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事实
- 火星生命的最接近线索: 美国宇航局“毅力号”探测器发现了“潜在生物特征”——火星岩石上的豹纹状图案——据美国宇航局代理局长Sean Duffy称,这标志着“我们有史以来最接近发现火星生命的一次” [1] [2]。这些证据是在被昵称为“Sapphire Canyon”的样本中发现的,表明远古微生物可能曾在火星耶泽罗陨石坑中繁衍生息,不过还需等待未来样本返回分析以确认 [3] [4]。
- 作战卫星网络发射: SpaceX于9月10日为美国太空发展局的首个“第一批运输层”任务发射了21颗小型卫星 [5]。这标志着计划部署的126颗低轨道卫星星座的开始,旨在为作战人员提供加密的超视距通信,预计到2027年实现全球覆盖 [6] [7]。
- SpaceX获准每年发射120次: 美国监管机构已批准SpaceX将其佛罗里达州Falcon 9火箭的发射频率增加一倍多。FAA和空军的环境评估批准将卡纳维拉尔角SLC-40发射台的发射次数从每年50次提升至每年120次,甚至允许建设新的助推器回收着陆区 [8]。该决定是在分析了4,200条公众意见后作出的,并要求采取缓解措施以保护环境 [9] [10]。
- 卫星连接17,000座岛屿: SpaceX成功为印度尼西亚PSN集团发射了Nusantara Lima,这是一颗由波音制造的强大通信卫星,在经历多日天气延误后升空 [11]。Falcon 9于9月11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56(格林威治时间9月12日01:56)发射,并将助推器回收至无人船上,这标志着SpaceX在2025年的第114次Falcon 9任务 [12] [13]。Nusantara Lima一旦在2026年投入运营,将扩展印尼17,000座岛屿的互联网和电信覆盖 [14]。
- 中国登月火箭取得里程碑进展: 中国新一代长征十号登月火箭原型于9月12日完成了七台发动机全时长静态点火测试 [15]。一级火箭在文昌点火320秒,被称为“突破”,验证了设计和可重复使用发动机集群,中国正式进入载人登月计划的“登月阶段” [16] [17]。长征十号有两种型号,计划在2030年前将中国宇航员送上月球 [18] [19]。
- Rocket Lab 股价飙升至历史新高:本周,Rocket Lab 股价飙升逾10%,创下历史新高(约$53),因华尔街对其即将推出的 Neutron 火箭持乐观态度 [20] [21]。分析师上调了目标价,理由是 “稳步推进” Neutron 的开发进展以及 第二季度创纪录的营收,首次试飞计划在年底前进行(如无最后障碍) [22]。公司还获得了美国政府2400万美元的奖励,用于扩大太空部件的生产,凸显其在国防项目中日益增长的作用 [23]。
- 太空初创企业崛起: NewSpace 创业公司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和技术突破。Rendezvous Robotics 以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走出隐身,致力于利用模块化“TESSERAE”瓷砖进行轨道组装 [24]。该技术已在NASA演示中测试,有望实现 “比足球场还大的天线” 和轨道太阳能农场,联合创始人Joe Landon表示,这被称为 “轨道上的智能组装,已在太空验证,现在准备扩展” [25]。在欧洲,芬兰的 ReOrbit 融资 4500万欧元,用于制造“主权”卫星,使各国能够独立运营关键太空系统 “在当今地缘政治环境下”,而无需依赖外国供应商 [26] [27]。
- 卫星助力安全与科学:爱达荷州土地管理局将与OroraTech合作,在全州部署一套新的卫星野火探测系统。这家德国初创公司的热成像卫星能够发现如汽车般大小的火源,并在“几分钟内”向消防员发送警报,OroraTech USA首席执行官Thomas Gruebler表示 [28] [29]。与此同时,NASA和ESA宣布,Sentinel-6B海洋观测卫星将于11月发射,以继续进行精确的海平面测量。Sentinel-6B将接替其2020年的前身,利用雷达高度计提升海洋天气预报能力,帮助船只避开异常大浪和风暴 [30] [31]。“Sentinel-6B将……帮助保障船只、船员和货物的安全,”NASA海洋科学负责人Nadya Vinogradova-Shiffer指出 [32]。
火星探测车发现古代生命潜在迹象
本周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来自红色星球。NASA公布证据显示,一块火星岩石样本可能含有“潜在生物特征”——这是过去微生物生命的线索。毅力号探测器于2024年7月在耶泽罗陨石坑的古河三角洲钻取了这块被称为“Sapphire Canyon”的样本 [33]。科学家们在这块红色岩石(昵称为“Cheyava Falls”)中发现了毫米大小的“豹纹斑点”,在地球上,这种斑点可能是微生物获取能量的化学过程所产生的 [34] [35]。该岩石富含黏土,这是一种能够在亿万年间极好地保存生命有机痕迹的材料 [36]。
这一发现——现已在《自然》期刊通过同行评审——引发了NASA的兴奋。“在火星上发现潜在生物特征是一项突破性的发现,这将推动我们对火星的理解,”代理NASA局长肖恩·达菲(Sean Duffy)表示,并称其为“我们迄今为止距离在火星上发现生命最近的一次” [37]。然而,NASA官员提醒,这些典型斑点也可能有非生物起源 [38]。科学家们表示,要想确定真相,我们可能需要等待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将“毅力号”缓存的岩石在2030年代带回地球 [39]。尽管如此,这一发现验证了探测器的任务:“这是NASA努力……带来正是这种类型科学的直接结果,”NASA科学理事会负责人尼基·福克斯博士(Nicky Fox)指出 [40]。目前已收集30份样本 [41],“毅力号”一直在完成其天体生物学探索任务——为火星古代潮湿环境可能支持生命提供了诱人的线索 [42]。
军用“作战人员”卫星网络初具雏形
在近地轨道,一场军事卫星的新纪元已经开启。9月10日,SpaceX将美国太空发展局(SDA)“第一批运输层”(T1TL)的首批21颗卫星送入轨道 [43]。这些由York Space Systems制造的小型卫星,是一组先进星座的先锋,将为美军“提供全球通信接入”,并具备“持续的区域加密连接” [44]。该网络最终将在近地轨道部署126颗卫星,成为五角大楼“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的一部分,这是一张用于通信、导弹追踪等的高韧性卫星网络 [45] [46]。如果一切顺利,SDA预计这第一批卫星将在2026年为作战人员实现“作战效用”,到2027年随着整个层级建成实现全球覆盖 [47]。
关键的是,这些是SDA太空军事通信愿景的首批具备作战能力的卫星。“这是我们首次能够开始与作战司令部合作……让作战人员习惯于在这种架构下使用太空资源,”代理SDA主任G.P. “GP” Sandhoo解释道。“这是直接下行到作战人员的通信,”他在接受 [48]记者采访时表示。运输层卫星配备了多组Link-16天线——这是一种北约标准的战术数据链——基本上可以让它们将短信和目标数据直接传送给前线的部队、舰船或飞机 [49] [50]。它们还搭载了光学激光链路,可通过高速光束在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之间传递数据 [51]。即将离任的SDA主任Derek Tournear指出,这项技术在测试期间首次在轨道上成功演示,并称激光下行链路是“从太空向地面传输大量数据的非常有效方式”(尽管受天气影响) [52]。
9月10日的发射,被称为“Tranche 1运输层——批次1”,于当地时间上午7:12(协调世界时1412)在范登堡太空军基地由猎鹰9号火箭发射升空 [53]。SpaceX对助推器的重复使用持续为快速部署带来成效:火箭的第一级在完成任务后成功返回范登堡着陆 [54] [55]。随着这次飞行,Tranche 1的组装正式开始 [56]。SDA已与York、洛克希德·马丁和诺斯罗普·格鲁曼签约,为该批次各自建造42颗卫星 [57]。大约在六个月内,一旦在轨检查和测试完成,这些新卫星将准备好投入作战使用,并与军事单位进行演练 [58]。未来几个月还将有更多批次发射,Tranche 2——一个规模更大的后续批次,包含数百颗卫星——已经在开发中,计划于2026年开始发射 [59] [60]。
军事领导人称此次发射是迈向太空赋能作战网络的重要一步。SDA(太空发展局)成立于2019年,旨在“以快速的时间表交付所需的太空能力”,并以自己是国防部“建设性的颠覆者”在获取太空技术方面而自豪 [61]。通过利用频繁的商业发射和小型卫星制造,SDA以比传统项目更快、更低成本的方式部署能力。随着Tranche 1卫星现已进入轨道,像印太这样的地区的指挥官们很快将试验直接卫星链路,即使在地面链路被干扰的对抗环境中也能为他们提供连接 [62] [63]。这预示着大规模星座如何通过持续的通信和来自太空的传感器数据为部队带来优势。
SpaceX的创纪录发射节奏与新的监管胜利
本周,SpaceX的发射台几乎没有冷却下来,任务频繁——并且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监管go,为未来更多发射铺平道路。在SDA飞行之后,SpaceX于9月11日又取得了一次商业成功,发射了Nusantara Lima,这是一颗为印度尼西亚服务的5.5吨通信卫星。美国东部时间晚上9:56,一枚猎鹰9号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40号发射台升空,在连续三天因天气推迟后抓住了一个紧凑的发射窗口 [64]。大约8分半钟后,执行第23次飞行的老牌一级助推器返回地球,降落在大西洋上的无人回收船A Shortfall of Gravitas [65] [66]。二级火箭随后在升空约27分钟后将Nusantara Lima部署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67]。
此次任务突显了SpaceX在2025年的快速发射节奏——这已经是今年的第114次猎鹰9号发射 [68]。(作为对比,2022年猎鹰9号发射61次;2023年为98次。)这颗由波音制造的卫星将环绕地球上空22,300英里,为印度尼西亚群岛提供宽带及其他通信服务 [69]。“印度尼西亚是最早采用卫星通信连接公民的国家之一,Nusantara Lima延续了这一传统,”PSN集团首席执行官Adi Rahman Adiwoso表示,他的公司将利用该卫星覆盖偏远岛屿 [70]。一旦在2026年投入使用,Nusantara Lima将极大提升印度尼西亚2.7亿人口的互联网连接 [71]。
在这波发射热潮中,SpaceX 获得了一项关键批准,以维持更高的发射频率。9月12日,FAA 和美国太空军东部航天发射场宣布,他们已批准 SpaceX 每年可在卡纳维拉尔角进行多达 120 次 Falcon 9 发射 [72]——这实际上是将 40 号航天发射综合体此前 50 次的发射上限翻倍。随着发射频率的提升,SpaceX 还获得了在 40 号发射台附近新建着陆区的许可,用于回收 Falcon 助推器 [73]。这一批准基于一份长达 122 页的详细环境评估报告,该报告在经过数月分析和数千条公众意见后,认定更高的发射频率和新着陆区“无重大影响” [74] [75]。“提出的行动是为了满足……美国政府近期未来的发射需求……并推进可靠且可负担的太空通道,”太空军上校Marcia Quigley在决定书中写道,并指出公众对提升发射能力的关注 [76]。对于已经展现出一周内多次发射能力的 SpaceX 来说,这一监管批准是一个重要的瓶颈被移除。这使公司能够在不违反环境或航区限制的情况下,继续在佛罗里达州积极推进 Starlink 部署、商业发射和政府任务。今年,SpaceX 已开始使用佛州第二个发射台(39A)执行 Starlink 任务,以提升 40 号发射台的处理能力。现在,随着单一发射台每年最多 120 次发射获批,如果有足够的需求和硬件供应,SpaceX 理论上可以每三天就从 SLC-40 发射一枚 Falcon 9。同样重要的是,新的着陆区意味着更多助推器可以在陆地回收,相比无人船回收简化了周转物流。SpaceX 仍需单独获得佛州 Starship 发射的批准(该流程正在与 FAA 和太空军进行中 [77]),但对于 Falcon 9 来说,支持日益增长的发射合同的道路已经畅通。
实际上,SpaceX的发射团队已经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运作。9月13日(太平洋夏令时上午10:21),另一枚猎鹰9号计划从加利福尼亚范登堡发射,搭载24颗星链互联网卫星进入轨道 [78]。如果成功,这将使SpaceX今年的发射次数达到115次,有望在年底前超过130次发射。同时,本周末SpaceX和诺斯罗普·格鲁曼正在准备一次国际空间站货运任务:一枚猎鹰9号将于9月14日发射诺斯罗普的天鹅座NG-23补给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 [79]。(诺斯罗普在退役自家安塔瑞斯火箭后,委托SpaceX发射天鹅座任务。)如此繁忙的发射计划凸显了监管机构为何认为有必要给予更大灵活性——SpaceX正在打破旧有的发射纪录,并且没有放缓的迹象。
中国航天:登月火箭进展与海上发射
本周,中国在载人登月目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9月12日,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工程师进行了第二次静态点火试验,测试了长征十号,这是一款中国为送宇航员登月而设计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当地时间下午3点,长征十号一级七台并联发动机同时点火,持续燃烧了320秒 [80]。这次全时长点火展示了助推器在低推力设置和模拟飞行中重启时的性能,获得了大量数据 [8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宣布此次试验“圆满成功”,并指出其“全面验证了设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一级推进系统表现出色 [82] [83]。试验还验证了发动机回收与重复使用的流程,这是中国火箭的新特性 [84]。
目前已完成两次计划中的静态点火(第一次在7月),中国在长征十号原型研制上取得了“突破” [85]。该火箭将有两种构型——LM-10和较小的LM-10A——分别用于载人登月计划 [86]。“中国已进入载人登月工程的登月阶段,为2030年前宇航员登月铺平道路,”CMSA在试验后宣布 [87]。近几个月来,中国的登月项目进展迅速:文昌正在建设新的发射基础设施,相关配套如“梦舟”新一代载人飞船和“揽月”月面着陆器也“取得了连续进展”,官方表示 [88]。长征十号首飞预计在2027年左右,这些发动机试验是火箭执行实际任务前的重要风险降低步骤 [89]。
在中国航天领域的其他地方,商业发射活动也成为新闻。在过去一周,一枚中国私营火箭,Smart Dragon-3,搭载一批“Geely-05”小型卫星从海上平台进入轨道——这是对海基发射能力的展示 [90]。这枚固体燃料助推器于9月9日凌晨从山东省附近的黄海升空,由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负责监督 [91]。据报道,此次任务取得成功,扩展了吉利(中国汽车制造商支持)的低轨道卫星星座,旨在为联网汽车导航和物联网服务提供支持。从海上发射为中国在某些任务上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和安全性,这也是2023–2025年间中国公司一系列海上发射中的最新一次。
此外,9月13日,俄罗斯也进行了自己的卫星发射,将一颗Glonass-K1导航卫星通过联盟2.1b火箭送入轨道。发射于13日02:10 UTC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进行 [92]。Glonass-K1卫星是俄罗斯GPS等效全球导航系统的现代化航天器。本次发射有助于补充老化的Glonass星座,以确保持续的定位服务。而在几天前的9月11日,俄罗斯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一艘无人Progress MS-32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食物、燃料和补给。Progress飞船于9月13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为第70远征队带来了新鲜补给。
行业动态:蓝色起源的下一次发射、Rocket Lab的崛起与新创企业
在私人航天领域,一波新的发展正预示着激烈的竞争与创新。Blue Origin,由杰夫·贝索斯创立的公司,正为本月底备受期待的任务做准备。Blue Origin已确认,目标是在9月29日(最早不早于)进行New Glenn重型火箭的第二次发射 [93]。New Glenn在2025年1月的首次发射成功进入轨道(部署了测试载荷),但未能回收助推器 [94]。现在,在这次NG-2任务中,New Glenn将搭载NASA的ESCAPADE科学任务——两颗前往火星的小型探测器,用于研究火星的磁层 [95] [96]。Blue Origin一直在“与NASA密切合作”,为此次飞行做准备,这将是该火箭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往行星际轨道 [97] [98]。公司在社交媒体上暗示,随着New Glenn的发射台在佛罗里达36号发射场再次启动,大家可以期待“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 [99]。除了发射火星探测器外,Blue Origin还将再次尝试在下游的无人船上回收57米高的一级火箭 [100]。如果成功,这将成为Blue Origin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望打破SpaceX在重型火箭可重复使用领域的垄断。除了New Glenn,Blue Origin还因向NASA推介“火星通信轨道器”概念(本质上是火星上的商业中继卫星)而成为新闻焦点,这显示出该公司在为政府和私人客户提供深空基础设施方面的兴趣正在扩大。与此同时,Rocket Lab正享受着市场的关注。总部位于长滩的这家发射与航天器公司本周股价($RKLB)飙升至历史新高,投资者信心不断上升。9月9日,Roth Capital及其他分析师上调了Rocket Lab的目标价——Roth从50美元上调至60美元——理由是“公司在Neutron火箭项目上取得稳步进展,以及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强劲” [101] [102]。Neutron是Rocket Lab正在开发的中型可重复使用火箭,计划于2025年底首飞。公司最近在弗吉尼亚州启用了其3号发射场,并一直在制造Neutron的结构和发动机,进展符合预期(尽管管理层承认进度安排较为激进) [103]。这一乐观前景推动Rocket Lab市值突破250亿美元,这对于一家几年前还在发射微型Electron火箭的公司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104] [105]。除了私人投资外,Rocket Lab还获得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公司在《芯片与科学法案》下赢得了2390万美元的奖励,用于扩大航天级元器件的本土生产,凸显其在国家安全项目中日益增长的作用 [106]。所有这些势头正值Rocket Lab准备在即将到来的飞行中尝试用直升机在空中回收Electron助推器——这是其实现小型火箭部分可重复使用努力的一部分。紧接着,公司还将加大Neutron发射服务的市场推广,宣称到Neutron首飞时,Rocket Lab凭借其火箭产品组合,能够覆盖“预计到2029年发射的所有卫星的98%” [107]。
在初创企业方面,太空基础设施和数据初创公司继续吸引投资。在轨道服务领域,一家名为Rendezvous Robotics的隐身初创公司终于公开了自己及其使命。该公司由SpaceX、Blue Origin和洛克希德的前员工共同创立,Rendezvous正在开发自主太空组装技术,以在轨道上建造大型结构。本周,该公司宣布完成300万美元的pre-seed轮融资,以加速其以TESSERAE为核心的技术——由联合创始人Ariel Ekblaw博士发明的自对接模块化瓷砖 [108]。TESSERAE瓷砖已在国际空间站进行过两次实验,展示了它们如何在微重力环境下自主对齐并连接 [109]。“以前从未有人做到过——在轨道上的智能组装,已在太空中验证,现在准备扩展,”联合创始人兼总裁Joe Landon这样描述这项技术,该技术有望实现“比足球场还大的天线、可重构的防御系统、轨道太阳能农场,甚至是太空数据中心”,这些都可以在轨道上组装,而不是一次性整体发射 [110]。他们的愿景是,通过发射大量小型瓷砖并让它们在太空中自组装,可以突破当前火箭有效载荷整流罩的尺寸限制。在Aurelia Institute的风险投资部门等机构领投的本轮融资后,Rendezvous计划于2026年将第五代TESSERAE演示器送往国际空间站,以进一步验证这一概念 [111]。
在欧洲,ReOrbit,一家芬兰卫星制造商,完成了该大陆较大的A轮融资之一,金额为4500万欧元(约合4800万美元)。该融资于9月9日宣布,旨在扩大ReOrbit为政府和商业客户生产软件定义卫星的规模 [112]。ReOrbit专注于“主权”卫星系统——即让各国能够完全控制其太空资产(通信或侦察),无需依赖外国技术或运营商 [113]。“这项投资确保各国能够独立且完全自主地运营关键太空系统,”首席执行官Sethu Saveda Suvanam表示,并补充说,在当今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依赖外部方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接受的风险。ReOrbit确保他们永远不必这样做。” [114]。本轮融资由芬兰风险投资公司Springvest领投,被视为欧洲航天与防务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115]。随着来自亚洲、中东和欧洲的需求不断增长,ReOrbit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在多个国家开设卫星生产中心 [116]。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初创公司已经签订了合同,包括为一家马来西亚公司建造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并与印度的Ananth Technologies合作 [117]。这笔新资金将帮助其与美国企业竞争,并满足欧洲对本土防务和电信卫星能力的需求。另一个将太空与公共安全结合的显著案例来自地球观测领域。OroraTech,一家德国航天初创公司,宣布与爱达荷州土地管理局合作,在爱达荷州森林部署基于卫星的野火探测系统 [118]。OroraTech运营着不断扩大的热成像立方星座,旨在在野火初期阶段进行侦测。新系统将融合OroraTech的卫星热成像数据与其他来源,以精确定位火源、估算火势强度,甚至预测蔓延趋势,并及时通知消防队伍。“通过与爱达荷州合作,我们确保全州消防员都能获得最先进的野火情报,”OroraTech USA首席执行官Thomas Gruebler表示 [119]。他指出,这些卫星能够探测到如“小型汽车”大小的野火,使应急人员能在火势扩大前及时应对 [120]。警报可在探测后数分钟内传达至调度中心 [121]。随着美国西部面临日益严重的火灾季节,爱达荷州在OroraTech试点项目成功后全州范围采用该技术,或可为其他地区利用卫星数据进行灾害管理树立典范。此消息发布之际,OroraTech今年已扩展至美国,并于三月发射了八颗新的火情监测卫星 [122],该初创公司正朝着建设100颗卫星的实时热成像监测网络目标迈进。
在科学和环境领域,美国和欧洲正准备发射一颗关键的新型海洋监测卫星。官员们证实,Sentinel-6B,即美欧联合发射的两颗全球海平面测量卫星中的第二颗,已通过最终评审,计划于2025年11月发射 [123]。它将与目前在轨运行的Sentinel-6 Michael Freilich卫星(2020年发射)处于同一轨道,并最终取而代之。Sentinel-6B搭载的雷达高度计仪器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海面高度、波浪高度和风速 [124]。这些数据将直接用于天气模型和海事预报。“基于NASA长期的卫星测高数据……Sentinel-6B即将承担起改进海洋和天气预报的重要任务,以帮助保障船只、船员和货物的安全,”NASA首席海洋科学家Nadya Vinogradova-Shiffer表示 [125]。通过追踪全球海平面上升和洋流变化,Sentinel-6B还将延续一项30年气候记录的海平面测量数据,这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指标的黄金标准 [126] [127]。该任务由NASA、ESA、EUMETSAT和NOAA合作开展,一旦Sentinel-6B接管,将确保这一数据集持续到2020年代后期 [128] [129]。除了气候监测,这颗卫星的实时海况数据还能帮助船只避开危险状况——例如,识别墨西哥湾流的急剧边界,那里可能出现异常巨浪 [130] [131]。Sentinel-6B计划在范登堡发射(很可能由SpaceX猎鹰9号火箭执行),其即将升空的消息在众多更为吸引眼球的新闻中显得较为低调,但它对科学和安全的影响将极为深远。
来源: 本报告中的信息来自官方公告和可信的新闻媒体,包括NASA新闻稿 [132] [133],Spaceflight Now [134] [135],Space.com [136] [137],Breaking Defense [138],人民日报(新华社) [139] [140],以及行业期刊如Via Satellite [141] [142]。这些来源为每项进展提供了第一手细节,便于核实和进一步阅读。
References
1. www.nasa.gov, 2. www.nasa.gov, 3. www.nasa.gov, 4. www.nasa.gov, 5. www.space.com, 6. spaceflightnow.com, 7. www.space.com, 8. spaceflightnow.com, 9. spaceflightnow.com, 10. spaceflightnow.com, 11. www.space.com, 12. www.space.com, 13. www.space.com, 14. www.space.com, 15. en.people.cn, 16. en.people.cn, 17. en.people.cn, 18. en.people.cn, 19. en.people.cn, 20. www.tradingview.com, 21. www.tradingview.com, 22. www.tradingview.com, 23. www.tradingview.com, 24. www.satellitetoday.com, 25. www.satellitetoday.com, 26. www.satellitetoday.com, 27. www.satellitetoday.com, 28. www.satellitetoday.com, 29. www.satellitetoday.com, 30. sciencex.com, 31. sciencex.com, 32. sciencex.com, 33. www.nasa.gov, 34. www.nasa.gov, 35. www.livescience.com, 36. www.nasa.gov, 37. www.nasa.gov, 38. www.livescience.com, 39. www.livescience.com, 40. www.nasa.gov, 41. www.nasa.gov, 42. www.nasa.gov, 43. www.space.com, 44. www.space.com, 45. www.space.com, 46. www.space.com, 47. spaceflightnow.com, 48. breakingdefense.com, 49. breakingdefense.com, 50. breakingdefense.com, 51. breakingdefense.com, 52. breakingdefense.com, 53. www.space.com, 54. www.space.com, 55. www.space.com, 56. www.space.com, 57. www.space.com, 58. breakingdefense.com, 59. breakingdefense.com, 60. breakingdefense.com, 61. www.space.com, 62. breakingdefense.com, 63. breakingdefense.com, 64. www.space.com, 65. www.space.com, 66. www.space.com, 67. www.space.com, 68. www.space.com, 69. www.space.com, 70. www.space.com, 71. www.space.com, 72. spaceflightnow.com, 73. spaceflightnow.com, 74. spaceflightnow.com, 75. spaceflightnow.com, 76. spaceflightnow.com, 77. spaceflightnow.com, 78. nextspaceflight.com, 79. nextspaceflight.com, 80. en.people.cn, 81. en.people.cn, 82. en.people.cn, 83. en.people.cn, 84. en.people.cn, 85. en.people.cn, 86. en.people.cn, 87. en.people.cn, 88. en.people.cn, 89. en.people.cn, 90. en.people.cn, 91. en.people.cn, 92. nextspaceflight.com, 93. www.space.com, 94. www.space.com, 95. www.space.com, 96. www.space.com, 97. www.space.com, 98. www.space.com, 99. www.space.com, 100. www.space.com, 101. www.tradingview.com, 102. www.tradingview.com, 103. www.tradingview.com, 104. www.google.com, 105. www.google.com, 106. www.tradingview.com, 107. www.reddit.com, 108. www.satellitetoday.com, 109. www.satellitetoday.com, 110. www.satellitetoday.com, 111. www.satellitetoday.com, 112. www.satellitetoday.com, 113. www.satellitetoday.com, 114. www.satellitetoday.com, 115. www.satellitetoday.com, 116. www.satellitetoday.com, 117. www.satellitetoday.com, 118. www.satellitetoday.com, 119. www.satellitetoday.com, 120. www.satellitetoday.com, 121. www.satellitetoday.com, 122. www.satellitetoday.com, 123. sciencex.com, 124. sciencex.com, 125. sciencex.com, 126. sciencex.com, 127. sciencex.com, 128. sciencex.com, 129. sciencex.com, 130. sciencex.com, 131. sciencex.com, 132. www.nasa.gov, 133. www.nasa.gov, 134. spaceflightnow.com, 135. spaceflightnow.com, 136. www.space.com, 137. www.space.com, 138. breakingdefense.com, 139. en.people.cn, 140. en.people.cn, 141. www.satellitetoday.com, 142. www.satellite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