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uture Is Here: AI’s Most Shocking Developments on July 20, 2025
 ·  ·  ·  · 

未来已来:2025年7月20日人工智能最震撼的发展

  • OpenAI的最新实验性推理模型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解出6题中的5题并获得金牌。
  • 业内传言称GPT-5将作为一个专用模型系统运行,具智能路由器而非单一大型模型,预计很快发布。
  • 谷歌DeepMind首席执行官Demis Hassabis预测AI在五年内将达到人类级别的问题解决能力,称这一转变比工业革命更重大。
  • NVIDIA与多所高校联合团队展示的DiffusionRenderer可以将CGI元素真实地嵌入现实视频,演示中的AI龙影还可投下真实阴影且无需传感器。
  • OpenAI自7月17日起向付费ChatGPT用户开放“代理”模式,能够浏览网页、使用插件,甚至为用户购物或预订服务。
  • Meta宣布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并进行大规模人才招募,计划建设1吉瓦Ohio数据中心(Prometheus计划)和5吉瓦路易斯安那数据中心(海柏利昂),以支撑内部AI系统。
  • 谷歌通过以约24亿美元的代价对Windsurf团队进行“acquihire”并收购其工程团队,推动AI编程助手的发展。
  • Netflix在新剧中使用生成式AI创建完整视觉特效场景,速度和成本均比传统方法快10倍且更便宜,CEO Ted Sarandos表示AI在帮助创作者工作。
  • AWS宣布AgentCore,用于在AWS上大规模构建AI代理工具包,提供至少七项新服务,并通过生成式AI创新中心额外提供1亿美元资金给初创团队。
  • 欧盟AI法案宣布自8月1日起实施高风险模型新规,规定对OpenAI、谷歌、Meta、Anthropic、Mistral等大型模型进行严格评估,罚款最高可达全球收入的7%,同时发布自愿性的人工智能实践准则供企业试点。

突破性AI里程碑与新模型

人工智能本周突破了多个基准。OpenAI披露,其最新的实验性推理模型在极具挑战性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金牌”成绩,在比赛条件下解出了6题中的5题 [1]。OpenAI研究员Alexander Wei宣布,“我们最新的实验性推理大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重要挑战,” 并指出这对AI来说需要“持续的创造性思维新高度” [2] [3]。虽然这款数学天才模型还未公开,OpenAI暗示,GPT-5 即将问世——据称这将是一个专用模型的系统,有智能路由器,而不是单一大型模型 [4](事实上,业内传言称GPT-5发布在即,OpenAI正致力于“修正模型命名”并让用户请求能够无缝分流到最适合的子模型 [5]。)

其他研究突破也成为了头条新闻。Google DeepMind的科学家们对AI的快速发展持乐观态度——首席执行官Demis Hassabis最近预测,AI在五年内即可实现人类级别的问题解决能力,并称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还要重大” [6]。在创意AI领域,NVIDIA与多所高校的联合团队展示了一款“DiffusionRenderer”工具,可将CGI元素以惊人的真实感插入真实视频中——一个演示中,AI生成的龙无缝地融入了现场画面,并凭借无需特殊传感器投下了逼真的阴影 [7] [8]。这些成就凸显了AI能力的飞速进展,从抽象数学到视觉魔法。

科技巨头发布新一代AI产品与功能

在过去的几天里,主要公司纷纷推出自主AI代理以及其他前沿功能,模糊了演示与科幻之间的界限。OpenAI推出了全新的ChatGPT“代理”模式,让聊天机器人能够代表用户执行操作——它可以浏览网页、使用插件,甚至为你购物或预订 [9] [10]。从7月17日开始,付费ChatGPT用户便可以访问这一具有代理能力的AI,OpenAI宣传这是被动聊天机器人之外的重大飞跃。例如,ChatGPT代理能够“为婚礼订购一套服装”,并考虑着装要求和天气情况 [11]。早期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惊叹——“我简直不敢相信它全程独立完成了!”——但也有人提醒,对于让AI拥有如此高度自治应保持谨慎 [12] [1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未来监管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一强大的新功能目前在欧盟尚不可用,这让欧洲用户感到沮丧,认为“过度监管让我们错失良机” [14]。OpenAI表示,即使展示了未来繁琐数字事务(如订票、制定旅行计划)完全交由AI处理的愿景,人类监督依然至关重要 [15] [16]

其他科技巨头也加大了投入。Meta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大幅提升了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成立了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Superintelligence Labs)”部门,并誓言将在AI研发和基础设施上投资“数千亿美元” [17] [18]。在过去的一周里,Meta 进行了一场在硅谷人才大战中前所未有的招聘狂潮——从苹果公司挖走了顶级的人工智能研究员(包括苹果AI模型团队的负责人),甚至还挖来了 Scale AI 的 28 岁 CEO Alexandr Wang,成为 Meta 新任首席AI官 [19] [20]。扎克伯格通过积极招聘和高额交易“加剧了[这场]人才大战” [21],尤其是在Meta最新版本的LLaMA模型内部测试显示其落后于竞争对手之后 [22]。为了确保他的团队具备竞争所需的强大动力,扎克伯格确认了建设多台大型AI超级计算机的计划——包括将在2026年上线的俄亥俄州1吉瓦数据中心(代号为普罗米修斯计划),以及路易斯安那州5吉瓦的“海柏利昂”设施,这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 [23] [24]“我们正在建设更多的泰坦集群……仅其中一个就覆盖了曼哈顿相当大的一部分面积,” 扎克伯格写道,强调了Meta在人工智能上的巨大投入规模。他的愿景是:在Meta的平台上嵌入一支由AI助手和内容生成器组成的大军,全部由内部强大的计算能力驱动,规模巨大 [25] [26]。批评人士指出,Meta的人才争夺将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集中在大型科技公司旗下——引发了关于开放性与合并——但Meta反驳称,即使在推进AGI的同时,它也有开放关键AI工具源码的记录。与此同时,谷歌做出了一个相对低调但意义重大的举措:在成功阻止OpenAI收购同一家初创公司后,它以约24亿美元的价格“强聘”(acquihire)了AI初创公司Windsurf的工程团队 [27]。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本质上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买单——反映了一个趋势:大型科技公司正在竞相争夺人工智能人才,同时又避免引发反垄断警报。这些“人才收购”交易,例如微软与Inflection.AI达成的6.5亿美元协议,以及Meta最近对Scale AI的49%股权投资,是在未进行全面收购的情况下实现人才转移的 [28] [29]。谷歌从Windsurf新招聘的员工预计将推动其AI编程助手的发展,并保持公司在AI编程工具领域的竞争力。据报道,谷歌也正通过人工智能加入手机大战:路透社报道称,谷歌支持的初创公司Perplexity AI正在与智能手机制造商洽谈,计划预装其全新Comet AI移动浏览器,试图将由AI聊天机器人驱动的浏览器带给大众 [30] [31]。在消费新闻方面,Netflix 刚刚展示了 AI 如何渗透好莱坞——这家流媒体巨头在一部新剧中,利用 生成式 AI 创造了完整的视觉特效场景,完成一个复杂的视觉特效的速度和成本分别为传统方法的 10 倍快且更便宜 [32] [33]。联席首席执行官Ted Sarandos坚持认为这项技术“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制作电影和剧集,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这是真正的人们在用更好的工具进行真正的工作”,他驳斥了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艺术家的担忧 [34]。Netflix表示,其艺术家已经在用于预视觉化的过程中使用了AI,甚至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尝试AI驱动的个性化内容和互动式AI驱动广告 [35] [36]。从生产力套件到娱乐,人工智能功能正迅速成为主流,各家公司都渴望展示他们能够负责任地利用这些工具。

不甘示弱,亚马逊利用其年度云峰会宣布了“AgentCore”,这是一个用于在 AWS 上大规模构建 AI 代理工具包。在纽约,AWS 高管Swami Sivasubramanian称代理型 AI 是“一次板块运动……颠覆了软件的构建与使用方式”,同时推出了不少于七项新服务用于部署 AI 代理,并发布了一个AI 代理市场 [37] [38]。亚马逊用真金白银支持这波浪潮:通过其生成式 AI 创新中心,承诺为“代理型 AI”领域的初创公司和项目额外提供1 亿美元资金 [39] [40]。AgentCore 平台将为安全、企业级的 AI 代理提供基础设施——从沙盒代码解释器到集成网页浏览工具——帮助企业在通过 AI 自动化复杂任务的同时保持控制权 [41] [42]“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并改变了我们与软件的交互方式,”Sivasubramanian 警告说,他强调即使 AWS 拥抱代理革命,也必须设置防护措施 [43]

AI 行业投资激增与权力博弈

大型科技公司也在利用其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除了谷歌收购Windsurf以外,微软亚马逊也通过类似以人才为中心的交易,悄悄收购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44] [45]。在基础设施方面,硅芯片军备竞赛仍在继续:行业领导者NVIDIA的AI芯片需求量巨大,一度使其市值达到1万亿美元。本周,Nvidia 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前往中国,并宣布计划为中国客户增加 H20 AI 芯片的供应,此前美国出口规则已部分放宽 [46] [47]。黄称赞了中国的“世界级”人工智能模型,并表示英伟达将会销售所有被允许的先进芯片:“H20已经解禁……我们被允许卖给中国的任何产品我们都会卖,”他在北京的一次活动上对观众说道, [48] [49]。这发生在美国之后。商务部悄然批准英伟达恢复向中国销售部分高端芯片的许可——鉴于中国买家占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的20-25%,此举被视为向业界伸出的橄榄枝。然而,这一放宽措施立即在华盛顿引发了政治反弹。国会议员约翰·穆勒纳尔,担任专注于中国事务的委员会主席,抨击了任何放宽芯片禁令的行为:“美国必须划定一道明确的界限:敌对的人工智能系统绝不能在我们的政府内部运行……我们不能让中国共产党利用美国芯片来训练将为其军队提供动力的人工智能模型。” [50] [51]。由于担心出口规定可能再次收紧,英伟达的股价波动 [52]。本集强调了人工智能投资与地缘政治深度交织——美国公司在利润与国家安全之间如履薄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美国监管机构正在讨论禁令之际,中国正在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本土 AI 芯片,以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53]

AI业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一份新的PitchBook报告显示,2025年前半年美国初创企业融资激增了75.6%,达到1628亿美元——是自2021年风险投资高峰以来的最高纪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持续的AI热潮” [54]。实际上,今年对AI初创公司的投资占据了所有风险投资交易价值的64% [55] [56]。这一热潮由几笔令人瞩目的超级交易推动:OpenAI完成了一轮400亿美元融资以支持其算力需求,Meta则以143亿美元收购了数据标注公司Scale AI 49%的股份 [57]。其他AI独角兽(如Anthropic、Adept等)也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加倍下注该领域。正如一位风险投资人所说:“这是OpenAI和Anthropic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带来的下游效应。”他指出,每个人都在争相寻找从机器人到药物研发等领域的下一个突破点 [58]。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资金不断涌入初创企业,风险投资公司本身却在为募集新基金而挣扎(风险投资筹资同比下降约34%) [59] ——这反映了有限合伙人既谨慎又害怕错过AI浪潮的矛盾心态。

各国政府正在争相应对人工智能革命——有的投入巨资,有的制定新规。在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本周在匹兹堡召集了一场高规格的“能源与人工智能创新”峰会,汇聚了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能源高管和国防官员,共同推动美国的人工智能实力提升 [60] [61]。在峰会上(由参议员戴夫·麦考密克主持),特朗普宣布了约900亿美元的新投资,包括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大型项目,如谷歌30亿美元的水电协议,用于运营未来的数据中心,以及黑石集团250亿美元的面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计划 [62] [63]“这是一个真正凯旋的一天……我们正在做着没人曾经认为可能的事情,” 特朗普宣称,庆祝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项目涌入工业腹地 [64] [65]。白宫还在准备一系列行政命令,以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例如,放宽电网接入许可,并为数据中心提供联邦土地,旨在缓解可能拖慢人工智能增长的电力瓶颈 [66] [67]。(作为背景,AI 热潮导致数据中心消耗大量电力;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拼命争取获得吉瓦级的电力供应 [68]。)特朗普政府已经制定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以“让美国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之都”,并且一直在撤销被视为障碍的监管规定 [69] [70]。事实上,早在一月份,特朗普撤销了拜登政府于2023年颁布的关于AI安全的行政命令,该命令曾要求公司披露有关AI模型风险的数据 [71] [72]。新立场很明确:优先考虑创新,并“消除障碍”为美国。即使一些批评者担心对AI开发者的监管会变得更加宽松, [73]

美国

政府也在为国家安全向人工智能投入大量资金。在七月中旬,五角大楼授予了四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每份合同最高2亿美元——分别给了OpenAI、谷歌、Anthropic和马斯克的xAI,任务是为国防原型设计“前沿人工智能”系统 [74] [75]。美国国防部表示,这些代理型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将有助于从数据分析到军事环境中的决策支持等各方面 [76] [77]“人工智能的采用正在改变国防部支持作战人员和保持战略优势的能力,”国防部首席数字与人工智能官表示,强调这些技术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78]。五角大楼上个月已经悄悄与OpenAI签署了一份2亿美元的协议,将ChatGPT风格的技术改造用于作战场景 [79] [80]。马斯克的 xAI 刚刚推出了专为政府定制的 “Grok for Government” 套餐,将其最新的 Grok 4 聊天机器人(马斯克称之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工智能”)提供给联邦和国防机构 [81] [82]。这些行动加深了主要人工智能公司与华盛顿之间的共生关系。然而,像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这样的官员已提醒国防部不要过度依赖少数几家私人公司——敦促采取竞争性招标并多样化供应商,以避免“少数由亿万富翁拥有的公司”主导美国。国防人工智能 [83] [84]。五角大楼坚称自己也有这些担忧,即使它正借助大型科技公司来增强美国的人工智能武库。

在大西洋彼岸,欧洲正积极推进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一项根据风险等级对人工智能进行分类和管理的全面法律,已于去年正式生效——其首批条款将于8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准备工作,布鲁塞尔于7月18日发布了最新指南,以帮助企业遵守 [85] [86]。欧盟委员会确定了某些“具有系统性风险的人工智能模型”(即:可能影响健康、权利或民主的高度先进模型),并阐明了这些模型的制造商必须如何在新规则下评估和缓解风险 [87] [88]。这些高风险的人工智能系统——包括OpenAI、谷歌、Meta、Anthropic以及欧洲本土的Mistral等公司的大型基础模型——都必须实施严格的措施:进行对抗性测试,报告重大事件,证明具备防范滥用的网络安全能力,并且记录其训练数据来源,以满足透明度和版权标准 [89] [90]。公司若不合规将面临高额罚款(最高可达全球收入的7%[91]“通过今天的指南,委员会支持人工智能法案的顺利和有效实施,” 欧盟科技主管亨娜·维尔库宁表示,试图缓解企业对监管负担的担忧 [92]。与此同时,欧盟推出了一项自愿“人工智能实践准则”——这是一种试点合规计划——并邀请大型人工智能公司加入。微软表示,他们很可能会签署该准则,以在法案实施前“提供法律确定性” [93] [94]Meta Platforms,然而,拒绝了这一自愿准则,据报道更愿意等待最终法规出台,而不是承诺遵守其曾参与批评的欧盟指导方针 [95] [96]。这种分歧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紧张局势:美国公司经常表示担忧,认为欧洲的严格规定可能会扼杀创新,或使它们处于不利地位,尽管欧洲领导人认为有必要设立防护栏,以“在人工智能造成危害之前加以预防。” 这场跨大西洋的监管赌博——创新与作为预防措施——正在全世界受到密切关注。

在初创企业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别迅猛崛起Perplexity AI,该公司是一家AI搜索聊天机器人制造商。该公司刚刚又融资了1亿美元,估值高达180亿美元,而就在一年前还只是10亿美元 [97]。这一估值让这个相对年轻的初创企业与一些财富500强公司比肩,突显了投资者对生成式AI项目“难以置信的”热情 [98] [99]。新资金不断涌现:曾是Instacart投资者的人士发起设立Verified Capital,这是一只专注于AI初创企业的1.75亿美元基金 [100]。甚至华尔街也在围绕AI进行再定位 —— 摩根大通刚刚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私营AI公司的研究部门 [101] [102]。尽管近期有些科技公司裁员,亚马逊等企业坚持认为,这些裁员是出于AI带来的效率提升,而非业务疲软。实际上,亚马逊的云计算部门证实其裁减了数百个AWS支持岗位,理由是“AI效率提升”自动化了某些任务 —— 正如路透社所指出,“这是AWS内部AI驱动自动化的首批可见证据” [103]。一位分析师调侃道:“AI吞噬了它所掌握的任务,然后公司要么重新分配,要么裁掉这些人类”,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AI正为多个行业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与岗位流失兼具的局面 [104]。底线是:资金和人才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涌入AI,实时重塑企业战略和劳动力需求。

政府行动:AI监管与地缘政治布局

在其他政策新闻中:美国立法者已将注意力集中在外国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上。一项两党法案已在国会提出,将禁止联邦机构使用中国制造的 AI 模型,包括来自新兴中国公司的 DeepSeek [105] [106]。DeepSeek 因声称推出的 LLM 与 ChatGPT 水平相当但成本却低得多而受到关注,这也令华盛顿特区对间谍活动发出了警报——一位美国官员认定 DeepSeek 可能“协助中国军事和情报行动”,甚至获得了美国最先进的芯片 [107]。拟议的“禁止敌对 AI 法案”将会建立一份来自中国(及其他敌对国家)的 AI 永久黑名单,适用于所有政府用途 [108] [109]“敌对的 AI 系统没有资格在我们政府内部运行,”该法案发起人之一的众议员 John Moolenaar 表示,强调了对中国 AI 工具的不信任 [110]。该法案将赋予政府权力禁用,甚至在必要时清除任何来自敌对国家的 AI 软件——除非因科研需要获得豁免 [111]。这发生在特朗普政府已经禁止部分机构使用 DeepSeek 产品,并甚至提出可能在所有政府设备上禁用该产品之际 [112]。显然,人工智能已成为中美科技紧张关系的新前线,双方都在努力保护自身的优势。(例如,本周中国商务部长为英伟达 Jensen Huang 奉上红地毯,称中国“欢迎外国 AI 公司” [113]——这是一次热情的表示,即使中国自身正在努力消除对这些公司的依赖。)

专家与伦理:AI迅猛崛起中的声音

在这些急速发展的浪潮中,顶尖的AI专家与公众人物纷纷发表看法——有人宣扬AI的前景,有人则警告其潜在危险。Sam Altman,OpenAI的首席执行官,一直在这两派之间摇摆。本周,OpenAI推出了一项5000万美元的“AI向善”基金,为非营利组织和社区项目赋能AI [114]。该基金是针对OpenAI自有非营利顾问委员会建议的直接回应,体现了Altman一贯强调的使命——确保AI惠及全人类 [115] [116]。(与此同时,OpenAI正将自身重组为一家公益公司,以更好地让其营利部门与其利他主义初衷相契合 [117]。)“我们很高兴能支持那些利用AI解决教育、医疗和公共利益挑战的组织,”公司表示,将该基金作为证明,即便在追逐巨额资本和估值的同时,公司依然不忘创立时的使命宣言 [118] [119]。Altman本人,刚结束会见监管机构的全球巡回之旅,依然呼吁保持监管平衡——他承认AI在长期内存在生存风险,但同时警示切勿因过度严苛的规则而扼杀创新。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业界其他人也同样面临这种挑战。

在更为乐观的一方,扬·勒昆(Meta公司的首席AI科学家兼图灵奖得主)一直是AI末日论的公开质疑者。他常常认为,目前的AI远未具备人类级别的自主性或生存本能,并频繁指出,“AI 不会杀死我们所有人”——相反,他预测未来“每个人都会变得更聪明……[而且]AI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破坏” [120]。勒昆一直看好AI解决重大问题的潜力,并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时间线持保留态度,认为实现还很遥远,很可能将通过许多专门的“智能模块”而不是单一有意识的机器实现。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他对机器人起义即将到来的观点报以一笑,打趣道AGI“还远未到来——即使真的实现了,也不会是外星统治者,而是我们自己设计的工具”。这种自信的立场得到硅谷许多建设者的认同,他们认为AI恐慌被夸大了

相比之下,另外两位“AI教父”约书亚·本吉奥杰弗里·辛顿则采取了更为谨慎的态度。本吉奥倡导“慢AI科学”,甚至提出过在安全框架追上前,对训练最强大模型实施全球临时暂停的想法。辛顿则因AI安全问题而此前从谷歌“戏剧性”辞职,最近更将不受监管的AI威胁比作核武器,呼吁全球协调AI治理。本周,辛顿与数十位AI权威共同呼吁优先开展AI对齐方面的研究,强调随着模型日益复杂,确保它们“遵循人类意图和价值观”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白宫即将出台的行政命令预计将包含新的AI安全标准,甚至可能要求AI系统进行红队测试以排查危险能力,这与这些专家的建议一致。)

在公司内部,伦理争议也正在浮现。在埃隆·马斯克的新公司xAI,一些员工据称对AI被应用于监控和军事领域提出了异议,内部发出关于“构建反乌托邦技术”的警报。而在Google DeepMind,研究人员私下对日渐激烈的算力竞赛表示担忧,质疑在追求更大规模模型时是否有充分考虑其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可能面临收益递减。Demis Hassabis在最近一次全员大会上回应这些关切,承认需要开发“更节能的AI”,并暗示DeepMind正在探索神经科学启发的AI,试图让模型变得更聪明,而不仅仅是更大。Hassabis还试图安抚员工(以及监管机构),指出DeepMind关于AI治理的工作正在全力推进——公司正为英国政府即将召开的全球AI安全峰会提供建议,致力于建立不会扼杀创新的合理防护措施。

最后,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带来的文化影响,在公众中引发了敬畏与焦虑。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对新出现的人工智能创意工具感到惊叹——比如能够从文本生成逼真艺术的图像生成器,或能为我们安排日程的个人助理——但他们也在幽默地调侃人工智能会抢走他们的工作。本周,由Meta大规模招人引发的一场热议,让LinkedIn上的工程师们开玩笑地将自己的职位写成“被扎克伯格的超级智能实验室挖走” [121]。有人打趣道,Meta本周最大的产品发布其实是“一篇列出他们招了哪些人的新闻稿。” [122]但在这些幽默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不安:“OpenAI或Google还剩下什么人,还是都被Zuck招走了?”某风险投资人在X平台半开玩笑地说 [123]。开源人工智能的支持者则遗憾地表示,一些透明度倡导者已经进入了大公司——“透明性就此告别了,”一位Reddit网友叹息,担心最前沿的研究将变成专有技术 [124]。也有人持更乐观的看法:随着大量资源的注入,这些研究者或许能更快取得突破,而Meta等公司即便在商业化的同时,依然开放了部分模型(如LLaMA 2)。关于开放和集中、速度与谨慎的争论,生动展现了人工智能社区的矛盾心理。正如一位观察者所说:我们期待这些“人工智能摇滚明星”在无限算力和资金支持下所能创造的成果,但又忧虑人工智能的进步(与权力)正在集中在少数巨头手中。

Netflix 联席CEO Ted Sarandos 谈AI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为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机会,不仅能让电影和剧集更好,而不仅仅是更便宜……这是真正的人用更好的工具在做真正的工作。” [125]

AWS数据与人工智能副总裁Swami Sivasubramanian 谈自主智能体: “这是一场巨变……彻底颠覆了软件的构建方式……而且或许影响最大的是,它改变了软件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与软件的互动方式。” [126]

来源: OpenAI/路透社 [127] [128];Analytics India Magazine [129] [130];路透社 – Foo Yun Chee [131] [132];路透社 – Zaheer Kachwala [133];路透社 – Anna Tong [134] [135];路透社 – Deborah Sophia [136] [137];路透社 – Jarrett Renshaw [138] [139];路透社 – Krystal Hu [140] [141];路透社 – Marisa Dellatto(TechCrunch) [142];AboutAmazon(AWS) [143] [144];Capacity Media [145] [146];路透社 – Stephen Nellis [147] [148];ts2.tech 周末 AI 报告 [149] [150] [151] [152]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谈及美国在人工智能投资的推动: “这是非常辉煌的一天……我们正在做一些没有人曾经想过可能做到的事情。” [153]

约翰·穆勒纳尔众议员,谈及禁止中国人工智能模型: “美国必须划下坚决界限:敌对的人工智能系统绝不能在我们的政府内部运作……我们不能让中国共产党利用美国芯片训练其将为军队提供动力的人工智能模型。” [154]

The future of AI, work, and human potential | Lars Thomsen | TEDxHWZ

References

1. analyticsindiamag.com, 2. analyticsindiamag.com, 3. analyticsindiamag.com, 4. analyticsindiamag.com, 5. analyticsindiamag.com, 6. fortune.com, 7. ts2.tech, 8. ts2.tech, 9. ts2.tech, 10. www.reuters.com, 11. www.reuters.com, 12. ts2.tech, 13. ts2.tech, 14. ts2.tech, 15. ts2.tech, 16. ts2.tech, 17. www.reuters.com, 18. www.capacitymedia.com, 19. www.reuters.com, 20. www.reuters.com, 21. www.reuters.com, 22. www.reuters.com, 23. www.capacitymedia.com, 24. www.capacitymedia.com, 25. www.capacitymedia.com, 26. www.capacitymedia.com, 27. www.reuters.com, 28. www.reuters.com, 29. www.reuters.com, 30. www.reuters.com, 31. www.reuters.com, 32. ts2.tech, 33. ts2.tech, 34. ts2.tech, 35. ts2.tech, 36. ts2.tech, 37. ts2.tech, 38. ts2.tech, 39. ts2.tech, 40. www.aboutamazon.com, 41. www.aboutamazon.com, 42. www.aboutamazon.com, 43. www.aboutamazon.com, 44. www.reuters.com, 45. www.reuters.com, 46. www.reuters.com, 47. www.reuters.com, 48. www.reuters.com, 49. www.reuters.com, 50. www.reuters.com, 51. ts2.tech, 52. ts2.tech, 53. ts2.tech, 54. www.reuters.com, 55. www.reuters.com, 56. www.reuters.com, 57. www.reuters.com, 58. www.reuters.com, 59. www.reuters.com, 60. www.reuters.com, 61. www.reuters.com, 62. www.reuters.com, 63. www.reuters.com, 64. www.reuters.com, 65. www.reuters.com, 66. www.reuters.com, 67. www.reuters.com, 68. www.reuters.com, 69. www.reuters.com, 70. www.reuters.com, 71. ts2.tech, 72. www.reuters.com, 73. ts2.tech, 74. www.reuters.com, 75. www.reuters.com, 76. www.reuters.com, 77. www.reuters.com, 78. www.reuters.com, 79. ts2.tech, 80. www.reuters.com, 81. ts2.tech, 82. www.reuters.com, 83. ts2.tech, 84. www.reuters.com, 85. www.reuters.com, 86. www.reuters.com, 87. www.reuters.com, 88. www.reuters.com, 89. www.reuters.com, 90. www.reuters.com, 91. www.reuters.com, 92. www.reuters.com, 93. www.reuters.com, 94. www.reuters.com, 95. www.reuters.com, 96. www.reuters.com, 97. ts2.tech, 98. ts2.tech, 99. www.reuters.com, 100. ts2.tech, 101. www.reuters.com, 102. www.reuters.com, 103. ts2.tech, 104. ts2.tech, 105. www.reuters.com, 106. www.reuters.com, 107. www.reuters.com, 108. www.reuters.com, 109. www.reuters.com, 110. www.reuters.com, 111. www.reuters.com, 112. www.reuters.com, 113. ts2.tech, 114. www.reuters.com, 115. www.reuters.com, 116. www.reuters.com, 117. www.reuters.com, 118. www.reuters.com, 119. www.reuters.com, 120. www.forbes.com, 121. ts2.tech, 122. ts2.tech, 123. ts2.tech, 124. ts2.tech, 125. ts2.tech, 126. www.aboutamazon.com, 127. www.reuters.com, 128. www.reuters.com, 129. analyticsindiamag.com, 130. analyticsindiamag.com, 131. www.reuters.com, 132. www.reuters.com, 133. www.reuters.com, 134. www.reuters.com, 135. www.reuters.com, 136. www.reuters.com, 137. www.reuters.com, 138. www.reuters.com, 139. www.reuters.com, 140. www.reuters.com, 141. www.reuters.com, 142. ts2.tech, 143. www.aboutamazon.com, 144. www.aboutamazon.com, 145. www.capacitymedia.com, 146. www.capacitymedia.com, 147. www.reuters.com, 148. www.reuters.com, 149. ts2.tech, 150. ts2.tech, 151. ts2.tech, 152. ts2.tech, 153. www.reuters.com, 154. www.reuters.com

Battle of the Pro Tablets: Apple M2 iPad Pro vs Microsoft Surface Pro 11 – Which Reigns Supreme?
Previous Story

专业平板大战:苹果 M2 iPad Pro 对比微软 Surface Pro 11——谁更胜一筹?

Generative AI Gold Rush: July 2025 Breakthroughs, Billion‑Dollar Bets & Backlash
Next Story

生成式人工智能淘金热:2025年7月的突破、数十亿美元押注与反弹

Go toTop