 360 基本定位为“高端 360 运动相机”,全能型选手。正如 DroneDJ 所说,DJI“把等待的时间用得很值”,打造出一台在许多方面“遥遥领先于竞品”的小型强机 [173] [174]。唯一的缺点是:它刚发布(实地测试还不多),且初期供货有限(截至 2025 年中在美国仅支持预售) [175]
    • Insta360 X5 – 适合全方位 360 爱好者: X5 可以说是最全面的选择。它在高画质和易用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旅行 Vlogger社交媒体创作者,甚至是想用有趣互动方式记录旅行的普通用户都会喜欢 X5。它的应用程序让你即使不是专业剪辑师也能轻松做出酷炫的剪辑。与 Osmo 360 拥有类似核心参数的情况下,价格也略低一些。它很全能:适合极限运动(防水 15 米,非常耐用),适合家庭活动或旅行记录,甚至也能胜任半专业工作(有些独立电影人确实会用 Insta360 的素材,尤其是现在有了更大尺寸的传感器)。X5 的可更换镜头和内置剪辑技巧意味着它很适合尝试和实验。如果有人刚开始做 360 内容创作,X5 是“显而易见的选择” [176],因为它兼具强大和简易。正如一条评论所说,“对于任何准备认真对待 360° 的人来说,它是显而易见的选择” [177]。Insta360 还有很棒的社区支持和频繁的固件更新(他们甚至做过“夏季更新”,增加了新功能和耐力模式 [178])。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你主要拍摄低光 360 摄影或虚拟导览,Insta360 的 ONE RS 1-Inch 或 Theta 可能还是更好。但对于视频和多用途使用,X5 非常有吸引力。
    • GoPro Max 2 – 适合 GoPro 忠实用户和运动员: GoPro 即将推出的 Max 2 很可能会吸引已经在 GoPro 生态系统中的用户,或是那些看重坚固耐用和操作简单的人。极限运动员(冲浪、山地自行车、赛车等)通常偏爱 GoPro,因为它的可靠性已经得到验证,而且有大量的配件可选。如果 Max 2 确实配备了新的追踪功能,并能与 GoPro Quik 应用/云端无缝集成 [179],它可能会吸引那些希望 360 相机能与 GoPro 订阅(无限云备份、自动剪辑等)配合使用的人。GoPro 在音频方面也经常表现出色——Max 的 360 音效就很不错,Max 2 预计会继续采用多麦克风降风噪和空间音频录制。因此,对于希望获得好音效的 VR 电影人,或是做 POV 运动、希望相机能经受住折腾的人来说,Max 2 会很有吸引力。价格方面,GoPro 可能会略微压低,或与订阅捆绑销售。不过,如果 GoPro 没有达到 8K 分辨率,追求极致分辨率的人可能会跳过它。它在发布前还是个未知数。
    • Kandao QooCam 3 Ultra – 适合科技发烧友和小众应用场景:Kandao 的 Ultra 有点小众/高端。它适合那些非常想要 10-bit 8K,但又希望成本低于专业设备的用户。可以想象成360 摄影师或 VR 内容创作者,如果更大的设备能带来内置存储、可更换电池和纸面上最高规格,他们并不介意体积。比如说,它可能是360 实时直播搭建的最佳选择(具备实时拼接和可能的 PC 连接)。它也适用于科学或纪录片类 360 拍摄,此时额外的存储和 GPS 元数据很有优势(例如野外 360 拍摄,你可能会把相机留在野外——内存+可换电池在这种场景下非常实用)。据称其画质非常出色,但权衡之下(体积大、单块电池续航较短),它对于休闲或旅行用途来说可能不太方便。599 美元的定价也让它处于主流与专业之间。一些早期用户和评测者称赞 Kandao 不断突破极限,称 QooCam 3 Ultra 可能是“2025 年最好的 8K 360 相机”,但前提是你能接受价格 [180]。如果你追求最大动态范围,并且愿意手动编辑以发挥 10-bit 优势,Kandao 可能是你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想轻松拍摄并分享,Insta360 或 DJI 的生态系统可能更适合你。
    • Ricoh Theta Z1/X/A1 – 面向摄影师和企业用户: Ricoh Theta 系列,尤其是 Theta Z1,依然是360 摄影师(如为房地产或 Google 街景等制作虚拟导览)首选。其RAW 照片能力和大尺寸传感器带来的画质(拼接线几乎不可见,动态范围极佳),即使是 120MP 小传感器拍摄的照片在噪点或色调范围上也未必能比。若你需要在可控光线下制作高端虚拟导览,并希望进行多张包围曝光 HDR 合成,Theta Z1 就是为此设计的。Theta X 让这一流程更快(支持机内即时拼接和屏幕)——适合快节奏导览拍摄或需要快速出结果的场景(如保险理赔记录)。新款 Theta A1 面向工业和专业现场作业——电池续航长、防摔,能在恶劣环境下拍摄大量照片或视频 [181]。例如,建筑公司可以将 Theta A1 安装在安全帽或巡检机器人上,每天记录施工进度;其卖点是可靠性和集成性(云端、API),而非最高分辨率。Theta 相机并不适合运动或 Vlog——如前所述,它们没有防抖,也不防水 [182]。价格也偏高(Z1 仍在 $1000 左右)。因此,普通消费者更适合选择 Insta360/GoPro,但需要最佳静态画质的专业摄影师或需要 360 解决方案的企业会考虑 Theta。可以说,如果你的重点是360 照片(用于印刷、营销或 VR 展览),Theta Z1 或许 DJI(120MP)都可胜任——尽管 DJI 镜头素质是否优于 Theta 仍未有定论。如果你的重点是360 视频(用于 VR 视频、YouTube 等),则更倾向于选择 DJI、Insta360 或 Kandao,因为它们的视频功能更强。

    价格与性价比:
    以下是价格回顾(2025):

    • DJI Osmo 360:$499(早鸟价),标准版 $549,探险套装 $699 [183] [184]
    • Insta360 X5:基础版 $549,常见配件套装最高 $659 [185] [186]
    • GoPro Max 2:尚未发布,若保持竞争力预计为 $499(初代 Max 上市价为 $499)。可能通过 GoPro 订阅享受折扣。
    • Kandao QooCam Ultra:$599(预售时为$499) [187] [188].
    • Ricoh Theta X:上市价$799,现在特价约$599 [189];Theta Z1:$1045(无变化) [190];Theta A1:企业定价(甚至不确定是否公开销售,可能在$1000以上)。

    就性价比而言,Insta360 X5DJI Osmo 360在约$550价位提供了很多功能——它们正处于技术前沿。Kandao 要价略高(599),但功能大致相似或稍窄(不过内置存储是加分项)。GoPro 可能会略微压价,或者依靠品牌。如果 GoPro Max 2 以$399-$449上市,可能会积极抢占市场,但这只是推测。

    对于预算有限的人来说,老款如 Insta360 X3 或 X4,甚至 Qoocam 3(非Ultra版)或 GoPro Max(初代,目前仍在售,约$399)也是选择,但由于本报告聚焦于最新/即将发布产品,我们关注旗舰系列。

    发布时间线与未来创新(2025–2026)

    360相机市场正在升温,2025年因多款新品发布成为关键节点。以下是时间线及对2026年创新的展望:

    • 2024回顾:Kandao QooCam 3 Ultra于2024年CES发布,并于2024年8月发货 [191],率先将8K带给消费者。Insta360于2023年底发布了One X4 [192],以紧凑机身实现8K/30,并在2024年初可能推出了模块化的ONE RS 1-Inch 360 Edition升级版(但基本还是2022年的技术)。Ricoh则在为专业用户准备Theta X的继任者(Theta A1)。
    • 2025年初: Insta360于2025年4月发布了X5 [193],以8K和改进的硬件推动行业进步。2025年6月,理光推出了Theta A1(坚固的专业型号) [194]。GoPro Max 2的传闻在年中开始流传,7月出现了预热视频 [195]。所有目光都聚焦在DJI的入局。
    • 2025年中(7月):DJI Osmo 360于2025年7月31日发布 [196] [197],标志着DJI正式进入360相机领域。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像DJI这样规模的公司认可360运动相机市场,意味着竞争将加剧。发布时,DJI的设备并未立即在美国市场上市(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可能与监管或市场策略有关,先在欧洲/加拿大发布) [198]。但预计将在2025年晚些时候以标价549美元进入美国市场 [199]
    • 2025年末:GoPro Max 2预计将在2025年假日季发布。CEO的“值得等待”和官方预热视频暗示发布可能与GoPro惯常的产品周期一致(他们通常在9月/10月发布新相机)。如果如此,到2025年底,消费者将可以选择DJI、Insta360、GoPro、Kandao等品牌的现代360相机。这个假日季可能会出现大量对比评测,甚至价格战(如果Insta360或DJI进行促销以争夺GoPro的市场份额也不足为奇)。
    • 2026年展望:我们可以期待渐进式改进和新入局者
      • Insta360可能计划推出X6,或许具备8K/60或更高分辨率的静态照片,或者推出双1英寸传感器的消费级机型(尽管他们之前通过1-Inch版实现过)。他们也可能在计算摄影方面发力——例如,利用“三重AI芯片”实现相机内实时AI编辑(如前所述,X5配备了三颗AI芯片) [200]
      • DJI 很可能会听取用户对 Osmo 360 的反馈,并可能发布一款 Osmo 360 “2” 或者更低端的型号。DJI 也有可能将 360 相机集成到无人机或云台中(想象一下 DJI 无人机搭载 Osmo 360,实现真正沉浸式的空中 360 视频——这并不遥远)。
      • 如果 Max 2 表现良好,GoPro 可能会比 Max 1 和 Max 2 之间 6 年的间隔更快地推出新一代产品。也许 2026/27 年推出 Max 3,如果 Max 2 仍为 6K,Max 3 可能升级到 8K。
      • Kandao 可能会完善 QooCam 产品线——也许会有 QooCam 4,或者推出一款更轻便、解决 Ultra 机身过重问题的版本,或者进一步提升分辨率(他们的专业相机 Obsidian 已经能拍 12K VR——部分技术可能会下放到消费级产品)。
      • 新兴品牌: 我们可能会看到新玩家或小众品牌尝试新东西。例如,Labpano 有专业 360 相机,Trisio 专注于仅拍照的 360 相机,HumanEye Vuze 曾推出 3D 360 相机——这些品牌中的某一个可能会引入创新功能,比如集成 3D180/360 可切换镜头,或者在 2026 年带来新突破。此外,随着 Apple Vision Pro 等产品带动 AR/VR 兴趣增长,对 3D VR180/360 内容 的需求可能上升——未来相机可能会支持立体 360 拍摄(目前这主要是高价专业相机或双机位设备的领域)。
      • AI 进步: 预计会有更多 AI 辅助功能。也许会有 机内自动剪辑——比如一种模式,摄像机在你停止录制后自动挑选精彩片段并生成重构视频。此外,物体识别 也会提升(比如识别人脸并确保其在画面最佳位置——这对拍摄团体/活动的 360 视频很有用)。
      • 更高帧率与分辨率: 到 2026 年底,我们可能会看到首款消费级 12K 360 相机,或者至少 8K 60fps 成为标准。8K 30fps 会变得很常见。文件大小和处理能力始终是权衡——要注意 8K 等距圆柱格式文件非常庞大(重构后实际约为 4K)。有人认为 8K 以上对大多数用途收益递减。但对于 VR 头显观看来说,更高分辨率有助于减少纱窗效应。因此,像 Insta360 这样的厂商可能会推出 10K 或 12K 的 360 相机(他们有一款 11K 专业机型 Titan,也许未来会有迷你版)。
    • 软件与平台集成: 到 2026 年,360 内容的分享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社交媒体(Facebook、YouTube)已经支持 360,但也许会有新平台(或专为 VR 设计的网络)鼓励更多人拍摄 360 内容。如果 Meta Quest 或 Vision Pro 等头显普及,消费者对沉浸式影像的需求可能增加——这反过来会促使厂商进一步简化 360 内容的创作流程。

    本质上,2025 年因 DJI 入局和多款 8K 相机争夺头把交椅而成为转折点。2026 年,我们预计在硬件(传感器升级,也许会有全局快门传感器以消除运动时拼接错位?)和软件(AI、AR 集成)方面会有一场 创新竞赛DJI、Insta360 和 GoPro 之间的竞争尤其值得关注,因为三者各有雄厚资源和独特优势:DJI 拥有硬件和专业市场经验,Insta360 擅长软件和社区运营,GoPro 拥有品牌积淀和丰富的配件生态。

    结论

    2025–2026年的360度相机市场充满创新,为创作者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样选择。DJI的Osmo 360强势登场,作为一款强大的旗舰产品,带来了尖端规格(原生8K50、1英寸传感器、1.2亿像素静态照片)和为专业创作者精心设计的细节 [201] [202]。它在关键领域实现了对竞争对手的超越——正如DroneDJ所指出,DJI“加大了赌注”,带来了更高的帧率、更大的像素和更强的续航力 [203]——有望成为360运动相机的新标杆。与此同时,Insta360的X5依然是一款强劲的主力机型和首选的全能型。它以几乎相同的8K画质(30fps)和成熟、功能丰富的生态系统吸引着新手和资深用户。评测者称其为“值得升级”,让Insta360在用户友好的360拍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 [204] [205]

    GoPro Max 2即将上市,带来了更多期待——GoPro似乎终于准备将其360产品升级到现代标准,这有望重新激发粉丝群体的热情,并带来更多竞争(尤其是在GoPro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带来其著名的耐用性和简易性时) [206]。同样不容忽视的是,Kandao的QooCam 3 Ultra展示了小型厂商如何推动创新,在一款面向发烧友、追求参数极致的设备中实现了10-bit 8K [207]。而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如虚拟导览摄影师或企业用户——Ricoh Theta系列依然以顶级照片质量和工作流集成服务于市场,尽管它属于与“运动”360相机不同的类别 [208] [209]

    在对所有这些进行比较时,很明显没有哪一款360相机适合所有人。如果你追求极致视频质量和专业功能,并且不介意高价,DJI Osmo 360极具吸引力。如果你需要多功能性、易用性以及强大的移动编辑套件,且价格略低,Insta360 X5几乎无可匹敌。GoPro的Max 2则适合信赖该品牌可靠性、喜欢其工作流程或安装方式的用户。Kandao的产品则非常适合像素党和早期尝鲜者,他们不介意为了画质而增加设备重量。而Ricoh依然是摄影和专业记录领域的专家之选

    有一点可以肯定:360相机的进步意味着,拍摄沉浸式、稳定、高分辨率的360°影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创作者现在可以用能装进口袋或背包的设备,拍摄第一人称冒险或电影级VR体验。随着这些设备不断进化,拥有更好的传感器、更智能的AI和更坚固的设计,我们正步入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360内容有望成为主流,不仅仅是VR爱好者的专属,而是日常讲故事和分享的工具。无论你是打算将下次旅行录制成互动VR故事、用360直播活动,还是制作专业VR影片,2025年这一代相机都能满足你的需求。随着DJI、Insta360和GoPro等巨头相互竞争,我们消费者很可能在来年见证更多令人惊叹的功能(也许是12K?3D360?)。

    总之,DJI Osmo 360对比Insta360 X5、GoPro Max 2(以及其他品牌)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是双赢局面。这是一场激烈的竞争,推动了创新,也有望拉低价格。每款机型都有其优势,但都堪称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产品。在选择时,请考虑你的具体用途——极限运动、旅行Vlog、专业VR还是创意实验——并选择最符合你需求的相机。无论你选择哪一款,你都将站在沉浸式叙事的前沿,不仅捕捉瞬间,更为观众记录下完整的体验。

    来源:

    Insta360 X5 vs. X4 vs. GoPro 13 vs. DJI Action 5 Pro

    References

    1. dronedj.com, 2. dronedj.com, 3. dronedj.com, 4. dronedj.com, 5. dronedj.com, 6. www.wired.com, 7. www.wired.com, 8. www.prnewswire.com, 9. www.wired.com, 10. www.theverge.com, 11. www.theverge.com, 12. www.theverge.com, 13. www.diyphotography.net, 14. www.diyphotography.net, 15. www.diyphotography.net, 16. www.diyphotography.net, 17. www.diyphotography.net, 18. www.diyphotography.net, 19. www.diyphotography.net, 20. panoraven.com, 21. panoraven.com, 22. panoraven.com, 23. www.ricoh.com, 24. www.ricoh.com, 25. panoraven.com, 26. www.theverge.com, 27. www.theverge.com, 28. us.kandaovr.com, 29. www.diyphotography.net, 30. www.theverge.com, 31. dronedj.com, 32. www.theverge.com, 33. us.kandaovr.com, 34. panoraven.com, 35. www.techradar.com, 36. www.threesixtycameras.com, 37. dronedj.com, 38. dronedj.com, 39. www.theverge.com, 40. www.theverge.com, 41. www.diyphotography.net, 42. panoraven.com, 43. panoraven.com, 44. panoraven.com, 45. panoraven.com, 46. panoraven.com, 47. dronedj.com, 48. www.wired.com, 49. www.theverge.com, 50. dronedj.com, 51. www.wired.com, 52. www.wired.com, 53. www.diyphotography.net, 54. www.diyphotography.net, 55. dronedj.com, 56. www.techradar.com, 57. www.diyphotography.net, 58. www.diyphotography.net, 59. www.diyphotography.net, 60. www.diyphotography.net, 61. www.prnewswire.com, 62. www.wired.com, 63. www.wired.com, 64. www.diyphotography.net, 65. www.diyphotography.net, 66. us.kandaovr.com, 67. dronedj.com, 68. dronedj.com, 69. dronedj.com, 70. www.theverge.com, 71. www.theverge.com, 72. dronedj.com, 73. www.theverge.com, 74. us.kandaovr.com, 75. www.theverge.com, 76. www.prnewswire.com, 77. www.prnewswire.com, 78. panoraven.com, 79. panoraven.com, 80. dronedj.com, 81. www.techradar.com, 82. www.diyphotography.net, 83. us.kandaovr.com, 84. www.diyphotography.net, 85. www.techradar.com, 86. www.diyphotography.net, 87. www.techradar.com, 88. www.techradar.com, 89. www.techradar.com, 90. www.techradar.com, 91. panoraven.com, 92. panoraven.com, 93. panoraven.com, 94. panoraven.com, 95. panoraven.com, 96. panoraven.com, 97. panoraven.com, 98. panoraven.com, 99. panoraven.com, 100. panoraven.com, 101. panoraven.com, 102. panoraven.com, 103. panoraven.com, 104. www.theverge.com, 105. panoraven.com, 106. panoraven.com, 107. dronedj.com, 108. dronedj.com, 109. www.prnewswire.com, 110. www.prnewswire.com, 111. us.kandaovr.com, 112. www.techradar.com, 113. www.techradar.com, 114. panoraven.com, 115. www.prnewswire.com, 116. dronedj.com, 117. dronedj.com, 118. www.techradar.com, 119. dronedj.com, 120. www.theverge.com, 121. www.theverge.com, 122. dronedj.com, 123. dronedj.com, 124. dronedj.com, 125. www.amazon.com, 126. www.theverge.com, 127. gopro.com, 128. www.diyphotography.net, 129. www.diyphotography.net, 130. www.ricoh.com, 131. www.ricoh.com, 132. www.theverge.com, 133. panoraven.com, 134. panoraven.com, 135. www.techradar.com, 136. www.techradar.com, 137. www.techradar.com, 138. www.theverge.com, 139. www.wired.com, 140. www.wired.com, 141. www.techradar.com, 142. www.prnewswire.com, 143. www.theverge.com, 144. dronedj.com, 145. www.diyphotography.net, 146. www.techradar.com, 147. www.ricoh.com, 148. store.insta360.com, 149. www.bhphotovideo.com, 150. www.techradar.com, 151. us.kandaovr.com, 152. www.bhphotovideo.com, 153. www.techradar.com, 154. panoraven.com, 155. www.techradar.com, 156. www.techradar.com, 157. www.dji.com, 158. www.theverge.com, 159. www.theverge.com, 160. dronedj.com, 161. www.theverge.com, 162. www.theverge.com, 163. www.theverge.com, 164. panoraven.com, 165. www.techradar.com, 166. www.techradar.com, 167. dronedj.com, 168. www.wired.com, 169. www.ricoh.com, 170. www.theverge.com, 171. www.diyphotography.net, 172. www.theverge.com, 173. dronedj.com, 174. dronedj.com, 175. www.theverge.com, 176. panoraven.com, 177. panoraven.com, 178. www.insta360.com, 179. gopro.com, 180. us.kandaovr.com, 181. www.ricoh.com, 182. panoraven.com, 183. dronedj.com, 184. dronedj.com, 185. store.insta360.com, 186. store.insta360.com, 187. www.diyphotography.net, 188. www.diyphotography.net, 189. panoraven.com, 190. panoraven.com, 191. www.techradar.com, 192. panoraven.com, 193. www.prnewswire.com, 194. www.ricoh.com, 195. www.theverge.com, 196. www.theverge.com, 197. www.theverge.com, 198. www.theverge.com, 199. www.theverge.com, 200. www.amazon.com, 201. dronedj.com, 202. dronedj.com, 203. dronedj.com, 204. www.wired.com, 205. www.wired.com, 206. www.theverge.com, 207. www.diyphotography.net, 208. panoraven.com, 209. panoraven.com, 210. dronedj.com, 211. dronedj.com, 212. www.theverge.com, 213. www.theverge.com, 214. www.prnewswire.com, 215. www.prnewswire.com, 216. www.wired.com, 217. www.wired.com, 218. www.theverge.com, 219. dronedj.com, 220. www.theverge.com, 221. www.diyphotography.net, 222. www.diyphotography.net, 223. www.techradar.com, 224. www.techradar.com, 225. panoraven.com, 226. panoraven.com, 227. www.ricoh.com

    Sky Show Spectacular: Twin Meteor Showers, Planet Parade & Aurora Hints (July 31–Aug 1, 2025)
    Previous Story

    天空盛宴:双流星雨、行星大游行与极光预兆(2025年7月31日–8月1日)

    AI’s Wild 48 Hours: Apple Opens Wallet, Musk Bends to EU, Breakthrough AI Models & More (July 31–Aug 1, 2025)
    Next Story

    AI狂野48小时:苹果大举投资,马斯克向欧盟妥协,突破性AI模型等(2025年7月31日–8月1日)

    Go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