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康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 于 2025 年 8 月 22 日发布,是尼康旗舰 Z 卡口标准变焦镜头的第二代升级版。
- S II 采用尼康的 Silky Swift VCM(SSVCM)对焦马达,对焦速度约为上一代 Z 24-70mm f/2.8 S 的五倍。
- 它是首款具备内变焦设计的 24-70mm f/2.8 无反镜头,镜头长度始终保持 142 毫米(而原版在 24 毫米时为 126 毫米)。
- 镜头重量为 675 克,比第一代 805 克轻约 130 克,也比索尼 695 克的 GM II 和佳能 900 克的 RF 24-70mm 更轻。
- 光学结构为 10 组 14 片,包括 2 片 ED 玻璃和 3 片非球面镜片,外加一片大型双面非球面前组镜片,并采用 Meso Amorphous Coat、ARNEO 和 Nano Crystal 等镀膜。
- 最近对焦距离为 24 毫米端 0.24 米、70 毫米端 0.33 米,最大放大倍率为 0.32×(70 毫米端)。
- 尼康表示该镜头呼吸效应减小,对焦马达几乎无声,变焦时自动对焦追踪性能比上一代提升约 60%。
- 操控改进包括可编程 L-Fn 按钮、新增对焦限制开关(FULL/∞–0.5 m)、带有点击开关的控制环,以及遮光罩上的滑动滤镜窗口。
- 为减轻重量,S II 取消了顶部 OLED 显示屏,但镜头上仍保留距离刻度以便快速参考。
- 售价为 2,799.95 美元,高于佳能约 2,299 美元和索尼约 2,299–2,448 美元的 GM II,尼康指出 Z 卡口暂无原生第三方 24-70 f/2.8 镜头可选。
简介: 尼康发布了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这是其旗舰级全画幅无反标准变焦镜头的第二代升级版(2025 年 8 月 22 日发布) [1] [2]。这款新镜头面向专业摄影师和混合拍摄用户,带来了自动对焦速度、光学设计和操控性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尼康宣称它是同级别中对焦最快且最轻的镜头——在重量和对焦速度上均超越了佳能和索尼的 24–70mm f/2.8 变焦镜头 [3] [4]。本报告将深入探讨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 的技术规格、新特性、做工和应用场景,并附有专家点评,随后将尼康这款新品与主要竞品——佳能 RF 24-70mm f/2.8L IS USM和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进行直接对比。我们将重点分析每款镜头的优缺点、价格、性能和设计取舍,并附上权威评测和官方数据的来源链接。
尼康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 – 主要特性与升级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 是一款高端恒定 f/2.8 光圈变焦镜头,覆盖 24–70mm 焦段,是从广角风光到人像摄影的常用焦段。尼康最初的 Z 24-70mm f/2.8 S(2019 年发布)已经备受好评——DxOMark 称其为 24-70mm 镜头中的“新标杆” [5] [6]。全新的S II版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项重大升级:
- 尼康历史上最快的自动对焦:S II 首次在变焦镜头中搭载了尼康的Silky Swift VCM(SSVCM)对焦马达,实现了极快且精准的自动对焦。尼康宣称其自动对焦速度比上一代 Z 24-70mm f/2.8 S 快约 5 倍 [7]。实际上,配合最新 Expeed 7 处理器的相机,S II 实现了尼康有史以来最快的自动对焦 [8]。这意味着对焦获取更快,对运动主体的追踪能力更强。PetaPixel 指出尼康在此的“惊人宣称”,并期待独立测试结果 [9]。在实际应用中,动作摄影师将受益——尽管 24–70mm 并非典型的体育镜头,但提升的速度和新的对焦变焦时追踪算法(比旧型号提升约 60%)让跟拍快速移动的主体变得更容易 [10] [11]。
- 内部变焦机制: S II 是首款具备内部变焦的 24-70mm f/2.8 无反镜头——在整个变焦范围内其长度保持不变 [12] [13]。与大多数 24-70 镜头(变焦到 70mm 时会伸长)不同,尼康 S II 的镜筒不会变长。这种设计带来了更好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尤其适合视频拍摄。镜头在云台或支架上不会改变重心,并且最大限度减少了“吸气效应”,可防止灰尘进入镜头 [14]。尼康特别指出,内部变焦“保持其平衡”,并提升了防尘和防滴性能 [15]。这对使用跟焦器或云台的摄像师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取景保持一致,变换焦距时无需重新平衡 [16]。权衡:内部变焦让镜头在静止状态下略长(142 mm),而原版在 24mm 时为 126 mm [17]。尽管如此,这依然是一个密封性良好的设计,适合在恶劣环境下拍摄。
- 显著更轻的重量:尽管采用了内变焦和专业构造,S II 依然是同级别中最轻的镜头,重量约为675 克(1.49 磅) [18] [19]。这比第一代 Z 24-70(805 克)轻了 130 克 [20]。它甚至比著名的轻量级索尼 24-70mm GM II(695 克)还要轻,并且远比佳能 RF 24-70mm(900 克)轻 [21]。尼康通过重新设计光学结构(将镜片数量从 17 片减少到 14 片)以及采用更小的 77 mm 前组镜片(上一代使用 82 mm 滤镜)实现了减重 [22] [23]。手持镜头时更不易疲劳,紧凑的 84 mm 直径和 77 mm 滤镜口径也可能为滤镜节省成本/重量 [24] [25]。(另一方面,一些已经统一使用 82 mm 滤镜的摄影师可能需要转接环或新滤镜——有用户表示回归 77 mm 是个小小的不便 [26]。)
- 卓越的光学和镀膜:尼康承诺这支镜头将带来“S-Line中最高级别的图像质量” [27]。其光学结构为10组14片镜片,其中包括2片ED低色散镜片和3片非球面镜片,其中一片为大型双面非球面前组镜片 [28] [29]。这种先进的设计在保持出色像差校正的同时,减少了镜片数量。该镜头首次采用了尼康全新的Meso Amorphous Coat介观无定形镀膜(此外还有ARNEO和纳米结晶涂层),以实现卓越的防反射效果——尼康称这是他们有史以来最强的抗眩光和鬼影镀膜技术 [30]。早期迹象表明,即使在最大光圈下,画面各处的锐度和对比度也非常出色。(上一代Z 24-70已经“极其锐利”,在大多数指标上与同类产品持平或更优 [31] [32],因此我们预计S II的表现至少同样出色,甚至更好。)光圈叶片也从9片升级为11片圆形叶片,这将带来更圆润的焦外光斑和更平滑的虚化效果 [33]。
- 更近的半微距拍摄能力:最近对焦距离得到了提升。S II 在 24mm 时最近可对焦至 0.24 米,在 70mm 时为 0.33 米 [34]。这在 70mm 时可实现最大 0.32×(约 1:3.1 实物比例)的放大倍率 [35]。相比之下,第一代镜头只能达到约 0.22×。这是一个显著提升——摄影师无需专用微距镜头,也能更靠近拍摄对象,进行细节、食物、小产品等拍摄。尼康强调,通过距离被摄体约 0.8–1.1 英尺的近距离拍摄,可以实现“动态表现” [36]。虽然不是真正的微距,但 0.32× 已是 24-70 f/2.8 变焦镜头中的佼佼者,略高于佳能的 0.30×,与索尼的 0.32× 最大放大倍率持平 [37] [38]。
- 视频优化——减少呼吸效应:鉴于混合创作者需求日益增长,尼康为 S II 设计了电影级对焦表现。该镜头抑制了对焦呼吸效应(即拉焦时视角的轻微变化) [39]。这意味着在视频拍摄中拉焦时,画面不会明显放大或缩小。这对于专业视频拍摄来说至关重要,而佳能的旧款设计对此并不十分重视。此外,SSVCM 对焦马达运行极为安静,震动极小 [40],因此自动对焦噪音不会影响音频录制。结合内变焦设计(防止重心变化)和尼康机身防抖,S II 为 Z 卡口机身量身打造视频拍摄。尼康还指出,变焦时自动对焦追踪能力提升了 60%,有助于在拍摄过程中变焦时持续对焦于被摄体 [41]。
- 增强的操控性和控制:尼康保留并改进了镜头筒上的专业级控制。与前代产品一样,S II 配备了一个有触感的L-Fn可编程按钮和一个A/M对焦模式切换开关。新型号上,尼康增加了一个对焦距离限制开关(“FULL/∞–0.5m”范围)——这是24-70镜头上罕见的功能,允许你限制自动对焦,避免最近距离,从而加快对被摄体的捕捉速度(对动作拍摄很有用)。另一个受欢迎的新增功能是控制环点击开关:镜头的可编程控制环(可调节光圈、ISO、对焦等)可以设置为有刻度点击或顺滑旋转 [42]。视频拍摄者可以去除点击,实现无噪音的顺滑光圈变化,而喜欢触感反馈的摄影师则可以启用点击——只需一个简单的开关。旧型号无法实现这一点(只能顺滑旋转,无刻度) [43]。镜头遮光罩还配备了一个巧妙的滑动滤镜窗口 [44]。如果你使用圆偏振镜或可变ND滤镜,可以通过遮光罩上的小门旋转滤镜,无需取下遮光罩——这对风光摄影师和电影制作者来说非常实用 [45]。总体而言,这些改进让S II在不同拍摄场景下更加易用且多功能。
- 取消OLED显示屏(设计权衡):有一项变化可能会让部分现有尼康用户感到分歧,那就是取消了顶部的OLED信息显示屏。原24-70mm S配有一个小屏幕,可显示对焦距离、焦距或光圈。新款S II不再配备此OLED面板 [46]。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减轻重量和简化设计(也许是因为许多用户并不觉得显示屏必不可少)。有些摄影师可能会怀念快速查看信息的便利,但也有人觉得无关紧要 [47]。重要的是,关键信息仍可在相机内查看,镜头上也保留了距离刻度。考虑到减重130克和增加的物理控制,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一取舍是合理的。
专家点评:许多专业人士认为24–70mm f/2.8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日常主力”镜头。摄影师Christopher Malcolm写道,这个变焦范围“几乎涵盖了我喜欢拍摄的99.9%内容”,称他的24-70 f/2.8是他“全程”装在相机上的镜头 [48]。尼康推出Z 24-70mm f/2.8 S II,显然是面向那些依赖24-70作为婚礼、活动、报道、旅行和视频工作主力镜头的专业人士和高要求发烧友。S II的早期印象突出了尼康的激进改进。正如Fstoppers打趣道,尼康“已经厌倦了[我们的]自满,决心通过在本已出色的镜头上带来对自动对焦、重量和功能的重大升级来打破常规” [49]。PetaPixel同样指出,尼康正为新款S II争取“成为‘市场上最轻的24-70mm f/2.8全画幅镜头,甚至比超轻的索尼还要轻……’,同时带来如内部变焦等提升稳定性的创新” [50] [51]。最终表现还需实际测试验证,但外界普遍期待这支镜头能延续尼康的光学卓越传统。正如DxOMark实验室对第一代产品的评价:“如果你想要24-70mm镜头中最全面的画质,尼康Nikkor Z 24-70mm f/2.8 S就是你的首选。” [52]。第二代产品似乎有望延续这一口碑,在静态和视频拍摄中带来更快的性能和更好的操控体验。
做工与适用场景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 按照尼康的专业S-Line 标准制造,意味着采用高等级金属/复合材料结构,并进行了全面的防护密封。所有活动部件和接缝都密封以防尘防潮,内部变焦设计进一步防止使用过程中灰尘进入 [53]。尼康将其评级为防尘防滴(但并非绝对防水),以确保户外使用的可靠性 [54]。前组镜片采用氟涂层,有助于防水、防油和防指纹 [55]。这种坚固的结构与该镜头作为专业人士日常主力工具的定位相符,无论是在雨中、沙地还是多尘的场所拍摄。尽管结构坚固,但更轻的重量(675克)让长时间拍摄或徒步携带更加轻松 [56],并且在尼康全画幅Z系列机身(Z8、Z9、Z6/7系列等)上平衡性良好。
摄影应用场景:作为一支24-70mm f/2.8镜头,它是专业摄影师器材包中的多面手。24mm端可用于风景、环境人像、建筑场景或团体合影的广角视野。70mm端则适合拍摄更紧凑的人像,通过f/2.8大光圈和11片光圈叶片带来令人愉悦的背景虚化。活动和婚礼摄影师会用到整个焦段——24mm拍摄场地全景,70mm捕捉特写瞬间,无需更换镜头。新闻摄影师和旅行摄影师青睐24-70mm镜头的多功能性和低光能力。f/2.8光圈足够明亮,适合室内仪式、夜景或浅景深效果。得益于改进的最近对焦距离(0.32×放大倍率),S II 能胜任细节特写(戒指、食物、纹理),以往可能需要微距镜头——这让它对婚礼摄影师或需要轻装上阵的背包旅行者更加实用。体育摄影师通常不会将24-70作为主力镜头,但在场边或媒体区,它同样能捕捉动作,S II 的快速自动对焦和对焦限制器有助于追踪快速移动的主体。简而言之,从纪实街拍到影棚创作,这个焦段都能胜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专业人士将24-70/2.8视为他们的“标准日常主力”镜头 [57]。
摄像应用场景:尼康在设计这支镜头时显然考虑到了视频创作者。内变焦和减少呼吸效应对电影制作有明显好处——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变焦或拉焦,而不会使相机不稳定或明显改变构图 [58] [59]。几乎无声的自动对焦马达以及可去除控制环咔哒声的能力,意味着你可以在录制时顺滑地拉焦或调整光圈,没有咔哒噪音或突兀的曝光跳变 [60]。配合尼康Z系列相机的机身防抖,缺少光学防抖并不是大问题;事实上,镜头更轻且长度恒定,反而比更重、可伸缩的镜头更适合稳定器拍摄。S II 应该非常适合稳定器拍摄、纪录片快拍、婚礼以及任何需要单人快速捕捉广角和特写镜头的场景。f/2.8的大光圈也有助于低光视频拍摄和实现电影感浅景深。此外,尼康宣称在变焦过程中自动对焦追踪性能提升,这对喜欢在保持主体清晰的同时进行戏剧性变焦的人来说非常有用——而这在一些低端镜头上可能会导致对焦漂移 [61]。无论是YouTuber、婚礼摄像师还是新闻视频记者,一支安静顺滑、可靠的24-70镜头都极为抢手,而尼康似乎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规格对比:Nikon Z 24-70mm f/2.8 S II vs Canon RF 24-70mm f/2.8L IS vs Sony FE 24-70mm f/2.8 GM II
尼康这支新标准变焦与佳能和索尼的主要竞品相比表现如何?以下是主要规格的并排对比:
规格 | 尼康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 | 佳能 RF 24-70mm f/2.8L IS USM | 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 |
---|---|---|---|
卡口 / 格式 | 尼康 Z(全画幅 FX) | 佳能 RF(全画幅) | 索尼 E(全画幅 FE) |
发布日期 | 2025年8月(已发布) [62] | 2019年9月(EOS R 系统) | 2022年4月 [63] |
光学结构 | 14片10组 [64](2片ED,3片非球面,Meso/ARNEO镀膜) | 21片15组 [65] [66](3片UD,3片非球面,Air Sphere镀膜) | 20片15组 [67] [68](2片ED + 2片Super ED,5片非球面(含2片XA),Nano AR Coating II) |
光圈叶片 | 11片,圆形(新光圈) [69] | 9片,圆形 [70] | 11片,圆形 [71] [72] |
防抖 | 无(依赖机身防抖) | 有——5级光学防抖 [73] [74] | 无(依赖机身SteadyShot) |
自动对焦驱动 | 多点对焦,配备SSVCM线性马达(尼康最快自动对焦) [75] | Nano USM(超声波马达;平滑且安静) [76] | 四个XD线性马达(浮动对焦设计) [77] [78] |
最近对焦距离 | 0.24 米(24mm)/ 0.33 米(70mm) [79] | 0.21 米(24mm)/ 0.38 米(70mm) [80] | 0.21 米(24mm)/ 0.30 米(70mm) [81] [82] |
最大放大倍率 | 0.32×(70mm) [83] | 0.30×(70mm) [84] | 0.32×(70mm) [85] [86] |
滤镜口径 | 77 毫米 [87] [88] | 82 毫米 [89] | 82 毫米 [90] |
尺寸(直径×长度) | Ø 84 mm × 142 mm(3.3″ × 5.6″) [91] [92] | Ø 88.5 mm × 125.7 mm(3.5″ × 4.95″) [93] | Ø 88 mm × 120 mm(3.46″ × 4.7″)收缩状态 [94] (在70mm时延伸至约152 mm) [95] |
重量 | 675 g(1.49 lb) [96] [97] | 900 g(1.98 lb) [98] [99] | 695 g(1.53 lb) [100] [101] |
特殊功能 | 内变焦(长度恒定) [102];可编程L-Fn按钮;A/M开关;对焦限制器;带有开关的控制环 [103];数码显示屏已省略(V1上有) | 外变焦(长焦时物理长度增加);镜头光学防抖(最高5档) [104];可自定义控制环(可通过售后移除咔哒声);无对焦限制器;L系列防风雨结构 | 外变焦(延伸约32 mm) [105];带去咔哒与锁定的光圈环;2个可自定义对焦保持按钮;变焦阻尼调节(顺滑/紧致);氟涂层d;防尘防滴(GM系列) |
来源: 尼康/佳能/索尼官方规格 [106] [107] [108] 及新闻资料 [109] [110].
性能与设计讨论
在光学性能方面,这三款24-70mm f/2.8镜头都是各自系统中的顶尖之作。尼康最初的Z 24-70mm因其锐度、低像差和均衡表现,被DxO评为同代产品中综合表现最佳的镜头 [111] [112]。新款Nikon S II有望达到甚至超越这一水平,尤其是其新镀膜和优化光学结构。其MTF曲线(此处未引用)显示出极佳的边缘到边缘分辨率。佳能的RF 24-70mm f/2.8L IS同样以极高锐度著称,可与早期的EF 24-70 II媲美(后者是单反时代最锐利的镜头之一)——光学评测指出RF在中心“锐度惊人”,仅在全开时边缘略有柔化,并受益于机内校正。索尼的FE 24-70mm GM II因实现了接近定焦镜头的全画幅锐度而备受赞誉;索尼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性能超越了本已出色的第一代GM。在实际使用中,这三者在解析力或焦外虚化质量上的差异都较为细微——都能拍摄出专业水准、背景虚化优美的照片。细微区别:佳能在全开时可能有略多暗角(24mm端畸变也稍复杂,但可通过配置文件校正),而索尼GM II通过其XA镜片最大限度减少了“洋葱圈”虚化现象 [113]。尼康的11片光圈叶片在中等光圈下会呈现比佳能9片更圆的焦外高光,但索尼同样为11片,因此两者在这方面相当 [114] [115].
尼康 S II 真正脱颖而出的地方在于操控和对焦性能。它的内变焦机制非常独特——佳能和索尼都没有提供这一点。两位竞争对手都采用了传统的伸缩镜筒设计(索尼 GM II 在变焦到 70mm 时会伸长约 32 毫米 [116],佳能的伸长幅度也类似)。这意味着尼康在变焦时长度保持不变,安装在支撑设备上时平衡更稳定,这对视频拍摄者和防尘来说是优势 [117] [118]。代价是尼康在收纳时更长(142 毫米,而索尼收回时仅约 120 毫米) [119] [120]。在相机包里,索尼可能能放进更紧凑的空间;佳能则介于两者之间(24mm 时长度为 125.7 毫米) [121]。重量方面,尼康实现了最轻的机身,仅 675 克,略胜索尼极为轻巧的 695 克镜头 [122]。佳能 RF 则重达 900 克,装在相机上明显更重——部分原因是其较老的设计,以及包含了光学防抖单元和更大的玻璃镜片 [123]。优先考虑轻便器材(比如旅行或长时间活动)的摄影师会更喜欢尼康和索尼的重量优势。PetaPixel 明确指出,尼康 S II “甚至击败了羽量级的索尼……索尼重 695 克”,而佳能则“略低于两磅” [124]。
自动对焦和速度:尼康和索尼都在这些镜头中采用了最前沿的线性马达技术。尼康的SSVCM系统(带有多个对焦组)和索尼的四个XD线性马达旨在实现极快且安静的自动对焦 [125] [126]。尼康甚至自信地宣称S II拥有“尼康历史上最快的自动对焦” [127]。在实际使用中,索尼GM II的对焦速度已经非常快——评测者发现它可以轻松跟上Alpha 1的30帧/秒连拍 [128]。鉴于新款比上一代快了5倍,预计尼康在即将发布的Z9 II或现有的Z8/Z9上表现也会类似 [129]。佳能的RF 24-70采用了Nano USM马达——这是一种非常安静且顺滑的对焦驱动,结合了环形USM和STM的优点。在佳能R系列机身上对焦迅速,并且受益于双重感应防抖和有助于稳定性及自动对焦精度的通信 [130] [131]。不过,绝对来说,佳能可能会感觉比尼康和索尼最新技术略慢或不那么“干脆”,主要是因为它是2019年的设计。对大多数用户来说,这三款镜头在良好光线下几乎都是瞬间对焦。在弱光或低对比度场景下,索尼和尼康的新一代自动对焦系统(带有双对焦组和现代算法)可能会更有韧性地锁定焦点。尼康还配备了对焦限制开关,如果你知道拍摄对象不会很近,可以防止镜头在整个范围内搜寻——这在复杂环境下能显著加快对焦速度,而佳能和索尼的24-70则没有这个功能。
防抖:一个关键的区别在于佳能在其24-70mm镜头中加入了光学防抖(IS)。RF 24-70mm f/2.8L自带的防抖系统本身可实现约5档防抖效果 [132],并且在新一代EOS R机身(如R5、R6 Mark II、R3)上可与机身防抖协同工作,合计可达7.5–8档防抖。这使得佳能这支镜头在手持低光环境拍摄时表现极佳,尤其是在具备IBIS+OIS协同的机身上拍摄视频时(即使在较慢快门下也能获得非常稳定的画面)。相比之下,尼康和索尼选择放弃光学防抖,以减轻重量和简化结构,依赖机身IBIS完成防抖任务。尼康全画幅Z系列相机(从Z6起)都配备了5轴IBIS,标称约5档防抖,实际拍摄静态照片表现良好,视频表现中等。索尼全画幅机身自2015年起也配备了IBIS,同样约5档防抖效果。尼康S II镜头缺少光学防抖对大多数Z用户来说并不是问题(因为所有高端Z机身都有IBIS——只有APS-C的Z50/Zfc没有,而这些用户通常也不会手持使用昂贵的f/2.8全画幅镜头进行关键低光拍摄)。不过,如果你确实需要极致的防抖能力(比如边走边手持拍视频,或尝试获得清晰的1/4秒曝光),佳能的镜头+机身防抖组合确实有优势。另一方面,佳能的IS增加了重量和一个镜组;尼康的策略则让镜头更轻,这本身也有助于减少手抖。对于三脚架拍摄或高速快门场景,防抖并不重要,因此这类用户不会觉得缺失防抖是个问题。
视频功能: 如前所述,尼康和索尼都非常重视减少呼吸效应和对焦偏移。索尼宣传GM II减少了呼吸效应和轴向偏移,使得在对焦和变焦过程中画面构图保持一致 [133]。尼康则明确强调S II抑制了呼吸效应,并且能够在变焦时保持对焦 [134] [135]。佳能的RF 24-70mm虽然是在近期电影级摄影镜头潮流之前设计的,但采用了Nano USM马达,能够实现平滑的对焦过渡,佳能在部分宣传材料中也提到“减少呼吸效应” [136]。不过,测试显示佳能镜头确实存在一定的呼吸效应(大多数静态镜头都有),这意味着在这方面它不如尼康和索尼的二代设计优化。此外,光圈控制:索尼GM II配备了专用光圈环,深受视频拍摄者喜爱——它可以无级切换以实现静音操作,甚至可以锁定以防止误操作 [137] [138]。尼康的做法是使用通用控制环(可分配为光圈控制),并增加了点击开关 [139],实现了类似的效果。佳能RF 24-70的控制环默认带有刻度,佳能本意是让摄影师调整参数,但视频用户可以选择将其改为顺滑(佳能提供付费去除刻度服务,或有一些DIY方法)。这不如内置切换开关方便,因此在这方面尼康和索尼开箱即用更适合视频拍摄。最后,自定义控制:索尼镜头上有两个可自定义的保持按钮(可用于眼控自动对焦锁定或其他功能)——无论是拍照还是视频拍摄者都可以快速触发对焦保持或放大。尼康有一个L-Fn按钮,也可以进行类似自定义。佳能镜头则没有镜头功能按钮(需要依赖机身按钮或控制环实现自定义功能)。对于习惯于专业镜头上有额外按钮的用户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便。
价格与价值:截至2025年,尼康全新NIKKOR Z 24-70mm f/2.8 S II的官方售价为2,799.95美元(美元) [140]。这明显高于同类产品——很可能反映了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与规模经济有关(尼康Z用户基数小于索尼/佳能,因此单件成本可能更高)。佳能RF 24-70mm f/2.8L IS上市时约为2,299美元,目前大约2,399美元(经常有返现优惠) [141]。索尼FE 24-70mm GM II上市价同样约为2,299美元;截至2025年,其市场价约为2,448美元全新 [142](偶尔特价约2,299美元)。这意味着尼康的售价高出300–500美元。从某种角度看,尼康可以通过S II的独特特性(内变焦、或许更昂贵的马达技术等)以及新品身份来为溢价辩护。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批评——有摄影师评论称价格上涨“是尼康又在割韭菜”,并与其他近期高价尼康新品做了对比 [143]。如果你是尼康系统用户且追求极致,S II很可能物有所值,但这确实是一笔投资。对于预算有限的尼康Z用户,老款NIKKOR Z 24-70mm f/2.8 S(目前全新约2,100美元,二手更便宜) [144]也是一个选择——但你将失去新功能。不幸的是,与索尼和佳能不同,尼康目前在Z卡口下没有第三方24-70 f/2.8可选。(比如索尼用户可以选择价格更低的适马24-70mm Art或腾龙28-75mm,虽然有一定妥协。佳能RF用户同样没有原生第三方24-70选择,这归因于佳能RF镜头授权政策。)总之,尼康S II是三者中最贵的,但也是最新、功能最先进的。买家需要权衡,像内变焦和轻130克这样的特性,是否值得为自己的使用场景多花这笔钱。
结论——哪款24-70mm f/2.8值得选?
这些顶级的24-70mm镜头在锐度、速度和专业做工等核心领域都表现出色。尼康 NIKKOR Z 24-70mm f/2.8 S II凭借创新的设计选择(内变焦、尖端自动对焦马达、更轻的重量)脱颖而出,非常吸引那些经常在静态照片和视频之间切换的混合拍摄者。对于追求极致、愿意为最新技术支付高价的尼康Z用户来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来自业内观察者的早期反馈非常积极,看来尼康再次成功地在该类别中树立了新的标杆 [145]。
这支佳能 RF 24-70mm f/2.8L IS USM虽然上市已有几年,但依然是一款坚固且表现出色的镜头——尤其适合深度投资佳能生态系统的用户。其内置防抖和成熟的光学设计,使其成为活动和手持摄影的可靠工具。佳能用户可以享受镜头防抖与机身IBIS协同带来的超稳定画面,而尼康和索尼则仅依赖机身IBIS。如果你在佳能R系列机身上大量拍摄视频,镜头防抖可以有效平滑微小抖动。缺点就是重量和体积——它是这三款中最重的,而且截至2025年,佳能还未发布更轻薄的Mark II版本。价格方面它处于中间位置,且经常有折扣,这对性价比来说是个优点。
这支索尼 FE 24-70mm f/2.8 GM II或许是尼康新镜头最接近的对手。索尼在2022年基本做了尼康现在正在做的事——他们将旗舰24-70做得更轻(比上一代轻22% [146])、对焦更快、更适合视频拍摄。GM II的优势在于其紧凑的体积(未使用时)、三者中最低的价格,以及索尼用户喜欢的光圈环和自定义按钮等功能。它没有光学防抖,但在许多配备高效IBIS的现代索尼Alpha机身上,这个取舍是合理的。如果有人不受系统限制、单纯以镜头素质为标准选择,索尼GM II和尼康S II会是势均力敌的对比:尼康胜在内变焦且略轻,索尼胜在更短更便宜,光学素质两者都很出色。佳能的镜头则主要适合绝对需要防抖或已经在佳能系统中的用户(毕竟仅为一支镜头而换品牌并不现实)。
总之,尼康推出了一款领先同级的24-70mm f/2.8,在2025年将标准变焦镜头的表现提升到了新高度。它结合了以往设计的优点(卓越的画质、坚固的做工),并融入了面向现代拍摄风格的新创新(适合动态拍摄的高速自动对焦、适合视频的内变焦和极小呼吸效应)。佳能和索尼的竞品同样强大,各有独特优势,但尼康的S II现在可以说是市场上最先进的24-70mm镜头。 [147] [148]。正如某家评测网站所说,“Nikkor Z 24-70mm f/2.8 S II是那些追求静态和视频拍摄高性能表现用户的理想之选,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不例外。” [149] [150]。鉴于前期的热烈反响和前代产品的良好口碑,可以肯定这款尼康新变焦镜头将成为众多专业人士的心头好,继续24-70mm f/2.8作为“全能”镜头的传奇。
参考资料:本报告信息来源于官方新闻稿和参数(尼康、佳能、索尼),以及知名摄影新闻网站和评测,包括尼康公告 [151] [152]、PetaPixel [153] [154]、Fstoppers [155]、DxOMark(经PetaPixel) [156] [157]等,具体出处已在文中标注。所有原文链接均已提供,便于进一步阅读和查证。祝您镜头选购愉快,拍摄顺利!
References
1. www.nikonusa.com, 2. www.nikonusa.com, 3. www.nikon.com, 4. petapixel.com, 5. petapixel.com, 6. petapixel.com, 7. www.nikon.com, 8. www.nikon.com, 9. petapixel.com, 10. www.nikon.com, 11. petapixel.com, 12. www.nikon.com, 13. www.nikon.com, 14. www.nikon.com, 15. www.nikon.com, 16. www.nikon.com, 17. petapixel.com, 18. www.nikon.com, 19. www.nikon.com, 20. petapixel.com, 21. petapixel.com, 22. petapixel.com, 23. petapixel.com, 24. www.nikon.com, 25. www.nikon.com, 26. fstoppers.com, 27. www.nikon.com, 28. www.nikon.com, 29. imaging.nikon.com, 30. www.nikon.com, 31. petapixel.com, 32. petapixel.com, 33. www.nikon.com, 34. www.nikon.com, 35. www.nikon.com, 36. www.nikon.com, 37. petapixel.com, 38. www.dpreview.com, 39. www.nikon.com, 40. www.nikon.com, 41. www.nikon.com, 42. www.nikon.com, 43. petapixel.com, 44. www.nikon.com, 45. www.nikon.com, 46. petapixel.com, 47. petapixel.com, 48. fstoppers.com, 49. fstoppers.com, 50. petapixel.com, 51. petapixel.com, 52. petapixel.com, 53. www.nikon.com, 54. www.nikon.com, 55. imaging.nikon.com, 56. www.nikon.com, 57. petapixel.com, 58. www.nikon.com, 59. www.nikon.com, 60. www.nikon.com, 61. www.nikon.com, 62. www.nikonusa.com, 63. www.dpreview.com, 64. petapixel.com, 65. www.bhphotovideo.com, 66. www.kenrockwell.com, 67. www.dpreview.com, 68. www.dpreview.com, 69. www.nikon.com, 70. opticallimits.com, 71. www.dpreview.com, 72. www.dpreview.com, 73. www.usa.canon.com, 74. opticallimits.com, 75. www.nikon.com, 76. www.usa.canon.com, 77. www.dpreview.com, 78. www.dpreview.com, 79. www.nikon.com, 80. www.bhphotovideo.com, 81. www.dpreview.com, 82. www.bhphotovideo.com, 83. www.nikon.com, 84. opticallimits.com, 85. www.dpreview.com, 86. www.bhphotovideo.com, 87. www.nikon.com, 88. www.nikon.com, 89. www.bhphotovideo.com, 90. www.dpreview.com, 91. imaging.nikon.com, 92. petapixel.com, 93. www.dpreview.com, 94. www.dpreview.com, 95. photofocus.com, 96. www.nikon.com, 97. petapixel.com, 98. www.dpreview.com, 99. petapixel.com, 100. petapixel.com, 101. www.dpreview.com, 102. www.nikon.com, 103. www.nikon.com, 104. www.usa.canon.com, 105. photofocus.com, 106. imaging.nikon.com, 107. www.dpreview.com, 108. www.dpreview.com, 109. www.nikon.com, 110. petapixel.com, 111. petapixel.com, 112. petapixel.com, 113. www.bhphotovideo.com, 114. www.nikon.com, 115. www.dpreview.com, 116. photofocus.com, 117. www.nikon.com, 118. petapixel.com, 119. petapixel.com, 120. www.dpreview.com, 121. www.dpreview.com, 122. petapixel.com, 123. petapixel.com, 124. petapixel.com, 125. www.nikon.com, 126. www.dpreview.com, 127. www.nikon.com, 128. www.bhphotovideo.com, 129. www.nikon.com, 130. www.usa.canon.com, 131. www.usa.canon.com, 132. www.usa.canon.com, 133. www.bhphotovideo.com, 134. www.nikon.com, 135. www.nikon.com, 136. www.usa.canon.com, 137. www.bhphotovideo.com, 138. www.dpreview.com, 139. www.nikon.com, 140. www.nikonusa.com, 141. www.usa.canon.com, 142. www.bhphotovideo.com, 143. fstoppers.com, 144. petapixel.com, 145. petapixel.com, 146. www.bhphotovideo.com, 147. petapixel.com, 148. petapixel.com, 149. www.nikonusa.com, 150. www.nikonusa.com, 151. www.nikon.com, 152. www.nikon.com, 153. petapixel.com, 154. petapixel.com, 155. fstoppers.com, 156. petapixel.com, 157. petapix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